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2张PPT)《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林黛玉“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到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不觉心动神摇。……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课前导入学习目标一、了解汤显祖及其《牡丹亭》;二、品位戏剧语言,提高鉴赏戏曲的能力,在诵读中体 会戏曲语言的抒情性和音韵美;三、体味杜丽娘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人性的复苏。关于作者汤显祖(1550年—1616年),江西临川人,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汤显祖有多方面的成就,而以戏曲创作为最。其戏剧作品《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其中《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这些剧作不但为中国人民所喜爱,而且已传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国家,被视为世界戏剧艺术的珍品。汤显祖的思想汤显祖是著名的思想家,与被封建正统派视为洪水猛兽的进步思想家李贽、与以禅宗来反对程朱理学的达观禅师交往密切,追求个性解放,提出以情反理,“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的进步主张。戏剧创作上他反对拘于律声,提倡灵性,是明代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旗手之一。了解作品《牡丹亭》即《还魂记》,传奇剧本,二卷,五十五出,据明人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而成,明代南曲的代表。《牡丹亭》与王实甫的《西厢记》;孔尚任的《桃花扇》;洪昇的《长生殿》并称为中国“四大古典戏剧”。创作背景明朝为了巩固统治,将程朱理学作为正统思想,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到了明朝中期,出现了一股怀疑程朱理学的思潮,当时社会便逐渐出现批判封建礼教、提倡个性解放的思想。在这样的背景下,万历二十八年,汤显祖辞官,回到家乡江西临川县的乡村闲居。他在生活中耳闻目睹了一些青年男女的爱情遭遇,这些故事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回乡后不久,他就开始了《牡丹亭》的写作。故事梗概南宋时江西南安府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在梦中见一书生手持柳枝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从此之后,她便为相思所苦,伤情而死。此时,杜宝转官淮安,乃葬杜丽娘于牡丹亭畔。故事梗概三年后,广州书生柳梦梅去临安应试,路过南安,拾得丽娘画像,悦其貌美,终日把玩。丽娘幽魂出现,又与柳梦梅相会,并得再生。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汤显祖)牡丹亭还魂记题辞故事梗概丽娘复活后,与梦梅同往淮安求其父母许婚,杜宝见了大怒,视女儿为妖孽,诬梦梅盗掘女坟。正好梦梅得中状元,乃上书自辩,杜丽娘也登朝申诉。终于得到皇帝承认,夫妻团圆,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题解《牡丹亭》全剧共五十五出,《游园》是第十出《惊梦》中的前半部分,由六支曲子组成,主要是刻画杜丽娘的内心世界。在她走出深闺之前,她不知道“春色如许”,当她来到园中,领略了“姹紫嫣红"的春色,也象征着她的青春的觉醒。本文选择的是《牡丹亭》中最有名的一支曲子——【皂罗袍】(“皂罗袍”是昆曲的曲牌名)。诵读——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这样繁花似锦的迷人春色无人赏识,都付予了破败的断井颓垣。这样美好的春天,宝贵的时光如何度过呢?使人欢心愉快的事究竟什么人家才有呢?雕梁画栋、飞阁流丹、碧瓦亭台,如云霞一般灿烂绚丽。和煦的春风,带着蒙蒙细雨,烟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动着画船——我这深闺女子太辜负这美好春光!研读与探究——共赏曲词之美诗歌“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知识回顾思考:诵读《游园》,你认为曲词“三美”是什么呢?画面美情感美音韵美合作探究——共赏曲词之美画面美寻意象、描画面情感美析手法、明情感音韵美押何韵、明句式、析效果合作探究——共赏曲词音韵之美押何韵、明句式、析效果①整首曲子押ian/uan韵,一韵到底,给人以流畅明快之感;②在句式上运用了短句,句式整齐华美,富有音乐性,也渲染了情与景的矛盾,突出了主人公复杂的心理。合作探究——共赏曲词画面之美寻意象、描画面姹紫嫣红的百花、断井、颓垣、雨丝、风、烟波、船、云霞、翠轩意象:画面:姹紫嫣红、飞阁流丹、云蒸霞蔚、春风细雨的春景和多情貌美的少女共同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诗情画意、生机盎然的春景图。合作探究——共赏曲词情感之美析手法、明情感①以乐景衬哀情。“姹紫嫣红”写出了百花之绚烂,而“断井颓垣”写出了院落之荒凉,明媚的春光唤醒了她的青春意识,然而她却被封建礼教禁锢在“牢笼”中,曲词表达了她内心的苦闷和对春光易逝的感伤以及对自由的向往之情。②直抒胸臆。面对良辰美景却无赏心乐事,只有满腹寂寞苦闷和无限哀怨,直接倾诉对命运的感伤。而结尾句更是直接表达了她对自由幸福的向往之情。合作探究——共赏曲词情感之美析手法、明情感③虚实结合。“朝飞暮卷……烟波画船”是杜丽娘想象中更开阔的春景,从狭小的园内扩展到辽阔的湖光春色,正是杜丽娘内心所向往的广阔天地,既有渴望,也有惆怅。④情景交融。曲中的景物描写都通过人物的眼睛与思绪来展现,而人物的感受也融合在其中。景中情、情中景浑然一体。总结曲词之美小结: 景美却情伤,这支曲子用反衬手法表达了杜丽娘惜春伤春的情感,表达了她冲破封建牢笼、反抗封建礼教的精神和个性解放愿望以及愿望不能实现的郁闷心情。思考并谈谈杜丽娘的形象和意义。读曲词,品人物杜丽娘是一位敢于反抗封建礼教、追求自由、追求个性解放的女性。杜丽娘形象的塑造,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批判了程朱理学的虚伪,反映了明代资本主义萌芽时期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渴望,和个性解放的强烈追求,歌颂了他们为实现理想所做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具有鲜明的历史意义与社会意义。思考:林黛玉听《游园》时为何会“心痛神痴,眼中落泪”?读曲词,品人物大家闺秀青春貌美封建礼教身心禁锢意识觉醒向往自由人不同,景相异,情相通知识运用选择《游园》中另外几支曲子中的任一支,就曲子所表现的画面美、情感美和音韵美,写一段赏析性短文,200字左右。【绕地游】梦回莺转,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炷尽沉烟,抛残绣线,凭今春关情似去年 【步步娇】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响,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好姐姐】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麋外烟丝醉软,牡丹虽好,它春光怎占的先。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剪,呖呖莺歌溜的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