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 碳单质的多样性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课题1 碳单质的多样性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化学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碳单质的多样性(第二课时)
教科书 书 名: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
1.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及应用,深化对“性质决定用途 ”的认识。 2.通过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提高观察现象、获取证据、分析推理和评价反思等能力。 3.了解古代人民对墨的研制和使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碳单质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新课导入 墨是我国传统文房用具之一,用炭黑等 材料制成。我国制墨具有悠久的历史(如 图)湖北出土的战国古墨和元代夏永的 《岳阳楼图》 。墨的制造和使用,促进 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倾听】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 的智慧。
二、提出问题 【提问】我国古代书法家、画家用墨书 写或绘画的字画能够保存很长时间而不 变色,说明碳具有怎样的化学性质?试 着从原子的结构进行分析。 【小结】在常温下,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不活泼。碳单质受日光照射或与空气、 【分析】常温下,碳单质的化学 性质不活泼。碳原子的最外层电 子数为4,得到或失去 4 个电子 达到稳定结构都不容易,因此常 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水接触,都不容易发生化学变化。 【追问】如果温度升高,碳单质的活泼 性又如何呢? 【思考、讨论】
三、讲授新课 【讲授】碳是人类最早发现并利用的元 素之一,古代人民就已经利用了碳的可 燃性进行烧炭取暖,直到今天,化石燃 料仍然是我们最熟悉的碳的存在形式。 【实验】木炭燃烧 苏轼有诗云: “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 小碾斗晴窗。 ”描绘的是冬日煮茶放入 场景。“ 围炉煮茶 ”可用无烟炭作燃料, 但需要注意室内通风,你知道这是为什 么吗? 【小结】碳具有可燃性,当氧气充足时, 碳单质充分燃烧,放出的热量较多; 当 氧气不足时,碳单质不充分燃烧,放出 的热量较少,而且生成的一氧化碳有毒, 所以,在使用木炭做燃料时要注意使碳 单质充分燃烧,同时要开窗通风。 【实验演示】木炭还原氧化铜 【提出问题】 1、实验现象有哪些? 2、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实验中用到的金属网罩、弹簧夹和澄 清石灰水的作用是什么? 4、实验结论是什么? 【任务一】写出木炭充分燃烧时 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观看实验】 【任务二】【交流讨论】碳不完 全燃烧会产生一氧化碳,一氧化 碳容易使人中毒。写出木炭不充 分燃烧时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观察实验】 【交流讨论】 回答 1、现象:导管口有气泡逸 出,黑色粉末逐渐变红,澄清石 灰水变浑浊。2、开始加热时, 试管中的空气因受热膨胀而逸 出;加热一段时间后,木炭与氧 化铜反应,生成的铜为红色固 体,同时生成的二氧化碳能使澄
【小结】在这个反应中,氧化铜失去氧 而变成单质铜。这种含氧化合物里的氧 被夺去的反应属于还原反应(reduction reaction) ,因此,高温下,碳具有还 原性。 清石灰水变浑浊。3、金属网罩 的作用是使火焰集中,提高温 度;弹簧夹的作用是反应结束时 关闭弹簧夹,防止外界空气进入 试管中,使灼热的铜重新被氧化 为氧化铜;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 检验生成的二氧化碳。4、在高 温下,木炭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 铜和二氧化碳。
四、迁移提升 碳单质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可用于冶金 工业。例如,利用焦炭可以把铁从它的 氧化物矿石里还原出来。 此外,在高温条件下,碳单质还能使二 氧化碳转化成一氧化碳 【视频】介绍还原反应在工业生产中的 应用 【倾听、思考】 【总结】 梳理碳和碳的氧化物转化关系
五、课堂练习 1.《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创作的水墨画,此画能够保存至今而 不变色的原因: 。 【答案】墨的主要成分是碳单质,碳单质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 2.“文房四宝 ”之一的墨是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绘画材料,墨由炭黑中加入 天然胶等制成。宋代《墨经》记载“立窑烧烟法 ”的示意图如图所示, 炉膛口较小,松木置于炉膛中燃烧,瓮中收集的烟可用于制墨。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 ( ) A .炭黑属于纯净物 B .立窑烧烟时松木燃烧很充分
C .炉膛口的大小对黑烟的产量没有影响 D .立窑烧烟会造成空气污染 【答案】D 3 .实验小组采用如图所示装置验证碳粉还原氧化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实验前要先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B .网罩的作用是集中火焰,提高温度 C .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玻璃管内黑色粉末逐渐变为红色 D .实验产生的气体一定没有 CO 【答案】D 4.古代搭建戏台时,常把埋入地下的一部分木头表面稍稍烤焦成木炭以减 缓木材腐烂,所利用碳的化学性质是 ( ) A .具有可燃性 B .具有氧化性 C .具有还原性 D .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答案】D 5.将过量炭粉与氧化铜混合,置于密闭容器中隔绝空气加强热,充分反应。 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容器内各相关量对应关系的是 ( )
A. B.
C. D.
【答案】A 6.点燃一支蜡烛,把冷碟子放在蜡烛火焰的上方(如图),过一会儿,你 将在冷碟子底部收集到亲手制得的炭黑。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答案】在氧气不足的条件下,可以用含碳元素的物质制得炭黑。
六、课堂总结 通过本课学习我们知道了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对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有 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以用来制墨。我 们古代人民就研制和使用了墨,帮助传承和发展了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当 温度升高时,碳具有可燃性,可用含碳的煤和木炭作燃料。本课我们学习 了一个重要实验,木炭还原氧化铜。说明在高温下,碳具有还原性,工业 上利用焦炭可以冶炼金属,制得一氧化碳。新时代,新机遇,希望同学们 能增长认识物质和创造物质的本领,探索更多物质奥秘。少年强则国强,同 学们加油!
七、作业布置 1.金刚石和石墨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完全燃烧都会生成 。 【答案】二氧化碳 2.碳是人类接触得最早、利用得最多的元素之一,由所学知识回答:激光 打印机是常见的办公用品。它所用墨粉的主要成分是极细的碳粉,打印出 的文字可以长时间保存的原因是 。 【答案】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 3.下列物质中,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的是 ( ) A .CO2 B .O2 C .N2 D .C 【答案】D 4. 明代《天工开物》一书介绍了“火法炼锌 ”的方法:把炉甘石(ZnCO3) 和煤炭饼装入炼锌罐(如图所示),泥封,“其底铺薪,发火煅红 ”、“冷 定毁罐取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火法炼锌 ”符合低碳发展理念 B .炉甘石粉碎后加入锌罐, 目的是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 C .“冷定毁罐取出 ”的目的是防止锌在较高温度下再次被氧化 D .反应区中发生的反应之一:C+2ZnO2Zn+CO2 ↑体现了碳的还原性 【答案】A 5.写出碳单质在高温时还原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要使 80g 氧化铜完全还 原,理论上至少需要碳单质的质量是多少? 【答案】C+2CuO2Cu+CO2 ↑ 6g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