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7张PPT)第二单元 素养综合测试卷(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一、积累(30分)1. (★☆☆)下列词语中,字音字形无误的一项是(3分)( )A. 坍塌(tān) 旁骛(wù) 佝偻(jū) 眼花瞭乱B. 骈进(bìng) 咽气(yàn) 箱箧(qiè) 形消骨立C. 惊骇(hài) 瞥见(piē) 愚蠢(chǔn) 富丽堂皇D. 恪守(gè) 游弋(yì) 宽佑(yòu) 声名鹊起C解析 C A.佝gōu,瞭→缭。B.骈pián,消→销。D.恪kè,佑→宥。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小语在会上侃侃而谈,断章取义,赢得了师生阵阵掌声。B. 学习犹如登山,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不能指望一步登顶,这个道理是不言而喻的。C. 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永远值得我们缅怀。D. 演讲时面对听众,最忌矫揉造作,无病呻吟。A解析 A 断章取义:不顾全篇文章的内容,而只根据需要,孤立地截取其中一段或一句的意思。不符合语境。3.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 青少年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青少年国家安全教育意义深远。B. 雨果曾撰文谴责英法联军劫掠并火烧圆明园。C. 只有走进普通劳动者的生活,才能洞见他们的人生轨迹,守护劳动者的风景。D. 新学期红星中学开设了礼仪培训课,每周大约一课时左右。素材国家安全A解析 B.成分残缺,在句末添加“的行为”。C.搭配不当,把“守护”改为“欣赏”。D.语意重复,去掉“大约”或“左右”。4. (★★☆)根据语境,下面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国家公祭日是国家为了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祭日。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是缅怀过去,更是抚慰民心、顺应民意的措施。国家公祭日的设立, , , , , ,共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促进共同发展和时代进步。①使人类历史记忆长久保持唤醒状态 ②是为了中国与世界更好地沟通③一起维护世界和平及正义良知 ④是在向全世界表达我们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与责任 ⑤而避免出现哪怕是片刻的忘却与麻木 ⑥是在向全世界传递中华民族对于人权和文明的态度A. ②③①⑥⑤④ B. ④⑥①⑤③②C. ②⑥④①⑤③ D. ①③②⑤④⑥课标语言运用C解析 几个句子讲述的是设立国家公祭日的意义。根据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选择答案。细读句子可知,之所以要设立国家公祭日,首先是与世界沟通,其次表明这样做的态度,接下来阐明这样做的目的,这样逻辑严密。②句表明为了与世界沟通,⑥句将与世界沟通的内容具体化为传递中华民族对于人权和文明的态度,④句进一步阐释对世界和平的态度,①句总结与世界沟通的结果是使人类历史记忆长久,⑤句,阐述目的是避免出现哪怕是片刻的忘却与麻木,③句承接前面的“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表明中国的实际做法。综合排序为②⑥④①⑤③。5. (★☆☆)下列有关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3分)( )A. 《敬业与乐业》是一篇演讲词,选自《饮冰室合集》。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B. 雨果,法国作家,主要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C. 《论教养》的作者利哈乔夫是苏联学者、作家。D. 我国古代文学典籍中的“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尚书》。D解析 《尚书》应为《中庸》。6.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A. 从短语的结构来看,“敬业乐业”“断章取义”“丰功伟绩”“抽丝剥茧”“扭捏作态”都是并列关系的短语。B. “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句中加点的“有一天”在句子中作状语。C. “我们的事业,是我们的田野。”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D. (新素材 国防教育)“国防的职能不仅是打仗,而且是要保证国家的生存和发展”是因果关系复句。考法语法综合D解析 本项是递进关系复句。7. 名著阅读。(5分)(1)(★☆☆)下列诗歌选段出自艾青的哪首诗 (3分)( )我从东方来/从汹涌着波涛的海上来/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借你正直人的嘴/请带去我的消息/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A. 《复活的土地》 B. 《太阳的话》C. 《透明的夜》 D. 《黎明的通知》(2) (★★☆)班级要举行《艾青诗选》读书交流会,语文课代表大致梳理了全书的中心意象,请帮助他完成如图相对应的内容。(2分)考法整本书阅读D解析 (1)由诗中“我从东方来/从汹涌着波涛的海上来”“请带去我的消息/通知……”等诗句可知,出自艾青的《黎明的通知》。(2)由①中“爱国”“大地母亲”和作品《北方》的提示可知,①是“土地”。由②中“光明”和作品《向太阳》的提示可知,②是“太阳”。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与太阳。“土地”的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对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太阳”的意象表现了诗人灵魂的另一面: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不息的追求。8. (★★☆)综合性学习。(7分) 九年级一班围绕“自强不息”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邀请你参与。(1)[活动一:认识自强不息的内涵]结合下面材料,谈谈你对“自强不息”精神内涵的理解。(2分)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自强不息”的内涵:的人物,他们的事迹可以让大家获得教益:如祖逖闻鸡起舞,范仲淹断齑(jī)画粥, 。(请你仿前例续写事迹,并用楷体正确、规范、工整地书写在米字格内,不超过7个字。)(2分)(3) [活动三:演讲——青年当自强不息]以“自强不息”为话题,在班级内组织一次演讲活动。第二位同学李红演讲的题目是《志当存高远》,第三位同学张鑫演讲的题目是《放飞青春梦想》。假如你是本次演讲活动的主持人王林,请你在李红演讲结束后,张鑫演讲之前说一段串词。(3分)课标语言运用(2) [活动二:寻找自强不息的人物]中国古代有许多自强不息课标语言运用答: (1)(示例)刚毅坚韧,勇于开拓,自信自立;有理想抱负,有责任担当;在困难面前无所畏惧,勇往直前;勤思苦学,持之以恒,努力奋进。(答出其中两点、意近即可)(2)(示例)匡衡凿壁偷光 勾践卧薪尝胆 孙康映雪夜读 苏秦刺股苦读(写出一个即可)(3)(示例)刚才李红同学的演讲《志当存高远》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希望。下面有请张鑫同学为我们演讲《放飞青春梦想》,大家掌声欢迎!(语言得体,热情洋溢,有感染力。所写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即可)解析 (1)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所给诗文的意思及其蕴含的精神,其次将其概括出来。注意要围绕“自强不息”理解精神内涵。(2)仿照“祖逖闻鸡起舞,范仲淹断齑画粥”的格式,写出中国古代自强不息的人物及其事迹,合理即可。(3)根据两个节目的相关主题进行衔接,合理即可。二、阅读(30分)(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5分)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①2023年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东坝中心公园的植树点,同首都群众一起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并悉心叮嘱:“孩子教育,跟植树一样,一开始就要竖正,否则就会长歪。”言语谆谆,似春风雨露,护佑幼苗茁壮成长。树木竖正,才能成栋梁;人也要树正理想信念,才能健康成长成才。沃枝叶不如培根本,根基稳才能枝干正。因此,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②育人立德,需要从少年儿童抓起。爱党、爱祖国、爱人民,是理想信念之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关爱少年儿童成长成才,深情期许,滋润心田。童年是人生成长的启蒙阶段,帮助少年儿童从内心深处厚植对党的信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引导少年儿童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起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品德润身、公德善心、大德铸魂,让向阳而生的“小树苗”努力成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生力军。③育人立德,要求坚持五育并举的原则。“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在培养学生的时候,以道为方向,以德为立脚点,以仁为根本,以六艺为涵养之境,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因此他的学生大都多才多艺。非学无以广才,既要勤学书本知识,也要多学课外知识,努力做到敏于求知、勤于学习、敢于创新、勇于实践。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同样不可或缺。体育锻炼能够让少年儿童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美育有助于提高审美和人文素养,塑造美好心灵。劳动教育不仅能磨炼坚强意志、培养良好习惯,还可以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坚持育人和育才相统一,才能帮助少年儿童在人生旅途上选对路、起好步,得到全面发展。④育人立德,还要把握少年儿童成长的规律。面对性格各不相同、禀赋各有差异、综合素养各有千秋的学子,我们必须包容学生的差异和不足,用心发现他们的长处和特点,让每个“小树苗”都能向阳生长;我们必须呵护学生多元多样的志趣,使学习的选择更多样、成长的道路更宽广,让每个学生都有学业有成、人生出彩的机会。教育事业久久为功,离不开学校、家庭的甘霖滋润,也需要全社会共尽一份心、共担一份责。⑤种下“小树苗”就是种下新希望。中国未来大有希望、大有可为。立德树人,关系到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再出发,引导青少年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奋斗之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9. (★☆☆)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分)答: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解析 首先要明确中心论点的特征,其次掌握寻找中心论点的方法。中心论点一般出现在文章标题、开头和结尾。结合文章标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可知标题能够表述完整的意思,再结合文章第①段总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的观点,第⑤段“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知,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10. (★★☆)选文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4分)答:举例论证。举孔子培养学生时注重全面发展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育人立德,要求坚持五育并举的原则”分论点,进而论证中心论点,增强说服力。解析 由第③段画线句子可知,本句举了孔子培养学生时注重全面发展,最终学生大都多才多艺的例子,有力论证了本段分论点“育人立德,要求坚持五育并举的原则”,进而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使论证具有较强说服力。课标思维能力11. (★★★)请简要分析选文的论证思路。(4分)课标思维能力答:首先,通过举习近平总书记在植树时叮嘱关于孩子教育的事例,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接着从“育人立德,需要从少年儿童抓起”“育人立德,要求坚持五育并举的原则”“育人立德,还要把握少年儿童成长的规律”三方面加以论证;最后总结全文,强调育人立德的重要意义,并发出号召。解析 本文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段式结构行文的,据此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即可。12. (★★★)分析下面这段材料最适合充当选文哪一段的论据,并说明理由。(4分)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写道,郭橐驼善于种树,其种树经验是“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课标思维能力答:放在第④段合适,这段材料写郭橐驼种树因木而异、因地制宜,这与第④段论点“育人立德,还要把握少年儿童成长的规律”相符,所以可放在第④段。解析 根据材料“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可知,郭橐驼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实现树木自身的本性,这是把握成长规律的表现,与第④段论点“育人立德,还要把握少年儿童成长的规律”十分契合,因此放在第④段合适。(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5分)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铁 凝①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但我觉得,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②20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的两句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量。③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在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在田野的草垛上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说只是因为喜欢。④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打击你,既甜蜜又酣畅。⑤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⑥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的好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看上去已经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⑦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 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或许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选自《人民日报》 有删改)13. (★★☆)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3分)课标思维能力答:阅读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解析 根据①段“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可概括出中心论点。14. (★☆☆)请你写出有关阅读方面的一个事例或一句名言警句。(2分)答: (名言警句示例)读一本好书就是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事例示例)凿壁偷光、囊萤映雪(写出一个即可)15. (★★★)请你根据下面的思维导图,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6分) 考法思维导图答: (1)①段,介绍网络阅读现状,指出网络阅读的弊端,引出本文中心论点。(2)②—③段,举自己和亲人阅读的经历,引出下文的“无功利心的自发性阅读”。(3)⑦段,分析“无用”的阅读的功用。解析 ①段“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分析了网络阅读的现状以及网络阅读带来的问题,引出本文中心论点——阅读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根据②③段内容可知,这两段以自身经历与亲人的经历为例,引出下文的“无功利心的自发性阅读”;根据⑦段“‘无用’的阅读……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可知,⑦段对“无用”的阅读的功用进行了分析,指出“无用”的阅读可以让我们看到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16. (★★★)读完全文,请你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谈谈对“无用”阅读的看法。(4分)课标语言运用答: (示例)“无用”的阅读给人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和格外难忘的阅读体验,能够解放我们的阅读心境,使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在阅读鲁迅的《朝花夕拾》时,我从中体会到了鲁迅儿时在百草园玩耍的快乐与悠游自在,这使我联想起自己儿时的玩闹时光,收获了久违的快乐。解析 根据④段“今天想来……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可知,“无用”阅读可以给人带来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和格外宝贵、难忘的阅读体验;根据⑤段“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是阅读心境的解放”可知,“无用”阅读能够解放我们的阅读心境;根据⑦段“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可知,“无用”阅读让我们看到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结合上述内容和自身的阅读经历作答即可。三、写作(40分)17. (★★★)朱熹在《童蒙须知》中说:“凡行步趋跄,须是端正,不可疾走跳踯。”他告诫孩子,走路要稳健,不可慌慌忙忙,因为有些事情是急不来的。慢慢准备,慢慢积蓄,慢慢思考,慢慢品味,慢慢沉淀……以欢喜之心,慢度日常。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写作指导] 结合材料中的“凡行步趋跄,须是端正,不可疾走跳踯”“走路要稳健,不可慌慌忙忙,因为有些事情是急不来的”“慢慢准备,慢慢积蓄,慢慢思考,慢慢品味,慢慢沉淀……以欢喜之心,慢度日常”等内容可以提炼主题“欲速则不达”“不妨慢一点”等。写作前必须弄清“慢”这个关键字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延伸思考:“慢”是相对于“快”而言的一种生存法则,“慢”也是一种处世之道,“慢”还是一种修养,“慢”更是一种心境,“慢”可以让我们在从容和舒缓中收获人生的成熟。从以上角度任选一个方面构思即可,注意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情感体验,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材料作文首先要确定文章的中心,确定好文章的中心之后,就需要围绕中心选取最能表达中心的材料。确定中心,选好材料以后,需要列一个提纲,确定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例文] 不妨慢一点“慢”是一种祝福,华语文化的语境最是如此。请人吃饭是慢慢吃,送人别离是慢慢走,听人倾诉是慢慢说,凡此种种,皆以“慢”字当头。成都人有句顺口溜:不要慌,不要忙,哪个忙人得下场 一个忙人是韩信,一个忙人楚霸王。霸王忙来乌江丧,韩信忙来丧未央……对成都人而言,有慢且闲,并非不思进取伤及颜面的事,反倒有几分自在豪气在其中。于是,成都人工作之余便散到江畔公园数不胜数的茶馆,享受着“杯中乾坤大,茶中日月长”的悠闲时光,将快乐的平民慢生活演绎得真切到位。可在瞬息万变、分秒必争的信息时代,纵使个人等得了,时代也是等不得的,人人都在扬鞭疾驰,城市面孔日新月异,这叫人怎么个慢法 或许,我们无法左右周遭的人和事,但至少可以调节自己的生活节奏。“慢读”找回文学之美。“慢”的乐趣怎么失传了呢 啊,古时候闲荡的人到哪儿去啦 民歌小调中游手好闲的英雄,那些漫游各地磨坊,在露天过夜的流浪汉,都到哪儿去啦 他们随着乡间小道、草原、林间空地和大自然一起消失了吗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慢》开篇就如此甜蜜忧伤,令生活在盲目争先的不断循环的城市人不禁为之惊醒。图书市场为了响应急切潦草的读书观,纷纷出版“一篇文章概括一本名著,一天通读几部史书”之类的浓缩书籍。殊不知,读书的乐趣本来就在于慢慢品读,从语言和段落中找寻文学的美。“慢读”提倡人们回归原本的读书态度,体会跟作者的文字交流,从而感悟自己的人生轨迹。“慢游”不要“到此一游”。“慢游”方式的提出是针对走马观花以及当下以炫富、购物为主要目的的大众化商业旅游的。“慢游”主张扎进陌生的地方沉淀自我,融入当地生活,享受文化浸入的过程。它强调的是在一个旅游点真正生活过,而不仅仅是停留过。人类生存至今,就像一条被时光推动的长长链条,一茬人走了会再来另一茬人,新旧交替,时光的存在便有了长度的概念,生命作为时光长河中的个体,也许无力阻止时光的飞速奔跑,但人类从未放弃通过调节自身状态以适应发展需要。在关注生命长度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更关注生命的宽度和深度。细心留意,诸如“慢读”“慢游”“慢食”“慢生活”等生活方式,正真切地出现在我们身边。闲暇时,我们不妨慢一点,选择一种“慢”的方式,让生活工作张弛有度、劳逸结合,淡定从容地过好每一天。[点评] 文章开篇以华语文化的“慢”字解释开头,引出下文。又以成都人的慢生活为例论述论点。文章主体部分分两层论述了“慢读”找回文学之美、“慢游”不要“到此一游”,强调让人们的生活脚步慢一些。文末再次点题,总结全文,深化论点。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