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上册新教材解读课件(浙教版2024)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年级科学上册新教材解读课件(浙教版2024)

资源简介

(共67张PPT)
浙教版2024 七年级科学上册
《义务教育教材(2024版)》内容解读PPT
时间:2024.09.01
演讲:**
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前言部分,明确提到:“根据《中共
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加强义务教
育课程教材建设的意见》精神,教育部组织修订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明确提到了
修订教材的必要性和依据,强调了教材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和信息技术应用
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这些修订,教材将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日前,教育部印发《2024年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教学用书目录(根据2022年版课程标准修订)
》,通知表示,根据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的教材将于2024年秋季学期陆续投入使用。
为更好地帮助熟悉2024年秋季新学期新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特推出《义务
教育新教材(2024版)》具体内容解读PPT,提高教学效果。
前 言
目 录
第一部分
《科学新教材(2024浙教版)》目录结构比对
第二部分
《科学新教材(2024浙教版)》整体重要变化
第三部分
《科学新教材(2024浙教版)》变化要点解读
第四部分
《科学新教材(2024浙教版)》各章节具体变化
第五部分
《科学新教材(2024浙教版)》各章节教学安排
第一部分 目录结构比对
从比较中可以发现:新教材第一单元删除了“走进科学实验室”“科学观察”两节的目录,将内容进行合并了。
第二单元将旧教材的第1节和第2节整合成新教材的第1节,“生物的结构层次”被挪到七下第一单元第一节。其他几节内容大同小异但是目录名称也发生改变
第一部分 目录结构比对
从比较中可以发现:新教材第三单元第1节内容整合了旧教材第一单元的第1、2节内容,然后将七下和九下的内容提前。
第四单元与旧教材完全不同,将与运动有关的都放在一起,更有逻辑性。
第五单元新增的。
第二部分 整体重要变化
教材修订考虑因素
(一)研究和遵循课程标准
1.以核心概念组织课程内容:以核心概念覆盖知识结构,强化了知识结构性和系统性;以整合方法减少了核心概念的数量和学习内容的条目数;(与小学课标比,整合的量比较大)
2.增加工程实践:技术、工程与社会;工程设计与物化(11+2)
第二部分 整体重要变化
教材修订考虑因素
(一)研究和遵循课程标准
3.跨学科概念:是科学的综合性概念,是在学科核心概念之上科学哲学的大概念,属于科学大观念范畴的;落实跨学科概念:教材编写+教学实施。(物质与能量、结构与功能、系统与模型、稳定与变化)
4.强化综合性、实践性:提高探究实践的要求。
5.改进学业评价:学业要求;作业评价;学业质量。
原栏目 现栏目(或增设) 原因
1 章首引言、思考与讨论、科学阅读、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不变
2 节引言:实际情境+问题(配图示) 建构思想: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从解决实际问题中培养能力
3 方法与技能、科学·技术·工程、学习评价 适用性更广,淡化学科意识
4 实验、活动、观察、读图 探索活动、实践活动、探究实践 更有利于知识建构
5 本章知识结构 学习整理
栏目设置的变化
第二部分 整体重要变化
新增栏目:方法与技能
第二部分 整体重要变化
新增栏目:科学·技术·工程
第二部分 整体重要变化
新增栏目:学习评价
第二部分 整体重要变化
新增节引言:实际情境+问题(配图示)
旧教材
新教材
第二部分 整体重要变化
新旧教材变化栏目
旧教材:实验、活动、观察、读图
新教材:探索活动、实践活动、探究实践
第二部分 整体重要变化
本章知识结构
旧教材
新教材
学习整理
第三部分 变化要点解读
要点1:内容整合
整合1: 太阳系的结构
(1)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依据特点进行分类)突出重点1:火星探测
(2)彗星和流星雨(每年8月12日英仙座流星雨)
(3)小行星和陨石(陨石的价值)
第三部分 变化要点解读
要点1:内容整合
整合2: 月球及三球运动
(1)月球的形状变化和月球表面的概况突出
重点:探月工程
(2)三球运动与日食、月食(项目学习)
突出重点:日食和月食是有规律的
第三部分 变化要点解读
要点1:内容整合
整合3:多种多样的运动(最挑战)
(1)机械运动
(2)地球绕地轴自转关注:系统与模型(地球仪与经纬度)
(3)地球绕太阳公转关注: 科学与社会的应用价值(二十四节气)
(4)地球板块的缓慢运动关注: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对
第三部分 变化要点解读
要点2:科学思维
科学预测
第三部分 变化要点解读
要点2:科学思维
推理论证
大陆便宜学说
第三部分 变化要点解读
要点2:科学思维
模型建构
制作简单地球仪
第四部分 各章节具体变化
第一章 探索自然的科学
新教材中删除了走进科学实验室和科学观察两节,从原来的五节变成了新版的三节内容,
走进科学实验室更多的是介绍物理和化学仪器的使用,新教材将物理化学基本挪出了七上。
第四部分 各章节具体变化
第一章 探索自然的科学
新教材第一节的小标题分得更为细致,更像是在回答了旧教材中“科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这个问题。
第四部分 各章节具体变化
第一章 探索自然的科学
新教材在编排上进行了优化,将旧教材中的第二节和第四节内容进行了整合,将科学实验室的相关内容融入到了科学测量部分中,而不再单独设立章节。
第四部分 各章节具体变化
第一章 探索自然的科学
新教材在科学家的探究中采用的案例不在是国外的科学家的故事,而是采用了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案例了。使用本土科学家的事迹作为教学案例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让学生们了解到科学研究不仅仅是遥远国度的事情,而且与自己的文化和历史背景紧密相关。
第四部分 各章节具体变化
第二章 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
新教材将旧教材的第一二节合并为第一节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移除了第三节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这一节的内容将在七下进行讲解,同时将“常见的动物”和“常见的植物”中的“常见”二字改为了“形形色色”和“多姿多彩”
第四部分 各章节具体变化
第二章 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
新教材的例子更加贴近热点,让学生深层次思考
第四部分 各章节具体变化
第二章 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
科学.技术.工程栏目让学生全面了解显微镜变化过程,增加学生知识量。
第四部分 各章节具体变化
第二章 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
科学观察被整合到第二章第一节中
第四部分 各章节具体变化
第二章 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
新教材第二节对应的是旧教材的第五节,但是将“常见”二字改为了“形形色色”,因为“常见”两个字与第二章的标题“丰富多彩”四个字没办法对应,“形形色色”才是丰富多彩的。
第四部分 各章节具体变化
第二章 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
新教材第三节对应的是旧教材的第四节,但是将“常见”二字改为了“多姿多彩”,因为“常见”两个字与第二章的标题“丰富多彩”四个字没办法对应,“多姿多彩”才是丰富多彩的。
第四部分 各章节具体变化
第二章 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
如何体现“生物的多样性”
章名: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
包括:什么是生物、形形色色的植物、绚丽多彩的动物、无处不在的微生物、生物的分类、生物的多样性。
原教材,不管是“常见的动物”还是“常见的植物”,“常见”似乎跟“多样性”不是很契合。对一般人来说不管是植物还是动物,真正属于“常见”的种类都十分有限。
原来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呈现方式都是从高等到低等,这应该是基于“常见”的考虑。
第四部分 各章节具体变化
第二章 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
新教材将生物的分类单独列为一节。
第四部分 各章节具体变化
第二章 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
为什么把分类单列一节
在学习并感受到生物的多样性之后,接下来必然要面临分类的问题,因为面对几百万种生物,不加以分门别类显然无从研究,因而也没有意义。
分类作为一种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在面对多样性的生物世界时显得特别重要。
尤其是生物的分类是生物进化思想的集中体现。
最后从生物与环境的长期互动中达成适应的演化视角来解释生物为什么具有多样性,使演化这一思想观念渐渐走向明处。
第四部分 各章节具体变化
第二章 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
新教材第五节对应旧教材的第六节,但是删除了旧教材中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的内容。
第四部分 各章节具体变化
第三章 广袤浩瀚的宇宙
新教材第三单元第1节内容整合了旧教材第一单元的第1、2节内容,然后将七下和九下的内容提前。
第四部分 各章节具体变化
第三章 广袤浩瀚的宇宙
新教材第三单元第1节认识地球将地球的形状和地球的大小、地球仪和阅读地图等与地球相关的知识点都整合到了认识地球中,逻辑性更强了。
第四部分 各章节具体变化
第三章 广袤浩瀚的宇宙
新教材第三单元第2节太阳系的组成与结构:将旧教材中的七下第四章第一节和第六节的内容进行了整合,将与太阳系有关的内容都整合到了一节当中。
旧教材的七下第四章第六节
旧教材的七下第四章第一节
旧教材的七下第四章第六节
旧教材的七下第四章第六节
第四部分 各章节具体变化
第三章 广袤浩瀚的宇宙
旧教材的九下第一章第一节
旧教材的九下第一章第一节
旧教材的七下第四章第七节
旧教材的九下第一章第二节
新教材第三单元第3节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旧教材中的七下第四章第七节和九下九下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节的内容进行了整合,将与宇宙相关的内容都整合到了一节当中。
第一部分 目录结构比对
从比较中可以发现:新教材第三单元第1节内容整合了旧教材第一单元的第1、2节内容,然后将七下和九下的内容提前。
第四单元与旧教材完全不同,将与运动有关的都放在一起,更有逻辑性。
第五单元新增的。
第四部分 各章节具体变化
第四章 多种多样的运动
第四单元与旧教材完全不同,删除了物理化学相关的内容,七上没有引入太多物理化学,更符合初一年龄段孩子的学习,同时将与运动有关的都放在一起,更有逻辑性。
第四部分 各章节具体变化
第四章 多种多样的运动
新教材第四单元第一节,对应了七下第三章第一节机械运动,同时新增了“运动与能”的知识点。
第四部分 各章节具体变化
第四章 多种多样的运动
旧教材的七下第四章第二节
旧教材的七下第四章第三节
旧教材的七下第四章第三节
旧教材的七下第四章第三节
部分内容新增
新教材第四单元第2节地球的转动:将旧教材中的七下第四章第一、二、三节和九下九下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节的内容进行了整合,将与地球的转动相关的内容都整合到了一节当中。
第四部分 各章节具体变化
第四章 多种多样的运动
旧教材的七下第二章第四节
旧教材旧教材的七下第四章第一节以及新增部分内容
旧教材的七下第四章第五节
旧教材的七下第四章第五节
新教材第四单元第3节日地月的相对运动:将旧教材中的七下第二章第四节和第四章第一、五节的内容进行了整合,将与日地月的相对运动相关的内容都整合到了一节当中。
为了日食、月食形成的原因做准备
第四部分 各章节具体变化
第四章 多种多样的运动
旧教材的七上第三章第六节
旧教材的七上第三章第六节
旧教材的七上第三章第四节
旧教材的七上第三章第四节
新教材第四单元第4节地球板块的缓慢运动:将旧教材中的七下第三章第四节和第六节的内容进行了整合,将与地球板块运动相关的内容整合到了一节之中。
第四部分 各章节具体变化
第五章 探索技术与工程的世界
新教材第五单元是新增的内容以前整个初中阶段的科学中都没有部分内容。
第五部分 各章节教学安排
第一章 探索自然的科学
内涵 具体内容
科学观念 一个守则:实验室安全守则
一个过程:科学探究的过程
两种观察:直接观察、间接观察
三种测量:长度测量、体积测量、温度测量
三个单位:长度单位、体积单位、温度单位
三种仪器:刻度尺、量筒、温度计
科学思维 1.能基于问题,提出假设;能基于证据与逻辑,检验假设,得出结论,阐述自己观点的合理性,进行基于证据的反驳;能确定、分析和评价科学实验中的变量控制
2.能基于科学观念和科学方法,从多角度提出具有新颖性和合理性的观点,具有初步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实践 1.观察:(1)科学实验室里的常用仪器(2)测量工具
2.测量:(1)用刻度尺测量不同的物体的长度(2)用量简测量液体和形状不规则的固体的体积(3)用液体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
态度责任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对科学探究的乐趣
2.乐于探究和实践,坚持正确的观点,严谨求实;不迷信权威,敢于大胆质疑,追求创新,初步形成质疑和创新的品格
3.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掌握合作交流的方法,善于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解决科学问题
4.基于证据,辩证地看待实践与理论的差异,并乐于改进实验,修正偏差
核心素养目标
第五部分 各章节教学安排
第1节科学并不神秘
教学目标:
1.知道科学是研究各种自然现象的学问。(科学思维、态度责任)
2.知道科学的发现可以从观察身边的事物入手。(科学思维、探究实践)
3.形成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及正确运用科学研究所需具备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科学思维、态度责任)
第五部分 各章节教学安排
第2节 科学测量
教学目标:
1.知道测量的意义,知道长度、体积的单位及换算关系。(科学观念、科学思维)
2.知道不同测量对象,测量工具需要达到的测量精度不同。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了解累积法等特殊的长度测量方法。(科学思维、探究实践)
3.学会正确使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和形状不规则的固体的体积,并进行正确读数。(科学观念、探究实践)
4.知道温度计的原理与体温计的结构特点,会使用常用温度计测量气体与液体的温度及用体温计测量人体的体温。(探究实践、态度责任)
5.认识科学实验室里的常用仪器,了解它们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注意事项。(科学观念、态度责任)
6.理解实验室安全规则,提高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则的自觉性,能处理一些常见的实验室意外事故。(科学思维、态度责任)
第五部分 各章节教学安排
第3节 像科学家那样探究
教学目标:
1.知道科学探究在科学学习中的重要意义。(科学思维、态度责任)
2.从科学家的探究案例中,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和基本方法。(科学观念、态度责任)
3.初步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生活生产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科学观念、探究实践)
第五部分 各章节教学安排
第二章 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
内涵 具体内容
科学观念 一个特征:生物的基本特征
一个结构:细胞的结构
五类植物: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两类动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七个分类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
科学思维 1.建构简单的细胞结构模型,比较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结构的异同
2.对比分析藻类、苔藓、蕨类、种子植物的主要特点
3.掌握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主要特点,描述其形态和生活习性
4.根据某些特征,对常见的生物进行简单的二歧分类
探究实践 1.练习使用显微镜
2.制作临时装片并观察细胞结构
3.制作动物细胞模型和植物细胞模型
4.观察蜗牛的生物特征
5.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并编制简单的检索表
态度责任 1.通过学习细胞学说的形成过程,明确科学发现是不断完善的过程
2.通过了解显微镜的发展,体会技术和工具的进步对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
3.通过学习各动物类群与人类的关系,形成关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
4.通过对生物多样性的学习,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情感差异,并乐于改进实验,修正偏差
核心素养目标
第五部分 各章节教学安排
第1节 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教学目标:
1.知道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并据此来区分生物与非生物。(科学观念)
2.了解细胞的发现史,知道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科学观念、科学思维)
3.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知道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和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差别。(科学思维、探究实践)
4.知道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功能,能区分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科学观念、科学思维)
第五部分 各章节教学安排
第2节 形形色色的植物
教学目标:
1.说出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主要特点以及生活习性,能说出一些常见的植物。(科学观念、科学思维)
2.说出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的主要区别,知道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区别。(科学观念、科学思维)
第五部分 各章节教学安排
第3节 多姿多彩的动物
教学目标:
1.说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分类标准,以及代表动物的名称。(科学观念)
2.说出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及代表动物,概述其形态和生活习性。(科学观念)
第五部分 各章节教学安排
第4节 生物的分类
教学目标:
1.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探究实践)
2.说出生物分类的方法和分类等级,了解各分类等级间的关系。(科学观念、科学思维)
3.学会使用简单的检索表,并练习编制简单的检索表。(科学思维、探究实践)
第五部分 各章节教学安排
第5节 生物多样性
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科学观念)
2.了解生物与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关系形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科学观念)
3.举例说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科学观念、科学思维)
4.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类型,了解生物圈的范围。(科学观念)
5.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措施,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科学观念、态度责任)
第五部分 各章节教学安排
第三章 广袤浩瀚的宇宙
内涵 具体内容
科学观念 两个形状:地球的形状、银河系的形状
三组数据:地球的大小数据、太阳的基本数据、银河系的基本数据
三种工具:地球仪、地图、望远镜
三种学说、理论:地心说、日心说、宇宙大爆炸理论
两种组成:太阳系的组成、银河系的组成
五种球体:太阳、行星、卫星、彗星、流星
三种系统: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
两种演化:太阳的演化、恒星的演化
科学思维 1.通过对地球仪的观察和运用,认识模型建构在科学探究中的运用
2.能在地球仪或地图上通过经纬度定位某一地点,运用二维方式展现三维空间的物体,实现从平面思维到空间思维的转变
3.了解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演变过程,说出不同层次的天体系统,形成基本的宇宙空间观念
4.通过对天体系统形成和演化历史的认识,初步形成太阳系、银河系、宇宙动态演化的思想
探究实践 1.读取地球仪和地图上的比例尺、图例、方向、经纬度等图注信息,确定地球仪或地图上某一点的经纬度,描述两地之间的相对位置、直线距离等
2.通过动手绘制平面图、制作地球仪,增强动手操作能力
3.以“人类认识宇宙的历史”为主题,查阅并梳理神话传说、天文观测、太空探索的历程,体会科技进步对太空探索的推动作用
态度责任 1.通过地图与平面图的学习,认识到地图在科学研究和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树立学以致用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人类探索宇宙的过程、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等案例,初步形成热爱科学的意识,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
3.以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发展历程为例,领悟科学家敢于质疑、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核心素养目标
第五部分 各章节教学安排
第1节 认识地球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在不断深化,知道一些证实地球是球体的现象和方法。(科学思维、态度责任)
2.了解并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科学观念、探究实践)
3.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了解地球仪上的两极、经线、经度、本初子午线、东西半球划分;了解地球仪上的赤道、纬线、纬度、南北半球划分,了解经线和纬线表示的方向、经纬网及其作用。(科学思维、探究实践)
4.学会制作小型地球仪。(探究实践、态度责任)
5. 知道地图是地理事物缩小在平面上的图形,了解地图的三个“语言”,了解常用的地图类型及作用,学会使用常用的地图,学会绘制简单的平面示意图。(科学观念、探究实践)科学思维)
第五部分 各章节教学安排
第2节 太阳系的组成与结构
教学目标:
1.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和结构。(科学观念)
2.了解太阳的概况和太阳活动,知道太阳活动对人类的影响。(科学观念、科学思维)
3.知道太阳系八大行星和卫星的特点,了解彗星与流星雨、小行星与陨星之间的关系。(科学思维)
第五部分 各章节教学安排
第3节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教学目标:
1.知道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发展,领悟科学家追求真理的精神。(科学观念、态度责任)
2.知道宇宙是有起源的、膨胀的、演化的。(科学观念)
3.理解宇宙大爆炸理论的主要观点。(科学观念、科学思维)
4.了解银河系的大小和结构,知道银河系是宇宙中的一个普通星系。(科学观念)
5.知道恒星的不同发展阶段:红巨星、超新星、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科学思维)
6.了解太阳及恒星的演化过程。(科学思维)
第五部分 各章节教学安排
第四章 多种多样的运动
内涵 具体内容
科学观念 八个概念:机械运动、参照物、速度、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能、光线、光速
一个规律:光沿直线传播
两种成因:日食的成因、月食的成因
两种灾害:火山、地震
三种运动:地球的自转、地球的公转、月球的运动
三种学说: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两种影响:地球自转的影响、地球公转的影响
科学思维 1.运用控制变量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2.会用图像法描述物体的运动
3.利用比值定义法得出速度的定义
4.从周期、方向、旋转中心、产生的地理现象等方面,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区别
5.比较日食、月食形成时太阳、月球、地球三者的位置关系
6.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知道地壳运动是形成火山和地震的主要原因,说明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特点
探究实践 1.设计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2.设计实验探究光的传播规律
3.查阅参考文献,整理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形成过程中的关键节点、重要人物、主要证据等,结合模型制作,通过宣传海报和科普报告等方式进行分享和交流,认识科学理论的形成过程
4.利用地球仪、灯泡等演示昼夜形成、昼夜交替、时间差异、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
5.利用三球仪、强光手电筒,模拟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演示日食、月食、节气的形成,并会解释相关现象
态度责任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机械运动现象,理解机械运动的相对性,培养辩证思想
2.乐于思考科学现象(日食、月食)的发生原因、规律,学会用实验来获得信息的科学方法,认识到比较分类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通过了解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历程,树立基于证据和逻辑形成科学理论的意识,具备敢于质疑、追求创新的科学态度
核心素养目标
第五部分 各章节教学安排
第1节 机械运动
教学目标:
1.知道对物体运动的描述与所选的参照物有关。(科学观念)2.了解速度的定义和单位,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科学观念、科学思维)3.结合实例了解能的多种形式(机械能、内能、电磁能、化学能、核能等)。(科学观念)
第五部分 各章节教学安排
第2节 地球的转动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绕转中心及产生的现象。(科学观念)
2.利用演示实验,了解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知道昼夜交替周期。(科学思维、探究实践)
3.知道经度不同的两地之间存在时差,认识北京时间的由来。(科学观念、科学思维)
4.利用简单的实验装置演示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杆影变化、四季变化和昼夜长短变化。(探究实践、科学思维)
5.知道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等二十四节气,理解节气与地球运动的关系。(科学观念、科学思维)
第五部分 各章节教学安排
第3节 日地月的相对运动
教学目标:
1.知道光的直线传播,了解相关现象(如小孔成像等)。(科学观念)
2.了解月球的运动特点。(科学观念)
3.学会运用三球仪模拟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知道日食和月食产生的原因、过程和类型,了解日食和月食都是可以预报的。(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
4.了解日食和月食是很普通的天文现象,知道日食和月食的差异。(科学思维)
第五部分 各章节教学安排
第4节 地球板块的缓慢运动
教学目标:
1.了解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形成过程及主要内容,初步领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科学思维、态度责任)
2.能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并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
3.认识火山的构造、火山喷发物,以及火山活动对人类的影响。(科学观念、态度责任)
4.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变动的表现,能够对照地图说出全球火山、地震的分布特点。(科学观念、科学思维)
5.初步认识地震的发生,了解震级、震源、震中等概念,初步掌握抗震自救的方法。(科学思维、态度责任)
第五部分 各章节教学安排
第五章 探索技术与工程的世界
内涵 具体内容
科学观念 三个概念:科学、技术、工程
一个关系:技术、工程与科学的关系
三个核心:发现、发明、建造
科学思维 1.能从批判性思维的角度,基于证据讨论涉及伦理争议的技术与工程问题,并作出理判断
2.能运用所学的学科核心概念和跨学科概念,根据需求提出发明方案,解决简单的实问题初步形成太阳系、银河系、宇宙动态演化的思想
探究实践 1.制作可以调节椅子高度和靠背角度的办公椅
2.制作太阳、地球和月球的三球运动演示模型
态度责任 能举例说明科学对技术工程具有指导意义,知道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需要考虑伦理问题科学家敢于质疑、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核心素养目标
第五部分 各章节教学安排
第1节 认识技术与工程
教学目标:
1.认识现代技术与工程的系统性和复杂性。(科学观念)
2.举例说明重大的技术发明会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如工业革命、信息技术革命)。(科学观念)
3.知道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需要考虑伦理问题,关注并讨论一些有伦理争议的技术与工程问题。(责任态度)
4.知道科学对技术与工程具有指导意义;初步认识现代科学、技术与工程越来越密不可分,高度融合。(科学观念)
第五部分 各章节教学安排
第2节 像工程师那样实践
教学目标:
1.了解工程设计的一般过程。(科学观念)
2.尝试制作“三球运动演示模型”,并演示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探究实践)
3.提升实践操作技能,包括使用工具、设备、软件等进行实际工程作业的能力。(探究实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