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9张PPT)穿井得一人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和《狮子和蚊子》这两则外国寓言。然而在我们中国文学宝库里,也有很多诙谐幽默的寓言故事,比如《坐井观天》《守株待兔》《揠苗助长》《画蛇添足》等。课 堂 导 入吕不韦(?—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 战国末年卫国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为秦国丞相。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包含八览、六论、十二纪,汇合了先秦诸子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史称“杂家”。作 家 作 品《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战国末期杂家的代表作,全书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计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此书是博采众家学说之所长,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著作。作 家 作 品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译:宋国的丁姓人家,家里没有井,而出去打水浇田,经常一个人住在外面。等到他家里挖了井,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打水浇田等到开凿梳理文意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译: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并传播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里的人都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知道居住在国都中的人讲述使听到梳理文意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译: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丁家回答说:“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 像这样寻求听闻事情,不如不听。派这件事向回答的像这样劳动力比得上梳理文意1、一词多义基 础 积 累于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得一人之使( )闻之于宋君( )之介词 ,向介词,在助词,的代词,代指这件事2、古今异义①穿井得一人②国人道之③国人道之基 础 积 累古义:挖掘、开凿;今义:破、透古义:国都;今义:国家古义:讲述;今义:道理整 体 感 知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可以分为几层?开端发展结局第一层(1、2句)第二层(3、4句)第三层(5、6句)叙述宋国姓丁人家因为要到外面打水用,常要占一个劳动力。后来自家打了井,趣说为“穿井得一人”。写别人并未懂这话,就把丁氏的话传开了,一直传到国君那里。写丁氏告诉国君使者自己的话的真正意思。合 作 探 究1、你认为产生误传的关键一词是什么?为什么?关键一词是“人”。因为“人”可指人,也可指劳动力。丁家本意是(打井后)节省一个人的劳力;话语传出后转变为“得到一人”。2、这位国君的做法说明了什么?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理的唯一途径。3、请分别从丁氏的角度和传之者的角度说说我们应该汲取什么教训?从丁氏的角度来看:在交际中,语言的表达很重要,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4、请分别从丁氏的角度和传之者的角度说说我们应该汲取什么教训?从“有闻而传之者”的角度来看:不要听到什么传闻之后就外传,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云,听到风就是雨,以致于以讹传讹。5、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穿井得一人”这样的情况?如果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6、这个寓言对你有什么教育意义?(1)凡事都要经过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2)眼见为实,耳听为虚。(3)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4)看待一件事,要深入调查研究,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5)所有的流言都不可信,只有实际才是真理。板 书 设 计穿井得一人起因:丁氏穿井,“得一人”结果:宋君问询,丁氏释真相经过:以讹传讹,闻之于宋君议论:求闻若此,不若无闻流言不可轻信耳风不可乱传记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