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8张PPT) 第三单元 素养综合测试卷(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一、积累(28分)1. (★☆☆)下列词语的书写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谪守(zhé) 诗赋 颓然(tú) 樯倾揖摧B. 阴翳(yì) 苍颜 沆砀(kàng) 波斓不惊C. 长堤(dī) 雾凇 婵娟(chán) 巴山楚水D. 薄暮(báo) 凄凉 绮户(qǐ) 觥筹交措C解析 A.颓tuí,揖→楫。B.沆hàng,斓→澜。D.薄bó,措→错。2.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 )A. 余拏一小舟 B. 属予作文以记之C. 玉盘珍羞直万钱 D.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A解析 B.属:同“嘱”,嘱托。C.羞:同“馐”,美味的食物。直:同“值”,价值。D.具:同“俱”,全、皆。3.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 增其旧制(规模) 而或长烟一空(天空)B. 佳木秀而繁阴(清秀) 云归而岩穴暝(聚拢)C. 山间之四时也(季节) 进亦忧,退亦忧(向前移动)D. 更有痴似相公者(还) 拥毳衣炉火(裹、围)D解析 A.空:消散。B.秀:茂盛。C.进:在朝廷做官。4. (★★☆)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前人之述备矣 四时之景不同B.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朝而往,暮而归C.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D. 或异二者之为 而或长烟一空A解析 A.“之”均为助词,的。B.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C.副词,乃;连词,就。D.副词,或许、也许;副词,有时。5. (★★☆)下列各句句式和例句不一致的一项是(2分) (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 A.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B.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 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D. 醒能述以文者。B解析 例句是倒装句,B项是判断句。A.“于其上”为后置状语,应在“刻”字的前面,即“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C.“于途”“于树”为后置状语,应分别在“歌”“休”的前面,即“负者于途歌,行者于树休”。D.“以文”为后置状语,应在“述”的前面,即“醒能以文述者”。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词义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2分)( )A. 则有去国怀乡 B. 野芳发而幽香C.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D. 暂凭杯酒长精神D解析 A.古义:国都。今义:国家。B.古义:花。今义:芳香。C.古义: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今义:像霜或雪的颜色(跟“黑”相对)。D.古今词义都为增长。7.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是古代对社会地位相对较高的人物去世之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评价的文字。B. 《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他和张岱、苏轼等人位列“唐宋八大家”。C. 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旧时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D. 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是一首乐府古题诗,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一首七言律诗。“水调歌头”是词牌名,不是题目。B课标文化自信解析 张岱是明末清初文学家,不属于“唐宋八大家”。8. (★☆☆)按照要求默写古诗文。(8分)(1) ,边秋一雁声。(杜甫《月夜忆舍弟》)(2)鸡声茅店月, 。(温庭筠《商山早行》)(3)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流露出为政一方、造福一方的自信、得意,以及捉笔成文的自负的语句是:“ , 。”(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千百年来,无数先贤圣哲,用他们的文字和行动阐释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和风骨。刘禹锡被贬多年,仍保持“① ,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积极心态(《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苏轼知“此事古难全”,仍表达“但愿人长久,② ”的美好愿望(《水调歌头》);李白虽失意悲愤,却始终抱有“③ ,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信念[《行路难》(其一)];范仲淹仕宦沉浮,却借岳阳楼抒发他“④ , ”为民为国的远大抱负(《岳阳楼记》)。戍鼓断人行人迹板桥霜醉能同其乐 醒能述以文者沉舟侧畔千帆过 千里共婵娟长风破浪会有时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课标文化自信9 让我们一同走进主题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完成下列任务。(6分)(1)(★☆☆)很多古诗句浸润着丰富的节日文化内涵,请写出下列诗句涉及的节日名称。(3分)[示例]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节日:春节A.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节日: B.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节日: C.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节日: (2)(★★☆)下面诗句中的四句可以组成两副对联,请根据对联特点完成组合,并把答案写在下面相应的横线上(填写序号)。(3分)①松间鸣好鸟 ②鸟鸣山更幽 ③泉和万籁声 ④风定花犹落 ⑤窗外见南山中秋节重阳节 端午节 课标文化自信第一副 上联: 下联:A. 第二副 上联:B. 下联:C. ①⑤④②解析 (1)根据“月明人尽望”“秋思”可知A诗句涉及的节日名称为“中秋节”。根据“登高”可知B诗句涉及的节日名称为“重阳节”。根据“艾符”“蒲酒”可知C诗句涉及的节日名称为“端午节”。(2)解答此题,要掌握对联的相关知识,并结合题目具体要求。第一副,“松间鸣好鸟”的结构是“二字地点名词+动词+二字偏正结构词语”,符合这一结构特点的是“窗外见南山”。第二副,“鸟鸣山更幽”和“风定花犹落”的结构都是“二字主谓结构词语+名词+二字偏正结构词语”,故此二句为一组。再根据仄起平收的原则可判断出上下联。二、阅读(32分)(一)阅读苏轼的《水调歌头》,回答问题。(6分)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10. (★★☆)苏轼的《水调歌头》地位极高,是最著名的咏 词之一,词前小序,交代了 。(2分)月(或“中秋”) 作词的缘由(或写作的时间、心情和怀念子由等)解析 本词是咏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全词紧扣“月”字来写,情感多次变化,在抑扬之间反复转换,有很强的感染力。词前小序起到交代写作时间、缘由等作用。11. (★★☆)下列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词的上片极写词人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B. 词的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C. 第一问,陡然发之,表达对宇宙、人生的疑惑和哲思;第二问,转入抒发怀人之。D. 词作感情变化,富有波澜,由乐观豁达,转抑郁惆怅,凸显苏词委婉而含蓄的词。D解析 由抑郁惆怅,转乐观豁达,凸显苏词豪放的词风。课标思维能力12. (★★★)紧扣“月”和“人”,简析画线句子的意境之美。(2分)答: “转”和“低”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无眠”指因不能和亲人团圆的孤独忧伤而失眠的人。这里“月亮”和“无眠人”,相应相称,营造出一种清冷、宁静、孤寂而和谐的意境。课标审美创造解析 解答此题,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结合题目的要求。画线句“转”表明了月亮的移动,暗示时间的变化;“低”表面写月的位置,实则也是暗示时间,说明月已西落,两个词都表现夜已很深;“无眠”意思是难以入眠,以此表现词人当时的心情。(二) (2023四川广安中考,25—29)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4分)[甲]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课标文化自信考法比较阅读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范仲淹《岳阳楼记》节选)[乙] 江①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②。南合沅湘③,北合汉沔④,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⑤,与海相若。清河⑥张君梦得谪居齐安⑦,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⑧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篷户瓮牖⑨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⑩睹其为快也哉!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苏辙《黄州快哉亭记》节选)[注] ①江:长江。②肆大:形容水流壮阔。③沅湘:沅江、湘江。④汉沔:汉江、沔江。⑤浸灌:水势浩大。⑥清河:张君(张怀民)的家乡。⑦齐安:黄州。⑧会计:是指征收钱谷,管理财务行政等事务。⑨篷户瓮牖:篷户,用篷草编门;瓮牖,用破瓮做窗。⑩乌:哪里。13. (★★☆)用“/”为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一处)(1分)清 河 张 君 梦 得 /谪 居 齐 安解析 解答时可结合句意和语法结构来分析。本句句意:清河张梦得,被贬官后居住在黄州。句子中“清河张君梦得”是主语,“谪居齐安”是动宾结构,在句中做谓语和宾语,通常主语和谓语中间要断开,因此“清河张君梦得”后面要断开。课标语言运用14.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1)百废具兴 (2)是进亦忧,退亦忧 (3)以览观江流之 (4)今张君不以谪为患 同“俱”,全、都 这美好的景致(或“胜景”) 贬谪解析 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等文言现象。如“具”同“俱”,全、都。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属予作文以记之 投以骨B. 揖西山之白云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C. 其流奔放肆大 其正色邪D. 或异二者之为 乌睹其为快也哉B解析 A.连词,来/介词,把。B.助词,的。C.代词,代指长江/副词,或许。D.名词,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动词,是。16.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 (2)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译文: 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水流到赤壁之下,波浪滚滚,如同大海一样。解析 本题重点词:(1)微,(如果)没有;斯人,这种人(指前文的“古仁人”);谁与归,就是“与谁归”,宾语前置句;归,归依。(2)至,到;之,助词,的;下,下面;浸灌,浸、灌,意思都是“注”,此处指水势浩大;相若,相似。课标语言运用17. (★★★)[甲][乙]两文都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融叙事、写景、议论、抒情于一体,都体现出了古人 的人生态度。但两文“乐”的内涵不同,[甲]文之“乐”是 ,[乙]文之“乐”是 。(3分)【对应目标编号Y9103001】乐观、旷达爱国爱民(或“忧国忧民”也可)随遇而安、寄情山水(意近即可)课标思维能力解析 [甲]文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但他和古仁人不同,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体现了他乐观豁达的态度。[乙]文作者畅言“快也哉”,是因为宦途失意之人如果“不以物伤性”,则无论处于什么环境,都能“自放山水之间”而独得其快。作者肯定张梦得不以物伤性,自放于山水之间的乐观、旷达的态度。综合以上即可知,两篇文章都体现了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结合[甲]文“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可知,[甲]文的“乐”是“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的情怀;结合[乙]文“今张君……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可知,[乙]文的“乐”是“自放山水之间”随遇而安的旷达胸怀。[参考译文] [乙] 长江出了西陵峡,才进入平地,水势奔腾浩荡。南边与沅江、湘江合流,北边与汉江、沔江汇聚,水势显得更加壮阔。水流到赤壁之下,波浪滚滚,如同大海一样。清河张梦得,被贬官后居住在黄州,于是他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赏长江的胜景,我的哥哥子瞻给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张梦得不把被贬官作为忧愁,利用征收钱谷的公事之余,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这是他心中应该有超过常人的地方。即使是用篷草编门,以破瓮做窗,都没有觉得不快乐,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涤,面对着西山的白云,尽享耳目的美景来自求安适呢 如果不是这样,连绵的峰峦,深陡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清风拂摇,明月高照,这些都是伤感失意的文人士大夫感到悲伤憔悴而不能忍受的景色,哪里看得出这是畅快的呢!元丰六年十一月初一,赵郡苏辙记。(三)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12分)书上元夜游苏 轼己卯上元①,予在儋州,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 ”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②杂揉,屠沽③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 过④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⑤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注] 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日。②民:指汉族。夷:指当地少数民族。③沽(gǔ):卖酒的人。④过:苏轼的幼子,字叔党。绍圣四年(1097)随侍苏轼于海南。⑤更:又,另。课标文化自信18. (★★☆)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2分)加点词语 方法提示 解释(填写文字)有老书生 数人来过 使用词典选择义项 ①几,几个;②数目,数量;③多次,屡次;④计算,查点。 (1)数: 盖自笑也 关联教材 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2)盖: 几,几个大概是 考法学习方法解析 (1)根据“使用词典选择义项”可知,“有老书生数人来过”中的“数”,搭配名词“人”,意思是“几,几个”。(2)“盖竹柏影也”的“盖”,意思是“大概是”。根据“关联教材”法可知,“盖自笑也”中的“盖”,意思是“大概是”。19.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答: 但是也笑韩愈钓鱼没有收获,又想要远远地离开,不知道跑到大海的人不一定得到大鱼。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需要将关键词语落实到位,做到语句通顺。注意下列词语翻译准确:然,但是;得,得到;欲,想要。课标语言运用20. (★★☆)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限断两处)(2分)步 城 西 入 僧 舍 历 小 巷答: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解析 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句中“步”“入”“历”用在名词“城西”“僧舍”“小巷”前,构成三组动宾结构,句子的节奏为: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课标语言运用21. (★☆☆)文中哪句话能表现民族间融洽相处,集市气象繁荣 (请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答:民夷杂揉,屠沽纷然。解析 本题需要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分析作答。“民夷杂揉,屠沽纷然”意为:各族的百姓聚居在一起,各行各业都有。表现了民族间融洽相处,集市气象繁荣。22. (★★★)读完选文,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虽被贬海南儋州,但在上元夜游时仍拥有 的心情,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 的人。(4分)喜悦(闲适、快乐)乐观(豁达) 课标思维能力解析 文章展现了苏轼被贬海南儋州一次月夜出游的生活片段,写整个游历路程,只用了“步”“入”“历”三个动词,加上所属宾语,就历历在目。“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写出儋州元宵节的热闹场面。夜晚游市,如历梦境。根据“予欣然从之”“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可知,苏轼虽然被贬儋州,但在上元夜游时心情是快乐的,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豁达、乐观、洒脱的人。[参考译文] 己卯年上元,我在儋州,有几个老书生过来对我说:“如此好的月夜,先生能不能一起出去呢 ”我很高兴地跟从了他们。(我们)步行到了城西,进入了僧舍,走过了小巷,各族的百姓聚居在一起,各行各业都有。回到家中已经三更了。家里的人闭门熟睡,已经鼾声阵阵了。我放下拐杖笑了,什么是得,什么是失呢 苏过问我为什么笑,大概是自己笑自己吧。但是也笑韩愈钓鱼没有收获,又想要远远地离开,不知道跑到大海的人不一定得到大鱼。23. (★★★)下面这首诗给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 请以《你还欠 》为题作文。你还欠母亲一夕婴儿般的陪伴欠孩子一次兄弟般的谈心欠故乡一回荷锄夜归的料理欠山川大地一趟低眉顺眼的叩访欠日月星辰一份空杯以待的谦恭当然,你欠的还远远不止这些这许许多多的欠条将把你和这个世界紧紧地捆在一起三、写作(40分)你债台高筑须每天以汲汲偿还之心做光明美好之事——刘怀彧《一叠欠条》(节选)要求:①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写作指导] 首先要读懂材料,理解诗歌中“欠条”的含义。诗人化身为一位智者,让读者顿悟:“欠条”将我们与天地万物捆绑在一起,我们负债累累,要做的还有很多,应朝光明美好奔去,与世界相亲相爱。一路风雨一路歌,这些欠条让你铭记过往。从审题立意来看,这道题含有丰富的人生哲理,引导我们在肯定自我的基础上,学会感恩、学会生活,懂得回报,向真、向善、向美好发展,做一个更优秀的自己。选材方面,我们可以选择诗歌内容,如诗中的债务,涵盖母爱、子女关系、家乡、自然与社会等多个方面。这样的选材丰富多样,涉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多个层面,使文章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在写法上,文章开头可以引入诗歌,简洁明了地概括诗中的情感和主题。接着通过对每个债务的详细描述和个人思考,将诗歌中的意象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展示对人际关系、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和关切。[例文] 你还欠世界一个温暖的拥抱“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结草衔环,滴水涌来,《诗经》中的这两句,引导我们常怀感恩的心,对这个世界发出的善意,还之以温暖的拥抱。 你还欠父母一次温情浪漫的旅行。孩提时代,母亲在寒冷的冬天用手为你暖和衣裤,让你在肃杀的雪地里享受和煦的阳光;父亲骑着大轮的自行车送你上学,一路欣赏新抽的麦穗和摇曳的柳枝。皱纹悄悄爬上了父母的额头,抽个时间,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吧,用你年轻有力的脚步,陪伴父母领略海天一色、暮鼓晨钟。 你还欠老师一杯香气悠远的清茶。面对像璞玉般青春无畏的少年,三尺讲台上,老师们倾囊相授,宽严相济、因材施教,把全部的光阴与热情倾注于“传道、受业、解惑”这份伟大的事业中。为你的老师泡一杯茶吧,让清茗的甘洌流淌过心间,带着老师的希冀,在知识的海洋中踏浪而行。 你还欠朋友一个纯粹灿烂的笑容。遭受挫折的时候,是朋友相伴左右,打球、唱歌、跑步,一点点抚平你内心的伤痛,牵着你的手一起奔赴美好的未来。相识贵在相知,相知贵在知心。现在,请让朋友们看到你轻松爽朗的笑容,不论悲喜,让友谊长存的日子,像春日的阳光一样温柔明媚。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感恩亲人、师长、朋友的同时,也别忘了拥抱自己。你还欠自己一份长长久久的和解,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你不畏坎坷,勇敢前行;在超越自我的奋斗中,你不骄不躁,昼夜兼程。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吧,允许试错、包容失败,对未来的挑战始终充满信心,与身边的赶路者携手同行,在融入世界、奉献社会的旅途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你还欠世界一个温暖的拥抱!感恩心底无私的循循善诱;感怀萍水相逢后的蓦然回首;感谢恬淡生活中的平静舒展。“鲸波万里,一苇可航。”愿你以一颗包容、感恩的心,让善意的种子滋养灵魂、充实生命,认真书写自己精彩的人生![点评] 这是一篇优秀作文,主要有以下几点特色:(1)引经据典,文质兼美。“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鲸波万里,一苇可航”等语句,让文章语言优美典雅。(2)立意准确,主旨鲜明。文章开篇对《诗经》中脍炙人口的诗句的引用,借以抒怀,点明主旨;结尾以“你还欠世界一个温暖的拥抱”点题,首尾呼应,引发读者的共鸣。(3)言之有序,结构清晰。文章以父母、老师、朋友三个层次,述说自己与身边人的温情故事,抒发感恩之情,然后阐明“在感恩他人的同时,勿忘拥抱自己”。文章娓娓道来,感情层层递进,结尾段提纲挈领。通篇思路顺畅、脉络分明。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