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仁爱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科学试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仁爱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科学试题

资源简介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仁爱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科学试题
1.(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在购买西瓜时,我们习惯用手来“拍打西瓜”,然后根据发出的声音来判断西瓜是否已经成熟。就“拍打西瓜”这个环节,类似于科学探究中的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收集事实证据 D.得出结论
2.(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下列不属于生物的是(  )
A.人 B.蘑菇 C.青蛙 D.电脑病毒
3.(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关于科学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B.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证明了肉汤变质是空气中的细菌引起的,否定了“自然发生说”
C.道尔顿等科学家认为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构成的
D.哥白尼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并由此开创了“地心说”
4.(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人类认识自然需要借助于一些仪器,自从扫描隧道显微镜发明后,世界上就诞生了一门以0.1至100纳米这样的单位为研究对象的前沿科学,这就是纳米技术,以空前的分辨率为人类揭开了更加开阔的微观世界.这里所说的纳米是指(  )
A.质量单位 B.长度单位 C.时间单位 D.温度单位
5.(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挖耳草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该植物有根、茎、叶、种子等结构,花期6-12月。据此可判断该植物为(  )
A.藻类植物 B.蕨类植物 C.裸子植物 D.被子植物
6.(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下面是对日常生活中一些物体的估计,其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A.初中科学课本的长度约为0.26m
B.一杯温水的温度为70℃
C.正常人脉搏跳动10次的时间约为1min
D.一支完整的粉笔长度约为8mm
7.(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下列单位换算过程中正确的是(  )
A.3.7米=3.7×1000毫米=3700毫米
B.3.7米=3.7米×1000=3700毫米
C.3.7米=3.7米×1000毫米=3700毫米
D.3.7米=3.7×1000=3700毫米
8.(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下列植物依次按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排列的是( )
A.海带、葫芦藓、蕨、苏铁、柑橘
B.水藻、胎生狗脊、地钱、红松、银杏
C.紫菜、葫芦藓、蕨、苹果、葡萄
D.水绵、地钱、胎生狗脊、玉兰、红松
9.(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自工业化以来,由于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地球上生物物种以近千倍于自然灭绝的速度在迅速消失,每年消失的物种近千种。下列哪一种做法不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
A.购买野生动植物制品 B.偶尔使用一次性制品
C.不遵守交通规则 D.践踏草坪
10.(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小梅家有一批盆栽的郁金香,过去一直开红色花,现在却开出了紫色的花,有人认为这是土壤中缺水引起的,但小梅经过一段时间补充水分后,还是开紫色的花。这说明实验结果与原来的假说是不符合的,最好的处理方法是(  )
A.修改假说,重新实验
B.修改实验过程,使之与假说相符
C.修改结果,使之与假说相符
D.实验不成功,停止探究
11.(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某同学在制作洋葱鳞片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过程中,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操作步骤,该操作的作用有(  )
①用吸水纸吸去过多的水,防止盖玻片漂浮
②用吸水纸吸水,有利于排出盖玻片下的气泡
③用吸水纸吸水,有利于让染色剂给细胞染色
A.① B.①② C.②③ D.①②③
12.(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该诗句描述的生命现象主要体现的生物特征是(  ).
A.生物能够呼吸 B.生物能排出体内的废物
C.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后代 D.生物能够适应环境
13.(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丙→甲→乙→丁是一条食物链,甲、乙、丙、丁各代表一种生物。下列有关这条食物链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甲与丙之间是吃与被吃的关系
B.物质和能量是沿食物链流动的
C.若难以分解的有毒物质进入这条食物链,在丁的体内含量最多
D.乙、丙是消费者,丁是分解者
14.(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某同学在测量圆柱体周长时,把一张矩形纸条紧紧包在圆柱体外面,纸条的边没有与圆柱体的轴垂直(如图)然后在纸的重叠处用针扎个孔,把纸条展开,再用刻度尺测两孔之间的距离,如此测出的圆柱体周长(  )
A.因实验方法错误,一定偏大
B.因实验方法错误,一定偏小
C.因实验方法错误,偏大或偏小都有可能
D.实验方法没有错误
15.(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舟山有“中国海鲜美食之都”的美誉。鲍鱼、虾、蟹、海蜇、乌贼、扇贝、鱿鱼、海参等尤为出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虾、蟹都能在陆地生活 B.扇贝、海蜇都是脊椎动物
C.海参、乌贼都是软体动物 D.鲍鱼、鱿鱼都不是脊椎动物
16.(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小海同学用三角板和刻度尺配合测量一个塑料球的直径,测得四次数据是2.23厘米、2.22 厘米、2.83厘米、2.23厘米,则塑料球的直径应是(  )
A.2.38厘米 B.2.23厘米 C.2.227厘米 D.2.22厘米
17.(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某同学对如图所示的生物进行了观察和记录,其中错误的是(  )。
A.图甲为苔藓植物,植株矮小,有根、茎、叶的分化
B.图乙为蕨类植物,叶片的下表面有孢子囊
C.图丙为被子植物,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用种子繁殖后代
D.图丁为裸子植物,种子外面无果皮包被
18.(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小科同学整理的“错误操作”与“测量结果”汇总表,符合实际情况的选项是(  )
选项 错误操作 测量结果
A 测量细铁丝的直径时,在铅笔上没有紧密绕细铁丝 偏小
B 用体温计测量人体口腔温度,将体温计拿离口腔读数 偏小
C 用温度计测沸水温度时,将温度计移出沸水后读数 偏大
D 用一根拉长拉紧的皮尺去截取一根一米长的电线 偏小
A.A B.B C.C D.D
19.(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在两杯水中都有没熔化的冰块,一杯放在阳光下,一杯放在阴凉处,此时,对两杯水的温度进行比较,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在阳光下的水温度高 B.在阴凉处的水温度高
C.两杯水温度一样高 D.无法比较
20.(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蚂蚁有许多腺体,能分泌费洛蒙(体外激素)。找到食物的工蚁回巢时,会在沿途留下费洛蒙。关于“探究蚂蚁通讯”的实验装置如图,将食物放在C岛,蚂蚁放在B岛,不久后蚂蚁爬上C岛。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捕获的蚂蚁可以来自多个蚁穴
B.最好在蚂蚁处于饥饿状态时进行实验
C.用毛笔将C岛上的蚂蚁扫回B岛,置换两根木条,蚂蚁将爬向C岛
D.蚂蚁分泌的费洛蒙不能引导同类
21.(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面部解锁”“刷脸支付”已经走进我们的生活。在大型卖场有“刷脸支付”,对着摄像头就能用对应的支付宝进行付款,关于这个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说明生态系统多样性
B.对长相相似的双胞胎,该技术不能用
C.说明生物物种多样性
D.说明遗传多样性
22.(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图中圆圈表示生物具有的特征,重合部分表示它们的共同特征,下列正确的是(  )
A.E可表示有茎、叶分化 B.F可表示都有根
C.P可表示分布在水中 D.Q可表示用孢子繁殖
23.(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产者不都是植物,植物也不都是生产者
B.消费者的存在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食物链和食物网都以生产者为起点,分解者为终点
D.非生物因素包括光,热,水,空气,无机盐等
24.(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如图表示在不同气温下甲动物体温的变化情况,则图中的甲动物最不可能是(  )
A.鱼 B.蝙蝠 C.麻雀 D.鲸
25.(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为了探究影响大棚作物产量的因素,某校生物科技小组在三个大棚内,按下表要求进行了种植实验:(其他条件均相同)
大棚 甲 乙 丙
二氧化碳浓度 0.03% 0.1% 0.1%
温度 30℃ 30℃ 20℃
对该种植实验分析错误的是(  )
A.甲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二氧化碳浓度
B.乙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温度
C.甲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
D.可以构成两组对照实验,变量分别是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
26.(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细胞的结构与功能高度统一。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植物细胞的细胞膜具有支持和保护细胞的作用
B.餐桌上的“糖拌西红柿”和“凉拌黄瓜”盘里的汤汁主要来自细胞质
C.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生命活动
D.用热水烫菠菜,水变成绿色是因为细胞壁被破坏
27.(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市场上防晒霜都宣称可防晒。暑假期间,高新实验学生外出徒步旅游,准备借此机会做一个关于某品牌防晒霜实验了看它是否有效。其中四位同学的实验方案如下表,你认为最为合理的实验方案是(  )
实验人 实验方案
小王 一只手背上涂上防晒霜,另一只手不涂。一天后,比较两只手背的灼伤程度。
小唐 第一天手背涂上防晒霜,第二天不涂。比较这二天被灼伤的程度。
小林 在同学的手背上涂上防晒霜,自己不涂。一天后,比较自己手背与同学手背被灼伤的程度。
小齐 手心上涂上防晒霜,手背上不涂。一天后,比较手心与手背被灼伤的程度。
A.小王 B.小唐 C.小林 D.小齐
28.(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为了比较苹果汁中维生素C含量的多少,取2只小烧杯,分别加入蓝色淀粉--碘溶液(维生素C能使淀粉--碘溶液褪色),然后用胶头滴管分别滴入2种果汁,如图所示。要得出正确结论,实验中必须进行控制的条件是(  )
①榨取的苹果汁和橘子汁的质量必须相等
②2只小烧杯中蓝色淀粉一碘溶液的质量必须相等
③2只胶头滴管滴出的每 1 滴果汁的体积必须相等
④小烧杯的大小必须相等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
29.(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小海利用水滴、放大镜、平面镜、透明玻璃杯和可调支架等制作了一台“水滴显微镜”(如图甲)。通过调节支架高度,适当调整标本、水滴和放大镜Z者之间的距离,可实现与图乙所示光学显微镜相似的成像效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水滴相当于光学显微镜结构中的物镜
B.上下调整支架的高度相当于调节图乙所示光学显微镜的②
C.若换用倍数较大的放大镜,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变多
D.调节标本、水滴和放大镜三者之间的距离能改变水滴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30.(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外来物种的入侵对本地区的生物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如图为探究某地区外来植物大蒜芥对水杨梅、路边青两种本地植物种子发芽影响的研究结果。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大蒜芥对水杨梅种子发芽没有抑制作用
B.水杨梅种子发芽率比路边青种子发芽率低是大蒜芥作用的结果
C.第2~5周,时间越长大蒜芥对路边青种子发芽率的影响越显著
D.大蒜芥对水杨梅种子发芽的抑制作用比对路边青的抑制作用大
31.(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如图是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该生态系统共有   条食物链。请写出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2)除图中所示组成成分外,该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还应包括   ;若此生态系统被某种难以分解的有毒物质污染,则该食物网中   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
32.(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如图为扬子鳄、鲫鱼、蚯蚓、大熊猫四种动物,请回答:
(1)鲫鱼具有高度适应水生生活的特征,身体呈纺锤形,用   呼吸,身体两侧有   ,能感知水流的方向。
(2)以上四种动物:扬子鳄,鲫鱼,蚯蚓,大熊猫,分别所属的动物类群为______。
A.两栖类,鱼类,线虫动物,哺乳类
B.爬行类,鱼类,软体动物,哺乳类
C.爬行类,鱼类,环节动物,哺乳类
D.两栖类,鱼类,节肢动物,哺乳类
(3)蚯蚓生活在阴暗、潮湿、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能从土壤中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营养。同时,蚯蚓的生命活动还可改善土壤通气性、提高肥力,这说明生物除了能适应环境外,还能   环境。
33.(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科幻影片《流浪地球》讲述了太阳即将毁灭,人类寻找新家园的故事。影片中有观点质疑,用飞船运载人类进行几千年的流浪过程中,无法长期维持生态平衡。早在1991年,科学家在封闭建筑内,建造了一个生态系统,它被用于测试人类是否能在以及如何在一个封闭的生物圈中生活和工作。他们很快就遇到了农作物产粮不足、氧气浓度下降、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等问题,导致这一实验失败。
(1)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角度分析,实验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2)能量在食物链或食物网的流动过程中,会导致能量在传递过程中逐渐减少的因素有(  )
A.植物产生枯枝败叶被微生物分解
B.动物的粪便和尸体被微生物分解
C.各个生物呼吸作用消耗部分能量
34.(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在显微镜视野中观察黑藻细胞细胞质环流时,视野中一叶绿体位于液泡右下方,细胞质环流方向为逆时针,如图所示,实际上叶绿体的位置为   和细胞质环流的方向为   时针。
35.(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蕨、葫芦藓、银杏、海带和荠菜五种植物如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产生孢子繁殖后代的是   (填字母)。
(2)E与C相比,特有的器官是   。
(3)有根茎叶分化的植物有   (填字母)。
(4)图中的植物从低等到高等的进化顺序是   (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36.(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小科尝试自制一支温度计(如图甲所示)。烧瓶中装有空气,装置不漏气,玻璃管中间封有一段红色液柱。小科把该温度计先后放入和的水中,依次标出红色液柱右侧到达的位置为A和B(如图乙所示)。
(1)此温度计是根据   原理制成的;
(2)利用该温度计测室内温度,液柱右侧刚好移到C处,则此时室内的温度为   。
37.(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小彬在使用温度计的时候觉得温度计太小不易观察读数,所以想制作一个“放大版”的温度计,为了能够精确测量,他查询到了一根标准温度计在时水银的体积为10mL,水银柱横截面积为,从到的距离为10cm;他设计的“放大版”温度计水银柱横截面积为;从到的距离为30cm,在“放大版”温度计20℃时其内部的水银体积为   mL。
38.(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如图为“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和洋葱表皮细胞”实验的有关内容,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图甲①中滴加的是   。
(2)观察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看到了如图乙的像,这是图甲中操作   (填序号)不规范引起的。
(3)如图丙所示,小墅同学用亚甲基蓝溶液给临时装片中的口腔上皮细胞染色,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滴在①处,将装片左端略提起 B.滴在①处,吸水纸放置在④处
C.滴在①处,吸水纸放置在③处 D.滴在①③处,将装片左右晃动
(4)如图为光学显微镜的4个镜头,若要在视野中视察到的细胞物像最大,选用的镜头组是   。
(5)改进操作后,在显微镜下看到了图丁所示的物像,为了更清晰地观察a细胞,得到图戊所示的物像,则主要操作步骤是   。①将玻片向右上方移动使a移至视野中央;②将玻片向左下方移动使a移至视野中央;③转动转换器,把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④适当增大光圈;⑤调节细准焦螺旋至物像清晰;⑥调节粗准焦螺旋至物像清晰。
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④→③→①→⑤ D.②→③→⑥
39.(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鲜花茎秆下切口若被细菌感染,则会大大缩短其保鲜的时间。有研究表明,柚子皮的提取液有明显的杀菌作用。能否利用柚子皮的提取液来延长鲜花保鲜的时间呢?某兴趣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如表:
组别 月季花 培养液 添加剂 其他条件 保鲜时间
A 20枝 1000毫升 ① 相同且适宜 7天
B 20枝 1000毫升 10毫升柚子皮提取液 11天
(1)表格中①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实验组是   组。
(2)为确保月季花保鲜时间的不同是由实验变量引起的,实验所用月季花的   应相同。
(3)分析表中数据,能得出的结论是   。
40.(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本学期学习了长度、体积、温度等的测量,在测量过程中要遵循规范、准确等原则,请回答:
(1)如图甲,小金用刻度尺测量一条形金属片长度的情形,该金属片的长度为   cm。
(2)如图乙,小明用排水法测量小石块的体积,在取水时,他站着俯视量筒读取了水的体积,将石块浸没在水中后,又蹲下仰视读取了石块和水的体积,这样测得的小石块体积与其真实值相比会   (填“偏大”、“偏小”、“一样大”或“无法比较大小”)。
(3)如图丙,小科制作了一支可以测量气体的温度计。若外部大气压不变,在气温发生变化时,球形容器内气体的体积随之发生变化,使玻璃管内液面上升或下降,从而测量出气温的高低。当气温升高时,球内气体体积和玻璃管内液面的变化情况分别是______(填字母编号)。
A.球内气体体积缩小,玻璃管内液面上升
B.球内气体体积膨胀,玻璃管内液面下降
C.球内气体体积缩小,玻璃管内液面下降
D.球内气体体积膨胀,玻璃管内液面上升
41.(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在探究“苍蝇为什么一停下来就匆忙搓脚?”实验后,他们认为:苍蝇的‘脚’上有辨别味道的感觉器官,其上沾有污物会影响这些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为了能时刻辨别味道,苍蝇必须经常搓掉‘脚’上的污物,保持其清洁。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苍蝇属于   动物,其身体分节且有分节的附肢。
(2)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探究“苍蝇搓‘脚’是为了清除‘脚’上的污物”。
材料用具:两个透明的干净玻璃瓶若干只活苍蝇。
实验步骤:
①在甲(瓶内无脏物)、乙(瓶内有脏物)两个玻璃瓶中,分别放入相等数量的活苍蝇;
②在同一时间内观察记录甲、乙两个玻璃瓶中   的次数。
(3)可能的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
①若甲瓶中的苍蝇搓“脚”次数接近或明显多于乙瓶中的搓“脚”次数,则说明苍蝇搓“脚”与清除‘脚’上的污物无关。
②若   ,则说明苍蝇搓“脚”与清除‘脚’上的污物有关。
③此实验步骤中的甲装置起   作用。
42.(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小科用自制的温度计(如图甲)来探究薄壁细管内的液柱高度h与哪些因素有关。他分别选用横截面积为、()的细管进行实验,把玻璃瓶浸没在不同温度的水中,如图乙所示,并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序号 横截面积 温度t/℃ 液柱高度h/cm
1 S1 0 5
2 S1 20 9
3 S1 40 13
4 S2 0 6
5 S2 20 12
6 S2 40 18
(1)分析比较序号1和4(2和5或3和6)的数据,小科基于的假设是   ;
(2)分析比较序号1、2、3的数据,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
(3)小科把自制的温度计(细管的横截面积为)放入水中,稳定后测得液柱高度为8厘米。请结合表格数据分析,此时水的温度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解答】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在购买西瓜时有经验的人总是把西瓜拿在手中拍一拍,根据声音判断西瓜的成熟,就拍打西瓜这一环节,类似科学探索中的收集事实证据,从而作出决定,得出结论。故答案为:C。
2.【答案】D
【知识点】识别生物与非生物;生物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⑧生物能适应并能影响环境。
【解答】蘑菇、人、青蛙,具有呼吸、生长和繁殖等生物的特征,都属于生物,而电脑病毒不具有生物的特征,不属于生物。
故答案为:D。
3.【答案】D
【知识点】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认识科学
【解析】【分析】根据科学技术发展史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A、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了行星围绕着太阳运动的根源,故正确;
B、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证明了肉汤变质是空气中的细菌引起的,否定了“自然发生说”,故正确;
C、道尔顿等科学家认为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构成的,故正确;
D、托勒密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并由此开创了“地心说”,故错误。
故答案为:D。
4.【答案】B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纳米技术是一种微观技术,即当物体的数量级达到纳米后,即达到人的肉眼是不能直接看到的级别,即1nm=10-9 m。
【解答】纳米技术是一种微观技术,即1nm=10-9 m,所以nm是一种长度的单位;
故答案为:B。
5.【答案】D
【知识点】孢子植物
【解析】【分析】(1)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但不产生种子,靠孢子繁殖后代;裸子植物有根、茎、叶和种子,但种子裸露,无花和果实;被子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种子外有果皮包被。
(2)通过分析植物的结构特征,如是否有花、种子外是否有果皮包被等,来判断植物所属的类群。
【解答】植物界只有被子植物有真正的花和果实,题干中的植物具有根、茎、叶、种子和真正的花,因此属于被子植物。
故答案为:D。
6.【答案】A
【知识点】估测
【解析】【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解答】A、一根筷子的长度约25cm,初中科学课本的长度略大于此数值,在26cm=0.26m左右。故A符合实际;
B、一杯温水的温度为40℃左右。故B不符合实际;
C、正常人的脉搏跳动频率应为60-100次/分,根据跳动的频率换算,脉搏每跳动10次,大约需6-10秒。故C不符合实际;
D、中学生拳头宽度约8cm,一支完整的粉笔长度与此差不多,在8cm=80mm左右。故D不符合实际。
故答案为:A。
7.【答案】A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单位换算
【解析】【分析】物理量不同单位的换算正确与否包括两方面:进率和过程。据此作出判断。
【解答】A、进率及过程正确。此选项正确;
B、“3.7米×1000”得到的单位不是mm.此选项错误;
C、“3.7米×1000毫米”得到的单位不存在。此选项错误;
D、中间换算过程缺少单位。此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8.【答案】A
【知识点】种子植物;孢子植物
【解析】【分析】植物根据生殖细胞的不同可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孢子植物用孢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用种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种子植物又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解答】A、海带属于藻类植物,葫芦藓属于苔藓植物,蕨属于蕨类植物,苏铁属于裸子植物,柑橘属于被子植物,排列顺序正确,故该选项正确。
B、水藻属于藻类植物,胎生狗脊属于蕨类植物,地钱属于苔藓植物,红松属于裸子植物,银杏属于裸子植物,排列顺序错误,故该选项错误。
C、紫菜属于藻类植物,葫芦藓属于苔藓植物,蕨属于蕨类植物,苹果属于被子植物,葡萄属于被子植物,排列顺序错误,故该选项错误。
D、水绵属于藻类植物,地钱属于苔藓植物,胎生狗脊属于蕨类植物,玉兰属于被子植物,红松属于裸子植物,排列顺序错误,故该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9.【答案】C
【知识点】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与保护
【解析】【分析】1、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2、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原因有:栖息地的丧失、人类的滥捕乱杀和外来物种的入侵。
【解答】C、不遵守交通规则,不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A符合题意;
AB、使用一次性制品,购买野生动植物制品,会促进对野生动植物的开采、捕杀,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BC不符合题意;
D、践踏草坪,会破坏植物的生活环境,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0.【答案】A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实验结果与猜想不符,说明猜想是错误的,应该改变猜想,重新实验。
【解答】AD、经过实验论证(经过一段时间补充水分后,还是开紫色的花),说明猜想是错误的,应该修改猜想,再进行实验论证,故A正确,D错误;
BC、应新生实验结论(实验事实),猜想有可能是错误的,不能为了猜想而修改过程和实验的结果,故BC错误;
故选A。
11.【答案】D
【知识点】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在制作临时装片时,用吸水纸吸水有多个作用,包括防止盖玻片漂浮、排出盖玻片下的气泡以及利于染色剂给细胞染色。
【解答】A、该选项只提到了用吸水纸吸去过多的水防止盖玻片漂浮这一个作用,没有涵盖排出气泡和利于染色这两个作用,所以该选项错误。
B、该选项提到了防止盖玻片漂浮和排出盖玻片下的气泡这两个作用,但遗漏了利于染色剂给细胞染色这一作用,所以该选项错误。
C、该选项提到了排出盖玻片下的气泡和利于染色剂给细胞染色这两个作用,但遗漏了防止盖玻片漂浮这一作用,所以该选项错误。
D、用吸水纸吸去过多的水可以防止盖玻片漂浮;吸水过程中可以利用水的流动排出盖玻片下的气泡;同时,吸水有利于染色剂在细胞周围分布,从而让染色剂更好地给细胞染色,该选项涵盖了所有作用,所以该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12.【答案】C
【知识点】生物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体现了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的特征。
故答案为:C。
13.【答案】D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由题意可知:丙表示生产者,甲乙丁表示消费者,解题可从食物链的概念、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会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生物富集作用方面切入。
【解答】A、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甲以丙为食,甲与丙之间是吃与被吃的关系,A正确。
B、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会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B正确。
C、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丁的营养级别最高,所以丁体内有毒物质含量最多,C正确。
D、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其中丙是生产者,乙和丁是消费者,D错误。
故答案为:D。
14.【答案】D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缠绕法测量圆柱直径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无论纸条是否与圆柱垂直,针扎过的两个针孔之间的距离就是圆柱的直径,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5.【答案】D
【知识点】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动物的分类,可结合动物的主要特征来分析.
【解答】A、虾、蟹都用鳃呼吸,生活在水中。不符合题意。
B、扇贝、海蜇的体内都无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不符合题意。
C、海参属于棘皮动物,乌贼属于软体动物,不符合题意。
D、鲍鱼、鱿鱼的身体柔软,有肉质的足,属于软体动物,因此都不是鱼类。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6.【答案】B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多次测量,去掉错误的数值,再取平均值即可。
【解答】2.83厘米这个数值太大,因此该舍弃,,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7.【答案】A
【知识点】种子植物;孢子植物
【解析】【分析】(1)苔藓植物植株矮小,有茎和叶的分化,但没有真正的根,只有假根,假根主要起固定作用。
(2)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不产生种子,靠孢子繁殖后代,孢子囊通常位于叶片的下表面。
(3)被子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种子外有果皮包被,用种子繁殖后代。
(4)裸子植物有根、茎、叶和种子,种子裸露,无花和果实,种子外无果皮包被。
【解答】A、甲是苔藓植物,植株矮小,有茎、叶,无根,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产生孢子繁殖后代,A错误。B、乙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不结种子,叶片的下表面有孢子囊,用孢子繁殖后代,B正确。
C、图丙向日葵是被子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种子外有果皮包被,用种子繁殖后代,C正确。
D、丁是银杏,能产生种子,用种子繁殖后代,但种子外无果皮包被着,种子裸露,不能形成果实,属于裸子植物,D正确。
故答案为:A。
18.【答案】D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体积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掌握测量长度的几种特殊方法:如积累取平均值法;
(2)掌握体温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用皮尺测量长度时,不能拉长拉紧皮尺。
【解答】A、测量细铁丝的直径时,在铅笔上没有紧密绕细铁丝,测量结果会偏大,故A错误;
B、用体温计测量人体口腔温度,可以将体温计拿离口腔读数,测量结果不变,故B错误;
C、用温度计测沸水温度时,不能将温度计移出沸水后读数,测量结果会偏小,故C错误;
D、用一根拉长拉紧的皮尺去截取一根一米长的电线,测量结果会偏小,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9.【答案】C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据此分析即可。
【解答】两杯水中都有未熔化的冰块,即冰水共存,那么无论是在阳光下,还是在阴凉处,它们的温度都是0℃,只是冰和水的比例不同。
故选C。
20.【答案】B
【知识点】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
【解析】【分析】(1)在探究实验中,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除了要研究的变量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相同。如果捕获的蚂蚁来自多个蚁穴,可能会因为蚂蚁之间的差异而影响实验结果。
(2)蚂蚁在饥饿状态下对食物的需求更强烈,会更积极地寻找食物,这样能使实验现象更明显,便于观察和记录。
【解答】A、探究实验中要遵循变量唯一的原则,除了变量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因此捕获的蚂蚁应该来自同一个蚁穴,A错误。
B、探究蚂蚁的通讯,最好在蚂蚁处于饥饿状态进行实验,这样对食物的需要更加敏感,B正确。
C、蚂蚁根据同伴的分泌物找到食物,是通过分泌物,告诉其它工蚁寻找食物的路线,所以用毛笔将C岛上的蚂蚁扫回B岛,置换两根木条,蚂蚁将爬向A岛,C错误。
D、题干已经说明,蚊群中的工蚁找到食物回巢时,沿途会留下分泌物,用来引导同类个体,D错误。
故答案为:B。
21.【答案】D
【知识点】遗传和变异现象
【解析】【分析】A.根据生态系统多样性的认识判断;
B.双胞胎是否完全相同;
C.根据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判断;
D.根据遗传多样性的认识判断。
【解答】A.生态系统多样性指的是一个地区的生态多样化程度,故A错误;
B.人是同一个物种,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对长相相似的双胞胎,该技术能用,故B错误;
CD.基因(遗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之间 的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因此对着摄像头就能用对应 的支付宝进行付款,这个现象体现了基因(遗传)的多样性,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22.【答案】D
【知识点】孢子植物
【解析】【分析】(1)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苔藓植物有茎和叶的分化,但没有真正的根;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
(2)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都不产生种子,靠孢子繁殖后代。
【解答】A、藻类植物无根、茎、叶的分化;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A错误。
B、苔藓植物没有真正的根,B错误。
C、苔藓植物大多生活在陆地上的潮湿环境中,C错误。
D、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用孢子繁殖后代,称为孢子植物,D正确。
故答案为:D。
23.【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
【解析】【分析】生态因素是指能够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解答】A:生产者不都是植物,植物也不都是生产者,A正确。
B:消费者的存在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正确。
C: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故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食物链的终点是消费者,C错误。
D: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温度、水、空气和土壤等,D正确。
故答案为:C。
24.【答案】A
【知识点】常见的脊椎动物
【解析】【分析】(1)恒温动物的体温不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始终保持相对稳定,如绝大多数鸟类和哺乳动物;变温动物的体温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如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2)鱼类属于变温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属于恒温动物。
【解答】A、鱼属于变温动物,体温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而图中甲动物体温不随环境温度变化而改变,是恒温动物,所以甲动物最不可能是鱼,该选项正确。
B、蝙蝠属于哺乳动物,是恒温动物,体温不随环境温度变化而改变,所以甲动物可能是蝙蝠,该选项错误。
C、麻雀属于鸟类,是恒温动物,体温不随环境温度变化而改变,所以甲动物可能是麻雀,该选项错误。
D、鲸属于哺乳动物,是恒温动物,体温不随环境温度变化而改变,所以甲动物可能是鲸,该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25.【答案】C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变量的判断.控制单一变量,设置对照实验,保证了实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由于实验变量引起的,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结合题意,据此解答.
【解答】解: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有某个条件引起的,采取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个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这个条件即实验变量.由表可知,该实验可以构成两组对照实验,一组是甲和乙构成的对照实验,变量是二氧化碳浓度;另一组是乙和丙构成的对照实验,变量是温度.甲和丙有两个变量是二氧化碳浓度和温度,不能构成对照实验.可见,选项C的实验分析是错误的.
故选:C.
26.【答案】C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
【解析】【分析】 动植物细胞都有的细胞结构是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结构是:细胞壁,液泡,叶绿体。细胞膜起着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细胞核是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细胞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场所;液泡内含细胞液,是营养物质储存的地方;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细胞壁对植物其支持的作用。
【解答】A. 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具有支持和保护细胞的作用,A错误;
B. 餐桌上的“糖拌西红柿”和“凉拌黄瓜”盘里的汤汁主要来自液泡,B错误;
C. 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生命活动 ,C正确;
D. 用热水烫菠菜,水变成绿色是因为细胞膜被破坏,D错误;
故答案为:C.
27.【答案】A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1)对照实验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即除了要研究的变量(本题中为是否涂抹防晒霜)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相同,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在设计实验时,要确保实验对象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接受实验处理,避免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
【解答】A、小王采取两只手背一只涂抹、一只不涂抹防晒霜进行对比实验,对比实验的影响因素基本一致,所获得的实验结果较为科学,该实验方案最为合理,故A符合题意;
B、小唐由于不同时间涂抹,会由于时间因素控制不了当天气的变化成为对比实验的不同因素,因此,实验结果不具有科学性,该实验方案不合理,故B错误;
C、小林由于采取不同实验者,会因个人的体质因素不同,而让对比实验因影响因素不同,不具有科学性,该实验方案不合理,故C不符合题意。
D、小齐由于采取不同部位的皮肤进行对比实验,使对比实验的影响因素不同,而让对比实验因影响因素的不同,不具有科学性。该实验方案不合理,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8.【答案】D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1)在对照实验中,除了要研究的变量(本题中为不同的果汁)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相同,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结果是由研究的变量引起的。
(2)在比较苹果汁和橘子汁中维生素 C 含量时,需要控制淀粉 - 碘溶液的质量、每滴果汁的体积等条件相同,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解答】控制变量以必须保证一个变量,其他条件相同,只有这样才能确定现象的不同是由此因素引起的。实验中取2只小烧杯,分别加入同种蓝色淀粉-碘溶液(维生素C能使蓝色淀粉-碘溶液褪色),然后用2只胶头滴管分别向2只小烧杯滴入苹果汁和橘子汁,实验的变量是苹果汁和橘子汁的不同,其它条件均相同,如2只小烧杯中蓝色淀粉-碘溶液的质量必须相等;2只胶头滴管滴出的每1滴果汁的体积必须相等;小烧杯的大小不一定必须相等;榨取的苹果汁和橘子汁的质量多少对此实验没有影响,故实验中必须控制的条件是②③。故答案为:D。
29.【答案】C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分析】(1)在光学显微镜中,物镜是靠近标本的镜头,起到初步放大标本的作用;目镜是靠近眼睛的镜头,进一步放大物镜所成的像。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物镜放大倍数乘以目镜放大倍数。
(2)在使用显微镜时,调节粗准焦螺旋可以较大幅度地升降镜筒,调节细准焦螺旋可以使物像更加清晰。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越少,细胞体积越大;放大倍数越小,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越多,细胞体积越小。
【解答】A、物镜安装在镜筒的下端,观察时靠近玻片标本,所以水滴相当于光学显微镜结构中的物镜,A正确。
B、粗细准焦螺旋的作用是升降镜筒,其中粗准焦螺旋是较大幅度的升降镜筒,细准焦螺旋的作用除较小幅度的升降镜筒外,还能调出更加清晰的物像;所以上下调整支架的高度相当于调节图乙所示光学显微镜的②粗细准焦螺旋,B正确。
C、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放大倍数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更换更大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能改变水滴显微镜放大倍数,视野会变小,看到的细胞数目会变少,C错误。
D、调节标本、水滴和放大镜三者之间的距离能改变水滴显微镜的放大倍数,D正确。
故答案为:C。
30.【答案】C
【知识点】种子萌发的过程与必要条件
【解析】【分析】(1)外来物种可能会与本地物种竞争资源,如阳光、水分、养分等,从而影响本地物种的生长和繁殖。
(2)通过对比有大蒜芥和无大蒜芥时本地植物种子的发芽率变化,来判断大蒜芥对本地植物种子发芽的影响。
【解答】A、分析水杨梅组:B'和B可知,生长过程中有大蒜芥(B')的种子发芽率略低于生长过程中没有大蒜芥,所以,大蒜芥对水杨梅种子发芽有抑制作用,A错误。
B、对比A、B两组,在没有大蒜芥的作用的情况下,B组发芽率明显低于A组,说明水杨梅种子发芽率原本就低于路边青种子,与大蒜芥无关,B错误。
C、第2-5周,时间越长路边青组:A与A'的纵向差值越大,说明了时间越长大蒜芥对路边青种子发芽率影响越显著,C正确。
D、实验组水杨梅(B')种子发芽率比对照组水杨梅(B)种子发芽率略低,而实验组路边青(A')种子发芽率比对照组路边青(A)种子发芽率低很多,故大蒜芥对路边青种子发芽抑制作用更大,D错误。
故答案为:C。
31.【答案】(1)5;草→鼠→蛇→鹰
(2)分解者;鹰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1)食物链是指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在计数食物链时,需要从生产者开始,沿着不同的捕食关系依次计数。
(2)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有毒物质会沿着食物链逐渐积累,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积累量越多。
【解答】(1)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分别是:草→兔→鹰;草→兔→狐;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其中最长的食物链是:草→鼠→蛇→鹰。
(2)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水分、空气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的食物网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若要构成生态系统还应有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的分解者。有毒物质会沿着食物链流动并逐级积累,营养级越低有毒物质积累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所以,含有毒物质最多的是营养级最高的鹰。
(1)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分别是:草→兔→鹰;草→兔→狐;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其中最长的食物链是:草→鼠→蛇→鹰。
(2)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水分、空气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的食物网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若要构成生态系统还应有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的分解者。有毒物质会沿着食物链流动并逐级积累,营养级越低有毒物质积累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所以,含有毒物质最多的是营养级最高的鹰。
32.【答案】(1)鳃;侧线
(2)C
(3)影响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1)鱼类生活在水中,身体呈纺锤形,用鳃呼吸,通过鳍游泳,身体两侧有侧线,能感知水流的方向和测定方位。
(2)爬行动物的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鱼类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环节动物的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哺乳动物的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
(3)生物不仅能适应环境,还能影响环境,如蚯蚓的活动可以改良土壤。
【解答】(1)鲫鱼作为水生动物,其身体呈纺锤形有助于减少水的阻力,提高游泳速度。它用鳃进行呼吸,这是水生动物常见的呼吸器官。此外,鲫鱼身体两侧有侧线,这是一种特殊的感受器官,能够感知水流的方向和速度,帮助鲫鱼在水中更好地导航和捕食。
(2)结合分析和题图可知,扬子鳄是一种爬行动物,具有爬行动物的典型特征,如体表有鳞片、用肺呼吸等。鲫鱼显然属于鱼类。蚯蚓则属于环节动物,其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大熊猫则是一种哺乳动物,具有哺乳动物共有的特征,如胎生哺乳、体表有毛等,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是指生物为了生存下去,在生活习性或者形态结构上力求与环境保持一致。生物影响和改变环境是指由于生物的存在或者某些活动,使得环境有了改观或变化。环境影响生物是指生物的生活受生存空间或生活环境的制约。可见,题干叙述体现了生物除了能适应环境外,还能影响环境。
(1)鲫鱼作为水生动物,其身体呈纺锤形有助于减少水的阻力,提高游泳速度。它用鳃进行呼吸,这是水生动物常见的呼吸器官。此外,鲫鱼身体两侧有侧线,这是一种特殊的感受器官,能够感知水流的方向和速度,帮助鲫鱼在水中更好地导航和捕食。
(2)结合分析和题图可知,扬子鳄是一种爬行动物,具有爬行动物的典型特征,如体表有鳞片、用肺呼吸等。鲫鱼显然属于鱼类。蚯蚓则属于环节动物,其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大熊猫则是一种哺乳动物,具有哺乳动物共有的特征,如胎生哺乳、体表有毛等,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是指生物为了生存下去,在生活习性或者形态结构上力求与环境保持一致。生物影响和改变环境是指由于生物的存在或者某些活动,使得环境有了改观或变化。环境影响生物是指生物的生活受生存空间或生活环境的制约。可见,题干叙述体现了生物除了能适应环境外,还能影响环境。
33.【答案】(1)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弱
(2)C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 (1)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一般来说,只有10%~20%的能量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营养级越多,能量消耗就越多。因此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低,相对数量越多,含有的能量越多;营养级越高,相对数量越少,含有的能量越少。
【解答】 (1)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角度来看,实验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因此自动调节能力弱。故实验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弱。
(2)A、植物未被利用的有机物(如枯枝、败叶)经分解者分解,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失,未流入下一营养级,从而损失了能量,故A符合题意;
B、动物摄入的能量部分以粪便形式排出,尸体和粪便中的能量被分解者释放,未传递到更高营养级,从而损失了能量,故B符合题意;
C.所有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将部分有机物转化为热能散失,这是能量递减的核心原因(约80%-90%的能量在每级传递中损耗),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34.【答案】左上方;逆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分析】显微镜下物像的静态位置与物体的静态位置相反,显微镜下物像的运动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
【解答】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题图视野中,叶绿体位于液泡右下方,实际上叶绿体的位置为左上方。
细胞质环流的方向为逆时针,旋转180度后观察,还是逆时针,这说明细胞质环流的方向为逆时针。
35.【答案】ABD;花和果实;ACE;D→B→A→C→E
【知识点】种子植物;孢子植物
【解析】【分析】(1)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不产生种子,靠孢子繁殖后代;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产生种子,靠种子繁殖后代。
(2)被子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种子外有果皮包被;裸子植物有根、茎、叶和种子,种子裸露,无花和果实。
(3)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苔藓植物有茎和叶的分化,但没有真正的根;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
(4)植物的进化历程是从藻类植物到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再到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逐渐变得高等和复杂。(5)图中的A是蕨,属于蕨类植物;B是葫芦藓,属于苔藓植物;D是海带,属于藻类植物;这三者都用孢子繁殖后代,属于孢子植物。C银杏属于裸子植物,E荠菜属于被子植物,它们都用种子繁殖后代。
【解答】(1)图中的A是蕨,属于蕨类植物;B是葫芦藓,属于苔藓植物;D是海带,属于藻类植物;这三者都用孢子繁殖后代,属于孢子植物。
(2)E属于被子植物,C属于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与裸子植物相比,特有的器官是花和果实。
(3)A蕨类植物出现了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C裸子植物根茎叶发达,有发达的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E被子植物的根、茎、叶中有导管和筛管,输导组织更加发达。
(4)植物的进化历程:原始藻类植物→(原始苔藓植物和原始蕨类植物)→原始的种子植物(包括原始子植物和原始被子植物)图中的植物从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是:D→B→A→C→E。
36.【答案】(1)气体的热胀冷缩
(2)30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气体温度计是根据气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即气体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收缩。
(2)首先需要确定温度计的刻度范围和分度值,然后根据液柱的位置计算对应的温度。
【解答】(1)由于烧瓶内装有气体,气体受热膨胀,遇冷收缩,玻璃管中液柱左右移动显示温度高低,所以温度计是根据气体的热胀冷缩来测量温度的。
(2)由题意可知,液柱在A处时温度为10℃,液柱在B处时温度为60℃,由图乙可知,10℃到60℃之间有25小格,每小格表示温度
用该温度计测室内温度时,液柱右侧正好移动到C处,即从A到C共有10小格,则此时室内的温度
(1)由于烧瓶内装有气体,气体受热膨胀,遇冷收缩,玻璃管中液柱左右移动显示温度高低,所以温度计是根据气体的热胀冷缩来测量温度的。
(2)由题意可知,液柱在A处时温度为10℃,液柱在B处时温度为60℃,由图乙可知,10℃到60℃之间有25小格,每小格表示温度
用该温度计测室内温度时,液柱右侧正好移动到C处,即从A到C共有10小格,则此时室内的温度
37.【答案】900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规律制成的。
温度计利用液体体积随温度升高而膨胀的原理, 通过观察液体在玻璃管内体积的变化, 特别是液柱高度的变化, 来读取被测介质的温度值。 因此当温度变化时, 工作液在玻璃管内的体积会发生变化, 从而显示出温度的变化。
【解答】相同的水银温度计在变化相同的温度时,即从升高到,原来的温度计水银柱升高10cm,“放大版”温度计的水银柱升高30cm,它们增大的体积之比等于原来水银的体积之比,即
解得
V=900mL
38.【答案】生理盐水;④;C;BC;A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1.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正确步骤简单概括为:擦、滴、撕、展、盖、染和吸;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正确步骤简单概括为:擦、滴、刮、涂、盖、染和吸。
2.图甲中①是滴、②是刮、③是撕、④是盖、⑤是染和吸。
3.显微镜下物像的移动方向和标本的移动方向相反。
【解答】(1)制作口腔上皮临时装片时,图甲①中滴加的是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0.9%的生理盐水,其渗透压与人体血浆的渗透压相等,人体细胞处在这样的液体环境中,细胞的形态、功能可以保持正常,如果处在清水中,人体细胞会吸水涨破。(2)图乙的像中出现了气泡,是因为图甲中操作④盖盖玻片操作不当造成的。正确的方法是用盖玻片的一侧先接触液滴,然后缓缓放平。
(3)在染色过程中,应把染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用吸水纸从另一侧吸引,直到染液浸润到标本的全部。所以应将亚甲基蓝溶液滴在①处,吸水纸放置在③处吸引,故C符合题意。
(4)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细胞物像越大,因此使视野中观察到观察到的细胞物像最大,应选用放大倍数大的目镜和物镜,A、B有螺纹为物镜,C、D一端无螺纹为目镜,其目镜和物镜的组合是短目镜C和长物镜B放大倍数最大,在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物像最大。
(5)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如我们向右移动玻片标本,而在显微镜内看到的物像则是向左移动的。在图丁中物像位于视野中央偏右上方,①将玻片向右上方移动使a移至视野中央;③然后转动转换器,把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因为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所以需要④适当增大光圈,⑤调节细准焦螺旋至物像清晰。因此则主要操作步骤是:①→③→④→⑤。
39.【答案】(1)10毫升清水;B
(2)生长状况、品种、开花时间等合理即可
(3)柚子皮提取液可以延长鲜花保鲜时间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1)实验设计的是以柚子皮的提取液为变量的对照实验,A组的添加剂为10毫升清水,B组就应该添加等量的柚子皮的提取液,即10毫升柚子皮的提取液。
(2)为确保月季花保鲜时间的不同是由实验变量引起的,实验所用月季花的生长状况、品种、开花时间等。
(3)两组相比,若B组月季花保鲜的时间更长,则可得出的结论是柚子皮的提取液能够延长鲜花保鲜的时间。
40.【答案】(1)2.80
(2)偏小
(3)B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体积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起始端没从0开始,把5.50cm处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5.50cm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使用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液体凹面底部相平,仰视读数偏小,俯视读数偏大,据此分析;
(3)气体有着较突出的热胀冷缩的性质,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球形容器内气体的体积会有明显的变化。
【解答】(1)图示刻度尺1cm又分为10个小刻度,故最小刻度值为1mm;起始端在5.50cm,末端刻度值为8.30cm,则金属片的长度为
L=8.30cm-5.50cm=2.80cm
(2)小明用排水法测量小石块的体积,在取水时,他站着俯视量筒读取了水的体积,则读取示数大于水的真实值,又蹲下仰视读取了石块和水的体积,总体积偏小,小石块的体积等于总体积减去水的体积,测得的小石块体积与其真实值相比会偏小。
(3)当外界气温上升时,球形容器内的气体受热膨胀,由于密闭,所以压强增大,使管内的液面下降;反之,管内液面上升。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1)图示刻度尺1cm又分为10个小刻度,故最小刻度值为1mm;起始端在5.50cm,末端刻度值为8.30cm,则金属片的长度为
L=8.30cm-5.50cm=2.80cm
(2)小明用排水法测量小石块的体积,在取水时,他站着俯视量筒读取了水的体积,则读取示数大于水的真实值,又蹲下仰视读取了石块和水的体积,总体积偏小,小石块的体积等于总体积减去水的体积,测得的小石块体积与其真实值相比会偏小。
(3)当外界气温上升时,球形容器内的气体受热膨胀,由于密闭,所以压强增大,使管内的液面下降;反之,管内液面上升。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41.【答案】节肢;苍蝇“搓”脚;乙瓶中苍蝇“搓”脚次数明显多于甲瓶中苍蝇“搓”脚的次数;对照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本题以探究“苍蝇搓‘脚’是为了清除‘脚’上的污物”的实验为载体,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解释生活中现实问题的能力.遵循单一变量,设置对照实验的实验原则,设计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
【解答】(1)苍蝇属于节肢动物,其身体分节且有分节的附肢。
(2)①在甲(瓶内无污物)、乙(瓶内有污物)两个玻璃瓶中,分别放入数量相等的活苍蝇,目的是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
②在同一时间内观察记录甲、乙两个玻璃瓶中苍蝇搓“脚”的次数。
(3)可能的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
①若甲瓶中的苍蝇搓“脚”次数接近或明显多于乙瓶中的搓"脚”次数,则说明苍蝇搓“脚”与清除“脚”上的污物无关。
②若甲瓶中的苍蝇不搓“脚”或搓“脚”次数明显少于乙瓶中的搓“脚”次数,则说明苍蝇搓“脚”与清除“脚”上的污物有关。
③此实验步骤中的甲装置起对照作用。
42.【答案】(1)薄壁细管内的液柱高度h与横截面积有关
(2)当壁细管的横截面积相同时,温度越高,薄壁细管内的液柱高度越高
(3)6.7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1和4(2和5或3和6)横截面积不同,所以假设是液柱高度h可能与横截面积有关。
(2)1、2、3横截面积相同,温度越高,液柱高度越高。
(3)先计算出每1cm对应的温度变化量,再乘以改变的厘米数,即可求得此时的温度。【解答】(1)1和4(2和5或3和6)的数据,温度相同,横截面积不同,因此基于的假设是薄壁细管内的液柱高度h与横截面积有关。
(2)1、2、3的数据,横截面积相同,温度不同,且温度越高,液柱的高度越高,可得结论为:当薄壁细管的横截面积相同时,温度越高,薄壁细管内的液柱高度越高。
(3)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可知,当细管的横截面积为时,温度增加20℃,液体的高度升高6cm,则液柱增加1cm时,表示的温度为
液柱高度为8厘米,即比6cm增加2cm,则此时的温度为

(1)1和4(2和5或3和6)的数据,温度相同,横截面积不同,因此基于的假设是薄壁细管内的液柱高度h与横截面积有关。
(2)1、2、3的数据,横截面积相同,温度不同,且温度越高,液柱的高度越高,可得结论为:当薄壁细管的横截面积相同时,温度越高,薄壁细管内的液柱高度越高。
(3)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可知,当细管的横截面积为时,温度增加20℃,液体的高度升高6cm,则液柱增加1cm时,表示的温度为
液柱高度为8厘米,即比6cm增加2cm,则此时的温度为
1 / 1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仁爱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科学试题
1.(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在购买西瓜时,我们习惯用手来“拍打西瓜”,然后根据发出的声音来判断西瓜是否已经成熟。就“拍打西瓜”这个环节,类似于科学探究中的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收集事实证据 D.得出结论
【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解答】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在购买西瓜时有经验的人总是把西瓜拿在手中拍一拍,根据声音判断西瓜的成熟,就拍打西瓜这一环节,类似科学探索中的收集事实证据,从而作出决定,得出结论。故答案为:C。
2.(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下列不属于生物的是(  )
A.人 B.蘑菇 C.青蛙 D.电脑病毒
【答案】D
【知识点】识别生物与非生物;生物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⑧生物能适应并能影响环境。
【解答】蘑菇、人、青蛙,具有呼吸、生长和繁殖等生物的特征,都属于生物,而电脑病毒不具有生物的特征,不属于生物。
故答案为:D。
3.(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关于科学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B.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证明了肉汤变质是空气中的细菌引起的,否定了“自然发生说”
C.道尔顿等科学家认为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构成的
D.哥白尼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并由此开创了“地心说”
【答案】D
【知识点】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认识科学
【解析】【分析】根据科学技术发展史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A、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了行星围绕着太阳运动的根源,故正确;
B、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证明了肉汤变质是空气中的细菌引起的,否定了“自然发生说”,故正确;
C、道尔顿等科学家认为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构成的,故正确;
D、托勒密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并由此开创了“地心说”,故错误。
故答案为:D。
4.(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人类认识自然需要借助于一些仪器,自从扫描隧道显微镜发明后,世界上就诞生了一门以0.1至100纳米这样的单位为研究对象的前沿科学,这就是纳米技术,以空前的分辨率为人类揭开了更加开阔的微观世界.这里所说的纳米是指(  )
A.质量单位 B.长度单位 C.时间单位 D.温度单位
【答案】B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纳米技术是一种微观技术,即当物体的数量级达到纳米后,即达到人的肉眼是不能直接看到的级别,即1nm=10-9 m。
【解答】纳米技术是一种微观技术,即1nm=10-9 m,所以nm是一种长度的单位;
故答案为:B。
5.(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挖耳草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该植物有根、茎、叶、种子等结构,花期6-12月。据此可判断该植物为(  )
A.藻类植物 B.蕨类植物 C.裸子植物 D.被子植物
【答案】D
【知识点】孢子植物
【解析】【分析】(1)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但不产生种子,靠孢子繁殖后代;裸子植物有根、茎、叶和种子,但种子裸露,无花和果实;被子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种子外有果皮包被。
(2)通过分析植物的结构特征,如是否有花、种子外是否有果皮包被等,来判断植物所属的类群。
【解答】植物界只有被子植物有真正的花和果实,题干中的植物具有根、茎、叶、种子和真正的花,因此属于被子植物。
故答案为:D。
6.(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下面是对日常生活中一些物体的估计,其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A.初中科学课本的长度约为0.26m
B.一杯温水的温度为70℃
C.正常人脉搏跳动10次的时间约为1min
D.一支完整的粉笔长度约为8mm
【答案】A
【知识点】估测
【解析】【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解答】A、一根筷子的长度约25cm,初中科学课本的长度略大于此数值,在26cm=0.26m左右。故A符合实际;
B、一杯温水的温度为40℃左右。故B不符合实际;
C、正常人的脉搏跳动频率应为60-100次/分,根据跳动的频率换算,脉搏每跳动10次,大约需6-10秒。故C不符合实际;
D、中学生拳头宽度约8cm,一支完整的粉笔长度与此差不多,在8cm=80mm左右。故D不符合实际。
故答案为:A。
7.(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下列单位换算过程中正确的是(  )
A.3.7米=3.7×1000毫米=3700毫米
B.3.7米=3.7米×1000=3700毫米
C.3.7米=3.7米×1000毫米=3700毫米
D.3.7米=3.7×1000=3700毫米
【答案】A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单位换算
【解析】【分析】物理量不同单位的换算正确与否包括两方面:进率和过程。据此作出判断。
【解答】A、进率及过程正确。此选项正确;
B、“3.7米×1000”得到的单位不是mm.此选项错误;
C、“3.7米×1000毫米”得到的单位不存在。此选项错误;
D、中间换算过程缺少单位。此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8.(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下列植物依次按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排列的是( )
A.海带、葫芦藓、蕨、苏铁、柑橘
B.水藻、胎生狗脊、地钱、红松、银杏
C.紫菜、葫芦藓、蕨、苹果、葡萄
D.水绵、地钱、胎生狗脊、玉兰、红松
【答案】A
【知识点】种子植物;孢子植物
【解析】【分析】植物根据生殖细胞的不同可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孢子植物用孢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用种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种子植物又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解答】A、海带属于藻类植物,葫芦藓属于苔藓植物,蕨属于蕨类植物,苏铁属于裸子植物,柑橘属于被子植物,排列顺序正确,故该选项正确。
B、水藻属于藻类植物,胎生狗脊属于蕨类植物,地钱属于苔藓植物,红松属于裸子植物,银杏属于裸子植物,排列顺序错误,故该选项错误。
C、紫菜属于藻类植物,葫芦藓属于苔藓植物,蕨属于蕨类植物,苹果属于被子植物,葡萄属于被子植物,排列顺序错误,故该选项错误。
D、水绵属于藻类植物,地钱属于苔藓植物,胎生狗脊属于蕨类植物,玉兰属于被子植物,红松属于裸子植物,排列顺序错误,故该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9.(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自工业化以来,由于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地球上生物物种以近千倍于自然灭绝的速度在迅速消失,每年消失的物种近千种。下列哪一种做法不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
A.购买野生动植物制品 B.偶尔使用一次性制品
C.不遵守交通规则 D.践踏草坪
【答案】C
【知识点】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与保护
【解析】【分析】1、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2、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原因有:栖息地的丧失、人类的滥捕乱杀和外来物种的入侵。
【解答】C、不遵守交通规则,不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A符合题意;
AB、使用一次性制品,购买野生动植物制品,会促进对野生动植物的开采、捕杀,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BC不符合题意;
D、践踏草坪,会破坏植物的生活环境,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0.(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小梅家有一批盆栽的郁金香,过去一直开红色花,现在却开出了紫色的花,有人认为这是土壤中缺水引起的,但小梅经过一段时间补充水分后,还是开紫色的花。这说明实验结果与原来的假说是不符合的,最好的处理方法是(  )
A.修改假说,重新实验
B.修改实验过程,使之与假说相符
C.修改结果,使之与假说相符
D.实验不成功,停止探究
【答案】A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实验结果与猜想不符,说明猜想是错误的,应该改变猜想,重新实验。
【解答】AD、经过实验论证(经过一段时间补充水分后,还是开紫色的花),说明猜想是错误的,应该修改猜想,再进行实验论证,故A正确,D错误;
BC、应新生实验结论(实验事实),猜想有可能是错误的,不能为了猜想而修改过程和实验的结果,故BC错误;
故选A。
11.(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某同学在制作洋葱鳞片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过程中,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操作步骤,该操作的作用有(  )
①用吸水纸吸去过多的水,防止盖玻片漂浮
②用吸水纸吸水,有利于排出盖玻片下的气泡
③用吸水纸吸水,有利于让染色剂给细胞染色
A.① B.①② C.②③ D.①②③
【答案】D
【知识点】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在制作临时装片时,用吸水纸吸水有多个作用,包括防止盖玻片漂浮、排出盖玻片下的气泡以及利于染色剂给细胞染色。
【解答】A、该选项只提到了用吸水纸吸去过多的水防止盖玻片漂浮这一个作用,没有涵盖排出气泡和利于染色这两个作用,所以该选项错误。
B、该选项提到了防止盖玻片漂浮和排出盖玻片下的气泡这两个作用,但遗漏了利于染色剂给细胞染色这一作用,所以该选项错误。
C、该选项提到了排出盖玻片下的气泡和利于染色剂给细胞染色这两个作用,但遗漏了防止盖玻片漂浮这一作用,所以该选项错误。
D、用吸水纸吸去过多的水可以防止盖玻片漂浮;吸水过程中可以利用水的流动排出盖玻片下的气泡;同时,吸水有利于染色剂在细胞周围分布,从而让染色剂更好地给细胞染色,该选项涵盖了所有作用,所以该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12.(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该诗句描述的生命现象主要体现的生物特征是(  ).
A.生物能够呼吸 B.生物能排出体内的废物
C.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后代 D.生物能够适应环境
【答案】C
【知识点】生物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体现了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的特征。
故答案为:C。
13.(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丙→甲→乙→丁是一条食物链,甲、乙、丙、丁各代表一种生物。下列有关这条食物链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甲与丙之间是吃与被吃的关系
B.物质和能量是沿食物链流动的
C.若难以分解的有毒物质进入这条食物链,在丁的体内含量最多
D.乙、丙是消费者,丁是分解者
【答案】D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由题意可知:丙表示生产者,甲乙丁表示消费者,解题可从食物链的概念、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会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生物富集作用方面切入。
【解答】A、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甲以丙为食,甲与丙之间是吃与被吃的关系,A正确。
B、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会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B正确。
C、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丁的营养级别最高,所以丁体内有毒物质含量最多,C正确。
D、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其中丙是生产者,乙和丁是消费者,D错误。
故答案为:D。
14.(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某同学在测量圆柱体周长时,把一张矩形纸条紧紧包在圆柱体外面,纸条的边没有与圆柱体的轴垂直(如图)然后在纸的重叠处用针扎个孔,把纸条展开,再用刻度尺测两孔之间的距离,如此测出的圆柱体周长(  )
A.因实验方法错误,一定偏大
B.因实验方法错误,一定偏小
C.因实验方法错误,偏大或偏小都有可能
D.实验方法没有错误
【答案】D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缠绕法测量圆柱直径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无论纸条是否与圆柱垂直,针扎过的两个针孔之间的距离就是圆柱的直径,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5.(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舟山有“中国海鲜美食之都”的美誉。鲍鱼、虾、蟹、海蜇、乌贼、扇贝、鱿鱼、海参等尤为出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虾、蟹都能在陆地生活 B.扇贝、海蜇都是脊椎动物
C.海参、乌贼都是软体动物 D.鲍鱼、鱿鱼都不是脊椎动物
【答案】D
【知识点】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动物的分类,可结合动物的主要特征来分析.
【解答】A、虾、蟹都用鳃呼吸,生活在水中。不符合题意。
B、扇贝、海蜇的体内都无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不符合题意。
C、海参属于棘皮动物,乌贼属于软体动物,不符合题意。
D、鲍鱼、鱿鱼的身体柔软,有肉质的足,属于软体动物,因此都不是鱼类。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6.(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小海同学用三角板和刻度尺配合测量一个塑料球的直径,测得四次数据是2.23厘米、2.22 厘米、2.83厘米、2.23厘米,则塑料球的直径应是(  )
A.2.38厘米 B.2.23厘米 C.2.227厘米 D.2.22厘米
【答案】B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多次测量,去掉错误的数值,再取平均值即可。
【解答】2.83厘米这个数值太大,因此该舍弃,,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7.(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某同学对如图所示的生物进行了观察和记录,其中错误的是(  )。
A.图甲为苔藓植物,植株矮小,有根、茎、叶的分化
B.图乙为蕨类植物,叶片的下表面有孢子囊
C.图丙为被子植物,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用种子繁殖后代
D.图丁为裸子植物,种子外面无果皮包被
【答案】A
【知识点】种子植物;孢子植物
【解析】【分析】(1)苔藓植物植株矮小,有茎和叶的分化,但没有真正的根,只有假根,假根主要起固定作用。
(2)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不产生种子,靠孢子繁殖后代,孢子囊通常位于叶片的下表面。
(3)被子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种子外有果皮包被,用种子繁殖后代。
(4)裸子植物有根、茎、叶和种子,种子裸露,无花和果实,种子外无果皮包被。
【解答】A、甲是苔藓植物,植株矮小,有茎、叶,无根,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产生孢子繁殖后代,A错误。B、乙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不结种子,叶片的下表面有孢子囊,用孢子繁殖后代,B正确。
C、图丙向日葵是被子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种子外有果皮包被,用种子繁殖后代,C正确。
D、丁是银杏,能产生种子,用种子繁殖后代,但种子外无果皮包被着,种子裸露,不能形成果实,属于裸子植物,D正确。
故答案为:A。
18.(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小科同学整理的“错误操作”与“测量结果”汇总表,符合实际情况的选项是(  )
选项 错误操作 测量结果
A 测量细铁丝的直径时,在铅笔上没有紧密绕细铁丝 偏小
B 用体温计测量人体口腔温度,将体温计拿离口腔读数 偏小
C 用温度计测沸水温度时,将温度计移出沸水后读数 偏大
D 用一根拉长拉紧的皮尺去截取一根一米长的电线 偏小
A.A B.B C.C D.D
【答案】D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体积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掌握测量长度的几种特殊方法:如积累取平均值法;
(2)掌握体温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用皮尺测量长度时,不能拉长拉紧皮尺。
【解答】A、测量细铁丝的直径时,在铅笔上没有紧密绕细铁丝,测量结果会偏大,故A错误;
B、用体温计测量人体口腔温度,可以将体温计拿离口腔读数,测量结果不变,故B错误;
C、用温度计测沸水温度时,不能将温度计移出沸水后读数,测量结果会偏小,故C错误;
D、用一根拉长拉紧的皮尺去截取一根一米长的电线,测量结果会偏小,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9.(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在两杯水中都有没熔化的冰块,一杯放在阳光下,一杯放在阴凉处,此时,对两杯水的温度进行比较,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在阳光下的水温度高 B.在阴凉处的水温度高
C.两杯水温度一样高 D.无法比较
【答案】C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据此分析即可。
【解答】两杯水中都有未熔化的冰块,即冰水共存,那么无论是在阳光下,还是在阴凉处,它们的温度都是0℃,只是冰和水的比例不同。
故选C。
20.(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蚂蚁有许多腺体,能分泌费洛蒙(体外激素)。找到食物的工蚁回巢时,会在沿途留下费洛蒙。关于“探究蚂蚁通讯”的实验装置如图,将食物放在C岛,蚂蚁放在B岛,不久后蚂蚁爬上C岛。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捕获的蚂蚁可以来自多个蚁穴
B.最好在蚂蚁处于饥饿状态时进行实验
C.用毛笔将C岛上的蚂蚁扫回B岛,置换两根木条,蚂蚁将爬向C岛
D.蚂蚁分泌的费洛蒙不能引导同类
【答案】B
【知识点】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
【解析】【分析】(1)在探究实验中,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除了要研究的变量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相同。如果捕获的蚂蚁来自多个蚁穴,可能会因为蚂蚁之间的差异而影响实验结果。
(2)蚂蚁在饥饿状态下对食物的需求更强烈,会更积极地寻找食物,这样能使实验现象更明显,便于观察和记录。
【解答】A、探究实验中要遵循变量唯一的原则,除了变量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因此捕获的蚂蚁应该来自同一个蚁穴,A错误。
B、探究蚂蚁的通讯,最好在蚂蚁处于饥饿状态进行实验,这样对食物的需要更加敏感,B正确。
C、蚂蚁根据同伴的分泌物找到食物,是通过分泌物,告诉其它工蚁寻找食物的路线,所以用毛笔将C岛上的蚂蚁扫回B岛,置换两根木条,蚂蚁将爬向A岛,C错误。
D、题干已经说明,蚊群中的工蚁找到食物回巢时,沿途会留下分泌物,用来引导同类个体,D错误。
故答案为:B。
21.(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面部解锁”“刷脸支付”已经走进我们的生活。在大型卖场有“刷脸支付”,对着摄像头就能用对应的支付宝进行付款,关于这个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说明生态系统多样性
B.对长相相似的双胞胎,该技术不能用
C.说明生物物种多样性
D.说明遗传多样性
【答案】D
【知识点】遗传和变异现象
【解析】【分析】A.根据生态系统多样性的认识判断;
B.双胞胎是否完全相同;
C.根据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判断;
D.根据遗传多样性的认识判断。
【解答】A.生态系统多样性指的是一个地区的生态多样化程度,故A错误;
B.人是同一个物种,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对长相相似的双胞胎,该技术能用,故B错误;
CD.基因(遗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之间 的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因此对着摄像头就能用对应 的支付宝进行付款,这个现象体现了基因(遗传)的多样性,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22.(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图中圆圈表示生物具有的特征,重合部分表示它们的共同特征,下列正确的是(  )
A.E可表示有茎、叶分化 B.F可表示都有根
C.P可表示分布在水中 D.Q可表示用孢子繁殖
【答案】D
【知识点】孢子植物
【解析】【分析】(1)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苔藓植物有茎和叶的分化,但没有真正的根;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
(2)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都不产生种子,靠孢子繁殖后代。
【解答】A、藻类植物无根、茎、叶的分化;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A错误。
B、苔藓植物没有真正的根,B错误。
C、苔藓植物大多生活在陆地上的潮湿环境中,C错误。
D、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用孢子繁殖后代,称为孢子植物,D正确。
故答案为:D。
23.(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产者不都是植物,植物也不都是生产者
B.消费者的存在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食物链和食物网都以生产者为起点,分解者为终点
D.非生物因素包括光,热,水,空气,无机盐等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
【解析】【分析】生态因素是指能够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解答】A:生产者不都是植物,植物也不都是生产者,A正确。
B:消费者的存在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正确。
C: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故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食物链的终点是消费者,C错误。
D: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温度、水、空气和土壤等,D正确。
故答案为:C。
24.(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如图表示在不同气温下甲动物体温的变化情况,则图中的甲动物最不可能是(  )
A.鱼 B.蝙蝠 C.麻雀 D.鲸
【答案】A
【知识点】常见的脊椎动物
【解析】【分析】(1)恒温动物的体温不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始终保持相对稳定,如绝大多数鸟类和哺乳动物;变温动物的体温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如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2)鱼类属于变温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属于恒温动物。
【解答】A、鱼属于变温动物,体温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而图中甲动物体温不随环境温度变化而改变,是恒温动物,所以甲动物最不可能是鱼,该选项正确。
B、蝙蝠属于哺乳动物,是恒温动物,体温不随环境温度变化而改变,所以甲动物可能是蝙蝠,该选项错误。
C、麻雀属于鸟类,是恒温动物,体温不随环境温度变化而改变,所以甲动物可能是麻雀,该选项错误。
D、鲸属于哺乳动物,是恒温动物,体温不随环境温度变化而改变,所以甲动物可能是鲸,该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25.(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为了探究影响大棚作物产量的因素,某校生物科技小组在三个大棚内,按下表要求进行了种植实验:(其他条件均相同)
大棚 甲 乙 丙
二氧化碳浓度 0.03% 0.1% 0.1%
温度 30℃ 30℃ 20℃
对该种植实验分析错误的是(  )
A.甲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二氧化碳浓度
B.乙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温度
C.甲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
D.可以构成两组对照实验,变量分别是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
【答案】C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变量的判断.控制单一变量,设置对照实验,保证了实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由于实验变量引起的,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结合题意,据此解答.
【解答】解: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有某个条件引起的,采取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个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这个条件即实验变量.由表可知,该实验可以构成两组对照实验,一组是甲和乙构成的对照实验,变量是二氧化碳浓度;另一组是乙和丙构成的对照实验,变量是温度.甲和丙有两个变量是二氧化碳浓度和温度,不能构成对照实验.可见,选项C的实验分析是错误的.
故选:C.
26.(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细胞的结构与功能高度统一。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植物细胞的细胞膜具有支持和保护细胞的作用
B.餐桌上的“糖拌西红柿”和“凉拌黄瓜”盘里的汤汁主要来自细胞质
C.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生命活动
D.用热水烫菠菜,水变成绿色是因为细胞壁被破坏
【答案】C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
【解析】【分析】 动植物细胞都有的细胞结构是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结构是:细胞壁,液泡,叶绿体。细胞膜起着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细胞核是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细胞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场所;液泡内含细胞液,是营养物质储存的地方;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细胞壁对植物其支持的作用。
【解答】A. 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具有支持和保护细胞的作用,A错误;
B. 餐桌上的“糖拌西红柿”和“凉拌黄瓜”盘里的汤汁主要来自液泡,B错误;
C. 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生命活动 ,C正确;
D. 用热水烫菠菜,水变成绿色是因为细胞膜被破坏,D错误;
故答案为:C.
27.(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市场上防晒霜都宣称可防晒。暑假期间,高新实验学生外出徒步旅游,准备借此机会做一个关于某品牌防晒霜实验了看它是否有效。其中四位同学的实验方案如下表,你认为最为合理的实验方案是(  )
实验人 实验方案
小王 一只手背上涂上防晒霜,另一只手不涂。一天后,比较两只手背的灼伤程度。
小唐 第一天手背涂上防晒霜,第二天不涂。比较这二天被灼伤的程度。
小林 在同学的手背上涂上防晒霜,自己不涂。一天后,比较自己手背与同学手背被灼伤的程度。
小齐 手心上涂上防晒霜,手背上不涂。一天后,比较手心与手背被灼伤的程度。
A.小王 B.小唐 C.小林 D.小齐
【答案】A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1)对照实验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即除了要研究的变量(本题中为是否涂抹防晒霜)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相同,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在设计实验时,要确保实验对象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接受实验处理,避免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
【解答】A、小王采取两只手背一只涂抹、一只不涂抹防晒霜进行对比实验,对比实验的影响因素基本一致,所获得的实验结果较为科学,该实验方案最为合理,故A符合题意;
B、小唐由于不同时间涂抹,会由于时间因素控制不了当天气的变化成为对比实验的不同因素,因此,实验结果不具有科学性,该实验方案不合理,故B错误;
C、小林由于采取不同实验者,会因个人的体质因素不同,而让对比实验因影响因素不同,不具有科学性,该实验方案不合理,故C不符合题意。
D、小齐由于采取不同部位的皮肤进行对比实验,使对比实验的影响因素不同,而让对比实验因影响因素的不同,不具有科学性。该实验方案不合理,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8.(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为了比较苹果汁中维生素C含量的多少,取2只小烧杯,分别加入蓝色淀粉--碘溶液(维生素C能使淀粉--碘溶液褪色),然后用胶头滴管分别滴入2种果汁,如图所示。要得出正确结论,实验中必须进行控制的条件是(  )
①榨取的苹果汁和橘子汁的质量必须相等
②2只小烧杯中蓝色淀粉一碘溶液的质量必须相等
③2只胶头滴管滴出的每 1 滴果汁的体积必须相等
④小烧杯的大小必须相等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
【答案】D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1)在对照实验中,除了要研究的变量(本题中为不同的果汁)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相同,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结果是由研究的变量引起的。
(2)在比较苹果汁和橘子汁中维生素 C 含量时,需要控制淀粉 - 碘溶液的质量、每滴果汁的体积等条件相同,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解答】控制变量以必须保证一个变量,其他条件相同,只有这样才能确定现象的不同是由此因素引起的。实验中取2只小烧杯,分别加入同种蓝色淀粉-碘溶液(维生素C能使蓝色淀粉-碘溶液褪色),然后用2只胶头滴管分别向2只小烧杯滴入苹果汁和橘子汁,实验的变量是苹果汁和橘子汁的不同,其它条件均相同,如2只小烧杯中蓝色淀粉-碘溶液的质量必须相等;2只胶头滴管滴出的每1滴果汁的体积必须相等;小烧杯的大小不一定必须相等;榨取的苹果汁和橘子汁的质量多少对此实验没有影响,故实验中必须控制的条件是②③。故答案为:D。
29.(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小海利用水滴、放大镜、平面镜、透明玻璃杯和可调支架等制作了一台“水滴显微镜”(如图甲)。通过调节支架高度,适当调整标本、水滴和放大镜Z者之间的距离,可实现与图乙所示光学显微镜相似的成像效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水滴相当于光学显微镜结构中的物镜
B.上下调整支架的高度相当于调节图乙所示光学显微镜的②
C.若换用倍数较大的放大镜,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变多
D.调节标本、水滴和放大镜三者之间的距离能改变水滴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答案】C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分析】(1)在光学显微镜中,物镜是靠近标本的镜头,起到初步放大标本的作用;目镜是靠近眼睛的镜头,进一步放大物镜所成的像。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物镜放大倍数乘以目镜放大倍数。
(2)在使用显微镜时,调节粗准焦螺旋可以较大幅度地升降镜筒,调节细准焦螺旋可以使物像更加清晰。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越少,细胞体积越大;放大倍数越小,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越多,细胞体积越小。
【解答】A、物镜安装在镜筒的下端,观察时靠近玻片标本,所以水滴相当于光学显微镜结构中的物镜,A正确。
B、粗细准焦螺旋的作用是升降镜筒,其中粗准焦螺旋是较大幅度的升降镜筒,细准焦螺旋的作用除较小幅度的升降镜筒外,还能调出更加清晰的物像;所以上下调整支架的高度相当于调节图乙所示光学显微镜的②粗细准焦螺旋,B正确。
C、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放大倍数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更换更大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能改变水滴显微镜放大倍数,视野会变小,看到的细胞数目会变少,C错误。
D、调节标本、水滴和放大镜三者之间的距离能改变水滴显微镜的放大倍数,D正确。
故答案为:C。
30.(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外来物种的入侵对本地区的生物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如图为探究某地区外来植物大蒜芥对水杨梅、路边青两种本地植物种子发芽影响的研究结果。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大蒜芥对水杨梅种子发芽没有抑制作用
B.水杨梅种子发芽率比路边青种子发芽率低是大蒜芥作用的结果
C.第2~5周,时间越长大蒜芥对路边青种子发芽率的影响越显著
D.大蒜芥对水杨梅种子发芽的抑制作用比对路边青的抑制作用大
【答案】C
【知识点】种子萌发的过程与必要条件
【解析】【分析】(1)外来物种可能会与本地物种竞争资源,如阳光、水分、养分等,从而影响本地物种的生长和繁殖。
(2)通过对比有大蒜芥和无大蒜芥时本地植物种子的发芽率变化,来判断大蒜芥对本地植物种子发芽的影响。
【解答】A、分析水杨梅组:B'和B可知,生长过程中有大蒜芥(B')的种子发芽率略低于生长过程中没有大蒜芥,所以,大蒜芥对水杨梅种子发芽有抑制作用,A错误。
B、对比A、B两组,在没有大蒜芥的作用的情况下,B组发芽率明显低于A组,说明水杨梅种子发芽率原本就低于路边青种子,与大蒜芥无关,B错误。
C、第2-5周,时间越长路边青组:A与A'的纵向差值越大,说明了时间越长大蒜芥对路边青种子发芽率影响越显著,C正确。
D、实验组水杨梅(B')种子发芽率比对照组水杨梅(B)种子发芽率略低,而实验组路边青(A')种子发芽率比对照组路边青(A)种子发芽率低很多,故大蒜芥对路边青种子发芽抑制作用更大,D错误。
故答案为:C。
31.(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如图是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该生态系统共有   条食物链。请写出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2)除图中所示组成成分外,该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还应包括   ;若此生态系统被某种难以分解的有毒物质污染,则该食物网中   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
【答案】(1)5;草→鼠→蛇→鹰
(2)分解者;鹰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1)食物链是指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在计数食物链时,需要从生产者开始,沿着不同的捕食关系依次计数。
(2)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有毒物质会沿着食物链逐渐积累,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积累量越多。
【解答】(1)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分别是:草→兔→鹰;草→兔→狐;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其中最长的食物链是:草→鼠→蛇→鹰。
(2)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水分、空气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的食物网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若要构成生态系统还应有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的分解者。有毒物质会沿着食物链流动并逐级积累,营养级越低有毒物质积累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所以,含有毒物质最多的是营养级最高的鹰。
(1)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分别是:草→兔→鹰;草→兔→狐;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其中最长的食物链是:草→鼠→蛇→鹰。
(2)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水分、空气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的食物网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若要构成生态系统还应有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的分解者。有毒物质会沿着食物链流动并逐级积累,营养级越低有毒物质积累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所以,含有毒物质最多的是营养级最高的鹰。
32.(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如图为扬子鳄、鲫鱼、蚯蚓、大熊猫四种动物,请回答:
(1)鲫鱼具有高度适应水生生活的特征,身体呈纺锤形,用   呼吸,身体两侧有   ,能感知水流的方向。
(2)以上四种动物:扬子鳄,鲫鱼,蚯蚓,大熊猫,分别所属的动物类群为______。
A.两栖类,鱼类,线虫动物,哺乳类
B.爬行类,鱼类,软体动物,哺乳类
C.爬行类,鱼类,环节动物,哺乳类
D.两栖类,鱼类,节肢动物,哺乳类
(3)蚯蚓生活在阴暗、潮湿、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能从土壤中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营养。同时,蚯蚓的生命活动还可改善土壤通气性、提高肥力,这说明生物除了能适应环境外,还能   环境。
【答案】(1)鳃;侧线
(2)C
(3)影响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1)鱼类生活在水中,身体呈纺锤形,用鳃呼吸,通过鳍游泳,身体两侧有侧线,能感知水流的方向和测定方位。
(2)爬行动物的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鱼类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环节动物的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哺乳动物的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
(3)生物不仅能适应环境,还能影响环境,如蚯蚓的活动可以改良土壤。
【解答】(1)鲫鱼作为水生动物,其身体呈纺锤形有助于减少水的阻力,提高游泳速度。它用鳃进行呼吸,这是水生动物常见的呼吸器官。此外,鲫鱼身体两侧有侧线,这是一种特殊的感受器官,能够感知水流的方向和速度,帮助鲫鱼在水中更好地导航和捕食。
(2)结合分析和题图可知,扬子鳄是一种爬行动物,具有爬行动物的典型特征,如体表有鳞片、用肺呼吸等。鲫鱼显然属于鱼类。蚯蚓则属于环节动物,其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大熊猫则是一种哺乳动物,具有哺乳动物共有的特征,如胎生哺乳、体表有毛等,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是指生物为了生存下去,在生活习性或者形态结构上力求与环境保持一致。生物影响和改变环境是指由于生物的存在或者某些活动,使得环境有了改观或变化。环境影响生物是指生物的生活受生存空间或生活环境的制约。可见,题干叙述体现了生物除了能适应环境外,还能影响环境。
(1)鲫鱼作为水生动物,其身体呈纺锤形有助于减少水的阻力,提高游泳速度。它用鳃进行呼吸,这是水生动物常见的呼吸器官。此外,鲫鱼身体两侧有侧线,这是一种特殊的感受器官,能够感知水流的方向和速度,帮助鲫鱼在水中更好地导航和捕食。
(2)结合分析和题图可知,扬子鳄是一种爬行动物,具有爬行动物的典型特征,如体表有鳞片、用肺呼吸等。鲫鱼显然属于鱼类。蚯蚓则属于环节动物,其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大熊猫则是一种哺乳动物,具有哺乳动物共有的特征,如胎生哺乳、体表有毛等,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是指生物为了生存下去,在生活习性或者形态结构上力求与环境保持一致。生物影响和改变环境是指由于生物的存在或者某些活动,使得环境有了改观或变化。环境影响生物是指生物的生活受生存空间或生活环境的制约。可见,题干叙述体现了生物除了能适应环境外,还能影响环境。
33.(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科幻影片《流浪地球》讲述了太阳即将毁灭,人类寻找新家园的故事。影片中有观点质疑,用飞船运载人类进行几千年的流浪过程中,无法长期维持生态平衡。早在1991年,科学家在封闭建筑内,建造了一个生态系统,它被用于测试人类是否能在以及如何在一个封闭的生物圈中生活和工作。他们很快就遇到了农作物产粮不足、氧气浓度下降、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等问题,导致这一实验失败。
(1)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角度分析,实验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2)能量在食物链或食物网的流动过程中,会导致能量在传递过程中逐渐减少的因素有(  )
A.植物产生枯枝败叶被微生物分解
B.动物的粪便和尸体被微生物分解
C.各个生物呼吸作用消耗部分能量
【答案】(1)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弱
(2)C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 (1)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一般来说,只有10%~20%的能量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营养级越多,能量消耗就越多。因此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低,相对数量越多,含有的能量越多;营养级越高,相对数量越少,含有的能量越少。
【解答】 (1)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角度来看,实验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因此自动调节能力弱。故实验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弱。
(2)A、植物未被利用的有机物(如枯枝、败叶)经分解者分解,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失,未流入下一营养级,从而损失了能量,故A符合题意;
B、动物摄入的能量部分以粪便形式排出,尸体和粪便中的能量被分解者释放,未传递到更高营养级,从而损失了能量,故B符合题意;
C.所有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将部分有机物转化为热能散失,这是能量递减的核心原因(约80%-90%的能量在每级传递中损耗),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34.(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在显微镜视野中观察黑藻细胞细胞质环流时,视野中一叶绿体位于液泡右下方,细胞质环流方向为逆时针,如图所示,实际上叶绿体的位置为   和细胞质环流的方向为   时针。
【答案】左上方;逆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分析】显微镜下物像的静态位置与物体的静态位置相反,显微镜下物像的运动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
【解答】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题图视野中,叶绿体位于液泡右下方,实际上叶绿体的位置为左上方。
细胞质环流的方向为逆时针,旋转180度后观察,还是逆时针,这说明细胞质环流的方向为逆时针。
35.(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蕨、葫芦藓、银杏、海带和荠菜五种植物如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产生孢子繁殖后代的是   (填字母)。
(2)E与C相比,特有的器官是   。
(3)有根茎叶分化的植物有   (填字母)。
(4)图中的植物从低等到高等的进化顺序是   (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答案】ABD;花和果实;ACE;D→B→A→C→E
【知识点】种子植物;孢子植物
【解析】【分析】(1)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不产生种子,靠孢子繁殖后代;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产生种子,靠种子繁殖后代。
(2)被子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种子外有果皮包被;裸子植物有根、茎、叶和种子,种子裸露,无花和果实。
(3)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苔藓植物有茎和叶的分化,但没有真正的根;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
(4)植物的进化历程是从藻类植物到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再到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逐渐变得高等和复杂。(5)图中的A是蕨,属于蕨类植物;B是葫芦藓,属于苔藓植物;D是海带,属于藻类植物;这三者都用孢子繁殖后代,属于孢子植物。C银杏属于裸子植物,E荠菜属于被子植物,它们都用种子繁殖后代。
【解答】(1)图中的A是蕨,属于蕨类植物;B是葫芦藓,属于苔藓植物;D是海带,属于藻类植物;这三者都用孢子繁殖后代,属于孢子植物。
(2)E属于被子植物,C属于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与裸子植物相比,特有的器官是花和果实。
(3)A蕨类植物出现了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C裸子植物根茎叶发达,有发达的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E被子植物的根、茎、叶中有导管和筛管,输导组织更加发达。
(4)植物的进化历程:原始藻类植物→(原始苔藓植物和原始蕨类植物)→原始的种子植物(包括原始子植物和原始被子植物)图中的植物从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是:D→B→A→C→E。
36.(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小科尝试自制一支温度计(如图甲所示)。烧瓶中装有空气,装置不漏气,玻璃管中间封有一段红色液柱。小科把该温度计先后放入和的水中,依次标出红色液柱右侧到达的位置为A和B(如图乙所示)。
(1)此温度计是根据   原理制成的;
(2)利用该温度计测室内温度,液柱右侧刚好移到C处,则此时室内的温度为   。
【答案】(1)气体的热胀冷缩
(2)30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气体温度计是根据气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即气体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收缩。
(2)首先需要确定温度计的刻度范围和分度值,然后根据液柱的位置计算对应的温度。
【解答】(1)由于烧瓶内装有气体,气体受热膨胀,遇冷收缩,玻璃管中液柱左右移动显示温度高低,所以温度计是根据气体的热胀冷缩来测量温度的。
(2)由题意可知,液柱在A处时温度为10℃,液柱在B处时温度为60℃,由图乙可知,10℃到60℃之间有25小格,每小格表示温度
用该温度计测室内温度时,液柱右侧正好移动到C处,即从A到C共有10小格,则此时室内的温度
(1)由于烧瓶内装有气体,气体受热膨胀,遇冷收缩,玻璃管中液柱左右移动显示温度高低,所以温度计是根据气体的热胀冷缩来测量温度的。
(2)由题意可知,液柱在A处时温度为10℃,液柱在B处时温度为60℃,由图乙可知,10℃到60℃之间有25小格,每小格表示温度
用该温度计测室内温度时,液柱右侧正好移动到C处,即从A到C共有10小格,则此时室内的温度
37.(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小彬在使用温度计的时候觉得温度计太小不易观察读数,所以想制作一个“放大版”的温度计,为了能够精确测量,他查询到了一根标准温度计在时水银的体积为10mL,水银柱横截面积为,从到的距离为10cm;他设计的“放大版”温度计水银柱横截面积为;从到的距离为30cm,在“放大版”温度计20℃时其内部的水银体积为   mL。
【答案】900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规律制成的。
温度计利用液体体积随温度升高而膨胀的原理, 通过观察液体在玻璃管内体积的变化, 特别是液柱高度的变化, 来读取被测介质的温度值。 因此当温度变化时, 工作液在玻璃管内的体积会发生变化, 从而显示出温度的变化。
【解答】相同的水银温度计在变化相同的温度时,即从升高到,原来的温度计水银柱升高10cm,“放大版”温度计的水银柱升高30cm,它们增大的体积之比等于原来水银的体积之比,即
解得
V=900mL
38.(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如图为“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和洋葱表皮细胞”实验的有关内容,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图甲①中滴加的是   。
(2)观察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看到了如图乙的像,这是图甲中操作   (填序号)不规范引起的。
(3)如图丙所示,小墅同学用亚甲基蓝溶液给临时装片中的口腔上皮细胞染色,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滴在①处,将装片左端略提起 B.滴在①处,吸水纸放置在④处
C.滴在①处,吸水纸放置在③处 D.滴在①③处,将装片左右晃动
(4)如图为光学显微镜的4个镜头,若要在视野中视察到的细胞物像最大,选用的镜头组是   。
(5)改进操作后,在显微镜下看到了图丁所示的物像,为了更清晰地观察a细胞,得到图戊所示的物像,则主要操作步骤是   。①将玻片向右上方移动使a移至视野中央;②将玻片向左下方移动使a移至视野中央;③转动转换器,把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④适当增大光圈;⑤调节细准焦螺旋至物像清晰;⑥调节粗准焦螺旋至物像清晰。
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④→③→①→⑤ D.②→③→⑥
【答案】生理盐水;④;C;BC;A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1.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正确步骤简单概括为:擦、滴、撕、展、盖、染和吸;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正确步骤简单概括为:擦、滴、刮、涂、盖、染和吸。
2.图甲中①是滴、②是刮、③是撕、④是盖、⑤是染和吸。
3.显微镜下物像的移动方向和标本的移动方向相反。
【解答】(1)制作口腔上皮临时装片时,图甲①中滴加的是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0.9%的生理盐水,其渗透压与人体血浆的渗透压相等,人体细胞处在这样的液体环境中,细胞的形态、功能可以保持正常,如果处在清水中,人体细胞会吸水涨破。(2)图乙的像中出现了气泡,是因为图甲中操作④盖盖玻片操作不当造成的。正确的方法是用盖玻片的一侧先接触液滴,然后缓缓放平。
(3)在染色过程中,应把染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用吸水纸从另一侧吸引,直到染液浸润到标本的全部。所以应将亚甲基蓝溶液滴在①处,吸水纸放置在③处吸引,故C符合题意。
(4)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细胞物像越大,因此使视野中观察到观察到的细胞物像最大,应选用放大倍数大的目镜和物镜,A、B有螺纹为物镜,C、D一端无螺纹为目镜,其目镜和物镜的组合是短目镜C和长物镜B放大倍数最大,在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物像最大。
(5)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如我们向右移动玻片标本,而在显微镜内看到的物像则是向左移动的。在图丁中物像位于视野中央偏右上方,①将玻片向右上方移动使a移至视野中央;③然后转动转换器,把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因为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所以需要④适当增大光圈,⑤调节细准焦螺旋至物像清晰。因此则主要操作步骤是:①→③→④→⑤。
39.(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鲜花茎秆下切口若被细菌感染,则会大大缩短其保鲜的时间。有研究表明,柚子皮的提取液有明显的杀菌作用。能否利用柚子皮的提取液来延长鲜花保鲜的时间呢?某兴趣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如表:
组别 月季花 培养液 添加剂 其他条件 保鲜时间
A 20枝 1000毫升 ① 相同且适宜 7天
B 20枝 1000毫升 10毫升柚子皮提取液 11天
(1)表格中①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实验组是   组。
(2)为确保月季花保鲜时间的不同是由实验变量引起的,实验所用月季花的   应相同。
(3)分析表中数据,能得出的结论是   。
【答案】(1)10毫升清水;B
(2)生长状况、品种、开花时间等合理即可
(3)柚子皮提取液可以延长鲜花保鲜时间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1)实验设计的是以柚子皮的提取液为变量的对照实验,A组的添加剂为10毫升清水,B组就应该添加等量的柚子皮的提取液,即10毫升柚子皮的提取液。
(2)为确保月季花保鲜时间的不同是由实验变量引起的,实验所用月季花的生长状况、品种、开花时间等。
(3)两组相比,若B组月季花保鲜的时间更长,则可得出的结论是柚子皮的提取液能够延长鲜花保鲜的时间。
40.(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本学期学习了长度、体积、温度等的测量,在测量过程中要遵循规范、准确等原则,请回答:
(1)如图甲,小金用刻度尺测量一条形金属片长度的情形,该金属片的长度为   cm。
(2)如图乙,小明用排水法测量小石块的体积,在取水时,他站着俯视量筒读取了水的体积,将石块浸没在水中后,又蹲下仰视读取了石块和水的体积,这样测得的小石块体积与其真实值相比会   (填“偏大”、“偏小”、“一样大”或“无法比较大小”)。
(3)如图丙,小科制作了一支可以测量气体的温度计。若外部大气压不变,在气温发生变化时,球形容器内气体的体积随之发生变化,使玻璃管内液面上升或下降,从而测量出气温的高低。当气温升高时,球内气体体积和玻璃管内液面的变化情况分别是______(填字母编号)。
A.球内气体体积缩小,玻璃管内液面上升
B.球内气体体积膨胀,玻璃管内液面下降
C.球内气体体积缩小,玻璃管内液面下降
D.球内气体体积膨胀,玻璃管内液面上升
【答案】(1)2.80
(2)偏小
(3)B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体积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起始端没从0开始,把5.50cm处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5.50cm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使用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液体凹面底部相平,仰视读数偏小,俯视读数偏大,据此分析;
(3)气体有着较突出的热胀冷缩的性质,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球形容器内气体的体积会有明显的变化。
【解答】(1)图示刻度尺1cm又分为10个小刻度,故最小刻度值为1mm;起始端在5.50cm,末端刻度值为8.30cm,则金属片的长度为
L=8.30cm-5.50cm=2.80cm
(2)小明用排水法测量小石块的体积,在取水时,他站着俯视量筒读取了水的体积,则读取示数大于水的真实值,又蹲下仰视读取了石块和水的体积,总体积偏小,小石块的体积等于总体积减去水的体积,测得的小石块体积与其真实值相比会偏小。
(3)当外界气温上升时,球形容器内的气体受热膨胀,由于密闭,所以压强增大,使管内的液面下降;反之,管内液面上升。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1)图示刻度尺1cm又分为10个小刻度,故最小刻度值为1mm;起始端在5.50cm,末端刻度值为8.30cm,则金属片的长度为
L=8.30cm-5.50cm=2.80cm
(2)小明用排水法测量小石块的体积,在取水时,他站着俯视量筒读取了水的体积,则读取示数大于水的真实值,又蹲下仰视读取了石块和水的体积,总体积偏小,小石块的体积等于总体积减去水的体积,测得的小石块体积与其真实值相比会偏小。
(3)当外界气温上升时,球形容器内的气体受热膨胀,由于密闭,所以压强增大,使管内的液面下降;反之,管内液面上升。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41.(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在探究“苍蝇为什么一停下来就匆忙搓脚?”实验后,他们认为:苍蝇的‘脚’上有辨别味道的感觉器官,其上沾有污物会影响这些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为了能时刻辨别味道,苍蝇必须经常搓掉‘脚’上的污物,保持其清洁。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苍蝇属于   动物,其身体分节且有分节的附肢。
(2)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探究“苍蝇搓‘脚’是为了清除‘脚’上的污物”。
材料用具:两个透明的干净玻璃瓶若干只活苍蝇。
实验步骤:
①在甲(瓶内无脏物)、乙(瓶内有脏物)两个玻璃瓶中,分别放入相等数量的活苍蝇;
②在同一时间内观察记录甲、乙两个玻璃瓶中   的次数。
(3)可能的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
①若甲瓶中的苍蝇搓“脚”次数接近或明显多于乙瓶中的搓“脚”次数,则说明苍蝇搓“脚”与清除‘脚’上的污物无关。
②若   ,则说明苍蝇搓“脚”与清除‘脚’上的污物有关。
③此实验步骤中的甲装置起   作用。
【答案】节肢;苍蝇“搓”脚;乙瓶中苍蝇“搓”脚次数明显多于甲瓶中苍蝇“搓”脚的次数;对照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本题以探究“苍蝇搓‘脚’是为了清除‘脚’上的污物”的实验为载体,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解释生活中现实问题的能力.遵循单一变量,设置对照实验的实验原则,设计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
【解答】(1)苍蝇属于节肢动物,其身体分节且有分节的附肢。
(2)①在甲(瓶内无污物)、乙(瓶内有污物)两个玻璃瓶中,分别放入数量相等的活苍蝇,目的是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
②在同一时间内观察记录甲、乙两个玻璃瓶中苍蝇搓“脚”的次数。
(3)可能的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
①若甲瓶中的苍蝇搓“脚”次数接近或明显多于乙瓶中的搓"脚”次数,则说明苍蝇搓“脚”与清除“脚”上的污物无关。
②若甲瓶中的苍蝇不搓“脚”或搓“脚”次数明显少于乙瓶中的搓“脚”次数,则说明苍蝇搓“脚”与清除“脚”上的污物有关。
③此实验步骤中的甲装置起对照作用。
42.(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小科用自制的温度计(如图甲)来探究薄壁细管内的液柱高度h与哪些因素有关。他分别选用横截面积为、()的细管进行实验,把玻璃瓶浸没在不同温度的水中,如图乙所示,并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序号 横截面积 温度t/℃ 液柱高度h/cm
1 S1 0 5
2 S1 20 9
3 S1 40 13
4 S2 0 6
5 S2 20 12
6 S2 40 18
(1)分析比较序号1和4(2和5或3和6)的数据,小科基于的假设是   ;
(2)分析比较序号1、2、3的数据,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
(3)小科把自制的温度计(细管的横截面积为)放入水中,稳定后测得液柱高度为8厘米。请结合表格数据分析,此时水的温度是   ℃。
【答案】(1)薄壁细管内的液柱高度h与横截面积有关
(2)当壁细管的横截面积相同时,温度越高,薄壁细管内的液柱高度越高
(3)6.7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1和4(2和5或3和6)横截面积不同,所以假设是液柱高度h可能与横截面积有关。
(2)1、2、3横截面积相同,温度越高,液柱高度越高。
(3)先计算出每1cm对应的温度变化量,再乘以改变的厘米数,即可求得此时的温度。【解答】(1)1和4(2和5或3和6)的数据,温度相同,横截面积不同,因此基于的假设是薄壁细管内的液柱高度h与横截面积有关。
(2)1、2、3的数据,横截面积相同,温度不同,且温度越高,液柱的高度越高,可得结论为:当薄壁细管的横截面积相同时,温度越高,薄壁细管内的液柱高度越高。
(3)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可知,当细管的横截面积为时,温度增加20℃,液体的高度升高6cm,则液柱增加1cm时,表示的温度为
液柱高度为8厘米,即比6cm增加2cm,则此时的温度为

(1)1和4(2和5或3和6)的数据,温度相同,横截面积不同,因此基于的假设是薄壁细管内的液柱高度h与横截面积有关。
(2)1、2、3的数据,横截面积相同,温度不同,且温度越高,液柱的高度越高,可得结论为:当薄壁细管的横截面积相同时,温度越高,薄壁细管内的液柱高度越高。
(3)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可知,当细管的横截面积为时,温度增加20℃,液体的高度升高6cm,则液柱增加1cm时,表示的温度为
液柱高度为8厘米,即比6cm增加2cm,则此时的温度为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