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4张PPT)第六单元 素养综合检测(满分100分, 限时90分钟)一、积累(25分)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朴刀(pǔ) 报贴 嗔怒(chēn) 酷热B.恁地(nèn) 拙病 带挈(qì) 槡梓C.怨怅(chàng) 体统 麈尾(zhǔ) 促狭D.聒噪(guō) 愧赧 星宿(sù) 作缉解析 A.朴pō,贴→帖。B.挈qiè,槡→桑。D.宿xiù,缉→揖。C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无误的一项是(3分)( )A.范进没有中举之前,社会地位低下,对岳父胡屠户的歧视和乡邻的嘲讽都忍气吞声。B.学校开运动会的那天,初三同学箪食壶浆,做好了赛前的一切准备。C.妄自菲薄,能使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有助于我们取得更大的进步。D.小文的妈妈迎着来访的老师,激动地说:“您能不辞辛劳,三顾茅庐,我太激动了。”A解析 A.忍气吞声:形容受了气而强自忍耐,不说什么话。B.箪食壶浆:古时老百姓用箪盛饭,用壶盛汤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后用来形容军队受欢迎的情况。不符合语境。C.妄自菲薄:过分地看轻自己。多用于贬义,此处属于褒贬误用。D.三顾茅庐: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后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不符合语境。节是2023年6月在山东临沂举办的文化旅游活动。B.搜集和整理史料不容易,鉴定和运用史料更不易,中国大部分史学家把主要精力用在了这方面。C.《红楼梦》高居“死活读不下去的名著排行榜”榜首的主要原因是学界对《红楼梦》汗牛充栋的研究和曲折探索太多了造成的。3.(学科素养·语言运用)(新独家原创)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新素材·诸葛亮文化旅游节)第十届临沂诸葛亮文化旅游AD.《三国演义》问世前,刘、关、张的故事至少在晚唐时就已经广为流传,经过宋元时期的传播更是变得家喻户晓。因此,罗贯中尽管是创作者,却是将民间的传奇故事发扬光大的集大成者。解析 B.指代不明。应将“这方面”改为“鉴定和运用史料方面”。C.句式杂糅。应删去“的主要原因”或“造成的”。D.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可将“尽管……却……”改为“既是……也是……”。4.(学科素养·语言运用)(2022江苏无锡中考)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经典作品往往记录着优秀的思想,它们总是超越时代,历久弥新。②一个不读经典的人,不仅词汇有限,同时智力和想象力也会D有限,从而导致知识和思想极度贫乏。③读书之法,贵在选择经典作品。④可见,一个常读经典作品的人,更容易成为一个高尚的人。⑤一个读经典的人,将从先贤的精神世界中吸收养分,在与高贵的心灵对话中得到陶冶。A.⑤③②①④ B.⑤①②④③C.③②④①⑤ D.③①⑤②④解析 阅读文段可知,这段文字是关于读书方法的。“读书之法,贵在选择经典作品”提出了观点,故③为首句;①句阐明了经典作品的价值,即论证了“为什么要读经典”,为第二句;⑤②两句分析了“读经典的人”和“不读经典的人”的不同结果,并形成对比,分别为第三、四句;从“可见”一词可知,④是对本段的总结,为末句。所以正确的语序应为③①⑤②④。A.《智取生辰纲》选自《水浒传》,作者是明末清初小说家施耐庵。《水浒传》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白话小说。B.明清科举制度,童生经过县考初试、府考复试,再参加由学政主持的院考(道考),考取的列名府县学籍,叫进学。5.(学科素养·文化自信)(新独家原创)下列有关文化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C.《三顾茅庐》选自《三国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罗贯中。《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D.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清代小说家。《红楼梦》是解析 施耐庵是元末明初小说家。6.(学科素养·文化自信)(2024天津武清五地期末)名著阅读。(10分)(1)请根据阅读积累,在下面表格的横线处填写相应的人物。(3分)篇 名 片 段片段一 ① (人名)道:“叵耐这厮无礼,却 在这里夺人的包裹行李,却坏我的名目,学我 使两把板斧,且教他先吃我一斧!”劈手夺过一把斧来便砍。《水浒传》李逵《水浒传》 片段二 两个虞候虽只背些包裹行李,也气喘了行不上。② (人名)也嗔道:“你两个好不晓事!这干系须是俺的!你们不替洒家打这夫子,却在背后也慢慢地挨。这路上不是耍处。”片段三 ③ (人名)道:“我照了自也好笑,我也做得个行者!大哥便与我剪了头发。”张青拿起剪刀,替他把前后头发都剪了。他见事务看看紧急,便收拾包裹要行。杨志武松(2)(学科素养·思维能力)《水浒传》中作者把英雄好汉们聚居的水泊梁山描绘成一个“八方共域,异姓一家”的理想社会,在这里不论是富豪将吏还是贫贱子弟,梁山好汉们“都一般儿哥弟称呼”。请同学们思考以下两个问题。(7分)①作者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3分)答:表达了对平等与人人互爱的理想社会的向往。②请以鲁智深和林冲为例,结合具体情节谈谈他们的兄弟情谊。(4分)答:(示例)鲁智深和林冲。林冲在相国寺看到鲁智深倒拔垂杨柳,大声喝彩,两位英雄相惜;林冲妻子遭高衙内调戏,鲁智深立马要出拳相助;林冲被高俅陷害而发配,在野猪林差点被差役所害,被一路尾随的鲁智深相救,并护送到沧州。解析 (1)①根据篇名《水浒传》和片段中的“两把板斧”,可知这是李逵。双板斧是李逵所使武器。②根据课内所学《智取生辰纲》一文可知这是杨志。③根据片段中的“行者”一词可知这是武松。武松血溅鸳鸯楼之后开始逃亡,在逃亡过程中,得张青、孙二娘夫妇帮助,假扮成带发修行的“行者”。武松“行者”绰号也由此而来。(2)①根据题干表述概括即可。②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结合能够体现兄弟“义”的具体情节来谈即可。二、阅读(35分)(一)(2021江苏连云港中考)阅读《儒林外史》选段,回答问题。(13分)[甲] 匡超人想,别的都不打紧,忙进房去抢了一床被在手内,从床上把太公扶起,背在身上。把两只手搂得紧紧的,且不顾母亲,把太公背在门外空处坐着。又飞跑进来,一把拉了嫂子,指与他门外走。又把母亲扶了,背在身上。才得出门,那时火已到门口,几乎没有出路,匡超人道:“好了!父母都救出来了!”[乙] 娘子再三再四不肯下乡,他终日来逼,逼的急了,哭喊吵闹了几次。他不管娘子肯与不肯,竟托书店里人把房子转了,拿了银子回来,娘子到底不肯去,他请了丈人、丈母来劝。丈母也不肯。那丈人郑老爹见女婿就要做官,责备女儿不知好歹,着实教训了一顿。女儿拗不过,方才允了。[丙] 匡超人道:“潘三哥是个豪杰,他不曾遇事时,会着我们,到酒店里坐坐,鸭子是一定两只,还有许多羊肉、猪肉、鸡、鱼,像这店里钱数一卖的菜,他都是不吃的。可惜而今受了累。本该竟到监里去看他一看,只是小弟而今比不得做诸生的时候,既替朝廷办事,就要照依着朝廷的赏罚,若到这样地方去看人,便是赏罚不明了。”7.结合选文概括匡超人的变化。(3分)答:匡超人由一个对父母孝顺的善良的人,变成对妻子冷漠蛮横、对朋友虚伪圆滑的市侩小人。解析 从甲段中的描述,可知匡超人是一个对父母孝顺的善良的人;从乙段中的记叙,可见匡超人对妻子冷漠蛮横;从丙段中匡超人的一番话,可知他是一个对朋友虚伪圆滑的市侩小人。8.结合原著内容,概述与乙段故事相关联的前后事件。(3分)答:前:匡超人跟着潘三假造文书,代人应考,潘三下狱后,匡超人怕受牵连,要去老师家避祸。后:妻子下乡后,他隐瞒自己已婚娶的事实,娶了老师的外甥女。解析 结合《儒林外史》原著第十九回,可知之前:匡超人跟着潘三假造文书,代人应考,潘三下狱后,匡超人怕受牵连,要去老师家避祸。结合《儒林外史》原著第二十回,可知之后:妻子下乡后,他隐瞒自己已婚娶的事实,娶了老师的外甥女。9.鲁迅评价吴敬梓写人能“摄魂勾魄”,结合丙段,谈谈作者的写人之妙。(4分)答:语言描写。匡超人先借潘三的出手豪爽,当面讽刺景兰江、蒋刑房二人不够大方,再表明自己的身份不同以往,要依照朝廷赏罚,拒绝与潘三见面。体现出匡超人的虚伪无情、忘恩负义。解析 丙段节选的是匡超人所说的一番话,因此不难看出是语言描写,稍加揣摩也不难看出匡超人说这番话的意图:先借潘三的出手豪爽,当面讽刺景兰江、蒋刑房二人不够大方,再表明自己的身份不同以往,要依照朝廷赏罚,拒绝与潘三见面。由话及人,说明此番话体现出匡超人的虚伪无情、忘恩负义。据此归纳作答即可。答:作者所处时代的士林阶层攀龙附凤、追名逐利、嫌贫爱富的风气对青年士子精神生命的毁灭,以及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10.试分析匡超人变化的背后有着怎样的社会根源。(3分)解析 从《儒林外史》第十七回及以后有关匡超人的内容描述中,可知其变化背后的社会根源:士林阶层攀龙附凤、追名逐利、嫌贫爱富的风气对青年士子精神生命的毁灭,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等等。(二)(2023重庆中考A卷)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22分)战马魂蒙福森东汉时期,伏波将军马援率军平乱,途经龚州,其渡江之处名“将军古渡”,久负盛名。虽历经千年,至今古韵犹存。历代文人墨客在将军古渡留下了不少诗作,摘录一二佳句:“汉将征边地,威名重伏波。”“试看将军滩上水,犹留豪气击鸣鼓。”古渡不远,有一处空旷开阔的草坪,马援曾在此操练士兵。遥想当日,旌旗招展,战马嘶鸣,声震四野。草坪中有一处泥潭,深可及腹,宽数丈,野草覆盖,人所不知。马援坐骑名火龙驹,皇帝亲赠,多年来,随他南征北战,保家卫国,开疆辟土,立下赫赫战功。那日,早操练毕,马援下马,解鞍卸甲,任由火龙驹在草地上吃草。忽闻火龙驹陷入泥潭之中,马援大惊。火龙驹拼命挣扎,可泥潭像一个囚笼,牢牢地困住了火龙驹。到了中午,骄阳似火,大地如炙。很快,火龙驹耗去了力气,浑身汗津津的,疲惫不堪。马援想尽了种种办法,依然无法把火龙驹救出来。从黄昏到傍晚,从傍晚到深夜,从深夜到黎明,马援一夜不眠,坐在泥潭边,默默地陪伴着火龙驹,眼看着心爱的坐骑慢慢耗尽了力气,却一筹莫展。燃烧的篝火,映红了马援的脸庞。他的脑海中,往事一幕幕地回放:大漠,风沙,古道,草原,沙砾……火龙驹驰骋沙场,迅疾如风。战场上,刀光剑影,血染沙场:殷红的血,染红了火龙驹的躯体。那血迹,有马援的,有火龙驹的,有敌人的。天边露出了鱼肚白,绿野平畴,疏林野树,江水苍茫,江中一叶轻舟,随波逐流,与往日并无二致。但,火龙驹的生命,却到了最后的时刻。马援老泪纵横。火龙驹也流下了泪水,仿佛亲人间的生离死别。马援心如刀割。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走来:“闻将军坐骑陷入泥潭之中,您一夜不眠。老朽来自北方草原,自幼牧马,懂马,多年前随大军南下,今有一法,或可一用。”“请问何法 ”马援紧紧地抓住老人的手,心急如焚地说。老人说:“此法未必有用,但到了此刻,不妨一试。”马援依老人之法,将所有战马云集于草地上。老人头裹红布,腰系红绸,手执长鞭,牵住其中一匹,跨身一跃而上。嗷呜——一声高喊,手起鞭落,抽打坐骑。坐骑奔跑起来了。其他战马也跟着奔跑起来。老人挥舞长鞭,驱马绕着泥潭一圈儿一圈儿地奔跑。马群绕着圈儿奔跑,越跑越快。一时间,群马嘶鸣,响遏行云。马蹄翻飞,泥土飞溅,马蹄声急,声震四野。马群越跑越快,越跑越急,风驰电掣,气势如虹。像一股激流,如暴雨,如闪电,如飞沙,如走石,如飓风,如海啸,如天崩,如地裂……最初,火龙驹茫然地望着它的同伴奔跑。后来,随着群马的嘶鸣,飞奔,火龙驹沉寂的灵魂被唤醒了,激发了,一股与生俱来的力量,刹那间迸发出来。“咴——”但闻其一声嘶鸣,挣扎着,一跃而起。虽然,跃起一点儿,随即沉下,但它百折不挠,无所畏惧,不断地跃起,沉下,跃起,沉下,跃起,沉下……哪怕每次跃起,挪移只有一点点,但它依然顽强不屈,绝不放弃。马群依然在奔跑。火龙驹在跃起,沉下,跃起,沉下……像在战场上,它和伙伴们,披荆斩棘,永不退缩。火龙驹一步一步地,终于,跃出了泥潭。蓦然,火龙驹鬃毛竖立,前蹄高扬,“咴——”一声长啸,穿云裂帛,声震荒野。此时,一轮红日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红彤彤的,远处的田野、山峦、树木、村落、河流,殷红一片。“浮生几度,苍生困苦,功名付与酒一壶。醉怒吼,慷慨处,气吞万里如虎。十万弓弩,欲遮天幕,百万同袍,不知归路……”军营里,歌声忽起,慷慨激昂,悲壮苍凉。一年后,马援在征战五溪时,病逝于军前,壮志未酬,年六十四岁。火龙驹不饮不食,日夜嘶鸣,绝食而死。(选自《百花园》2022年第9期,有删改)11.(学科素养·思维能力)读小说要读故事。故事叙述可以有不同的视角,请站在马援的视角,用第一人称来概述故事。(4分)答:我的坐骑火龙驹不慎掉入泥潭;经过一日一夜努力仍未救出,我心如刀割;老人献计,让群马围绕泥潭不断奔跑;最终火龙驹潜能得以激发,成功脱困。解析 根据题干“请站在马援的视角,用第一人称来概述故事”可知,作答时要用第一人称。事情概括可围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环节进行,讲清“谁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语言简洁即可。根据第七段“忽闻火龙驹陷入泥潭之中,马援大惊”可以概括为:我的坐骑火龙驹不慎掉入泥潭。根据第十段“马援想尽了种种办法,依然无法把火龙驹救出来”、第十一段、第十五段“马援老泪纵横”、第十六段“火龙驹也流下了泪水,仿佛亲人间的生离死别”和第十七段“马援心如刀割”可以概括为:经过一日一夜努力仍未救出,我心如刀割。根据第十八段到第二十九段内容可以概括为:老人献计,让群马围绕泥潭不断奔跑;最终火龙驹潜能得以激发,成功脱困。12.(学科素养·思维能力)读小说要关注“虚构中的真实”。小说中的细节须符合生活的真实,本文哪些细节体现了这一特点 请任找一例简要分析。(4分)答:(示例1)开头就交代了历史人物马援和真实地点将军古渡,并引历代诗词作证。真实的人物、地点、诗词让人感到真实可信。(示例2)马援想尽办法救援火龙驹,生离死别时,人马都极度悲伤。表现了人与马的深厚情感,这种例子在生活中并不少见。(示例3)马群奔跑激励火龙驹脱困。这种在绝境中激发生命潜能的现象,在生活中也有。解析 根据第一段“东汉时期,伏波将军马援率军平乱,途经龚州,其渡江之处名‘将军古渡’,久负盛名”和第二段内容可知,小说开头就交代了历史人物“马援”和真实地点“将军古渡”,并引历代诗词作证。真实的人物、地点、诗词让人感到真实可信。根据第十四段至第十七段内容可知,马援想尽办法救援火龙驹,生离死别时,人马都极度悲伤。表现了人与马的深厚情感,这种例子在生活中也是真实存在的。根据第二十七段至第三十二段内容可知,马群奔跑激励火龙驹脱困。这种在绝境中激发生命潜能的现象,在生活中也有。13.(学科素养·思维能力)读小说要体味有意味的形式。文中画波浪线的四个句子独立成段,如果将其合并为一段,其表达效果有何差异 (4分)答:①四个独句段能将火龙驹的处境和马援的悲痛两两对应着写(或四个独句段能加大阅读中的停顿,放慢叙述的节奏);②突出强调了火龙驹和马援生死相依的深厚情感。合成一段就没有这种效果。解析 第十四段“但,火龙驹的生命,却到了最后的时刻”写火龙驹的处境;第十五段“马援老泪纵横”写马援的悲痛;第十六段“火龙驹也流下了泪水,仿佛亲人间的生离死别”写火龙驹的悲痛;第十七段“马援心如刀割”写马援的悲痛。由此可见,四个独句段能将火龙驹的处境和马援的悲痛两两对应着写。这四个句子独句成段,句式简短,节奏明快,突出地表达了马援对火龙驹的难舍难分、情谊深厚。如果将其合并为一段,就变成了“但,火龙驹的生命,却到了最后的时刻。马援老泪纵横。火龙驹也流下了泪水,仿佛亲人间的生离死别。马援心如刀割”,这样就不能强烈突出马援对火龙驹即将离去的悲伤、难过之情,也不能很好地突出火龙驹对马援的难舍难分之情。答:①战友(人马)之间生死不离的情感;②身处绝境永不放弃的精神;③激发潜能,可以创造奇迹;④生命激发、唤醒生命;⑤集体的伟大力量。14.(学科素养·思维能力)读小说要领悟主题的丰富性。试归纳小说的三个主题。(5分)解析 根据第十四段至第十七段内容以及第三十五段“一年后,马援在征战五溪时,病逝于军前,壮志未酬,年六十四岁。火龙驹不饮不食,日夜嘶鸣,绝食而死”可知,小说讲述了战友(人马)之间生死不离的情感。根据第二十七段“虽然,跃起一点儿,随即沉下,但它百折不挠,无所畏惧,不断地跃起,沉下,跃起,沉下,跃起,沉下……”以及第二十八段至第三十一段内容可知,文章赞扬了身处绝境永不放弃的精神。根据第二十七段“最初,火龙驹茫然地望着它的同伴奔跑。后来,随着群马的嘶鸣,飞奔,火龙驹沉寂的灵魂被唤醒了,激发了,一股与生俱来的力量,刹那间迸发出来”以及第三十二段“火龙驹一步一步地,终于,跃出了泥潭。蓦然,火龙驹鬃毛竖立,前蹄高扬,‘咴——’一声长啸,穿云裂帛,声震荒野”可知,激发潜能,可以创造奇迹,同时彰显了集体的伟大力量。根据第三十四段“浮生几度,苍生困苦,功名付与酒一壶。醉怒吼,慷慨处,气吞万里如虎。十万弓弩,欲遮天幕,百万同袍,不知归路……”可知,火龙驹的精神激发了将士们的气势,表明了生命可以被激发,生命可以唤醒生命。最后一段应该删去,你赞同这种说法吗 请简述理由。(5分)15.(学科素养·语言运用)读小说要细品结尾。有人认为,本文答:(示例1)赞同。①以倒数第二段结尾,军营歌声突起,与前文火龙驹的长啸形成呼应;②火龙驹自救的壮举,激励了将士们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③全文在故事的高潮处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示例2)不赞同。①以最后一段结尾,让故事有了延续,交代了马援和火龙驹的最终结局;②火龙驹殉主而死,升华了人马生死相依的主题;③最后一段强化了悲剧的氛围,增加了文本的感染力。解析 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从人物、情节、主旨等角度进行分析。可答赞同。去掉最后一段后,小说以第三十四段“军营里,歌声忽起,慷慨激昂,悲壮苍凉”结尾,这就和第三十二段火龙驹“一声长啸,穿云裂帛,声震荒野”相呼应。这“慷慨激昂,悲壮苍凉”的歌声是将士们精忠报国精神的体现,这是受火龙驹自救之举的激励。在这里故事达到高潮,人、马精神高度统一,以此结尾,小说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也可答不赞同。以最后一段结尾,给出马援、火龙驹最后的结局,故事有了延续,完整性增强。由第三十五段“一年后,马援在征战五溪时,病逝于军前,壮志未酬,年六十四岁。火龙驹不饮不食,日夜嘶鸣,绝食而死”可知,马援病逝,火龙驹难舍马援,绝食而死,突出表现了火龙驹的忠义,表现了火龙驹对马援的深厚情谊;这与第十四段至第十七段内容相呼应,升华了人马生死相依的主题。人、马双双离世,强化了悲剧的氛围,也增加了文本的感染力。三、写作(40分)16.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40分)本单元的四篇小说虽然题材不同,风格迥异,但都通过曲折生动的情节,为我们再现了远离现代的生活图景,展示了异彩纷呈的人物画廊。 请以“我和古典名著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提示与要求:(1)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3)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写作指导] 审题可知,题目“我和古典名著的故事”中,“我”是叙事的主体,叙事的客体是“名著”,其实这篇文章就是要求写写自己阅读名著的过程中发生的故事。这个故事可以表现自己从名著中得到的启示,可以是从中获得的道理,可以是在名著中陶冶情操,等等。 选材时要重点想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名著:可以是某一部,重点写写从这一部中得到的收获;也可以是某几部,通过对阅读不同名著的过程的描述,表现名著可以陶冶情操的主题。 写作过程中要注意将阅读过程和自己的感受有机融合,不能使读书的过程和感情的抒发成为两个独立的部分,要使感情在阅读名著过程中油然而生。[例文] 我和经典名著的故事我从小爱看书,特别喜爱中国的四大名著,领略过诸葛亮的机智、武松的勇武、孙悟空的神通,无论看了多少遍,我都兴致不减。这次,我又走进了名著。 我走进《西游记》,看见了孙悟空大闹天宫时嚣张的样子:他将七仙女定住了身,把桃林的桃子吃了个遍;跑到天宫,捣乱王母娘娘的蟠桃盛会,喝仙酒,吃太上老君的仙丹,偷水果,给众仙指错路。看到这里,我想起了自己在家乱扔垃圾、乱放东西、乱买东西,想到妈妈似王母娘娘那样生气的脸,不禁哆嗦了一下。我继续翻看着,看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次又一次保护师傅,打妖怪,有时还和师傅闹别扭。悟空打妖怪的坚持不懈让我佩服,悟空的倔强让我惭愧,我想:这不正是一个活生生的我吗 想到做作业时,从没对作业说过不会二字,我不禁自豪一笑;但又想到会因为大大小小的事情使妈妈伤心甚至哭泣,我又低下了头。我跟着孙悟空一起请观音菩萨帮忙除妖,一起去妖怪洞穴打妖除魔,和孙悟空一起去花果山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 最后,《西游记》中的师徒四人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如大战红孩儿、借取芭蕉扇、智斗蜘蛛精等等,取得了真经。 合上书后,我终于明白:这《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正是我的替身,师傅就像妈妈,我陪着妈妈,妈妈塑我人生。有时我这倔强的孙悟空还要和妈妈师傅吵架,让妈妈师傅伤透了心,可我却浑然不知。这《西游记》点醒了我,让我知道了,只要像孙悟空这样坚持打妖怪、谨遵“师傅”教诲,胜利就在前方。 名著是我的向导,指引我走上正确的道路,让我学会为人处世。名著,我的良师益友,我的思想“生病”时最好的清洁剂![点评] 小作者写了自己阅读《西游记》的经历,并在阅读过程中不时关联现实中的妈妈和自己,借情节之虚点出生活之实,最后陈述自己明白了坚持的重要性。文章思路清晰,结构完整;语言风趣幽默,生动形象。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