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内蒙古包头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化学试题一、单选题1.下列设备工作时,主要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是A.高温煅烧石灰石制生石灰 B.燃气灶煮饭C.太阳能电池发电 D.太阳能集热器提供热水A.A B.B C.C D.D2.某含化合物的结构如图所示,该物质属于A.无机物 B.不饱和烃 C.烃的衍生物 D.乙烯的同系物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可逆反应达到最大限度后,正、逆反应速率均为0B.对于放热反应,升高温度不能提高其化学反应速率C.所有放热反应放出的能量都可以通过设计成原电池转化为电能D.高炉炼铁的尾气中总是存在一定量的,这与反应过程可逆有关4.、、是重要的非金属元素。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自然固氮、人工固氮都是将转化为B.硫单质在空气中燃烧得到,在纯氧中燃烧得到C.普通陶瓷是以黏土作为主要原料,经高温烧结而成的D.瓷坩埚和石英坩埚均能用于苛性钠的熔融操作5.设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由和组成的混合物中,阴、阳离子数目之和为B.标准状况下,(沸点)含有的氧原子数为C.的氨水中,和的数目之和为D.标准状况下,与充分反应生成,转移的电子数为6.下列离子方程式或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焦炭与在高温条件下制备粗硅:B.将少量溶液滴入溶液中:C.炽热的木炭与浓硫酸反应:D.试管壁上的银用稀硝酸清洗:7.氧化铝陶瓷的主要成分是,经高温煅烧可转化为,该转化属于化学变化,其能量变化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过程吸热 B.比稳定C.到的转化是放热过程 D.过程有新化学键的生成8.甲、乙是4个碳原子相互结合形成的两种烃(氢原子没有画出,“—”表示化学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和乙互为同分异构体B.乙可与发生加成反应,甲不能C.相同质量的甲和乙完全燃烧所需的量:乙>甲D.甲、乙都能使酸性溶液褪色9.下列各图示实验中,对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A.①试管内液面上升 B.②木片粘在烧杯底部C.③出现浑浊 D.④有大量固体析出10.某小组同学进行如下实验:实验序号 实验I 实验Ⅱ实验装置部分实验现象 锌片表面有气泡 铜片表面有气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实验I中溶液不变色,实验Ⅱ中溶液变蓝色 B.实验Ⅱ中铜片上产生的气体为C.实验I和Ⅱ均能实现化学能到电能的转化 D.实验Ⅱ中电子移动方向:铜片→导线→锌片11.甲烷与氯气在光照下的反应装置如图所示,试管中甲烷与氯气的体积比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实验结束后,有机产物只有B.实验结束后,试管内充满饱和食盐水C.水槽中用饱和食盐水的目的是减少的溶解D.若完全反应生成等物质的量的四种有机产物,则需消耗12.类推的思维方式在化学学习与研究中经常采用,以下类推的结论正确的是A.浓硝酸露置在空气中溶液质量会减小,则浓硫酸露置在空气中溶液质量也会减小B.由反应 ,可推出C.金不溶于浓硝酸,也不溶于浓盐酸,则金在浓硝酸和浓盐酸的混合物中也不溶D.CO2与NaOH反应生成 Na2CO3和 H2O,则SO2与NaOH反应生成Na2SO3和 H2O13.下列所示的四个图像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A.甲烷在空气中燃烧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B.常温下,铝片与硫酸反应生成的速率随硫酸浓度的变化C.镁条与盐酸反应生成的速率随时间的变化 D.向饱和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溶液中溶质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A.A B.B C.C D.D14.由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得出的实验结论正确的是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实验结论A 将与盐酸反应产生的气体直接通入盛有溶液的烧杯中,烧杯中溶液变浑浊 非金属性:B 将炽热的木炭加入浓硝酸中,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浓硝酸与木炭反应生成了C 向蔗糖中加入适量浓硫酸,蔗糖变黑,并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 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和强氧化性D 向装有固体的试管中滴入少量水,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温度升高 钠盐溶于水均放热A.A B.B C.C D.D15.一定温度下,某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各物质的浓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所示[阶段变化未画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B.a点时,C.,平均反应速率 D.时,反应容器中Y的浓度不为0二、填空题16.有机化合物在能源、材料等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回答下列问题:(1)将下列物质进行分类:①与;②与;③与;④与;⑤与;⑥与;⑦与。互为同位素的是 (填编号,下同);互为同系物的是 ;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 。(2)写出与发生加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某链状烷烃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2。① 。②存在 种同分异构体。③写出在足量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三、解答题17.元素“价-类”二维图是系统化学习元素化学的重要工具,如图为氮、硫元素的“价-类”二维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氧化物”属于酸性氧化物的是 (填化学式)。(2)a的电子式为 ,写出气体a与气体c反应生成b的化学方程式: 。(3)工业制k的反应原理中包含多个反应,分别写出、的化学方程式: 、 。(4)为了探究比较c分别与溶液和溶液反应的情况,某研究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实验时烧杯A中无明显现象,烧杯B中出现白色沉淀,该沉淀属于“价-类”二维图中的 (填“f”或“m”);烧杯B中产生沉淀的原因可能是 。18.回答下列问题:I.化学反应在发生物质变化的同时伴随着能量变化。(1)一定条件下,与反应生成时放出能量,则反应物的总能量 (填“>”或“<”)生成物的总能量。在实际生产中,取和放在一密闭容器中进行合成氨反应,充分反应后,测得反应放出的热量始终小于,其原因是 。(2)利用反应设计如图所示原电池,除掉的同时,还可以提供电能。电池工作时,电流表的指针偏向 (填“a”或“b”)极(已知电流表指针偏向电流流出的一端),a极上发生 (填“氧化”或“还原”)反应。Ⅱ.在用稀氨水喷雾捕集制备时,有中间体(氨基甲酸铵)生成。现将一定量纯净的氨基甲酸铵固体置于恒容密闭真空容器中,分别在不同温度下进行反应:。实验测得的有关数据如表:15 25 350 0 0 0(3)下列措施能使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增大的是 (填字母)。A.适当升高温度 B.分离出气体C.另加入少量 D.选择高效催化剂(4)条件下,平衡时的浓度为 ;条件下,内,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19.某实验小组为比较浓、稀硝酸氧化性的相对强弱进行如下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夹持仪器已略去)。资料:i.溶液能吸收,但不能吸收;ii.(无色),不稳定,会分解为、和,可由亚硝酸盐与强酸反应制得。回答下列问题:(1)检查装置气密性后,滴入浓硝酸前需进行的操作是 。(2)写出装置①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装置⑤中溶液的作用是吸收尾气,可将转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装置③中观察到 (填实验现象),装置④中无此现象可得出结论:浓硝酸的氧化性强于稀硝酸。(5)装置⑥用于收集或除去装置④排出的气体,则装置⑥可选用 (填字母)。A. B.C. D.(6)实验结束后,该小组同学将装置①中的绿色溶液加水稀释后得到蓝色溶液X[其中的]。与浓反应后溶液呈绿色的原因是溶液中溶解了所致,分析加水稀释过程中溶液变为蓝色的原因: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7)在室温下,向溶液X中加铜片立即产生气泡,而相同条件下,向的稀硝酸(溶液Y)中加铜片,短时间内无明显变化,一段时间后才产生气泡。针对这一现象,提出假设:对该反应有催化作用。实验步骤:I.向盛有铜片的溶液Y中加入少量,短时间内铜片无明显变化;Ⅱ.向盛有铜片的溶液Y中 (填实验操作和现象),说明假设成立。步骤I的目的是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C D C A C B B D B题号 11 12 13 14 15答案 C D D C B16.(1) ① ⑥ ④⑦(2)(3) 5 317.(1)、(2)(3)(4) f 溶于水生成,酸性条件下可将其氧化生成,进而与结合形成沉淀18.(1) > 和合成的反应为可逆反应(2) b 氧化(3)AD(4) 0.01(或)19.(1)打开弹簧夹,通入一段时间(2)(3)(4)液面上方产生红棕色气体(5)AD(6)(或)(7) 加入少量亚硝酸钠,溶液Y中铜片上立即产生气泡(合理即可) 排除干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