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春》课堂实录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春》课堂实录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春》教案
【教学目标】
1.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把握修辞,提升文学鉴赏能力。(重点)
2.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连读的技巧,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难点)
3.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素养)
【情境设置】制作春之书签
刚刚进入初中,开启新生活,班主任想要制作一些关于“春”的书签,发给同学们,希望大家都能拥有美好的初中生活,请你帮助班主任一起制作春之书签。
【教学过程】
任务一:绘春景,分类书签
师:班主任购买了以下四种书签,请你将不同花色的书签与文章段落匹配,并说说你的理由。
生:第一组书签对应文章的第四段,是写春风。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师:春风有什么特点?
生:柔和、温暖。
师:春风是无形的,是难以描绘的,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春风的?
生:触觉,“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生:嗅觉,“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
生:听觉,“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师:春风是无形的,是难以描绘的,作者巧妙地却从触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
生:第二组书签对应文章的第三段,是写春天的花。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师:春天的花有什么特点?
生:多。
生:美丽、鲜艳。
生:香气扑鼻。
师:百花竞放、鲜艳芬芳、多而闪耀,一幅多么美丽的春花图啊。作者不仅看到的五颜六色的花朵,还有?
生:想象的。
师:哪里是想象的?
生: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师:作者光看到花朵,就已经想到?
生:秋天要结满果实。
师:由上而下、由实到虚、由正面到侧面,可见春日多么繁盛美丽,带给人们希望啊!
生:第三组书签对应文章的第二段,是写春草。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师:作者笔下的春草有什么特点?
生:嫩嫩的,绿绿的。
生:有生机,“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生:软绵绵的。
生:茂盛的,“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师:写春草,为什么还要写人们?
生:人的活动侧面写出春草软绵绵的。
师:由点到面,由近及远,从正面到侧面,多么富有生机的春草图!
师:那么第四组书签应该对应文章的哪一段的?
生:第五段,是春雨。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师:春雨又是怎样的?
生:细细密密的。
生:细密、轻柔。
任务二:感春景,制作书签
师:接下来,请你在课文中选择你喜欢的句子,写在对应的不同书签上,并说说你喜欢这句话的理由。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生:我选择这句话,因为“钻”字用得好,体现了春草破土而出的生命力,如果要是换成“长”就平淡了。
师:大家认为这位同学说的怎么样?
生;很多,理由很充分。
生:不仅选出了自己喜欢的句子,还说明了句子好在哪里。
生:而且他做了一个假设,要是换成别的词语会怎么样,这样就能看出原来词语的好处了。
师:没错,这位同学给大家做了一个好榜样,类似这样分析句子中词语的表达效果,就是赏析。还有哪位同学想尝试一下,制作自己的书签,并简单进行赏析。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生:我选的也是这句,但是我认为“偷偷”这个词用的很好,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
师:没错,“偷偷”一词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生:我选择这句话,因为这句话用了比喻,春风像母亲一样温暖、慈爱,感觉很幸福,很深情。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生:我选择这句话,因为作者反复说“盼望”,可见期待春天的心情多么殷切。
生:我也选的这句话,因为“春天的脚步近了”,是拟人,赋予春以人的动作,可以感受到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生:蜂闹蝶舞,说明花朵繁茂、鲜艳和甜香。
师:这是什么描写方法?
生:侧面描写。
师:蜂闹蝶舞,是侧面写春花繁茂、鲜艳和甜香,同时用蜂蝶的“闹”“飞”衬花的香甜艳丽,使画面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味。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生:我选择这句话,因为这里用了拟人,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这些花朵都跟人一样,争先恐后要开花。
师:你的词语真丰富!争先恐后这个词语用得真好!这些花朵都在“争”些什么呢?
生:争谁先开花。
生:争谁开的花多。
生:也可能是争哪个可以吸引来最多的游客观赏。
师:真是百花争艳!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生:我选择这句话,因为这里用了比喻,而且用了排比,春日的花朵五颜六色。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生:我选这句话,因为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春天比作一个刚睡醒的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睡饱醒来时精神饱满、心情愉悦的情态。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生:我选这句话,因为这里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万象更新的新气象。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生:我选的是这三句话,春天给人以新生命,给人以美丽多姿,给人以力量、信心的美感,我感觉非常积极向上。
师:这是什么修辞?
生:比喻。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
师:比喻,需要甲乙两个事物又相似点,那么春天与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都有怎样的相似点呢?
生:春天代表着新生活,这一点与刚落地的娃娃相似。
生:春天很美丽,很漂亮,这一点与小姑娘类似。
生:春天充满着希望和活力,所以与健壮的青年有相似之处。
师:也希望所有的同学,都能像春天一样,来到初中,开启新生活,充满活力,满怀希望,拥有一个美好的初中生活!
任务三:读春景,分享喜悦
师:请你把制作好的书签送给你最喜欢的同学,并把书签上的话念给他/她听,送给他/她你最美好的春日祝福,跟他/她成为好朋友吧!
重音:朗读时,为适应传情达意的需要,对语句中的某些词语或短语以重读的形式加以强调。
停^连v:指朗读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声音的中断即停顿,声音的延续即连接。无论是停还是连,都要与文章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要求相适应,不是任意的。
生:盼望着,盼望着,东风v来了,^春天的脚步v近了。
师:你为什么要这么读呢?
生:重读“盼望”是为了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在静静地等待春天来临,重读“来”和“近”是为了表现当春天真的来临时,作者内心的激动、惊喜。在“来了”“近了”前面停顿,是为了让读者感受到春天来临是有一个过程的。
生:我认为“东风来了”要连读,不应该停顿,这样更能体现出作者内心激动的心情。
师:重音和停连的设计可以有所不同,设计是建立在读者对文本的情感把握之上。两位同学的想法都有道理。
生:坐着,^躺着,^打两个滚,v踢几脚球,v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v轻悄悄的,草v软绵绵的。
生: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师:请大家课后把制作好的书签送给你最喜欢的同学,并把书签上的话念给他/她听,送给他/她你最美好的春日祝福,跟他/她成为好朋友吧!
【课后作业】
1.请你积累有关“春”的古诗词。
2.发挥想象,你心中的春天是怎样的?另写一些句子比喻句来描绘春天,也可运用其他修辞。
1. 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2.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 朱熹《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4. 王安石《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5. 贺知章《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6. 其他经典诗词
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绘了战乱后的春日景象,寄托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以草为喻,表达了生命的顽强和希望的永恒。
宋祁《玉楼春·春景》:“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日早晨的美景,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感官享受。
这些古诗词不仅是对春天美景的描绘,更是诗人情感与哲思的寄托。它们跨越时空的界限,至今仍能触动人们的心灵。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