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专项素养综合全练(一) 中华传统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01-专项素养综合全练(一) 中华传统文化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专项素养综合全练(一)
中华传统文化
1.(新考法·书法)(2023山西中考)三晋碑林院荟萃了数量众多的
明清文化名家楹联,右侧的两个七言联碑
便出自此。请从下面的选项中为甲、乙
两碑分别选出最恰当的评价。
A.字体端正秀美,是传统文化中关于修身
的劝勉之词。
B.字体龙飞凤舞,赞扬了不怕困难、努力拼搏的精神。
C
A
C.字体灵动飘逸,以竹、兰比喻君子高尚纯粹的节操和品格。
D.字体蚕头雁尾,表达了读书证验古今、弹琴调和心性的人
生乐事。
解析 选项内容由书法特点及文字内容的评价组成。解答
时既可从字体特点入手,也可从内容评价入手。甲图中文字
是“竹阴在地清于水,兰气当春静若人”,据此可知C项为对
甲图的评价;乙图中文字是“喻义自无非理事,爱名常葆不贪
心”,是关于修身的劝勉之词,因此A项为对乙图的评价。另
外也可考虑两图的书法特点:甲图为行书,字体灵动飘逸;乙
图为楷书,字体端正秀美。
2.(2023山东金乡二模)“德”文化意蕴深厚,华夏民族积淀
传承了优秀的传统美德。请你参加“‘德’文化的魅力”
综合性学习活动。
(1)“德”源追踪:“德”,甲骨文写作“ ”。“ ”即行
路,泛指行为;“ ”即直视或看着直线。“公秉德以陟罚,
众皆是之,惟戚弟愠”中的“德”即用其本义
。“夫以德胜人者昌,以力胜人者亡”中的“德”
则引申为 。
行为正直(行事
依照标准)
道德(品行)
(2)“德”远流长:试根据下列有关“德”的材料,概括
“德”所包括的文化内涵。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②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
③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 ,小车无 ,其何
以行之哉 ”(《论语》)
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
占示家人》)
答:①不懈奋斗,顽强拼搏(或:勇于进取,执着追求);②恩
泽万物而不计得失(或:乐善好施,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大公无
私;忘我利他,积善成德);③诚信兴业,诚信兴邦(或:诚信为本;
取信于民);④以身报国(或:舍生忘死,报效国家;捍卫国家利
益,不惧生死)。
解析 (1)题干中给出“德”字甲骨文写法,左边的部分泛指
行为,右边的部分表示直视或看着直线,二者相结合,可知
“德”的本义指行为“直”,即行为正直、端正。“以德胜
人者昌,以力胜人者亡”意思是说:用道德取得胜利的人,会
越来越昌盛;用暴力取得胜利的人,最后总要灭亡。由此可
知,“德”的引申义为道德、品行。
(2)①句意:宇宙不停运转,人应效法天地,永远不断地前进。
突出人应努力不懈地进取。②句意: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泽
被万物而不争名利。突出的是品德高尚,不争名夺利。③句
意: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真不知道他怎么处世。
这就像大车没 、小车没 一样,那车怎么能走呢 ”句子突
出的是诚信的重要性。④句意: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
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
突出的是对祖国的热爱,祖国利益高于一切。将四则材料表
述的重点内容分点概括出来,即为“德”所包括的文化内
涵。
3.(2023山东昌邑模拟)综合实践。
  为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增进学生们对中国棋文化的了解,
学校开展“走进中国棋文化”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回答下
列问题。
(1)中国象棋里有个举足轻重的棋子——“象”。按照汉字
演变的先后顺序,下列的“象”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③①④②  D.①③④②
D
(2)关于象棋,有很多有趣的对联,下面两副对联已被打乱,请
你按照正确顺序重新组合。(只填序号)
①一盘弈局,巧计可全赢
②众生若子,觉悟者几何
③半壁江山,善谋能一统
上联:世事如棋,胜败局无数
下联:
上联:
下联:



(3)观棋也有很多讲究。下面这幅漫画蕴含的道理可用一句
俗语来表示,请写出这句俗语。
答:观棋不语真君子。
(4)(新考法·微写作)为弘扬传统文化,学校要开设象棋社团,请
你结合下面所给材料写一段话,动员同学们积极加入。(限80
字以内)
[材料一] 在中国的棋林之中,影响最为深远者当属围棋和
象棋。俗语有云:“棋局小世界,世界大棋局。”作为典型的
中国文化载体,二者均以棋盘和棋子折射出中国传统社会的
面貌。二者相通之处在于:棋盘都是阡陌纵横、呈格状分布
的;棋子均以不同颜色构成敌我双方进行对垒拼杀。但再加
以考察,则可发现二者大有区别。
[材料二] 围棋和象棋反映出中国文化从不同角度、于不
同阶段逐渐形成的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围棋
的存在表明中华文化体系中存在着民主的精神、平等的理
念。考虑到中国古代的爱国情操向以忠君行动来体现,象棋
所表现出来的便可视为先人为保江山社稷而不惜一切代价
的群体理念和视死如归、杀身成仁的牺牲精神。这两种精
神和理念相辅相成,共同支撑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
答:(示例)象棋是中国文化载体之一,象棋表现出来的是
为保江山社稷而不惜一切代价的群体理念和视死如归、杀
身成仁的牺牲精神。请同学们积极加入象棋社团,弘扬传统
文化。
解析 (1)汉字的演变过程如下: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
→楷书。①是甲骨文,②是楷书,③是小篆,④是隶书。可据
此作答。
(2)根据对联常识,对联的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世事如
棋”和“众生若子”结构一致,“胜败局无数”和“觉悟者
几何”结构一致,故“世事如棋,胜败局无数”的下联对“众
生若子,觉悟者几何”。“一盘弈局”和“半壁江山”结构
一致,故“一盘弈局,巧计可全赢”“半壁江山,善谋能一
统”组成对联。按照“上仄下平”原则:“赢”是平声,为下
联;“统”是仄声,为上联。
(3)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读题,仔细看图,分析图中呈现
的故事。在这幅图中,两个人在下棋,第三个人在一旁观看,
嘴里却在评论别人,符合一句俗语:观棋不语真君子。
(4)根据材料一可知,象棋是中国文化载体之一。结合材料二
可知,象棋反映出的是群体理念和牺牲精神,我们可以根据象
棋的这几个特点去分析,最后呼吁同学加入,结合材料,言之
有理即可。
4.(2022江苏镇江中考)根据下列三则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系统是我国旧历特有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名称和顺序是:
正月 立春、雨水 二月 惊蛰、春分
三月 清明、谷雨 四月 立夏、小满
五月 芒种、夏至 六月 小暑、大暑
七月 立秋、处暑 八月 白露、秋分
九月 寒露、霜降 十月 立冬、小雪
十一月 大雪、冬至 十二月 小寒、大寒
(摘自王力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材料二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
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
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
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
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
的语言。
(摘自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
材料三 记者: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用二十四节气做倒
计时形式,被广为夸赞,您认为这对二十四节气的传播有着怎
样的意义
刘晓峰: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巧妙使用了倒数二十四节气,编排
得别具匠心,这个环节让全世界一下就注意到中国有二十四
节气这样辉煌的时间文化。二十四节气展示的美,是中国时
间文化之美。
(摘自2022年3月8日《光明日报》)
(1)“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一句描述的情景,应该属于
节气。(填一节气名称)
(2)请推断古人创制二十四节气的主要原因。
答:


安排农事的需要。(意思对即可)
二十四节气的传播传承(或“二十四节
气文化的传承”,意思对即可)
清明
(3)在横线上填写词或短语,使句意完整。
在二十四节气中,① 既是节气,也是中国传统节日。2018
年,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设立的节日——“中国农民丰收
节”正式成立,时间定在每年的秋分。“节气”与“节日”
的碰撞,更加有利于②

解析 (1)“阿公阿婆,割麦插禾”就是指芒种时节,到了割麦插禾的时候,这个时候该进行播种了,据此即可明确答案。
(2)根据材料一中二十四节气的命名特点、材料二“几千年
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
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可知,古人创制二十四节气的主要原
因是安排农事的需要。
(3)在二十四节气中,“清明”既是节气,又是传统节日。由材
料三的“二十四节气展示的美,是中国时间文化之美”可知,
“节气”与“节日”的碰撞,意义非凡,有利于二十四节气文
化的传播与传承。
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