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第15课 故乡 第1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单元 第15课 故乡 第1课时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第十五课 故乡(第一课时)
目录
课文导入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字词积累
内容解读
内容精讲
课堂练习
课后作业
课文导入
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
重点: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理清小说的叙事线索和基本情节。
2.体会文中“我”对故乡的复杂情感和“我”探求人生道路的坚定信念,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难点:
学习运用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方法,用对比、议论突出主题的写法。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本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开始用“鲁迅”笔名创作,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呐喊》(《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故乡》的取材源于鲁迅1919年12月回故乡的亲身经历。1919年8月,鲁迅在北京买下了西直门内八道湾11号的住宅,结束了长期的会馆生活。同年12月,鲁迅回到故乡绍兴接母亲及家眷到北京。在故乡,鲁迅见到了他幼年的伙伴——农民章闰水。
◆生难字
字词积累
阴晦 心绪 寓所
猹 獾 五行缺土
祭祀 弶 脚踝
潮汛 髀间 愕然
huì


chá
huān
xínɡ

jiànɡ
huái
xùn

è
◆词语积累
阴晦:
萧索:
家景:
无端:
展转:
阴沉,昏暗。
缺乏生机,不热闹。
家庭的经济状况,也叫家境。
没有来由,无缘无故。
原指身体翻来覆去,文中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现在写作“辗转”。
字词积累
苏生:
鄙夷:
瑟索:
寒噤:
惘然:
苏醒,复活。
轻视,看不起。
身体因寒冷、受惊等而蜷缩、抖动。
因受冷或受惊而身体颤动。
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样子。
◆词语积累
字词积累
伶仃:
形容瘦弱或细长。
隔膜:
恣睢:
聚族而居:
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任意胡为。
同族各家聚在一处居住。
字词积累
◆词语积累
内容解读
阅读课文,思考:
小说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梳理情节结构。
内容解读
本文以“我”回到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今昔,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民的生活遭际与精神疾苦,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存在隔膜的深沉忧虑以及打破彼此隔膜、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
“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
内容解读
回故乡
(1—5自然段)
回乡时间:
回乡原因:
所见景象及心情:
严寒的冬天。
卖屋、搬家。
萧索、悲凉。
开端
【故事情节】
请根据这个线索梳理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
内容解读
离故乡
(78-88自然段)
船上谈话。
“我”的感受。
结局
在故乡
(6-77自然段)
到家那天:
母子见面。
回忆少年闰土。
见到杨二嫂。
发展与高潮
过了三四天:
又过了九天:
见到了闰土。
动身启程。
内容精讲
回故乡
阅读1—5段,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第1段中的“二千余里”和“二十余年”说明了什么?
请简要分析第3段,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此次回故乡“我”的印象如何?“我”的心情怎样?
怎样理解“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
内容精讲
第1段中的“二千余里”和“二十余年”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我”与故乡的距离之远,分别的时间之久。侧面烘托出“我”对故乡的强烈思念之情。
内容精讲
2.请简要分析第3段,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疑问:眼前的景象和记忆中的故乡反差巨大,一个问句,表现了作者不想承认又不得不承认这个现实的复杂而又沉重的心情。
承上启下:悲凉的心绪变得更加沉重,也为下文写故乡今昔的对比做了铺垫和暗示。
内容精讲
3.此次回故乡“我”的印象如何?“我”的心情怎样?
故乡萧条冷落、破败不堪、死气沉沉。“我”的心情悲凉。
4.怎样理解“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
眼前萧索的景象与“我”记忆中的故乡有很大的反差,本已看到故乡变坏,却又自我安慰,实则流露出一种忧愤之情。
内容精讲
用一个字来表达故乡留给“我”的印象:
故乡变了
杨二嫂变了
闰土变了
“我”变了

内容精讲
记忆中的故乡是什么样的?现在的故乡呢?
神异的图画
萧索的荒村
内容精讲
故乡之变 儿时的故乡 现在的故乡
景色
人性
神奇美丽、五彩缤纷、辽阔鲜活
萧索沉寂、没有一些活气
纯真、温情、富裕
冷漠、麻木市侩、穷苦
内容精讲
闰土变化
肖像
紫色的圆脸 小毡帽 手红活圆实 颈套银项圈
很深的皱纹 破毡帽 极薄的棉衣 手像松树皮 无银项圈
(健康开朗 朝气蓬勃)
(苍老贫困 饱经沧桑)
对比
内容精讲
语言
对比
乡间趣事 滔滔不绝
热情活泼 脱口而出
无聊的客套 生活的痛苦 吞吞吐吐 欲言又止
闰土变化
内容精讲
闰土变化
动作
对比
月夜刺猹 动作灵活身手敏捷 无拘无束
老友相见 手提纸包
拘束瑟缩 麻木迟钝
内容精讲
对“我”的态度
对生活的态度
人物 形象
不怕我,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稀奇事。对“我”友好热情。
对“我”恭恭敬敬,喊“我”为老爷,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热爱生活。
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把生活的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
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热情、纯真、质朴、懂得许多知识,有智有勇的小英雄形象。
善良忠厚、勤劳朴实、迟钝麻木、迷信、封建等级观念森严的木偶人。
内容精讲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社会落后愚昧
帝国主义侵略、封建社会制度
闰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表面原因
深层原因:
闰土的遭遇正是当时广大受压迫、受剥削农民的具体写照。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也就在于揭示帝国主义、封建社会双重压迫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害。
内容精讲
闰土:
是在生活的重压下艰难的挣扎着的中国光大劳苦民众的代表。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揭示帝国主义、封建社会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害。
作者对其态度:
塑造其目的:
课堂练习
1.下列蓝色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既然(jì) 阴晦(huì) 断茎(jǐng) 心绪(xù)
B.闰土(rùn) 寓所(yú) 亲戚(qī) 祭祀(shì)
C.脚踝(huái) 潮汛(xùn) 嗤笑(chī) 瑟索(sè)
D.作揖(jí) 惘然(wǎng) 恣睢(shuī) 隔膜(mó)
C
课堂练习
2.下列各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请将它们的修辞手法写在括号内。
A.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 )
B.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
C.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 )
D.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
比喻
比喻
借代
比拟
借鉴本文人物描写的方法,用片段作文的形式,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在班上交流。
课后作业
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