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新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4 唐诗五首 之《使至塞上》课件(共2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新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4 唐诗五首 之《使至塞上》课件(共26张PPT)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使至塞上
部编新版
语文
八年级上册
第14课
唐诗五首
目录
课后拓展
课文深探
课前引入
课前引入

1.熟读古诗,结合古诗背景,诗人生平把握本文情感,理解深意。
2.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和诗歌审美情趣,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学习作者的人生态度。
学习目标
课前引入
同学们,当祖国的大好河山在你面前时,你会想起哪些诗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 毛泽东 《 卜算子·咏梅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岑参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 王昌龄 《 芙蓉楼送辛渐 》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陆游 《 游山西村 》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 李白 《 行路难·其一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杜甫 《 望岳 》
今天,我们就跟随王维的脚步去领略壮美大漠!
课文深探

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进士出身,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有《王右丞集》。王维是个多才多艺的艺术家,在诗、画、音乐等方面均有很高的成就。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作者简介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开元二十五年(737)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故事背景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
内容不仅涵盖了盛唐边塞诗的大多领域,而且格调高亢。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陆游、昌耀、楊牧、陈运和等人也创作边塞诗。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边塞诗代表人物是:高适、王昌龄、岑参、李贺、李益。
文学常识
朗读并理解每一句话的大意。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朗读课文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单车:单车独行。形容轻车简从。
问边:到边疆去察看。
属国:汉代时称那些已归附的少数民族地区。
居延:古县名,在今甘肃张掖北。
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理解诗意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征蓬:飘飞的蓬草,比喻飘泊的旅人。泛指远行的人。
归雁:向北飞的大雁。
胡天:这里指西北地区。
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孤烟:远处独起的炊烟。
长河:黄河。
萧关:古关名,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
候骑:担任侦察、通讯的骑兵。
都护:官名。都护是都护府的最高长官,这里借指河西节度使。
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这里代指前线。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1. 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二句的含义,这两句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诗人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本诗中听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塞上,本已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司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那样的威风、气派。诗人以“蓬”“雁”自比,这两句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问题归纳
2.请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
颈联形象地描写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一“直”一“圆”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融情于景,寓悲凉之情于壮美景色之中,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士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是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3.最后两句诗蕴含了作者什么情感?
诗人到达目的地以后,从兵士那里得知都护正在边防前线准备战事,这两句可以看出诗人对边关将士的敬慕之情。
4.尾联从侧面表达了什么内涵?
尾联叙述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从侧面表现了战事的频繁。
记述了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孤寂、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升华后的慷慨悲壮之情。
课文主题
课后拓展

1.下列对《使至塞上》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交代了诗人出使的目的和经过的地方,“单车” 体现出此次出使的孤寂。
B. 颔联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以 “征蓬”“归雁” 自比,既写出了行程的遥远,又暗含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之情。
C. 颈联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描绘了奇特壮丽的边塞风光,“直”“圆” 二字用得精妙,展现了大漠的辽阔和落日的雄浑。
D. 尾联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写诗人在萧关遇到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在燕然前线,体现了诗人对边疆战事的担忧。
答案:D
解析: 尾联主要是交代了都护的位置,体现出边疆战事的紧张,并没有体现诗人对边疆战事的担忧,所以 D 选项错误。
课后练习
《渔家傲 秋思》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两首作品都写到了 “落日”,其作用有何不同?
答案: 《使至塞上》中 “长河落日圆” 的 “落日”,是边塞壮丽风光的一部分,展现了大漠的雄浑与辽阔,衬托出诗人的孤寂心境;《渔家傲 秋思》中 “长烟落日孤城闭” 的 “落日”,点明了时间,与 “长烟”“孤城” 一起,营造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氛围,暗示了边疆战事的紧张和守军的艰难处境。
《渔家傲 秋思》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3.两首作品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答案: 相同点:都表达了对边疆生活的感慨,都有孤寂、思乡之情。不同点:《使至塞上》还表达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抑郁之情和对边塞风光的赞叹;《渔家傲 秋思》则更多地抒发了将士们思乡而不得归的无奈,以及保家卫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渔家傲 秋思》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4.两首作品的体裁不同,这对内容表达有何影响?
答案: 《使至塞上》是五言律诗,格律严谨,语言凝练,通过对边塞景物和行程的描写,含蓄地表达情感,意境开阔;《渔家傲 秋思》是词,句式长短不齐,更便于抒发复杂的情感,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将写景与抒情紧密结合,更能体现将士们内心的矛盾和复杂的情感,如思乡与报国的冲突等。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
敌军如黑云压城,城墙像要塌陷;盔甲映着日光,像金鳞一般闪亮。
号角的声音在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寒风半卷红旗,轻骑驰向易水边;天寒霜气凝重,战鼓声低沉不起。
为报答国君招纳重用贤才的诚意,挥舞着利剑甘愿为君王血战到死!
课后拓展
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