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中考数学题型专项训练 选择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年中考数学题型专项训练 选择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考数学题型专项训练 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2025秋 华龙区校级一模)在测浮力的实验中,将一长方体石块由玻璃器皿的上方,向下缓慢移动浸入水里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拉力(N)与石块下降的高度x(cm)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温馨提示:当石块位于水面上方时,F拉力=G重力,当石块入水后,F拉力=C重力﹣F浮力.)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当石块下降3cm时,此时石块在水里
B.当6≤x≤10时,F拉力(N)与x(cm)之间的函数表达式为F拉力
C.石块下降高度8cm时,此时石块所受浮力是1N
D.当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3N时,此时石块距离水底
2.(2025秋 潍坊模拟)弧三角形,又叫莱洛三角形,是机械字家莱洛首先进行研究的.弧三角形是这样画的:先画正三角形,然后分别以三个顶点为圆心,其边长为半径画弧得到的三角形.
在大片的麦田或农田中,由农作物倒状形成的几何图案被称为“麦田怪圈”.图1中的麦田怪圈主要由圆和弧三角形构成,某研究小组根据照片尝试在操场上绘制类似的图形.如图2,成员甲先借绳子绕行一周画出⊙O,再将⊙O三等分,得到A,B,C三点.接着,成员乙分别以A,B,C为圆心画出图中的弧三角形.研究小组在A,B,C,O四点中的某一点放置了检测仪器,记成员甲所在的位置为P,成员乙所在的位置为Q,若将射线OB绕着点O逆时针旋转到经过甲或乙的旋转角记为自变量x(单位:°,0≤x<360),甲、乙两人到检测仪器的距离分别记为y1和y2(单位:m),绘制出两个函数的图象(如图3).结合以上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O的半径为6m
B.图3中a的值为270
C.当x=60时,y1取得最大值12
D.检测仪器放置在点A处
3.(2024春 青州市校级月考)下列生活中的做法与其背后的数学原理对应正确的是(  )
A.砌墙时,在两端钉钉子,沿中间的拉线砌墙(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B.在景区两景点之间设计“曲桥”(垂线段最短)
C.工人师傅砌门时,常用一根木条固定长方形门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D.车轱辘设计为圆形(圆上的点到圆心的距离相等)
4.(2025秋 潍城区一模)如图,圆柱体的母线长为2,BC是上底的直径.一只蚂蚁从下底面的点A处出发爬行到上底面的点C处.设沿圆柱体侧面由A处爬行到C处的最短路径长为l1,沿母线AB与上底面直径BC形成的折线段爬行到C处的路径的长为l2.当圆柱体底面半径r变化时,为比较l1与l2的大小,记d,则d是r的二次函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函数的图象都在x轴上方
B.该函数的图象的对称轴为
C.当时,l1=l2
D.当r≥2时,l1>l2
5.(2025秋 宁波自主招生)小明进行投篮练习,共投了20次,已知第一次没投中,总共投中了17次.现依次计算小明投完前n次时的命中率rn(n=1,2,…,20),则r1=0,r20=0.85.在下列数字中,一定会在r1,r2,…,r20中出现的是(  )
A.0.5 B.0.6 C.0.7 D.0.8
6.(2025秋 昌邑市校级二模)如图,一架梯子AB斜靠在某个走廊竖直的左墙上,顶端在点A处,底端在水平地面的点B处.保持梯子底端B的位置不变,将梯子斜靠在竖直的右墙上,此时梯子的顶端在点D处,连接AD,F是线段AD的一点,且BF∥AC.若AC=2米,BC=1.5米,顶端D距离地面的高度DE比AC少0.5米,则下列结论成立的是(  )
A.AB的长为2.5米
B.CE的长为3.5米
C.四边形ACED的面积是平方米
D.BF的长为米
7.(2025秋 诸城市校级月考)在一次夏令营活动中,小霞同学从营地A地出发,要到距离A点10千米的C地去,先沿北偏东70°方向走了8千米到达B地,然后再从B地走了6千米到达目的地C.此时小霞在B地的(  )
A.南偏东20°方向上 B.北偏西20°方向上
C.南偏西30°方向上 D.北偏西30°方向上
8.(2025秋 潍坊二模)张华、李颖两人沿同一条笔直的公路相向而行,张华从甲地前往乙地,李颖从乙地前往甲地.张华先出发3分钟后李颖才出发,当张华行驶到6分钟时发现重要物品忘带,立刻以原速的掉头返回甲地.拿到物品后以提速后的速度继续前往乙地,二人相距的路程y(米)与张华出发的时间x(分钟)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李颖速度是张华提速前速度的
B.李颖的速度为240m/min
C.两人第一次相遇的时间是分钟
D.张华最终达到乙地的时间是分钟
9.(2025秋 湘潭)依据“双减”政策要求,初中学生书面作业每天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某中学为了解学生作业管理情况,抽查了七年级(一)班全体同学某天完成作业时长情况,绘制出如图所示的频数分布直方图:(数据分成3组:0<x≤30,30<x≤60,60<x≤90).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班有40名学生
B.该班学生当天完成作业时长在30<x≤60分钟的人数最多
C.该班学生当天完成作业时长在0<x≤30分钟的频数是5
D.该班学生当天完成作业时长在0<x≤60分钟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80%
10.(2025秋 潍坊一模)为了节约水资源,某市准备按照居民家庭年用水量实行阶梯水价.水价分档递增,计划使第一档、第二档和第三档的水价分别覆盖全市居民家庭的80%,15%和5%,为合理确定各档之间的界限,随机抽查了该市5万户居民家庭上一年的年用水量(单位:m3),绘制了统计表.
用水量(x m3) 频数(万户)
30≤x<60 0.25
60≤x<90 0.75
90≤x<120 1.5
120≤x<150 1.0
150≤x<180 0.5
180≤x<210 0.4
210≤x<240 0.25
240≤x<270 0.15
270≤x<300 0.15
300≤x≤330 0.05
如表所示,下面四个推断合理的是(  )
A.年用水量少于180m3的该市居民家庭按第一档水价交费
B.年用水量超过180m3但不超过240m3的该市居民家庭按第二档水价交费
C.年用水量超过240m3的该市居民家庭按第三档水价交费
D.该市居民家庭年用水量的中位数在120﹣150之间
11.(2019秋 沙坪坝区校级期末)在2019年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中,重庆八中学子再创辉煌,竞赛成绩全市领先,共56人获得全国一等奖,同时摘下高一年级组冠军,高二年级组第二名,包揽初二年级组冠、亚、季军.在校内选拔赛时,某位同学连续答题40道,答对一题得5分,答错一题扣2分,最终该同学获得144分.请问这位同学答对多少道题?下面共列出4个方程,其中正确的是(  )
A.设答对了x道题,则可列方程:5x﹣2(40﹣x)=144
B.设答错了y道题,则可列方程:5(40﹣y)﹣2y=144
C.设答对题目得a分,则可列方程:40
D.设答错题目扣b分,则可列方程40
12.(2025秋 临朐县期末)学校有n位师生乘坐m辆客车外出参观.若每辆车坐45人,则还有28人没上车;若每辆车坐50人,则空出一辆客车,并且有一辆车还可以坐12人,则下列等式成立的是(  )
A.45m+28=50(m﹣1)﹣12 B.
C.45m﹣28=50(m﹣1)+12 D.
13.甲、乙两车从A地出发,匀速驶往B地,乙车出发1(h)后,甲车才沿相同的路线开始行驶.甲车先到达B地并停留30分钟后,又以原速按原路线返回,直至与乙车相遇.图中的折线段表示从开始到相遇止,两车之间的距离y(km)与甲车行驶的时间x(h)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车的速度是120km/h
B.乙车的速度是60km/h
C.A.B两地的距离是350km
D.乙车出发5.8h时甲车到达B地
E.甲车出发4.5h最终与乙车相遇
14.O是AB的中点,青蛙从A跳到B,称之为关于中心O作了一次“对称跳”,记为T(O).
对任意给定的△ABC,一只青蛙从P0开始,T(A)至P1,然后T(B)至P2,再T(C)至P3;继续T(A)至P4,T(B)至P5,再T(C)至P6,…,以下正确的是(  )
A.青蛙将越跳越远
B.青蛙将最终跳入三角形内
C.P6与P0重合,即六次跳动回到原处
D.P12与P0重合,即十二次跳动回到原处
E.是否跳回原地,与在三角形内还是三角形外无关
15.如图,A,B两地之间的路程为4500米,甲乙两人骑车都从A地出发,已知甲先出发6分钟后,乙才出发,乙在A,B之间的C地追赶上甲,当乙追赶上甲后,乙立即返回A地,甲继续往B地前行,甲到达B地后停止骑行,乙骑行到达A地时也停止(乙在C地掉头时间忽略不计),在整个骑行过程中,甲和乙都保持各自速度匀速骑行,甲乙两人相距的路程y(米)与甲出发的时间x(分钟)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速度为150m米/分
B.乙的速度为240米/分
C.图中M点的坐标为(24,3600)
D.乙到达A地时,甲与B地相距900米
16.(2025秋 湘西州期末)据我国古代《易经》记载,远古时期人们通过在绳子上打结来记录数量,即“结绳记数”.如图,曾经有位养鸡人在从右到左依次排列的绳子上打结,且满六进一,用来记录每天鸡蛋个数,某天他一共捡到56枚鸡蛋,则在第2根绳子上的打结数不正确的是(  )
A.3 B.4 C.5 D.6
17.(2023春 沙坪坝区校级期末)对两个整式A=a+b,B=a﹣b进行如下操作:将B加上A,结果为C1=2a,称为第1次操作;将第1次操作的结果C1加上2B,结果为C2=4a﹣2b,称为第2次操作;将第2次操作的结果C2加上3A,结果为C3=7a+b,称为第3次操作:将第3次操作的结果C3加上4B,结果为C4=11a﹣3b,称为第4次操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第6次操作的结果为:C6=22a﹣4b
B.第12次操作的结果与第11次操作的结果的差为:C12﹣C11=12a+12b
C.当a=﹣b时,C2023=C2022
D.当 a=b=1 时,C85=3698
18.(2025秋 沙坪坝区校级期中)对任意代数式,每个字母及其左边的符号(不包括括号外的符号)称为一个数,如:a﹣(b+c)﹣(﹣d﹣e),其中称a为“数1”,b为“数2”,+c为“数3”,﹣d为“数4”,﹣e为“数5”,若将任意两个数交换位置,则称这个过程为“换位思考”,例如:对上述代数式的“数1”和“数5”进行“换位思考”,得到:﹣e﹣(b+c)﹣(﹣d+a),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代数式(a﹣b)+(c﹣d)﹣e进行一次“换位思考”,化简后只能得到1种结果
B.代数式a﹣(b+c﹣d﹣e)进行一次“换位思考”,化简后可能得到5种结果
C.代数式a+[b﹣(c﹣d﹣e)]进行一次“换位思考”,化简后可能得到7种结果
D.代数式a﹣[b+c﹣(d﹣e)]进行一次“换位思考”,化简后可能得到8种结果
19.(2025秋 沙坪坝区校级期中)阅读:能够成为直角三角形三条边长的三个正整数a,b,c称为勾股数.世界上第一次给出勾股数通解公式的是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其勾股数组公式为:,b=mn,(其中m>n>0,m,n是互质的奇数).当n=1时,边长为5的直角三角形的周长为(  )
A.12 B.24 C.30 D.40
20.(2025秋 衡南县模拟)随着中考的临近,某校初三年级连续四个月开展了体育模拟测试,并将测试成绩进行整理,最终绘制了如图所示的统计图(四次参加体育模拟测试的学生人数不变),下列四个结论中正确的是(  )
A.10月测试成绩为“优秀”的学生达到40人
B.9月体育测试中学生的及格率为30%
C.从9月到12月,测试成绩为“优秀”的学生人数在总人数中的占比逐渐增长
D.12月增长的“优秀”人数比11月增长的“优秀”人数多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多选题(共20小题)
1.(2025秋 华龙区校级一模)在测浮力的实验中,将一长方体石块由玻璃器皿的上方,向下缓慢移动浸入水里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拉力(N)与石块下降的高度x(cm)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温馨提示:当石块位于水面上方时,F拉力=G重力,当石块入水后,F拉力=C重力﹣F浮力.)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当石块下降3cm时,此时石块在水里
B.当6≤x≤10时,F拉力(N)与x(cm)之间的函数表达式为F拉力
C.石块下降高度8cm时,此时石块所受浮力是1N
D.当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3N时,此时石块距离水底
【考点】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
【专题】跨学科;函数及其图象;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应用意识.
【答案】BD
【分析】观察图象,解出6≤x10的函数关系式,利用关系式判断出相关结论即可解题.
【解答】解:A、由图得,当石块下降3cm时,拉力不变,此时石块不在水里,故A不符题意;
B、设F=kx+b,代入(6,4)(10,2.5),得Fx,故B符合题意;
C、将x=8代入Fx,得F,4,故C不符合题意;
D、将F=3代入Fx,得x,16,故D符合题意;
故选:BD.
【点评】本题考查了函数图象的应用,对物理常识的掌握及数形结合的思想是解题关键.
2.(2025秋 潍坊模拟)弧三角形,又叫莱洛三角形,是机械字家莱洛首先进行研究的.弧三角形是这样画的:先画正三角形,然后分别以三个顶点为圆心,其边长为半径画弧得到的三角形.
在大片的麦田或农田中,由农作物倒状形成的几何图案被称为“麦田怪圈”.图1中的麦田怪圈主要由圆和弧三角形构成,某研究小组根据照片尝试在操场上绘制类似的图形.如图2,成员甲先借绳子绕行一周画出⊙O,再将⊙O三等分,得到A,B,C三点.接着,成员乙分别以A,B,C为圆心画出图中的弧三角形.研究小组在A,B,C,O四点中的某一点放置了检测仪器,记成员甲所在的位置为P,成员乙所在的位置为Q,若将射线OB绕着点O逆时针旋转到经过甲或乙的旋转角记为自变量x(单位:°,0≤x<360),甲、乙两人到检测仪器的距离分别记为y1和y2(单位:m),绘制出两个函数的图象(如图3).结合以上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O的半径为6m
B.图3中a的值为270
C.当x=60时,y1取得最大值12
D.检测仪器放置在点A处
【考点】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
【专题】阅读型;函数及其图象;圆的有关概念及性质;运算能力.
【答案】ACD
【分析】根据题意找出甲乙对应的图象,然后求得α对弈的角度为240°,以及AB=6,∠AOB360°=120°,进而求出元的半径,结合所求对每个选项逐一分析判断即可得出结论.
【解答】解:∵将射线OB绕着点O逆时针旋转到经过甲或乙的旋转角记为自变量x,成员乙所在的位置为Q,
∴根据图3所示,实线部分图象中距离先保持不变,再下降至0,然后再上升,可判断实线部分为乙的图象.(由于点Q在以A为圆心,AB为半径的上,则AQ的距离保持不变).
∴当Q点从点B开始逆时针运动时,检测器应该在A点.
故选项D正确;
∵点Q从B点运动到A点,运动的角度为个圆周,
∴α=360°240°.
故B选项不正确;
由图象3得:AB=6,可得∠AOB360°=120°,
连接OA,AB,过点O作OD⊥AB于点D,如图,
∵OD⊥AB,
∴∠BOD=60°,BDAB=3.
在Rt△BOD中,
∵sin∠BOD,
∴OB=6.
即⊙O的半径为6m.
故A选项正确;
由图2可知,当射线OB旋转至的中点时,此时点P在直线OA上,y1取最大值,长度为⊙O的直径12m,
此时射线OB转过的角度为60°,即x=60.
故C选项正确;
综上,正确的选项有:A,C,D.
故选:AC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动点问题的函数的图象,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度数,弦心距,解直角三角形,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等边三角形.本题是阅读型题目,准确理解题干中的定义并熟练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3.(2024春 青州市校级月考)下列生活中的做法与其背后的数学原理对应正确的是(  )
A.砌墙时,在两端钉钉子,沿中间的拉线砌墙(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B.在景区两景点之间设计“曲桥”(垂线段最短)
C.工人师傅砌门时,常用一根木条固定长方形门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D.车轱辘设计为圆形(圆上的点到圆心的距离相等)
【考点】三角形的稳定性;圆的认识;直线的性质: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线段的性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专题】线段、角、相交线与平行线;三角形;应用意识.
【答案】ACD
【分析】A.根据公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进行判断;B.根据线段的性质即可判断;C.根据三角形的稳定性判断;D.根据圆的性质进行判断.
【解答】解:A.砌墙时,在两端钉钉子,沿中间的拉线砌墙(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故本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B.在景区两景点之间设计“曲桥”,即是增加了桥的长度,即蕴含的数学知识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而不是垂线段最短,故本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C.工人师傅砌门时,常用一根木条固定长方形门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故本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D.车轱辘设计为圆形(圆上的点到圆心的距离相等),故本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AC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直线的性质,线段的性质,三角形的稳定性,圆的认识,将实际问题数学化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4.(2025秋 潍城区一模)如图,圆柱体的母线长为2,BC是上底的直径.一只蚂蚁从下底面的点A处出发爬行到上底面的点C处.设沿圆柱体侧面由A处爬行到C处的最短路径长为l1,沿母线AB与上底面直径BC形成的折线段爬行到C处的路径的长为l2.当圆柱体底面半径r变化时,为比较l1与l2的大小,记d,则d是r的二次函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函数的图象都在x轴上方
B.该函数的图象的对称轴为
C.当时,l1=l2
D.当r≥2时,l1>l2
【考点】二次函数的应用;平面展开﹣最短路径问题.
【专题】函数思想;二次函数的应用;应用意识.
【答案】BCD
【分析】沿圆柱体侧面由A处爬行到C处的最短路径长为l1,沿母线AB与上底面直径BC形成的折线段爬行到C处的路径的长为l2=母线长+直径长,进而根据d,得到d关于r的关系式,画出相关函数图象,判断出各个选项的正误即可.
【解答】解:
∵沿圆柱体侧面由A处爬行到C处的最短路径长为l1,
∴l1.
∵沿母线AB与上底面直径BC形成的折线段爬行到C处的路径的长为l2,
∴l2=2+2r.
∵d,
∴d=π2r2+4﹣(2+2r)2=π2r2+4﹣4﹣8r﹣4r2=(π2﹣4)r2﹣8r.
当d=0时,(π2﹣4)r2﹣8r=0.
r[(π2﹣4)r﹣8]=0.
解得:r1=0,r2.
∴函数图象与x轴交于原点或(,0).
相关图形如下:
函数图象一部分在x轴的上方,一部分在x轴的下方,故A错误,不符合题意;
函数图象的对称轴为:r,故B正确,符合题意;
当r时,d=0,
∴.
∵l1>0,l2>0,
∴l1=l2.
故C正确,符合题意;
由函数图象可得,当r时,d>0,
∴.
∴l1>l2.
∵2,
∴当r≥2时,l1>l2.
故D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BCD.
【点评】本题考查二次函数的应用.得到d关于r的函数解析式是解决本题的关键.根据函数图象判断各个选项的正误是解决本题的难点.
5.(2025秋 宁波自主招生)小明进行投篮练习,共投了20次,已知第一次没投中,总共投中了17次.现依次计算小明投完前n次时的命中率rn(n=1,2,…,20),则r1=0,r20=0.85.在下列数字中,一定会在r1,r2,…,r20中出现的是(  )
A.0.5 B.0.6 C.0.7 D.0.8
【考点】概率的意义.
【专题】分类讨论;概率及其应用;数据分析观念;应用意识.
【答案】AD
【分析】根据第一个没进,依次对后面的投篮情况进行讨论即可.
【解答】解:因为第一个没进,
所以若第二个进了,则有r2.
若第二个没进,第三个没进,则有r4,r5,r6.
若第二个没进,第四个没进,则有r3,r4,r5,r6.
若第二个没进,第五个没进,则有r3,r4.
后续情况无需讨论,
由此可见0.5一定会在r1,r2,r3,…r20中出现.
因为0.6,
如果前五次有三次没进,则r5,r6,r4,……
由此可见这一种情况中0.6没有出现.
因为0.7,
如果前10次有一次或二次没进,则r10或,
由此可见这种情况下0.7没有出现.
因为0.8,
如果前五次只有第一次没进,则r5,
如果前五次有二次没进,同时前十次也是二次没进,则r10.
如果前五次有二次没进,前十次是三次没进,则r15.
如果前五次有三次没进,则r15.
由此可见0.8一定会在r1,r2,r3,…r20中出现.
故选:AD.
【点评】本题考查概率的意义,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正确的对没进的球进行讨论是解题的关键.
6.(2025秋 昌邑市校级二模)如图,一架梯子AB斜靠在某个走廊竖直的左墙上,顶端在点A处,底端在水平地面的点B处.保持梯子底端B的位置不变,将梯子斜靠在竖直的右墙上,此时梯子的顶端在点D处,连接AD,F是线段AD的一点,且BF∥AC.若AC=2米,BC=1.5米,顶端D距离地面的高度DE比AC少0.5米,则下列结论成立的是(  )
A.AB的长为2.5米
B.CE的长为3.5米
C.四边形ACED的面积是平方米
D.BF的长为米
【考点】勾股定理的应用;平行线的性质.
【专题】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应用意识.
【答案】ABD
【分析】根据勾股定理求出AB、BE的长,得出△ACB≌△BED,证明∠ABD=90°,利用勾股定理求出AD,再利用平行线得出相似和比例式,求出BF即可.
【解答】解:∵AC=2m,BC=1.5m,
∴,A成立,符合题意;
∵DE比AC少0.5m,
∴DE=AC﹣0.5=1.5(m),
∵AB=BD=2.5m,
∴,
∴EC=CB+BE=3.5m,B成立,符合题意;
∵AB=BD,BC=ED,AC=BE,
∴△ACB≌△BED(SSS),
∴∠ABC=∠BDE,
∵∠DBE+∠BDE=90°,
∴∠DBE+∠ABC=90°,
∴∠ABD=90°,,C不成立,不符合题意;
连接EF并延长,交直线AC于M,
∵BF∥AC,
∴,△DEF∽△AMF,△BEF∽△CEM,
∴,,
∵DE=1.5m,
∴,
∵AC=2m,
∴,
∴,D成立,符合题意;
故选:ABD.
【点评】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和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解题关键是熟练运用相关知识求出线段长.
7.(2025秋 诸城市校级月考)在一次夏令营活动中,小霞同学从营地A地出发,要到距离A点10千米的C地去,先沿北偏东70°方向走了8千米到达B地,然后再从B地走了6千米到达目的地C.此时小霞在B地的(  )
A.南偏东20°方向上 B.北偏西20°方向上
C.南偏西30°方向上 D.北偏西30°方向上
【考点】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方向角问题.
【专题】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运算能力;应用意识.
【答案】AB
【分析】由AC=10千米,AB=8千米,BC=6千米得AC2=AB2+BC2,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得到∠ABC=90°,再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和互余的性质得到∠1,求得∠2.
【解答】解:当点C在点B的北侧时,如图,
∵AC=10千米,AB=8千米,BC=6千米,
∴AC2=AB2+BC2,
∴△ABC为直角三角形,即∠ABC=90°,
∵B点在A的北偏东70°方向,
∴∠1=90°﹣70°=20°,
∴∠2=∠1=20°,
即C点在点B的北偏西20°的方向上;
当点C在点B的南侧时,如图,
∵AC=10千米,AB=8千米,BC=6千米,
∴AC2=AB2+BC2,
∴△ABC为直角三角形,即∠ABC=90°,
∵B点在A的北偏东70°方向,
∴∠1=70°,
∴∠2=90°﹣∠1=20°,
即C点在点B的南偏东20°的方向上;
所以选:AB.
【点评】本题考查了解直角三角形有关方向角的问题,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和解直角三角形求角,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解题的关键.
8.(2025秋 潍坊二模)张华、李颖两人沿同一条笔直的公路相向而行,张华从甲地前往乙地,李颖从乙地前往甲地.张华先出发3分钟后李颖才出发,当张华行驶到6分钟时发现重要物品忘带,立刻以原速的掉头返回甲地.拿到物品后以提速后的速度继续前往乙地,二人相距的路程y(米)与张华出发的时间x(分钟)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李颖速度是张华提速前速度的
B.李颖的速度为240m/min
C.两人第一次相遇的时间是分钟
D.张华最终达到乙地的时间是分钟
【考点】一次函数的应用.
【专题】一次函数及其应用;运算能力;应用意识.
【答案】ABC
【分析】由CD∥x轴可知,李颖速度是张华提速前速度的,可判断选项A符合题意;设张华提速前速度是m米/分,则李颖速度为号m米/分,根据C点坐标得6m+(6﹣3)m=4000﹣2320,即可解得张华提速前速度是160米分,李颖速度为号m160=240 (米/分),可判断选项B符合题意;张华提速后速度为240米/分,故张华返回甲地所用时间是4分,张华拿到物品后再次从甲地出发的时间是第10分钟,设两人第一次相遇的时间是n分钟,可得240(n﹣10)+240(n﹣3)=4000,即可解得两人第一次相遇的时间是分钟,可判断选项C符合题意;张华拿到物品后再次从甲地出发的时间是第10分钟,即得张华最终达到乙地的时间是(分),可判断选项D不符合题意.
【解答】解:A.∵张华先出发3分钟后李颖才出发,当张华行驶到6分钟时发现重要物品忘带,立刻以原速的掉头返回甲地,此时由图可知:CD∥x轴,
∴李颖速度是张华提速前速度的,
故此选项符合题意;
B.设张华提速前速度是m米/分,则李颖速度为m米/分,根据C点坐标得:
6m+(6﹣3)m=4000﹣2320,
解得m=160,
∴张华提速前速度是160米/分,李颖速度为m240(米/分),
故此选项符合题意;
C.张华提速后速度为240米/分,
∴张华返回甲地所用时间是4 (分),
∴张华拿到物品后再次从甲地出发的时间是第10分钟,
设两人第一次相遇的时间是n分钟,可得:
240(n﹣10)+240(n﹣3)=4000,
解得:n,
∴两人第一次相遇的时间是分钟,
故此选项符合题意;
D.张华拿到物品后再次从甲地出发的时间是第10分钟,
张华最终达到乙地的时间是:
(分),
故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BC.
【点评】本题考查了一次函数的应用及,一元一次方程等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利用方程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解答.
9.(2025秋 湘潭)依据“双减”政策要求,初中学生书面作业每天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某中学为了解学生作业管理情况,抽查了七年级(一)班全体同学某天完成作业时长情况,绘制出如图所示的频数分布直方图:(数据分成3组:0<x≤30,30<x≤60,60<x≤90).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班有40名学生
B.该班学生当天完成作业时长在30<x≤60分钟的人数最多
C.该班学生当天完成作业时长在0<x≤30分钟的频数是5
D.该班学生当天完成作业时长在0<x≤60分钟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80%
【考点】频数(率)分布直方图.
【专题】统计的应用;应用意识.
【答案】AB
【分析】把三个组的频数加起来判断A选项;根据该班学生当天完成作业时长在30<x≤60分钟的人数为25人判断B选项;根据该班学生当天完成作业时长在0<x≤30分钟的频数是10判断C选项;根据该班学生当天完成作业时长在0<x≤60分钟的人数占全班人数100%=87.5%判断D选项.
【解答】解:A选项,10+25+5=40(名),故该选项符合题意;
B选项,该班学生当天完成作业时长在30<x≤60分钟的人数最多,故该选项符合题意;
C选项,该班学生当天完成作业时长在0<x≤30分钟的频数是10,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选项,该班学生当天完成作业时长在0<x≤60分钟的人数占全班人数100%=87.5%,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B.
【点评】本题考查了频数(率)分布直方图,通过频数分布直方图得到三个组的频数分别为10,25,5是解题的关键.
10.(2025秋 潍坊一模)为了节约水资源,某市准备按照居民家庭年用水量实行阶梯水价.水价分档递增,计划使第一档、第二档和第三档的水价分别覆盖全市居民家庭的80%,15%和5%,为合理确定各档之间的界限,随机抽查了该市5万户居民家庭上一年的年用水量(单位:m3),绘制了统计表.
用水量(x m3) 频数(万户)
30≤x<60 0.25
60≤x<90 0.75
90≤x<120 1.5
120≤x<150 1.0
150≤x<180 0.5
180≤x<210 0.4
210≤x<240 0.25
240≤x<270 0.15
270≤x<300 0.15
300≤x≤330 0.05
如表所示,下面四个推断合理的是(  )
A.年用水量少于180m3的该市居民家庭按第一档水价交费
B.年用水量超过180m3但不超过240m3的该市居民家庭按第二档水价交费
C.年用水量超过240m3的该市居民家庭按第三档水价交费
D.该市居民家庭年用水量的中位数在120﹣150之间
【考点】中位数;频数(率)分布表.
【专题】统计的应用;应用意识.
【答案】AB
【分析】由统计表中的频数可知约有4万户,约为样本的80%,可判断选项A;由,可判断选项B;由年用水量超过240m3的用户所占比例可知还有一部分按第二档交费,可判断选项C;由中位数的定义可判断中位数不一定在120﹣150之间,可判断选项D.
【解答】解:∵从统计表可知年用水量少于180m3的用户共有0.25+0.75+1.5+1+0.5=4(万户),5×80%=4(万户),
∴选项A符合题意;
∵年用水量超过180m3但小于270m3的用户共有0.4+0.25=0.65(万户),,
∴年用水量超过180m3但不超过240m3的用户一定在第二档中,选项B符合题意;
∵年用水量超过240m3的用户所占比例为100%﹣80%﹣13%=7%>5%,
∴年用水量超过240m3的用户中还有一部分按第二档交费,选项C不符合题意;
∵中位数应为第25000户和第25001户的平均数,
第25000户的用水量在90≤x<120之间,第25001户的用水量在120≤x<150之间,
∴两者的平均数不一定在120﹣150之间,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选:AB.
【点评】本题考查了统计表的有关知识,掌握频数和中位数的含义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11.(2019秋 沙坪坝区校级期末)在2019年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中,重庆八中学子再创辉煌,竞赛成绩全市领先,共56人获得全国一等奖,同时摘下高一年级组冠军,高二年级组第二名,包揽初二年级组冠、亚、季军.在校内选拔赛时,某位同学连续答题40道,答对一题得5分,答错一题扣2分,最终该同学获得144分.请问这位同学答对多少道题?下面共列出4个方程,其中正确的是(  )
A.设答对了x道题,则可列方程:5x﹣2(40﹣x)=144
B.设答错了y道题,则可列方程:5(40﹣y)﹣2y=144
C.设答对题目得a分,则可列方程:40
D.设答错题目扣b分,则可列方程40
【考点】由实际问题抽象出一元一次方程.
【专题】一次方程(组)及应用;应用意识.
【答案】ABC
【分析】A、若设答对了x道题,等量关系:5×答对数量﹣2(40﹣x)=144;
B、若设答错了y道题,等量关系:5×(40﹣y)﹣2y=144;
C、若设答对题目得a分,等量关系:答对的数量﹣答错数量=40;
D、设答错题目扣b分,答对的数量﹣答错数量=40.
【解答】解:A、若设答对了x道题,则可列方程:5x﹣2(40﹣x)=144,故本选项符合题意;
B、若设答错了y道题,则可列方程:5(40﹣y)﹣2y=144,故本选项符合题意;
C、若设答对题目得a分,则可列方程:40,故本选项符合题意;
D、设答错题目扣b分,则可列方程40,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B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由实际问题抽象出一元一次方程,关键是正确理解题意,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12.(2025秋 临朐县期末)学校有n位师生乘坐m辆客车外出参观.若每辆车坐45人,则还有28人没上车;若每辆车坐50人,则空出一辆客车,并且有一辆车还可以坐12人,则下列等式成立的是(  )
A.45m+28=50(m﹣1)﹣12 B.
C.45m﹣28=50(m﹣1)+12 D.
【考点】由实际问题抽象出一元一次方程.
【专题】一次方程(组)及应用;应用意识.
【答案】AD
【分析】等量关系为:45×汽车辆数+28=50×(汽车辆数﹣1)﹣12.依此列出方程即可求解.也可根据客车数量不变列出方程.
【解答】解:由题意得:
45m+28=50(m﹣1)﹣12或,
故选:AD.
【点评】此题考查从实际问题中抽出一元一次方程,关键是正确理解题意,根据关键语句表示出学生人数,进而得到方程.
13.甲、乙两车从A地出发,匀速驶往B地,乙车出发1(h)后,甲车才沿相同的路线开始行驶.甲车先到达B地并停留30分钟后,又以原速按原路线返回,直至与乙车相遇.图中的折线段表示从开始到相遇止,两车之间的距离y(km)与甲车行驶的时间x(h)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车的速度是120km/h
B.乙车的速度是60km/h
C.A.B两地的距离是350km
D.乙车出发5.8h时甲车到达B地
E.甲车出发4.5h最终与乙车相遇
【考点】一次函数的应用.
【专题】一次函数及其应用;应用意识.
【答案】BD
【分析】由图象可知两车起始距离为60,从而得到乙车速度,根据图象变化规律和两车运动状态,得到相关未知量.
【解答】解:乙车先行1小时的路程是60千米,因此乙车的速度为60千米/小时,
故选项B正确,符合题意;
甲车出发1.5小时就追上乙,因此速度差为60÷1.5=40(千米/小时),
故甲车的速度为100千米/小时,
故选项A不正确,不合题意;
甲车追上乙车后到两车距离为80千米需要时间为80÷40=2(小时),
甲车行全程需要2+1.5=3.5(小时),
全程为100×3.5=350(千米),
故选项C不正确,不合题意;
此时乙车出发3.5+1=4.5(小时),
故选项D正确,符合题意;
甲车休息小时准备返回时乙车行3.5+1+0.5=5(小时),
此时乙车距B地350﹣60×5=50(千米),
返回时相遇时间为50÷(100+60)(小时),
此时甲车行驶的时间为3.5+0.54(h),
故选项E不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D.
【点评】本题考查一次函数的应用,主要是以函数图象为背景,考查双动点条件下,两点距离与运动时间的函数关系,解答时既要注意图象变化趋势,又要关注动点的运动状态.
14.O是AB的中点,青蛙从A跳到B,称之为关于中心O作了一次“对称跳”,记为T(O).
对任意给定的△ABC,一只青蛙从P0开始,T(A)至P1,然后T(B)至P2,再T(C)至P3;继续T(A)至P4,T(B)至P5,再T(C)至P6,…,以下正确的是(  )
A.青蛙将越跳越远
B.青蛙将最终跳入三角形内
C.P6与P0重合,即六次跳动回到原处
D.P12与P0重合,即十二次跳动回到原处
E.是否跳回原地,与在三角形内还是三角形外无关
【考点】规律型:图形的变化类.
【专题】规律型;运算能力;应用意识.
【答案】CDE
【分析】O是AB的中点,青蛙从A跳到B,称之为关于中心O作了一次”对称跳”,记为T(O);对任意给定的△ABC,一只青蚁从P0开始,T(A)至P1,然后T(B)至P2,再T(C)至P3,继续T(A)至P4,T(B)至P5,再T(C)至P6,…,据此去分析选项即可作判断.
【解答】解:A、根据图中规律,P6将回到P0处,所以不是越跳越远,故A错误;
B、P0~P6位置一定,周期规律已出,没有出现在三角形内,故B错误;
C、P6将回到P0处,故C正确;
D、周期为6,P6,P12,P18,都会回到P0处,故D正确;
E、如P0在三角形外,则6次回到起点,若P在三角形外,就相当于在图中增加P0,然后跳到P0,则又按图中规律排列,故E正确;
故选:CDE.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图形的变换和对称,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题意,读懂题目中的“对称跳”,找到图形运动规律.
15.如图,A,B两地之间的路程为4500米,甲乙两人骑车都从A地出发,已知甲先出发6分钟后,乙才出发,乙在A,B之间的C地追赶上甲,当乙追赶上甲后,乙立即返回A地,甲继续往B地前行,甲到达B地后停止骑行,乙骑行到达A地时也停止(乙在C地掉头时间忽略不计),在整个骑行过程中,甲和乙都保持各自速度匀速骑行,甲乙两人相距的路程y(米)与甲出发的时间x(分钟)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速度为150m米/分
B.乙的速度为240米/分
C.图中M点的坐标为(24,3600)
D.乙到达A地时,甲与B地相距900米
【考点】一次函数的应用.
【专题】一次函数及其应用;应用意识.
【答案】ACD
【分析】根据题意和函数图象可以得到甲、乙的速度,从而可以求得M点的坐标,乙到达A地时,甲与B地相距的路程.
【解答】解:由图象可得,
甲的速度为:900÷6=150(米/分),
乙的速度为:150×15÷(15﹣6)=250(米/分),
乙骑行到A地时,甲骑车用的时间为:15+(15﹣6)=24(米/分),
乙骑行到达A地时,甲乙两人相距的路程150×24=3600(米),故M点的坐标为(24,3600);
故乙到达A地时,甲与B地相距的路程是:4500﹣150×24=900(米),
综上所述,ACD说法正确.
故选:ACD.
【点评】本题考查一次函数的应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利用一次函数的性质和数形结合的思想解答.
16.(2025秋 湘西州期末)据我国古代《易经》记载,远古时期人们通过在绳子上打结来记录数量,即“结绳记数”.如图,曾经有位养鸡人在从右到左依次排列的绳子上打结,且满六进一,用来记录每天鸡蛋个数,某天他一共捡到56枚鸡蛋,则在第2根绳子上的打结数不正确的是(  )
A.3 B.4 C.5 D.6
【考点】整式的加减;用数字表示事件.
【专题】整式;运算能力.
【答案】BCD
【分析】设在第2 根绳子上的打结数为x个,根据题意可知第3根绳子的1个打结数表示6×6,第2根绳子的1个打结数表示6,第1根绳子的1个打结数表示1,再根据一共有56枚鸡蛋列出方程求解即可.
【解答】解:设在第2 根绳子上的打结数为x个,
由题意得,1×6×6+6x+2=56,
解得x=3,
∴在第2 根绳子上的打结数为3个,
故选:BC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正确读懂题意是解题关键.
17.(2023春 沙坪坝区校级期末)对两个整式A=a+b,B=a﹣b进行如下操作:将B加上A,结果为C1=2a,称为第1次操作;将第1次操作的结果C1加上2B,结果为C2=4a﹣2b,称为第2次操作;将第2次操作的结果C2加上3A,结果为C3=7a+b,称为第3次操作:将第3次操作的结果C3加上4B,结果为C4=11a﹣3b,称为第4次操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第6次操作的结果为:C6=22a﹣4b
B.第12次操作的结果与第11次操作的结果的差为:C12﹣C11=12a+12b
C.当a=﹣b时,C2023=C2022
D.当 a=b=1 时,C85=3698
【考点】整式的加减;规律型:数字的变化类.
【专题】规律型;数感.
【答案】ACD
【分析】根据题中各步操作写出对应的式子,即可找到如下规律:C2﹣C1=2B,C3﹣C2=3A,C4﹣C3=4B,C5﹣C4=5A,C6﹣C5=6B,C7﹣C6=7A,……,有了这一规律,对于A、B、C、D四个选项逐个计算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如下规律:C2﹣C1=2B,C3﹣C2=3A,C4﹣C3=4B,C5﹣C4=5A,C6﹣C5=6B,C7﹣C6=7A,……,C12﹣C11=12B,……,C85﹣C84=85A,……,C2023﹣C2022=2023A,……,
对于A选项:( C2﹣C1)+(C3﹣C2)+(C4﹣C3)+(C5﹣C4)+(C6﹣C5)=2B+3A+4B+5A+6B,
即:C6﹣C1=12B+8A=12(a﹣b)+8(a+b)=20a﹣4b,
∴C6=20a﹣4b+C1=20a﹣4b+2a=22a﹣4b,故A正确,A符合题意.
对于B选项:由规律可知:C12﹣C11=12B=12(a﹣b)=12a﹣12b,故B错误,B不符合题意.
对于C选项:由规律可知:C2023﹣C2022=2023A=2023(a+b),
当a=﹣b时,C2023﹣C2022=2023×0=0,
即:C2023=C2022,故C正确,C符合题意.
对于D选项:当a=b=1时,A=1+1=2,B=1﹣1=0,
此时,( C2﹣C1)+(C3﹣C2)+……+(C85﹣C84)=2B+3A+4B+5A+……+84B+85A,
∴C85﹣C1=3A+5A+……+85A=2×(3+5+……+85)=23696,
∴C85=3696+C1=3696+2a=3696+2=3698,故D正确,D符合题意.
故选:ACD.
【点评】对于此类找规律问题,一定要根据题意多些出对应的算式,再仔细多角度观察算式的特征,找出规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18.(2025秋 沙坪坝区校级期中)对任意代数式,每个字母及其左边的符号(不包括括号外的符号)称为一个数,如:a﹣(b+c)﹣(﹣d﹣e),其中称a为“数1”,b为“数2”,+c为“数3”,﹣d为“数4”,﹣e为“数5”,若将任意两个数交换位置,则称这个过程为“换位思考”,例如:对上述代数式的“数1”和“数5”进行“换位思考”,得到:﹣e﹣(b+c)﹣(﹣d+a),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代数式(a﹣b)+(c﹣d)﹣e进行一次“换位思考”,化简后只能得到1种结果
B.代数式a﹣(b+c﹣d﹣e)进行一次“换位思考”,化简后可能得到5种结果
C.代数式a+[b﹣(c﹣d﹣e)]进行一次“换位思考”,化简后可能得到7种结果
D.代数式a﹣[b+c﹣(d﹣e)]进行一次“换位思考”,化简后可能得到8种结果
【考点】整式的加减.
【专题】计算题;新定义;整式;运算能力.
【答案】ABC
【分析】根据括号外面是“+”,去括号不改变括号里面式子的符号;括号外面是“﹣”,去括号改变括号里面式子的符号;依此即可求解.
【解答】解:A、代数式(a﹣b)+(c﹣d)﹣e进行一次“换位思考”,化简后只能得到1种结果是正确的,符合题意;
B、代数式a﹣(b+c﹣d﹣e)进行一次“换位思考”,化简后可能得到5种结果是正确的,符合题意;
C、代数式a+[b﹣(c﹣d﹣e)]进行一次“换位思考”,化简后可能得到7种结果是正确的,符合题意;
D、代数式a﹣[b+c﹣(d﹣e)]进行一次“换位思考”,化简后可能得到7种结果,不符合题意.
故选:ABC.
【点评】本题考查了整式的加减,属于新定义题型,关键是熟练掌握新定义的运算法则.
19.(2025秋 沙坪坝区校级期中)阅读:能够成为直角三角形三条边长的三个正整数a,b,c称为勾股数.世界上第一次给出勾股数通解公式的是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其勾股数组公式为:,b=mn,(其中m>n>0,m,n是互质的奇数).当n=1时,边长为5的直角三角形的周长为(  )
A.12 B.24 C.30 D.40
【考点】勾股数.
【专题】实数;运算能力.
【答案】AC
【分析】由n=1,得到a(m2﹣1)①,b=m②,c(m2+1)③,根据直角三角形有一边长为5,列方程即可得到结论.
【解答】解:当n=1,a(m2﹣1)①,b=m②,c(m2+1)③,
∵直角三角形有一边长为5,
∴分三种情况:
①当a=5时,(m2﹣1)=5,
∴m2=11,此时b不是正整数,舍去;
②当b=5时,即m=5,
把m=5代入①③得,a=12,c=13,
此时三角形的周长=12+13+5=30;
③当c=5时,(m2+1)=5,
∴m2=9,
解得:m=±3,
∵m>0,
∴m=3,
将m=3代入①②得,a=4,b=3,
此时三角形的周长=4+3+5=12,
综上所述,直角三角形的周长为12或30.
故选:AC.
【点评】本题考查了勾股数,熟知满足a2+b2=c2 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是解题的关键
20.(2025秋 衡南县模拟)随着中考的临近,某校初三年级连续四个月开展了体育模拟测试,并将测试成绩进行整理,最终绘制了如图所示的统计图(四次参加体育模拟测试的学生人数不变),下列四个结论中正确的是(  )
A.10月测试成绩为“优秀”的学生达到40人
B.9月体育测试中学生的及格率为30%
C.从9月到12月,测试成绩为“优秀”的学生人数在总人数中的占比逐渐增长
D.12月增长的“优秀”人数比11月增长的“优秀”人数多
【考点】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
【专题】统计的应用;几何直观;运算能力.
【答案】CD
【分析】根据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分别判断即可.
【解答】解:A、10月测试成绩为“优秀”的学生达到500×10%=50(人),故不符合题意;
B、测试的学生人数为:10+250+150+90=500(名),
9月体育测试中学生的及格率为100%=82%,故不符合题意;
C、由折线统计图可知,从9月到12月,测试成绩为“优秀”的学生人数在总人数中的占比逐渐增长,故符合题意;
D、12月增长的“优秀”人数比11月增长的“优秀”人数多,故符合题意.
故选:CD.
【点评】此题考查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读懂统计图,从不同的统计图中得到必要的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