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4张PPT)第二部分/专题四 文言文阅读考 点 突 破中 考 典 例方法思路方法 阐释课内迁移法 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意义来推断词义。组词推断法 将该词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再根据语境确定词义。语境推断法 根据上下文相关语句的意思推测词义。成语印证法 联系与该词相关的成语,借助成语的意思推测词语的意思。字形推断法 形声字的形旁有表意的功能,会意字则本身就表意,因而可通过字形结构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语法推断法 由实词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确定词性,进而推测词义。考点1实词解释方法 阐释结构推断法 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语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同(或相对)。通假代入法 用其他方法无法理解该实词时,可用一个读音或字形相同或相近的字代入试解。续表方法思路方法 阐释代入筛选 将已积累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逐一代入句中理解,挑选最能讲得通的。语境推断 结合上下文语境和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标志推断 一些虚词是构成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位置推断 一些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考点2虚词辨析方法思路1.划分朗读节奏(句内停顿)方法 阐释据语感 要根据语感和句子含义进行划分。据意义 把句中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作一个“意义单位”,朗读时不宜将其分开,注意语意整体性。需注意:①区分文言文单音节词,并与现代汉语双音节词相比较,朗读时要按意义划分,即“古二今一”型词语之间要停顿,如: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考点3文言停顿方法 阐释据意义 ②古代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封号、地名等不应分开,如: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③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句末语气词之后要停顿,如:若夫/淫雨霏霏。(《岳阳楼记》)注:常见发语词:夫、若夫、盖、至若、至于、唯、故、则、何等。④“而”在句中作转折连词时,其前要停顿,如: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续表方法 阐释据语法 ①主谓之间、状谓之间、动补之间可以划分,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②动词和复杂的宾语之间可以划分,如: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③多个状语之间、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一般不划分,如: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出师表》)据句式 ①省略句中省略句子成分的地方要停顿,如:问/(渔人)所从来。(《桃花源记》)②关注固定结构,如“……者,……也”“孰与……乎”等。续表2.断句(句间停顿)方法 阐释据句意 通读文段,理解句意,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据标志 ①看名词(代词):注意在文句中充当主语或宾语的名词或代词。②察动词:关注常见表示“说话”的动词,如曰、云、言、谓、白、禀、告、启等。③找虚词:关注句首虚词(夫、盖、唯、斯、已而、若夫、嗟夫、向使、无论、然则等)、句末虚词(已矣、也、矣、焉、耳、哉等)、疑问语气词(何、胡、安、孰、何如等)。据句式 关注特殊句式,如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固定句式等,可帮助正确断句。据修辞 文言文常用顶真、排比、对偶、反复等修辞手法,且句式整齐,多四六句,可据此断句。方法思路原 则 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即依照原文逐字翻译为主,恰当调整、译出大意为辅。 方 法 留 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职、国名、年号、度量衡单位等,保留不变。补 注意省略句,补出省略成分。删 删去无实际意义,只起舒缓语气、凑足音节作用的虚词。换 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替换文言词语。调 调整倒装句语序,使翻译后的句子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考点4语句翻译方法思路1.内容理解与概括2.主旨分析考点5内容理解方法思路考点6人物形象分析方法思路考点7文本鉴赏方法思路1.启示类:挖掘原文蕴含的意义,结合生活实际谈启示。2.评价类:①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②表明自己态度;③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阐理由。3.建议类:根据题干,依据文中与之关联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来谈,注意建议的可行性和合理性。4.对比类:①读懂题干,把握比较点;②研读材料或链接材料,或课内知识,探究比较点;③根据要求,求同或求异。5.其他类:无论考查何种类型,都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准确、深刻地领会文本内容、思想与情感倾向。②紧扣问题,寻找依据;尊重原文,深入发掘。③立足文本,结合生活实际或链接材料回答问题。考点8拓展延伸【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2024淮安改编]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回答问题。【乙】去城东十五里,望之绵亘而蜿蜒者,即黄河故道也。河北徙堤存焉。堤之两翼,居人数十家,庐舍相比,酒帘摇荡,多以染织为业。堤之南一里许,苍荫茂密如雨盖,数百柄簇拥攒挤,初疑其为松荫状,询土人则樱桃园也。堤之西,方塘百顷,菱芡交翻,芙蕖万本,渔人弄篙,童子戏水。往来堤上者,红白缭目,香风扑人,多为之小憩而不忍去。堤之后有古寺,寺之后有敞亭,亭之栋有小额曰“晋刘伶先生墓 ”。亭中央供泥像二,左伯伦,右杜康 ,二君时地不同,萍藻一室,其殆以酒作合乎!伯伦衣绿衣,著晋人巾,手执酒杯,侧视杜微笑,若有品论其术之妙者然。嗟夫!古今来多怪先生以酒死,吾谓先生非酒则一日不能生。盖魏晋之际,达人君子无方寸容身之地……而建威之罢 ,人始指之曰无用,曰无实。惟无用无实而遂得以自全。予故曰:“先生非酒则一日不能生。”(选自清代阮晋《刘伶台记》,有删改)[注] ①刘伶先生墓:清代淮安郡有刘伶台,祭祀西晋名士刘伶。刘伶,字伯伦,“竹林七贤”之一,性嗜酒。②杜康:善酿酒,后世尊其为酒神。③建威之罢:刘伶曾任建威参军,追求无为而治,被人视为无用无实而罢免。1.文言停顿 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一处)(2分)寺 之 后 有 敞 亭解析:“寺之后”为主语,“有”为谓语,应断开。/2.实词解释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分)(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2)先天下之忧而忧( )(3)堤之南一里许( )(4)多为之小憩而不忍去( )探求在……之前表示约数(答“左右”亦可)离开3.拓展设问 虚词辨析 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古今来多怪先生以酒死”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BA.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B.不以物喜C.策之不以其道 D.徐以杓酌油沥之解析:“古今来多怪先生以酒死”中的“以”表原因,译为“因为”。A.表目的,来。B.表原因,因为。C.表方式,按照。D.表工具,用。(1)微斯人,吾谁与归?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4.语句翻译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2)吾谓先生非酒则一日不能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认为先生没有酒就一天不能活下去。5.内容理解 【乙】文首段描写了刘伶台周边风光,请补全横线处内容。(4分)(示例)数百棵樱桃树,茂密攒挤行人如织,流连忘返(或红白缭目,香风扑人)(每空2分,对象1分、特点1分,用自己的话或原文均可)6.拓展设问 文本鉴赏 传神的景物描写是散文的主要特点,历来为人称道。【乙】文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樱桃树比作雨伞,表现了樱桃树长得繁盛茂密(1分),传达出蓬勃的生命气息(1分),表达出作者对刘伶台周边环境的喜爱之情(1分)。7.拓展设问 人物形象分析 文人风骨,通常指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文人的精神追求和道德观念,以及他们在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中的表现。请结合【乙】文和链接材料谈谈刘伶身上体现的文人风骨。(4分)【链接材料】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韦庄:刘伶避世唯沉醉,宁戚[注]伤时亦浩歌。[注] 宁戚:春秋卫国人,年轻时怀才不遇,后在齐桓公出行路上,敲击牛角而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罢免官职,纵酒放达,豁达洒脱,不慕名利(2分)。行为放纵,反对黑暗现实;坚守节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2分)。8.内容理解 探究【甲】【乙】两文中“嗟夫”所蕴含的情感的不同。(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结合课内积累,【甲】文可从迁客骚人(二者之为)、古仁人、范仲淹自己三个角度中任选两个角度作答。【乙】文中,“嗟夫”是对刘伶遭遇的慨叹。魏晋时,“达人君子无方寸容身之地”,刘伶以嗜酒保自身高洁,却被人视为无用无实,因此“嗟夫”中既有对刘伶的理解,也有对世人、时代的批判。可从刘伶、世人、时代三个角度中任选两个角度作答。【甲】文:①对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的荣辱观的否定;②对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的赞美;③抒发自己先忧后乐的伟大抱负。(任选两个角度作答)【乙】文:①对刘伶以嗜酒保全自身高洁的理解;②对世人认为刘伶无实无用的否定;③对魏晋士人生存处境困窘的怜悯(或对魏晋时代黑暗政治的批判)。(任选两个角度作答)9.拓展设问 拓展延伸 从范仲淹和刘伶身上我们可以获得哪些人生启示?(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有忧国忧民的情怀(1分);要胸怀豁达(1分)。解析:根据【甲】文中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可以得出启示:要有忧国忧民的情怀。根据【乙】文“古今来多怪先生以酒死,吾谓先生非酒则一日不能生”“盖魏晋之际,达人君子无方寸容身之地”“而建威之罢,人始指之曰无用,曰无实。惟无用无实而遂得以自全”可知,魏晋时期,贤士没有办法容身,所以刘伶纵酒实是保全自身,继而得出启示:面对人生挫折,应心胸豁达。参考译文【乙】距离城东十五里,远远望去,那连绵不断又蜿蜒曲折的,就是黄河的旧河道了。黄河往北改道后,原来的河堤还保留着。河堤两旁,居住着数十户人家,房屋相连,酒旗随风摇曳,(这里的居民)大多以染织为生。堤南一里左右,一片绿荫茂密得犹如巨大的雨伞,数百柄簇拥着挤在一起,初看怀疑是松树林的树荫形成的样子,询问当地人才知道是樱桃园。堤的西边,方塘百顷,菱与芡交织翻动,荷花万株,渔夫摇着竹篙,孩童戏水。那些往来于河堤上的人,被红白相间的景色缭乱了双眼,阵阵香气扑面而来,大多在此稍微休息而不愿离开。堤后有一座古寺,寺后则有一座敞亭,亭正梁上有小牌匾刻写着“晋刘伶先生墓”。亭中央供奉着两尊泥像,左侧是刘伶,右侧是杜康。两位先生虽然身处不同时空,但却如同浮萍和水藻一般共处一室,大概把酒作为他们和睦的纽带吧!刘伶身穿绿色衣衫,头戴晋人巾,手持酒杯,侧目看着杜康微笑,仿佛在评点他的酿酒技艺高超之处的样子。唉!古往今来,很多人批评刘伶因酒而死,我认为先生没有酒就一天不能活下去。大概在魏晋之时,通达事理的人和品德高尚的人几乎没有立足之地……而刘伶被罢免建威参军职务后,人们才开始指责他说无用,说无实。(然而)只有无用无实,于是才能够保全自己。所以我说:“先生没有酒就一天不能活下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