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版中职语文职业模块第六单元课时教学课件(共5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教版中职语文职业模块第六单元课时教学课件(共53张PPT)

资源简介

(共53张PPT)
第六单元
微写作
1.借助微写作,学习观察和思考,在关注社会热点的同时,增强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提升思辨意识和担当精神。
2.把握微写作篇幅短小、结构紧凑、语言精炼的特点,能根据新时代社会快速发展变革的需要,从立意、结构、表达等方面进行构思,个性化地描述事物、抒发情感、表达观点。
3.激发写作兴趣,培养敏捷的思维能力和快速组织语言的能力,提高人际沟通和交往的效率。
本单元为微写作专题,意在引导学生了解微写作的特点,学习用短小精悍的文字表达具体情境中的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等内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主要从描写景物、抒发感情、表达观点三方面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大自然中,春有春的妩媚,夏有夏的热情,秋有秋的魅力,冬有冬的神奇。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面对名山大川,四时美景,挥笔写下了精美的篇章,他们的创意、笔法都值得我们玩味揣摩,我们要在平常的生活中,善于观察,学会描写景物。
诗人白居易有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徜徉雨中,我们或许会有无可名状的哀愁;沐浴月光,我们或许会感到漫无边际的孤独;仰望苍穹,远眺大海,我们心胸开阔;俯视大地,近观流水,我们豪情万丈。生活处处有美景,美景时时动人情 ,我们要善于发现美,学会抒发真情实感。
一番有理有据的阐释,一场针锋相对的反驳,一次全面透彻的分析……生活中,总有一些特定的情境,需要我们对人、对事、对物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观点。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让其他人知晓自己,可以表达自己的意愿,我们要准确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
三阶三学
一 微写作·描述事物
1.学会多角度观察静态景物、动态场景、事物变化过程。用鲜明的立意、紧凑的结构、凝练的语言把事物的状态、特征描绘出来。
2.学会综合运用不同的描写方法,把事物写鲜活。
一、知识积累
描述事物主要有描述静态景物、描述动态场景、描述变化过程。
描述静态景物时,要形象地勾勒出景物的形态。要抓住景物最具特色的方面,突出其个性,呈现其魅力。可从多个角度入手,运用多种手法,进行细致、生动、形象的描写,以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描述动态场景时,要生动地描述出事物在活动中的状态。重在描摹人或物的运动状态及特征。可将运动的精彩瞬间分解为一帧一帧的画面,按照一定的顺序,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出典型动作的方向、速度、形态、声音等,以突出展现描写对象的变化、生机和活力。
描述变化过程时,要清晰地描述出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要抓住关键节点,清晰地展现事物变化的主要过程,突出其变化特点;还要运用形象的语言将变化过程写得具体、生动。
总之要描述好景物,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要写出景物的特点
描写景物要抓住特点,巧用修辞手法,生动地描写景物的特点。景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形状、颜色、质地以及音响、气味等方面。
(二)多角度、有顺序的写景
1.调动“五觉”(视觉、味觉、听觉、嗅觉、触觉)。
充分调动我们心灵的扫描器——五官和肌肤来观察眼前的景物。要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体会不同的感觉、不同的形象。甚至可以从现实之景延伸到想象之景。读之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2.注意角度、选点观景。
(1)定点观察。
观察景物时上看、下看、远看、近看,要变换各种观察角度。就像一个摄影师,一会把镜头摇远,一会把镜头拉近,一会仰视,一会俯视,一会平视。
(2)移步换景。
走动起来,变换远近距离,高低位置和各种视角,观察同一景物的不同侧面、局部,或者不同景物的各个方面,然后依次进行描写。
3.注意顺序(空间、时间、游踪)。
从上到下 从左到右 从内到外
从大到小 从春到冬 从东到西
从主到次 从近到远 从早到晚等等
(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
把握好写作的顺序,文章就不会读之无味。
(三)善用修辞,展开想象、联想绘出景物的个性
修辞好比语言的调色板,在描绘景物时,巧妙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对比等修辞方法,不但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而且能突出景物的个性特征。我们在描写景物的时候,可以使用修辞方法,这样描写出的景物更加生动形象,更具感染力。
(四)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景中有情
在描绘客观景物的同时,要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思想感情融注到作品中去,使读者产生共鸣,进而给读者带来愉悦之情、陶醉之情,将读者带入特定的情景之中,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
二、预习检测
1.描述好景物,可以从几方面入手
①要写出景物的特点;②多角度、有顺序的写景;③善用修辞,展开想象、联想绘出景物的个性;④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景中有情。
2.描述静态景物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描述静态景物时,要抓住景物最具特色的方面,突出其个性,呈现其魅力。
3.描述动态场景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描述动态场景时,重在描摹人或物的运动状态及特征。可将运动的精彩瞬间分解为一帧一帧的画面,按照一定的顺序,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出典型动作的方向、速度、形态、声音等,以突出展现描写对象的变化、生机和活力。
4.描述变化过程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描述变化过程时,要抓住关键节点,清晰地展现事物变化的主要过程,突出其变化特点;还要运用形象的语言将变化过程写得具体、生动。
1.阅读《黄河口秋景》文段,思考:
(1)找出这段文字中描写色彩的词语,理解其“浓郁、奔放”的情怀。
红红、洁白、黝黑、浑黄。这些词语仿佛是有人打翻了调色板,把黄河口铺展成缤纷灵动的油画,展现出浓郁、奔放的情怀。
(2)找出这段文字的视角描写,理解其“典雅、雄浑”的情怀。
仰视,天高云阔;俯瞰,秋草连绵;近观,鹳雀群集;远眺,河海无边。不同的视觉把秋日的黄河口,谱写成一年中最为华美的乐章,展现出典雅、雄浑的情怀。
2.阅读《篮球场上》文段,思考:这段文字描写了几组画面 用传神的动词,再现了少年的什么精神
抓住篮球少年接球、运球、传球、投球的几个画面。用“飞步上前”“纵身一跃”“侧身灵活地晃过”“伸腰展腹”等传神的动作描写,再现了篮球少年突破重围、成功投篮的精彩瞬间,洋溢出充满活力、灵活自信的青春气息。
3.阅读《神奇的月全食》文段,思考:这段文字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这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这段文字运用了比喻、拟人手法。描述了月亮被阴影逐步遮盖,直至被全部遮盖,再到复圆的过程,赋予了月全食独有的美感和情趣。
微写作训练
1.一年四季,大自然的美都无处不在:雪花的飘落、鲜花的怒放、落叶的坠地、松树的挺拔……都是时间留下的美的足迹,都是大自然为人类捧出的灯盏。请选择一处美,用生动而富有文采的语言形象地把这种美景描写出来。要求:至少用两种修辞手法,200字左右。
冬天到了,雪花在天空轻歌曼舞,像蝴蝶一样轻盈,像柳絮一样飘洒,遮住了人们的视线,万物就像笼上了一层洁白的纱。它们落在房屋上,房屋就像戴上了白帽。它们落在树枝上,树枝就披上了鹅绒大衣;它们落在田野上,田野就像盖上一床厚厚的棉被,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有调皮的几朵落在我的掌心,洁白晶莹,我还没来得及看清它们,它们就不见了,我的掌心只留下湿湿的一片。
2.细致观察下图,展开合理想象,通过加修饰语,运用修辞方法,描绘图中的景物。(40~50字。)
晶莹的露珠在绿得发亮的叶子上滚动,时上时下,像一颗颗璀璨的钻石在叶间跳着华尔兹,他们有的眨巴着大眼睛好奇地互相打量着,有的嬉笑着,有的追逐着,有的打闹着。一只七彩瓢虫正凝视着眼前的跳动的钻石,也许它很想与之共舞吧。
3.同学们经常会到老师的办公室,请你描述老师的某间办公室,写出或安静或热闹的特点,200字左右。
走进老师的办公室,扑面而来的是一阵书墨的幽香,静静弥散开来,宛如一曲和缓轻柔的音调流淌着,我们躁动的心马上安静下来。放眼看去,有的老师正埋头书写教案,笔尖发出沙沙的声音犹如一首动听的音乐;有的老师正在批改作业,一言不发地凝视着书桌上学生稚嫩的文字;有的老师正跟学生轻声细语交谈,学生时而微笑,时而点头。我发现窗边有张旧桌,桌上的茶杯中散出淡淡清香,水雾在阳光下袅娜地飘。这里拒绝了窗外的叽叽喳喳,拒绝了门外的纷纷扰扰,我被这醉人的安静感动了,被老师们无私地付出感动了。安静,原来这般感人。
二 微写作·抒发情感
1.掌握抒情文字的特点和写法。
2.能够采用恰当的抒情方法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3.善于发现自身、人类、社会及自然的美,培养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一、知识积累
抒情是和记叙、议论、描写、说明并列的一种表达方式,是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内心感情的一种表述法。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抒情,是文章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的重要手段。抒情,是抒情诗、抒情散文的主要表述方法;在叙事性的作品中,它常常与叙述、描写、议论等综合运用。在议论说理的文章中,作者一般很少直抒感情,而是通过对某种观点的论证,体现作者的爱憎感情。记叙中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
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类。
直接抒情:要真挚、丰富、强烈,直截了当地把内心强烈的感情抒发、倾吐出来。这又叫做“直抒胸臆”。
直接抒情的方法:
1.用感情词。
2.内心独白。
3.变换人称。
4.善用修辞。
间接抒情又分为借物抒发情感和借景抒发情感。借物抒发情感时,要寄情于物,凸显物的情感价值;借景抒发情感时,要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借物抒情方法:
1.留心身边事物,多角度观察生活。
2.捕捉事物特征,进行合理的联想。
3.运用对比象征等,抒发心中情志。
借景抒情的方法:
1.明确感情:所要抒发的感情是什么。
2.寄情景物:把情感寄托在具体景物当中,通过对具体景物特点的描述表达不同情感。
3.借助技巧:比喻、拟人添文采,排比、反问更显气势。
二、预习检测
1.什么是抒情
抒情是和记叙、议论、描写、说明并列的一种表达方式,是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内心感情的一种表述法。
2.抒情的方式有几种 什么是直接抒情 什么是间接抒情
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类。直接抒情:要真挚、丰富、强烈,直截了当地把内心强烈的感情抒发、倾吐出来。这又叫作“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为借物抒发情感和借景抒发情感。借物抒发情感时,要寄情于物,凸显物的情感价值;借景抒发情感时,要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1.阅读《“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颁奖辞——致袁隆平》,思考:这段文字用了什么抒情方式赞美袁隆平 表达了什么感情
这段文字用直接抒情表达了对袁隆平的赞美之情。表现了袁隆平虽前后身份、地位不同,却始终执着地坚守梦想的感人情怀。
2.阅读《不老的针脚》,思考:这段文字作者选取了什么物品进行描写 表现了奶奶的什么感情
选取了“缝纫机”进行描写。表现了奶奶对儿孙们的关爱与真情 。
3.阅读《腊梅香》,思考:这段文字从什么角度入手 运用什么修辞写了腊梅的形态、颜色,表现了腊梅的什么品质
从“香”这一角度入手,先写“嗅”到香味,然后运用拟人、比喻手法,写腊梅的形态、颜色,表现了腊梅谦逊、低调、平淡、朴素的精神品质。
1.请你用“果园、苹果、鸭梨、山楂树、红枣、葡萄”写一段话,描绘一幅画面,抒发情感,写一则200字左右的短文。
示例:秋天的果园更美。红艳艳的苹果压弯了枝头,远远望去,就像一个个小红灯笼,多好看呀!黄澄澄的大鸭梨像金钟一样悬挂在树上;山楂树上缀满了一颗颗红玛瑙似的果子;红艳艳的大红枣像糖葫芦似的倒挂在枝头;一串串圆溜溜的葡萄吊在架子上,紫的如丁香,绿的如翡翠,一颗颗又大又圆,像成串的水晶球、大珍珠,使人馋涎欲滴。
2.写一段直接抒情的文字(可写诗歌)纪念自己的18岁。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写一则200字左右的短文。
示例:荔枝树上结满了荔枝,你是最热情的红色一颗。花店里摆满了鲜花,你是最惊艳的一朵。我翻遍了字典想为你吟一首短诗,可你只是最深沉的片语。我走过无数繁华的夜晚,夜终究无法为你织颜。你给了我最飞扬的笑脸,最欢快的歌喉,却也交予我最沉重的责任,最富庶的思想。你是我的18岁,天空像水一般透明,世界被温暖的太阳包围。我会一路叽叽喳喳,我会像小鸟一样去热爱生命,热爱你——18岁!
3.“荷花”是中国人感物寓志的意象,也是我国古代咏物诗和文人画中比较常见的题材。用借物抒情的方式,以“荷花”为题,写一则200字左右的短文。
示例:荷花高洁、顽强、无私。周敦颐写道“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呀,荷花即使处于泥泞仍能洁身自爱,亭亭净直,盈盈欲滴,默默为大自然奉献一抹红;杨万里写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炎炎夏日,很多花卉都萎靡不振,一副垂头丧气的模样,而荷花却不畏酷暑生机勃勃傲然绽放;而且它的果实——莲子,可以养心安神;它的根——莲藕,是人们青睐的食材。它浑身是宝。莲,花之君子者也。花尚且如此,人当如何 定当如这盛夏之花,不畏荆棘,灿烂如斯,奉献如此。
三 微写作·表达观点
1.掌握表达观点的特点和写法。
2.能够采用恰当的方法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观点。
3.能在具体的情景中阐明自己观点,反驳错误观点,辩证分析观点。
一、知识积累
微写作中表达观点,要开门见山,观点正确、鲜明。直接阐述观点时,要抓住关键,论据要典型精要;反驳错误观点时,可直接反驳,也可批驳其论据或论证的谬误;辩证分析观点时,要辩证思考,理性表达。论证要紧扣观点,要言不烦。
表达观点主要有下面几种方法:
1.直接阐述观点。
2.反驳错误观点。
3.辩证分析观点。
二、预习检测
1.直接阐述观点应注意什么问题
直接阐述观点时,首先要想清楚,其次要理清楚,再次要写清楚。
2.反驳错误观点应注意什么问题
反驳错误观点时,先引出错误观点,指出其错误或危害;接着抓住错误观点的要害,深刻分析,层层批驳;最后确立自己的观点。
3.辩证分析观点应注意什么问题
辩证分析观点时,首先摆出要辨析的不同观点,然后运用辩证思维对不同观点进行逐一分析或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或主张。
1.阅读《我选择“浅草”》文段,思考:
(1)作者抓住“浅草”的自然特征与象征意义,从哪三个方面写浅草
“春草”“嫩草”和“群体的草”三个方面写浅草。
(2)浅草有什么特点 与新成立的文学社之间有什么关系
浅草有“报春”“充满着生命力”“有凝聚力”的特点。“浅草”与新成立的文学社都具有新生、团结的特点,明确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2.阅读《“起跑线输赢论”可以休矣》,思考:
(1)标题有什么特点
标题醒目,针对错误论调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2)文章结构有什么特点
全文结构严谨。首段开门见山,引出错误观点;“流传甚广” “误导”,一针见血地指出“起跑线输赢论”的欺骗性之强和危害性之大。中间部分抓住“起跑线输赢论”没有科学根据、违背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违反儿童的学习规律这三个要害,逐一批驳,思路清晰。结尾首尾呼应。
3.阅读《电子书和纸质书之我见》思考:作者对电子书和纸质书有什么看法
围绕人们对电子书和纸质书的两种不同认识,作者从电子书和纸质书的自身特点和阅读体验两个方面简明扼要地进行分析,指出两者并无优劣之分,而是可以互补的,建议读者根据个人的阅读需要和习惯等灵活选择。
1.有人认为,中职学生只要学好专业技能就可以了,公共基础课程可学可不学。结合自己的学习体验,用文字反驳这种观点,写一则200字左右的短文。
示例:有人说:“中职学生只要学好专业技能就可以了,公共基础课可学可不学。”持这种观点的人,试问你真正理解“基础课”的“基础”二字吗 学习就像建房子,房子能建多高,取决于它的地基有多牢固。在众多的课程中,公共基础课就好比房子的地基和主体结构,必须稳固。专业技能课好比房子建成后的“软装饰”。强调专业技能,凸显的是鲜明的“装修风格”,但是这一切都应建立在房屋主体结构牢固的基础上。公共基础课程不扎实,就犹如一幢危房,说不定还会有倒塌的隐患,后期的装修就可能“打水漂”。归根结底,我们首先要关注主体结构的稳固,同时重视“装修风格”,否则就是舍本逐末。
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微写作。
学生反映校服款式老旧、颜色灰暗,建议校长换款式新颖的校服。但家长知道后,觉得这样的校服穿上后容易使学生分心,不可换。校方对此很为难。
请你给校长写一封信,阐述自己的看法,对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帮助。要求:表达得体,200字左右。
示例:
尊敬的校长:
您好!
感谢您在百忙之中阅读我的信。针对校服款式设计一事,我想谈谈我的想法。款式新颖的校服不仅能够彰显学生的个性,还可以展现新时代学生的精神风貌。赏心悦目的校服能给我们带来愉悦的心情,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提升文化品位。对于家长的担心,我们可以理解,希望学校对学生的审美观加以正确的引导。恳请您采纳我的意见。
此致
敬礼!
学生:小红
2023年8月9日
3.有些学生认为“当代学生学习忙,劳动浪费时间,耽误学习。”请你对此写一段150字左右的文段进行辩驳。
示例:我认为,劳动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可以助力我们成长。罗斯金曾说:“只有通过劳动,思想才能变得健全。”劳动不仅能教会人生存,更能促进人的发展。朱德在《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提及他八九岁时不但能挑能背,还能种地。这样的生活经历使他养成了勤劳的习惯,培养了他顽强的意志,成为朱德一生的宝贵财富。所以,忙于学习的我们一定要爱劳动、多劳动,让劳动助力学习提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