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1.2科学测量--长度和体积测量 练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1.2科学测量--长度和体积测量 练习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长度和体积测量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有6位同学用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本《科学》课本的长度,测得数据分别为26.03厘米、26.09厘米、26.08厘米、26.04厘米和26.08厘米、31.38厘米。下列测量结果最接近真实值的是(  )
A.26.064厘米 B.26.06厘米
C.26.95厘米 D.26.08厘米
2.小科测量科学课本的宽度四次,记录的数据分别为18.47cm、18.51cm、18.46cm和18.47cm,同学们交流后发现小科有一个数据读错了。以下是同学们提出的观点,其中错误的是(  )
A.小科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
B.读错的数据是18.51cm
C.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是为了减小实验误差
D.本次测量的结果应记作18.47cm
3.科学小组想要估测学校操场的周长,各位组员提出的方案中,最不合适的是(  )
A.利用卷尺沿操场一圈连续测量,计算操场周长
B.根据某同学50米成绩和跑操场一圈所需的时间,推算操场周长
C.测量某同学的步幅,数出他走完操场一圈所需要的步数,推算操场周长
D.测量自行车车轮的周长,根据自行车绕操场一圈车轮转动的圈数,推算操场周长
4.立定跳远是一项重要体育测试项目。某次用分度值为厘米的卷尺测量立定跳远成绩,以下记录的数据合理的是(  )
A.1800毫米 B.180.1厘米 C.1.80米 D.18分米
5.小敏5次测量科学课本的宽度,结果分别为18.53cm、18.52cm、18.11cm、18.50cm、18.51c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5次的测量数据都是正确的
B.此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
C.18.50cm中最后一位“0”可以去掉
D.最后结果应记作18.43cm
6.下列几种测量方法:
①为了测1张纸的厚度,先用刻度尺测出100张纸的厚度,然后算出1张纸的厚度;
②为了测量小石块的体积,先用量筒测出适量水的体积,再测出水和小石块的总体积,然后算出小石块的体积;
③为了测量一枚大头针的质量,先用天平称出50枚大头针的质量,然后算出一枚大头针的质量。
和 ①方法同类的有(  )
A.只有② B.只有③ C.②和③都是 D.都不是
7.测量不规则的小石块的体积时,不需要的是(  )
A.细绳 B.量筒 C.刻度尺 D.水
8.在用量筒测石块体积的步骤中,正确序号排列为(  )
①将适量水注入量筒中读出体积V2
②计算石块体积为V=V1﹣V2
③用细线系住石块放入量筒水中
④读出石块和水的总体积V1
A.①③④② B.④②③① C.③①④② D.③④①②
9.下列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
A.0.3米3=0.3×106=3.0×105毫升
B.15厘米=15厘米÷100=0.15米
C.2.5升=2.5升×1000毫升=2500毫升
D.1.6千米=1.6×1000米=1600米
10.下列四个数据中最符合实际的是(  )
A.一个苹果的体积约为1立方厘米
B.科学课本的宽度为18.3mm
C.洗澡用水温度接近70℃
D.教室里的课桌高度约为80厘米
11.一只量筒有50毫升水,里面放入一木块,静止时一半浸入水中,量筒的读数是56毫升,则这块木块的体积是(  )
A.6厘米3 B.0.6分米3 C.12厘米3 D.12分米3
12.某同学在用量筒取液体时,先用仰视读得液体体积为43毫升,倒出一部分液体后,再用俯视读得液体体积为15毫升,则倒出的液体体积是(  )
A.大于28mL B.小于28mL C.等于28mL D.无法判断
二.填空题(共12小题)
13.如图所示,将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25圈,25圈的总长度是     cm,细铜丝的直径是     mm;若由于疏忽,在数铜丝匝数时少了一匝,则测量的结果将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下同);若在绕线时铜丝之间有间隙,则测得结果将     。
14.小科同学欲用密绕法测量一根长为L的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A.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L。B.用刻度尺测出圆铅笔杆上铜丝绕成线圈的总长度L1。C.用铜丝的长度L除以铜丝排绕在笔杆上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D.将细铜丝紧密排绕在圆铅笔杆上。E.数出排绕在圆铅笔杆上的细铜丝线圈的圈数n。
(1)以上步骤中,错误的步骤是     ;改正为     。
(2)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应是     。
(3)小科在测量过程中,共测三次,而每次都将铜丝重新绕过,并放在刻度尺上不同部位读数,结果三次读数都不相同,产生误差的原因有哪些?    。
A.每次排绕的松紧程度不相同
B.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均匀
C.铜丝本身粗细不均匀
D.读数时由于粗心,小数点记错位置
15.两种不同规格的刻度尺测量同一只铅笔的长度,图甲中铅笔的长度是     cm,图乙中铅笔的长度是     cm。
16.如图所示,小科在测量水管横截面的周长。
(1)他取一条长纸条紧包住水管,在纸条的重叠处用针戳一个小孔,如图a所示,而后将纸条拉直,纸条上就出现两个小孔,用刻度尺测出纸条上两小孔之间的距离,由图b可知本次测量水管的周长为     厘米。
(2)该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是由     (填序号)决定的。
①测量者
②刻度尺的最小刻度
③刻度尺的量程
17.小北同学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1)如图所示刻度尺的读数为     cm。
(2)若该同学用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先后5次测量另一物体的长度,各次测量值分别为:2.42cm、2.43cm、2.42cm、2.45cm、2.64cm,则这个物体的长度测量值应取     cm。
18.宇航员麦克莱恩进入空间站四个月后,她发现无法穿上从地面带去的宇航服,原因是她在失重环境下长高了。如图是麦克莱恩量身高的示意图,她四个月后的身高为     cm,若用受潮的木尺来测长度,其测量结果将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19.一个瓶身为圆柱体的玻璃瓶(不计厚度),内装一定量的水,将瓶盖盖好后正放和倒放,水面距离瓶底的距离如图所示,现放入体积为10cm3的玻璃小球25颗,水面刚好和瓶口相平。据此计算瓶子中原有水的体积     ,玻璃瓶的总容积是     。
20.木块不能沉入水中,为了测量木块的体积,小科同学采用如图所示的方法。
(1)图中     (填字母)测量是没有必要的,木块的体积是     。
(2)事实上木块在水中具有一定的吸水能力,考虑此因素你认为上述测量值比真实值应     (填“偏小”或“偏大”)。
21.对于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测量我们会选择排水法来测量,测量过程中: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在水平台面上,读数时视线要与     相平。某同学测一合金块的体积如图乙所示,量筒的刻度单位是     ,量程是     ,最小刻度是     。测量结果合金块的体积为     厘米3,如果某同学在测合金块体积时,把甲、乙两图次序颠倒了,则测得小石块的体积将比真实值     (“偏大”、“偏小”或“相等”)。
22.量筒是实验室测体积的常用工具。用“排水法”测小石块的体积时,先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适量”是指能用排水法测量出物体排开水的体积的水量范围,其中最多水量是指物体放入量筒后,能使液面上升到量程的水量;最少水量是指物体放入量筒后,量筒内最低液面满足恰好全部浸入时的水量。
(1)现有一块小石块(体积为15厘米3),利用100毫升的量筒,用排水法能测出上题中小石块体积的“适量的水”可能有     。
A.10毫升
B.50毫升
C.80毫升
D.95毫升
(2)原来在量筒中盛有60毫升的酒精,小科要取出20毫升的酒精,结果另一个同学发现小科倒完后俯视量筒读数,你认为小科实际倒出的酒精体积     。
A.大于20毫升
B.等于20毫升
C.小于20毫升
D.无法确定
23.如图,小科用刻度尺和三角尺测出一个圆柱体的直径和高度。请分析回答:
(1)用如图方式对圆柱体的直径进行测量,其中正确的是     。(填字母编号)测量出直径为     cm。
(2)用如图方式对圆柱体的高度进行测量,其中正确的是     。(填字母编号)
(3)小科同学用精度更高的刻度尺对圆柱体的高进行了五次测量,数据记录下表:
实验次数 1 2 3 4 5
测量值(cm) 17.72 17.69 17.70 17.18 17.71
上表记录的数据中存在错误的是第     (填序号)次;小科同学多次测量的目的是     。
24.甲。乙两同学分别用量筒测量小石块的体积。甲同学的做法是:在量筒里注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然后轻轻放入石块,使量筒里的水完全浸没石块,记下此时水及石块的体积V2,计算石块的体积为V2﹣V1.乙同学是:先将石块置于量筒中,同时往量筒中注入水,使水全部浸没石块后记下水的体积V 1,然后取出石块,记下取出石块后水的体积V2,计算石块的体积为V1﹣V2.请分析上述两种方法,回答下列问题:
(1)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读数时视线应与    相平。
(2)如果两位同学读数都正确,测出石块的体积,较接近真实值的是    (填“甲”或“乙”)。
(3)甲同学下列操作,可导致测量结果偏小的是    。
A.石块浸入水中深度过大。
B.放入石块后,仰视读数。
C.投入石块,有水滴飞溅出来。
D.改用粗线拴住石块。
(4)若甲同学实验读数,如图1所示,则小石块的体积是    。
(5)另有一较大矿石,放不进量筒,因此丙同学利用一只烧杯,按图2所示方法来测量矿石的体积。图中量筒的量程是    。此测量方法测得矿石的体积,与它的真实值相比    (偏大、偏小或一样大)。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B A B AB B B C A D D C
题号 12
答案 A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有6位同学用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本《科学》课本的长度,测得数据分别为26.03厘米、26.09厘米、26.08厘米、26.04厘米和26.08厘米、31.38厘米。下列测量结果最接近真实值的是(  )
A.26.064厘米 B.26.06厘米
C.26.95厘米 D.26.08厘米
【解答】解:分析六次测量数据可以发现,31.38cm这个数据与其他五个相差太大,应该是一个错误数据;
所以《科学》课本的长度为:L==26.064cm≈26.06cm。
故选:B。
2.小科测量科学课本的宽度四次,记录的数据分别为18.47cm、18.51cm、18.46cm和18.47cm,同学们交流后发现小科有一个数据读错了。以下是同学们提出的观点,其中错误的是(  )
A.小科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
B.读错的数据是18.51cm
C.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是为了减小实验误差
D.本次测量的结果应记作18.47cm
【解答】解:A.由记录数据可知,小科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故A错误;
B.读错的数据是18.51cm,其他数据较为接近,故B正确;
C.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是为了减小误差,故C正确;
D.最后结果应记作≈18.47cm,故D正确;
故选:A。
3.科学小组想要估测学校操场的周长,各位组员提出的方案中,最不合适的是(  )
A.利用卷尺沿操场一圈连续测量,计算操场周长
B.根据某同学50米成绩和跑操场一圈所需的时间,推算操场周长
C.测量某同学的步幅,数出他走完操场一圈所需要的步数,推算操场周长
D.测量自行车车轮的周长,根据自行车绕操场一圈车轮转动的圈数,推算操场周长
【解答】解:A、利用卷尺沿操场一圈连续测量,计算操场周长,故A符合题意;
B、根据某同学50米成绩和跑操场一圈所需的时间,推算操场周长,50米属于快跑,测量的误差大,故B该方法不合适;
C、测量某同学的步幅,数出他走完操场一圈所需要的步数,推算操场周长,该方法与滚轮法类似,故C符合题意;
D、测量自行车车轮的周长,根据自行车绕操场一圈车轮转动的圈数,推算操场周长,属于滚轮法,故D符合题意。
故选:B。
4.立定跳远是一项重要体育测试项目。某次用分度值为厘米的卷尺测量立定跳远成绩,以下记录的数据合理的是(  )
A.1800毫米 B.180.1厘米 C.1.80米 D.18分米
【解答】解:180厘米是准确值,厘米是估读值,符合分度值为厘米的卷尺测量时准确到厘米,估读到毫米的要求,故AB选项正确。
故选:AB。
5.小敏5次测量科学课本的宽度,结果分别为18.53cm、18.52cm、18.11cm、18.50cm、18.51c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5次的测量数据都是正确的
B.此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
C.18.50cm中最后一位“0”可以去掉
D.最后结果应记作18.43cm
【解答】解:A、18.11cm与其它数据相差较大,是错误的,故A错误;
B、由长度测量数据18.53cm知数据倒数第二位的单位是毫米,可知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1mm,故B正确;
C、长度测量时要求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所以18.50cm中最后一位“0”不可以去掉,故C错误;
D、为减小长度测量的误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故课本的宽度是:
L=≈18.52cm,故D错误。
故选:B。
6.下列几种测量方法:
①为了测1张纸的厚度,先用刻度尺测出100张纸的厚度,然后算出1张纸的厚度;
②为了测量小石块的体积,先用量筒测出适量水的体积,再测出水和小石块的总体积,然后算出小石块的体积;
③为了测量一枚大头针的质量,先用天平称出50枚大头针的质量,然后算出一枚大头针的质量。
和 ①方法同类的有(  )
A.只有② B.只有③ C.②和③都是 D.都不是
【解答】解:①③由于一张纸的厚度和一枚大头针的质量都非常小,不能直接测量(小于测量工具的分度值),所以要测多个相同物理量的总和,求平均值从而达到减小误差的目的。故二者方法相同。
②先用量筒测出适量水的体积,再测出水和小石块的总体积,然后算出小石块的体积,采用的是等效替代法。与①③不同。
故选:B。
7.测量不规则的小石块的体积时,不需要的是(  )
A.细绳 B.量筒 C.刻度尺 D.水
【解答】解:测量不规则的小石块的体积时,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测出水的体积,然后用细线将石块拴好轻轻放入量筒内水中,测出水和石块的总体积,两次体积的差值即为小石块的体积,综上可知测量过程中用到了细线、量筒和水,不需要的是刻度尺。
故选:C。
8.在用量筒测石块体积的步骤中,正确序号排列为(  )
①将适量水注入量筒中读出体积V2
②计算石块体积为V=V1﹣V2
③用细线系住石块放入量筒水中
④读出石块和水的总体积V1
A.①③④② B.④②③① C.③①④② D.③④①②
【解答】测量石块的体积,应用的是“排水法”。首先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录数据;然后放入石块,记录数据。两次数据之差为石块的体积。所以顺序:①③④②
故答案为:A。
9.下列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
A.0.3米3=0.3×106=3.0×105毫升
B.15厘米=15厘米÷100=0.15米
C.2.5升=2.5升×1000毫升=2500毫升
D.1.6千米=1.6×1000米=1600米
【解答】解:A、换算过程缺少单位,故A不正确;
B、换算过程错误,15厘米÷100=0.15厘米≠0.15米,故B不正确;
C、换算过程错误,”2.5升×1000毫升“中的”升“多余了,故C不正确;
D、进率及过程正确,故D正确。
故选:D。
10.下列四个数据中最符合实际的是(  )
A.一个苹果的体积约为1立方厘米
B.科学课本的宽度为18.3mm
C.洗澡用水温度接近70℃
D.教室里的课桌高度约为80厘米
【解答】解:A、一个苹果的体积在200cm3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
B、中学生“一拃”的长度约15cm,科学课本的宽度略大于此数值,在18cm左右,故B不符合实际;
C、人的体温在37℃左右,洗澡水的温度比人体温度略高,在40℃左右,不可能达到70℃,故C不符合实际;
D、中学生的身高约160cm,课桌高度约为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在80cm左右,故D符合实际。
故选:D。
11.一只量筒有50毫升水,里面放入一木块,静止时一半浸入水中,量筒的读数是56毫升,则这块木块的体积是(  )
A.6厘米3 B.0.6分米3 C.12厘米3 D.12分米3
【解答】解:木块一半浸入水中,木块此时排开水的体积为56mL﹣50mL=6mL=6cm3,
所以木块的体积V=2×6cm3=12cm3。
故选:C。
12.某同学在用量筒取液体时,先用仰视读得液体体积为43毫升,倒出一部分液体后,再用俯视读得液体体积为15毫升,则倒出的液体体积是(  )
A.大于28mL B.小于28mL C.等于28mL D.无法判断
【解答】解:
某同学用仰视的方法读得量筒内液体的体积为43毫升,其读数会比实际偏小,那么实际体积应大于43mL;
倒出一部分液体后,再用俯视方法读得量筒内剩余液体体积为15毫升,其读数会比实际偏大,那么实际体积应小于15mL;则该学生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大于43mL﹣15mL=28mL。
故选:A。
二.填空题(共12小题)
13.如图所示,将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25圈,25圈的总长度是  5.00  cm,细铜丝的直径是  2.0  mm;若由于疏忽,在数铜丝匝数时少了一匝,则测量的结果将  偏大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下同);若在绕线时铜丝之间有间隙,则测得结果将  偏大  。
【解答】解:①刻度尺上的分度值为1mm;线圈左侧与10.00cm对齐,右侧与15.00cm对齐,所以线圈的宽度为L=15.00cm﹣10.00cm=5.00cm;
②铜丝的直径为d===0.20cm=2.0mm;
③若由于疏忽,在数铜丝匝数时少了一匝,n偏小,根据d=知,测量的结果将偏大;
若在绕线时铜丝之间有间隙,L偏大,根据d=知,测得结果将偏大。
故答案为:5.00;2.0;偏大;偏大。
14.小科同学欲用密绕法测量一根长为L的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A.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L。B.用刻度尺测出圆铅笔杆上铜丝绕成线圈的总长度L1。C.用铜丝的长度L除以铜丝排绕在笔杆上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D.将细铜丝紧密排绕在圆铅笔杆上。E.数出排绕在圆铅笔杆上的细铜丝线圈的圈数n。
(1)以上步骤中,错误的步骤是  A  ;改正为  用细铜丝线圈的长度L1除以细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直径d=  。
(2)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应是  DBEA或DEBA  。
(3)小科在测量过程中,共测三次,而每次都将铜丝重新绕过,并放在刻度尺上不同部位读数,结果三次读数都不相同,产生误差的原因有哪些? ABC  。
A.每次排绕的松紧程度不相同
B.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均匀
C.铜丝本身粗细不均匀
D.读数时由于粗心,小数点记错位置
【解答】解:
(1)正确测量方法:找一支圆铅笔,把细铜丝拉直,将金属丝在铅笔上依次紧密绕适当的圈数n,用有毫米刻度的刻度尺量出这个线圈的长度L,再将线圈长除以圈数所得的商就是金属丝的直径d=。
由以上可知,没有必要的步骤是A,错误的步骤是C,应改为:用细铜丝线圈的长度L1除以细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直径d=。
(2)故合理的顺序为:DEBA或DBEA;
(3)在测量原理和方法一样的情况下,误差是由于测量者的人为客观原因及测量工具本身的准确程度引起的,例如:
A、人在绕线的时候,可能用力的大小不同,造成松紧程度不同,会产生误差,故A符合题意;
B、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均匀,在测量中会产生误差,故B符合题意;
C、铜丝本身粗细不均匀,会使得各次测量中线圈的总长度不同,会产生误差,故C符合题意;
D、读数时由于粗心,小数点记错位置,属于测量错误,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BC。
故答案为:(1)A;用细铜丝线圈的长度L1除以细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直径d=;(2)DBEA或DEBA;(3)ABC。
15.两种不同规格的刻度尺测量同一只铅笔的长度,图甲中铅笔的长度是  4.7  cm,图乙中铅笔的长度是  4.70  cm。
【解答】解:
由图知:
①图甲的刻度尺,其分度值为1cm;物体左侧与2.0cm对齐,右侧在6cm和7cm之间,估读为6.7cm,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6.7cm﹣2.0cm=4.7cm;
②图乙的刻度尺,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1mm;物体左侧与2.00cm刻度线对齐,右侧在6.70cm处,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6.70cm﹣2.00cm=4.70cm。
故答案为:4.7;4.70。
16.如图所示,小科在测量水管横截面的周长。
(1)他取一条长纸条紧包住水管,在纸条的重叠处用针戳一个小孔,如图a所示,而后将纸条拉直,纸条上就出现两个小孔,用刻度尺测出纸条上两小孔之间的距离,由图b可知本次测量水管的周长为  7.95  厘米。
(2)该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是由  ②  (填序号)决定的。
①测量者
②刻度尺的最小刻度
③刻度尺的量程
【解答】解:
(1)由图知:左侧小孔与0.00cm对齐,右侧小孔与7.95cm,所以纸条上两小孔间的长度为L=7.95cm﹣0.00cm=7.95cm,纸条的长度与水管的周长相同;
(2)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是由其分度值决定的,故选②。
故答案为:(1)7.95;(2)②。
17.小北同学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1)如图所示刻度尺的读数为  2.80  cm。
(2)若该同学用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先后5次测量另一物体的长度,各次测量值分别为:2.42cm、2.43cm、2.42cm、2.45cm、2.64cm,则这个物体的长度测量值应取  2.43  cm。
【解答】解:刻度尺的一大格是1cm,每一大格是10小格,则每小格是1mm,此时物体的起始端在5.50cm,末端在8.30cm处,物体的长度为L=8.30cm﹣5.50cm=2.80cm;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先将错误的数据2.64cm舍去,剩余的数据相加除以个数即为物体的长度即:L==2.43cm。
故答案为:2.80;2.43。
18.宇航员麦克莱恩进入空间站四个月后,她发现无法穿上从地面带去的宇航服,原因是她在失重环境下长高了。如图是麦克莱恩量身高的示意图,她四个月后的身高为  172.0  cm,若用受潮的木尺来测长度,其测量结果将  偏小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解答】解:刻度尺上10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c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
由右图可知,示数为172.0cm,她四月后的身高为172.0cm;
受潮而膨胀后的木制的刻度尺会变长,分度值会变大.用此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其测量结果将偏小。
故答案为:172.0;偏小。
19.一个瓶身为圆柱体的玻璃瓶(不计厚度),内装一定量的水,将瓶盖盖好后正放和倒放,水面距离瓶底的距离如图所示,现放入体积为10cm3的玻璃小球25颗,水面刚好和瓶口相平。据此计算瓶子中原有水的体积  750cm3  ,玻璃瓶的总容积是  1000cm3  。
【解答】解:因为当放入25个完全相同的玻璃球后水面刚好与瓶口相平,
所以25个玻璃球的体积V球=25×10cm3=250cm3,
则瓶子空白部分的容积V′=250cm3,
由图可知,瓶子中原有水的体积是瓶子空白部分的容积的3倍,
所以瓶子中原有水的体积为250cm3×3=750cm3,
玻璃瓶的总容积是:750cm3+250cm3=1000cm3。
故答案为:750;1000。
20.木块不能沉入水中,为了测量木块的体积,小科同学采用如图所示的方法。
(1)图中  A、C  (填字母)测量是没有必要的,木块的体积是  5cm3  。
(2)事实上木块在水中具有一定的吸水能力,考虑此因素你认为上述测量值比真实值应  偏小  (填“偏小”或“偏大”)。
【解答】解:(1)因为木块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可用悬重法测出木块的体积;
即在木块下方系一铁块将木块坠入水中,木块浸没前,只有铁块浸没时的读数为54mL;而木块和铁块同时浸没时的读数为59mL,
则木块的体积为:V=59mL﹣54mL=5mL=5cm3,故AC是没有必要的。
(2)由于木块会吸水,木块放入水中后,水面会下降;导致铁块、木块和水的总体积减小,所以木块的测量值小于真实值。
故答案为:
(1)A、C;5cm3;
(2)偏小。
21.对于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测量我们会选择排水法来测量,测量过程中: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在水平台面上,读数时视线要与  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  相平。某同学测一合金块的体积如图乙所示,量筒的刻度单位是  mL  ,量程是  0~30mL  ,最小刻度是  1mL  。测量结果合金块的体积为  8  厘米3,如果某同学在测合金块体积时,把甲、乙两图次序颠倒了,则测得小石块的体积将比真实值  偏大  (“偏大”、“偏小”或“相等”)。
【解答】解:使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在水平台面上,读数时视线要与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相平;由图知,量筒单位为mL;测量的范围为0~30mL;10mL之间分成10份,所以分度值为1mL;
量筒内水的体积是14mL,放入金属块后,总体积为22mL,所以金属块的体积为22mL﹣14mL=8mL=8cm3;如果某同学在测合金块体积时,把甲、乙两图次序颠倒了,将石块从水中取出来,石块表面沾有少量的水,使得量筒中剩余水的体积偏小,则测得小石块的体积将比真实值偏大。
故答案为: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mL;0~30mL;1mL;8;偏大。
22.量筒是实验室测体积的常用工具。用“排水法”测小石块的体积时,先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适量”是指能用排水法测量出物体排开水的体积的水量范围,其中最多水量是指物体放入量筒后,能使液面上升到量程的水量;最少水量是指物体放入量筒后,量筒内最低液面满足恰好全部浸入时的水量。
(1)现有一块小石块(体积为15厘米3),利用100毫升的量筒,用排水法能测出上题中小石块体积的“适量的水”可能有  ABC  。
A.10毫升
B.50毫升
C.80毫升
D.95毫升
(2)原来在量筒中盛有60毫升的酒精,小科要取出20毫升的酒精,结果另一个同学发现小科倒完后俯视量筒读数,你认为小科实际倒出的酒精体积  A  。
A.大于20毫升
B.等于20毫升
C.小于20毫升
D.无法确定
【解答】解:(1)小石块的体积为15厘米3=15毫升,若小石块的底面形状与量筒底面形状相近,水很少也能浸没石块,10毫升的水可以;
浸没小石块的最多水量为100毫升 15毫升=85毫升,则多于85毫升的水量不再是适量的水,故ABC正确,D错误;
(2)量筒中盛有60毫升的酒精,小科要取出20毫升的酒精,量筒中应该剩余60毫升﹣20毫升=40毫升,俯视液面读数为40毫升时,其读数会比实际偏大,那么实际剩余体积应小于40毫升。所以实际倒出的酒精体积大于20毫升,故选A。
故答案为:(1)ABC;(2)A。
23.如图,小科用刻度尺和三角尺测出一个圆柱体的直径和高度。请分析回答:
(1)用如图方式对圆柱体的直径进行测量,其中正确的是  A  。(填字母编号)测量出直径为  1.00  cm。
(2)用如图方式对圆柱体的高度进行测量,其中正确的是  C  。(填字母编号)
(3)小科同学用精度更高的刻度尺对圆柱体的高进行了五次测量,数据记录下表:
实验次数 1 2 3 4 5
测量值(cm) 17.72 17.69 17.70 17.18 17.71
上表记录的数据中存在错误的是第  4  (填序号)次;小科同学多次测量的目的是  多次测量取求平均值,减小误差  。
【解答】解:(1)A、采用辅助工具法测量时,能准确读出圆柱体上边缘的刻度,测出圆柱体的直径,故A正确;
B、刻度尺下端从没有刻度的位置开始,圆柱体下方的刻度不能准确读出,上方读数准确,故B错误;
C、圆柱体下方的读数准确,上方三角板的一个顶点与刻度尺接触,不一定准确,故C错误;
D、刻度尺下端从没有刻度的位置开始,圆柱体下方的读数不准确,上方的三角板斜边与圆柱体接触,不能准确读出圆柱体上边缘的刻度,故D错误。
故选:A。
图中,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圆左侧与0.00cm对齐,右侧与1.00cm对齐,故测量出直径为1.00cm;
(2)A、圆柱体的左侧没有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对齐,故A错误;
B、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故B错误;
C、圆柱体的左侧与刻度尺的3.00cm刻度线对齐,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故C正确;
D、圆柱体没有与刻度尺有刻度的一边紧靠,故D错误。
故选:C;
(3)由表中数据可知,第4次结果与其它测量的结果偏差较大,是错误的;
小科同学多次测量的目的多次测量取求平均值,减小误差。
故答案为:(1)A;1.00;(2)C;(3)4;多次测量取求平均值,减小误差。
24.甲。乙两同学分别用量筒测量小石块的体积。甲同学的做法是:在量筒里注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然后轻轻放入石块,使量筒里的水完全浸没石块,记下此时水及石块的体积V2,计算石块的体积为V2﹣V1.乙同学是:先将石块置于量筒中,同时往量筒中注入水,使水全部浸没石块后记下水的体积V 1,然后取出石块,记下取出石块后水的体积V2,计算石块的体积为V1﹣V2.请分析上述两种方法,回答下列问题:
(1)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读数时视线应与 凹液面的底部  相平。
(2)如果两位同学读数都正确,测出石块的体积,较接近真实值的是 甲  (填“甲”或“乙”)。
(3)甲同学下列操作,可导致测量结果偏小的是 BC  。
A.石块浸入水中深度过大。
B.放入石块后,仰视读数。
C.投入石块,有水滴飞溅出来。
D.改用粗线拴住石块。
(4)若甲同学实验读数,如图1所示,则小石块的体积是 20cm3  。
(5)另有一较大矿石,放不进量筒,因此丙同学利用一只烧杯,按图2所示方法来测量矿石的体积。图中量筒的量程是 200cm3  。此测量方法测得矿石的体积,与它的真实值相比 偏大  (偏大、偏小或一样大)。
【解答】解:(1)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的底部相平。
(2)乙同学的操作中,将石块取出量筒时,石块上会附着一些水,使测量的石块的体积偏大。
故甲测量比较准确,乙测得体积较大。
(3)A、石块浸没后,改变其在水中的深度,排开水的体积不变,测量结果不变,故A不符合题意;
B、放入石块后,仰视读数,导致V2偏小,从而使测量的小石块体积偏小,故B符合题意;
C、投入石块,有水滴飞溅出来,导致V2偏小,从而使测量的小石块体积偏小,故C符合题意;
D、改用粗线拴住石块,导致V2偏大,从而使测量的小石块体积偏大,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C。
(4)水的体积V1=110mL,然后轻轻放入石块,使量筒里的水完全浸没石块,记下此时水及石块的体积V2=130mL,
则小石块的体积:V=V2﹣V1=130mL﹣110mL=20mL=20cm3。
(5)由图知,量筒的最大测量值是200mL,即量筒的量程是:200mL=200cm3;
由于将矿石从烧杯中拿出时,石块上会沾有水,所以测得的体积偏大。
故答案为:(1)凹液面的底部;(2)甲;(3)BC;(4)20cm3;(5)200cm3;偏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