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案-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案-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及解读
(一)课程标准
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特性和作用,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课程标准解读
本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学生需明确实践的内涵、特性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核心地位,知晓人类通过实践活动改造世界并获取对世界的认识。重点在于掌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检验标准和最终目的,能够运用这一原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认识现象,理解认识的产生、深化与实践的紧密联系,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框题是统编版必修 4《哲学与文化》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的第一框内容。它主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涵盖认识的内涵、实践的含义与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等重要知识点。通过本框学习,学生将构建起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框架,为后续学习真理的相关知识以及理解人类认识的发展过程奠定坚实基础,在整个哲学模块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二)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生活经验,对周围世界有自己的认知和思考。在之前的学习中,他们对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了初步接触,这为学习本框内容提供了一定基础。然而,对于实践与认识的抽象关系,学生理解起来可能存在困难。他们在生活中虽有实践活动,但缺乏对实践本质和作用的深入思考。同时,学生对时政热点较为关注,若能结合时政素材教学,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哲学知识。
三、核心素养目标
(一)政治认同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实践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理解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是基于实践经验制定的,从而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认同党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增强对党的领导的政治认同。
(二)科学精神
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客观、理性地看待认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让学生掌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科学原理,学会从实践的角度思考问题,反对主观臆断和片面认识,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
(三)公共参与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获取知识、检验认识。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的实践观运用到日常生活和社会事务中,关注社会热点问题,通过实践调查、志愿服务等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实践的含义和特点:明确实践的内涵,理解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特点,这是准确把握实践概念的关键,也是理解实践与认识关系的基础。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包括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这一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核心内容,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观和实践观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教学难点
1.区分认识的来源和认识的途径:学生容易混淆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与获取认识的多种途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需要通过具体事例和深入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2.理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从理论上理解这一观点较为抽象,学生需要结合实际案例,深入思考为什么只有实践才能作为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以及如何通过实践来检验认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议学情境】
展示 2025 年我国 “天问二号” 火星探测任务的相关新闻报道。“天问二号” 探测器成功发射,携带多种先进科学载荷,将对火星及火卫一开展详细探测,以获取火星地质结构、气候环境、物质成分等方面的信息,深化人类对火星的认识。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观看新闻报道,提问:“天问二号” 火星探测任务旨在获取关于火星的认识,那么这些认识从何而来?为什么要开展火星探测这样的实践活动?引发学生对认识来源的思考,从而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
学生观看新闻,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部分学生可能会回答认识来自探测器的探测,开展探测活动是为了了解火星等。
【议学提示】
从新闻中 “天问二号” 探测器的任务和目的出发,思考认识的产生与实践活动的关联。
【议学总结】
通过对 “天问二号” 火星探测任务的探讨,我们发现人类对火星的认识与具体的探测实践活动紧密相关。那么,认识与实践究竟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人的认识到底从何而来?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深入学习今天的内容。
(二)新课讲授
一、认识与实践
【议学情境】
呈现两组材料:第一组是人们通过肉眼观察星空,对天体的位置、亮度等形成的直观认识;第二组是科学家借助先进的天文望远镜、探测器等设备,经过数据分析和理论研究,对天体的本质、演化规律等形成的深入认识。
【教师活动】
结合材料讲解认识的含义,即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分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与联系,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以及各方面的认识,如通过肉眼观察星空获得的直观认识;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认识,像科学家通过研究得出的天体演化规律等。提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属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例子?
【学生活动】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感性认识,如对水果颜色、形状、味道的直观感受;理性认识如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对物体运动规律的理解等。
【议学提示】
从自身生活体验出发,区分对事物的表面感知和深入本质的理解,分别对应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议学总结】
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中不断获取感性认识,并通过思维加工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议学情境】
展示 2025 年我国在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研发方面的实践活动报道。企业和科研机构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组建专业研发团队,通过无数次实验,尝试不同的材料和技术方案,以提高电池的续航能力、安全性和充电速度。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分析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研发实践活动,讲解实践的含义,即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阐述实践的特点:客观物质性,体现在研发活动中所使用的设备、材料等是客观的,研发人员也是现实的人;主观能动性,研发团队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技术探索,以满足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需求;社会历史性,电池技术研发不是孤立的个人行为,而是众多科研人员、企业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且研发水平受到当前社会科技发展水平和历史条件的制约。提问学生:从该案例中,还能看出实践的哪些特点表现?
【学生活动】
学生结合案例,思考并回答问题,如随着时间推移,研发技术不断进步,体现了实践的历史性;不同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研发,体现了实践的社会性等。
【议学提示】
从实践活动的主体、手段、对象以及实践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历史阶段等方面,分析实践特点的具体体现。
【议学总结】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特点。这些特点相互联系,共同体现了实践活动的本质特征,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议学情境】
展示我国高铁技术发展历程的相关资料。从最初引进国外技术,到通过大量工程实践,如高铁线路建设、列车运行调试等,不断总结经验、攻克技术难题,逐步实现技术创新和自主研发,使我国高铁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教师活动】
结合高铁技术发展案例,讲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我国高铁技术人员在工程实践中,通过对线路建设、列车运行等实际操作和观察,获得了关于高铁技术的大量一手资料,从而形成对高铁技术的认识。提问学生:在高铁技术发展中,还有哪些方面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讲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高铁建设和运营实践的不断推进,遇到了诸如提高运行速度、保障安全性能等新问题,这些问题推动着技术人员进行新的研究和探索,促使高铁技术不断发展创新。组织学生讨论: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实践活动推动了认识的发展?
【学生活动】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如在高铁建设中对地质条件的勘探实践,为线路设计提供了认识依据,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学生分组讨论后,举例说明生活中如医疗实践中对新疾病的研究推动医学认识发展等。
【议学提示】
从高铁技术发展的各个环节,寻找实践活动与认识产生、发展的联系,同时从自身生活中挖掘类似的实践推动认识发展的实例。
【议学总结】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的认识只能从实践中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中不断出现新问题,推动人们去探索和研究,从而促进认识的发展。就像我国高铁技术,在实践中诞生并不断发展。
【议学情境】
呈现 2025 年某新药研发的新闻。科研团队经过多年研究,提出一种新的药物研发思路,并在实验室中进行了大量实验。但实验室的成果是否能真正应用于临床治疗疾病,还需要进行大规模的临床试验,通过对比使用新药和传统药物的患者治疗效果,来检验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教师活动】
结合新药研发案例,讲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验室中关于新药的研发思路和初步成果只是一种认识,只有通过临床试验这一实践活动,看其是否能达到治疗疾病的预期效果,才能判断该认识是否正确。提问学生:为什么只有实践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组织学生思考并讨论。讲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研发新药的最终目的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研究和实验室阶段,而是要应用于临床治疗,帮助患者恢复健康,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为实践服务,才具有实际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在学习生活中,我们所学的知识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学生活动】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理解只有实践能将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联系起来,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学生举例说明在学习中,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如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计算问题,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议学提示】
从新药研发的流程中,理解实践作为检验标准和最终目的的必要性,同时反思自身学习知识与实践应用的关系。
【议学总结】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有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我们要重视实践,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
(三)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认识的含义及分类、实践的含义和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等重点知识。强调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不断深化对世界的认识。
知识点整合: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认识和实践
⑴认识
①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②形式或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a.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b.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③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a.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注意:不能说理性认识是正确的,感性认识是错误的。“理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这句话对,但是“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这句话错了。
⑵实践
①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特别提醒】
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 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也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
②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
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满足人们物质生活资料和生产劳动资料的需要;
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这是形成各种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表现为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和政治活动,如革命和改革、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实施等;
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③特点: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是实践活动与人的认识活动的区别所在,坚持这点,在实践观点上就坚持了唯物主义)
原因: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客观事物)和实践的手段(工具设备)。都是客观的。实践的过程和结果也是客观的。制约实践活动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也具有客观性。
b.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这是实践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区别所在。坚持这点,在实践问题上 坚持了辩证法)
原因: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制定“计划”“方案”“规划”等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人将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用于指导实践。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
c.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这是实践活动与孤立的个人活动的区别所在)
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强调“合作”等,受横向因素的影响)
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强调历史过程,受纵向因素的影响)
d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注意: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
【特别提示】
①实践的第一、二个特点并不矛盾,主体的客观性渗透着能动性,意识能动性以客观性为基础。
②夸大客观物质性否定主观能动性,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夸大主观能动性否定客观物质性,会导致唯心主义。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错误:把间接经验作为认识的来源;把认识的来源与获得认识的途径等同)
认识的唯一来源是实践。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获得认识的途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二者不能比较谁更可靠。无论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
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错误:把认识绝对化、思想僵化)
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的判断和推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⑶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错误:把科学理论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①如果不超出认识范围,人们就无法判定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
②客观事物自身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
③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实践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可以满足这条件。
④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已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⑷实践是认识的目的(错误:脱离实践、纸上谈兵,认识不为实践服务)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否则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
【特别提醒】①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就是实践;
②获取知识的途径可以是书本、网络….等间接经验;也可以是实践中得到的直接经验。
[特别提醒]区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标准、根本目的
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从无到有”;
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基础上的“深化和发展”。关键点“实践有新的需要”“新的认识工具出现”“人的认识能力和水平提高”。
检验标准 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谈到了指导的结果如何。
目的 认识指导实践成果了或者失败了,没有谈到指导实践的结果。
【误区】 ①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②实践是适应环境的本能活动。
③实践是一种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
④实践是社会性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⑤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⑥实践是人的活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
⑦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唯一动力。
⑧真理永远是正确的
【总结】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⑴原理内容: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会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会阻碍实践的发展。
⑵方法论要求:
①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②我们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学生活动】
跟随教师的引导,梳理知识框架,强化对重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进一步明确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议学总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了解到认识源于实践,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检验标准和最终目的。希望大家在今后能够运用所学的实践观,积极投身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认识水平,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四)课后练习
1、(2022山东)习近平深刻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生动实践,对人民民主的性质、内涵、目的、特色、评价主体和评价标准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系统阐释,创造性地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明确民主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材料体现了( )
①感性认识以理性认识为基础和指导
②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的概括和提炼
③从思维具体到思维抽象的认识过程
④感性认识是达到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①:理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故①错误。②④:习近平通过对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实践的总结和对人民民主的思考,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说明了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的概括和提炼,感性认识是达到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故②④符合题意。③:选项本身的表述有误,不能从思维具体到思维抽象,只能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排除③。
2、(2023·湖北高考真题)“十三五”期间,水产育种人聚焦渔业种苗问题,突破水产育种的“卡脖子”难题,填补多项技术空白,写好“蓝色种业”大文章,使得渔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5年的58%提高到2020年的63%。上述事例说明( )
①科研意识转变程度决定科研水平达到的高度
②实践提出的问题引导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③实践主体的能动性是检验科技进步的标准
④创新能力的提高推动实践发展和认识深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①:影响科研水平的因素有很多,意识转变程度影响科研水平达到的高度,但不起决定作用,①说法错误。②:水产育种人聚焦渔业种苗问题,说明了实践提出问题引导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②正确。③:实践活动是检验科技进步的标准,并非“实践主体的能动性”,③说法错误。④:突破水产育种的“卡脖子”难题,填补多项技术空白,提高了渔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说明创新能力的提高推动实践发展和认识深化,④正确。
3、(2024·广东模拟预测)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在阿蒙森海成功布放深水生态潜标,这也是中国首次在极地布放生态潜标。这套潜标的主要生态传感器依托重点研发项目自主研发,通过光学和声学方式对上层海洋磷虾进行长周期探测。该套潜标布放水深约3 000米,计划放置1年,将收集长周期序列的磷虾数据以及相关的生态环境参数数据。由此可以推断出(  )
①任何科学实验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人类活动
②人类认识和利用规律应该立足于人类的需要
③科学认识有助于人类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④实践活动是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题干中中国南极考察队布放生态潜标,是为了收集磷虾及生态环境数据,体现①“科学实验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人类活动”;自主研发的传感器助力探测,说明③“科学认识有助于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②错误,人类认识和利用规律应立足于客观实际,而非人类需要;④强调实践的定义,但题干重点是实践的目的性和认识的作用,④与题意关联较弱。故答案为 A。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方法。对于抽象的哲学概念和原理,应多结合生动的时政案例和生活实例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在引导学生讨论时,要给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如何从具体案例中提炼哲学原理,提高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通过课后作业和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辅导和强化训练,不断优化教学效果。
七、反馈评价
1.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回答问题等环节的参与度和表现,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思维活跃度。对于积极参与、能够准确阐述观点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表扬,对参与度不高或理解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2.作业评价:认真批改学生的课后作业,对选择题的答题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简答题,重点评价学生对案例的分析是否准确、原理运用是否恰当、逻辑是否清晰,针对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书面反馈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改进。
3.学生自评与互评: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让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学习和课后作业完成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同时从同学的表现中学习经验。通过自评与互评,促进学生自我认知和相互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