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周总理,你在哪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 周总理,你在哪里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第一单元
2 周总理,你在哪里
读 书
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910年,12岁的周恩来在课堂上
清晰而坚定地表明了自己的抱负。请赏读这幅书法作品,将
其内容用简体字楷书正确、规范地书写在田字格内。
答案
2.读下面的语段,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
音。
在一片金黄的谷穗(  )田边,我们安营扎寨,准备度过一个
宁静的夜晚。夜幕降临,篝(  )火在sù yíng    地中
熊熊燃烧,为我们带来了温暖和光明。chén diàn diàn  
  的谷穗在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
丰收的喜悦。
谷穗(  )     篝(  )火
sù yíng       chén diàn diàn   
suì  gōu 
宿营  沉甸甸
读 思
3.下列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Y9101001)(  )
A.我们/回到/祖国的心脏
B.伐木工人/正在回忆他亲切/的笑语
C.你的人民/世世代代/想念你
D.我们/找遍/整个世界
B
解析 正确停顿为:伐木工人/正在回忆/他亲切的笑语。
4.诗人多次重复“他刚离去,他刚离去”的深意是 (  )
A.表现周总理生前没有一刻停息。
B.表明周总理生前常抽空视察祖国的山山水水。
C.加强语气,反映人民深切想念总理,四处寻找总理的足迹。
D.加强了语气的亲切感,巧妙暗示周总理“虽死犹生”,寄寓
了人民的无限哀思。
D
解析 这句诗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气势,也寄托了人
民对周总理的怀念之情。“他刚离去,他刚离去”是山谷、
大地、松涛、海浪的回答,以壮阔的事物衬托总理伟大的形
象,他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在。与D项相符。
5.诗人让高山、大地、森林、大海来回答人民的发问,是为
了 (  )
A.让高山、大地、森林、大海都具有人的情感。
B.让高山、大地、森林、大海来当人民寻找总理的见证。
C.表明人民在这些地方正望着总理远去的背影伫立长想。
D.展现总理为革命、为人民辛勤工作的生动画面,深化主题,
营造出山水有情的动人意境。
D
解析 通过对高山、大地、森林、大海的追问及回答,展现
了总理为革命、为人民辛勤工作的生动画面,深化主题,营造
出山水有情的动人意境。同时说明周总理的足迹遍布中国,
寄托了全国人民对总理的热爱和无限哀思。
6.运河中学将开展以“自强不
息”为主题的演讲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8分)
【我策划】
(1)(学科素养·语言运用)(★★☆)策划组在制作海报时,有三
幅备用图片,你会选择哪一幅作为海报的配图 请说明理
由。(3分)

选择:      
理由:                      
      
                        
(示例)图一
该图描绘的是周恩来少年求学的情景,“为中华之
崛起而读书”体现了他高远的志向,能体现“自强不息”的
主题。
【我主持】
(2)(★★☆)假如你是主持人,请为以下两个演讲撰写串场
词。(3分)
演讲顺序 演讲题目 演讲者
1 《志当存高远》 901班小淮
2 《勇做弄潮儿》 902班小安
答:                       
                        
                        
(示例)同学们,901班小淮同学的演讲让我们热血沸腾,
是啊,志存高远才能步步向前,迎接风浪与挑战,勇做时代的弄潮
儿。下面,请大家欣赏902班小安同学的演讲《勇做弄潮儿》。
【我宣传】
(3)(★☆☆)活动结束,宣传组要在公众号上发一篇新闻报道,
请为其拟写新闻标题。(2分)
答:                       
     
                        
    
(示例)运河中学开展“自强不息”主题演讲活动
解析 (1)开放性试题,学生可任选一幅图片,根据图片内容
及其与主题的关系分析作答。
(2)根据上一个演讲的标题《志当存高远》,可知该演讲内容
有关树立远大志向;根据下个演讲的标题《勇做弄潮儿》,可
知该演讲强调在新时代要积极行动、努力奋斗。联系两个
演讲的内容拟写串场词即可。
(3)根据活动主题“自强不息”和新闻标题的特点分析作
答。注意语言要简练。
读 写
7.请围绕下面材料中的话题发表议论,写出观点、理由及结
论。(100字左右)
我国著名国画大师李苦禅,为人重诺守信。他曾允诺一位老
友索画的要求,后因生病耽误了作画。当他获知老友突然病
故后,后悔不已,立即挥毫作“百莲图”,郑重地题款盖印,随
后携画至后院,肃立焚烧,祭奠亡灵。
周总理是位“言必信,行必果”的人。有一年他视察农村,在
座谈会上认识了一位老农民张二廷,会后还专门访问了张二
廷的家。临走时张二廷紧握总理的手请求总理抽空再来,周
总理微笑着说:“有机会一定来,如果我不来,也一定派人来
看望你。”在后面的几年中,周总理不管多忙,每年都派专人
去看望张二廷。
答:                       
     
                        
(示例)诚信,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诚信不能
只是喊一句口号,而是要落实到生活中的每件小事、每个
细节。有诚信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与信任,有诚信才能建立
良好的人际关系。让我们共同守护诚信,为个人和社会的和
谐发展铺就坚实的基石。
解析 围绕“诚信”这一中心,按题干要求发表议论,先明确
自己的观点,再通过摆事实或讲道理阐述理由,最后总结得出
结论。
8.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鞠躬尽瘁 勤政为民
——他把自己看成人民的“总服务员”
时时处处,他首先考虑的都是国家和人民。
1966年3月8日凌晨,地动山摇,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发生6.8
级大地震。周恩来前往受灾最严重的白家寨村,一边走一边
不停握着群众的手说:“乡亲们,你们受苦了、受惊了、遭灾
了,我来迟了。”
那天刮着强劲的西北风,正在讲话的周恩来发现群众都是迎
风而坐,马上说:“起立!就地向后转!坐下!”
刚开始大家还没明白,后来才发现,周恩来让大家换了方向背
风而坐,自己却绕过去迎着风继续讲话。
在劳动人民中间,他强调“在这里,大家都是普通劳动者”。
1958年6月,北京十三陵水库施工现场热火朝天。烈日当空,
热风炙人,脚下沙砾晒得发烫。奋战在工地现场的千军万马
中,有一支由中央国家机关和中共中央直属机关领导干部组
成的三百多人的队伍,带队的就是周恩来。
“我们来参加劳动,是为了改变一种风气,造成一种风气。就
是要创造出一种热爱劳动,上下之间完全平等,大家互相协作
和毫无隔阂的新风气。”周恩来亲切地说。
他对人民的关怀无微不至,对自己却是严格要求。
在他居住的中南海西花厅,出入院子有十几个台阶,每次上下
车都需要从院里走出来很远一段路。
秘书何谦想把这台阶拆掉,方便周总理直接在院子里上下
车。正在研究怎么实施的时候,被周总理果断制止:“不准
修。有这台阶,我上上也是一个锻炼嘛。国家经济还很困难,
不能把钱花在我这里。”
不让钱花在自己身上的共和国总理,却在每一个涉及人民利
益的事情上,一丝不苟、兢兢业业。
在周恩来身边工作过的人都知道,他有个好习惯:凡是他起草
或批阅的文件,在写完后,至少要再看一遍才送出去。涉及人
名、地名时,脱手前还要反复点数确保没有遗漏。
他常说:我这里出去的东西,关系到人民的利益,要报到中央,
不能马虎,不弄准确,怎么出去!
三年困难时期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周恩来念兹在兹。从19
60年6月到1962年9月,两年零四个月的时间里,周恩来有关粮
食问题的谈话达115次。他亲自一张一张地审阅粮食计划
表,精心计算粮食的安排。仅现存的32张报表中,总理的笔迹
就有994处……
“他一天的工作时间总超过12小时,有时在16小时以上,一生
如此。”邓小平回答外国记者提问时曾这样说。
“三更将眠五更起”,这是周恩来操劳的日常。
他真的精力旺盛不知疲倦吗
他真的不知过度消耗危害健康吗
不,不是。
1966年5月,周恩来第三次到大庆视察工作时,忙碌了一整天
后又听汇报、看油田模型和技术革新展品,直至凌晨两点十
分。大家劝他早点休息,他却说:“我都快七十岁了,多给我
点时间,多为人民干些工作不好吗 ”
一句“多为人民干些工作”道出了他夙夜在公的至纯心
愿。
他常对身边人说,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如果一个人能活七十
岁,也不过两万多天。再不抓紧时间,为人民工作的机会就更
少了,我们要和时间赛跑……
只言片语,风范可鉴。
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仍抱病操劳国事,他说:“古人说,人活
七十古来稀,我已是七十七岁多的人了,也算得上是高寿了。
可是这二十几年时间,总应该把国家建设得好点,人们的生活
多改善一些,去马克思那里报到,才感到安心。”
有这样一张图片,让人过目难忘——晚年的周恩来坐在沙发
上,侧影憔悴瘦削,老年斑无声地暗示着他的年纪,唯有那深
邃目光洞彻时空。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共产党人这句铮铮誓言,周恩
来做到了极致。是春蚕到死,是蜡炬成灰,是真正的鞠躬尽瘁。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每每提及周恩来的名字,仍能强烈地感觉
到,他依然活在老百姓的心中。 (有删改)
(1)本文主要叙述了哪几件事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概括出四件事即可)
答:                       
     
(示例)①亲临邢台隆尧地震区,让群众背风而坐,自己却
迎风讲话。②在北京十三陵水库施工现场,顶着炎炎烈日,带
队参加劳动。③为节省开支,不同意拆中南海西花厅台阶。
④起草或批阅文件一丝不苟。
(2)本文表现了周总理的哪些优秀品质
答: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答:                       
对人民的关怀无微不至,对自己严格要求;工作一丝不苟,
兢兢业业;不顾个人,一心为公;鞠躬尽瘁,勤政为民。
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周总理全心全意为党为
民、不顾自身健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质;引起
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写周总理夜以继日操劳国事的
事迹。
(4)(新考法·对比阅读)本文结尾画横线的句子说明周总理永
远活在人民的心中,这与《周总理,你在哪里》中的一些诗句
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写出一处。
答:                       
(示例)你永远居住在人民心里,你的人民世世代代想念你!
(5)(微写作·写诗)诗歌《周总理,你在哪里》中分别写了“我
们”对“高山”“大地”“森林”“大海”的呼唤,请模仿
这些诗节,自己写一节诗。(Y9101002)
答:                       
     
                        
    
(示例)我们对着天空喊:
周总理——
天空回应:
“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为民服务征途千万里,
他一直前进不停息。”
解析 (1)根据第2—4段内容可概括出:亲临邢台隆尧地震
区,让群众背风而坐,自己却迎风讲话。根据第6段内容可概
括出:在北京十三陵水库施工现场,顶着炎炎烈日,带队参加
劳动。根据第9、10段内容可概括出:为节省开支,不同意拆
中南海西花厅台阶。根据第12、13段内容可概括出:起草或
批阅文件一丝不苟。根据第14段内容可概括出:三年困难时
期关心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根据第20段内容可概括出:第
三次到大庆视察工作时工作到凌晨。根据第24段内容可概
括出:生命的最后时刻,仍抱病操劳国事。概括出其中任意四
件事即可。
(2)结合文章中关于周总理“勤政”事件的叙述及他对待人
民和对待工作的态度进行分析即可。
(3)结合设问修辞的作用,从内容上和结构上分析句子作用。
(4)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
(5)首先要回忆《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中写对“高山”
“大地”“森林”“大海”的呼唤的诗节,在仿写的时候同
样选择一种景物,比如“天空”,接着仿照这些诗节进行写
作,注意突出周总理的贡献即可。
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