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屈原列传》课件(共51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屈原列传》课件(共51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简介

(共51张PPT)
史传文学——《屈原列传》
学习任务
1.积累重要的文言文词句知识;疏通文意,了解屈原生平。
2.把握课文将屈原的遭遇与国家生死存亡相联系,表现其人格风采的独特方法。
3.正确评价屈原的人生选择,学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导入
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知人论世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少时随父研习经史,二十岁后,游遍全国,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后继父任太史令,博读史馆所藏图书和文献。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进行历法改革,共订《太初历》。承继其父遗志,著《太史公书》(即《史记》),后因替降于匈奴的李陵辩解,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完成《史记》。
主要作品:《报任安书》《悲士不遇赋》《史记》等。
《史记》
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
全书人物塑造形象鲜明,文笔简练朴素,其中也有许多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作品。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
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
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知人论世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离骚》《楚辞》
《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
知人论世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
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美人”的传统。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他被后人称为“诗魂”。
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他创作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写作背景
本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第一篇为屈原立传的史传名篇。屈原、贾谊都怀才不遇,而且贾谊又写过《吊屈原赋》,所以司马迁将二人合起来立传。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同屈原一样,品格高洁,才华横溢,竟因李陵一案被汉武帝处以腐刑。千古忠贤,途竟一辙,所以作者在《屈原列传》中着重指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以自况《史记》之成,是基于垢辱。
整体感知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闻:动→名,见识,知识。
志:记忆力。
明:通晓
娴:熟悉
入:名→状,对朝庭内。
出:名→状,对外。
第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王怎样“甚任”?为什么“甚任之”?
“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为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
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整体感知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列:朝列,班列
害:嫉妒
宪令:国家法令
属:shu撰写
夺:强取为己有
伐:夸耀
疏:疏远
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
根本原因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
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疾:痛心
聪:明察
谗谄:用作名词,说坏话,奉承献媚的小人。
邪曲:品行不正的小人
害:损害
离:同“罹”遭受
穷:处于困境
惨怛:忧伤、悲痛
间:离间
见:被
盖;大概
屈原为什么作《离骚》?
①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②不满国君的昏庸和朝廷的黑暗。 “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陷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淫:过度、无节制;刺:讥讽;明:阐明
靡:无、没有;约:简约;微:含蓄;指:同“旨”意旨;类:事物;濯淖:污浊
获:辱、被辱;滋:黑
滓:污染
推:推许
司马迁对屈原的赞赏说明了什么?
“怨刺”传统
《魏风·葛屦》:维是偏心,是以为刺。《小雅·四月》:君子作歌,维以告哀。
屈原:发愤抒情说
《九章·惜诵》: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所作忠而言之兮,指苍天以为正。
司马迁对屈原的赞赏说明了什么?
《太史公自序》: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戹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说明了司马迁对屈原的同情和对自己的同情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绌:同“黜”指官职被罢免。
伐:攻打
患:担忧
佯:假装
币:礼物
委:呈献
质:同“贽”见面礼
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
绝:断绝
如:到、往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眛。
明年:第二年
当:抵挡
如:前往、到
因:趁机
币:礼物
用事:当权
反:同“返”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 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毋:不要
稚子:小儿子
绝:断绝
亡:逃亡
内:同“纳”,接纳
楚怀王第一次受骗:秦国巧设骗局,楚怀王自毁与齐的联盟,孤立了楚国,军败地失,最后陷入腹背受敌的艰难处境。
第二次被骗:楚怀王听信郑袖之言,放走张仪,屈原坚决反对,怀王悔之已晚。
第三次受骗。楚怀王听信子兰之言而入秦,秦设骗局绝其后援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最终客死于秦,为天下耻笑。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 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咎:怪罪;嫉:痛恨;存:念;反覆:古义,覆转,恢复,动词;今义,①一遍又一遍,副词②颠来倒去,动词③重复的情况,名词;之:代楚国的困境;致:表达;无:无论;自为:为自己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圣君:圣,形容词,具有最高智慧的道德的
治国:治,形容词,太平的
以:连词,因为内、外:名词作状语
于:被
亡:丧失
为:被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短:诋毁
迁;放逐
被PI:同“披”
颜色:古义,面色; 今义:物体光波通过视觉产生的印象,名词。
形容:古义,形体容貌; 今义,描述,动词
举:全
见放:“见”表被动,被动句。
于物:“于”表被动
放为:“为”句末反问语气词
新:刚刚,副词
沐:洗头
者乎:复合语气助词
乃:于是,副词
1.楚国大背景:
a历史背景:时代洪流无法阻挡。
b楚国内部:一切都是颠倒的。怀王疏远,小人离间。
2.屈原自己:
a身份 b对楚国的眷恋 c明志于世
屈原弃生择死的原因
洪兴祖《楚辞补注》:
“屈原,楚同姓也。同姓无可去之义。”
“楚无人焉,屈原如去国,则楚必从而亡。”
“屈原虽被放逐,又徘徊而不去楚,其意是生不得力争强谏,死犹冀其感。”
怀石投江,
以死明志。
爱国,忠君,家国情怀
(两次自杀未遂)
苦守北海,
终得归汉。
同样的情怀下,结局一死一生。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徒:同类人;辞:文辞这里指文学;以:凭,介词;见称:“见”表被动。
祖:效法
从容:古义,言语举止适度得体,形容词。
今义,镇定沉着的样子,形容词
日:一天天,名词作状语;为……所:固定结构,表被动;适:到某地去
吊:悼念;去就:指离官去职和在朝廷任职。
梳理结构
第一部分(1-3):屈原由“王甚任之”到“王怒而疏”。
第一层(1-2):因才而被“任”,因“谗”而被“疏”(记叙)。
第二层(3):创作《离骚》的缘由,对屈原志向和人格的评价(议论抒情)。
第二部分(4-9):屈原由见“绌”到见“迁”。
第一层(4-7):屈原被“绌”后,楚怀王三次被骗,最终客死于秦(记叙)。
第二层(8):批评楚怀王“不知人之祸”(议论抒情)。
第三层(9):顷襄王昏庸,对屈原“怒而迁之”(记叙)。
第三部分(10-11):屈原以身殉国的经过以及他对后世的影响(叙议结合)。
第四部分(12):司马起码的评价(议论抒情)。
联系屈原生平,说说屈原的“志”是什么?
疾王听之不聪……方正之不容
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君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冀幸……其存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坚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泥而不滓
举世混浊……众人皆醉
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
忠君爱国
坚持真理
司马迁为什么“悲其志”?
①是对屈原才能、品格的崇敬
②是对腐败的政治(君昏、臣佞)的控诉(谗人间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怀王不知忠臣之分,此不知人之祸也爽然自失……)
③是对屈原遭遇的同情(可谓穷矣,能无怨乎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怪其自令若是……)
司马迁与屈原有相似的身世:一样的怀才、正直、忠君爱国、有志向;一样的受谗被疏,面临生死抉择。唯一不同的是屈原是以死明“志”,司马迁是以生践“志”。所以司马迁是借写屈原的身世在抒发自己的感愤。
屈原投江自尽,你赞同他的行为吗?(屈原之死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
【明确】匈牙利爱国诗人裴多菲于1848年的欧洲革命前写了一首小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有句话这么说的:“牺牲不到最后时刻,绝不轻言牺牲;牺牲已到最后时刻,不惜一切牺牲。”革命者是为革命事业而生,且又为革命事业而牺牲;屈原为家国情怀而生,又家国大义而殉身。以屈原的才华,若转投他国,依旧可以衣食无忧。可惜,屈原并不是个利己之人。他对国家爱之深,之切,使得他希望能够牺牲一己之身,来唤醒世人,至少为这个国家争取一丝希望。只有把自己利益融入人类万物的利益中去,就如海洋般得以不朽。屈原用他的舍生取义唤醒历史长河千千万万众生的不朽价值观。
本文明明是为屈原立传,为什么还要用相当长的篇幅记叙楚国的命运?
侧面显奇
文章用很多的篇幅记叙楚国的命运,这些穿插在人物传记中的都是在屈原“既绌”后出现的,这就从侧面说明屈原的去留,关系着楚国的命运。同时,作者也意在通过记叙这些史实揭示楚王父子的昏庸无能,以及当朝重臣的贪婪鄙陋,这些昏聩无能和贪婪鄙陋之人势必会让像屈原这样端方正直的人不能被朝廷所容,最后导致屈原自投汨罗江的悲剧发生。
为什么司马迁在叙述屈原生平的时候,写了很多的议论和评价,倾入了自己的心胸热血?
叙议结合
简单地讲就是打抱不平。
司马迁推崇屈原,主要变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屈原高洁人格的推崇;二是对屈原文学艺术高深造诣的推崇;三是对世道不公的愤怒。
而这一切的根源又是寄寓自己内心的愤懑。因为两人的人生经历有相似之处,感同身受。在政治上,他们都是“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受到了当权者的无情打击,都属于“发愤之所为作也”,都是“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报任安书》);在对文学艺术的追求上,二人都以书言志,发愤著书。这样相似的经历,给司马迁带来了启发和精神上的鼓励。司马迁正是借屈原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两人境遇相同,精神相通,都传达出了同样的愤懑之声。
以本文为例,说说《史记》是“无韵之离骚”的具体表现。
无韵离骚
饱含深情塑形象。选材上,《屈原列传》没有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笔勾勒了人物的生平事迹。但是在这粗笔的叙述中,却饱含着司马迁对屈原的赞颂之情。如“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寥寥数语,就写出了屈原作为一位杰出政治家的才能。
以本文为例,说说《史记》是“无韵之离骚”的具体表现。
无韵离骚
一唱三叹明情感。文章在叙述的基础上,有三处较为集中的议论:第一处是评价《离骚》,目的是赞美屈原的志向“与日月争光可也”;第二处是强调屈原的忠诚和分析楚怀王客死他乡的原因;第三处是屈原与渔夫的对话。这三处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一唱三叹,回环往复,带有明显的咏叹笔调,使感情的抒发显得淋漓尽致。
以本文为例,说说《史记》是“无韵之离骚”的具体表现。
无韵离骚
倾向鲜明击人心。文章叙中有请,倾向鲜明;议中有请,直抒胸臆。作者运用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另外语言表达效果。此外,司马迁在屈原身上寄托了自己的身世之叹:屈原由于正道直行而被疏远、流放,自投汨罗江;司马迁由于敢于直言而被处以宫刑。正是这种身世之叹,使得司马迁以最真挚的情感歌颂了屈原的伟大崇高,以最大的怨愤揭露了统治者的昏庸不察,这种感情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
拓展阅读
阅读《怀沙赋》中的一段文字,体会屈原投江前的思想感慨。
浩浩沅、湘兮,分流汨兮。修路幽拂兮,道远忽兮。曾唫恒悲兮,永叹慨兮。世既莫吾知兮,人心不可谓兮。怀情抱质兮,独无匹兮。伯乐既殁兮,骥将焉程兮?人生禀命兮,各有所错兮。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曾伤爰哀,永叹喟兮。世溷不吾知,心不可谓兮。知死不可让兮,愿勿爱兮。明以告君子兮,吾将以为类兮。
拓展阅读
阅读《怀沙赋》中的一段文字,体会屈原投江前的思想感慨。
浩荡的沅江、湘江水啊,不停地流淌翻涌着波浪。道路漫长而又昏暗啊,前程又是何等的恍忽渺茫。我怀着长久的悲伤歌吟不止啊,慨然叹息终此世。世上没人了解我啊,谁能听我诉衷肠?情操高尚品质美啊,芬芳洁白世无双。伯乐早已死去啊,千里马谁能识别它是骏良?人生一世秉承命运啊,各有各的不同安排。内心坚定心胸广啊,别的还有什么值得畏惧!重重忧伤长感慨啊,永世长叹无尽哀。世道混浊知音少啊,人心叵测内难猜。人生在世终须死啊,对自己的生命就不要太珍爱。明白告知世君子啊,我将永为人模楷。
这段文字体现了屈原投江前,对楚国的留恋与绝望,对生死看得很淡,而对自己的志向却是坚定不移,他要做人类的楷模等思想感情。
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任、疏、绌、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第一部分以评介《离骚》“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改志篇”,第三部分以回答渔父让屈原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
总结
(一)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人穷则反本
(3)、糜不毕见
(5)、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6)、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7)、屈平既绌
(8)、齐与楚从亲
(9)、亡走赵,赵不内
(10)、乃令张仪详去秦
(11)、使于齐顾反
(12)、厚币委质事楚
当堂检测
(1)、离”通“罹”
(2)、反”通“返
(3)、见”通“现”
(5)、 “指”通“旨”
(6)、濯”通“浊”
(7)、绌”通“黜”
(8)、从”通“纵”
(9)、内”通“纳”
(10)、详”通“佯”
(11)、反”通“返
(12)、质”通“贽”
(二)解释加点词语
(1)、争宠而心害其能
(2)、屈平属草稿
(3)、平伐其功
(4)、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5)、可谓穷矣
(6)、齐与楚从亲
(7)、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议和
(8)、臣请往如楚
当堂检测
(1)、嫉妒
(2)、写作
(3)、自夸、炫耀
(4)、恨
(5)、处境困难
(6)、合纵
(7)、 第二年
(8)、往、到
(三)、指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
(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2)、厚币委质事楚
(3)、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4)、秦虎狼之国
(5)、时秦昭王与楚婚
当堂检测
(1)聪:动词做名词,识别力
(2)、币:名词做动词,用礼物
(3)、 内、外:名词做状语,在宫内:在外面
(4)、虎:名词做状语,像虎狼一样
(5)、婚:名词做动词,结为婚姻
(四)、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
(1)、方正之不容也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明道德之广崇
(4)、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5)、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6)、举贤以自佐
当堂检测
(1)、 被动句
(2)、 被动句
(3)、 定语后置句
(4)、 被动句
(5)、 被动句
(6)、 宾语前置
(一)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人穷则反本
(3)、糜不毕见
(5)、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6)、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7)、屈平既绌
(8)、齐与楚从亲
(9)、亡走赵,赵不内
(10)、乃令张仪详去秦
(11)、使于齐顾反
(12)、厚币委质事楚
当堂检测
(1)、离”通“罹”
(2)、反”通“返
(3)、见”通“现”
(5)、 “指”通“旨”
(6)、濯”通“浊”
(7)、绌”通“黜”
(8)、从”通“纵”
(9)、内”通“纳”
(10)、详”通“佯”
(11)、反”通“返
(12)、质”通“贽”
(二)解释加点词语
(1)、争宠而心害其能
(2)、屈平属草稿
(3)、平伐其功
(4)、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5)、可谓穷矣
(6)、齐与楚从亲
(7)、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议和
(8)、臣请往如楚
当堂检测
(1)、嫉妒
(2)、写作
(3)、自夸、炫耀
(4)、恨
(5)、处境困难
(6)、合纵
(7)、 第二年
(8)、往、到
(三)、指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
(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2)、厚币委质事楚
(3)、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4)、秦虎狼之国
(5)、时秦昭王与楚婚
当堂检测
(1)聪:动词做名词,识别力
(2)、币:名词做动词,用礼物
(3)、 内、外:名词做状语,在宫内:在外面
(4)、虎:名词做状语,像虎狼一样
(5)、婚:名词做动词,结为婚姻
(四)、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
(1)、方正之不容也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明道德之广崇
(4)、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5)、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6)、举贤以自佐
当堂检测
(1)、 被动句
(2)、 被动句
(3)、 定语后置句
(4)、 被动句
(5)、 被动句
(6)、 宾语前置
文言知识积累
怀瑾握瑜:
博闻强志:
随波逐流:
弹冠振衣:
与世推移:
成语典故
比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
见识广博,记忆力强。又作博闻强记、博闻强识。
比喻无原则、无立场地与世相沉浮。
整洁衣冠。
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以合时宜。
课后作业
请仿照《屈原列传》的“太史公曰”,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为苏武也写一段篇后赞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