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骨头最硬“周树人”,光耀世界“民族魂”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块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是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学生进一步学习议论性文体的一个单元。这个单元的议论文有立论、有驳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本文短小精悍,对敌人的讽刺犀利如刀,对中国的脊梁热情似火地歌颂,充分表现出鲁迅杂文的语言风格。
【教学目标】
语言目标: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驳论文语言的严谨性。
思维目标:了解文章批驳的观点,准确把握作者观点;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
价值目标:联系时代背景,明晰“中国的脊梁”的含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重点难点】
了解文章批驳的观点,准确把握作者观点;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
理解“中国的脊梁”的内涵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请看,这是前不久杭州亚运会上,中国在奖牌榜上的排名位列第一,中国又一次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自信是无与伦比的!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
而八十多年前的中国,我们却差一点失去了自信力,为了唤醒民族的自信力,有一个人,在国难当头的紧急关头,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以笔为剑,与敌人英勇抗争。他就是我们的民族魂——鲁迅先生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而杂文最能体现“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今天我们通过这篇杂文的学习,一起去感悟先生打不倒击不垮的爱国豪情吧!
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文体知识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上,分为哪两种?
预设:立论和驳论
本文属于两类中的哪一类?
预设:驳论文
什么是驳论文?
预设:先树立一个错误的观点,再对其进行批驳,最终立起自己观点的一种议论文体。
板块式任务教学
任务一:初读,辨题与破题,猜测“树”与“立”
1.辨题,揣摩标题的深意
板书: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生指出错误——掉了“吗”字
“吗”字在这里会不会就是个语气词呢?可以去掉吗?
——不可以(生回答)
思考:为什么不可以去掉“吗”?
——去掉就变成了陈述句,有“吗”字是疑问句
尝试读一读,看两种句式语气有什么不同?
没有“吗”的效果,生读出:失望、沉重感
有“吗”的效果,生读出:有一种质疑、愤怒
用疑问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做标题,引起了我们的阅读兴趣
2.破题,猜测“树”与“立”
读一读题目,猜一猜作者“树”的靶子和“立”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预设: 批驳的观点: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主张的观点: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
任务二:深读,驳倒辩论赛,梳理论证思路
1.浏览文章1-8段,结合课文内容,提取课文的观点,展开“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辩论赛。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正方 反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
论据1: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地大物博 反驳:信“地”信“物”
论据2:不久,就不再自夸,只希望着国联 反驳:信“国联”——他信力
论据3: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地求神拜佛 反驳:信“神佛”——自欺力!
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论据1:自古以来:我们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中国的脊梁
论据2:现在,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前仆后继地战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以偏概全
2.总结驳论之思路
用一段通顺流畅的话,总结本文驳论思路:
预设:树—破—立—结
树靶子(第1—2段):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驳敌论(第3—5段):失掉“他信力”,发展“自欺力”。
立己论(第6—8段):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作结论(第9段):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是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3.齐读第九段作者的结论。
任务三、读透,理解作者笔下——中国的脊梁
背景介绍:
视频链接: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沦陷,日寇加紧侵略我国。当时由于国土日益沦丧,悲观失望的气氛笼罩着上层社会。1934年8月27日,《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针对这种观点,鲁迅先生特地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三省三周年以后的一星期,发表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
1.所以鲁迅写这篇驳论文的目的是什么?
预设:面对国家、民族灰暗处境下的人们,为了激励他们抗争的民族自信力、自信心!
2.齐读“中国的脊梁”的排比句。从鲁迅的语言中,我们知道中国人并有失掉自信力,因为有中国的脊梁。
3.请同学们根据鲁迅笔下对中国的脊梁的特征阐述,仿例子写句子,列举中国的脊梁,理解“中国的脊梁”的内涵。
示例:自古以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舍身求法的谭嗣同。……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预设:“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埋头苦干的杜甫,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拼命硬干的文天祥,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民请命的范仲淹,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4.回到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他说“鲁迅的骨头是嘴硬的。”相信通过这篇文章,同学们已经感受到了鲁迅的铮铮铁骨和爱国情怀。然而,网上却有人说,鲁迅是杠精,各种不服各种喷,你们同意这种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预设:国难当头的危急关头,鲁迅高举新文化运动的大旗,在中国最黑暗的时刻,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唤醒国人的民族自信力,他,是当之无愧的民族魂,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的脊梁”!把他和网络喷子相提并论是不对的。
5.鲁迅那个时代以及以前的时代,有很多中国的脊梁,现当代有没有中国的脊梁呢?
预设:当然有。比如“中国核潜艇之父”彭士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中国的“保尔柯察金”朱彦夫;写下“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戍边战士陈祥榕......他们是中国的脊梁,是中国的主流,是中国的希望!
课堂小结:“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毛主席说: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习主席也曾说过:信心赛黄金。只要有信心,未来可期。自信力和自信心对于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何其重要!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也不能失掉自信力,更不会失掉自信力。因为我们有中国的脊梁!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一方面掌握了驳论文的写法,另一方面也体味了鲁迅那犀利尖锐的语言风格,同时了理解了鲁迅的风骨。我们应当学习中国的脊梁那种不屈不挠,奋勇拼搏,勇往直前的精神。做新时代的中国的脊梁!
 
四、作业设计
1.基础性作业:
对比阅读:课后请同学们阅读与本文背景相关的鲁迅的另一篇驳论文《“友邦惊诧”论》,制作读书卡片。要求:观点和论据摘录出来,并摘抄最触动你的句子。下一节课交流展示
2.发展性作业:
月考刚刚结束,请以《2107班失掉自信力了吗》仿写课文,写一篇驳论文。
3.拓展性作业:
假如鲁迅先生生活在当代,被评为“2023感动中国人物”,请参照之前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词,为他拟写一段颁奖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