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6 朱德的扁担(教案)教学目标1. 认识15 个生字,会写10个字,会写10 个词语。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懂得大家越发敬爱朱德同志的原因,感受朱德同志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教学重点)3. 学习“戴着斗笠”等词语的搭配并积累运用。(教学难点)教学准备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补充资料、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 2 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 认识15个生字,会写“同、志”5 等个字,会写10 个词语。2. 朗读课文,了解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事迹。教具准备 字词卡片、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教学过程Ⅰ 出示伟人生平,导入新课1. 导入:《八角楼上》这篇感人的故事让我们对忘我工作的伟大革命领袖毛主席产生了敬爱之情,今天我们要认识另一位老一辈领导人——朱德。(板书:朱德的扁担)2. 介绍朱德:课件出示朱德的照片及相关介绍。认读“朱德”,读准翘舌音“朱”。3. 学习词语:课件出示“扁担”图文,指名读词语“扁担”,注意读准字音,“担”在“扁担”中读轻声。借助“扁担”的图片,帮助学生认识实物扁担。【设计意图】先出示朱德的简介,再引导到课文的学习中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Ⅱ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初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序号。学生自由练读,同桌互读。2. 检查初读情况。(1)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2)认读生字。注意读准平舌音“泽”,翘舌音“朱、志、整、仗”,后鼻音“疼、敬”。(3)课件出示生字、新词,让学生认读。(4)读好长句子,学会恰当停顿。Ⅲ 学习第1 自然段,了解故事的背景1. 学习第1 自然段。1928 年,朱德同志带领队伍到井冈山,跟毛泽东同志带领的队伍会师了。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1)学习字词。①指名读词语“同志”,读准翘舌音“志”。你打算怎么识记住它?形声字构字规律,“士”提示读音,“心”表示字义。你能给“志”组词吗?(同志、志气、志向……)“同志”是什么意思?指为共同的理想、事业而奋斗的人;人们惯用的彼此之间的称呼。②请学生认读词语“队伍”,注意“伍”在这里读轻声。说说“队伍”的意思。(军队)③学习词语“会师”,指名读,说说你对这个词语的理解。(指两个队伍会合了)④哪两支队伍会合了?(朱德同志带领的队伍跟毛泽东同志带领的队伍会合了)(板书:井冈山会师:朱德、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⑤学习词语“敌人”,指名读。“敌人”的反义词是什么?(朋友)(2)此时,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不远处”说明了什么?预设:点明了井冈山周边敌我斗争的严峻形势,为下文的艰苦挑粮做了铺垫。2. 介绍当时的历史背景:红军遭到敌人的围攻,要坚守井冈山根据地,不仅要加紧练兵,从军事上做好准备,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储备足够的军粮。【设计意图】事件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及时补充讲解当时井冈山的军事形势,可以为理解课文提供帮助。Ⅳ 观察交流,学写生字课件出示生字:同、志、军、敌、常。1. 观察生字的书写特点,交流。2. 教师范写,重点指导书写“志、敌”。3.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规范的字,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设计意图】学习会写字,运用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层层推进,教给学生正确的书写方法。4. 课堂小结:学习《朱德的扁担》,认识了生字和新词,读通了课文,被朱德同志以身作则的精神所感动。5. 课后作业:(1)抄写本课所学的生字。(2)建议完成《典中点》第1 课时的练习题。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 会写“非、每”等5个字,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 懂得大家越发敬爱朱德同志的原因,感受朱德同志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3. 学习“戴着斗笠”等词语的搭配并积累运用。教具准备 字词卡片、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教学过程Ⅰ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 听写词语,同桌订正:扁担、队伍、红军、会师。2. 认读字词说内容:试着用下面几个字词说说课文内容。朱德、挑粮、战士、心疼、藏、找。Ⅱ 学习课文,体会领袖精神学习第2 自然段,体会战士们不怕困难、争着挑粮的精神。1. 指名读第2 自然段,说说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预设:(1)巩固井冈山根据地,需要储备粮食。(2)井冈山上粮食不多,要抽出人去挑粮。(3)从井冈山到茅坪挑粮的路很难走,可是战士们都争着去挑粮。2. 画出挑粮难的句子。从井冈山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1)往井冈山挑粮有哪些困难?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预设:“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难走”说明从井冈山到茅坪挑粮困难重重,一是路程长,二是路难走。(2)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挑粮的艰难。“五六十里”有多远呢?师讲解:如果早上六点钟出发,不停地走,大概要走到中午十二点才能走完,如果走山路的话,时间就更长了。(3)结合图画,体会挑粮的困难。课件出示“山高路陡”的井冈山山路图片。指名读“山高路陡”。展示“山高路陡”、地势险要的情况。(4)指名读上面的句子,感受山势之高,路途之险。(5)体会战士们不畏困难的精神。路这么远,又这么难走,战士们害怕吗?(不怕)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争着去)3. 指导朗读:这段话要重读,读出挑粮的困难。“可是”话锋一转,读出对战士们的敬佩之情。学习第3 自然段,感受朱德同志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1. 默读第3 自然段:用“____”画出详写朱德挑粮的句子,想一想:这些句子写出了朱德的什么品质?(1)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①读一读,从中找出描写朱德动作的词语。(穿着、戴着、挑起)师讲解:动宾短语。动宾短语由动词和受动词支配的成分组成,本文中出现了很多动宾短语,如“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粮食”等。你还能说出类似的短语吗?预设:背着书包、提着水壶、打起雨伞等。②“跟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写出了朱德怎样的品质?预设:写出了朱德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品质。(2)白天挑粮爬山,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①读读这两句话,抓住加点的词语,谈谈你的感受和体会。预设:我从“白天、晚上、整夜整夜”体会到朱德同志太辛苦了,整日整夜不得休息,太劳累了。(板书: 朱德:白天挑粮 晚上研究如何打仗)②课件出示对话训练。如果你是战士,你想对朱德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你是朱德,你想对战士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学习词语“打仗”,指名读,读准翘舌、后鼻音“仗”。你打算如何认识它?(加一加:“亻”+“”=“仗”)④学习词语“心疼”,指名读,读准后鼻音“疼”。从“心疼”一词,你体会到了什么?预设:战士们对朱德的关心、爱戴。⑤为什么战士们要把朱德的扁担藏起来?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预设:战士们心疼朱德,担心他劳累过度,身体吃不消,于是把朱德的扁担藏了起来,不想让他再挑粮了。(板书:战士心疼—— 藏扁担)⑥过渡:被战士们藏了扁担后,朱德又是怎么做的呢?(3)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一根扁担,写上“朱德的扁担”五个字。①指名读词语“不料”,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呢?(没有想到的意思)②你从“朱德的扁担”五个字中体会到了什么?预设:我体会到朱德同志挑粮的决心,感受到他与大家一起吃苦的精神。2. 师:感受朱德挑粮的决心和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学习第4 自然段,感受同志们对朱德的敬爱之情。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1. 学习词语:指名读词语“敬爱”,读准后鼻音“敬”。你能说说对这个词语的理解吗?(尊敬热爱)为什么战士们“越发敬爱朱德同志”?预设:因为朱德同志没日没夜地工作,还坚持和大家一起挑粮。2. 想一想,战士们为什么不再藏朱德的扁担了?预设:因为朱德同志在扁担上写上“朱德的扁担”五个字,意思是说这条扁担是朱德专用的,任何人不得拿走。战士们看到朱德这么坚定,决心要挑粮,便不好意思再藏扁担了。(板书:朱德又找一根扁担并作记号 不再藏扁担:越发敬爱 不好意思再藏 )3. 通过学习课文,你知道课文表现了朱德同志怎样的品质吗?预设:这篇课文表现了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以及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板书:以身作则 同甘共苦)【设计意图】用问题引领,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课文,使学生掌握理解课文的方法。Ⅲ 观察交流,学写生字课件出示生字:非、每、战、士、戴。1. 观察生字的书写特点,交流。“非”“战”左右结构,“每”是上下结构,“士”是独体字,“戴”是半包围结构。2. 教师范写,重点指导书写“战、戴”。3.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4.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规范的字,相互借鉴。5. 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Ⅳ 课堂小结及作业1. 课堂小结:本文讲了1928 年,朱德带领队伍与毛泽东带领的队伍在井冈山会师,朱德和战士们一起挑粮的故事,表现了朱德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也表现了战士们对朱德的关心和敬爱。2. 课后作业:(1)推荐阅读《点拨》读书阁中的相关内容。(2)建议完成《典中点》第2 课时的练习题。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成功之处:以读为基础,充分体现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在进行人文熏陶的同时,我还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练习理解重点词句,感受作者组织语言、运用词语的方法,促进由读到写的迁移,为学生今后的语言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不足之处:要关注课堂的生成语言。在课堂上,学生随时会有灵光的闪现,如何抓住学生的这些语言,将它们与理解课文很好地结合,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仔细研究和学习的。朱德的扁担井冈山会师:朱德、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朱德:白天挑粮 晚上研究如何打仗战士心疼——藏扁担朱德又找一根扁担并作记号不再藏扁担:越发敬爱 不好意思再藏以身作则同甘共苦3 / 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