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案课 题 摩擦力备课人 授课日期教学目标 (1)物理观念:学生能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及其产生条件,并能区分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 (2)科学思维: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所受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并能用科学语言描述实验结论。 (3)科学探究:学生能够设计并完成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并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4)科学态度与责任:学生能够认识到摩擦力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利用与防止,并能正确说出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形成科学探究的严谨态度。教 学 重 点 与 难 点 (1)理解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并能准确判断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特别是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区分。 (2)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压力和粗糙程度的关系,并能运用二力平衡原理测量滑动摩擦力。 (3)结合实际生活情境,分析摩擦力的利用与防止,提出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有效方法,体现物理知识与生活实践的紧密联系。媒体教具 (1)多媒体投影仪和电脑,用于展示与摩擦力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应用。 (2)实验器材包,包括弹簧测力计、木块、长木板、砂纸等,用于学生亲手操作,体验和测量摩擦力。 (3)互动式白板和配套软件,用于教师在课堂上实时绘制摩擦力的示意图,以及展示实验数据和结果。教法学法 实验法、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调整一、导入新课 体验:感受摩擦力的存在 教师活动:邀请学生将手掌压在桌面上,并缓慢滑动,感受桌面是否对手掌有阻碍作用。(学生体验后,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活动:亲身感受并描述体验到的阻碍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体验,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摩擦力的存在,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演示实验 1:测量滑动摩擦力 教师活动:在水平放置的长木板上放置一个木块,用弹簧测力计沿直线匀速拉动木块,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接着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化,思考其中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滑动摩擦力的存在,并引发学生进一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演示实验 2:感受静摩擦力 教师活动:用力推讲桌但未能推动,随后提问:为什么讲桌没有移动?(学生回答后,教师解释)这是因为存在静摩擦力。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问题,理解静摩擦力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初步理解静摩擦力的概念。 总结引入摩擦力的概念 教师活动:结合之前的实验和体验,引导学生归纳摩擦力的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做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学生活动:理解并记录摩擦力的概念。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系统地理解摩擦力的基本概念。 二、讲授新课 一、摩擦力 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并引导学生逐步总结出摩擦力的四个必要条件:①物体间必须接触;②有压力;③存在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④接触面粗糙。(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学生活动:小组内部讨论并分享讨论结果。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摩擦力的方向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根据之前体验判断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的方向。然后进一步解释,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滚动摩擦力的方向也与相对运动的趋势相反。 学生活动:通过体验判断摩擦力的方向,并尝试解释其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学生对摩擦力方向的理解。 静摩擦力的方向 教师活动:让学生体验用手拿着一摞书静止在空中,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之后,教师解释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的趋势相反。 学生活动:体验并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理解其原理。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操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静摩擦力的方向。 摩擦力的作用点 教师活动:请学生根据前面的体验判断摩擦力的作用点在哪里,然后总结摩擦力的作用点在接触面上。 学生活动:通过体验判断摩擦力的作用点,并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操作,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摩擦力的作用点。 例题讲解:画摩擦力的示意图 教师活动: 例 1:请画出图中木块受到的所有力的示意图。(学生尝试绘制,教师点评) 例 2:请画出图中木箱在水平方向上受到的所有力的示意图。(学生尝试绘制,教师点评) 例 3:请画出图中沿斜面下滑的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示意图。(学生尝试绘制,教师点评) 例 4:请画出图中人爬杆时在竖直方向上受到的所有力的示意图。(学生尝试绘制,教师点评) 学生活动:认真聆听,积极思维,掌握方法;动手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例题讲解,帮助学生掌握画摩擦力示意图的方法。 测量滑动摩擦力的方法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木块在水平长木板上匀速运动时共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如何测量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呢?引导学生利用二力平衡的条件,用弹簧测力计粗略地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问题,了解测量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掌握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具体方法。 实验:测量滑动摩擦力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分小组完成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实验。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并记录数据。 学生活动:分小组完成实验,边实验边记录数据。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学生对滑动摩擦力的认识和理解。 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教师活动:让学生对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进行猜想,并总结出主要因素:接触面所受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学生活动:猜想并记录可能的影响因素。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实验设计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记录表格,记录测量数据。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学生活动:独立完成设计,记录数据。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实验结果与结论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邀请小组代表展示学习成果,教师进行点评。 学生活动:小组代表展示学习成果,其他学生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 二、摩擦的利用与防止 判断摩擦的有益与有害 教师活动:让学生判断下列物体之间的摩擦,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有害的? (1)走路时鞋底与地面之间的摩擦。( ) (2)机器工作时运动部件之间的摩擦。( ) (3)拿起物体时手与物体之间的摩擦。( ) (4)汽车的刹车盘与刹车片之间的摩擦。( ) (5)门轴转动时合页产生的摩擦。( ) (6)轮船行驶时船体底面与水面之间的摩擦。( ) 学生活动:举手回答问题,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摩擦的有益与有害性。 增大摩擦的方法 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让学生小结出增大摩擦的两种方法。(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方法包括:①增大压力;②使接触面变粗糙。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思考并找出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加深学生对增大摩擦方法的理解。 减小摩擦的方法 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让学生小结出减小摩擦的两种有效方法。(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方法包括:①用滚动代替滑动;②使接触面隔开。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思考并找出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加深学生对减小摩擦方法的理解。 演示实验:比较滚动摩擦与滑动摩擦 教师活动:通过演示实验说明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教师演示并讲解。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并思考其中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直观展示,便于学生理解。 三、课堂小结 总结摩擦力的相关知识 教师活动: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做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产生条件:①物体间必须接触;②有压力;③存在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④接触面粗糙。 方向: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作用点:接触面上。 增大摩擦:①增大压力;②使接触面变粗糙。 减小摩擦:①用滚动代替滑动;②使接触面隔开。 学生活动:回顾并整理笔记,自主总结。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及时巩固所学知识。作业布置 (1)请学生绘制三种不同情境下的摩擦力示意图,并标明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2)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压力和粗糙程度的关系,并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现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