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辽宁省丹东市2024-2025学年度(下)期末教学质量监测高一语文试卷总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我曾说屈原、陶渊明、杜甫用他们的理念志意写他们的诗篇,说他们的作品全都是他们志意的投注,不似有一些诗人词人自命风流,游山玩水,写一些吟风弄月那样的作品。像辛弃疾这些伟大的诗人词人,他们的作品里边,不管是得意也好,失意也好,悲哀也好,欢喜也好,总不忘自己的志意和理念,这才是用生命去写他的诗篇的。既然他的诗篇是他生命的流露,就要把他生命里边的本质找出来。他的本质是什么 辛弃疾的志意理念跟苏东坡、陶渊明比起来差别在哪里 陶渊明、苏东坡他们都准备了一个“退”,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人的一生,有幸、有不幸,有进、有退,有福、有祸,这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人的区别就在于有的人勇于进,有的人勇于退,而辛弃疾实在是一个无法“退”的人。他跟杜甫是一样的,虽然偶然在他们诗词里说到“退”,如“尽西风,季鹰归未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说到回老家,可这都是反面的话。他们是坚持实践和实行他们的理想和志意的,如杜甫“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辛弃疾也是如此。辛弃疾一生没有忘记收复自己的故乡和故国,他是坚持要进,而不是要退的人。辛弃疾本身是要进的,是忠义奋发的,可是他所处的环境,他几次遭到谗毁、罢废,这里边有一个相对的力量往下压下来的。辛弃疾本来的力量是向上冲的,是进的,是忠义奋发,而他的环境遭遇,他在南宋四十几年,竟有二十年左右是放废家居,所遇到的是另外一种从上面压下来的力量,所以辛词的特色,当是这两种力量的激荡盘旋,这也是他词里的一份本质。而这种本质与词的特质有什么关系呢 我在开始时讲过,词的特质本是以委婉曲折、含蓄蕴藉为好的,婉约的词是如此的。可是许多人都误会,以为豪放的词,只要说几句激昂慷慨的话就是豪放了。豪放也许豪放了,但不是好的词。真正好的词都是有一份委婉曲折、含蓄蕴藉之美的词。我说过词不要截然划分,婉约的儿女之情的词里,有时也可以喻托一份忠爱的志意,如冯正中的词。至于豪放的英雄、豪杰的词人,也不要只看他的激昂慷慨,他的词之所以有艺术性,是好的词,就是因为它也有委婉曲折、含蓄蕴藉的一面。使辛弃疾这位豪放词人能够达到词里边最高成就的,正是由于他达到了词的艺术要求,有一种委婉曲折、含蓄蕴藉之美。而他之所以委婉曲折,他之所以含蓄蕴藉,一个就是由于他本质上两种力量的互相冲击,互相磨荡,那个出来了,这个下去了,互相盘旋激荡。它不是简单的,不是单调的,不只是喊几句口号,是两种力量冲激的结果。另外还有一点,辛词不是直说的,不是把词写成口号的,他注意了形象、意象的表现,不是直说我要收复失地。当然,收复失地意思不错,但这不是很好的词。虽然是很值得尊敬、提倡的感情,作为词,还要有它的艺术性才行。辛词的艺术性就是辛弃疾不是直说,而是用形象、意象来表现的。辛词形象的来源有两方面,一般的词的形象来源都是有两方面的,一是自然界景物,一是人事界事象。不要只看到这个是蓝的、那个是红的才是形象,任何一件事,一个情势,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同样是形象,是事象。而辛弃疾写的词,有时就是用人事界的事象。其实在他的词中,直接地说当时政治的地方是非常少的,他喜欢用典故,这正是他另外的一个形象的来源,所以辛词中典故特别多。温庭筠、韦庄等人的小词,要表现自己志意的时候,用的是美人。温庭筠说:“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这其中也可以给人以屈原《离骚》那种追求完美品格的联想,但他用的是美人。韦庄的词中“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是哀悼唐朝的灭亡,但是他用的也是男女之间的爱情,写的是与美人相思离别的歌词。辛弃疾的词同样保持了词的艺术美,他所用的是人事界的事象,而不仅是用美人了。辛弃疾的《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可以作为这方面的代表作,一方面可以表现出他的忠义奋发和外边的谗毁摈斥这两种力量的盘旋激荡;另一方面也可以表现他对自然界的景物和人事界形象的运用。我们一向赞美辛弃疾他的豪放,但要知道辛的豪放不单是写两句空洞的口号,他是真的“能感之,能写之”,是用生命去写他的诗篇,用生活去实践他的诗篇的。这正表现了他感情的深挚。辛弃疾是词人中传下作品最多、方面最广、风格最多变化的一位作者。他的艺术成就不只是形象用得好,他语言用得也好。他可以用古典典雅的字,《诗经》《庄子》《论语》《楚辞》《世说新语》,他都可以融会在词里边,而且写得非常好。另外一方面,他也可以用俗语,民间的最通俗的口语,一样也用得好。他六百多首词有这么多的内容、这么丰富的变化,我们没时间一一介绍,只能掌握一个重点,介绍他的本质以及从本质分散出来的几种变化。谢章铤在《赌棋山庄词话》中说:“学稼轩要于豪迈之中见精致。近人学稼轩,只学得莽字、粗字,无怪阑入打油恶道。试取辛词读之,岂一味叫嚣者所能望其顶踵。稼轩是极有性情人,学稼轩者,胸中须先具一段真气奇气,否则虽纸上奔腾,其中俄空焉,亦萧萧素索如牖上风耳。”这是我们学辛弃疾、学豪放词人最应注意的一点。学辛弃疾决不可流入那种虚浮的、叫嚣的、空泛的作风。(选自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认为,像辛弃疾一样伟大的诗人词人都是用生命在书写自己的诗篇,用生活来实践他们的诗篇。B.陶渊明、苏东坡两位诗人虽不忘自己的志意和理念,但会给自己安排退路,不如杜甫和辛弃疾伟大。C.豪放词里可以有精致、有曲折,婉约词里也可以有忠贞的理想,两者之间有交叉,不应该截然区分。D.辛弃疾是传下作品最多的词人,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风格多变,用字灵活,堪称词界典范。2.下列关于作者对“词的形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在文中用蓝的、红的代指自然界的形象,并且认为喜怒哀乐也是形象,而且更有利于诗人表达情感。B.韦庄的词句“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借与美人的相思离别,表达对唐朝灭亡的哀伤,满含孤独怅惘。C.辛弃疾词作中的形象有一部分来源于典故,词人借用这种“人事界”的事象,曲折地表达对政治的态度。D.温庭筠和韦庄的词虽也借特定意象表现个人志意,具有含蓄蕴藉的艺术美,但他们所用意象不如辛词多元。3.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一段引用辛弃疾和杜甫的诗句,证明了“人是有区别的,有的人勇于进,有的人勇于退”这一观点。B.文章善运用对比论证,既有自命风流的诗人词人与伟大的诗人词人的对比,也有伟大的诗人词人之间的对比。C.文章语言兼具专业性与通俗性特点,既有“人事界”等术语,也不乏“那个出来了,这个下去了”等口语表达。D.文章由辛弃疾的生命本质写到辛词本质与词之特质的关系,再到辛词的艺术成就,依次展开论述,思路清晰。4.文章结尾引用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中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4分)5.请根据材料内容,以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简要分析辛弃疾词作的艺术成就。(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三手夏利(节选)杨知寒她今天带两只狗去了远点儿的地方转。走上沿江大坝,坝上没人,有人她也不怕,放嗓子唱,九九,那个艳阳,天来哎哎哎哟,十八岁的哥哥——唱着唱着停下来,当她看见,恨不能八十都有的哥哥,正站在前方路上,老熟人似的对自己挥手,嗨,那个谁!吴天华走近了笑,能不能讲点儿礼貌,哪个谁 卜文彬脸红,两手揣进棉衣口袋。吴天华和他找了个公共座椅坐下,望着眼前一片银装素裹的洼地。他手揣口袋,看着鼓囊囊的,原来是戴着棉手套,还往兜里揣。吴天华看他就乐,没话的时候,吴天华放声大笑,哈哈哈哈。卜文彬脸更红了,你精神真好,那天我就瞧出来了。吴天华眼睛飞他,那天你咋那么完蛋 回家儿子没批你 卜文彬承认,批了。她问,批啥 卜文彬说,说我贪吃,惦记你的李子。吴天华没笑背过气去,不是,她说,这事儿你也和儿子讲 他说。得讲,儿子现在是我监护人。她发现卜文彬衣服口袋鼓囊不说,还簌簌发响。问他,藏啥呢 卜文彬真一副藏着掖着的样子,话打上嗑巴。他到底掏出来了一卷打印稿,标题《长江之歌》。吴天华拿来瞧两段,词儿挺硬。此刻卜文彬在她面前,声音由磕巴到连贯,由胆怯到激昂,脱稿背得一字不差。卜文彬忍不住从椅子上站起来,面对茫茫冰野,把吴天华和世界都甩到脑后,帽子脱了攥在手套里,背影岿然不动。吴天华瞧着他头上的几根儿白毛,都随风摇曳,随诗念出了长江蜿蜓的形状,经风一吹,成为气魄。朗诵完,卜文彬默默把帽子戴上,给两只狗摸脑袋,丢下一句,妹子,我先走。吴天华点头,走吧,留联系方式。卜文彬说,不用,有你电话。说完,彼此看一眼,有种微妙的革命感情,就这么各回各家。一周后一个工作日下午,小卜来了,话说得很明白。小卜说,姨,我爸知道你会开车,想让你教他开车。我这台夏利太旧太破,也拉不上活儿,先放你这儿。吴天华更惊恐,这怎么行 小卜说,姨,听我说完。上周我爸坐公交吧,让人赶下来了。现在这个疫情,大家都害怕,他上车没有绿码,身份证也总忘带。人家赶他,他说个好嘞,自己往车下走,我听了挺心疼的。说让你教,其实也就是陪陪他,带他各处转转。他岁数大,不像姨你,看着就年轻爽利,心眼儿也活。小卜走了,夏利停在楼下,吴天华怎么也想不到现在它竟会属于自己。车是三手的,年头已久,除了能跑能刹,不剩啥功能了。她几乎是颤抖着去摸车上的一切,心说,老天爷呀,你咋那么知道我想啥,那么惯着我呢。我是真想大跑啊。她熟练地拧火,听发动机就跟他们这个岁数的人一样,发出运行前呼哧带喘的咳嗽声,胸腔逐渐蓄力,好能平稳说出一些没人听的话,继续跑它慢当当的泥土路。卜文彬穿着第一次见她时的衣裳,吴天华坐驾驶位上,打趣儿地看他,今天你咋过来的 听说坐公交车让人赶下去了。卜文彬又不知所措地揉自己的腿。吴天华问他,想去哪儿 今后我就是你司机。卜文彬不假思索,上大坝,爱看江。卜文彬下车掏出他的朗诵稿,这次是《沁园春·雪》。吴天华留在车上,她也给卜文彬准备了个小礼物,一本《机动车驾驶员考试科目一通用教材》。把书交给他,嘱咐说,第一页,你看二十分钟,二十分钟后考你。卜文彬乖顺地翻书,聚精会神。吴天华把从家带的冰柿子摆在旁边,俩人就这么在封冻了的自然里上他们的老年大学。答对了,他吃上吴天华准备的冻柿子,小心拿牙嗑开外头的冰皮,吸果汁喝。柿子清甜的味道在车里溢开,吴天华也拿起一个,和他一块儿吸。吸溜声不绝,时光也倒退,让她想起小时候放学回家,和邻居家孩子一起分享那个年月里难得的零食。他们当时比谁吃得慢,好能延续美味。现在他们则比谁吃得干净,更体面,像提防着衰老,怕它通过生活里每个细节,每次将自己打倒。他们竟成了彼此晚年意外的好朋友。吴天华每天期待的就是开车,她和卜文彬以无人知晓的雄心壮志,超越每辆或每个无论车还是驾驶员都年轻得多的路上的对手。可小卜半夜来电话了,声音哑着,姨,我爸走了。吴天华说,哦。什么时候的事儿 他说,今晚上。送医院已经不行了,让我带给你两句话。吴天华想想说,等我拿笔记一下。吴天华进屋拿纸笔,端端正正拥在腿上,手直打哆嗦。小卜说,第一句,早认识你就好了。吴天华笑了笑,嗯。小卜也笑一下,说第二句是,现在认识也不晚。吴天华想她这时候应该掉眼泪,可眼眶很空,许多时候都这样,父母葬礼上,姐妹葬礼上,和老伴儿见最后一面时,她眼都干涸的,像杀人犯。吴天华说想送老头最后一程。小卜劝她不要来。吴天华只好说,到底让我把车给你开回去。小卜说,不要了,也是我爸的意思。往后你开车的时候,能想起他这个老朋友。电话这么被挂掉。吴天华充耳不闻,往腿上套棉裤。打开车门,车里就像个冰造的世界,冷硬,没半丝温度,她半天拧不着火。吴天华想,我差了一个重要的步骤。摸出口袋里的塔山,她给自己点一根,另一只手也拿一根,点好后,搁上车窗。老卜不抽烟,当时听他说起,吴天华也像现在这样,在车里抽烟,吴天华给他递烟,示意抽口看看,卜文彬摇头,我就是戒了。吴天华又说起她在青海开车的事儿,讲述一天开三百公里,牦牛围着她的车转图图,其中一头把整个牛脸都贴在了她身旁的玻璃上。吴天华边咳嗽边乐,指着表情木讷的卜文彬。真的,她开怀大笑,牛就你这死出。卜文彬说,小华,后来他总这么叫吴天华,像叫爱人,更像在部队里,称呼一个战友。他低声叫她,我发现,最近和我在一起,你特爱笑。吴天华点头,是,你招笑。得知卜文彬死讯的午夜,很快变成了早上。找不到地方也联系不上小卜的吴天华,开着老卜留下的三手夏利,穿行于城市的楼房,开向郊外的菜园。她思考车是三手,也许冥冥中有因缘,人和车一样,被反复交易,经三回手,是合理的结果。青年时磨过自己一回,中年也磨一回,到老年,她无比渴望结束,却仍怀最大希望,车程能落得漂亮。吴天华再没跟人赛车或去竞争晚高峰的能力,但野心仍在。保持驾驶,眼下就想以她的速度自由自在。情节补充:吴天华与卜文彬是在电视相亲节目上认识的,但因为卜文彬“不会玩儿”“不有趣”,吴天华没有相中。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男女主人的情感萌生于夏利车上的“老年大学”,但很快结束于卜文彬的突然离世,这给小说蒙上了一层悲伤的色彩。B.卜文彬知道吴文华渴望开车,小卜理解父亲的心思,也认可二人的情感,所以给吴天华送去夏利车,让她教父亲开车。C.两位老人大坝聊天、朗诵诗歌、分享零食,看似平凡的互动充满了生活气息,让读者感受到两人之间特殊的情感交流。D.吴天华性格鲜明,对爱情、对人生都很有想法,尽管失去了卜文彬,她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情以及对未来的期待。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情感表达克制而深沉,如卜文彬去世后吴天华点烟的细节,用动作描写表现人物心理,体现了她无声的悲痛。B.小说语言贴近生活,使用了很多东北方言和口语,如“鼓囊”“死出”“招笑”等,质朴而鲜活,充满了烟火气。C.小说中人物对话省略冒号、引号,使对话语言与叙述语言自然融合,使叙述更加连贯流畅,减少了阅读的停顿感。D.结尾写吴天华独自驾车穿行于城市与郊外,把她对卜文彬的思念转化为可感的画面,以虚写实,让情感具体可触。8.作者说:“他们竟成了彼此晚年意外的好朋友。”如何理解这句话 (4分)9.小说中多次出现“三手夏利”车这一意象,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楚庄王赐群臣酒,日暮酒酣,灯烛灭,乃有人引美人之衣者,美人援绝其冠缨,告王曰:“今者烛灭,有引妾衣者,妾援得其冠缨持之,趣火来上,视绝缨者。”王曰:“赐人酒,使醉失礼,奈何欲显妇人之节而辱士乎 ”乃命左右曰:“今日与寡人饮,不绝冠缨者不欢。”群臣百有余人皆绝去其冠缨而上火,卒尽欢而罢。居三年,晋与楚战,有一臣常在前,五合五奋,首却敌,卒得胜之,庄王怪而问曰:“寡人德薄,又未尝异子,子何故出死不疑如是 ”对曰:“臣当死,往者醉失礼,王隐忍不加诛也;臣终不敢以荫蔽之德而不显报王也,常愿肝脑涂地,用颈血湔敌久矣,臣乃夜绝缨者。”遂败晋人,楚得以强。(节选自《说苑·复恩》有删改)材料二:昔者,缪公亡善马,岐下野人共得而食之者三百余人,吏逐得,欲法之。缪公曰:“君子不以畜产害人。吾闻食善马肉不饮酒,伤人。”乃皆赐酒而赦之。处一年,为韩原之战,三百余人者闻秦击晋,皆求从,以报食马之德。缪公为晋军所围,野人之尝食马肉于岐下者,毕力为缪公疾斗于车下。遂脱缪公而反生得晋君。(节选自《吕氏春秋·仲秋纪》有删改)材料三:怀公故大臣吕省、郄芮本不附文公,文公立,恐诛,乃欲与其徒谋烧公宫,杀文公。文公不知。始尝欲杀文公宦者知其谋,欲以告文公,解前罪,求见文公。文公不见,使人让曰:“蒲城之事,女斩予祛。其后我从狄君猎,女为惠公来求杀我。惠公与女期三日至而女一日至何速也女其念之。”宦者曰:“臣不敢以二心事君倍主,故得罪于君。君已反国,其毋蒲、狄乎 且管仲射钩,桓公以霸。今以事告而君不见,祸又且及矣。”于是见之,遂以吕、郄等谋告文公。三月己丑,吕、郄等果反,焚公宫,文公之卫徒与战,杀之河上,晋国遂复。(节选自《史记·晋世家》有删改)10.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惠公与女A期三日B至C而女一日D至E何F速也G女H其念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是,这样,与《答司马谏议书》中“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的“是”意思相同。B.乃,就是,与《桃花源记》中“无论魏晋,乃不知有汉”的“乃”意思不相同。C.亡,丢失,失去,与《六国论》“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的“亡”意思相同。D.让,责备,与《鸿门宴》中“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的“让”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有臣子酒后失礼,楚庄王不仅未加责罚,反而令群臣尽去冠缨,以保全其颜面。B.秦缪公因野人分食其良马而欲依法惩处,后考虑不应“以畜产害人”而赦免了他们。C.怀公旧臣吕省、郄芮因不依附晋文公而担心被杀,于是密谋火烧宫殿,刺杀文公。D.有位宦官曾经想杀害文公,但文公即位后,又主动求见文公,想要告密以赎罪。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今者烛灭,有引妾衣者,妾援得其冠缨持之,趣火来上,视绝缨者。(4分)(2)缪公为晋军所围,野人之尝食马肉于岐下者,毕力为缪公疾斗于车下。(4分)14.荀子说:“为善者,天报之以福。”请根据材料,概述三位霸主所得“福报”。(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初发嘉州【注】苏轼朝发鼓阗阗,西风猎画旃。故乡飘已远,往意浩无边。锦水细不见,蛮江清可怜。奔腾过佛脚,旷荡造平川。野市有禅客,钓台寻暮烟。相期定先到,久立水潺潺。【注】本诗为嘉祐四年、24岁的青年苏轼出蜀赴京入职途中所做。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前两句写早晨出发时,鼓声阗阗响起,西风掠过画旗;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写出了从嘉州出发的场景。B.五、六句诗人深情描写故乡的水。回首望去,锦江水越来越细,逐渐看不见了;蛮江水清澈透明,非常可爱。C.七、八句生动描绘了江水穿行大佛足下的奔腾动势,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宏伟,体现出苏轼诗笔雄劲的特点。D.暮色中的钓台为画面增添了一抹禅意,友人已然提前到达,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也暗含诗人仕与隐的矛盾。16.“故乡飘已远,往意浩无边”写出了人们离乡远行的共通感受,请具体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谏言唐太宗,治理百姓若依赖严刑峻法和声威震慑而非以德化人,便会导致百姓“ , 。”(2)中国古代建筑十分讲究布局与装饰,《阿房宫赋》中“_______”,点明回廊是连接建筑的主要构件;“_______”,则生动呈现了飞檐凌空、轻盈翘起的造型,让建筑有了动态美感。(3)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小题。榫卯,是中国传统建筑、家具及其他木制器具的主要结构方式,由榫头和卯眼组成,榫头插入卯眼,使构件连接成一个整体,兼具连接与承重功能,让建筑或器具坚固稳定,又因工艺精巧、形态多样具备独特艺术美感。此外,( ),民间普通木作器具较少采用复杂榫卯。榫卯的形态演变和功能叠代,既与力学适配、①有关,也和②、技艺传承相关。早期,人们将简单木块通过榫卯拼接,搭建简易置物架,解决小空间物品摆放的支撑问题——这是榫卯满足力学需求的刍形。后来,榫卯结构在家具制作中愈发精细,形成多样榫卯样式,通过不断优化结构形态,更好地适配不同家具的力学承重需求,保障结构稳固。明清时期,家具追求典雅庄重的格调,促使榫卯样式繁复且注重契和度,工艺逐渐登堂入室。不同于明式家具的大气,清式家具在装饰性上更下工夫,榫卯开始融入雕刻等装饰元素,尺寸设计兼顾实用与美观,榫卯巧妙顺应不同时代审美风尚,在形态和功能的叠代中实现了事半功倍的艺术提升。同时,不同木材硬度、纹理等特性会影响榫卯的形状、尺寸和连接方式,比如硬木适合制作精度要求高的榫卯,软木在榫卯设计上需考虑防止劈裂等。营造技艺的精进让榫卯既能保障结构稳固,又增添艺术韵味。在明清之后,榫卯在部分民用家具中开始弱化结构承重主导性,强化装饰与文化表意。近代以来,现代工艺的发展,传统榫卯在大型建筑中使用降低,更多是在传统工艺传承场景中作为文化符号得以延续。这体现了榫卯技艺在时代变迁中的传承与发展。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榫卯常应用于官式建筑和传统工艺精品,是传统文化里技艺传承的标识物B.榫卯也是传统文化里技艺传承的标识物,常应用于官式建筑和传统工艺精品C.官式建筑和传统工艺精品也会运用榫卯,因为它标识着传统文化的技艺传承D.官式建筑和传统工艺精品标识技艺传承,所以也常用榫卯来作为文化符号19.词语在发展过程中,有些保留了原意,有些感彩发生了变化,有些词义发生了转移……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与文中成语“登堂入室”属于同类情况的是(3分)A.民间普通木作器具较少采用复杂精巧的燕尾榫、格角榫,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B.摒弃钩心斗角的世俗纷争,榫卯以凸凹咬合的默契,诉说着古人和而不同的智慧。C.榫卯传承过程中,部分人持明哲保身态度,险些使这种珍贵技法湮没于历史长河。D.一代代匠人们以敬畏之心守护榫卯技艺,在凿刻刨削间让这份古老技艺薪火相传。20.请依据文本内容,在第二段横线处补写恰当的短语,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个短语不超过4个字。(4分)21.选文第三段中有四处错别字,请找出三处并加以改正。(3分)22.文中划波浪线句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四、整本书阅读23.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3分)《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听到了预示书中主要人物命运和结局的《红楼梦》曲。其中一支是:【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妹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曲中“山中高士”和“世外仙姝”分别指 ① 和 ② , 画横线处“纵然是齐眉举案”预示的相关情节是 ③ 。五、写作(6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提出一个问题”和“给出一个答案”,哪个更重要 这个老话题,在人工智能方兴未艾的当下,有了新的观察视角。有人认为,人工智能擅长快速给出答案,人类应专注于提出具有突破性的问题;也有人觉得,答案是知识的具象化成果,精准的答案才能推动社会进步;还有人提出,问题与答案本就相互依存,二者结合才能发挥最大价值。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权衡。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B.主观臆断。文中没有对陶渊明、苏东坡和杜甫、辛弃疾的伟大程度进行比较。2.A.曲解文意。“喜怒哀乐的形象更有利于诗人表达情感”于文无据。3.A.证明“他们都坚持实践自己的理想”。4.①强化了对辛词艺术本质的理解(让读者更精准把握辛词的本质特征),为辛词及豪放词的学习提供了明确方向。【或答“辛弃疾(豪放词)蕴含真气奇气,兼具豪迈与精致,学习时不可流入虚浮的、叫嚣的、空泛的作风。”】(这一点如果只答“不可流入那种虚浮的、叫嚣的、空泛的作风”给 1 分。)②增强论述的权威性与说服力:借助经典评论,呼应前文辛词“委婉曲折、用生命书写”的观点,使文章对辛词艺术价值及学习方法的论述更具说服力。(其他答案,只要合理,均可酌情给分)5.①在慷慨激昂的豪放中有委婉曲折、含蓄蕴藉之美。辛弃疾一生致力于恢复中原,收复失地,但用他之人并非真心北伐,只想博一个抗金虚名,他的忠义奋发和外界的摈斥这两种力量的盘旋激荡,让诗歌情感表达曲折盘旋。②不是直说,而重形象、意象的表现。词中运用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等典故,既有委婉劝谏,又有怀古伤今,言简意丰,典雅耐读。③语言运用得好。词人在典故中融入“人道”“想当年”“尚能饭否”等贴近生活的口语化表达,既保持了词的典雅庄重,又富有生活气息。(其他答案,只要合理,均可酌情给分)6.A.两人情感萌生于江边重逢时卜文彬朗诵《长江之歌》。7.D(结尾“开着老卜留下的三手夏利,穿行于城市的楼房,开向郊外的菜园”是实写,通过动作与心理描写传递情感,是“以实写虚”。8.①两人性格迥异,在不同的性格碰撞交流中彼此吸引。卜文彬木讷憨厚,行事中规中矩,吴文华爽朗直率,幽默野性,相亲结果虽不如意,但后来两人在各种契机下感情不断升温,让人意外。②两位老人彼此理解,互相尊重。他们有共同的时代记忆,是彼此孤独寂寞的老年生活中的陪伴,在交往中弥补各自人生的遗憾。意外中有必然。(其他答案,只要合理,均可酌情给分)9.①串联故事情节的关键,推动情节发展。“三手夏利”串联起大坝相处、共同上老年大学、分享冻柿子等日常片段,推动故事自然向前发展。②连接人物关系的纽带,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三手夏利”为两人提供了频繁相处的场景,见证两人情感;又以吴天华“熟练拧火”“期待开车”“超越年轻对手”,凸显她爽朗、追求自由的性格。③情感与主题的象征表达:车作为“三手”旧货,既象征老人历经岁月却未熄的生命力量;又是吴天华寄托思念、延续记忆的媒介。(其他答案,只要合理,均可酌情给分)10.CEG 惠公与女期三日至,而女一日至,何速也?女其念之。11.A“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的“是”意思是“认为正确”,所以意思不同。12.B“欲依法惩处”的是官吏。13.(1)刚才烛火灭时,有人拉扯我的衣服,我扯断了他的帽带并拿在手里了,请快点灯,看看是谁的帽带断了。(引,拉、拽;趣,急速,赶快;绝,断;句子大意;以上各 1 分)(2)秦穆公被晋军包围,当年在岐山下吃过马肉的农夫拼尽全力在车下为缪公激烈地战斗。(为……所,被;野人之尝食马肉于岐下者,定语后置;疾斗,激烈地战斗,顽强地战斗;句子大意;以上各 1 分)14.①臣子为报恩奋勇杀敌,击败晋军,使楚国得以强大。②岐下野人在韩原之战中,解救秦穆公并生擒晋君。③晋文公得知叛臣阴谋,诛杀乱臣,使国家稳定。(每点 1 分)参考译文:材料一:楚庄王宴请群臣饮酒,天色已晚,众人酒兴正浓时,灯烛突然熄灭。有人趁机拉扯王后的衣服,王后一把扯下那人的帽缨(冠带),对楚庄王说:“刚才烛灭时,有人拉扯我的衣服,我扯断了他的帽缨并拿在手里了,请命人点燃灯火,找出帽缨断掉的人。”楚庄王却说:“我赐群臣饮酒,使他们醉后失礼,怎能为了彰显妇人的贞节而羞辱臣子呢?”于是下令左右:“今日与寡人饮酒,不扯断帽缨的人不算尽兴!”群臣一百多人纷纷扯断帽缨,随后重新点燃灯火,最终尽欢而散。三年后,晋国与楚国交战,有一位臣子始终冲锋在前,五次交锋五次奋勇杀敌,最终击退敌军,助楚军获胜。楚庄王感到奇怪,问他:“寡人德行浅薄,也未曾特别优待你,你为何如此拼死效力?”那人回答:“臣本该死去!当年醉酒失礼,大王隐忍未加惩处;臣始终不敢因受人庇护的恩德而不公开地报答您,一直愿肝脑涂地,以鲜血洗刷前耻——我就是那夜被扯断帽缨的人!”最终楚军大败晋军,楚国因此强盛。材料二:从前,秦穆公走失了一匹良马,被岐山下的三百多个乡民抓到并分食。官吏抓获他们,准备依法惩处。秦穆公却说:“君子不会因牲畜而伤害人命。我听说吃良马肉若不饮酒,会伤身体。”于是赐酒给乡民并赦免了他们。一年后,秦晋爆发韩原之战,这三百多人听说秦军攻打晋国,纷纷请求参战,以报答秦穆公的恩德。战斗中,秦穆公被晋军包围,那些曾在岐山分食马肉的乡民拼死护主,在车下奋力搏杀。最终不仅救出秦穆公,还活捉了晋国国君。材料三:晋怀公的旧臣吕省、郄芮原本不归附晋文公(重耳),晋文公即位后,二人担心被杀,于是想要和他的同党密谋火烧宫殿,刺杀文公。文公起初不知情。曾试图杀害文公的一名宦官知晓他们的阴谋,想向文公告发以赎罪,便求见文公。文公拒绝接见,派人斥责他:“当年在蒲城,你斩断我的衣袖(追杀我);后来我随狄君打猎,你又奉惠公之命来杀我。惠公限你三日到达,你却一日便至,何其急切?你好好想想吧!”宦官答道:“臣不敢怀二心侍君背主,因而得罪了您。如今您已回国,难道还要追究蒲城、狄地的旧怨吗?当年管仲射中齐桓公的衣带钩,桓公仍重用他而成就霸业。今日我冒险告密,若您仍不见,灾祸必将再临!”文公于是接见他,得知吕省等人的阴谋。三月己丑日,吕省等人果然造反,焚烧宫殿,文公的卫队与他们交战,在黄河边将其诛杀,晋国局势终得稳定。15.D “友人已然提前到达”错误,是“诗人想象友人已提前到达”。没有表达仕与隐的矛盾。16.①随着船一路向前,故乡越来越远,心中不免产生眷恋之情,表达了对故乡的依依不舍。②崭新宽广的未来已在眼前展开,诗人心怀浩荡,对未来有无限憧憬与期待。③这两句诗将“离乡之愁”与“前路之思”融为一体,以极其凝练、形象的语言,道尽了人类在离别故土、奔赴未来时既不舍又期待的复杂心绪。(每点 2 分)17.(1)终苟免而不怀仁 貌恭而不心服(2)廊腰缦回 檐牙高啄(3)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彩舟云淡,星河鹭起/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其他答案,如果符合画面内容,也可给分)18.B(前文围绕“榫卯”展开,括号内语句主语应是“榫卯”,C、D 项主语是“官式建筑和传统工艺精品”,话题不一致,排除;A 项“是传统文化里技艺传承的标识物”与后文“民间普通木作器具较少采用复杂榫卯”衔接,不如 B 项先表明“是……标识物”,再说明应用场景自然,B 项更契合语境,故选 B。)19.D 登堂入室:指榫卯工艺随时代发展达到高超境界,词义未变。(A 中空穴来风,原指有洞穴才有风,喻消息有依据;现多反用为“毫无根据”;B 中钩心斗角,原指宫廷建筑的内外结构精巧工致,后用以比喻各用心机,明争暗斗;C 中明哲保身,原指明智者善于保全自己,含褒义;现多含贬义指怕事回避;D 中薪火相传,原指技艺代代相传;现仍沿用“传承延续”的本义)20.①审美风尚 ②材料特性(从“明清时期,家具追求典雅庄重的格调,促使榫卯样式繁复且注重契合度。不同于明式家具的大气,清式家具在装饰性上更下功夫”,可看出与“审美风尚”有关;从“不同木材硬度、纹理等特性会影响榫卯的形状、尺寸和连接方式”,可知和“材料特性”相关,且都符合字数要求。)21.“叠代”改为“迭代” “刍形”改为“雏形”“契和度”改为“契合度” “下工夫”改为“下功夫”(每改对一处得 1 分,改对任意三处可得满分。如果把 4 处全部改出,按顺序取前三处)22.答案示例:近代以来,随着现代工艺的发展,传统榫卯在大型建筑中使用比例降低,更多是在传统工艺传承场景中作为文化符号得以延续。【两处语病:一是结构混乱、中途易辙,在“现代工艺的发展”的前面加上“随着”;如学生在“传统榫卯在大型建筑中使用比例降低”分句前加“使”不得分。二是“使用降低”搭配不当,改为“使用率降低”或“使用比例”降低。】(改对一处得 2 分,改对两处得 4 分)23.①薛宝钗 ②林黛玉 ③贾宝玉和薛宝钗结为夫妻(每空 1 分)24.参考立意:①破局之问,引领未来:强调在人工智能时代,人类提出创新性问题的独特价值。②答案为基,实践为翼:论述精准答案对推动科技、社会发展的关键作用。③问答共生,智创未来:辩证分析问题与答案的相辅相成关系,倡导二者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