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8张PPT)《老子》四章上善若水 祸福相依 虚怀若谷 大器晚成紫气东来 受宠若惊 自知之明 无中生有大音希声 知足常乐 功成身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出自《老子》的成语相濡以沫 庄周梦蝶 落雁沉鱼 过隙白驹越俎代庖 游刃有余 踌躇满志 贻笑大方莫逆之交 望洋兴叹 失之交臂 邯郸学步……出自《庄子》的成语名言警句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3.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水能净他,亦能自净——《老子》老子其人老子: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学识渊博,曾担任周王室主管图书典籍的官职。《史记》:“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其书《老子》一书共81章,分《道经》和《德经》上下两篇,又叫《道德经》。它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之一,被誉为“万经之王”。有人认为《道德经》《易经》和《论语》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老子》其书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为当时社会开出了一剂与儒家截然相反的“药方”——主张以宇宙本体、万物之源的“道”作为法则,以“天道”驾驭“人道”,用“无为”实现“有为”。道家无为而治的学说主张,对中国哲学、中国社会乃至中国人都具有深刻影响。道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构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泥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①辐:车轮链接轴心轮圈的木条。②毂:车轮的中心部位。③埏埴:和泥。⑤户牖:门窗古代的车轮:轮、辐、毂、轴《诗经·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三十根辐条汇集到车毂中,毂的中间是空的圆孔,用来插车轴。正是因为车轮中间的“空”“无”,车轮才能转动,才有了车子载人运货的作用。无中生有,无有大用埏埴以为器,……凿户牖以为室……器皿没有中间“空虚”部分,就不能盛东西。房屋没有凿出门窗的“空处”,人就无法居住。没有“空”和“无”,就不能发挥“有”的作用。事物有用而给人便利,是借助了“无”才发挥了价值和作用。比喻论述“有无相生”、“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道理。老子对“有”和“无”的认识,与世俗常见有何不同?一般人:只看到“实”和“有”及其作用,忽略另一面“空”和“无”的作用;只会利用“有”,不知“有”的功用是“无”造就而成。老子:把“无”作用突显出来,论述“有”“无”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没有“无”就无所谓“有”。有无相生,对立统一,是道家的重要思想第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的“无为”是用“无”的原则去“为”,做到有若无,实若虚,以退为进,以守为攻,以屈能伸,以弱为强,以不争为争,从而丰富了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建立了中国古代辩证法贵柔的体系,与儒家《易》尚刚健体系并峙。两大流派优势互补,共同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任继愈老子的“无为”是不是一无所为?老子思想的现代之用把老子关于有和无的辩证观点迁移到日常生活中,请你说说围绕学习、读书、交友等具体事件,该怎样正确对待“有”和“无”呢?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垫起脚尖想站得更高一些,反而站不稳;迈着大步想走得更快一些,反而走不远;经常自我表现反而名声大不起来,经常自我夸耀反而没有功劳,自以为自高自大反而不能被认可并获得尊重。用“道”去衡量这些行为,可以说都是多余无用的,大家都讨厌这些行为,所以懂得规律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探究内涵老子列举企立、跨行、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他们错误的原因是什么?老子举例意在说明什么看法?企者——用脚尖直立身体,违背人体自然规律跨者——迈大步行走,不是行走的最自然状态。自然状态才是最合适的。探究内涵根源急于求成内心焦躁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企立、跨行本质恶果余食赘行令人厌恶追逐显相看重我有有道者不处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以经解经【第四十五章(节选)】探究内涵1.完美人格:不在外形上显露,而为内在生命含藏;重内藏无外见,内藏胜于外见。2.不追求圆满无缺,否则物极必反。保持大成若缺,大盈若冲状态,才不走向极端。3.凡是要适可而止,做事要留有余地。《老子》四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宾语前置能够了解、认识别人的是智慧的,能够了解、认识自己的才是高明的。能够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的,能够克服自身弱点的人才是刚强的。知道满足的人是富有的,努力不懈的人是有志气的。始终不离根基的人就能够长久,肉体死了但精神永存的人才是长寿的。探究内涵1.如何理解“知人者与自知者”“胜人者与自胜者”?哪个境界更高?2.如何理解“知足者富……”与上文的联系?“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为一组,强调人欲知人,必先自知,人欲胜人,必先自胜,故以“自知”“自胜”为立身之本。如果对已经达到的境界(自知、自胜的程度)感到知足,可称得上富有,但精益求精、强劲奋进才称得上有(求道的)意志。那些知足者“不失其所”,可以立身长久;但强行者求道不息,身死道存,与道同在,才称得上“寿”,即不朽。(中华书局《老子校译》)探究内涵1.知足者富——真正的富有并不是满足于现状,也不是满足于物质匮乏,而是对自知、自胜的程度达到一定境界而感到满足,这才算富有。知足者不失“自知”“自胜”立身之本,才可以立身长久。2.强行者有志——强行者自知自胜,并努力奋进,求道不息,这样的人身体虽然消失,但他所传承的道仍然存在,才称得上长寿不朽。=知足常乐?=发愤图强?第三十三章:老子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讲个人修养与自我建立。要做自知、自胜、自足、强行的人。在老子看来,“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加重要。一个人倘若能省视自己、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推行,就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饱满的精神风貌,与大道“复归”,从而“死而不亡”。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泮:同“判”,分离 兆:名词作动词,显露迹象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状语后置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状语后置 于毫末生状语后置 于累土起状语后置 于足下始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解析大意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欲:以···为欲贵:以···为贵 意动用法学:以···为学慎:慎重对待败:使···失败,使动用法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解析大意第一层(开头到治之于未乱)把握先兆第二层(合抱之木到始于足下)重视细节第三层(为者败之到故无失)圣人无为第四层(民之从事到则无败事)百姓慎终如始第五层(是以圣人欲不欲到最后)圣人辅万物之自然不敢为洞察先机抓好细节对比照应总结探究内涵:划分层次第六十四章蕴含什么道理?谈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老子认为,大的事物总是始于小的东西,任何事物的出现,总有自身生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人们应该了解这个过程。对于在这个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祸患的环节给予特别注意,从而杜绝它的的出现。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老子进一步阐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说明远大的事情,都是以细小的事情为开端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探究内涵经典之用请你用成语说明“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观点,并联系现实或历史谈谈你的理解。成语:未雨绸缪 防患未然 居安思危有备无患 防微杜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千里之穴,溃于蚁穴【课堂总结】《老子》四章选文,表现了老子的思想主张,涉及修身养性、治国理政。1.辩证分析“有”“无”的关系;2.告诫我们不要“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不可急躁冒进;3.提醒我们加强个人品德修养,重在修身;4.告诉我们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道理,要慎终如始。结束语:不读《道德经》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鲁迅)怀一颗孔子心染一身老子气儒道合一《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提到“合抱之木,生于毫未;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有“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者有什么不同?结论不同。荀子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虽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也要“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提出了积极进取的主张。老子则主张“无为”“无执”,实际上是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树立必胜的信心和坚强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去完成,稍有松懈,常会造成前功尽弃、功亏一篑的结局。(1)《老子》第十一章中指出“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作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老子》第二十四章中指出自夸和自高自大的害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了解、认识别人叫作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课堂巩固:理解性默写(4)《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战胜别人和能克制自己的弱点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老子》第六十四章中以树为喻,指出强大的事物都是从微小开始萌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指出做事情坚持如一,就不会失败的情况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慎终如始 则无败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