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河北省辛集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宇宙概念在古希腊意指与“混沌”相对的“秩序”,而在古代中国,它所指称的是空间和时间的统一体。战国末年的尸佼对宇宙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尸子》),“宇”就是包括东西南北四方和上下六合的三维空间,而“宙”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维时间。东汉时代的张衡(78-139)明确提出“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灵宪》)的无限宇宙概念。与宇宙相联系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天地”,它意指人类在一定条件下所能观测到的宇宙范围,而那些尚观测不到的部分叫做“虚空”或“太虚”。元代的邓牧(1247-1306)认为在无限的虚空中有无限多的天地,“天地大也,其在虚空中不过一粟而已耳”(《伯牙琴》),与300年后欧洲布鲁诺(1548-1600)的宇宙无限论如出一辙。中国古代先哲们还认为,就一个天体来说都是有始有终的,但就无限多的天体构成的系统来说则是无始无终的。
中国古代关于天地的结构相继出现过三大模型,即盖天模型、浑天模型和宣夜模型。盖天模型把天地的结构设想为一把附着有众天体的左旋大伞笼罩着一个倒扣的静止的大盘子,约在西汉末年成书的《周髀算经》给出一个典型的论述。浑天模型把天看作一个附着有众天体的球壳绕极轴左旋,关于静止在天球中央的地之形状则有地平和地圆两种观点,约成书于晋代的《浑天仪注》以“浑天如鸡子,地如卵中黄”做比喻。关于天体的运动,这两种模型一致认为恒星随天一起左旋,而对于日、月以及金、木、水、火、土五星,则有左旋和右旋之争。宣夜模型抛弃了伞笠或球壳的固体天假设,主张众天体自然漂浮在充满气体的虚空之中。明代哲学家黄道周(1582-1646)为说明岁差还提出过一种地动宇宙模型,在恒星天球内,地球和日月五星绕共同的宇宙中心运转,地球的公转周期为23376年。
中国古代宇宙观的特点是宇宙进化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形成了宇宙生成的论点。《老子》认为天地万物由“道”生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生成模式。《易传》认为天地万物由“太极”生成,提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生成模式。成书于西汉时期的《易纬·乾凿度》把宇宙早期的演化史分为四个阶段:未见气的太易、气之始的太初、形之始的太始和质之始的太素四大阶段。最具科学意义的宇宙演化观点是南宋朱熹(1130-1200)提出的“元气旋涡”假说,“这一气运行,磨来磨去,磨得急了,便捞出许多渣滓;里面无处出,形成个地在中央;气之轻者便为天,为日月,为星反,只在外常周环运转,地便在中央不动,不是在下”(《类经图翼·运气》)。如果把“地在中央”改为“太阳在中央”,它就是其后500年西方出现的法国哲学家和科学家笛卡尔(1596-1650)“以太阳旋涡假说”,也与其后700年德国科学家康德(1724-1804)提出的“星云假说”类似。
中国古代先哲把“究天人之际”作为重要的思考问题,逐渐形成了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天人观。但“天人合一”并非如当今许多人所误解的“天人一体”,而是在“天人相分”基础上的“天人同构”。它的两个重要推论是“推天道以明人事”的原则和“天人感应论”。在天人关系问题上,道家强调“以人合天”,《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战国以来逐渐形成的天人感应论,沿着意志感应论和自然感应论两个方向发展。西汉哲学家董仲舒(前179-前104)认为天像人一样有意志,人的行为,特别是帝王的行为和政治措施也会反映于天,使占星术具有了司法或预警的性质,天文学家成为天意的解释者。东汉哲学家王充(27-97)认为天地是含气自然,人不能以行为感天,而着力发展自然感应论,为物理科学和时间医学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哲学基础。
(摘编自《学习时报》第86期《中国古代的宇宙观》作者董光壁)
材料二
浑盖之争涉及宇宙结构问题的方方面面。西汉末年,著名学者扬雄撰写了《难盖天八事》一文,从观测依据到数理结构等八个方面,逐一对盖天说作了批驳,有理有据,是盖天说无法辩解的。浑天说也有自己的软肋。浑天说主张天在外,表里有水;地在内,漂浮水上。这一主张成为盖天说批驳的重点。
纵观中国古代的这场旷世学术之争,我们发现,古人在这场争论中,秉持着一个重要原则: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比如,古人一直认为天地是由阴阳二气生成的,从这个观念出发,如果承认这一前提,就得承认盖天说是正确的,因为阳气轻清,阴气重浊,轻清者上浮为天,重浊者下凝为地。但古人在争论中,并不以阴阳学说作为判断依据,他们所关注的,是究竟哪种学说更符合观测结果。浑盖之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这种重视实际校验的做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一个优秀传统。
除了不以先验的哲学信念为依据判断是非之外,政治等非学术因素也没有介入到这场争论之中。这些,无疑都是浑盖之争中值得肯定的地方。
持续了一千三四百年之久的浑盖之争,是中国天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它贯穿于这个时期中国天文学的发展过程之中,促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重要科学问题的解决,促成了中国古代天文学诸多重要成就的获得。例如,被后人奉为中国古代历法圭臬的《太初历》,是浑盖之争的直接产物;又如,中国数学史上著名的“勾股定理”以及相关的测高望远之术,是在浑盖之争中为发展天文测算方法而形成的……类似例子,不胜枚举,这表明浑盖之争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延续时间长、参与人员多、涉及面广、讨论内容丰富、后续影响大等特点,它表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问题的关注程度,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待科学问题的态度。这种规模和深度的争论即使在世界文明史上亦不多见。
(摘编自关增建《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宇包括上下四方,宙包括所有时间。宇宙在古代中国指称的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
B.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盖天说认为天圆地方。后续出现的浑天说则认为宇宙如鸡蛋。
C.中国古代宇宙观的特点是宇宙进化论,认为天地万物由“道”和“太极”生成。
D.浑盖之争是中国古代旷世持久的学术之争,对推动当时天文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战国时期,中国就有了对宇宙的明确定义,后经过历代的发展,这是中国传统宇宙观优于西方宇宙观的历史沉淀。
B.受朱熹“元气漩涡”假说的影响,几百年后,西方的笛卡尔和康德分别提出了“以太阳旋涡假说”和“星云假说”。
C.董仲舒认为天像人一样有意志,人的行为会反映于天,而王充则持相反观点,可见古人并没有形成统一“天人合一”观。
D.《太初历》、“勾股定理”以及相关的测高望远之术都是由浑盖之争直接或间接带来的重要历史成就。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属于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
A.研究天体的内部规律。 B.测量天体距离。
C.根据天象制作历法。 D.夜观星象,给皇帝提供吉凶建议。
4.材料一从哪些方面介绍中国古代宇宙观?请简要概括。
5.简要分析浑盖之争促成了哪些成就?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边城(节选)
河中划船的决了最后胜负后,城里军官已派人驾小船在潭中放了一群鸭子,祖父还不见来。翠翠恐怕祖父也正在什么地方等着她,因此带了黄狗向各处人丛中挤着去找寻祖父,结果还是不得祖父的踪迹。后来看看天快要黑了,军人扛了长凳出城看热闹的,皆已陆续扛了那凳子回家。潭中的鸭子只剩下三五只,捉鸭人也渐渐的少了。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薄雾。翠翠望到这个景致,忽然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她想:“假若爷爷死了?”
她记起祖父嘱咐她不要离开原来地方那一句话,便又为自己解释这想头的错误,以为祖父不来,必是进城去或到什么熟人处去,被人拉着喝酒,故一时不能脱身。正因为这也是可能的事,她又不愿在天未断黑以前,同黄狗赶回家去,只好站在那石码头边等候祖父。
再过一会,对河那两只长船已泊到对河小溪里去不见了,看龙船的人也差不多全散了。吊脚楼有娼妓的人家,已上了灯,且有人敲小鞶鼓弹月琴唱曲子。另外一些人家,又有划拳行酒的吵嚷声音。同时停泊在吊脚楼下的一些船只,上面也有人在摆酒炒菜,把青菜萝卜之类,倒进滚热油锅里去时发出沙沙的声音。河面已朦朦胧胧,看去好像只有一只白鸭在潭中浮着,也只剩一个人追着这只鸭子。
翠翠还是不离开码头,总相信祖父会来找她,同她一起回家。
吊脚楼上唱曲子声音热闹了一些,只听到下面船上有人说话,……使用了不少粗鄙字眼,翠翠很不习惯把这种话听下去,但又不能走开。且听水手之一说楼上妇人的爸爸是七年前在棉花坡被人杀死的,一共杀了十七刀,翠翠心中那个古怪的想头“爷爷死了呢?”便仍然占据到心里有一会儿。
两个水手还正在谈话,潭中那只白鸭慢慢的向翠翠所在的码头边游来,翠翠想:“再过来些我就捉住你!”于是静静地等着。但那鸭子将近岸边三丈远近时,却有个人笑着,喊那船上水手。原来水中还有个人,那人已把鸭子捉到手,却慢慢的“踹水”游近岸边的。船上人听到水面的喊声,在隐约里也喊道:“二老,二老,你真能干,你今天得了五只吧?”那水上人说:“这家伙狡猾得很,现在可归我了。”“你这时捉鸭子,将来捉女人,一定有同样的本领。”水上那一个不再说什么,手脚并用的拍着水傍了码头。湿淋淋的爬上岸时,翠翠身旁的黄狗,仿佛警告水中人似的,汪汪的叫了几声,那人才注意到翠翠。码头上已无别的人,那人问:
“是谁人?”
“我是翠翠!”
“翠翠又是谁?”
“是碧溪岨撑渡船的孙女。”
“这里又没人过渡,你在这儿做什么?”
“我等我爷爷。我等他来好回家去。”
“等他来他可不会来。你爷爷一定到城里军营里喝了酒,醉倒后被人抬回去了!”
“他不会,他答应来找我,就一定会来的。”
“这里等也不成,到我家里去,到那边点了灯的楼上去,等爷爷来找你好不好?”
翠翠误会了邀他进屋里去那个人的好意,心里记着水手说的妇人丑事,她以为那男子就是要她上有女人唱歌的楼上去,本来从不骂人,这时正因等候祖父太久了,心中焦急得很,听人要她上去,以为欺侮了她,就轻轻的说:
“你个悖时砍脑壳的!”
话虽轻轻的,那男的却听得出,且从声音上听得出翠翠年纪,便带笑说:“怎么,你那么小小的还会骂人!你不愿意上去,要呆在这儿,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救命!”
翠翠说:“鱼咬了我,也不关你的事。”
那黄狗好像明白翠翠被人欺侮了,又汪汪地吠起来。那男子把手中白鸭举起,向黄狗吓了一下,“老兄,你要怎么!”便走上河街去了。黄狗为了自己被欺侮还想追过去,翠翠便喊:“狗,狗,你叫人也看人叫!”翠翠意思仿佛只在告给狗“那轻薄男子还不值得叫”,但男子听去的却是另外一种好意,男的以为是她要狗莫向好人叫,放肆地笑着,不见了。
又过了一阵,有人从河街拿了一个废缆做成的火炬,一面晃着一面喊叫着翠翠的名字来找寻她,到身边时翠翠却不认识那个人。那人说:老船夫回到家中,不能来接她,故搭了过渡人口信来告诉翠翠,要她即刻就回去。翠翠听说是祖父派来的,就同那人一起回家,让打火把的在前引路,黄狗时前时后,一同沿了城墙向渡口走去。翠翠一面走一面问那拿火把的人,是谁告他就知道她在河边。那人说这是二老告他的,他是二老家里的伙计,送翠翠回家后还得回转河街。
翠翠说:“二老他怎么知道我在河边?”
那人便笑着说:“他从河里捉鸭子回来,在码头上见你,他说好意请你上家里坐坐,等候你爷爷,你还骂过他!你那只狗不识吕洞宾,只是叫!”
翠翠带了点儿惊讶,轻轻的问;“二老是谁?”
那人也带了点儿惊讶说:“二老你还不知道?就是我们河街上的傩送二老!就是岳云!他要我送你回去!”
傩送二老在茶峒地方不是一个生疏的名字!
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那句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的随了那火把走去。
文本二:
《边城》(话剧)第一幕
湖畔初会
[五月端阳,翠翠和祖父一同进城,到大河边去看划船。人很多,很拥挤,祖父却挤得不见了。]
翠翠(焦急地):爷爷怎么还不回来啊?他在哪里呢?(张望一阵,无奈地走到码头边,凝视着水中的白鸭)再过来些我就捉住你!
[水中的傩送敏捷地捉住了白鸭,湿淋淋地爬上岸,注意到岸上的翠翠]
傩送:你是谁?
翠翠:我叫翠翠!
傩送:翠翠又是谁?
翠翠:是碧溪岨撑渡船的孙女。
傩送:你在这儿做什么?
翠翠:我等我爷爷。我等他来好回家去。
傩送(一笑):等他来他可不会来,你爷爷一定到城里军营里喝醉了酒,醉倒后被人抬回去了!
翠翠:他不会。他答应来,他就一定会来的。
傩送(皱眉思忖了一阵):这里等也不成。到我家里去,(手指远方)到那边点了灯的楼上去,等爷爷来找你好不好?
翠翠(误会了傩送的好意,头一甩,生气地):你个悖时砍脑壳的!
傩送(笑道);怎么,你骂人!你不愿意上去,要呆在这儿,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不要叫喊!
翠翠:鱼咬了我,也不关你的事!
[散漫的灯光下,翠翠和傩送四目相对,害羞地低下了头,含笑地走开了]
[不一会儿,有人打着火把走来]
傩送家伙计(晃着火把,大叫着):翠翠,翠翠!
翠翠(娇憨地嚷着):爷爷,爷爷,我在这里!你怎么现在才来,我等了你好久!(当看到举火把的人不是爷爷,不大高兴地)是我爷爷——碧溪岨撑渡船的让你来接我的?
傩送家伙计:不是,是我家二老。
翠翠:二老是谁?
傩送家伙计(吃惊地):二老你不知道?就是我们河街上的傩送二老!就是岳云!他要我送你回去!
翠翠:二老他怎么知道我在河边?
傩送家伙计(笑着):他从河边捉鸭子回来,在码头上看到你,他说好意请你上家里坐坐,等候你爷爷,你还骂过他!
[翠翠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不作声地随着火把走去]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写吊脚楼上的人家、楼下船只上的热闹、水手谈话,表现了当地自然祥和的生活状态,为二老出场做了铺垫。
B.“假若爷爷死了?”这一突然间冒出的可怕的念头,看似无来由,实际上是表现翠翠对祖父的依赖、担心。
C.小说写翠翠与傩送见面,通过她的从吃惊羞涩,再到默然无语,可以看出她的微妙心理:后悔、懊恼、自责。
D.话剧《湖畔初会》写翠翠与傩送的见面背景,只用了“端阳、划船、人多、拥挤”等,寥寥数语就交代清晰了。
7.下列对本文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河面、码头渐渐变得冷清,衬托了翠翠越来越焦急的心情,与前文的热闹形成反差,使文章富有节奏感。
B.文中的黄狗形象忠诚又极富灵性,衬托了翠翠的天真、单纯,表现了人与物的亲密关系,使这里的风土人情充满和谐。
C.“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运用环境描写,衬托翠翠想要回家的心理,也暗示了祖父年寿已高,未来暗淡。
D.话剧“湖畔初会”省却了大量场景与人物心理的描写,只突出展现了原小说里主要人物之间的相见与冲突。
8.“误会”是一种很有表现力的手法,小说中写了翠翠误会二老、二老误解翠翠,这有何表达效果?请你赏析。
9.有人说,话剧《边城》“湖畔初会”里的画线句改编得不佳,请谈谈你的看法。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魏安釐王十一年,秦昭王谓左右曰:“今时韩、魏与始孰强?”对曰:“不如始强。”王曰:“今时如耳、魏齐与孟尝、芒卯孰贤?”对曰:“不如。”王曰:“以孟尝、芒卯之贤,率强韩、魏以攻秦,犹无奈寡人何也。今以无能之如耳、魏齐而率弱韩、魏以伐秦,其无奈寡人何亦明矣。”左右皆曰:“甚然。”中期冯琴而对曰:“王之料天下过矣。当晋六卿①之时,知氏最强,灭范、中行,又率韩、魏之兵以围赵襄子于晋阳,决晋水以灌晋阳之城。知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为参乘。知伯曰:‘吾始不知水之可以亡人之国也乃今知之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魏桓子肘韩康子,韩康子履魏桓子,肘足接于车上,而知氏地分,身死国亡,为天下笑。今秦兵虽强,不能过知氏;韩、魏虽弱,尚贤其在晋阳之下也。此方其用肘足之时也,愿王之勿易也!”
(节选自《史记·魏世家》)
材料二:
凡明主之治国也,任其势。势不可害,则虽强天下无奈何也,而况孟常、芒卯、韩、魏能奈我何!其势可害也,则不肖如如耳、魏齐,及韩、魏犹能害之。然则害与不侵,在自恃而已矣,奚问乎?申子曰:“失之数而求之信则疑矣。”其昭王之谓也。知伯无度,从韩康、魏宣而图以水灌灭其国,此知伯之所以国亡而身死、头为饮杯之故也。今昭王问孰与始强,其畏有水人之患乎?虽有左右,非韩、魏之二子也,安有肘足之事,而中期曰“勿易”,此虚言也。且中期之所官,琴瑟也,弦不调,弄不明,中期之任也。中期为所不知,岂不妄哉!左右对之曰“弱于始”与“不及”则可矣,其曰“甚然”则谀也。申子曰:“治不逾官,虽知不言。”今中期不知而尚言之。故曰昭王之问有失,左右中期之对皆有过也。
(节选自《韩非子·难三》)
【注】①晋六卿:指春秋末期晋国的知氏、范氏、中行氏、韩氏、魏氏、赵氏六大家族。后文的知伯即知氏家主,当时势力最大。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分别是赵氏、魏氏、韩氏家主,晋阳、安邑、平阳分别是三家的封邑。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吾始[A]不知[B]水之可以亡[C]人之国也[D]乃今知之[E]汾水[F]可以灌安邑[G]绛水[H]可以灌平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冯,同“凭”,文中指倚靠,与《赤壁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中的“冯”意思相同。
B.参乘,在车右陪乘的人,与《鸿门宴》“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中的“参乘”意思相同。
C.任其势,文中指凭借他的权势,其中“任”与成语“放任自流”中的“任”意思不同。
D.所以,文中表示原因,与《师说》中“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用法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在的韩国、魏国实力不如以前,如耳、魏齐也不如孟尝、芒卯贤能,秦昭王认为,如今韩国、魏国要攻打秦国,并不能把秦国怎么样。
B.对于秦昭王的说法,侍臣都表示认同,中期则提出不同见解,他借晋国强大的知伯身死国灭的史事,劝说秦昭王不要把形势看得太简单。
C.听了知伯的话后,魏桓子和韩康子都产生了忧虑,所以魏桓子用臂肘碰韩康子,韩康子也用脚碰魏桓子,两人在车上用肘和脚暗中交流。
D.申子认为秦昭王丢掉法术而要求别人忠信是糊涂的,韩非子对此表示认同;对于左右侍臣,韩非子认为他们回答秦昭王的话是阿谀逢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秦兵虽强,不能过知氏;韩、魏虽弱,尚贤其在晋阳之下也。
(2)然则害与不侵,在自恃而已矣,奚问乎?
14.韩非子认为中期回答秦昭王有过错,理由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②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帝所造的帐幕。②茂陵,西汉武帝刘彻的陵墓。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在异域历尽艰难困苦的苏武,骤然见到汉使者,表现出极为激动、复杂的感情。
B.第三句写苏武一直看着大雁消失于天边,表现了苏武在音讯隔绝状态下对故国的深切思念之情。
C.颈联先说“回日”再说“去时”,打破时空顺序,以“去时”衬托“回日”,增加了沧桑之感。
D.尾联中“空”“哭”两字形象生动,使作者悼念苏武的悲伤之情跃然纸上,真实感人。
16.有人认为,这首诗就是《苏武传》的“微缩版”。请结合诗歌内容,按照时间顺序简要概括本诗提及的苏武事迹。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 ”和“ ”这两句直接概括了屈原写作《离骚》的缘由。
(2)古诗词中很多以“自”“空”营造意境氛围的,如杜甫《蜀相》“ , ”,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
(3)电影《长安三万里》以高适的视角讲述他与李白长达几十年的友情。在唐宋的诗坛中,赞颂友情的诗句比比皆是,比如“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晚秋时,我重返九年前曾住过的苟各庄,那里曾是《哦,香雪》的电影拍摄地。
我记得那年在苟各庄下了火车,站在高处向下望,就看见破败的学校:没有玻璃的教室门窗大敞着,黄土院子里,衣衫褴褛的小学生正随意做着课间操……贫瘠的土地和多而无用的石头使得老百姓年复一年地在困顿中平静度日,没有怨恨,没有奢求,没有发现四周峻美的大山多么诱人,也没有发现一只鸡和一斤挂面的价值区别。
几年前,一个奇异的外部世界冲破这里的困顿。人们发现,原来这里有着神秘迷人的原始森林,有着气势磅礴的大峡谷,有着清纯明净的拒马河,还有我的香雪。
如今,苟各庄已成了著名的旅游风景区,从前的香雪们也早已不再像等情人一般等火车。有的考入度假村做了服务员、导游,有的成了家庭旅馆的女店主。她们目光从容自信,她们衣着干净时新,她们谈吐不再畏缩,她们懂得了价值,她们说:“是啊,现在我们富了,这都是旅游业对我们的冲击啊。”而仅仅两年前,她们还把旅游说成“流油”——真是一桩流油的事哩!
18.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如果写成“土地贫瘠,石头多而无用,老百姓年复一年地在困顿中平静度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19.最后一段有意连续使用多个“她们”,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请简要分析。
20.最后一段划横线处出现两个“流油”,一个有双引号,一个没有,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熬夜抢购的东西,心心念念盼发货,结果东西到手,反而觉得没那么香了。其实,这是大脑中的“奖励回路”机制在作怪。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感到饥饿,就会去寻找食物。①在你吃掉巧克力、收获饱腹的同时,②大脑会分泌大量多巴胺,③产生愉悦感。④虽然多巴胺能使人愉悦,⑤但是这一效应持续的时间很短,⑥而且很快随着多巴胺水平的降低而消失。⑦这就解释了:⑧为什么在你得到想要的东西后,⑨很快失去新鲜感和满足感。
越到后面,那东西越难重燃你的热情,即使它天天出现在你面前。因为对于 A ,多巴胺水平也会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这时大脑会再次激活“奖励回路”,刺激你渴望拥有新事物,以便不断通过新鲜的刺激来 B 。所以,你才会一方面觉得到手的东西“不香”了,另一方面又不停地“买买买”。
只有在一定程度上克制对“奖励”的渴望,冷静审视自己的真实需求,才能真正做到理性消费。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文中第二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代诗人林庚说:“人走路要昂着头,我一生都是昂着头的。”但成熟的稻穗总低垂着头,优雅的垂丝海棠也低垂着头,饱满的向日葵亦低垂着头……这些无言的万物中都内蕴着生命的智慧。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2.D 3.B 4.(1)从“宇宙”概念的角度,并与西方宇宙观作比较;(2)从对天地结构模型的研究角度介绍;(3)从中国古代宇宙观的形成的角度介绍,并与西方学说作比较,指出其相似性;(4)从阐释“天人合一”为核心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天人观的角度,重点分析其“天人感应论”的两个分类。 5.成就:中国古代历法圭臬《太初历》诞生;数学“勾股定理”形成;相关的测高望远之术形成。
启示:
(1)学术之争要秉持是否符合实际情况,重视实际校验的原则;(2)学术之争要排除非学术因素。
6.C 7.C 8.①突出了二老的善良与宽厚:他关心翠翠,笑对误解和狗吠,用好心猜度别人的嗔怒。
②表现了翠翠的纯真,为下文写翠翠害羞做铺垫;
③引发了人物的心理波澜,增强了小说的起伏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展开。 9.确实不佳。
①画线句是写人两心相印、含情脉脉的情状。
②前写两人初见,翠翠还在防备着对方,不可能一下就会两心相悦,不符合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③原小说写翠翠警告狗别白费口舌,而傩送放肆地笑着走开,这样情节衔接自然顺畅,符合人物性格特点。
10.DEG 11.A 12.D 13.(1)如今秦兵虽然强大,但不会超过知氏;韩国、魏国虽然弱小,但还是要胜过当初在晋阳城下的时候。
(2)既然这样,那么受侵害和不受侵害,在于是否依靠自己罢了,有什么可问的呢? 14.①秦昭王问侍臣与知伯图谋魏桓子、韩康子封地情况并不一样,中期说“勿易”不切合实际,是空话。
②中期的职任是掌管琴瑟,他回答的是他不了解的事,这是荒谬的。
15.B 16.①苏武被流放到北海牧羊,历经艰辛。
②苏武被扣押在匈奴多年,终于见到汉朝使者。
③汉昭帝时,苏武得归,回到汉朝。
④回到汉朝后,苏武曾谒见汉武帝的陵墓。
17. 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盖自怨生也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18.①原句是长单句,节奏沉缓,更能表达压抑沉重的意味,改后无此效果;
②原句的“使得”揭示老百姓心态保守有着环境原因,改后无此意思。 19.①反复强调“她们”这一主语,更能体现人物的主体地位;
②同时,多个“她们”形成铿锵有力的节奏,更能表现焕然一新的精神面貌。 20.①前者引用人物原话,表明她们对旅游并不了解,发音不准;
②后者表明她们现在充分认识到旅游带来的好处。
21.A同一事物(旧事物)的反复刺激;B使多巴胺水平重新上升 22.①“饱腹”改为“饱腹感”(或:“收获饱腹”改为“感到饱了”)
⑧“在你”改为“你在”(或:将“你”移到句首)
23.例文:
昂首风骨荦,低头谦良德
天戴苍,地履黄,纵千古,横八荒。昂首向前,炎黄子孙风骨卓荦,铁骨铮铮挺脊梁;低头谦恭,华夏儿女温儒内敛,生命智慧万年长。林庚言“人走路要昂着头”,但无言万物却把头低垂下来内蕴智慧,昂首与低头之间,是生命的哲思。时代霄壤,风云际会,我辈青年亦当昂首风骨荦,低头谦良德。
低垂着头,温良恭俭让,是生命的智慧,是成熟内敛,是于无声处听惊雷。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笃厚恭谨。低头,是厚积德行,是沉潜心绪,是低调做事,是十年磨一剑的匠心独守。“卅载光阴弹指过,未将磨洗是初心”,叶嘉莹几十年如一日潜心研究中国古典诗词,传承文化,化育一方。北大青年才俊韦东奕,低调做学问,心无旁骛,览数学胜景,窥学术奥秘。亚洲飞人苏炳添沉浸赛场,突破坚持,用日复一日的自律创造辉煌。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我辈青年,应放低姿态,垂下头去,守初心、厚德行、积才识,成栋梁。
昂首向前,仁义笃信勇,是卓荦的风骨,是顶天是立地,是潮头登高再击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勇毅笃行。抬起头来,是挺起峭拔的脊梁,是责任是担当,是不懈追求无止境,是勇攀高峰凌云志。拒绝躺平不佛系,断臂男孩以汗水与坚毅成就篮球梦想;努力奋斗不畏难,残疾女孩江梦南用拼搏和奋进感动中国,学海遨游成就美好人生;脱贫攻坚战场上,黄文秀倒在助贫路上却为青年人树起了站着的丰碑。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昂首人生路,披荆斩棘,向阳而生。青年强则国强,我辈少年郎,莫做神州袖手人,敢教天地再丈量。
低垂着头才有昂首向前的机会与魄力,才能纵目远方。低调内敛,深德厚行,于立业成家、开眼界获真知都大有裨益。因为放低姿态成熟内敛才有谦逊广纳的品格,才能雄视世界。同样,昂首向前才有资格在成熟后垂下头去,才能厚修德行。没有自立自强,没有足够的才识,没有底气与实力,没有披荆斩棘以启山林,没有创榛辟莽开拓前行,那里有收获的辉煌,踏实的成绩?揆诸当下,太多的青年人眼高手低,既不能潜心研究学术,昂首向前,深研一技一能,又无法有成熟的心态与智慧,只是糊涂麻木,动辄躺平,佛系游戏人生。只有既昂首向前,又有低头的智慧,人生才大美。
奇花初,裔皇皇,昂首勇,低头智。利刃发硎少年郎,芳华晔晔如朝阳;红日升,光万丈,百卉萌动我辈强,前程浩浩如汪洋。低头大格局,昂首硬脊梁。河出伏流潜龙泳,云涌雾集兴家邦。鼙鼓催征稳驭舟,奋楫笃行立潮头。我辈青年当昂首风骨荦,低头谦良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