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4张PPT)第五单元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1.下列词语的书写和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玄虚(xuán) 麻醉 脊梁(jí) 诬篾B.诓骗(kuāng) 催残 脂粉(zhǐ) 笼罩C.搽粉(tú) 概叹 宰相(zǎi) 家谱D.筋骨(jīn) 渺茫 省悟(xǐng) 倘若基础过关全练解析 A.脊jǐ,篾→蔑。B.催→摧,脂zhī。C.搽chá,概→慨。D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三年时光匆匆而过,在毕业晚会上,同学们回首往事,怀古伤今,不禁潸然泪下。B.包装再精美,质量不过关,也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C.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的国家。D.无数革命先烈前仆后继,奋斗牺牲,他们的革命精神万古长青。解析 “怀古伤今”的意思是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不符合语境。A3.(新考法·语法综合)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帝王将相”“地大物博”“玄虚之至”“求神拜佛”这四个词语都是并列式结构。B.“我们”“自夸”“现在”分别是代词、动词和名词。C.“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句中,“在这笼罩之下”是状语。D.“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这句话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解析 “玄虚之至”是述补结构。A4.(学科素养·语言运用)(新独家原创)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能思考的苇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的价值就在于有思想。B.读者深受喜爱的鲁迅先生,在他不凡的一生中,留下了大量文风质朴、寓意深刻的作品。C.(新素材·“福建号”航母)“福建号”航母能否早日进行海试加入海军编队,取决于科研人员和广大官兵的共同努A力。D.当前,我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对人力资源的要求从数量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技术技能密集型转变。解析 B.语序不当,可将“读者”和“深受”调换位置。C.两面对一面,应将“能否”改为“要想”。D.成分残缺,缺宾语中心语,可在“高质量发展”后添加“阶段”。5.阅读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回答问题。(6分)(1)(2023山东泰安树人外国语学校第二次月考,8,★★☆)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他信力”“自欺力”是作者在本文里特地造的两个新词,这两个新词和原词“自信力”一对照,就显出极其深刻的讽刺意义。B.“中国的脊梁”指当时国家统治阶级中的精英人士。能力提升全练BC.“状元宰相”指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他们为一小撮上层统治阶级摇旗呐喊。D.“地底下”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群众革命力量。(2)(2024四川隆昌知行中学第三次调查问卷,13,★★☆)下列有关“中国 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B诓骗”三处加点的“中国人”含义是不相同的。B.所有的中国人都有着“自欺”的传统,因为“自欺”而无法自信。C.评定中国人是否失掉自信力,要看的不是状元宰相的文章,而是脚踏实地为民请命的人们。D.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对方论调中的“中国人”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激愤之情溢于言表。解析 (1)“中国是脊梁”指的是那些有自信力的国人。(2)“所有的中国人”说法错误。6.(2023黑龙江绥化中考,17—20)阅读《何为中国精神》,回答问题。 (8分)①《感动中国》自2002年至今已有20个年头了。20年来,上至航天英雄、科学院士,下至普通百姓,“他们”或在危难中逆行,或在逆境中坚守,或在拼搏中奋进,以凡人之力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把“感动”播种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书写着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②“他们”的背后是不因来路迢遥而改变的为民坚守。“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扎根高原的吴天一院士风雨兼程五十载救治上万藏族群众;“中国核潜艇之父”彭士禄隐姓埋名三十年不改初心本色,一生为国深潜;抗美援朝老兵朱彦夫终其一生与冰雪斗争、同时间赛跑、向贫穷宣战……坚守的力量润物无声声自远,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中用一生的时间诠释着朴实为民的深厚感情。我们感动于这些逆境中坚守的身影,怀揣拳拳赤子心,知重负重,以生命赴使命,用初心诠释中国精神。③“他们”的背后是不因前路坎坷而淡忘的艰苦奋斗。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张顺东、李国秀夫妇身残志坚,自立自强,用奋斗创造幸福生活,书写了“踏出脱贫路,撑起半边天”的感人故事;在霓虹灯的丛林中,陈贝儿用脚步丈量大地,从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过偏见,用钢梯超越了怀疑,向世界传递两岸同胞的灿烂笑容;在奥运赛场上,飞人苏炳添以高度仰慕高度,以速度赞美速度,以力量致敬力量,用汗水赛出了“中国风采”……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他们“拼搏向上、不懈奋斗”的崇高品质让我们明白,每一份感动的背后,是拼搏奋进迎难而上的担当。④“他们”的背后是不因风云变幻而懈怠的无私奉献。“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奉献是什么 奉献是顾诵芬院士心中“蓝天寄深情,为国铸‘战鹰’”的坚定执着,是航天英雄头顶“仰望星辰大海,逐梦浩瀚太空”的奋力奔跑,是“中国巨人”杨振宁口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的家国情怀……在他们身上,我们能够感受到时代价值的坐标,感受到一种让人热泪盈眶的力量。他们都是普通人,但他们始终站在时代潮流最前列,身上有着一种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孺子牛精神特质,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和燃烧着自己,温暖和激励着千万人始终充满做事创业激情,为梦想而勇往直前。⑤感动你我,感动中国,这世界有爱才转动;感动你我,感动中国,这世界有爱才永恒。因此,中国精神就是中国人民为民坚守、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这些心存善念的凡人英雄,激励平凡之人勇敢前行,推动中华巨轮劈波斩浪,行稳致远。分)(Y9105001)(1)(学科素养·思维能力)(★☆☆)请找出选文的中心论点。(2答:中国精神就是中国人民为民坚守、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2)(学科素养·思维能力)(★☆☆)第②段画横线处属于哪种论据类型 (2分)答:道理论据。(3)(★★☆)第③段画横线处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2分)(Y9105003)答:举例论证。举苏炳添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他们’的背后是不因前路坎坷而淡忘的艰苦奋斗”这一分论点,进而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4)(学科素养·思维能力)(★★☆)文中②③④段的顺序可以调换吗 为什么 (2分)答:不可以。因为②③④段与文章第⑤段的中心论点“中国精神就是中国人民为民坚守、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所以不能调换顺序。解析 (1)“何为中国精神”是疑问句,提出了本文论题;第①段以《感动中国》中的人物引出中国人的精神;第②③④段具体分析了中国精神的内涵;第⑤段进行了总结归纳,即“中国精神就是中国人民为民坚守、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是本文的中心论点。(2)“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引用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李将军列传》里的名言,属于引用论证,引用的名言是道理论据。(3)第③段画横线处“飞人苏炳添”是具体事例,属于举例论证。举例论证能使论证过程更具体有力。第③段开头首句提出“‘他们’的背后是不因前路坎坷而淡忘的艰苦奋斗”这一观点,后面苏炳添的事例直接证明了这一观点,同时还间接证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4)第②③④段具体论证了“中国精神”的内涵。第②段论述的是“‘他们’的背后是不因来路迢遥而改变的为民坚守”,第③段论述的是“‘他们’的背后是不因前路坎坷而点“中国精神就是中国人民为民坚守、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一一对应的,因此这三段的顺序不能调换。淡忘的艰苦奋斗”,第④段论述的是“‘他们’的背后是不因风云变幻而懈怠的无私奉献”,这是与第⑤段中的中心论7.(新独家原创)学习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后,九年级(一)班决定举行“学鲁迅,谈脊梁”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1)(学科素养·语言运用)结合课文内容,根据上联,对出下联。上联:反动势力,求神拜佛失自信下联:民族英雄,(2)《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鲁迅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唱响了一曲高亢激越的“脊梁颂”。下面一段话也素养探究全练(示例)顶天立地成脊梁写到了“中国的脊梁”,你知道是赞美什么人吗 多有“不耻最后”的人的民族,无论什么事,怕总不会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选自鲁迅《这个与那个》)答:是赞美不怕失败,不怕落后,永不放弃地进行韧性战斗的人。解析 (1)根据题干要求,结合上联内容,可以用“顶天立地成脊梁”对出下联。同时要符合对对联的要求。(2)根据“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可知,作者赞美的是不怕失败,不怕落后,永不放弃地进行韧性战斗的人。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