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考语文诗歌阅读赏练-----晏殊诗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清平乐晏殊金风①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紫薇朱槿②花残。斜阳却照阑干③。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注】①金风:秋风。②紫薇朱槿:均是花名。③阑干:栏杆。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中的“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于写景中既点明时间,又渲染环境。B.上阕中的“细细”“叶叶”两个叠词的使用,使得首尾相接,音律谐婉。C.词人醉后“浓睡”,梦到“紫薇朱槿花残”,反映出此时他舒适和缓的心境。D.“双燕欲归”为“银屏昨夜微寒”做铺垫,一股凄凉情绪、落寞情怀油然而生。2.由上阕中的“初尝”二字,足见词人饮酒不多,但为什么他会出现“易醉”“浓睡”的状态?请从情绪角度简要分析。3.学校举办“清明诗会”,你班打算诵读这首词。蝶恋花·清明晏殊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①。谁把钿筝②移玉柱③?穿帘海燕④双飞去。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注释】①黄金缕:比喻新长嫩叶的柳条。②钿(diàn)筝:用螺钿装饰的古筝。③移玉柱:弹奏筝。④海燕:燕子。 (1)为更好地呈现朗诵效果,有同学提议为本词选择一幅图片,作为舞台背景素材。右图是否合适?请说说你的看法。(2)你觉得应该怎样朗读下阕中的画线句子?请简述理由。(可从重音、节奏、语气、停连等方面任选一点来谈)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破阵子·春景晏殊〔宋代〕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4.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这两句既点明了季节,又写出了季节与景物的关系,给人以具体的印象。B.“日长”,表明季节已开始变化,多少有点惜春的意味。C.“巧笑”二字,捕捉到了“东邻女伴”的神态,用白描手法,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及情态的描写,由内心到外表塑造了“东邻女”这一形象。D.此词画面明媚,情调欢快,风格质朴,以轻淡的笔触,展示出一副情趣盎然的图画。与晏殊词作的整体风格相同。5.请自选角度赏析语句“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踏莎行晏殊(宋代)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6.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上片写郊外景,下片写院内景,流露出对美好景色的赞美之情。B.上片“红稀”“绿遍”“树色阴阴”,标志着春天已经消逝,初夏的气息很浓。C.下片“翠叶藏莺,朱帘隔燕”两句,分写室外与室内,一承上,一启下,过渡自然。D.下片“逐”“转”二字,表面上写动态,实际上却反衬出整个室内的寂静。7.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情感?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蝶恋花晏殊槛①菊愁烟兰泣露,罗幕②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③离恨④苦,斜光到晓穿朱户⑤。昨夜西风凋碧树⑥,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⑦兼尺素⑧,山长水阔知何处?注释:①槛(jiàn):古建筑常于轩斋四面房基之上围以木栏,上承屋角,下临阶砌,谓之槛。至于楼台水榭,亦多是槛栏修建之所。②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③不谙(ān):不了解,没有经验。谙:熟悉,精通。④离恨:一作“离别”。⑤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⑥凋:衰落。碧树:绿树。⑦彩笺:彩色的信笺。⑧尺素:书信的代称。8.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B.“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C.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触。D.“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展现出一片惨淡狭小的境界。9.王国维谈治学三境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你怎么理解这句诗的?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10.“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抒发了作者 之情。11.下面对这首词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词人精心选择了夕阳、落花、归燕等景物,以白描手法描绘了一组优美的画面。B.全词语言圆转流利,清丽自然,意蕴深沉,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C.“几时回”三字道出了今昔的迥异,吐露出词人难以藏抑的轻松喜悦和怀人的情感。D.词牌名,即曲的谱子。曲谱短小的词牌称小令,《浣溪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踏莎行[宋]晏殊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凭栏总是销魂处。日高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带缓罗衣,香残蕙炷。天长不禁迢迢路。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12.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写的是室外之景,下片写的是室内之景。B.上片后两句是以环境为衬托,进一步写人的寂寥和孤独。C.下片前两句写出了室内之人体胖和心绪的黯淡。D.全词通过写景抒写离愁、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慨叹和惋惜。13.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端“细草愁烟,幽花怯露”表面上看只是景物的叙写,而内含的却是极锐敏的感受:愁、怯。B.“凭栏总是销魂处”可起到收束前两个四字短句的作用,而“天长不禁迢迢路”却无此作用。C.词的最后两句象征着作者对整个人生无可奈何的深刻感受,寄托有极深远的怀思怅惘之情。D.这首词写得凄婉而温润,不为激言烈响的劲切之辞,却极富深微幽隐的感发。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小题。采桑子晏殊时光只解①催人老,不信②多情,长恨离亭③,泪滴春衫④酒易醒。梧桐昨夜西风急,淡⑤月胧明⑥,好梦频⑦惊,何处高楼雁一声⑧?【注释】①只解:只知道。②不信:不理解。③离亭:古人在长亭送别,因此称之为离亭。④春衫:春天穿的衣服,此处指年少时穿的衣服。⑤淡:惨淡清冷。⑥胧(lóng)明:模糊不清,此处指月光不明。⑦频:屡次。⑧高楼雁一声:化用自唐代李偓《生查子》的“空楼雁一声,远屏灯半灭”。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好梦频惊”是全词的点睛之笔。B.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叹流年、悲迟暮、伤离别的复杂情感。C.上片中写词人借酒浇愁让自己得到了解脱。D.下片先写不眠,次写惊梦。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首三句把时光拟人化,暗含“思君令人老”和“多情自古伤离别”双重含义。B.此词以轻巧空灵的笔法抒发了含蓄的感情。C.此词上片概述时光之无情,下片写春去秋来,触景生情,相思难禁。D.全词感情悲凉而不凄厉,风格清丽哀怨,体物写意自然贴切。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清平乐晏殊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16.下列对词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抒写豪情壮志 B.描绘山水美景C.叙写离情别意 D.表达怀人感伤17.下列关于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中寓情于景,以淡景写浓愁。B.起句“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语拟平淡,实包蕴无数情事,无限情思。C.词的上片写景,下片抒情。D.此词以斜阳、遥山、人面、绿水、红笺、帘钩等物象,营造出一个充满离愁别恨的意境,将词人心中蕴藏的情感波澜表现得婉曲细腻,感人肺腑。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浣溪沙[宋]苏轼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浣溪沙[宋]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18.苏词表达了 之情,而晏词表达的是 之情。19.下面对两首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都以“浣溪沙”为词牌名。 B.都描摹了夏天的景象。C.都写到了“酒”后的感慨。 D.都是被贬谪失意之作。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清平乐·春来秋去宋·晏殊春来秋去。往事知何处?燕子归飞兰泣露。光景①千留②不住。酒阑③人散忡忡④。闲阶独倚梧桐。记得去年今日,依前黄叶西风。【注释】①光景:风光景色。②千留:千百遍地挽留。③酒阑:饮酒结束。④忡忡:忧愁的样子。20.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写了燕子南飞,幽兰上凝聚的露珠如哭泣的眼泪,写出主人公的悲伤。B.词中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易逝、美景挽留不住的无奈和惆怅。C.下阕叙事和抒情,酒阑人散,对景怀人,表现词人的怀念之情。D.下阕中“酒宴的热闹”和“词人独倚梧桐”形成对比,正衬出词人的孤独、愁苦。21.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下阕中借助“ ”和“ ”这两个意象来渲染凄凉、孤独的氛围,从而体现词人的离愁别绪。22.阅读下面两首词,回答下面问题。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蝶恋花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1)两首词都写到了燕子,作用是否相同?为什么?(2)两首词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C 2.示例:因为词人心有闲愁(无端而来的忧愁),借酒消愁愁更愁,愁深故易醉,易醉故浓睡。(大意相同即可)【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C.作者以精细的笔触,描写细细的秋风、衰残的紫薇、木槿、斜阳照耀下的庭院等意象,通过主人公精致的小轩窗下目睹双燕归去、感到银屏微寒这一情景,营造了一种冷清寂寞的意境,这一意境中抒发了词人淡淡的忧伤。“紫薇朱槿花残”是词人眼前的景物,并非梦到的;他此时的心境是冷清寂寞的,并非“舒适和缓”;故选C。2.本题考查词句理解和作者情绪分析。词的上阕是写酒醉以后的浓睡。起首二句在写景中点明时间,渲染环境。金风,即秋风。此时庭院内是秋风落叶,画堂中的词人因饮了几杯绿酒,一会儿便醉眠了。以“细细”状金风,就没有秋风惯有的那种萧飒之感,而显得平静、悠闲。以“叶叶”这两个名词相连用,就在读者面前展开一片片叶子飘落的景象,显得很有次序,很有节奏。下面“绿酒”一句,因为用了“初”“易”二字,就觉得他的酒量不大,浅尝辄醉,虽是淡淡的一笔,但却是陪笔;至“一枕小窗浓睡”,才写出此阕的主旨。小饮何以“易醉”?浅醉何得“浓睡”?原来词人有一点闲愁。然而以酒浇愁愁更愁,愁深故易醉,醉易故睡浓。3.(1)示例:不适合。画面中展现的是一位女性面看着一棵树发呆,而词中展现的是杨柳依依,柳絮飘飞,莺鸟啼叫的场景。(2)示例:可在“浓睡觉来”“惊残好梦”后停顿,并将“来”“梦”两字的声音拉长,以体现词人被莺鸟的叫声吵醒,从睡梦中醒来,还未完全清醒,想着做的是什么梦的场景。【详解】(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上片“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写绿荫丛中有一座小楼出现,柳枝随着风飘荡;下片“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写柳絮飘飞,红杏花开,清明雨下,莺鸟啼叫吵醒了睡梦中的词人;而画面中展现的是此人站立在一棵树下,与词文内容不相符。(2)本题考查词句赏析,任选角度进行赏析即可。“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意思是:在如此深重的幽情之中,她不由得渐渐睡去,正在酣睡之际,却被窗外的莺啼声吵醒,美梦再也无处寻了。词人独守空闺,好不容易睡浓梦好却被莺啼声吵醒,美好的梦境荡然无存,“乱”既是莺啼声又是词人内心烦乱的表现,“无寻处”表现了词人的伤感惆怅,应该重读“乱”“无寻处”。4.D 5.①“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采用白描手法写景,用青苔、黄鹂、飞絮等代表春天的景物,来描摹美丽的春日景色。②“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运用对偶的修辞,对偶贴切又十分传神,尤其擅长用数,有一种山水画大写意的笔法,稀疏的几笔就将生机勃勃的春色表现出来,充分体现了诗意。③还可从多感官描写、数量词等角度来答,言之有理即可。(任答其中一点即可)【解析】4.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D. 晏殊的词属“西昆体,追求辞藻,堆砌典故。其词笔调娴雅,理致深蕴,语言婉约,音律和谐,内容多写闲情逸致,比较单调。这首词上片描绘出春天里流动明媚的美:新社日燕子飞动,清明前梨花飘落,青苔点缀池塘,黄鹂的鸣声从树间传出,飞絮轻舞,春日渐长。下片写了少女们采桑斗草的乐事,用白描的手法,写出少女的欢欣和快乐,形象鲜明生动,充满着青春的活力。词中刻画了一群少女走出深闺,沐浴在大自然中的欢乐情态,淋漓尽致地描绘出她们天真活泼的性格,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全词纯用白描,笔调活泼,风格朴实,清新流畅,形象生动,展示了少女的纯洁心灵。选项“与晏殊词作的整体风格相同”有误。故选D。5.本题考查句子赏析,可从句式、修辞、描写、感官等角度赏析。示例:①这句诗描写景物准确凝练,形象传神。“三四点”静态的表明了春末夏初之际,池上碧苔三三两两生长的情态。“一两声”则动态的写出了鸟鸣的声音,也侧面表现了绿树成荫的景象。动静结合,展现了春天的美丽和谐景象。②“三四”“一两”属于数词,“点”写出景物的渺小,但“三四声”衬托环境的热闹,也将春天的生机勃勃展现出来了,体现了春天的诗情画意,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与赞美之情。6.A 7.这首词借景抒情,表达了词人面对时光匆匆逝去的无奈和哀伤。【解析】6.此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赏析。A.有误,这首词上阕写郊外暮春景色,蕴含淡淡的闲愁,将大自然春之气息表现得淋漓尽致,下阕写身边的春景,进一步对愁怨作铺垫,表达了词人面对时光匆匆逝去的无奈和哀伤。此项“流露出对美好景色的赞美之情”理解有误。故选A。7.此题考查作者情感。这首词写暮春闲愁。上阕“小径红稀,芳郊绿遍”写郊外暮春景色,蕴含淡淡的闲愁,“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将大自然春之气息表现得淋漓尽致,下阕“翠叶藏莺,朱帘隔燕”写身边的春景,进一步对愁怨作铺垫,“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借景抒情,表达了词人面对时光匆匆逝去的无奈和哀伤。8.D 9.涉世之初,我们懵懂,我们彷徨。但我们志存高远。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感。儿童少年还处在这个阶段。他们阅历有限,但是潮气蓬勃。【解析】8.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D.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诗人凭高望远,展现出的是一片广远的境界。9.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及拓展延伸的能力。要结合诗句内容和自身实际回答。首先要理解本诗句的内容。这句诗的意思是:昨天夜里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王国维借题发挥,以小见大,把此句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然后结合自身实际,从自身年龄和树立志向方面来谈,涉世之初,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明确目标与方向,然后执着地去追求。10.对时光流逝的惋惜和景物更迭的欣慰 11.C【解析】10.试题分析:考查诗句所抒发的感情。“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句,因为最能引起人们对人生短暂的感伤而闻名于世。解释可以作:哎。真没有办法,春天开的娇艳的鲜花又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凋谢了,这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易逝的哀伤之情;那仿佛是去年见过的燕子又飞回来了,这句又是诗人在自我安慰,让人感受到了新生的希望。整句因描写的是春天的典型景物,有感伤,迁逝之悲,同时又有新生之慰藉,因而闻名于世。11.试题分析:“吐露出词人难以藏抑的轻松喜悦和怀人的情感”分析有误。“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这是即景兴感,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企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矛盾心态。12.C 13.B【解析】12.考查对词句内容的理解。C“写出了室内之人体胖”说法有误。“带缓罗衣”是以衣服宽大来衬托人的消瘦。13.B对词的赏析不正确。“天长不禁迢迢路”和“凭栏总是销魂处”一样,都对前两个四字短句起收束作用。14.C 15.B【解析】14.此题考查的是对诗词的理解。C项中“词人借酒浇愁让自己得到了解脱”理解有误。“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意思是:你看那长亭送别时,伤心的泪水滴到衣衫上,连喝醉酒也不能使自己忘却烦恼。从中可以看出并没有得到解脱。故选C。15.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B项中“抒发了含蓄的感情”理解有误,词中所抒发的情感并不含蓄。全词表现了作者叹流年、悲迟暮、伤离别的复杂感情,通过“时光只解催人老”“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好梦频惊”等词句可以看出来。故选B。译文:时光只知道每时每刻催人变老,却并不理解人世间的多情,你看那长亭送别时,伤心的泪水滴到衣衫上,连喝醉酒也不能使自己忘却烦恼。昨天夜里,梧桐树的叶子在西风中急促地响着,月色朦胧而惨淡,我的美梦不断地被惊醒,不知何处的高楼上传来大雁凄厉的叫声。16.D 17.C【解析】16.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感知。词的上片写主人公以书信细诉衷肠,而无处可寄;下片叙倚楼远望,只见青山绿波,不见所思之人。结合具体诗句来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特别注意一些具体意象的描写,往往能深刻体现作者的思想情感。在这首诗歌中我们注意“红笺小字”、“鸿雁”、“斜阳”等意象,这些都传递出诗人漂泊在外,思念亲人内心感伤的情怀。故选D。17.本题考查对古代诗歌的理解赏析能力。C.词的上片抒情。起句“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语似平淡,实包蕴无数情事,无限情思。三、四两句抒发信写成后无从传递的苦闷。词的下片写景。由红笺、斜阳、远山、帘钩,再到绿水,这一系列看似相对静止的景物中,构成了一幅表面上平静、舒缓,深层里蕴含着感情浪涛的图卷。故“词的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错误。故选C。18. 喜悦 惆怅 19.A【解析】18.考查对诗词情感的把握。第一空:苏词《浣溪沙》的写作背景:这首词是苏轼在徐州作官的时候写的。按照当时的迷信风俗,一个关心农事的地方官,天大旱,要向“龙王爷”求雨;下了雨,又要向“龙王爷”谢雨;这首词就是苏轼有一次途经农村去谢雨记下的见闻之一。“簌簌衣巾落枣花”,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新景象的喜悦之情;“牛衣古柳卖黄瓜”,身穿“牛衣”的农民坐在古老的柳树荫中,面前摆着一堆黄瓜;暗示蔬菜丰收,借此表达了苏轼的喜悦之情。第二空:《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写出了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就像是去年曾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渗透在句中的是一种混杂着眷恋和怅惆。因此晏词表达的是惆怅之情。19.考查对词的内容的理解。B.苏词,从“枣花”可知写的是初夏的景象;晏词,从“花落去”可知写的是暮春的景象;C.苏词写的是他在去“谢雨”的路上的见闻,与酒无关;“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意思是:我酒意上心头,一路上都昏昏欲睡;艳阳高照,又使人口渴难忍。只写了他上路前喝过酒了,写出他旅途的困倦,但并未抒发对“酒”的感慨;这首词画出了初夏乡间生活的逼真画面,又记下了作者路途的经历和感受;D.晏殊所作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抒发了悼惜残春之情,表达了时光易逝,难以追挽的伤感,并不是被贬谪失意之作;而苏词写的是作者谢雨路上看到的雨后农村新景象,也没有透露出贬谪失意之情;故选A。20.D 21. 黄叶 西风【解析】20.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词内容。D.“正衬”理解分析不正确。下阕中“酒宴的热闹”和“词人独倚梧桐”形成对比,反衬出词人的孤独、愁苦。故选D。21.本题考查理解诗词意象。结合“记得去年今日,依前黄叶西风”可知,词句的意思是回想起去年今日,同样是西风萧瑟,黄叶乱舞。 据此可知,作者借助“黄叶”“秋风”两个意象来渲染凄凉、孤独的氛围,从而体现词人的离愁别绪。22.(1)不同。《浣溪沙》中燕子归来点明时令已到暮春,《蝶恋花》中燕子双飞则反衬出人的孤独。(2)《浣溪沙》表达了作者伤春惜时之意,感慨抒怀之情。《蝶恋花》则传达出作者暮秋怀人之情,离恨相思之苦。【详解】诗词赏析一般从内容鉴赏、主题赏析、手法赏析三个角度来赏析,从诗句中理解内容,从而感悟诗歌的主题。第(1)小题比较“燕子”意象,所表达的情感的。甲诗“花落去”和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像是去年曾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点明时令已到暮春;乙诗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第(2)小题赏析两首小诗的主旨情感。甲诗“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乙诗词之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