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9 古诗二首(教案)教学目标1. 认识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似”,会写8个字。2.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3. 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等方法,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江面的寒冷和草原的高远辽阔。(教学难点)教学准备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补充资料、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 2 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 认识“绝、径”等6个生字,会写“绝、灭”等4个字。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江雪》。3. 能想象画面,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山寺高耸入云的特点。教具准备 字词卡片、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教学过程Ⅰ 出示图片,导入新课1. 图片导入:课件出示雪景的图片。2. 介绍作者柳宗元及本诗写作背景。3.初读古诗,学习生字。【设计意图】先出示图片与写作背景,再引到课文的学习中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Ⅱ 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好节奏1. 学生初读。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画出生字。指名读,师生共同正音。2. 读准节奏: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3. 教师指导:老师也有一个读好古诗的小窍门:把每句诗的最后一个字读清楚,字正腔圆,听起来就更加有韵味。你们听老师读一读。4. 教师范读,学生再次练读古诗,注意读准节奏。Ⅲ 想象画面,朗读古诗1.精读古诗,理解诗意。(1)重点理解“绝、灭、孤舟、蓑笠”等词语的意思。(2)小组交流:根据词义,借助插图,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2.想象画面,感悟诗情。(1)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雪后江山寂静、冷清的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美。(2)思考: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和颁强不屈的精神。Ⅳ 借助画面,积累背诵1. 过渡:我们再把整首诗有感情地读一读。朗读时,要注意诗句中的停顿。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课件出示古诗朗读节奏划分。2. 指导背诵。(1)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熟读背诵。(2)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朗读比赛,在活动中背诵积累。Ⅴ 观察交流,学写生字课件出示生字:绝、灭、舟、独。1. 观察生字的书写特点,交流。2. 教师范写,重点指导书写“舟”。3.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规范的字,相互借鉴。4. 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设计意图】指导书写,规范学生的书写习惯,使学生爱写字、会写字。5. 课堂小结:《江雪》以简洁而富有画面感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冰天雪地中老渔翁寒江独钓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在遭受打击之后不屈而又深感孤寂的情绪。6. 课后作业:(1)背诵《江雪》。(2)建议完成《典中点》的练习题。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 认识“庐、笼”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似”,会写“阴、似”等4个字。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敕勒歌》。3. 结合插图,想象画面,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草原的高远辽阔。教具准备 字词卡片、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教学过程Ⅰ 出示图片,导入新课1. 图片导入:课件出示草原的图片。2. 师:你认识上面的景物吗?(草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草原的古诗。敕勒族是当时北方的游牧民族,《敕勒歌》是北方的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Ⅱ 初读古诗,识记生字1. 学生初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2. 检查初读情况。(1)认读生字。①注意读准“庐、盖”的字音,“笼”是后鼻音的字。另外,“见”在诗中是“显现”的意思,读作“xiàn”。②识记生字。形声字构字特点识记:“苍、茫”。加一加的方法识记:“阴、似、野”。(2)课件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3)指名读古诗,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Ⅲ 朗读古诗,展开想象过渡:观察课文插图,说说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交流:草原是美丽的、辽阔的。你从哪些诗句感受到了草原的美丽和辽阔?1.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1)认识字词。①学习生字“阴”,指名读,读准前鼻音,怎么组词?(阴天、阴晴……)它的反义词是什么?(阴—— 晴)②“似”可以换成什么字或词?(像、好像)③指名读“穹庐”,“穹”是后鼻音。师讲解:敕勒族是南北朝时期活动在中国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之一。他们生活在阴山脚下辽阔的大平原上,那里水草丰茂,牛羊肥壮。他们以放牧为生,居住在圆圆的毡帐中,就是现在草原上的蒙古包。草原上的蒙古包在古时候称“穹庐”。④学习“盖”,指名读,怎么组词?预设:盖住、盖子、盖被……(2)结合课文插图,想象一下这几句诗给我们展现了怎样的景象?预设:敕勒族人居住的草原,就在阴山脚下。天空像圆圆的毡帐大屋顶,笼罩着大地。指导朗读:牧民们把天空比作毡帐,说天空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屋顶,笼罩在苍茫的草原上。多么神奇的想象啊! 朗读时,让学生用手势模拟穹庐笼盖四野的情景,体会大草原的辽阔。2.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1)认识词语。①学习词语“苍苍”,指名读,读准平舌音、后鼻音,出示天空图片,天空碧蓝碧蓝的,就是“天苍苍”。②学习词语“茫茫”,指名读,读准后鼻音。出示图片:大海茫茫、云海茫茫。“野茫茫”,就是原野没有边际的意思。③一阵风吹过,出现了谁的身影?(牛、羊)一起读“风吹草低见牛羊”。师总结:“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吹、低、见”三个字让原本静态的画面变得鲜活起来。(2)结合课文插图,想象一下这几句诗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画面。预设:蓝蓝的天空底下,原野一眼望不到边,风儿吹过,牧草低伏,现出了隐没于草丛中的牛羊。3.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歌咏了大草原的苍茫辽阔、壮丽富饶,抒发了北方少数民族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之情。4. 指导朗读:朗诵全诗,感受草原的美丽、辽阔。【设计意图】借助课文插图或者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和句子,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Ⅳ 指导朗读,背诵古诗1. 指导朗读。《敕勒歌》表达的是敕勒人对内蒙古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的赞美之情。让我们再有感情地读一读。注意把握诗句的节奏,体会作者的心情。(交流读后的感受)2. 当堂背诵:边读边想象画面,熟读成诵。Ⅴ 观察交流,学写生字课件出示生字:阴、似、野、低。1. 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2. 教师范写,重点指导书写“野”。“野”:“里”的末笔横改提,顶部左右齐平,“予”的第三笔横钩从田字格中心左侧起笔,略向右上斜行。3.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规范的字,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Ⅵ 课堂小结及作业1. 课堂小结:《敕勒歌》描绘了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反映了北方少数民族殷实富足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2. 课后作业:(1)推荐阅读《点拨》读书阁中的相关内容。(2)建议完成《典中点》的练习题。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 教学内容相对集中在古诗朗读及诗意的理解上,以课文内容为核心,没有无限地拓展、延伸,也没有引入相关的史料、类似的古诗等,干净明了。2. 这份教学设计的内容并不深奥:研究题意;字字思考,理解诗意;处处想象,体会诗意;行行朗读,表现诗意。不足之处: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的。敕勒歌位置:阴山下景色天:苍苍 似穹庐野:茫茫 牛羊藏其中辽阔壮美,殷实富足热爱家乡,热爱生活3 / 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