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0张PPT)第一单元2 周总理,你在哪里读 书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910年,12岁的周恩来在课堂上清晰而坚定地表明了自己的抱负。请赏读这幅书法作品,将其内容用简体字楷书正确、规范地书写在田字格内。答案 2.读下面的语段,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在一片金黄的谷穗( )田边,我们安营扎寨,准备度过一个宁静的夜晚。夜幕降临,篝( )火在sù yíng 地中熊熊燃烧,为我们带来了温暖和光明。chén diàn diàn 的谷穗在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丰收的喜悦。谷穗( ) 篝( )火sù yíng chén diàn diàn suì gōu 宿营 沉甸甸读 思3.下列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Y9101001)( )A.我们/回到/祖国的心脏B.伐木工人/正在回忆他亲切/的笑语C.你的人民/世世代代/想念你D.我们/找遍/整个世界B解析 正确停顿为:伐木工人/正在回忆/他亲切的笑语。4.诗人多次重复“他刚离去,他刚离去”的深意是 ( )A.表现周总理生前没有一刻停息。B.表明周总理生前常抽空视察祖国的山山水水。C.加强语气,反映人民深切想念总理,四处寻找总理的足迹。D.加强了语气的亲切感,巧妙暗示周总理“虽死犹生”,寄寓了人民的无限哀思。D解析 这句诗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气势,也寄托了人民对周总理的怀念之情。“他刚离去,他刚离去”是山谷、大地、松涛、海浪的回答,以壮阔的事物衬托总理伟大的形象,他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在。与D项相符。5.诗人让高山、大地、森林、大海来回答人民的发问,是为了 ( )A.让高山、大地、森林、大海都具有人的情感。B.让高山、大地、森林、大海来当人民寻找总理的见证。C.表明人民在这些地方正望着总理远去的背影伫立长想。D.展现总理为革命、为人民辛勤工作的生动画面,深化主题,营造出山水有情的动人意境。D解析 通过对高山、大地、森林、大海的追问及回答,展现了总理为革命、为人民辛勤工作的生动画面,深化主题,营造出山水有情的动人意境。同时说明周总理的足迹遍布中国,寄托了全国人民对总理的热爱和无限哀思。6.运河中学将开展以“自强不息”为主题的演讲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8分)【我策划】(1)(学科素养·语言运用)(★★☆)策划组在制作海报时,有三幅备用图片,你会选择哪一幅作为海报的配图 请说明理由。(3分) 选择: 理由: (示例)图一该图描绘的是周恩来少年求学的情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体现了他高远的志向,能体现“自强不息”的主题。【我主持】(2)(★★☆)假如你是主持人,请为以下两个演讲撰写串场词。(3分)演讲顺序 演讲题目 演讲者1 《志当存高远》 901班小淮2 《勇做弄潮儿》 902班小安答: (示例)同学们,901班小淮同学的演讲让我们热血沸腾,是啊,志存高远才能步步向前,迎接风浪与挑战,勇做时代的弄潮儿。下面,请大家欣赏902班小安同学的演讲《勇做弄潮儿》。【我宣传】(3)(★☆☆)活动结束,宣传组要在公众号上发一篇新闻报道,请为其拟写新闻标题。(2分)答: (示例)运河中学开展“自强不息”主题演讲活动解析 (1)开放性试题,学生可任选一幅图片,根据图片内容及其与主题的关系分析作答。(2)根据上一个演讲的标题《志当存高远》,可知该演讲内容有关树立远大志向;根据下个演讲的标题《勇做弄潮儿》,可知该演讲强调在新时代要积极行动、努力奋斗。联系两个演讲的内容拟写串场词即可。(3)根据活动主题“自强不息”和新闻标题的特点分析作答。注意语言要简练。读 写7.请围绕下面材料中的话题发表议论,写出观点、理由及结论。(100字左右)我国著名国画大师李苦禅,为人重诺守信。他曾允诺一位老友索画的要求,后因生病耽误了作画。当他获知老友突然病故后,后悔不已,立即挥毫作“百莲图”,郑重地题款盖印,随后携画至后院,肃立焚烧,祭奠亡灵。周总理是位“言必信,行必果”的人。有一年他视察农村,在座谈会上认识了一位老农民张二廷,会后还专门访问了张二廷的家。临走时张二廷紧握总理的手请求总理抽空再来,周总理微笑着说:“有机会一定来,如果我不来,也一定派人来看望你。”在后面的几年中,周总理不管多忙,每年都派专人去看望张二廷。答: (示例)诚信,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诚信不能只是喊一句口号,而是要落实到生活中的每件小事、每个细节。有诚信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与信任,有诚信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我们共同守护诚信,为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铺就坚实的基石。解析 围绕“诚信”这一中心,按题干要求发表议论,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再通过摆事实或讲道理阐述理由,最后总结得出结论。8.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鞠躬尽瘁 勤政为民——他把自己看成人民的“总服务员”时时处处,他首先考虑的都是国家和人民。1966年3月8日凌晨,地动山摇,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发生6.8级大地震。周恩来前往受灾最严重的白家寨村,一边走一边不停握着群众的手说:“乡亲们,你们受苦了、受惊了、遭灾了,我来迟了。”那天刮着强劲的西北风,正在讲话的周恩来发现群众都是迎风而坐,马上说:“起立!就地向后转!坐下!”刚开始大家还没明白,后来才发现,周恩来让大家换了方向背风而坐,自己却绕过去迎着风继续讲话。在劳动人民中间,他强调“在这里,大家都是普通劳动者”。1958年6月,北京十三陵水库施工现场热火朝天。烈日当空,热风炙人,脚下沙砾晒得发烫。奋战在工地现场的千军万马中,有一支由中央国家机关和中共中央直属机关领导干部组成的三百多人的队伍,带队的就是周恩来。“我们来参加劳动,是为了改变一种风气,造成一种风气。就是要创造出一种热爱劳动,上下之间完全平等,大家互相协作和毫无隔阂的新风气。”周恩来亲切地说。他对人民的关怀无微不至,对自己却是严格要求。在他居住的中南海西花厅,出入院子有十几个台阶,每次上下车都需要从院里走出来很远一段路。秘书何谦想把这台阶拆掉,方便周总理直接在院子里上下车。正在研究怎么实施的时候,被周总理果断制止:“不准修。有这台阶,我上上也是一个锻炼嘛。国家经济还很困难,不能把钱花在我这里。”不让钱花在自己身上的共和国总理,却在每一个涉及人民利益的事情上,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在周恩来身边工作过的人都知道,他有个好习惯:凡是他起草或批阅的文件,在写完后,至少要再看一遍才送出去。涉及人名、地名时,脱手前还要反复点数确保没有遗漏。他常说:我这里出去的东西,关系到人民的利益,要报到中央,不能马虎,不弄准确,怎么出去!三年困难时期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周恩来念兹在兹。从1960年6月到1962年9月,两年零四个月的时间里,周恩来有关粮食问题的谈话达115次。他亲自一张一张地审阅粮食计划表,精心计算粮食的安排。仅现存的32张报表中,总理的笔迹就有994处……“他一天的工作时间总超过12小时,有时在16小时以上,一生如此。”邓小平回答外国记者提问时曾这样说。“三更将眠五更起”,这是周恩来操劳的日常。他真的精力旺盛不知疲倦吗 他真的不知过度消耗危害健康吗 不,不是。1966年5月,周恩来第三次到大庆视察工作时,忙碌了一整天后又听汇报、看油田模型和技术革新展品,直至凌晨两点十分。大家劝他早点休息,他却说:“我都快七十岁了,多给我点时间,多为人民干些工作不好吗 ”一句“多为人民干些工作”道出了他夙夜在公的至纯心愿。他常对身边人说,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如果一个人能活七十岁,也不过两万多天。再不抓紧时间,为人民工作的机会就更少了,我们要和时间赛跑……只言片语,风范可鉴。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仍抱病操劳国事,他说:“古人说,人活七十古来稀,我已是七十七岁多的人了,也算得上是高寿了。可是这二十几年时间,总应该把国家建设得好点,人们的生活多改善一些,去马克思那里报到,才感到安心。”有这样一张图片,让人过目难忘——晚年的周恩来坐在沙发上,侧影憔悴瘦削,老年斑无声地暗示着他的年纪,唯有那深邃目光洞彻时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共产党人这句铮铮誓言,周恩来做到了极致。是春蚕到死,是蜡炬成灰,是真正的鞠躬尽瘁。如今,几十年过去了,每每提及周恩来的名字,仍能强烈地感觉到,他依然活在老百姓的心中。 (有删改)(1)本文主要叙述了哪几件事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概括出四件事即可)答: (示例)①亲临邢台隆尧地震区,让群众背风而坐,自己却迎风讲话。②在北京十三陵水库施工现场,顶着炎炎烈日,带队参加劳动。③为节省开支,不同意拆中南海西花厅台阶。④起草或批阅文件一丝不苟。(2)本文表现了周总理的哪些优秀品质 答: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答: 对人民的关怀无微不至,对自己严格要求;工作一丝不苟,兢兢业业;不顾个人,一心为公;鞠躬尽瘁,勤政为民。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周总理全心全意为党为民、不顾自身健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写周总理夜以继日操劳国事的事迹。(4)(新考法·对比阅读)本文结尾画横线的句子说明周总理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这与《周总理,你在哪里》中的一些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写出一处。答: (示例)你永远居住在人民心里,你的人民世世代代想念你!(5)(微写作·写诗)诗歌《周总理,你在哪里》中分别写了“我们”对“高山”“大地”“森林”“大海”的呼唤,请模仿这些诗节,自己写一节诗。(Y9101002)答: (示例)我们对着天空喊:周总理——天空回应:“他刚离去,他刚离去,为民服务征途千万里,他一直前进不停息。”解析 (1)根据第2—4段内容可概括出:亲临邢台隆尧地震区,让群众背风而坐,自己却迎风讲话。根据第6段内容可概括出:在北京十三陵水库施工现场,顶着炎炎烈日,带队参加劳动。根据第9、10段内容可概括出:为节省开支,不同意拆中南海西花厅台阶。根据第12、13段内容可概括出:起草或批阅文件一丝不苟。根据第14段内容可概括出:三年困难时期关心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根据第20段内容可概括出:第三次到大庆视察工作时工作到凌晨。根据第24段内容可概括出:生命的最后时刻,仍抱病操劳国事。概括出其中任意四件事即可。(2)结合文章中关于周总理“勤政”事件的叙述及他对待人民和对待工作的态度进行分析即可。(3)结合设问修辞的作用,从内容上和结构上分析句子作用。(4)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5)首先要回忆《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中写对“高山”“大地”“森林”“大海”的呼唤的诗节,在仿写的时候同样选择一种景物,比如“天空”,接着仿照这些诗节进行写作,注意突出周总理的贡献即可。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