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 议论文阅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六 议论文阅读

资源简介

(共42张PPT)
第三部分
/
专题八 议论文阅读
考 点 突 破
中 考 典 例
类型一 文体知识
必备知识 论点
概 念 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问题所持的见解。 分 类 中心 论点 作者在文章中最主要的见解,一篇议 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示例:《敬业与乐业》开头提出“‘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这一中心论点,然后分别论述“有业之必要”“要敬业”和“要乐业”等分论点。
分论 点 用以补充与证明中心论点,是为中心 论点服务的,但并不是每篇议论文都 有分论点。 考点
1
论点
特 征 (1)论点是对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2)论点往往是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表达作者明确的态度,不用比喻、反问等手法。 (3)论点往往带有“是”“应当”“必须”“要”等标志词。 提 取 方 法 中心 论点 (1)看标题。有些文章标题是表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那么标题本身往往是中心论点。
(2)看开头。中心论点有时会出现在首段末尾,有时还有“我认为”“由此看来”等提示。
(3)看中间。应注意过渡性的语言,有时过渡性的语言会点出中心论点。
(4)看结尾。在结尾提出中心论点的文章,中心论点的前面常有“总之”“综上所述”“所以”等标志性词语。
续表
提 取 方 法 中心 论点 (5)有时需将几个分论点适当地整合,用一个完整、明确的语句表达出来。
分论 点 (1)看段首句或段尾句。文段是“总—分”式或“分—总”式的结构时,其首句或尾句往往是分论点。
(2)阅读文段,找到文段的论据,进而判断分论点。若论据是事实论据,则概括所举事例的内容,组织语言概括分论点;若论据是道理论据,则从所论述的道理中找关键词语,概括分论点。
(3)看其他文段观点句的位置,或研读文章的过渡内容及结尾的总结内容,由此概括分论点。
续表
必备知识 论据
概 念 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 分 类 事实论据 一般包括现实事例、历史事实、确凿数据等。
示例:《敬业与乐业》举出百丈禅师教训弟子要坚持每日做事,且自己一日不做事就一日不吃饭的事例,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地劳作,从而论述“有业”的必要性。
道理论据 一般包括经过实践检验的格言、文献、谚语、常识、定律等。
示例:《不求甚解》中引用陆象山的话——“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论证读书不要因小失大的观点。
考点
2
论据
方法思路
1.补充论据
2.辨析论据
3.分析论据作用
必备知识
1.论证方法
方法 特点及作用 示例
举例 论证 特点:用确凿、充分且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证明论点。一般有“如”“比如”“例如”“譬如”等标志。 作用:举了……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使论证更具说服力(或增强文章趣味性,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无言之美》中列举了陶渊明的《时运》、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等众多例子,论证了在上等文学作品中——尤其在诗词中——言不尽意的例子处处可见。
考点
3
论证方法
方法 特点及作用 示例
道理 论证 特点:用名言、定理等来证明论点。一般有“××说”“俗话说”等标志。 作用:引用……,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敬业与乐业》中引用庄子的名言“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及孔子的名言“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论证“要敬业”的论点。
比喻 论证 特点:借助比喻来证明论点。一般有“如”“好像”“是”等标志。 作用: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论证了……的观点,化抽象为具体,使论证通俗易懂,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谈读书》中“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读书对人的作用。
续表
方法 特点及作用 示例
对比 论证 特点:将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正反两方面加以比较来证明论点。一般有“相反”“反之”等标志。 作用:通过……和……的对比,突出强调了……的观点,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敬业与乐业》在说“要敬业”时,既从正面说了“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又从反面说“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是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
续表
2.拓展:论证方式
立论 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述自己的见解,同时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从正面直接证明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驳论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驳斥片面、错误甚至反动的论点,从而阐述自己正确的观点和意见。驳论的方法: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必备知识 论证结构
基本形式 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议论文的结构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逐层深入的论述结构,叫“纵式”;二是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叫“横式”。
论证 结构 类型 并列式 文章的层次、段落、论据之间是平等并列的关系。
总分式 “总—分—总”式:论证层次间是总论和分论的关系,先总说论点,再用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最后再次强调中心论点。
“总—分”式:论证层次间是总论和分论的关系,先总说论点,然后用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
“分—总”式:论证层次间是总论和分论的关系,先论证分论点,然后总结归纳中心论点。
考点
4
论证结构与论证思路
论证 结构 类型 递进式 各部分之间是递进关系,即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对照式 论述中把两种性质相反的事物(或一正一反的两种意思)加以对照,或用一种事物来衬托另一种事物,以见其是非美丑,这种层次之间的意义关系,就是“对照式”。
续表
方法思路
1.分析论证结构
2.分析论证思路
必备知识 议论文语言特点
特点 内容
准确严密 概念使用准确,状语、定语等修饰成分使用恰当,推理和判断过程严密、逻辑性强。
生动 论证语言形象、具体,多表现在句式的多样性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上。
鲜明 观点明确,感彩鲜明,不能模棱两可。
简明扼要 叙述要有概括性。
考点
5
品味议论文语言
类型二 材料解读
方法思路
1.内容辨析(客观题)
考点
6
内容辨析与概括
2.内容概括(主观题)
方法思路
1.理解词语含义
考点
7
理解词句含义
2.理解句子含义
方法思路
考点
8
拟写文章标题
方法思路
考点
9
分析句段作用
方法思路
1.评述观点或相关说法
2.谈启示感悟
考点
10
拓展延伸
3.探究链接材料
一、[2023苏州改编]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①你是否好奇过,千年以后,后人会如何看待我们?许多人可能会满意下面的评价:
“科技革命持续进展、计算机能力逼近人脑、从分子层次重建细胞、国际贸易步调加快、
饮食与健康空前改善、人类寿命延长……”
②在这幅美好的21世纪图景中,关于我们自己的历史定位,我们有没有遗漏什么?我
们有没有忽略什么东西,而且可能将永远失去它们?到了公元3000年,最可能的答案是:
“我们失去了其他大部分的生物,以及人类之所以为人类的某些特性。”
③我猜想,有些科技拥护者不会同意这个说法。毕竟,就遥远的将来而言,什么又是
人类呢?我们已经进展到这个地步,我们还会继续下去的。至于其他生物,科技拥护者说,
我们应该有办法保存濒危生物的受精卵和组织,之后再利用它们来重建已损毁的生态系统。
甚至这些也没有必要:基因工程将会创造出更能迎合人类需求的新物种和生态系统。
④在我看来,这种观点一旦付诸行动,就是一场危险的赌局,这是以未来生物的存亡
作为赌注的。要让数以千万计的生物重生,或人工合成,并把它们集合到运作中的生态系
统里,就现有的科学技术而言,是根本不可能达成的。每种生物在它的栖息地里,都会特
别适应特定的物理环境及化学环境。生物已经进化出某些方式,来适应栖息地中的其他特
定生物,而这些方式生物学家目前才刚刚开始了解。想要从光秃秃的陆地或空荡荡的水域
中,以人工方式合成生态系统,其疯狂程度并不输给让冰冻人体复活。至于重新设计人体
基因,以便让人类更能适应已经破坏的生物圈,简直就是科幻惊悚小说的材料。
⑤我们不能轻易下此赌注,任凭自然生态受到破坏。我们姑且假设可以用人工方式重
建稳定的生态系统,从而任凭原来的生物和生态系统消失。那么,我们也可以顺便把图书
馆和美术馆烧掉,把莎士比亚、贝多芬、歌德以及甲壳虫乐队的作品也都销毁。因为所有
的这些,或至少是极接近的替代产物,统统都有可能重新创造。
⑥所有生物,从美国秃鹫、印度犀牛,一直到还在我们身边的数千万种甚至更多的生
物,都是伟大的作品。是天择这位工匠,通过突变以及基因重组,历经漫长年代与无数步
骤,将它们组装起来的。那些出现在我们脚边、我们不屑一顾的一只昆虫或一株杂草,都
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体。它有自己的名字,有长达百万年的历史,在世界上也自有一席之地。
⑦生物学家还发现生物在遗传上的统一性,所有的生物都来自相同的远古始祖。科学
家的另一个发现是,人类喜爱从事管理工作,而这似乎源自人类社会行为中一种被遗传定
型了的情绪。因此,自人类诞生后,我们就必须把生物圈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如果其他
生物是身体,我们人类就是大脑。为保护这个生机盎然的星球,人类应该贡献更多的智慧。
⑧当前,面对其他生物的生存权利,人们的反应大致有三种:一是人类中心论,除非
影响到人类,否则都不必在意。二是感情中心论,与生俱来的权利,也必须延伸到黑猩猩、
狗和其他我们能感受同理心的高等动物身上。三是生物中心论,所有生物最起码都拥有与
生俱来的生存权利。
⑨乍看之下,这三种观点并非那么不同,但是一到生死存亡的关头,优先排序就会变
成:人类第一,其次是高等动物,然后才是其他所有生物。
⑩让人欣慰的是,生物中心论在全球的影响力日益增大。哲学家罗尔斯顿三世讲过一
个故事,很能比喻这股趋势。多年来,落基山一处营地的登山道边,有一条标语:“请把
野花留给别人欣赏。”这块木牌腐烂后,换上的标语是:“请放野花一条生路吧!”
(摘编自爱德华·威尔逊《生命的未来》)
1.拓展设问 论点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有生物最起码都拥有与生俱来的生存权利(1分),为保护这个生机盎然的星球, 人类应该贡献更多的智慧(1分)。
2.拓展设问 论证结构与思路 简要分析文章第①—⑥段的论证思路。(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首先,文章开篇通过递进的两组设问启发读者深思,进而引出科技拥护者们认为人类
能够重建已损毁的生态系统,或利用基因工程创造新物种和生态系统的观点(2分);然后,
第④段从反面论述了科技拥护者们观点的不合理性(1分);接着第⑤段进一步以建筑、
文化是不可能毁灭重建作类比,再次强调自然生态系统也不可能用人工方式重建(1分);
最后,作者在第⑥段表明自己的观点:所有生物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体,都有自己的名字,
在世界上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1分)。
3.内容辨析与概括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B
A.文章以设问开篇,意在引发人们对当前社会的发展进行反思,引出下文。
B.关于“21世纪图景”的美好想象,体现了作者对未来社会的自信和期待。
C.从“危险的赌局”“疯狂”这类表述中,能看出作者对科技拥护者的态度。
D.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人类很难不把自己的安危放在首要位置来考虑。
解析:B.从第②段的阐述我们可以感知到作者对未来社会的担忧,而不是“自信和期待”。
4.论证方法 第⑤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是作者的推断,请简述作者推断的依据以及这个推断对
阐明作者观点的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依据:①假设“可以用人工方式重建稳定的生态系统,从而任凭原来的生物和生态系统
消失”的观点是可行的(1分);②图书馆、美术馆和艺术作品都有可能重新创造(1分)。
作用:这个推断的荒谬是显而易见的,这样说理更容易让读者明白“以人工方式重建生态系统”
的观点是荒谬的(2分)。
5.论据 下列标语最能支撑文章观点的一项是(2分)( )
A
A.同在地球之上,共享美好自然。 B.呵护青山绿水,美丽人类家园。
C.鸟是害虫的天敌,鸟是我们的朋友。 D.花草树木都是宝,有它生活更美妙。
解析:解此类题,要准确把握文章观点,比对各选项所述与观点的匹配度。本文主张“生物中
心论”,而B项“美丽人类家园”在强调“人类”,C项“鸟是我们的朋友”与D项“花草树木都是宝”均
表达出人类凌驾于其他生物之上的看法,是典型的“人类中心论”,不符合文意,可排除。A项的
“同”“共享”体现了人与其他生物的平等,符合“生物中心论”。
6.拓展设问 品味议论文语言 文章第⑩段画线词语“日益”能否删去?请谈谈你的看法。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能删去。“日益”指“一天比一天更加”(1分),表明“生物中心论”在全球影
响力的增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体现人们关注生物生存权利的趋势(1分)。去掉
“日益”后,则无此效果。“日益”一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谨性(1分)。(本题判断
错误不得分;只判断“不能删去”,没有充分、正确地阐明理由不得分)
7.理解词句含义 文章第⑦段中说,“如果其他生物是身体,我们人类就是大脑”。请联系上下
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类和其他生物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人类有责任思考保护其他生物,使地球保持盎然生机。
解析:第⑦段先有“因此,自人类诞生后,我们就必须把生物圈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这一观点,
再有“如果其他生物是身体,我们人类就是大脑”这一类比,从而可确定人与生物“是一个整体”
“相互依存”等类似的理解。此外,“大脑”与“身体”机能有区分,结合后文“为保护这个生机盎然
的星球,人类应该贡献更多的智慧”可知,人类作为大脑有责任思考保护其他生物。将这些内
容组织作答即可。
二、[2023泰州改编]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问题。
①前不久,《2022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梳理了过去一年网络文学的新态势,总结了
新时代十年来网络文学发展的基本成就和经验。
②当前,我国网络文学已经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源头,作品精品化、主流化的进
程不断加快,在海外传播中展示出强劲态势。从题材上看,2022年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势头
旺盛,共新增作品20余万部,题材多元、突出现实与科幻的创作格局正在形成。从产业发
展来看,网络文学联动影视、动漫、游戏、文旅等下游产业,共同构成了全产业链体系,
形成规模效应。从文化传播来看,中国网络文学在海外的影响力持续提升,订阅用户的增
长带动了中国元素和中国文化在海外的流行,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贡献了力量。
③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取之
不尽的资源。如今,越来越多的网络作家开始涉足现实主义题材,以小故事折射大时代,
打开了网络文学创作的新天地。小说《奔涌》通过工程师夏常的奋斗故事,展现了上海自
贸区临港新片区建设的筚路蓝缕[注];《关键路径》聚焦国之重器,通过杜浦、叶梓闻等人
投身国产大飞机发展事业的经历,展现了我国新一代航空人的拼搏精神。这些作品的成功
说明,在时代的脉搏中感悟艺术的脉动,__________,在人民的奋斗中汲取创作的养分,
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就能创作出更多人们喜闻乐见
的优秀文艺作品。
④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文学的创新更多体现在广渠道传播、全链路拓展。从网络小说连
载到电影、电视、戏剧、动漫、游戏、有声剧等多种形式的改编,网络文学的价值持续放大,
营收纪录不断刷新。与此同时,线上消费和线下经营的结合使得网络文学作品得到更广泛传
播。游戏、影视、实体店、主题公园等,都能看到大量网络文学IP的衍生品。新时代十年,
热播影视剧中有六成由网络文学作品改编,上线动漫约50%由网络文学作品改编。可见,网
络文学正逐步形成完整的文化产业链体系,并与经济、科技等各领域深度融合。
⑤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作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
新兴力量,网络文学成为文化出海的亮丽名片。新时代十年来,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规
模不断扩大,市场规模突破30亿元,输出网络文学作品1.6万余部,海外用户超1.5亿人,
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文本出海、IP出海到模式出海、文化出海,网络文学将中国
故事传播到世界各地,日益成为世界级文化现象。接下来,要着重解决好网络文学出海的
“翻译、版权和质量”三大难题,建立好中国网络文学系统化国际传播机制,更好展现可
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⑥“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在文学历史长河中,网络文学尚且年轻,
大有可为也必能大有作为。既扎根中国大地,又抓住科技变革机遇,不断提升内容质量和
思想内涵,创作出更多文质兼美的作品,传递主流价值,讲好中国故事。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作者:赵梦頔)
[注] 筚路蓝缕:形容创业的艰苦。
2.论证结构与思路 按要求回答下面两小题。(5分)
(1)请在第③段画线处写一句话,使之与上下文意思连贯。(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在国家的发展中领会文学的魅力
(2)选文③—⑤段的顺序不能调换,请阐述理由。(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选文③—⑤段分别从题材创新、产业发展、文化传播三个方面论述了网络
文学的大有作为(1分)。三者的顺序体现了网络文学的发展过程,若调换则不符合逻辑
规律。且三段内容顺序与第②段总述的观点内容顺序相照应(2分),因此不能调换。
1.拟写文章标题 请为本文拟写一个标题。(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网络文学大有可为也大有作为
3.内容辨析与概括 从全文看,中国网络文学成为文化出海的亮丽名片,有哪些重要意义?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拓展设问 分析句段作用 文章第④段是否可以删去?请谈谈你的理解。(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带动了中国元素和中国文化在海外的流行,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贡献了力量。②
网络文学正逐步形成完整的文化产业链体系,并与经济、科技等各领域深度融合。③中国
故事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使中国网络文学日益成为世界级文化现象。④能更好展现可信、
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不可以。第④段论述了中国网络文学在广渠道传播、全链路拓展方面的创新,体现
其正逐步形成完整的文化产业链体系,并与经济、科技等领域深度融合,与第②段从产业
发展角度讲述网络文学的发展态势相照应,进一步揭示了网络文学的价值和意义,使论述
更全面。
5.拓展设问 理解词句含义 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文中第⑥段画波浪线句的理解。(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拓展设问 拓展延伸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文学从文学创作的边缘走向了中央舞台,同
时也出现创作同质化严重、抄袭盗版屡禁不止等问题。请结合文章并联系实际,提出两点
建议。(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文学与国家关系密切,文学发展对国家有着重要意义。网络文学作为文学
的组成部分,其发展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国家的发展为网络文学提供更多的创作素材、
传播渠道等;同时,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也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了中华文化在世
界范围的传播。
(示例)①深入生活,关注中国独特的实践创新,挖掘更多具有时代意义的题材,
提升内容质量,避免同质化;②加大对网络文学版权的保护力度,打击侵权行为,维护作
者合法权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