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菏泽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保密★启用前
2024—2025 学年高一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
生物试题
2025.07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班级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
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
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要求。
1.下列有关孟德尔的杂交实验及所运用假说—演绎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F1 的表型为高茎否定了融合遗传,也证实了基因的分离定律 B.受精时,雌雄配子结合是随机的属于提出的假说
C.设计测交实验推导出后代性状分离比为 1∶1∶1∶1 属于实验验证
D.假说—演绎法和归纳法得出的结论都是真实可信的
2.根据下列遗传图解,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体现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过程只有①②
B.体现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实质的过程只有④⑤
C.发生基因重组的过程只有③⑥
D.子代呈现多样性的原因只有①②④⑤
3.将纯合白花、普通叶、非麻色种皮豌豆与纯合紫花、半无叶、麻色种皮豌豆进行杂交,结
果如下图。根据杂交结果,下列有关推测错误的是
A.花色与叶型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B.F1 的表型为紫花、普通叶、麻色种皮
C.F1 测交后代中,紫花、麻色种皮约占 1/4
D.F2 普通叶、麻色种皮个体中纯合子约占 1/9
高一生物试题 第 1页(共 8 页)
4.甲、乙两块大田各有豌豆 300 株。甲中基因型为 AA 和 Aa 个体各占一半;乙中基因型为
Aa 和 aa 个体各占一半,假定每株产生种子数及存活力相等,将这两块田里第一年所结种
子收获后混合种植,自然条件下繁殖一代后,基因型 AA 的种子占总数的比例是
A.1/4 B.3/8 C.5/16 D.7/16
5.蝗虫染色体数目较少,染色体大,可以作为观察细胞分裂的实验材料。已知雄蝗虫 2n=23,
雌蝗虫 2n=24,其中常染色体有 11 对,性染色体在雄性中为 1 条,即为 XO,雌性中为 2 条,
即为 XX,不考虑染色体变异,观察蝗虫精巢切片固定装片时,最多可能观察到不同染色
体数目的细胞有
A.4 种 B.5 种 C.6 种 D.7 种
6.某种鸟类(ZW 型)的羽毛中,红色(D)对灰色(d)为显性,有条纹(R)对无条纹(r)
为显性,其中的 1 对等位基因位于 Z 染色体上。现有 1 只灰色有条纹个体与 1 只红色有条
纹个体杂交,F1 雄鸟中约有 1/8 为灰色无条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亲本的基因型为 ddZRW 和 DdZRZr
B.F1 所有个体随机交配,F2 中 d 的基因频率为 1/2
C.F1 雌性个体中,灰色无条纹个体的概率是 1/16
D.F1 出现红色有条纹雌性个体的概率为 3/16
7.某科研人员将蚕豆根尖置于含 H-胸腺嘧啶的介质中生长 8 小时(略小于 1 个细胞周期),
用放射自显影检测根尖染色体的放射
性分布如图 1 所示。然后转移至正常介
质中,再次培养至有丝分裂中期,检测
染色体的标记情况如图 2 所示。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
A.无论减数分裂还是有丝分裂,细胞在每次分裂之前都要进行 DNA 的复制
B.依据图 1 和图 2,可推断根尖细胞 DNA 的复制符合半保留复制
C.图 2 对应的细胞分裂结束后,其每个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有一半被标记
D.若某 DNA 有 n 个腺嘌呤,则该 DNA 经过 3 次复制需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4n 个
8.同义密码子(编码相同氨基酸的密码子)的使用频率在物种间和物种内均不同,称为密码
子使用偏好性。有研究表明,在酵母菌基因表达过程中,48%的精氨酸由密码子 AGA 确定,
而其余五种编码精氨酸的同义密码子(CGU、CGC、CGA、CGG、AGG)则以较低的大
致相等的频率被使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氨基酸都存在多个同义密码子,有利于减少有害突变
B.由精氨酸密码子使用偏好性推测,密码子偏好性可能会影响翻译的效率
C.翻译过程中,核糖体从 mRNA 的 3’端向 5’端移动
D.根据某种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可以确定其基因中脱氧核苷酸序列
高一生物试题 第 2页(共 8 页)
9.研究者发现了一类转录抑制因子——多梳蛋白(Polycomb),可参与调控染色体组蛋白
修饰。暂时移除果蝇体内的 Polycomb 后,可激活原癌基因的转录;再将 Polycomb 重
新整合到细胞后,Polycomb 功能依然失调,而这种现象的后果就是诱发细胞癌变。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
A.Polycomb 通过抑制基因转录影响生物性状是一种表观遗传现象
B.基因突变是细胞癌变的唯一驱动因素
C.Polycomb 与 mRNA 上的起始密码子结合进而发挥作用
D.基因表达的失控都是可逆的
10.下列关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的基因突变不会导致新的性状出现,属于中性突变
B.原核生物可以发生基因突变,但不会发生基因重组
C.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互换导致等位基因发生基因重组
D.只有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或结构的变化才属于染色体变异
11.染色体两端丢失含 DNA 的片段后,两个断端结合可形成环状染色体,过程如图所示。某
对夫妇表型正常,但生育了一名智力障碍的环状染色体综合征患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形成 1 个如图所示的环状染色体,需断裂 4 个磷酸二
酯键
B.环状染色体综合征患者的症状可能与基因的缺失有关
C.父母表型正常,孩子智力障碍,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
D.可通过观察羊水中胚胎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对该病进行
产前诊断
12.果蝇的一对相对性状,由基因 A、a 控制,为判断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及基因 A、a 的
位置即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 X 染色体上(后代数量足够多且不考虑 XY 同源区段及
突变、致死等异常现象),下列关于这对相对性状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具有相对性状的一对雌雄果蝇进行一次杂交,若后代只有一种表型,则不能判断该性
状的显隐性
B.具有相对性状的一对雌雄果蝇进行一次杂交,若后代只有一种表型,则可判断基因 A、
a 位于常染色体上
C.具有相对性状的一对雌雄果蝇进行一次杂交,若后代雌、雄个体的表型及比例都相同,
则基因 A、a 一定位于常染色体上
D.具有相同性状的一对雌雄果蝇进行一次杂交,若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则既能判断该性
状的显隐性又能确定 A、a 基因位置
13.一粒小麦(染色体组为 AA,2n=14)与山羊草(染色体组为 BB,2n=14)杂交,产生的
杂种 AB 经染色体自然加倍,形成具有 AABB 染色体组的四倍体二粒小麦(4n=28)。后
来,二粒小麦又与节节麦(染色体组为 DD,2n=14)杂交,产生的杂种 ABD 经染色体加
倍,形成了具有 AABBDD 染色体组的小麦(6n=42)。这就是目前广泛种植的普通小麦。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杂种小麦 ABD 是单倍体,加倍后的普通小麦(AABBDD)是二倍体
B.普通小麦中 A、B、D 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数目、形态和功能彼此相同
C.普通小麦的培育成功说明了不经过隔离也能形成新物种
D.二粒小麦和普通小麦杂交获得的后代不可育
高一生物试题 第 3页(共 8 页)
14.一群互相从未见过的母鸡被放在一起,通常会互相打斗,一段时间以后打斗日趋减少,最
后形成稳定的单线式社会等级,使产蛋量增加,给群体带来好处,这种现象属于进化稳定
对策。相比之下,群体成员不断更换会带来更加频繁的打斗,这样群体产蛋量就会降低。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进化稳定对策的发生有利于生物与环境的协同进化
B.进化稳定对策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C.进化稳定对策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环境的剧烈改变可能导致题干所述现象被削弱
15.遗传是生命的根基,变异是进化的源泉。下列关于遗传、变异和进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A.遗传信息的复制、转录、翻译和逆转录都需要模板
B.适应相对性的根本原因是遗传的稳定性与环境不断变化之间的矛盾
C.所有变异都不能决定生物进化方向,但都能提供进化的原材料
D.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二、选择题:本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全部选对得 3 分,选对但不全得 1 分,有错选得 0 分。
16.某动物(2n=4)精原细胞 DNA 中的 P 均为 32P,将其放在不含 32P 的培养液中培养,其
中 1 个精原细胞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后,产生甲~丁 4 个细胞。这些细胞
的染色体和染色单体情况如图所示。不考虑除互换外其它变异的情况下,下列说法错误的

A.该精原细胞产生甲~丁,经历 2 次 DNA 复制和 2 次着丝粒分裂
B.4 个细胞均含有 1 个染色体组,核 DNA 分子数为 4
C.形成细胞乙的过程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配对和互换
D.4 个细胞完成分裂形成 8 个细胞,可能有 4 个细胞不含 32P
17.某种二倍体植物的 n 个不同性状由 n 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杂合子表现显性性状),相
应基因可以依次用 A/a、B/b、C/c……表示,不考虑突变、致死等异常情况,下列关于该
植物以上不同性状的分析,错误的是
A.若该植株 3 对基因均杂合,则其自交子代中隐性纯合子所占比例为 1/64
B.若该植株 6 对基因均杂合,则其测交子代中仅一对基因杂合的个体所占比例为 3/64
C.若利用 Aabb 和 aaBb 杂交,子代表型之比为 1∶1∶1∶1,则可以验证基因的自由组
合定律
D.若两亲本(仅考虑 A/a、B/b)杂交,子代表型之比为 3∶1∶3∶1,则亲本之一的基
高一生物试题 第 4页(共 8 页)
因型一定为 AaBb
18.基因转录时作为模板的链叫作模板链,另一条叫作编码链。如图为某真核细胞一个 DNA
分子上 a、b、c 三个基因的分布,甲、乙为 DNA 的两条链,图中Ⅰ、Ⅱ为无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基因 a 中(A+C)/(T+G)的值与基因 b 中(A+C)/(T+G)的值相等
B.位置Ⅰ和Ⅱ也可能发生碱基的增添、缺失或替换,但不属于基因突变
C.基因 a、b、c 的转录方向依次为: 、 、
D.基因 c 转录出的 mRNA 的碱基序列与该基因的编码链不完全相同
19.科研人员在观察果蝇(2n=8)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现:某精原细胞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在减
数分裂时断裂、联结形成同源双着丝粒染色体(如图所示),经修复后可以进行后续的减
数分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精原细胞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数为 3 或 6 条
B.仅考虑图中基因 A 和 a,该精原细胞会产生 4 种基因型的精细胞
C.变异的染色体修复后能稳定遗传与部分着丝粒失活有关
D.该精原细胞减数分裂中仅涉及基因突变、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变异
20.下图为某家系的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甲病的致病基因用 A 或 a 表示,乙
病致病基因用 B 或 b 表示,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不考虑 XY 同源片段。下列有关甲、乙
两种遗传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伴 X 隐性遗传病
B.Ⅱ5 的基因型为 AaXBXB
C.Ⅰ2 和Ⅱ1 基因型相同
高一生物试题 第 5页(共 8 页)
D.若Ⅱ1 和Ⅱ2 再生一个孩子,两病皆患的概率为 1/8
三、简答题:本题共 5 小题,共 55 分。
21.(10 分)拟南芥(2n=10)的 A 基因位于 1 号染色体上,影响减数分裂时染色体交换频率,
a 基因无此功能;B 基因位于 5 号染色体上,使来自同一个花粉母细胞的四个花粉粒分离,
b 基因无此功能。用植株甲(AaBB)与植株乙(AAbb)作为亲本进行杂交试验,在 F2 中获得
所需的植株丙(aabb)。回答下列问题:
(1)一个花粉母细胞在减数分裂Ⅰ前期含有 个四分体。仅考虑 A/a、B/b,F1
中有 种基因型的植株。F2 中表现型为花粉粒不分离的植株占比为 。
(2) 杂交前,乙的 1 号染色体上整合了荧光蛋白基因 C、R。两代后,丙获得 C、R 基因
(如图所示)。带有 C、R 基因的花粉粒能分别呈现出蓝色、红色荧光;同时带有 C、 R 基因的花粉粒呈现出蓝和红叠加色荧光。
①丙获得了 C、R 基因是由于它的上一代中的 (填“父本”“母本”或“父
本和母本”)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发生了染色体交换。
甲 乙 丙
②丙的一个花粉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若染色体不发生交换,则产生的四个花粉粒
呈现出的荧光颜色分别为 ;若染色体在 C 和 R 基因位点间只发生一次交
换,则产生的四个花粉粒呈现出的荧光颜色分别为 。
③本实验选用 b 基因纯合突变体的原因是: ,便于判断染色体在 C 和 R
基因位点间的交换情况,进而计算出交换频率。通过比较丙和 的交换频率,
可确定 A 基因的功能。
22.(13 分)矮杆水稻具有抗倒伏、产量高等优点,已发现 30 多个与株高相关基因。为探究
五类矮秆纯合品系甲~戊中的矮秆基因(均为单基因突变)的位置关系,进行了相关杂交
实验,F2 由 F1 自交获得,结果如表。其中品系戊是水稻育种上广泛应用的温敏不育系。
P F1 F2
甲×乙、甲×丁 野生型 野生型:矮秆=1∶1
甲×丙、甲×戊、乙×丙、乙×戊、 丙×丁、丙×戊、丁×戊 野生型 野生型:矮秆=9∶7
乙×丁 矮秆 矮秆
(1)据表分析,品系 的矮秆突变基因为同一基因的等位基因,这体现了基因突变
的特点是 。
(2)乙×戊与丁×戊两个组合的 F1 杂交,后代矮秆所占比例为_________。
(3)甲×丙与乙×丙两个组合的 F1 杂交,后代矮秆所占比例为_________,让这些矮秆植
株自交,其后代中纯合个体所占比例为_________。
(4)品系戊的温敏不育性状与 Ub、TMS5 两类基因有关,两者作用及关系如图所示,已
知温度≥25℃时,Ub 基因会过表达,花粉败育。从分子水平分析品系戊在温度≥25℃
时雄性不育的原因是:温度≥25℃时,其 TMS5 基因突变, ,Ub 基因
表达量增多,从而使得品系戊雄
性 不 育 。 这 体 现 出
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共同
高一生物试题 第 6页(共 8 页)
调控着生物体的性状。
23.(12 分)出芽酵母的生活史如图 1 所示。其野生型基因 A 发生突变后,表现为突变型(如
图 2 所示)。研究发现该突变型酵母(单倍体型)中有少量又回复为野生型。请分析回答:
表 1 部分密码子表
第一字母 第二字母 A U 第三字母
U 终止 亮氨酸 G
C 谷氨酰胺 亮氨酸 G
A 天冬酰胺 异亮氨酸 C
G 谷氨酸 缬氨酸 A
(1)从可遗传变异的来源分析,出芽酵母的生殖方式Ⅱ与Ⅰ、Ⅲ相比,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能发生_______,因而产生的后代具有更大的变异性。
(2)依据图 2 和表 1 分析,A 基因突变为 a 后,转录形成的密码子为_______,这种变化
导致合成的相应蛋白功能缺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者提出两种假设来解释突变型酵母回复为野生型的原因。
假设一:a 基因又突变回 A 基因。
假设二:a 基因未发生突变,编码能携带谷氨酰胺的 tRNA 的基因 B 突变为 b 基因
(a、b 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在 a 基因表达过程中,b 基因转录形成 tRNA 上
的反密码子是 ,携带的氨基酸是 ,使 a 基因指导合成出完整的、
有功能的蛋白质。
(4)为检验以上假设是否成立,研究者将回复后的单倍体野生型酵母与原始单倍体野生型
酵母进行杂交,获取二倍体个体(F1),培养 F1,使其减数分裂产生大量单倍体后
代,检测并统计这些单倍体的表现型。
①若 F1 的单倍体子代表现型为 ,则支持假设一。
②若 F1 的单倍体子代野生型与突变型比例为 ,则支持假设二,F1 的单倍
体子代中野生型个体的基因型是 。
24.(11 分)常染色体上的 MPZ 基因编码髓鞘中的 PO 蛋白,该基因不同位置的突变均会导
致 PO 蛋白异常。异常 PO 蛋白影响髓鞘的形成,进而导致神经病变,但疾病的类型、遗
传方式及临床症状却有明显的差别。医生对某髓鞘病变患者的家庭进行调查(如图 1),
并对患者的 MPZ 基因突变位点进行检测(如图 2),其中Ⅲ-2 的症状明显比Ⅲ-6 严重,
且Ⅲ-2 体内可检测到大量的异常 PO 蛋白。请回答下列问题:
高一生物试题 第 7页(共 8 页)
(1)MPZ 基因的“前体 RNA”是______酶从该基因的上游移动到下游的过程中形成的。
据图 2 可知,MPZ 基因的“前体 RNA”中的_______被切除,经过拼接及加工成为
“mRNA”。检测发现Ⅲ-2 和Ⅲ-6 分别在 Ex3 不同位点出现终止密码子,其他位点
序列均正常,则两者 MPZ 基因突变的方式是_______。
(2)经基因检测,Ⅱ-1 和Ⅱ-2 的 MPZ 基因均正常,Ⅱ-5 和Ⅱ-6 均携带突变的 MPZ 基因,
根据基因突变低频性的特点,请推测Ⅲ-2 的突变 MPZ 基因对正常基因很可能为
_______(填“显性”或“隐性”)。Ⅱ-5 和Ⅱ-6 再生一个女儿患病的概率是_______。
(3)NMD 是真核细胞中一种 mRNA 监控机制,该机制通过识别和降解含有提前终止密码
子(PTC)的 mRNA,进而减少异常蛋白的产生。只有 PTC 距离其所在 mRNA 下游
邻近的拼接点大于 55 个核苷酸时,才会触发 NMD。与正常 PO 蛋白相比,Ⅲ-2 体内
异常 PO 蛋白的肽链长度_______(填“较长”“正常”或“较短”)。结合 NMD
和基因表达的机制,Ⅲ-6 患病程度轻的原因是_______。
25.(9 分)褐花杓兰和西藏杓兰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兰科植物,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且有
一定的区域交叉。典型的褐花杓兰,花是深紫色的;典型的西藏杓兰,花是紫红色的。此
外,它们的花色还存在从浅红到深紫等一系列的过渡类型。研究发现,这两种植物能够杂
交并产生可育后代。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两种兰花的花色存在一系列过渡类型,这一系列花色过渡类型的出现 (填“会”
或“不会”)增加当地杓兰物种的多样性,原因是 。自然界中捕食者的存
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原因是 。
(2)西藏杓兰具有奇特的口袋状花囊,非常类似熊蜂蜂王产卵所需要的地穴或者树洞,从
而引诱熊蜂蜂王“入瓮”为其传粉。西藏杓兰花的结构特点和熊蜂生活习性的形成是
二者 的结果。为西藏杓兰花传粉的熊蜂体色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
D(深色)和 d(浅色)控制,调查某深色岩区熊蜂深色表型占 92%,D 的基因频率
为 64%,则该岩区熊蜂中 Dd 占 。
(3)我国西南地区卧龙自然保护区山高谷深,树状水系的溪流密布,属于全球生物多样性
核心地区之一,请从物种形成的角度解释这里生物多样性高的原因是 。
高一生物试题 第 8页(共 8 页)高一生物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B 2.D 3.C 4.B 5.C 6.D 7.B 8.B 9.A 10.A
11.C 12.D 13.D 14.A 15.C
二、不定项选择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为正确选项,
全部选对得 3 分,选对但不全对得 1 分,错选得 0 分。
16.AD 17.BC 18.ABD 19.C 20.CD
三、简答题:本题共 5 小题,共 55 分
21.(10 分)
(1)5 2 1/4
(2)①父本和母本
②蓝色、蓝色、红色、红色(顺序可以颠倒,或答“两个蓝色、两个红色”)(2 分)
蓝色、红色、蓝和红叠加色、无色(顺序可以颠倒,2 分)
③利用花粉粒不分离的性状 乙
22.(13 分)
(1)乙、丁(缺一不可,2 分) 不定向性
(2)7/16(2 分)
(3)1/4(2 分) 5/8(2 分)
(4)使 RNaseZS1 酶活性降低(酶合成量减少),对 Ub 基因转录的 mRNA 的降解量减少
(2 分)
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表达产物、基因与环境(2 分)
23. (12 分)
(1)基因重组
(2)UAG UAG 为终止密码子,蛋白质合成提前终止 (3)谷氨酰胺 AUC(2 分)
(4)①全部为野生型(2 分) ② 3∶1(2 分) AB、Ab、ab(2 分,缺一不可)
24.(11 分)
(1)RNA 聚合 In1、In2 和 In3(缺一不可,2 分) 碱基替换 (2)显性(2 分) 1/4(2 分)
(3)较短 Ⅲ-6 体内 MPZ 基因的 mRNA 中,PTC 与其下游临近拼接点的距离大于 55 个
核苷酸,使细胞启动 NMD 降解 mRNA,减少了异常 PO 蛋白的产生。(2 分)
25.(9 分)
(1)不会 这两种植物能够杂交并产生可育后代,属于同一物种,并未产生新的物种
(2)协同进化 捕食者往往捕食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生存腾出空间(2 分)
(3)56%(2 分)
(4)山高谷深易形成地理隔离,阻断基因交流;不同区域的不同自然环境,使自然选择的
方向不同,易于新物种的形成。(2 分)
高一生物答案 第 1页(共 1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