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2张PPT)第五单元 素养综合检测一、读·书(2分)1.(学科素养·文化自信)下面是两幅《满江红·写怀》书法作品,请从下面的选项中为它们匹配恰当的解说。(2分)B CA.篆书,笔画均匀,古拙多变,讲求对称B.草书,挥洒舞墨,狂放不拘,飞扬飘逸C.楷书,提按分明,方正规整,结构整齐D.隶书,蚕头雁尾,字形宽扁,一波三折解析 甲作品笔画相连,狂放飘逸,应是草书。乙作品形体方正,横平竖直,笔画清楚,应是楷书。二、读·思(28分)(一)2.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传承是你我的使命。请积极参与“文化传承,你我偕行”主题活动,并完成下面的任务。(8分)【活动一:听时代之音】时尚是传统的“美颜”,传统是时尚的“灵魂”。从洋货到国货,从国萃到国潮,传统文化频频亮相主流时尚市场,引领新一轮消费潮流,打开了国门,融入了全球。这充分证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成为时尚潮流的内核底蕴和跨界IP。只要以科技、流行、多元的形式,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创新、重塑,实现时尚化表达,传统文化就一定可以走出一条崛起谍变之路。(1)求真组的同学们浏览了《让文化遗产展现“时尚风采”》一文,发现摘录的以上两段文字中各有一个错别字,请你找出并改正。(2分)“ ”改为“ ”“ ”改为“ ”萃 粹 谍 蝶【活动二:炫非遗之彩】新华社北京2月15日电 奶奶炕头的窗花,皮影勾勒的世界,吴侬软语萦绕的丝绸,故宫雄伟的大殿,穿越千年的鼓韵……(甲)“小小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传统文化读本日前推出第一辑,(乙)包括《中国剪纸》《中国皮影戏》《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西安鼓乐》《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五本。(2)(新考法·语法综合)弘毅组的同学们选取时事新闻进行午间报道。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文中加点的两个词“勾勒”“萦绕”都是动词。B.文中画横线的“吴侬软语”“穿越千年”短语结构类型一致。C.文中甲句的句子主干是“小小传承人推出”。D.文中乙句书名号之间必须增加顿号。A【活动三:品经典之韵】(3)启智组的同学们用“你问我答读经典”的方式阅读《艾青诗选》,请将“我答”中的空缺处补充完整。(4分)(二)3.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第75周年。我校九年级准备开展主题为“厉害了,我的国”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8分)(1)活动开始之际,校园广播站准备在《要闻集锦》栏目播报下面这则航天新闻,请你为其拟写一个醒目的标题。(20字以内)(4分)《人民日报》北京10月30日电 (记者 刘青瑶、谷业凯)2023年10月30日20时37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分离。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介绍,分离前,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与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开展了工作交接,完成了在轨工作经验交流、上行物资及下行样品转移安装等工作。分离后,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手持高清相机,通过飞船绕飞完成了以地球为背景的空间站组合体全景图像拍摄。 后续,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将在地面指令控制下择机再入返回,在中国空间站出差的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即将踏上回家之旅。答: 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顺利撤离空间站组合体(2)先辈们的革命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在创写对联活动中,小君写出了上联,请你根据以下材料内容,补写下联。(4分) 北京时间9月14日,2023年世界举重锦标赛继续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进行。女子71公斤级决赛,中国选手廖桂芳以抓举120公斤、挺举153公斤、总成绩273公斤包揽三枚金牌,其中挺举和总成绩创造新的世界纪录。在抓举比赛中,廖桂芳第一把试举115公斤失败,她在调整状态后,第二把试举成功,在随后的第三把中成功举起120公斤,率先锁定了一枚金牌。而廖桂芳120公斤的抓举成绩,距离世界纪录仅差1公斤。挺举阶段,在第三把,廖桂芳挑战153公斤成功,不仅锁定了挺举金牌,同时刷新了自己152公斤的挺举世界纪录,还将总成绩世界纪录提高了5公斤。上联:革命先辈浴血奋战创伟业下联: 中国健儿奋力拼搏夺金牌解析 (1)根据新闻导语“2023年10月30日20时37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分离”可知新闻的核心内容,据此拟写即可。要注意字数要求。(2)根据对联仄起平收、上下联句式一致的原则拟写。结合材料内容,可用“中国健儿”与“革命先辈”相对,用“奋力拼搏”与“浴血奋战”相对,用“夺金牌”与“创伟业”相对。据此拟写下联即可。(三)4.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回答问题。(12分)长志气 硬骨气 蓄底气王利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做有志气的新时代青年。长志气,就要不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砥砺对党的赤诚忠心。中共一大代表平均年龄28岁,长征途中红军将领平均年龄不足25岁,嫦娥团队、神舟团队平均年龄33岁,北斗团队平均年龄35岁……一代代充满救国报国强国志气的优秀青年,把青春和热血融入祖国江河,展示了磅礴力量。人无刚骨,安身不牢。在党的百年奋斗中,一代代青年勇立潮头,争做先锋,展现了中国人的骨气。这种骨气体现在“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的红军战士身上,体现在“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王进喜身上,体现在“宁洒热血,不失寸土”的新时代卫国戍边的英雄官兵身上。自信源于底气,底气源于努力。中国已经彻底告别了任人宰割的历史,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这份底气,源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源于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志气、骨气、底气,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新时代中国青年只有不断长志气、硬骨气、蓄底气,接续奋斗、砥砺前行,才能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以实际行动交出合格答卷。(有删改)(1)阅读文章,根据全文内容,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4分)答: 新时代中国青年只有不断长志气、硬骨气、蓄底气,接续奋斗、砥砺前行,才能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以实际行动交出合格答卷。(2)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不少于100字)(8分)答: (示例)这篇文章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有志气、骨气和底气。长志气、硬骨气、蓄底气不能只停留在思想认识层面,还应该付诸实际行动。例如,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挑战,我们要坚定自己的信念,不断充实自己,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解析 (1)中心论点一般出现在标题、首段、尾段。本文末段总结全文,得出中心论点“新时代中国青年只有不断长志气、硬骨气、蓄底气,接续奋斗、砥砺前行,才能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以实际行动交出合格答卷”。据此作答即可。(2)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结合文章内容及生活实际作答,言之成理即可,注意字数限制。三、读·写(70分)5.(学科素养·语言运用)9月21日为国际和平日,社区准备制作“和平”宣传海报,请你为下面的宣传海报写解说词。(6分) 写作要求:①选取其中一幅图片;②介绍画面内容及寓意;③50字左右。答: (示例1)①画面上是十一只象征着“和平”的白鸽组成的一个“家”字,寓意着和平是一个家安宁的基础,体现了“和平”的主题。(示例2)②画面上是变形的繁体“宁”字和“兴”字。“宁”字由形似“和”“平”的两部分组成,“兴”字由形似“共”“同”的两部分组成,寓意“和平宁,共同兴”,体现了“和平”的主题。解析 首先根据题干了解海报产生的背景;然后要仔细观察海报的构成;最后联系所得信息来解读其内容及寓意。6.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17分)①就我个人的阅读经历而言,既对如饥似渴的求书之难有着深刻记忆,也经历过满眼是书的选择之苦,现在却又面对着更加困惑的读书情势:手不释卷并非唯一的读书方法,甚至连是不是最好的方法也未可知。读书,已经不完全是“读书人的事”,它正受到来自网络时代种种新生事物的强烈冲击,仅是排斥已经不能解决问题了,必须面对,甚至作出阅读态度和读书方法的调整。比如,短视频与阅读之间究竟是一种纯然的矛盾,还是有可能成为有效的互补,似乎也不是简单定论就能释然的。②我一向主张读书是个人的事,是需要沉浸的事,对于这一点的正确性至今仍然坚持。不过,有些与读书相关的话题,似已不能一味坚持己见。在全民阅读已经推广多年的氛围中,为什么我们的主题仍然是以倡导读书、鼓励读书为首题 为什么我们依然觉得读书还没有达到理想的境界,仍然有诸多不尽如人意处 我们很轻易地把个中原因推给网络的发达。的确,碎片化的知识推送,仿佛到处都是名言警句,每一本书都变成了讲道理的“课本”,甚至连串珠的“绳线”都找不到了,只剩下一地散落的闪光点,处处闪光、耀眼,却联系不成一本完整的书。这对读书是一种推动还是一种损害,似乎变成一个需要讨论甚至很难定论的话题。近期以来,眼见得众多读书人登录网络平台,尽显他们的知识才华,分享他们的阅读体验。一些曾经连电视节目都不情愿参加的作家,现在也常常出现在短视频平台,讲述他们写作和读书的种种经历、经验。连老作家冯骥才都开设了自己的视频账号。不能不感叹,时代正在发生巨大变革。③短视频当然不能代替读书,但作为围绕在读书周围的行为,它的确可以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让读书变成一件更有趣、更积极、更灵动的事情;让作者、出版者、书评人和读者有更多直接交流的机会。看到和认识到这一积极有为之处,对评价短视频助力读书或许就会有更乐观的态度。④短视频有哪些优势可以助力阅读 ⑤仿佛一篇精短的书评,可以激发人们对一本书的好奇和向往。书海茫茫,如何迅速得到一本让自己感兴趣的图书 读书人常常面临这种艰难的选择。好的书评在此时当发挥重要作用。短视频中的作者、书评人、专业领域专家等不同身份的人从自己的角度介绍一本书,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从而使读者产生对特定图书的向往。这样的做法已反复证明了短视频在推荐图书上的作用。⑥仿佛一个先睹为快者,以简短的讲述浓缩一本书的思想精华和核心内容,成为读者的阅读引导。面对十几万、数十万字的书,读者通过多种信息确定阅读的兴趣度,比起书评文章,短视频可以减少“穿靴戴帽”式的评论,让读者快速了解想要得到的信息。⑦仿佛一个热心读者,挑选出书中的精彩情节或“金句”,让陌生的读者产生进一步了解、探究的兴趣。⑧仿佛一次“学术研讨”,可以打开理解读物的多个层级。比起一个人完全从未知进入阅读,事先或过程中甚至阅读后,搜寻、围观不同人物对同一本书的评价,可以拓展阅读思维,将一次阅读体验变成多彩“旅行”。我也关注到,在过去一年里,仅抖音平台读书类视频播放量同比增长65%,时长大于5分钟的读书类视频数量同比增长279%。所以说,阅读不再是孤独的旅程。⑨当然,我仍然坚持认为,阅读需要闻到墨香,整本书的阅读而不是片段选取或故事梗概扫描,在读书行为中应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阅读优秀的、经典的作品,任何简化的、替代的方式,本质上都属于偷懒行为。但毕竟读书已成立体交叉行为,短视频这样集束、快捷、多层面的方式,应该可以为阅读之旅提供积极的助力作用。(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10月14日,有改动)(1)请用祈使句为上文拟一个合适的标题。(4分)答: (示例)让短视频助力深阅读(2)作者首先由个人的阅读经历和困惑写起,引出论题: 。然后举了 的事实(提示:根据文中画线句概括),论证了短视频对读书可以发挥推动作用的观点。接着又运用 的论证方法,形象通俗地论述了 。最后补充论述,既再次肯定了短视频的积极作用,又强调了 ,使论证更加严密。(5分)短视频与阅读的关系 众多读书人和作家登录短视频平台,分享读书和写作的经历、经验比喻论证 短视频助力阅读的优势整本书阅读在读书行为中应占主导地位(3)(新考法·拟写辩词)读了本文后,同学们开展了一场辩论,正方观点是“短视频对读书有积极影响”,反方观点是“短视频对读书有消极影响”。请你代表正方作最后总结陈词,结合本文内容写出你的陈词。(8分) 各位辩友,固然, ,但是 。因此,我方认为 (示例)短视频是碎片化的知识推送随着时代的发展,读书已成立体交叉行为 短视频对读书有积极影响,可以让读书变成一件更有趣、更积极、更灵动的事情;让作者、出版者、书评人和读者有更多直接交流的机会。它可以激发人们对一本书的好 奇和向往;它以简短的讲述浓缩一本书的思想精华和核心内容,成为读者的阅读引导,让陌生的读者产生进一步了解、探究的兴趣;它可以打开理解读物的多个层级,拓展阅读思维。短视频可以为读书提供积极的助力作用。解析 (1)根据第③段“短视频当然不能代替读书,但作为围绕在读书周围的行为,它的确可以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第⑤—⑧段论述的短视频有可以助力阅读的优势,第⑨段“但毕竟读书已成立体交叉行为……应该可以为阅读之旅提供积极的助力作用”,可知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短视频助力阅读”。因此标题可拟为:让短视频助力深阅读。(2)论证思路:第①段先提出论题——短视频与阅读的关系;第②段举了众多读书人和作家登录短视频平台分享读书和写作经历、经验的事实,论证了短视频对读书可以发挥推动作用的观点;第⑤—⑧段围绕第④段“短视频有哪些优势可以助力阅读 ”论述;第⑨段再次强调了整本书阅读在读书行为中应占主导地位。据此作答即可。(3)正方观点是“短视频对读书有积极影响”,题干要求代表正方作最后总结陈词,结合本文内容,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7.(学科素养·思维能力)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12分) 班级开展“最美翻译员张京缘何成功”主题班会。同学们搜集到以下三则材料。【材料一】2021年3月18日—19日,在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会上,翻译员张京以沉稳大气、完整准确的表达,在长达16分钟的临场翻译过程中,无惧考验,流畅准确地传递中国之声,充分展现了新时代大国外交人员的风采。外交无小节,作为传达国家声音的使者,翻译员在翻译时不仅要做到准确无误,缜密严谨,更要注意临场发挥,这样才能准确传达一个国家的态度和立场。【材料二】张京一直是一个很有自己想法的女生。她从小对英语兴趣浓厚,小学开始,除了完成学校的课业,她还会额外学习英语课程。高二时拿到奖学金,她报名去英国游学10天。高考前夕,老师告诉她可以保送上北大或清华,她拒绝了。张京唯一的目标是外交学院。最终,张京顺利被保送外交学院。在校期间,她的成绩依然优秀,并在各项英语竞赛中夺得优异成绩。2007年毕业后,张京距离自己从小到大的梦想——进入外交部,成为一名翻译官——又近了一步。临场翻译这样的工作,要求速记速翻,临危不乱,对翻译员的心理素质和专业能力都是极大的考验。而从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会当天的情况来看,张京很显然无惧这样的考验,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材料三】下面是1953年哈佛大学一个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的结果。清晰、长远 清晰、短期 目标模糊 没有目标3% 10% 60% 27%(1)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2分)答: 张京无惧考验,展现大国外交人员风采。(或:最美翻译员张京,传递中国之声。)(2)(跨学科·数学)阅读【材料三】的图表,写出你的探究结果。(2分)答: 关于人生目标:有近三分之一的人没有目标;超过一半的人目标模糊;有十分之一的人目标清晰,但只是短期目标;只有极少数人的目标清晰、长远。(3)同学们就“最美翻译员张京缘何成功”这个主题,在班会课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假如你是班长,活动最后要进行总结发言,鼓励同学们努力学习,不惧挑战。请结合【材料二】内容和【材料三】表格,将你的发言内容写在下面。(8分)答: (示例)同学们!从刚才大家的讨论中,我们可以找到最美翻译员张京的成功之道:她从小就喜欢英语,梦想当外交部翻译官,目标清晰、长远;在学习过程中,她练就了过硬的专业本领;在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会中,她无惧考验,成功超越自我。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也能无惧考验,以更加饱满的精神和昂扬的斗志,超越自我,实现目标!解析 (1)根据【材料一】,将人物和事件提炼出来,进行概括即可,注意字数限制。(2)根据图表可知,60%的人目标模糊,27%的人没有目标,10%的人短期目标清晰,只有3%的人目标清晰、长远,据此作答即可。(3)根据【材料二】“张京一直是一个很有自己想法的女生……她还会额外学习英语课程”和“高考前夕……张京顺利被保送外交学院”与【材料三】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来看,树立长远目标并坚持下来有助于实现自己的梦想。据此回答即可。8.(新考法·关联教材)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35分,含书写分3分)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中说:“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我们可能无时无刻不在创造,正如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成长。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请联系你的学习和生活经历,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分享你的思考。要求:(1)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2)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3)不少于600字。[写作指导]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阅读材料可知,陶行知这段话的核心观点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与受教育的过程中共同创造,彼此成就。此外,材料还提到了成长与创造是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的。根据材料,我们可以立意如下:教育不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影响,而是双方相互影响,共同创造;在共同创造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得到了成长。我们可以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历出发,引入陶行知的观点,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接着,分享一个具体的与老师共同成长的事例,说明学生和老师如何互相影响、互相创造。然后,基于教育的发展趋势,探讨未来教育中师生共同创造的可能性和重要性。最后,重申主题,强调教育中的共同创造对于教师和学生的成长意义。[例文] 创造与成长——教育中的双向塑造陶行知先生说:“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这不仅是对教育者的挑战,也是对受教育者的期待。它揭示了师生在教育过程中互相影响、共同创造、彼此成就的关系。我们在每天的学习和生活中创造,创造新的理解、新的自我。与此同时,我们也在不断地成长,成长为更独立、更有理解力、更有责任感的人。这是一个持久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发现、自我塑造、自我超越的过程。然而,这个过程并不是单向的。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教育者也在被他们的学生塑造和影响。当教育者看到他们的学生成长为独立、有理解力、有责任感的人时,他们也会感到自豪和满足,从而激励他们继续前行,继续提升他们的教学技能,完善他们的教育理念。因此,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是互相创造、互相成就的。作为一名学生,我深深地体验到了这种共同创造和彼此成就的过程。我的老师们对我悉心教导,帮助我获得了对知识更深入的理解,使我得以成长。同时,我也通过我的疑问和探索,使他们重新思考,重新审视他们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从而也对他们产生了影响,使他们获得提升。我珍视这种共同创造和共同成长的经历。它使我认识到教育并不是一个单向灌输的过程,而是一个双向交流和影响的过程。我知道,无论我走到哪里,无论我做什么,我都将带着我在受教育过程中获得的这种创造精神不断前进、成长。[点评]这篇文章很好地阐述了对陶行知先生这段话的理解——教育是双向塑造的过程。作者通过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历,分享了其对创造和成长的理解,使读者对这种关系进行深入的思考。文章语言流畅,观点明确,充分展示了作者对教育的理解和感悟。通过阅读这篇文章,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教育过程中师生互相影响的关系,以及师生共同创造、共同成长的重要性。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