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背影》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5课《背影》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背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感受父爱的深沉与内敛,体会作者在特定情境下对父爱从隔阂到理解再到深切怀念的情感变化。
通过聚焦四次“流泪”的细节描写(动作、神态、心理),分析人物情感与心理变化。
理解“背影”的象征意义,探究其在父子情感沟通与生命传承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聚焦四次“流泪”细节,分析其触发点、表现及蕴含的情感层次。
把握“背影”出现前后的情感关联,体会其作为父爱载体的沉重感。
教学难点 :
理解作者年少时对父爱感受的迟钝与成年后追忆时的痛悔交织的复杂情感。
引导学生体悟“泪”的深层意蕴:不仅是悲伤,更是理解、愧疚、怀念与爱的觉醒。
导入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在朱自清先生的心中,有一个身影却让他数次潸然泪下,跨越时光,至今仍触动万千读者的心弦。这个身影就是父亲那蹒跚的“背影”。今天,我们将跟随朱自清的泪光,去凝视那《背影》,感受那沉默而厚重的父爱。
二、整体感知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风格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代表作有《匆匆》、《春》、《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背影》写于1925年,是其回忆性散文的经典之作。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作者与父亲因家庭琐事产生隔阂之后。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时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的父亲朱鸿钧被解职,家庭陷入困顿。作者从北京到徐州随父亲奔丧,后一同回扬州变卖典质还债,办完丧事又同车北上。在浦口车站分别时,父亲执意要穿过铁道、爬过月台为儿子买橘子。这一场景深深烙印在作者心中。八年后(1925年),作者已为人父,经历世事沧桑,回忆当年情景,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饱含深情的文章。
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 读准字音:
簌簌 (sù sù) 踌躇 (chóu chú) 蹒跚 (pán shān) 搀 (chān) 拭 (shì)
颓唐 (tuí táng) 琐屑 (suǒ xiè) 奔丧 (bēn sāng) 赋闲 (fù xián) 栅栏 (zhà lan)
(2) 掌握词语:
簌簌: 形容眼泪纷纷落下的样子。
踌躇: 犹豫不决。
蹒跚: 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搀: 用手轻轻架住对方的手或胳膊。
拭: 擦。
颓唐: 精神萎靡不振。
琐屑: 细小而繁多(的事)。
触目伤怀: 看到某种情况而内心伤悲。
情郁于中: 感情积聚在心里不得发泄。
(3) 易混字:
拭(试) 搀(谗/馋) 颓(退) 琐(锁)
三、课文精读
(一)聚焦四次“泪”,感悟作者情感
1. 活动一:初“泪”——不解之泪
①快速浏览文章,找出课文写了几次泪?
预设:4次。
②文中第一次写到“泪”是在什么情境下?找到相关句子。
预设:奔丧回家,看到“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③ 这泪为谁而流?包含了哪些情感?
预设:主要是为 祖母的去世 而流,是对 家庭变故 的伤感。前面提到“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满地狼藉”。
④此时的父子关系如何?如何体现出来的?
预设:存在隔阂。“我再三劝他不必去”“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我心里暗笑他的迂”
总结:这初次的泪,是悲伤的,但也是对 父爱近乎无感的泪 ,此时的作者与父亲存在着隔阂,他对父亲的行为举动是不解的、无奈的,作者当时尚未理解父亲心境。
2.活动二:再“泪”——触动之泪
① 第二次写到“泪”是在哪个震撼人心的场景之后?找到关键句。
预设:目睹父亲穿过铁道、爬月台买橘子后,“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② 这次的泪与第一次有何不同?是什么触动了作者?
预设:
①动作描写 :“蹒跚”、“探”、“穿”、“爬”、“攀”、“缩”、“微倾”等年老、艰难 、努力、坚定
②外貌描写: “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教师引导:大家注意到了父亲衣物的颜色了吗?黑色、深青色。结合前文我们知道了,是因为祖母离世,要办丧事,所以不易穿艳丽的颜色。那大家注意到衣服的材质了吗?都是“布”。“布”有什么特点?结实耐穿。结合前文可以知道这是由于他差事交卸了,被迫典变卖典质,连丧事都是借钱办的,能够看出生活的窘迫。
总结:第二次的泪触发点是 父亲艰难买橘的背影 。此时的泪,是 被父亲的举动深深震撼和触动的泪 。父亲不顾自己年迈、步履蹒跚、穿着不便,执意要去做这件看似微不足道却饱含深情的事。笨拙而艰难的动作背后,是 最朴素、最执着的父爱 。作者透过背影,第一次如此真切地、强烈地感受到了这份沉默的爱。这泪,是 理解开始萌芽的泪 ,这次流泪是 作者情感发生转折的关键点 。
3.活动三:三“泪”——悔恨之泪
① 第三次流泪发生在什么时刻?找到相关描写。
预设:父亲买橘回来,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然后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② 为何父亲背影消失后,“我”的眼泪又来了?此时的泪包含了哪些更复杂的情感?(联系父亲“心里很轻松似的”这一 神态描写 和“混入”、“再找不着”等词语)。
预设:触发点是 父亲背影的消失 。这泪,是 离别的不舍之泪 ,更是 对父亲未来命运的深深担忧与无尽悔恨之泪 。父亲强作轻松更让儿子心酸。背影的消失象征着父亲的 衰老、孤独以及未来生活的不可预测 。作者此刻不仅理解了父亲的爱,更深切体会到父亲的不易与脆弱,联想到父亲因“老境颓唐”而“触目伤怀”、“情郁于中”, 强烈的愧疚感(未能体谅父亲)和无力感 涌上心头。这泪,是 理解深化后的痛楚之泪 ,是 预感到岁月流逝、亲情可能无法弥补的沉重之泪 。
4.活动四:终“泪”——永恒之泪
① 文章的结尾处,作者提到父亲的信,信中说什么?作者的反应如何?
预设:父亲信中说:“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作者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② 这最后的“泪光”与前面三次有何不同?为何在泪光中又看见背影?这“泪光”承载着什么?理解“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对作者的冲击。
预设:触发点是 父亲来信中透露的衰老病痛和生命将尽的悲凉 。这泪,是 跨越时空的深沉怀念之泪 ,是 对生命易逝、亲情珍贵的终极感悟之泪 。父亲的信让作者瞬间回到浦口车站的那个场景,那个艰难攀爬的背影已成为 父爱和父亲形象最深刻的象征 ,是作者心中 永恒的精神印记 。“晶莹的泪光”既是悲伤,更是 对这份沉重父爱的终极确认、接纳和刻骨铭心的怀念 。这泪光,照亮了作者心中 父爱的伟大与生命的厚重 。
(二)悟“背影”与“泪”之魂
1.文章题为《背影》,而我们的活动聚焦于“泪”,这两者有何内在联系?“背影”为何能让作者数次落泪,并成为永恒的记忆?
预设: “背影”是沉默父爱的具象化呈现,是作者情感爆发的核心触发点。 背影的 笨拙、艰难、衰老 恰恰 反衬出父爱的坚韧、无私与不顾一切 。它超越了言语,成为 沟通父子情感的无声桥梁 。 “泪”是作者内心情感的外化,记录了作者对父爱从隔膜到触动、到悔恨、再到深切怀念与领悟的完整心路历程。 泪光中的背影,最终升华为 父爱永恒与生命之重的象征 。
2. 作者怀念的仅仅是父亲这个人吗?更深层的是什么?
预设:作者怀念的,既是父亲本人,更是父亲在艰难岁月中、在父子隔阂时,依然用最朴素的行动所展现的 那份沉默、坚韧、无私的爱 ,以及这份爱带给作者的 生命启示 ——关于 亲情的珍贵、理解的不易、生命的责任与重量 。
四、作业
迁移阅读: 课后阅读朱自清的另一篇散文《荷塘月色》,体会其不同的情感基调和语言风格。
思考感悟: 以“我生命中的一道背影”或“那一刻,我的泪”为题,写一段话或一篇小文,记录一个触动你心灵的亲情瞬间。
五、板书
初“泪”——不解之泪
泪 再“泪”——触动之泪 沉默、坚韧、无私的
三“泪”——悔恨之泪 爱
终“泪”——永恒之泪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