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大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六次质量检测(期中)语文试卷(图片版,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大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六次质量检测(期中)语文试卷(图片版,无答案)

资源简介

W4~0的学年大荔中学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第六次质量检测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
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必修下册第一至第四单元。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木叶”就突出地
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可是我们在古代
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
这当然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练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
“木叶”的时侯,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
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成忆
辽阳。”(沈伦期《古意》)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
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事实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
“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
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
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
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
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什么呢?
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
此。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
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为什么呢?因为“树”易让人想到繁茂的枝叶,西“木”则
易让人想到树叶脱落,也就是说,“木”本身仿佛就金有一伞落叶的国素。
【高一年级第六次质量检测·语文第1页(共8页)】
25-T-740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