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殇》同步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一《国殇》同步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下册

资源简介

《国殇》同步练习2024-2025学年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一、文学常识
1. 作者及背景
本文作者是________(约前340-前278),名________,字________,战国时期________(国名)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奠基人,代表作有《离骚》《九歌》《天问》等。
《国殇》是《九歌》中的第________篇,是追悼________的祭歌。战国时期秦楚交战频繁,楚军常战败,将士多暴尸荒野,屈原以此诗________,并激励后人________。
2. 字词梳理
(1)拼音
被( ) 毂( ) 躐( ) 霾( ) 絷( ) 枹( ) 怼( )
(2)通假字
被:通“________”,意为________________。
霾:通“________”,意为________________。
反:通“________”,意为________________。
(3)单字词翻译(6个)
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严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段落
原文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本探究
1.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10句):描写________的激烈场面,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展现楚军将士的英勇。
第二部分(第11-18句):刻画________的悲壮结局,通过“________” “________”等细节突出战士的________。
第三部分(第19-24句):以________的形式歌颂烈士的英灵,强调“________”的精神永存。
2. 文章主旨
全诗通过对________的描写,歌颂了楚国将士________、________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对烈士的,同时激励后人________,体现了作者强烈的________。
3. 重难点突破
表现手法:诗中“旌蔽日兮敌若云”运用________手法,突出敌军________;“矢交坠兮士争先”通过________描写,展现楚军________。
对比手法:“左骖殪兮右刃伤”与“________”形成对比,反衬战士。
象征意义:“带长剑兮挟秦弓”象征________,“首身离兮心不惩”象征________________。
三、课内阅读
文段一(第1-4句)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1. 下列对“车错毂兮短兵接”理解正确的是( )
A. 战车交错,短兵器相接,形容战斗激烈
B. 车轮损坏,士兵用短兵器战斗
C. 战车排列整齐,短兵器交接仪式
D. 士兵用短兵器修理战车
2. “旌蔽日兮敌若云”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3. “士争先”表现了楚军将士怎样的精神?
文段二(第5-10句)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1. “凌余阵兮躐余行”中,“凌”意为________,“躐”意为________。
“援玉枹兮击鸣鼓”的主语是________,表现其________。
2. 从“左骖殪兮右刃伤”到“严杀尽兮弃原野”,描写了怎样的场景?
“天时怼兮威灵怒”在诗中有何作用?
文段三(第19-24句)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1. 下列对“首身离兮心不惩”理解正确的是( )
A. 身体分离,内心后悔
B. 即使战死,忠心不改
C. 首身分离,心灵受罚
D. 战败被俘,意志消沉
2. “子魂魄兮为鬼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最后四句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四、学业测试
1. 选择题(语病题)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学习《国殇》,使我们感受到了爱国主义精神的力量。
B. 楚军将士的英勇无畏,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C. 诗人不仅描写了战斗的惨烈,还歌颂了烈士的精神。
D. 《国殇》的主题是爱国主义,激励后人奋勇前行的诗篇。
答案总结
一、文学常识
1. 屈原;平;原;楚国;十九;为国捐躯的楚军将士;哀悼烈士;同仇敌忾
2. (1)被(pī)、毂(gǔ)、躐(liè)、霾(mái)、絷(zhí)、枹(fú)、怼(duì)
(2)披;穿着;埋;陷没;返;返回
(3)凌(侵犯);援(拿);殪(死);严杀(酣战痛杀);忽(宽广无际);惩(悔恨)
(4)示例:“战士手持吴戈身披犀甲,战车交错刀剑相砍杀。旌旗蔽日敌兵如乌云,箭矢交坠将士奋勇争先。”
二、文本探究
1. 战斗过程;战前装备;交战场景;兵败身死;战士牺牲;埋轮绊马;击鼓督战;视死如归;祭祀颂歌;魂魄为鬼雄
2. 战争场面;英勇无畏;宁死不屈;崇敬与哀悼;保家卫国;爱国主义精神
3. 夸张;人多势众;动作;奋勇争先;援玉枹兮击鸣鼓;将帅的临危不惧;战士的武器精良;至死不渝的忠诚
三、课内阅读
文段一
1. A
2. 夸张、比喻,渲染敌军强大,反衬楚军英勇;奋勇杀敌、不怕牺牲的精神。
文段二
1. 侵犯;践踏;将帅;临阵指挥、鼓舞士气
2. 描写楚军兵败、将士战死的惨烈场景;渲染战争的悲壮氛围,暗示天怒人怨。
文段三
1. B
2. 表达对烈士的崇敬与赞美;总结全诗,升华主题,强调精神永存。
四、学业测试
1. C(A项缺主语,删“通过”或“使”;B项搭配不当,删“的榜样”;D项句式杂糅,删“的诗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