资源简介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思想政治10月月考试卷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70分)1.(2022高一上·牡丹江月考)认真研读过《资本论》的萧伯纳,声言自己是”一个无产者”。有一次,瘦削的萧伯纳碰到一位大腹便便的资本家,资本家讥讽道:“看见你,人们会以为英国闹饥荒!”萧伯纳回击道:“看见你,人们就会明白闹饥荒的原因。”萧伯纳的话形象地揭示了( )①工人全部劳动创造的价值养肥资本家②资本家残酷压迫工人实现了财富增长③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④工人得到的剩余价值不能使自己吃好点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C【知识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解析】【分析】① :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而不是所有价值,①不选。② :萧伯纳回击道:“看见你,人们就会明白闹饥荒的原因。”点明了,资本家剥削的现象,②入选。③ :资本家机讥讽道:“看见你,人们会以为英国闹饥荒!”萧伯纳回击道:“看见你,人们就会明白闹饥荒的原因。”体现了资本家和无产阶级的对立,③入选。④ :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而不是工人占有,④不选。故答案为C。【点评】此题考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资本家购买的是工人的劳动力,从表面上看工资就是劳动力的价格;但工人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工人的工资,超过的部分就是剩余价值。这表明,资本家通过无偿占有剩余价值对工人的剥削,是隐蔽的。2.(2022高一上·牡丹江月考)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从1952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后全面展开的,而社会主义改革则是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两者相同点在于是( )①对旧生产关系的根本改变,奠定了中国进步和发展的基础②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基础上,改变与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环节③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大胆探索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D【知识点】我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我国改革开放的意义【解析】【分析】①:1978年对内改革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根本改变”说法错误。②:1949-1956是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才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故②说法错误。③④: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是一化三改,以及1978对内改革都是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改革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部分,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故③④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此题考查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实行改革开放,就是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中国强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3.(2022高一上·牡丹江月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指近代中国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步骤,这两个步骤的关系是(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②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③民主革命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④民主革命的最终发展方向是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A【知识点】中国革命的进程【解析】【分析】①②:试题要求回答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依据教材,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①②正确;③④:“ 民主革命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 ”“ 民主革命的最终发展方向是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 ”不是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③④错误。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中国革命的进行,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关系即可,运用基础知识进行回答。4.(2022高一上·牡丹江月考)在封建制生产方式下,直接生产者一般拥有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并领租或分租地主的一小块土地,在缴纳地租等后建立自己的经济。这意味着( )①地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农民②农民毫无人身自由,在地主的强制下劳动③地主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④农民有自己的劳动工具,可以支配部分劳动成果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D【知识点】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解析】【分析】①:地主并不完全占有生产资料和农民,在封建社会,农民可以拥有少量的土地。①说法错误。②:奴隶社会里,奴隶毫无人生自由,但在封建社会,农民有一定人生自由。②说法错误。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特点是: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相对于奴隶,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③④说法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此题考查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特点:①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②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③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5.(2022高一上·牡丹江月考)2022年5月4日是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也是五四运动爆发103周年,铭记历史,曾经的五四运动燃起的星星之火依旧绽放着耀眼的光芒。五四运动对当时中国的意义在于( )A.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B.中国人民在革命斗争中开始有了自己的主心骨C.工人阶级从此成为反帝反封建革命的领导力量D.使中国革命从此由民主革命转向社会主义革命【答案】C【知识点】五四运动【解析】【分析】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工人阶级从此成为反帝反封建革命的领导力量,故C正确。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才成为执政党,故A错误;“中国人民在革命斗争中开始有了自己的主心骨”指的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故B错误;社会主义改造使中国革命从此由民主革命转向社会主义革命,故D错误。故答案为C。【点评】此题考查五四运动的意义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五四运动,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6.(2022高一上·牡丹江月考)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有一种理论,企图恢复旧的生产资料的交换手段,从而恢复旧的所有制关系和旧的社会,或者是企图重新把现代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塞到已被它们突破而且必然被突破的旧的所有制关系的框子里去,这种理论在这两种场合中,都是反动的,同时又是空想的。这是因为这种理论( )A.否认了先进的上层建筑能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B.没有看到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C.忽略了社会历史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D.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答案】D【知识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解析】【分析】A错误,材料中这种理论违背上产关系一定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表现,没有否认先进的上层建筑能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B不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社会基本矛盾问题,没有讨论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问题;C错误,这一种理论的两个场合都是在讨论社会基本矛盾,没有忽略社会历史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D正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企图恢复旧的生产资料的交换手段,从而恢复旧的所有制关系和旧的社会,或者是企图重新把现代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塞到已被它们突破而且必然被突破的旧的所有制关系的框子里去,这两种场合都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故答案为D。【点评】此题考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综观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和趋势,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总是处在不断进步的变化中,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就要相应地发生变化。7.(2022高一上·牡丹江月考)李大钊赞扬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上发表文章,热情歌颂十月革命的胜利。这反映的信息是( )①苏联革命成功,为社会主义中国提供了榜样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开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③中国的先进分子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④中国出现了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革命者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B【知识点】十月革命【解析】【分析】①:俄国十月革命是1917年,中国并不是社会主义国家,①错误;②:俄国十月革命是1917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②错误;③④: 李大钊赞扬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上发表文章,热情歌颂十月革命的胜利 ,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出现了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革命者,③④正确。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十月革命,考查十月革命的基本知识,根据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排除即可。8.(2022高一上·牡丹江月考)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这四个自信( )①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②是相互分离、各自独立地发挥其作用的③共同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④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有机统一的整体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D【知识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及其之间的关系【解析】【分析】③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统一整体,共同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故③④正确。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脉相承、与时倶进的理论体系,故①不选。②:四个自信是一个统一体,不是相互分离的,故②错误。故答案为D。【点评】此题考查四个自信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相互联系,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9.(2022高一上·牡丹江月考)1956年底,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①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②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③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④标志着我国实现了新民主主义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答案】A【知识点】我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解析】【分析】①符合题意,根据课本知识可知,1956年底,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②符合题意,根据课本知识可知,1956年底,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③不合题意,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④不合题意,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成。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来反思所学的内容,以此来加深知识的掌握程度,只要掌握好基础知识就可做好本题。10.(2022高一上·牡丹江月考)《共产党宣言》发表之所以成为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主要是因为它( )A.是马克思、恩格斯亲自起草B.是第一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纲领C.第一次指出了阶级斗争的重要性D.第一次完整、系统地闸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答案】D【知识点】《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解析】【分析】A:马克思、恩格斯亲自起草,不是题中问题的主要因为,A不符合题意。B:《共产党宣言》发表于1848年2月,它发表后即表明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国际成立于1864年,B错误。C:《共产党宣言》“第一次指出了阶级斗争的重要性”说法错误,C排除。D:《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它第一次全面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因此,成为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D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此题考查《共产党宣言》的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11.(2022高一上·牡丹江月考)“过渡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下列关于“过渡时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过渡时期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B.过渡时期指社会主义改造时期C.过渡时期是指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转变D.过渡时期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答案】D【知识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渡时期【解析】【分析】D:过渡时期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进入社会主义社会,D说法正确。ABC:过渡时期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进入社会主义社会,ABC说法错误。故答案为D。【点评】此题考查过渡时期的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1949年中华人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1956年,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社会主义社会。12.(2022高一上·牡丹江月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的是( )A.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B.德国古典哲学和唯心主义C.空想社会主义与和谐制度D.空想社会主义和生产资料公有制【答案】A【知识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解析】【分析】ABCD: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点评】此题考查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被恩格斯称为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这两个伟大发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13.(2022高一上·牡丹江月考)中国的近代史可以说是中国的耻辱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频频遭到列强的凌辱,被迫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由此可见,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是( )①帝国主义的入侵打断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正常进程②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③中国社会正在发生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④资本主义经济缓慢发展,逐步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A【知识点】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解析】【分析】①②: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频频遭到列强的凌辱,被迫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的入侵打断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正常进程,①②正确;③:中国社会正在发生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属于外在表现,并不属于基本国情,③错误。④:中国近代并没有走上现代化的道路,④错误。故答案为A。【点评】此题考查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的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帝国主义的入侵打断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正常进程。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也是认识和解决近代中国一切社会问题的基本依据。14.(2022高一上·牡丹江月考)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推行雇员持股计划,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失业救济、老年退休金、医疗补助、劳动保护、儿童福利等多项内容,工人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据此可知,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以上变化( )①还是不能改变资本主义的最终命运②可以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③改变了广大工人被剥削的经济地位④能缓和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B【知识点】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解析】【分析】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推行雇员持股计划,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能缓和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但还是不能改变资本主义的最终命运,故①④正确。材料中的变化并不能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故②错误;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变化,并没有改变广大工人被剥削的经济地位,故③错误。故答案为B。【点评】此题考查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并雇佣工人进行生产,为了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不断加大对工人的剥削;广大工人没有生产资料,在经济上受剥削、政治上受压迫,成为受苦最深的阶级。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采取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但这些措施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剥削关系。15.(2022高一上·牡丹江月考)在封建社会一度出现过“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无)立锥之地”的现象,其根本原因是( )A.富者具有较强的生产能力 B.贫者生产积极性不高C.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D.国家支持富者兼并土地【答案】A【知识点】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解析】【分析】A:封建社会,农民阶级是被剥削对象,地主阶级占有农民劳动的部分成果,所以贫者具有较强的生产能力,故A不选。B:封建社会,农民有了一定自由,除缴纳地租外剩余产品归自己,生产积极性较高,故B不选。C:根据教材可知,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允许土地买卖是造成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故C正确。D:国家实施封建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买卖,但不是支持,故D不选。故答案为C。【点评】此题考查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封建地主阶级正是凭借对土地的占有,使农民不得不依附于地主,屈从于地主阶级的奴役。16.(2022高一上·牡丹江月考)某校高一(2)班同学准备参加学校组织的“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国家共识”的征文比赛,他们拟定了一些写作要点。其中你认为符合主题且表述正确的是(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唯一正确道路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独立形成的科学社会主义“新版本”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坚定“四个自信"的根本政治保证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知识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及其之间的关系【解析】【分析】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唯一正确道路,符合增强国家共识,故①入选。②:独立形成说法错误,故②不选。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制度自信的体现,故③入选。④:党的领导是坚定“四个自信”的根本政治保证,故④不选。故答案为B。【点评】此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全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17.(2022高一上·牡丹江月考)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是极端低下的②原始社会的铁制农具是极其简陋的③原始社会绝大部分时间处于新石器时代④原始人的劳动技能和知识水平很低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B【知识点】原始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特点【解析】【分析】①: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是极端低下的,原始人为了生存,必须竭尽全力与自然界进行斗争,才能获得有限的生产和生活资料,①正确。②:原始社会中人们进行生产所使用的工具是极其简陋的,以石器为主,尚未使用铁制农具,②排除。③:原始社会绝大部分时间处于旧石器时代,③排除。④:原始人的生产经验很少,劳动技能和知识水平也很低,④正确。故答案为B。【点评】此题考查原始社会生产力的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是人类社会的童年。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18.(2022高一上·牡丹江月考)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一九二一年七月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焕然一新”主要表现在( )①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②意味着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真正有了主心骨③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④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开始结合起来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知识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解析】【分析】①:1919年五四运动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①错误;②③: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焕然一新”主要表现在意味着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真正有了主心骨。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②③正确;④: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在中国共产党产生以前,中国的先进分子在救亡图存的探索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也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④错误。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的考点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属于基础知识类的考查,背诵和运用排除法即可。19.(2022高一上·牡丹江月考)“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田。”西周时期,道路和修筑的渠道纵横交错,土地被分割成了一个个方块,形如“井”字,是为“井田”。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土地国有制度,井田制最早出现在商朝时期,到西周时经过不断的发展而走向成熟。井田制所处的历史时期( )①当时社会农业生产没有剥削②当时社会金属工具已广泛使用③当时社会土地所有制性质为公有制④此时国家已经产生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知识点】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特点及主要矛盾【解析】【分析】 根据史实可知,商朝时期、西周时期属于奴隶制社会,处于剥削社会,①错误;奴隶制时期,生产工具极大改进,金属工具广泛使用,②正确;形如“井”字,是为“井田”,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土地国有制度说明土地归国家所有,故不是公有,③错误;“井田制最早出现在商朝时期,到西周时经过不断的发展而走向成熟”,说明西周和商朝都存在奴隶制国家,④正确。故答案为:C。【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一般,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正确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及善于运用知识对选项进行辨析排除。20.(2022高一上·牡丹江月考)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推行“员工持股计划”。虽然普通工人中持股人数逐渐增加,但资本家拥有绝对多数的股份,占据着支配地位。资本家将部分股权转让给职工,反而能从中得到更多的好处。这表明,实施“员工持股计划”( )①并未在实质上改变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②解决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③是资产阶级为维持自己的统治而采取的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④能够从根本上使资本主义国家摆脱经济危机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知识点】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解析】【分析】虽然普通工人中持股人数逐渐增加,但资本家拥有绝对多数的股份,占据着支配地位。资本家将部分股权转让给职工,反而能从中得到更多的好处。这表明,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是资产阶级为维持自己的统治而采取的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并未在实质上改变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故①③正确。资本注意社会的基本矛盾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故②错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痼疾,故④错误。故答案为B。【点评】此题考查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并雇佣工人进行生产,为了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不断加大对工人的剥削;广大工人没有生产资料,在经济上受剥削、政治上受压迫,成为受苦最深的阶级。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采取了一些级和阶级矛盾的措施,但这些措施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剥削关系。21.(2022高一上·牡丹江月考)三星堆考古“上新”啦!2022年6月13日,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阶段性成果新闻通气会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举行。经过碳14测年,三星堆“祭祀坑”的年代被确认为商代晚期,距今约3200年至3000年。下列关于该时期说法正确的是:( )①私有制确立和贫富分化加剧②金属工具广泛使用③全体成员共同决定氏族大事④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出现分工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知识点】原始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特点【解析】【分析】①: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发展,个体劳动取代个体劳动, 土地变为私有财产,私有制确立,贫富分化加剧。三星堆“祭祀坑”的年代被确认为商代晚期,①错误;②④: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出现分工,②④正确;③:在原始社会,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物,一切大事都在议事会上由全社会成年人共同决定。三星堆“祭祀坑”的年代被确认为商代晚期,③错误。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原始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特点,属于基础知识类考查,根据基础知识点可以得出正确答案。22.(2022高一上·牡丹江月考)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由此可见( )A.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被推翻C.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飞跃D.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答案】D【知识点】我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解析】【分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表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故D正确。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标志着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故A错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标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被推翻,故B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飞跃,故C错误。故答案为D。【点评】此题考查社会主义改造的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到1956年底,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生产资料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确立,从而为我国逐步走向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23.(2022高一上·牡丹江月考)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党取得全国执政地位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党的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在今后的根本任务。党的八大召开后,我国( )①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②为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③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④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把落后的农业国发展为先进的工业国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B【知识点】三大改造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解析】【分析】①④:党的八大以后,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把落后的农业国发展为先进的工业国,①④正确;②: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并不是八大的成就,②错误;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③错误。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点为八大召开的意义,为背诵的题目。识记知识点即可。24.(2022高一上·牡丹江月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忠诚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抱负,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辛亥革命以来的历史证明实现民族复兴要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英勇奋斗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就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③社会主义革命完成了辛亥革命未完成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④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与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基本矛盾是根本不同的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A【知识点】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解析】【分析】①: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他的遗愿,同一切忠于他的事业的人们继续奋斗,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抱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这说明辛亥革命以来的历史证明实现民族复兴要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英勇奋斗,①正确。②: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这说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就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②正确。③: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③错误。④: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与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基本矛盾都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两个时期的主要矛盾不同,④错误。故答案为A。【点评】此题考查坚持党的领导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不平凡历程,充满着苦难与辉煌、曲折与胜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领导中国人民踏上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实践充分证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是正确的选择。25.(2022高一上·牡丹江月考)中国工人阶级是随着外资企业、官办资本和民族工业的建立而逐步成长发展起来的。到五四运动前后,产业工人达到200万左右,而且集中在沿海沿江的大城市,形成了新兴的社会力量,但中国工人阶级身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资本家三重压迫剥削。在此背景下( )①无产阶级成为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②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具有了现实可能性③工人阶级的成长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奠定了阶级基础④中国工人阶级必将成为凝聚革命力量新的政治组织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D【知识点】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解析】【分析】到五四运动前后,产业工人达到200万左右,而且集中在沿海沿江的大城市,形成了新兴的社会力量,但中国工人阶级身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资本家三重压迫剥削。在此背景下工人阶级的成长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奠定了阶级基础,中国工人阶级必将成为凝聚革命力量新的政治组织,故③④正确。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成为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故①错误;题干没有强调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具有了现实可能性,故②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此题考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随着官办和外国人开办的工业企业的创建,中国出现了最早的近代产业工人。中国工人阶级人数不多,但集中分布在大城市,有利于组织成为阶级力量。他们处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重压迫之下,富有斗争精神,具有革命性。同时,他们与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先进性。中国产业工人成为一支日趋重要的社会力量。26.(2022高一上·牡丹江月考)1956 年 1 月 15 日,北京各界群众在天安门广场隆重集会,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 )①新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②中国人民真正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③我国实现了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答案】C【知识点】我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解析】【分析】①③符合题意,根据教材知识点可知,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新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我国实现了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②④不符合题意,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中国人民真正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社会主义改造。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国家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促进了我国的发展。27.(2022高一上·牡丹江月考)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形态,也是截至目前人类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社会发展阶段。下列属于原始社会生产力特点的是( )A.生产劳动中主要用石器工具 B.氏族成员平均分配劳动产品C.生产劳动中主要用金属工具 D.氏族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答案】A【知识点】原始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特点【解析】【分析】A正确,生产劳动中主要用石器工具属于原始社会生产力特点之一;B错误,奴隶社会生产劳动中主要用金属工具;C错误,氏族成员平均分配劳动产品属于原始社会生产关系而非生产力的特点;D错误,氏族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属于原始社会生产关系而非生产力的特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辨别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准确把握教材基础知识,结合题干做出判断即可。28.(2022高一上·牡丹江月考)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它们相伴而生,唯物史观对剩余价值理论的发现有指导作用,剩余价值理论又证明了一般形态的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又从各自的角度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必然性。马克思的两大发现( )①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②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历史性飞跃③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④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B【知识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解析】【分析】 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不仅科学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而且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及其物质基础,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①错误;十月革命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的历史性飞跃,②错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又从各自的角度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必然性。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③④正确。故答案为:B。【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29.(2022高一上·牡丹江月考)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这一论断( )①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②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③说明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④宣告资产阶级灭亡和无产阶级胜利都是不可避免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D【知识点】《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解析】【分析】①: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故①错误。②:材料说明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宣告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并未涉及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故②不符合题意。③④: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这一论断说明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宣告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故③④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此题考查《共产党宣言》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共产党宣言》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30.(2022高一上·牡丹江月考)科学社会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它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实践基础和思想渊源。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是( )①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和发展②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③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前人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答案】A【知识点】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解析】【分析】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所以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故①②正确;③④不属于社会历史条件,故不选。故答案为A。【点评】此题考查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31.(2022高一上·牡丹江月考)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关于新中国的成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B.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开端C.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政治前提D.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答案】B【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解析】【分析】ACD: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政治前提,ACD正确。B: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标志是五四运动,而不是新中国的成立,B错误。故答案为:B。【点评】此题考查新中国成立的意义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949年新中国成立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32.(2022高一上·牡丹江月考)《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下列关于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的过程及影响,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②在马列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③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把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接受和传播马列主义④在马列主义指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A.②→③→④→① B.①→④→③→②C.④→②→①→③ D.③→①→②→④【答案】D【知识点】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解析】【分析】③: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故③排在第一。①: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爆发的,故①排在第二。②:中国共产党是1921年7月21日诞生,故②排在第三。④: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完成,故④排在第四。故答案为D。【点评】此题考查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在马列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33.(2022高一上·牡丹江月考)社会主义500多年的发展历史,可谓波澜壮阔、跌宕起伏,既有高歌猛进,也有坎坷曲折。在其发展进程中,人们通常认为社会主义经历了三次伟大的飞跃。关于这三次飞跃表述正确的是( )①巴黎公社的建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理论到现实的飞跃②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现实的飞跃③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④二战后,社会主义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D【知识点】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社会主义的实践【解析】【分析】③④:人们通常认为社会主义经历了三次伟大的飞跃,其中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二战后,社会主义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③④正确。①②:法国巴黎公社成立,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因此说巴黎公社的成立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理论到现实的飞跃,①②错误。故答案为D。【点评】此题考查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社会主义的实践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被恩格斯称为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这两个伟大发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34.(2022高一上·牡丹江月考)无数的“中国奇迹”、“神舟”飞天、“嫦娥”驻月、“蛟龙”入海、天眼、悟空、国产大飞机、北京即将成为唯一举办冬夏两次奥运会城市等等。这一系列的巨大成就充分说明( )A.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B.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够发展中国C.我国已经进入发达国家行列D.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答案】B【知识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及其之间的关系【解析】【分析】无数的“中国奇迹”、“神舟”飞天、“嫦娥”驻月、“蛟龙”入海、天眼、悟空、国产大飞机、北京即将成为唯一举办冬夏两次奥运会城市等等成就,说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够发展中国,故B正确。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故A错误;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故C错误;材料内容未强调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故D错误。故答案为B。【点评】此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和发展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特色社会主义文化。35.(2022高一上·牡丹江月考)新中国成立初期,人类学工作者走进莽莽哀牢山拍摄了纪录片《苦聪人》,用胶片记录下了那些还在原始森林里风餐露宿、拿着简单木石工具刀耕火种的苦聪人的生产生活。由此推断,当时的苦聪人( )①有生产积极性,迈入了文明时代门槛②在生产生活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③以血缘关系结成的家庭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④不得不共同劳动且平均分配劳动产品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知识点】原始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特点【解析】【分析】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使人类迈人了文明时代的门槛。当时的苦聪人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①错误。在原始社会,以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不是家庭,③错误。在原始社会,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不得不共同劳动且平均分配劳动产品,②④正确。故答案为C。【点评】此题考查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原始社会人们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形成了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二、非选择题(共30分)36.(2022高一上·牡丹江月考)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晚唐时有人曾诉说老百姓有八苦:一苦官吏苛刻;二苦高利贷重;三苦赋税繁多;四苦事事摊钱;五苦当差服役;六苦无处申冤;七苦冻无衣、饥无食;八苦病不得医、死不得葬。材料二:马克思指出的:“资本家经常力图把工资降低到生理上所能容许的最高限度。”资本家还通过大量使用女工和童工,进行更残酷的剥削。女工同样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而她们的工资只能是一般工人的三分之二或者一半。童工工资则更低,往往只是女工工资的一半。有的资本家只给童工一点粗劣的伙食,根本就不付工资。(1)结合材料一分析造成封建社会百姓生活“八苦”的根源是什么?(2)结合材料二,说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答案】(1)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造成封建社会百姓生活“八苦”的根源是封建土地所有制。(2)①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②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③资本家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知识点】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解析】【分析】(1)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一分析造成封建社会百姓生活“八苦”的根源是什么。“一苦官吏苛刻;二苦高利贷重;三苦赋税繁多;四苦事事摊钱;五苦当差服役;六苦无处申冤;七苦冻无衣、饥无食;八苦病不得医、死不得葬”,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可知,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造成封建社会百姓生活“八苦”的根源是封建土地所有制。(2)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二,说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根据基础知识回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即可。【点评】(1)本题考查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理解其根源即可,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2)本题考查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按照教材知识论述即可。37.(2022高一上·牡丹江月考)阅读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党引领人民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发展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成功经验、展现了光明前景,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强大力量。40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40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动摇,勇敢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各方面创新,不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以不可辩驳的事实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鲜活生命力,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在中国大地上高高飘扬!(1)改革开放的标志是什么?(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这首40多年来的“奋斗赞歌”的意义?【答案】(1)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2)①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②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③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知识点】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我国改革开放的意义【解析】【分析】(1)本题要求回答改革开放的标志是什么,根据基础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改革开放的标志。(2)本题要求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这首40多年来的“奋斗赞歌”的意义,运用改革开放的意义基础知识进行作答即可。【点评】本题考查改革开放的内容,明确改革开放的标志和意义,均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范畴。1 / 1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思想政治10月月考试卷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70分)1.(2022高一上·牡丹江月考)认真研读过《资本论》的萧伯纳,声言自己是”一个无产者”。有一次,瘦削的萧伯纳碰到一位大腹便便的资本家,资本家讥讽道:“看见你,人们会以为英国闹饥荒!”萧伯纳回击道:“看见你,人们就会明白闹饥荒的原因。”萧伯纳的话形象地揭示了( )①工人全部劳动创造的价值养肥资本家②资本家残酷压迫工人实现了财富增长③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④工人得到的剩余价值不能使自己吃好点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2022高一上·牡丹江月考)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从1952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后全面展开的,而社会主义改革则是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两者相同点在于是( )①对旧生产关系的根本改变,奠定了中国进步和发展的基础②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基础上,改变与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环节③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大胆探索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3.(2022高一上·牡丹江月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指近代中国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步骤,这两个步骤的关系是(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②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③民主革命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④民主革命的最终发展方向是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4.(2022高一上·牡丹江月考)在封建制生产方式下,直接生产者一般拥有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并领租或分租地主的一小块土地,在缴纳地租等后建立自己的经济。这意味着( )①地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农民②农民毫无人身自由,在地主的强制下劳动③地主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④农民有自己的劳动工具,可以支配部分劳动成果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5.(2022高一上·牡丹江月考)2022年5月4日是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也是五四运动爆发103周年,铭记历史,曾经的五四运动燃起的星星之火依旧绽放着耀眼的光芒。五四运动对当时中国的意义在于( )A.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B.中国人民在革命斗争中开始有了自己的主心骨C.工人阶级从此成为反帝反封建革命的领导力量D.使中国革命从此由民主革命转向社会主义革命6.(2022高一上·牡丹江月考)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有一种理论,企图恢复旧的生产资料的交换手段,从而恢复旧的所有制关系和旧的社会,或者是企图重新把现代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塞到已被它们突破而且必然被突破的旧的所有制关系的框子里去,这种理论在这两种场合中,都是反动的,同时又是空想的。这是因为这种理论( )A.否认了先进的上层建筑能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B.没有看到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C.忽略了社会历史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D.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7.(2022高一上·牡丹江月考)李大钊赞扬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上发表文章,热情歌颂十月革命的胜利。这反映的信息是( )①苏联革命成功,为社会主义中国提供了榜样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开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③中国的先进分子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④中国出现了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革命者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8.(2022高一上·牡丹江月考)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这四个自信( )①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②是相互分离、各自独立地发挥其作用的③共同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④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有机统一的整体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9.(2022高一上·牡丹江月考)1956年底,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①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②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③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④标志着我国实现了新民主主义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10.(2022高一上·牡丹江月考)《共产党宣言》发表之所以成为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主要是因为它( )A.是马克思、恩格斯亲自起草B.是第一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纲领C.第一次指出了阶级斗争的重要性D.第一次完整、系统地闸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11.(2022高一上·牡丹江月考)“过渡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下列关于“过渡时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过渡时期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B.过渡时期指社会主义改造时期C.过渡时期是指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转变D.过渡时期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进入社会主义社会12.(2022高一上·牡丹江月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的是( )A.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B.德国古典哲学和唯心主义C.空想社会主义与和谐制度D.空想社会主义和生产资料公有制13.(2022高一上·牡丹江月考)中国的近代史可以说是中国的耻辱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频频遭到列强的凌辱,被迫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由此可见,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是( )①帝国主义的入侵打断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正常进程②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③中国社会正在发生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④资本主义经济缓慢发展,逐步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4.(2022高一上·牡丹江月考)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推行雇员持股计划,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失业救济、老年退休金、医疗补助、劳动保护、儿童福利等多项内容,工人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据此可知,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以上变化( )①还是不能改变资本主义的最终命运②可以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③改变了广大工人被剥削的经济地位④能缓和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5.(2022高一上·牡丹江月考)在封建社会一度出现过“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无)立锥之地”的现象,其根本原因是( )A.富者具有较强的生产能力 B.贫者生产积极性不高C.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D.国家支持富者兼并土地16.(2022高一上·牡丹江月考)某校高一(2)班同学准备参加学校组织的“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国家共识”的征文比赛,他们拟定了一些写作要点。其中你认为符合主题且表述正确的是(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唯一正确道路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独立形成的科学社会主义“新版本”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坚定“四个自信"的根本政治保证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7.(2022高一上·牡丹江月考)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是极端低下的②原始社会的铁制农具是极其简陋的③原始社会绝大部分时间处于新石器时代④原始人的劳动技能和知识水平很低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8.(2022高一上·牡丹江月考)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一九二一年七月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焕然一新”主要表现在( )①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②意味着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真正有了主心骨③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④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开始结合起来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19.(2022高一上·牡丹江月考)“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田。”西周时期,道路和修筑的渠道纵横交错,土地被分割成了一个个方块,形如“井”字,是为“井田”。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土地国有制度,井田制最早出现在商朝时期,到西周时经过不断的发展而走向成熟。井田制所处的历史时期( )①当时社会农业生产没有剥削②当时社会金属工具已广泛使用③当时社会土地所有制性质为公有制④此时国家已经产生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0.(2022高一上·牡丹江月考)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推行“员工持股计划”。虽然普通工人中持股人数逐渐增加,但资本家拥有绝对多数的股份,占据着支配地位。资本家将部分股权转让给职工,反而能从中得到更多的好处。这表明,实施“员工持股计划”( )①并未在实质上改变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②解决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③是资产阶级为维持自己的统治而采取的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④能够从根本上使资本主义国家摆脱经济危机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1.(2022高一上·牡丹江月考)三星堆考古“上新”啦!2022年6月13日,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阶段性成果新闻通气会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举行。经过碳14测年,三星堆“祭祀坑”的年代被确认为商代晚期,距今约3200年至3000年。下列关于该时期说法正确的是:( )①私有制确立和贫富分化加剧②金属工具广泛使用③全体成员共同决定氏族大事④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出现分工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2.(2022高一上·牡丹江月考)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由此可见( )A.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被推翻C.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飞跃D.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23.(2022高一上·牡丹江月考)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党取得全国执政地位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党的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在今后的根本任务。党的八大召开后,我国( )①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②为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③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④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把落后的农业国发展为先进的工业国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4.(2022高一上·牡丹江月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忠诚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抱负,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辛亥革命以来的历史证明实现民族复兴要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英勇奋斗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就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③社会主义革命完成了辛亥革命未完成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④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与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基本矛盾是根本不同的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5.(2022高一上·牡丹江月考)中国工人阶级是随着外资企业、官办资本和民族工业的建立而逐步成长发展起来的。到五四运动前后,产业工人达到200万左右,而且集中在沿海沿江的大城市,形成了新兴的社会力量,但中国工人阶级身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资本家三重压迫剥削。在此背景下( )①无产阶级成为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②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具有了现实可能性③工人阶级的成长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奠定了阶级基础④中国工人阶级必将成为凝聚革命力量新的政治组织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6.(2022高一上·牡丹江月考)1956 年 1 月 15 日,北京各界群众在天安门广场隆重集会,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 )①新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②中国人民真正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③我国实现了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27.(2022高一上·牡丹江月考)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形态,也是截至目前人类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社会发展阶段。下列属于原始社会生产力特点的是( )A.生产劳动中主要用石器工具 B.氏族成员平均分配劳动产品C.生产劳动中主要用金属工具 D.氏族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28.(2022高一上·牡丹江月考)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它们相伴而生,唯物史观对剩余价值理论的发现有指导作用,剩余价值理论又证明了一般形态的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又从各自的角度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必然性。马克思的两大发现( )①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②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历史性飞跃③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④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9.(2022高一上·牡丹江月考)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这一论断( )①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②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③说明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④宣告资产阶级灭亡和无产阶级胜利都是不可避免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0.(2022高一上·牡丹江月考)科学社会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它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实践基础和思想渊源。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是( )①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和发展②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③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前人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31.(2022高一上·牡丹江月考)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关于新中国的成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B.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开端C.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政治前提D.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32.(2022高一上·牡丹江月考)《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下列关于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的过程及影响,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②在马列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③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把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接受和传播马列主义④在马列主义指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A.②→③→④→① B.①→④→③→②C.④→②→①→③ D.③→①→②→④33.(2022高一上·牡丹江月考)社会主义500多年的发展历史,可谓波澜壮阔、跌宕起伏,既有高歌猛进,也有坎坷曲折。在其发展进程中,人们通常认为社会主义经历了三次伟大的飞跃。关于这三次飞跃表述正确的是( )①巴黎公社的建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理论到现实的飞跃②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现实的飞跃③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④二战后,社会主义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4.(2022高一上·牡丹江月考)无数的“中国奇迹”、“神舟”飞天、“嫦娥”驻月、“蛟龙”入海、天眼、悟空、国产大飞机、北京即将成为唯一举办冬夏两次奥运会城市等等。这一系列的巨大成就充分说明( )A.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B.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够发展中国C.我国已经进入发达国家行列D.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35.(2022高一上·牡丹江月考)新中国成立初期,人类学工作者走进莽莽哀牢山拍摄了纪录片《苦聪人》,用胶片记录下了那些还在原始森林里风餐露宿、拿着简单木石工具刀耕火种的苦聪人的生产生活。由此推断,当时的苦聪人( )①有生产积极性,迈入了文明时代门槛②在生产生活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③以血缘关系结成的家庭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④不得不共同劳动且平均分配劳动产品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二、非选择题(共30分)36.(2022高一上·牡丹江月考)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晚唐时有人曾诉说老百姓有八苦:一苦官吏苛刻;二苦高利贷重;三苦赋税繁多;四苦事事摊钱;五苦当差服役;六苦无处申冤;七苦冻无衣、饥无食;八苦病不得医、死不得葬。材料二:马克思指出的:“资本家经常力图把工资降低到生理上所能容许的最高限度。”资本家还通过大量使用女工和童工,进行更残酷的剥削。女工同样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而她们的工资只能是一般工人的三分之二或者一半。童工工资则更低,往往只是女工工资的一半。有的资本家只给童工一点粗劣的伙食,根本就不付工资。(1)结合材料一分析造成封建社会百姓生活“八苦”的根源是什么?(2)结合材料二,说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37.(2022高一上·牡丹江月考)阅读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党引领人民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发展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成功经验、展现了光明前景,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强大力量。40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40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动摇,勇敢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各方面创新,不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以不可辩驳的事实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鲜活生命力,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在中国大地上高高飘扬!(1)改革开放的标志是什么?(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这首40多年来的“奋斗赞歌”的意义?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识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解析】【分析】① :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而不是所有价值,①不选。② :萧伯纳回击道:“看见你,人们就会明白闹饥荒的原因。”点明了,资本家剥削的现象,②入选。③ :资本家机讥讽道:“看见你,人们会以为英国闹饥荒!”萧伯纳回击道:“看见你,人们就会明白闹饥荒的原因。”体现了资本家和无产阶级的对立,③入选。④ :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而不是工人占有,④不选。故答案为C。【点评】此题考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资本家购买的是工人的劳动力,从表面上看工资就是劳动力的价格;但工人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工人的工资,超过的部分就是剩余价值。这表明,资本家通过无偿占有剩余价值对工人的剥削,是隐蔽的。2.【答案】D【知识点】我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我国改革开放的意义【解析】【分析】①:1978年对内改革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根本改变”说法错误。②:1949-1956是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才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故②说法错误。③④: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是一化三改,以及1978对内改革都是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改革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部分,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故③④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此题考查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实行改革开放,就是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中国强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3.【答案】A【知识点】中国革命的进程【解析】【分析】①②:试题要求回答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依据教材,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①②正确;③④:“ 民主革命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 ”“ 民主革命的最终发展方向是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 ”不是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③④错误。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中国革命的进行,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关系即可,运用基础知识进行回答。4.【答案】D【知识点】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解析】【分析】①:地主并不完全占有生产资料和农民,在封建社会,农民可以拥有少量的土地。①说法错误。②:奴隶社会里,奴隶毫无人生自由,但在封建社会,农民有一定人生自由。②说法错误。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特点是: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相对于奴隶,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③④说法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此题考查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特点:①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②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③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5.【答案】C【知识点】五四运动【解析】【分析】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工人阶级从此成为反帝反封建革命的领导力量,故C正确。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才成为执政党,故A错误;“中国人民在革命斗争中开始有了自己的主心骨”指的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故B错误;社会主义改造使中国革命从此由民主革命转向社会主义革命,故D错误。故答案为C。【点评】此题考查五四运动的意义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五四运动,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6.【答案】D【知识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解析】【分析】A错误,材料中这种理论违背上产关系一定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表现,没有否认先进的上层建筑能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B不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社会基本矛盾问题,没有讨论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问题;C错误,这一种理论的两个场合都是在讨论社会基本矛盾,没有忽略社会历史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D正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企图恢复旧的生产资料的交换手段,从而恢复旧的所有制关系和旧的社会,或者是企图重新把现代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塞到已被它们突破而且必然被突破的旧的所有制关系的框子里去,这两种场合都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故答案为D。【点评】此题考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综观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和趋势,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总是处在不断进步的变化中,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就要相应地发生变化。7.【答案】B【知识点】十月革命【解析】【分析】①:俄国十月革命是1917年,中国并不是社会主义国家,①错误;②:俄国十月革命是1917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②错误;③④: 李大钊赞扬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上发表文章,热情歌颂十月革命的胜利 ,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出现了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革命者,③④正确。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十月革命,考查十月革命的基本知识,根据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排除即可。8.【答案】D【知识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及其之间的关系【解析】【分析】③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统一整体,共同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故③④正确。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脉相承、与时倶进的理论体系,故①不选。②:四个自信是一个统一体,不是相互分离的,故②错误。故答案为D。【点评】此题考查四个自信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相互联系,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9.【答案】A【知识点】我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解析】【分析】①符合题意,根据课本知识可知,1956年底,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②符合题意,根据课本知识可知,1956年底,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③不合题意,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④不合题意,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成。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来反思所学的内容,以此来加深知识的掌握程度,只要掌握好基础知识就可做好本题。10.【答案】D【知识点】《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解析】【分析】A:马克思、恩格斯亲自起草,不是题中问题的主要因为,A不符合题意。B:《共产党宣言》发表于1848年2月,它发表后即表明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国际成立于1864年,B错误。C:《共产党宣言》“第一次指出了阶级斗争的重要性”说法错误,C排除。D:《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它第一次全面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因此,成为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D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此题考查《共产党宣言》的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11.【答案】D【知识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渡时期【解析】【分析】D:过渡时期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进入社会主义社会,D说法正确。ABC:过渡时期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进入社会主义社会,ABC说法错误。故答案为D。【点评】此题考查过渡时期的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1949年中华人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1956年,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社会主义社会。12.【答案】A【知识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解析】【分析】ABCD: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点评】此题考查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被恩格斯称为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这两个伟大发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13.【答案】A【知识点】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解析】【分析】①②: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频频遭到列强的凌辱,被迫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的入侵打断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正常进程,①②正确;③:中国社会正在发生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属于外在表现,并不属于基本国情,③错误。④:中国近代并没有走上现代化的道路,④错误。故答案为A。【点评】此题考查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的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帝国主义的入侵打断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正常进程。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也是认识和解决近代中国一切社会问题的基本依据。14.【答案】B【知识点】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解析】【分析】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推行雇员持股计划,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能缓和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但还是不能改变资本主义的最终命运,故①④正确。材料中的变化并不能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故②错误;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变化,并没有改变广大工人被剥削的经济地位,故③错误。故答案为B。【点评】此题考查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并雇佣工人进行生产,为了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不断加大对工人的剥削;广大工人没有生产资料,在经济上受剥削、政治上受压迫,成为受苦最深的阶级。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采取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但这些措施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剥削关系。15.【答案】A【知识点】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解析】【分析】A:封建社会,农民阶级是被剥削对象,地主阶级占有农民劳动的部分成果,所以贫者具有较强的生产能力,故A不选。B:封建社会,农民有了一定自由,除缴纳地租外剩余产品归自己,生产积极性较高,故B不选。C:根据教材可知,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允许土地买卖是造成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故C正确。D:国家实施封建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买卖,但不是支持,故D不选。故答案为C。【点评】此题考查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封建地主阶级正是凭借对土地的占有,使农民不得不依附于地主,屈从于地主阶级的奴役。16.【答案】B【知识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及其之间的关系【解析】【分析】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唯一正确道路,符合增强国家共识,故①入选。②:独立形成说法错误,故②不选。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制度自信的体现,故③入选。④:党的领导是坚定“四个自信”的根本政治保证,故④不选。故答案为B。【点评】此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全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17.【答案】B【知识点】原始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特点【解析】【分析】①: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是极端低下的,原始人为了生存,必须竭尽全力与自然界进行斗争,才能获得有限的生产和生活资料,①正确。②:原始社会中人们进行生产所使用的工具是极其简陋的,以石器为主,尚未使用铁制农具,②排除。③:原始社会绝大部分时间处于旧石器时代,③排除。④:原始人的生产经验很少,劳动技能和知识水平也很低,④正确。故答案为B。【点评】此题考查原始社会生产力的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是人类社会的童年。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18.【答案】B【知识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解析】【分析】①:1919年五四运动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①错误;②③: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焕然一新”主要表现在意味着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真正有了主心骨。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②③正确;④: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在中国共产党产生以前,中国的先进分子在救亡图存的探索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也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④错误。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的考点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属于基础知识类的考查,背诵和运用排除法即可。19.【答案】C【知识点】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特点及主要矛盾【解析】【分析】 根据史实可知,商朝时期、西周时期属于奴隶制社会,处于剥削社会,①错误;奴隶制时期,生产工具极大改进,金属工具广泛使用,②正确;形如“井”字,是为“井田”,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土地国有制度说明土地归国家所有,故不是公有,③错误;“井田制最早出现在商朝时期,到西周时经过不断的发展而走向成熟”,说明西周和商朝都存在奴隶制国家,④正确。故答案为:C。【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一般,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正确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及善于运用知识对选项进行辨析排除。20.【答案】B【知识点】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解析】【分析】虽然普通工人中持股人数逐渐增加,但资本家拥有绝对多数的股份,占据着支配地位。资本家将部分股权转让给职工,反而能从中得到更多的好处。这表明,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是资产阶级为维持自己的统治而采取的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并未在实质上改变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故①③正确。资本注意社会的基本矛盾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故②错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痼疾,故④错误。故答案为B。【点评】此题考查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并雇佣工人进行生产,为了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不断加大对工人的剥削;广大工人没有生产资料,在经济上受剥削、政治上受压迫,成为受苦最深的阶级。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采取了一些级和阶级矛盾的措施,但这些措施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剥削关系。21.【答案】C【知识点】原始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特点【解析】【分析】①: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发展,个体劳动取代个体劳动, 土地变为私有财产,私有制确立,贫富分化加剧。三星堆“祭祀坑”的年代被确认为商代晚期,①错误;②④: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出现分工,②④正确;③:在原始社会,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物,一切大事都在议事会上由全社会成年人共同决定。三星堆“祭祀坑”的年代被确认为商代晚期,③错误。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原始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特点,属于基础知识类考查,根据基础知识点可以得出正确答案。22.【答案】D【知识点】我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解析】【分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表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故D正确。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标志着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故A错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标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被推翻,故B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飞跃,故C错误。故答案为D。【点评】此题考查社会主义改造的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到1956年底,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生产资料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确立,从而为我国逐步走向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23.【答案】B【知识点】三大改造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解析】【分析】①④:党的八大以后,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把落后的农业国发展为先进的工业国,①④正确;②: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并不是八大的成就,②错误;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③错误。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点为八大召开的意义,为背诵的题目。识记知识点即可。24.【答案】A【知识点】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解析】【分析】①: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他的遗愿,同一切忠于他的事业的人们继续奋斗,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抱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这说明辛亥革命以来的历史证明实现民族复兴要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英勇奋斗,①正确。②: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这说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就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②正确。③: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③错误。④: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与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基本矛盾都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两个时期的主要矛盾不同,④错误。故答案为A。【点评】此题考查坚持党的领导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不平凡历程,充满着苦难与辉煌、曲折与胜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领导中国人民踏上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实践充分证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是正确的选择。25.【答案】D【知识点】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解析】【分析】到五四运动前后,产业工人达到200万左右,而且集中在沿海沿江的大城市,形成了新兴的社会力量,但中国工人阶级身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资本家三重压迫剥削。在此背景下工人阶级的成长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奠定了阶级基础,中国工人阶级必将成为凝聚革命力量新的政治组织,故③④正确。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成为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故①错误;题干没有强调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具有了现实可能性,故②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此题考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随着官办和外国人开办的工业企业的创建,中国出现了最早的近代产业工人。中国工人阶级人数不多,但集中分布在大城市,有利于组织成为阶级力量。他们处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重压迫之下,富有斗争精神,具有革命性。同时,他们与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先进性。中国产业工人成为一支日趋重要的社会力量。26.【答案】C【知识点】我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解析】【分析】①③符合题意,根据教材知识点可知,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新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我国实现了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②④不符合题意,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中国人民真正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社会主义改造。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国家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促进了我国的发展。27.【答案】A【知识点】原始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特点【解析】【分析】A正确,生产劳动中主要用石器工具属于原始社会生产力特点之一;B错误,奴隶社会生产劳动中主要用金属工具;C错误,氏族成员平均分配劳动产品属于原始社会生产关系而非生产力的特点;D错误,氏族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属于原始社会生产关系而非生产力的特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辨别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准确把握教材基础知识,结合题干做出判断即可。28.【答案】B【知识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解析】【分析】 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不仅科学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而且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及其物质基础,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①错误;十月革命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的历史性飞跃,②错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又从各自的角度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必然性。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③④正确。故答案为:B。【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29.【答案】D【知识点】《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解析】【分析】①: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故①错误。②:材料说明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宣告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并未涉及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故②不符合题意。③④: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这一论断说明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宣告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故③④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此题考查《共产党宣言》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共产党宣言》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30.【答案】A【知识点】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解析】【分析】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所以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故①②正确;③④不属于社会历史条件,故不选。故答案为A。【点评】此题考查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31.【答案】B【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解析】【分析】ACD: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政治前提,ACD正确。B: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标志是五四运动,而不是新中国的成立,B错误。故答案为:B。【点评】此题考查新中国成立的意义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949年新中国成立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32.【答案】D【知识点】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解析】【分析】③: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故③排在第一。①: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爆发的,故①排在第二。②:中国共产党是1921年7月21日诞生,故②排在第三。④: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完成,故④排在第四。故答案为D。【点评】此题考查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在马列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33.【答案】D【知识点】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社会主义的实践【解析】【分析】③④:人们通常认为社会主义经历了三次伟大的飞跃,其中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二战后,社会主义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③④正确。①②:法国巴黎公社成立,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因此说巴黎公社的成立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理论到现实的飞跃,①②错误。故答案为D。【点评】此题考查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社会主义的实践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被恩格斯称为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这两个伟大发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34.【答案】B【知识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及其之间的关系【解析】【分析】无数的“中国奇迹”、“神舟”飞天、“嫦娥”驻月、“蛟龙”入海、天眼、悟空、国产大飞机、北京即将成为唯一举办冬夏两次奥运会城市等等成就,说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够发展中国,故B正确。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故A错误;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故C错误;材料内容未强调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故D错误。故答案为B。【点评】此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和发展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特色社会主义文化。35.【答案】C【知识点】原始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特点【解析】【分析】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使人类迈人了文明时代的门槛。当时的苦聪人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①错误。在原始社会,以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不是家庭,③错误。在原始社会,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不得不共同劳动且平均分配劳动产品,②④正确。故答案为C。【点评】此题考查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原始社会人们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形成了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36.【答案】(1)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造成封建社会百姓生活“八苦”的根源是封建土地所有制。(2)①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②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③资本家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知识点】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解析】【分析】(1)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一分析造成封建社会百姓生活“八苦”的根源是什么。“一苦官吏苛刻;二苦高利贷重;三苦赋税繁多;四苦事事摊钱;五苦当差服役;六苦无处申冤;七苦冻无衣、饥无食;八苦病不得医、死不得葬”,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可知,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造成封建社会百姓生活“八苦”的根源是封建土地所有制。(2)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二,说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根据基础知识回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即可。【点评】(1)本题考查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理解其根源即可,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2)本题考查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按照教材知识论述即可。37.【答案】(1)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2)①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②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③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知识点】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我国改革开放的意义【解析】【分析】(1)本题要求回答改革开放的标志是什么,根据基础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改革开放的标志。(2)本题要求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这首40多年来的“奋斗赞歌”的意义,运用改革开放的意义基础知识进行作答即可。【点评】本题考查改革开放的内容,明确改革开放的标志和意义,均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范畴。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思想政治10月月考试卷(学生版).docx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思想政治10月月考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