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94张PPT)第三部分/专题七 文学类文本阅读考 点 突 破中 考 典 例类型一 内容理解常见设问中考 设问 (2024连云港)文章写了夏天的许多事、物,请根据行文脉络将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夏晨写字读文→夏花泼辣娇嫩→____→____→夏虫鸣声各异→夏夜乘凉赏月(2024淮安)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把下面表格补充完整。教材 设问 (七下《老山界》)文章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展开叙述。试以此为线索,概括作者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考点1理清文章脉络方法思路知识链接 文学类文本线索知识类别 示例人物线 《带上她的眼睛》以“我”的经历、见闻为线索,讲述了“我”带着一位被困地心深处无法返回地面的女领航员的眼睛(即传感眼镜)去草原度假的故事。事物线 《一棵小桃树》以小桃树的成长经历为线索,借此暗示“我”的成长经历。事件线 《藤野先生》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交往的缘起、交往的经过与别后的怀念)为叙事线索,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时间线 《伟大的悲剧》以时间为线索,记叙了斯科特一行五人,从绝望而归到悲壮覆灭的全过程。类别 示例地点线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分别介绍了“我”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情感变化线 《阿长与〈山海经〉》中通过“我”对阿长情感态度的变化(不大佩服—发生空前敬意—有了特别的敬意—敬意消失—发生新的敬意),表达了“我”对阿长的怀念与感激之情。注:有时一篇文章有明暗两条线索,如:《藤野先生》明线是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暗线是作者的爱国情感。 续表常见设问中考 设问 (2024宿迁)关于为兔年“备春”,姐姐姐夫先后做了哪些主要工作?请简要概括。①____→②____→农耕机翻耕→③____→④____(2024重庆A卷)梳理故事。小说在“连长救小洪”这一大故事中包裹着几个小故事,请梳理并概括出来。(2022苏州)安徒生博物馆中,有一个陈列安徒生作品的图书馆。作者在介绍安徒生的作品时,突出了它们的哪些特点?考点2概括文章内容方法思路知识链接 记叙文六要素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作用 概括文章内容。举例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主要内容:暮色苍茫(时间),在悬崖上(地点),“我”(人物)不敢下来(起因),父亲(人物)鼓励并指导“我”爬下悬崖(经过)。在父亲的鼓励下,“我”成功地爬下了悬崖(结果)。常见设问中考 设问 (2023苏州)关于牧民孩子捞鱼的方法,为什么“我”姐笑话他们笨,而“我”却暗喜他们笨?请简要回答。(2023无锡)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教材 设问 (八上《藤野先生》)阅读课文中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部分,说说为什么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方法思路考点3理解文章内容常见设问中考 设问 (2023宿迁)有人说小说的标题应改为“桃模”,你同意吗?请写出理由。(2024湖南长沙)班级举行美文赏读会,同学们给本文拟写了以下三个标题。请你选择一个最佳的标题,从主题、结构、修辞三个角度说明你选择的理由。教材 设问 (七下《驿路梨花》)“梨花”在文中多次出现,所指不尽相同,请找出来,解释各自的含义,并说说这几次出现对全篇结构的作用。再想一想,用“驿路梨花”做标题有什么妙处?考点4解读标题方法思路1.理解标题含义2.分析标题作用3.拟写标题常见设问中考 设问 (2024苏州)作者在一次访谈中曾说,年轻时以为乡村环境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她的想象力,后来才明白,最重要的是滋养她形成了朴素的价值观。大河作为乡村环境的一部分,它的哪些精神影响了作者形成朴素的价值观?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2024安徽)作者通过写黄芩、小柴胡和益母草这三种小草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教材 设问 (九上《范进中举》)范进中举,喜极而疯,是喜剧,还是悲剧?结合课文的相关描写,谈谈你的看法。考点5分析文章主题方法思路类型二 形象感知常见设问中考 设问 (2023连云港)沈从文善于描写平凡的人物,写出不平凡的美。你从文中读出了平凡人物哪些“不平凡的美”?(2024湖北武汉)根据①—⑧段内容,说说皮皮的哪些特点让外婆“眼里满是欣赏”。教材 设问 (九下《孔乙己》)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描写,联系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谈谈你的理解。考点6分析人物形象方法思路常见设问中 考 设 问 (2024淮安)第②段和第 段都写了老伴的“笑”,两次“笑”的心理有什么不同?(2023苏州)小羊羔和母亲团聚时,“我”女儿“孤独地站在当院,观看母亲和小羊羔拼命往一起跑的情景”。请根据上下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描写鲍尔金娜此时的心理活动。考点7揣摩人物心理方法思路常见设问中考 设问 (2021宿迁)老邹在本文中有着重要作用,请简要分析。(2024湖南)小潇和小湘在读过小说后,对究竟谁是主人公产生了分歧。小潇认为是卢教授,小湘认为是老金。请谈谈你的看法并简要说明理由。教材 设问 (九下《海燕》)课文歌颂的是海燕,为什么还要写海鸥、海鸭和企鹅?在写海燕高傲地飞翔时,为什么还写了大海、狂风和乌云?考点8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方法思路1.辨析主要人物2.次要人物的作用常见设问中考 设问 (2024重庆A卷)品析物象。小说中常有一些值得玩味的物象,本文在第④段和 段都写到苹果,这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作用?教材 设问 (七下《驿路梨花》)“梨花”在文中多次出现,所指不尽相同,请找出来,解释各自的含义,并说说这几次出现对全篇结构的作用。再想一想,用“驿路梨花”做标题有什么妙处?方法思路考点9分析物象作用类型三 语言解读常见设问中 考 设 问 (2023徐州)你对文末画波浪线句子的含义是怎样理解的?(2024山东济宁)阅读要关注文章的结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我将一辈子珍藏它”意蕴的理解。(2024北京)“活力”在第②段和第⑤段两次出现。联系上下文,解释其不同的含义。考点10理解词句含义方法思路1.理解词语含义2.理解句子含义常见设问中考 设问 (2024宿迁)文章第②段中画线句子极具表现力,请选择两个角度加以赏析。(2024扬州)散文的语言通常追求含蓄、有意蕴,你觉得文中哪些句子具备这些特点?请选出一句,并赏析。(2024淮安)赏析第 段中加点词“争先恐后”的妙处。(2023苏州)读了上面的材料,关于“小羊羔每天下午四点钟停止玩耍”的表达效果,你有什么新的体验和思考?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述。考点11赏析词句····方法思路1.赏析句子2.赏析词语常见设问中考 设问 (2024苏州)请你为文章中画线句子设计朗读,并阐述理由。(可从重音、停连等角度设计)(2023盐城)朗读第⑧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时,你会用哪种语气?请选择恰当的一项并简述理由。教材 设问 (七上《秋天的怀念》)课文第1段与第3段两次写到“我”与母亲的对话。小组合作,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标出这两段文字的节奏。尝试分角色朗读,注意传达出“我”和母亲在两次对话中不同的心情。考点12朗读设计知识链接 停连、重音、语调与语速停连 声音的停顿与连接,要与文章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要求相适应。有时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突出某一语意或某种情感,会在常规不停顿的地方进行停顿,用于强调。重音 用于强调语句中的某些词或短语,以适应传情达意的需要。语调 (1)升调。前低后高,语势上升。一般用来表示疑问、惊异等语气。(2)降调。前高后低,语势渐降。一般用于感叹、祈使等句式,常表达肯定、坚决、赞美、祝福等态度或感情。(3)平调。语势平稳舒缓。常用于不带特殊感情的陈述和说明,或表达庄严、悲痛、冷淡等感情。续表语调 (4)曲调。语调弯曲,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常用于表达讽刺、厌恶等情感,或用于反语、意在言外等情况下。语速 语速一般与文章的思想情感相契合。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语境下,语速需要快一些;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语境下,语速往往慢一些。常见设问中考 设问 (2024连云港)汪曾祺的散文,如话家常,平淡自然,却饶有趣味。品读下面的画线句子,体会语言的独特韵味。(2021扬州)第(3)段画线部分,作者客观冷静地叙写了一幕惨剧,有人说作者的冷静近于冷漠。作者为什么这样不动声色地叙写?谈谈你的理解。教材 设问 (七上《春》)课文读起来富有童趣,又带有诗的味道,清新,活泼,优美。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试找出一些段落细加品味,并跟同学、老师分享你的体会。考点13分析语言特点方法思路知识链接 常见语言特点平实自然 语言朴素,不事夸张,但于平淡之中蕴含深意,亲切自然华美绚丽 使用较多整句句式,修饰性辞藻丰富,文采飞扬,有感染力口语化/方言特色 较多使用生动活泼的口头用语,生动活泼,亲切自然生动形象 运用较多修辞手法,有感染力,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幽默讽刺 一针见血,入木三分,有感染力,强化讽刺效果含蓄深沉 不直接抒情或叙事,而是借助其他事物委婉表达内心情感,容易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准确简练 意思表达明确,用语简单,短促有力,有感染力典雅优美 较多引用古典诗文,语言有古典美感,丰富文章文化内涵类型四 结构分析常见设问中考 设问 (2024淮安)结合全文,说说第 段画线句子有何用意。(2023无锡)第⑤段画线句中加点字“吧”“呢”能否删去?谈谈你的理解。(2023常州)结合全文,分析最后一段的作用。考点14词句段作用方法思路常见设问中考 设问 (2024宿迁)有人认为,文章第⑧段中哥哥被骂的情节可以删去,你是否同意?谈谈你的看法。(2022淮安)穆迪起初制止苏红撬鼓皮,后来却主动拿过刀子起下鼓皮。作者写他的转变有何用意?考点15分析情节妙处方法思路类型五 写作手法常见设问中考 设问 (2024苏州)文章第③段说:“这小溪是我童年的乐园。”请分析作者在本段是如何写出“乐园”之“乐”的。(2024重庆A卷)赏析手法。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富有表现力,请赏析第⑤段中画线句的作用。(2024福建)文章第一段多处运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把感情渗透在议论中,耐人寻味。请举一例简要分析。考点16分析写作手法知识链接1.常见表达方式及相关写作手法(1)记叙①记叙顺序类别 特点 示例顺叙 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叙写。 《散步》按照事件的发展顺序,依次写了“我”、母亲、儿子、妻子在田野散步、产生分歧、一起走小路的故事,逐步展现亲情这一主题。倒叙 ①先写眼前,再回想以往; ②把当前情况与过去情况相比较; ③先写结局,再记缘由。 《背影》文章开头写道“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然后展开回忆。类别 特点 示例插叙 叙事时,插入相关的另一事。 《故乡》一文中,插叙儿时与少年闰土相处的片段,与再次相见时的被生活的重压折磨摧残后的闰土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文章内容丰富,人物性格变化更加突出。注:有的文章是多种叙述顺序同时使用的。以《驿路梨花》为例,从全文整体结构看,全文以“我”和老余的行踪为线索,按照晚上和次日早上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采用的是顺叙;其中瑶族老人打猎迷路后夜宿茅屋、解放军盖小屋、梨花姐妹照管小茅屋采用的是插叙;从小茅屋建造和维护的过程来看,文章采用的是倒叙。 续表②记叙人称类别 作用 示例第一人称 (“我”) ①使文章更具有真实性; ②叙述亲切自然; ③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故乡》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第二人称 (“你”) ①增加亲切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②有利于交流思想情感,便于抒情。 《雨的四季》的倒数第二段以第二人称“你”指称“雨”并与之对话,亲切自然,情感真挚。类别 作用 示例第三人称 [“他”等(或直接出现角色的名字)] ①直接、客观地展现生活; ②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式比较灵活自由。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中以第三人称叙述,从多个方面直接客观地展现了闻一多先生的形象。注:有的文章是多种叙述人称同时使用的,如《土地的誓言》中作者将土地拟人化,以 第三人称“她”相称,直接倾诉对土地的热爱、怀想、眷念。如“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随着情绪逐渐激动,作者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第二人称“你”相称:“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 续表(2)描写①根据描写内容分类类别 特点及作用 示例人 物 描 写 外貌 描写 特点:对人物容貌、体态、服饰等进行描写。 《故乡》中对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外貌进行了对比描写,表现出少年闰土的机灵活泼和中年闰土的木讷呆滞,以极大的反差揭示了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悲惨命运。作用:突出人物性格,揭示人物身份、社会地位等。 神态 描写 特点:对人物面部表情进行描写。 《变色龙》中当奥楚蔑洛夫得知这是将军哥哥家的狗时,立刻“整个脸上洋溢着含笑的温情”,媚态百出,鲜明地烘托了人物性格。作用:展现人物心理变化,突出人物个性,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类别 特点及作用 示例人 物 描 写 语言 描写 特点:对人物个性化的独白(自言自语)或对话(与别人交谈)进行描写。 《孔乙己》中“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写出了孔乙己的迂腐,也表现了孔乙己在自尊心受到伤害时,极力为自己辩护的窘态。作用:表现人物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丰满、鲜活。 动作 描写 特点:对人物个性化的举止的描写。 《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咳了一声”“裹紧大衣”等动作,形象地表现了他在百姓面前装腔作势、官气十足的丑态。作用: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身份、状态等,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续表类别 特点及作用 示例人 物 描 写 心理 描写 特点:对人物内心活动进行描写。 《社戏》中“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大”,写出“我”因能去看戏而心情变得畅快,与前文因看不成社戏而沮丧形成鲜明对比。作用: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性格,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续表类别 特点及作用 示例环 境 描 写 自然 环境 描写 特点:对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以及周围景物的描写。 《故乡》中,如由闰土引出少年回忆时写“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充满画意,渲染纯净、充满生机的氛围,衬托出少年闰土“小英雄”的形象,也写出了“我”对于故乡的美好印象。作用:①展现地域风光或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②渲染气氛,营造氛围;③烘托人物心情,衬托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④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⑤深化主旨。 续表类别 特点及作用 示例环 境 描 写 社会 环境 描写 特点:对社会背景、时代氛围、地域风情的描写。描写范围大至整个社会、一个时代,小至一个家庭、一个处所。描写内容可以是室内陈设、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时代特征等。 《孔乙己》对咸亨酒店的描述,如“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外面的短衣主顾,虽然容易说话,但唠唠叨叨缠夹不清的也很不少”,交代故事发生的具体环境,为孔乙己的出场及性格命运的展开做好铺垫。作用:①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时代背景;②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③为下文人物性格描写做铺垫;④深化主旨。 续表②根据描写角度分类类别 特点及作用 示例正面描写 (直接描写) 特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 《植树的牧羊人》中通过“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直接写明牧羊人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作用:表现人物特点(性格、心 理、情感等)或景物特点,突出文章主题。 类别 特点及作用 示例侧面描写 (间接描写) 特点: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使其鲜明突出。 《社戏》中写“我”因盼望看戏而着急,没有正面写“我”着急,而是写远处的“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船速如此快,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侧面突出了“我”的急切与盼望。作用:衬托或烘托主要人物的性格、品质或情感,使主题更加深刻。 续表类别 作用 示例直接 抒情 便于抒发强烈的情感,使读者容易把握文章的主旨情感。 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阿长与〈山海经〉》)间接 抒情 将抽象的情感融入事、理、景中,使情感更加具体化、形象化,使抒情含蓄委婉,优美隽永,感染力强。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背影》)(3)抒情(4)议论位置 作用 示例开头 ①统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使文章条理分明,层次清楚; ②揭示叙述的事物所蕴含的道理和意义。 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植树的牧羊人》)中间 承上启下,使事与事之间紧密地连接起来,使文章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位置 作用 示例结尾 ①提高对所叙事物的认识,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挖掘和点明所叙述事物的意义,对全文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②与文章开头相照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老王》)(5)说明①特点:作者在作品中说明某种事物的状态、性质及功能等。②作用:把事物或概念说得清楚明白,让人易于理解和接受。续表2.修辞手法类别 辨识 表达效果 示例比 喻 明 喻 本体和喻体之间用“仿佛”“像”等比喻词连接。 生动形象: ①使概括的事物形象化,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②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③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 雨是最寻常的……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春》)暗 喻 本体和喻体之间“是”“就是”“变成”“成为”“等于”等词语或破折号来连接。 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藤野先生》)借 喻 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而是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 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故乡》)类别 辨识 表达效果 示例拟人 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 ①将物人格化,生动形象。 ②丰富而有趣。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济南的冬天》)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数量等方面的现实情况进行扩大或缩小。 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②引发读者联想,强化特点,加深印象。 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里。”(《皇帝的新装》)续表类别 辨识 表达效果 示例排比 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组成的句子。 ①句式整齐,增强气势。 ②富有激情,便于抒情。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春》)反复 同一个词或句子一再出现。可以连续反复,也可以间隔反复。 突出强调重点,使人受到强烈感染。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秋天的怀念》)续表类别 辨识 表达效果 示例对偶 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或短语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其位置对应的词词性相同。 使语言有节奏感,富有韵律美。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次北固山下》)反问 又叫“反诘”,属无疑而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加强语气,态度鲜明,感情强烈。 在这样的世界里,生命算什么?仅仅能用脆弱来描述它吗?(《带上她的眼睛》)续表类别 辨识 表达效果 示例设问 自问自答。 提醒读者注意,引发读者思考。 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纪念白求恩》)续表3.表现手法类别 辨识 作用 示例铺垫 为突出后面出场的主要人物或要发生的事件,先行描述一些内容。这些出现在前面描写环境、为后文交代背景、起陪衬烘托作用的文字,就是做铺垫的部分。 为后面的主要内容做准备,打基础,酝酿气势。或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或衬托主要人物,或形成前后情节的反转,使情节跌宕起伏,增强艺术效果。 《皇帝的新装》第一段极力描述皇帝如何喜爱新衣服,这就交代了他被两个扮成织工的骗子欺骗,最后光着身子参加游行大典的原因,为故事的发生做铺垫。类别 辨识 作用 示例悬念 先把疑问抛给读者,不立即解答,而是留到后面。 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跌宕起伏。也能推动情节的发展,丰富主题。 《驿路梨花》中设置了三个悬念: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主人家是谁?解放军战士为什么盖房子呢?这三个悬念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伏笔 对将要出现的人或事,预先给出提示或暗示。通常比较隐蔽,点到为止。 使下文的人或事出现自然而不突兀,使文章内容前后照应,情节衔接严丝合缝。 《智取生辰纲》中,前文写“老都管听了,也不着意,心内自恼他”等,为后文的“杨提辖且住”及“似你方才说时,他们都是没命的”埋下伏笔。续表类别 辨识 作用 示例照应 与伏笔照应,或与开头照应,或与标题照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背影》一文中,四次写“背影”,四次写“流泪”,反复照应,感情抒发得一次比一次强烈,既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情感,又衬托出父亲背影的感人。对比 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进行对比。 通过对比,突出事物或人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对其不同态度的对比,揭露了趋炎附势、欺贫爱富的世风。续表类别 辨识 作用 示例衬 托 正衬 用类似的事物(人)正衬。 突出一方的特征,表现主要人物的性格或事物的特点等,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爱莲说》中用“菊”来正衬“莲”。反衬 用相反的事物(人)反衬。 《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续表类别 辨识 作用 示例抑 扬 欲扬 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形成强烈对比。 反映作者的感情起伏变化,使情节波澜曲折。前后鲜明的对比,使所塑造的形象更丰满。极大的反差,或形成讽刺效果,强化文章的批判意味;或深化文章主旨。 《阿长与〈山海经〉》一文开头写“我”对阿长喜欢切切察察及睡觉摆“大”字等行为的讨厌,而后面写到她买来《山海经》,“我”心生敬意。欲抑 先扬 在开头部分赞美后面要批判的对象。 《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的时候,刚开始是一副公正严明之态,后面态度就依狗主人的身份而“变”了。续表类别 辨识 作用 示例象征 借事物的一些特征,委婉含蓄地将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 间接而含蓄,增加文章的内涵。 《白杨礼赞》中以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抗日的军民,以及民族解放斗争中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以小 见大 通过小题材、小事件和小细节来揭示大主题。 生动而具体地表现主题。 《背影》中通过写父亲穿过月台去买橘子这一小事,表现深沉的父爱。续表类别 辨识 作用 示例详 略 详写 对直接表现中心的主要材料进行具体的叙述和描写。 点面结合,主次结合,重点分明。详略处理得好能突出中心,点明文章的主旨。 《背影》详写了父亲买橘子的过程。略写 对不能直接表现中心但又有所关联的次要材料进行概述。 《背影》略写南京一日之行程,只用一笔带过。续表类型六 拓展延伸常见设问中 考 设 问 (2024宿迁)文章结尾说“春光和秋色,永远不会辜负哥哥姐姐这样种阳春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这句话给你带来了哪些启示。(2024扬州)为吸引游子还乡,电视台“家乡味道”栏目组准备介绍家乡菜“茨菇炒肉片”,向社会征集推介语,请你尝试写一则。(2023无锡)当今时代为什么需要杨绛先生这样的文化大家?请依据文意,归纳出三点理由,并联系生活,各举一例。考点17拓展延伸方法思路一、[2023苏州改编]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小羊羔鲍尔吉·原野在伊胡塔草原那边,今年也发了水.水退了,仍在地面盈留寸余。远望过去,草原如藏着一千面小镜子,躲躲闪闪地发亮,绿草尖就从镜子里伸出头来。马呢,三两成群地散布其间。马真是艺术家,白马红马或铁青马仿佛知道自己的颜色,穿插组合;又通点缀的道理,衬着绿草蓝天,构图饱满而和谐。这里也有湖泊,即“淖尔”。黑天鹅曲颈而游,突然加速,伸长脖子起飞,翅膀扑拉扑拉,很费力,水迹涟涟的脚蹼将离湖面。我想,飞啥?这么麻烦,慢慢游不是挺好吗?湖里鱼多,牧民的孩子挽着裤脚,用破筐头一捞就上来几条。他们没有网和鱼竿。我姐笑话他们,说这方法多笨。我暗喜,感谢老天爷仍然让蒙古人这么笨,用筐和脸盆捞鱼。我非鱼,亦知鱼之乐。这些是我女儿鲍尔金娜从老家回来告诉我的。在我大伯家,有一只刚出生七天的小羊羔。它走路尚不利索,偏喜欢跳高。走着走着,“嘣”地来个空中动作,前腿跪着,歪头,然后摔倒了。小羊羔身上洁白干净,嘴巴粉红,眼神天真温驯。有趣的事在于,它每天追随鲍尔金娜身后。她坐在矮墙上,它则站在旁边。她往远处看,它也往远处看。鲍尔金娜珍怜它,又觉得它很可笑。小羊羔每天下午四点钟停止玩耍,站在矮墙上“咩咩”地叫。它的母亲随羊群从很远的草地上就要牧归了。天越晚,小羊羔叫得越急切。这时,火烧云在西天逶迤奔走,草地上的镜子金光陆离。地平线终于出现白茫茫的蠕动的羊群,它们一只挨一只低着头努力往家里走。那个高高的骑在马上的剪影,是吾堂兄朝格巴特尔。羊群快到家的时候,母羊从九十九只羊的群中窜出,小羊羔几乎同时向母羊跑去。我女儿孤独地站在当院,观看母亲和小羊羔拼命往一起跑的情景。母子见面的情景,那种高兴的样子,使人感动。可惜它们不会拥抱,不然会紧紧抱在一起。小羊羔长出像葡萄似的两只小角。那天,它在组合柜的落地镜里看到自己,以为敌人,后退几步,冲上去抵镜子。大镜子哗啦碎了,小羊羔吓得没影儿了。这组合柜是吾侄保命为秋天结婚准备的。保命对此似不经意,他家很穷,拼命劳作仅糊口而已。但镜子乃小羊羔无知抵碎的,他们都不言语。我嫂子灯笼对小羊羔和鲍尔金娜的默契,夸张其事地表示惊讶。在牧区,这种惊讶往往暗含着某种佛教的因缘的揣度。譬如说,小羊羔和鲍尔金娜前生曾是姐妹或战友。(选自鲍尔吉·原野《原野上的原野》,有删改)[注] 文中的保命、灯笼都是人名。1.理解文章内容 关于牧民孩子捞鱼的方法,为什么“我”姐笑话他们笨,而“我”却暗喜他们笨?请简要回答。(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姐关注的是孩子捞鱼的数量,孩子们工具落后,捞鱼有限,故而笑话他“笨”; “我”从保护鱼的角度出发,希望他们捞得越少越好,故而暗喜他们方法“笨”。(示例)快跑,小羊!羊妈妈,给小羊一个拥抱吧,她快一天没见你了。我呢?我的妈妈呢?我也要回家。我要赖在妈妈怀里……2.揣摩人物心理 小羊羔和母亲团聚时,“我”女儿“孤独地站在当院,观看母亲和小羊羔拼命往一起跑的情景”。请根据上下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描写鲍尔金娜此时的心理活动。(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可联系鲍尔金娜所见情景和她当时的处境展开描写。开放性试题要注意题目中的限制性要求,如本题要求“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描写鲍尔金娜此时的心理活动”。其中“此时”是指鲍尔金娜“孤独”地站在当院,观看“母亲和小羊羔拼命往一起跑的情景”的时候。鲍尔金娜此时定会触景生情,自己的孤独、对母亲的思念、与小羊的共鸣自然而生。将这些心理活动,从“我”的角度描写出来即可。3.分析文章主题 细读全文,简要概括作者在文中寄托的思想情感。(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小羊羔的喜爱;对世间真情的赞美;对牧民宽厚、淳朴、善良品性的赞赏;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赞许。评分标准 一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得3分。解析:阅读时,要在字里行间细细感受作者的情感。第五段小羊羔一出场,就可爱极了,作者借鲍尔金娜表达出对这个小生命的珍怜、喜爱。而第十段小羊羔与母亲见面所表现的世间真情“使人感动”,这“人”当然包含作者自己。对于小羊羔抵碎镜子一事,作者的叙述是“保命对此似不经意”“他家很穷,拼命劳作仅糊口而已”“他们都不言语”,写出了牧民的宽厚、善良,也透露出作者对他们的赞赏。前面的捕鱼事件,作者用“笨”来形容他们,实是反语,是在赞美牧民的淳朴。开头的绿草蓝天,鲍尔金娜与小羊羔的默契,牧民对鱼、羊、鲍尔金娜的态度,均是作者所喜欢的,从中也能看出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情感(本文的主旨):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4.拓展设问 解读标题 有人说文章标题应改为“女儿和小羊羔”,你同意吗?请写出理由。(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拓展设问 词句段作用 阅读文章第一段,请分析本段画线句的作用。(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意。虽然本文用了一定的笔墨描写女儿与小羊羔之间和谐相处的情景,但内容并不只拘泥于女儿和小羊羔之间的关系,还描写小羊羔的顽皮可爱、对羊妈妈的依恋,以及草原上其他人对小羊羔的喜爱和友善。以“小羊羔”为题,使读者更加明确写作对象,“小羊羔”也是本文行文的线索。评分标准 判断错误不得分,内容分析2分,结构1分。画线句运用了环境描写(1分),细腻生动地写出了草原上残留的小水洼远远望去如同一面面镜子,绿草和马群点缀其间(1分),表现了大草原不落俗套的美丽,营造出宁静、和谐、温馨的氛围,向读者展现了本文的地域特色和社会风貌(1分)。为下文写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友爱共存做铺垫(1分)。6.拓展设问 理解词句含义 一个不起眼的草原村落,在鲍尔吉·原野笔下得到永恒的美,人与动物也渐渐显示出非比寻常的审美意义。请阅读文章最后一段,谈谈你对画波浪线语句的理解。(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羊羔和鲍尔金娜的默契已经达到了跨越物种的程度,因此嫂子对此感到非常的惊讶。这种默契已经无法用常理来解释,所以只能用佛教上的因缘来猜测小羊羔和鲍尔金娜或许前生曾是姐妹或战友,表达了人与羊之间的亲密无间,赞美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评分标准 内容概括1分,内容分析1分,内涵挖掘2分,共4分。7.赏析词句 阅读下面的对话和链接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5分)甲:《小羊羔》的语言太有意思了!你看开头写雨后草原的那句,写得真是细腻、活泼。草原和草尖像极了顽皮的孩子:一个身藏一千面小镜子,躲躲闪闪地发亮;一个在镜子里探头探脑。乙:是的。还有“小羊羔每天下午四点钟停止玩耍”一句,乍一看没什么特别之处,但细细咀嚼,又很特别。老师常说,说话要有分寸,不能绝对化,这样才稳妥严谨。这话说得有道理,一般情况下,我们也确实习惯用稳妥的写法来表达。但这里写小羊羔,就是要绝对化,就是要说“每天下午四点钟停止玩耍”才好。如果是“每天下午四点钟左右”,看上去严谨稳妥,但读上去没那个劲道。甲:嗯嗯。如果要严谨稳妥,那“草原如藏着一千面小镜子”也得改成“一千面左右的小镜子”。难道作者数过,小镜子不多不少正好一千面?显然不可能,他是有意这么写的。……[链接材料]写文章是把每个字拍一拍,拍醒,让它们站起来,让它们活过来。我认为作家的创造性劳动首先是让语言活过来。比如,在叙述或描写中,前一辈的写作者说“草生长着”,说完之后,他就把这句话给说死了。你得重新说,说“草不躺着,它们站立在宽厚的泥土上”,这就活过来了。作家需要警惕语言被固化,思维被固化。一个作家如果喜欢用习惯的、他人的写法写作,实际是拉着一车僵尸,而不是生灵。这就很难让语言变得优美、细腻、准确、生动。(鲍尔吉·原野语,摘编自《草原覆盖着语言的光芒》)问题:读了上面的材料,关于“小羊羔每天下午四点钟停止玩耍”的表达效果,你有什么新的体验和思考?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述。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示例)“每天下午四点钟……”,从一心玩耍到专心等待的准时切换,细腻、生动地表现了小羊羔对母亲归来的期盼以及它认真、可爱、独特的形象特点。这有意不求稳妥的精确,也是表达上的夸张,给文章带来了调皮、幽默的色彩,能让读者领略语言被“拍醒”后的丰富表现力。评分标准 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从“内容表达、语言特点、语言创新”等方面作答。内容概括1分,内容分析、语言特点3分,表达效果1分。8.拓展设问 拓展延伸 读完这篇散文,你也许会想到这些词语:美丽、温馨、平等、淳朴、善良……请任选一个词语,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感想。(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示例)当我读到小羊羔将组合柜的镜子抵碎了,但组合柜的主人保命并没有气急败坏地责打小羊羔时,我感受到了牧民们的淳朴、善良。文中说这个组合柜是保命为秋天结婚准备的,并且他家很穷,拼命劳作仅糊口而已,即便是这样保命对此也似不经意,身边的人们也以平常心对待此事。说明草原上的人们并没有把小羊羔当做牲畜看待而是把它们当作与人平等的生灵,因此他们认为小羊羔因无知而犯下的错是可以被原谅的,在作者笔下牧民们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彼此之间的和谐相处不经意地就展现出来了。评分标准 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要紧扣题干中的关键词“美丽、温馨、平等、淳朴、善良”,结合文章内容谈自己看法,表达通顺流畅,言之成理即可得分。二、[2022宿迁改编]学校举行“追寻先辈足迹,弘扬革命精神”读书交流活动,请你参与。勇士的背影宋子洵①虽已进入春天,风却也卷挟了几分寒意。朦胧的金光洒落在山顶的薄雪上,氤氲出几分雄壮悲凉。连绵陡峭的山岭在云层中若隐若现,远处传来几声鸟鸣,却未见飞鸟。夹金山的每一个清晨都是这般景象。②一条陡峭的山路向上延展,在视线所及之处骤然急转,消失于云层雾气中。藏族小伙扎西一早就站在路边。③他在等待着一位执意独自登山的老人。④“咚、咚、咚……”沉重的脚步声自远处传来,扎西探出头,仔细打量着来人。一个略显佝偻的身影,逆着光走来。虽然脚步有些蹒跚,但每一步都像巨石一样重重地压在地上。只见老人一边走一边用留恋的眼光注视着周围,像是在回忆什么。“就是他!”扎西赶忙跟上,一路上躲躲闪闪,生怕被发现。⑤突然,他发现老人停下了脚步,回过头来,注视着他。⑥“糟了,被发现了!”心一横,扎西硬着头皮凑上前,向老人解释道,是小金县的桑杰书记让自己悄悄跟着的,因为担心他一人登山有危险。扎西一脸诚恳的模样,让老人原本紧皱的眉头缓和了些许。⑦“你回去吧!”老人转过身去,背朝扎西摆了摆手。⑧“我不走,我答应桑杰书记要照顾好您的。”扎西倔强地站在原地一动也不动。⑨老人动了动嘴角,想说点什么,却又什么也没说,继续向上攀登。看着老人沉重的背影,扎西知道老人默许了。⑩100米,100米,又100米,老人脸颊涨红,额头的青筋不停地跳动。 “您不要再往上走了。”见状,扎西有些着急。 老人的喘息声越来越急促,听起来像是即将报废的拉风箱,光听着都让人心慌。对于扎西的话,老人置若罔闻。 “您撑不住的……”扎西的声音因焦急而轻微地颤抖着。 终于,老人停了下来。 “我走不动了,这夹金山,是上不去了,真想再上去看看你们。”他看向前方喃喃地说,“小伙子,帮我个忙,到上面替我敬个军礼吧。” 敬礼?扎西没听懂。 “就像这样。”老人边说,边颤颤巍巍地举起右手,庄重而又虔诚地向大山敬了一个军礼。 或许是不想老人继续攀登,扎西没有拒绝这个请求。 随着一步步攀登,扎西的体力渐渐透支,汗水湿透了单薄的衣衫,他的牙床都在冷风中打战,腿像灌了水泥一样,豆大的汗珠顺着脸侧滴落。空气越来越稀薄,呼吸也被逐步掠夺,扎西已经接近窒息了。 终于行至一片开阔处,扎西累得连动一下手指的力气都没有了。喘息间,扎西记起了老人的嘱托。 咬住因寒冷而颤抖的牙齿,扎西缓缓地举起右手对着那片天空敬了个军礼。 下山时,扎西又遇到老人。老人坐在路边,定定地看着远方。扎西一时间有些手足无措,只好静静地走到老人身边坐下。 “累吗?我们当时也很累!”扎西的耳边传来老人粗粝沙哑的声音。 “老人家,您一定是老红军吧?”扎西突然意识到什么。 老人深邃的眼神给了扎西答案。 …… 太阳落山时,老人走了。凝视着老人踉跄却坚毅的背影,扎西的内心突然汹涌起复杂的情感。有种念头在他心里升腾而起,久久不散。 离开之前,面向无数英魂在这里长存的夹金山,他又敬了一个郑重的军礼,并许下了自己一生的承诺。 那之后,扎西报名参军,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二十几年过去了,老人的背影一直烙在他的心底。夹金山上,仿佛一直有一个勇士迎着落日的余晖,凝望着远方。(选自《解放军报》2022年3月15日)1.概括文章内容 文雅准备以对联形式概括小说情节,并写好上联,请你写出下联。(3分)上联:老人登山怀念革命战友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示例1)扎西敬礼告慰红军英魂(示例2)小伙参军传承先辈精神评分标准 紧扣情节2分,基本对仗1分。2.拓展设问 理清文章脉络 请梳理全文,将下面空缺的情节补充完整。(2分)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人登山怀念革命战友→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扎西参军传承先辈精神扎西等待独自登山的老人扎西敬礼告慰红军英魂我认为用逗号更合适(1分),逗号能表明环境恶劣、老人行进的艰难、老人的体力消耗巨大(1分),能突出老人的顽强坚毅(1分)。(1)100米,100米,又100米,老人脸颊涨红,额头的青筋不停地跳动。(文博认为这句话中的前两个逗号改为顿号更合适,说说你的看法。)(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赏析词句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作答。(5分)解析:逗号和顿号都表示停顿,但逗号表示的停顿长,顿号表示的停顿短。这里使用逗号,暗示了老人在行进中也有较长的停顿,表明环境恶劣、老人行进的艰难、老人的体力消耗巨大,能突出老人的顽强坚毅。“烙”在句中是铭刻的意思,写出老人的背影给扎西留下的印象之深(1分),突出老人对扎西影响之大(老人精神之可贵)(1分)。(2)二十几年过去了,老人的背影一直烙在他的心底。(请你从词语的表达效果方面为加点词语做批注。)(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答题时一定要结合文本内容,词不离句,解释词语在句中的具体含义。烙的意思是用烧热了的金属器物烫,使衣服平整或在物体上留下标志。“烙”在句中是铭刻的意思,写出老人的背影给扎西留下的印象之深,突出老人对扎西影响之大(老人精神之可贵)。4.拓展设问 朗读设计 班级同学想将本文改成课本剧进行表演,请从下列老人的台词(ab两句)中任选一句进行朗读设计,并阐释设计理由。(可从重音、停连、语气等角度进行设计)(3分)a.我走不动了,这夹金山,是上不去了,真想再上去看看你们。b.累吗?我们当时也很累!我选( )句,朗读设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计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示例1)a 整句话应放缓语速,采用悲伤沉重的语气,“真想”两个字重读。 这样设计,更能展现老人艰难前行只为登顶,却因体力消耗过多,无法攀登山顶的失落与不甘,表达出老人对战友们的怀念与深厚情谊。(示例2)b “累吗”语调略微上扬,读出疑问的语气,“也很累”重读。 这样设计,更能通过扎西攀登的辛苦体现出曾经老人与战友们攀登夹金山的艰难,体现出老一辈革命英雄的不畏艰险的革命精神。评分标准 选择语句并给出朗读设计1分,能准确表述设计理由2分。5.分析写作手法、分析情节妙处 文雅认为这篇小说前有伏笔后有照应,请你从文中找出一组伏笔与照应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示例1)伏笔:只见老人一边走一边用留恋的眼光注视着周围,像是在回忆什么。(或:老人动了动嘴角,想说点什么,却又什么也没说,继续向上攀登。或:“我走不动了,这夹金山,是上不去了,真想再上去看看你们。”他看向前方喃喃地说,“小伙子,帮我个忙,到上面替我敬个军礼吧。”)(任答一处即可)照应:老人深邃的眼神给了扎西答案。(或:“老人家,您一定是老红军吧?”扎西突然意识到什么。)(任答一处即可)作用: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前后照应,使揭示老人身份的情节自然合理;使老人的形象逐渐鲜明。(每点1分,任答两点即可)(示例2)伏笔:有种念头在他心里升腾而起,久久不散。照应:那之后,扎西报名参军,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作用: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前后照应,让扎西报名参军的行动自然合理;凸显了扎西思想境界的升华。(每点1分,任答两点即可)评分标准 开放性试题,伏笔1分,照应1分,各写一句即可,作用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拓展设问 分析人物形象 参照示例,以“他是一个____的人”的形式说说你对文中扎西的认识。注意结合选文中描写扎西的相关语句。(3分)示例:他是一个守信执着的人。从“藏族小伙扎西一早就站在路边”“‘我不走,我答应桑杰书记要照顾好您的。’扎西倔强地站在原地一动也不动”等可以看出,扎西答应办的事就一定办到,且固执倔强的性格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示例)他是一个信念坚定的人。从“终于行至一片开阔处,扎西累得连动一下手指的力气都没有了”“他又敬了一个郑重的军礼,并许下了自己一生的承诺”“那之后,扎西报名参军,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等可以看出,扎西信念坚定,不管面对何种艰难境况,都坚定地实现自己的目标。评分标准 人物形象概括1分,结合文章具体语句分析2分。7.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 文栋认为扎西是小说的主人公,文雅认为老人才是小说的主人公,请谈谈你的看法及理由。(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示例1)我认为老人是小说的主人公(1分)。小说的主要情节为“老人上山敬军礼”;赞美的是老人及红军战士的革命精神;扎西报名参军正是受到老一辈革命精神(红军精神)的感召;标题“勇士的背影”赞美的正是以这位老红军战士为代表的革命前辈。(理由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示例2)我认为扎西是本文的主人公(1分)。小说以藏族小伙儿扎西的见闻和感想组织材料;小说用大量笔墨来描写扎西,表现他的性格和精神;小说通过扎西来表现革命精神代代相传这一主旨。(理由每点1分)评分标准 开放性试题,明确主人公1分,阐明理由3分。8.拓展设问 拓展延伸 假如长征中的红军被评为“感动中国2025年度人物”,请根据选文内容以及你对红军的了解,为他们设计一段颁奖词。(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示例)翻雪山、过草地,啃树皮、吃草根,不惧围追堵截,用鲜血和生命抒写理想信念。你们装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巍巍夹金山,长征之魂满人间!方法指导拟写颁奖词,需注意:(1)高度概括,语言简洁。以极其简洁的语言高度概括获奖者人性中的闪光点及相关事迹。(2)词吻意合,富有特色。颁奖词根据获奖者事迹不同而有所不同,或明快,或凝重,或平和,或庄严,于人于事、于情于理都要显得和谐得体。(3)语言清新,文笔优美。语句长短结合,风格刚柔并济,抒情、描写、议论各有侧重。(4)言志寓意,饱含深情。无论是褒扬还是怀念,都洋溢着崇敬之意,一字一句都饱含深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