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1.2 滑轮 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下列简单机械中能够省力的是( )A.撬棍 B.镊子 C.钓鱼竿 D.定滑轮2.用下列装置将同一物体匀速提高h,不计滑轮重、绳重及摩擦,最省力的是( )A. B.C. D.3.如图所示是用滑轮匀速提升同一重物的三种方式,所用的拉力分别为、、,不计摩擦和滑轮自重,则( )A. B. C. D.4.如图所示的滑轮组,挂上钩码a、b 后,恰好静止,若不计动滑轮和绳子的自重及摩擦力的大小,在a、b下面再挂一个质量相等的钩码,将出现( ) A.a上升,b下降 B.a下降,b上升C.仍然保持静止 D.无法判断5.关于滑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使用动滑轮一定可以改变力的方向B.使用定滑轮一定可以省力C.定滑轮实质上是一种等臂杠杆D.动滑轮实质上是一种费力杠杆6.如图所示,天花板上挂着一个滑轮,绳绕过滑轮后两端分别连接A、B两物体,B放在光滑水平地面上,A、B都处于静止状态。A、B两物体所受重力为GA=6N,GB=9N,B的底面积,不计滑轮和绳的重力及摩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绳对A的拉力大小为9N B.绳对B的拉力大小为9NC.B对地面的压强为1×104Pa D.天花板所受拉力大小为15N7.如图是学生设计的一种垃圾投放装置的示意图,人向下拉吊把就能打开垃圾桶桶盖,非常方便、卫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装置中左边是定滑轮,右边是动滑轮B.使用该装置中的滑轮可以省力C.该装置中的两个滑轮都属于动滑轮D.使用该装置中的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8.如图所示,甲、乙两个滑轮组,它们吊着的物体都是900 N,作用在绳端的力分别为F甲和F乙,若不计滑轮本身的重力及摩擦力。当滑轮组处于平衡状态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F甲=300N;F乙=300N B.F甲=450N;F乙=450NC.F甲=300N;F乙=450N D.F甲=450N;F乙=300N9.如图所示,小欣同学只有一根绳子,他想把被风刮倒的甲树拉正,运用所学滑轮知识,他把绳子的一端系在乙树上,然后绕过甲树用力拉绳子。在甲树被拉起的过程中( )A.甲树相当于定滑轮B.乙树相当于动滑轮C.可以省距离D.如果不计绳重和摩擦,乙树受到200N拉力,则甲树受到的拉力为400N10.如图所示,物体A、B的重分别为40N、20N,动滑轮重为10N,此时物体A在水平面上向右以2m/s做匀速直线运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绳子和滑轮间的摩擦不计)( )A.A物体所受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左大小为10NB.B物体下落速度为1m/sC.若用力F向左拉物体A,使物体A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所需力的大小为15ND.若用F=15N向左拉物体A,可以使物体A向左做加速直线运动二、填空题11.图甲国旗杆顶部这一机械的作用是 ;图乙是用于松紧内六角螺丝的扳手,AB>BC,其使用方法如图丙、丁所示,该工具使用时是一个 (选填“滑轮”或“轮轴”),图 (选填“丙”或“丁”)中的方法可以更轻松的拧动螺丝。12.如图所示,一物体重500N,滑轮重100N、绳重和摩擦均忽略不计,要拉起这个物体甲图中需 N拉力,乙图中需 N拉力。 13.使用图所示的滑轮分别匀速提起重为10牛的物体,以滑轮为参照物,物体是 的(选填“运动”或“静止”)。当绳子自由端被提升2米时,物体提升 米;若不计摩擦和滑轮重力,则拉力F1大小为 牛。14.如图所示,A、B为两个滑轮,若物体与地面的滑动摩擦力为30N,不计绳重和滑轮摩擦要使沿水平方向匀速运动2m,绳子端的拉力为 N,此时,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为 m;为 N,此时,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为 m。15.如图所示,取两根光滑的木棍甲、乙,将绳子的一端系在甲木棍上,再依次绕过两根木棍。甲、乙两根木棍分别由两位同学在木棍的两端握紧。用力缓慢拉绳子的自由端, (甲/乙)木棍受到绳子的拉力更大,若将甲、乙木棍长度增长,木棍受到绳子的拉力 (变大/变小/不变)。三、作图题16.根据拉力F和总重力G的关系,画出对应的滑轮组绕线方式(不计绳子重和摩擦)。四、实验题17.如图所示是小海同学“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特点”的实验装置,实验中测得数据如下表所示:钩码重G/N 钩码升高高度h/m 测力计示数F/N 测力计移动距离s/m甲 0.98 0.2 0.98 0.2乙 0.98 0.2 1.02 0.2丙 0.98 0.2 0.55 0.4(1)比较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大小,可知:使用动滑轮的好处是 ;(2)把钩码升高相同的高度,比较(b)和(c)实验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可知:使用动滑轮 ,所以在提升重物的过程中,如果要同时兼顾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则应选择滑轮组 ;(3)请在图(d)中画出最省力的绕线方式。18.在“探究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工作时的特点”的实验中:(1)在探究定滑轮工作的特点时,照图乙操作,觉得读数不方便,于是把测力计倒过来,即测力计吊环系在拉绳上,用手拉挂钩,测力计的示数 (变大/变小/不变);(2)在探究动滑轮工作特点时,先测出钩码和动滑轮的总重力,然后按照图丙组装动滑轮,实验时, 向上拉弹簧测力计,使钩码 上升,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该实验至少要测量三组数据的目的是 。五、计算题19.工人利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在20s内将重为400N的物体向上匀速提起2m,所用拉力为250N,不计绳重和摩擦。(1)求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2)求动滑轮的重G动;(3)若用此滑轮组将重为900N的物体竖直向上匀速提升,拉力应为多大?20.如图所示,通过滑轮组用200N的拉力在20s内将重为480N的物体匀速提高2m,(不计绳重和摩擦),求:(1)动滑轮重;(2)绳自由端的移动速度为多大?(3)若重物再增加150N,要使重物匀速上升,作用在绳自由端的拉力至少多大?《11.2 滑轮 同步练习--2025-2026学年苏科版(2024)物理九年级上册》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D C A C C D D D B1.A【详解】A.撬棍在使用时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属于省力杠杆,故A符合题意;B.镊子在使用时动力臂小于阻力臂,为费力杠杆,故B不符合题意;C.钓鱼竿在使用时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属于费力杠杆,故C不符合题意;D.定滑轮的实质是等臂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2.D【详解】A.图为定滑轮,不能省力,则B.图为动滑轮,可以省一半的力,则C.图为滑轮组,由2段绳子承担物重,则D.图为滑轮组,由3段绳子承担物重,则由以上分析可知,D图滑轮组最省力,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3.C【详解】左图为动滑轮,不计摩擦和滑轮自重,则拉力大小为;中图为动滑轮,拉力施加在滑轮轴上,不计摩擦和滑轮自重,则拉力大小为;右图为定滑轮,不计摩擦和滑轮自重,则力大小为;所以,三个拉力大小关系为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4.A【详解】由于a物体连接的滑轮随a物体一起运动,所以与a物体一起运动的滑轮为动滑轮,由图可知,动滑轮上有2股绳,动滑轮能省力,则在a、b下面再挂一个质量相等的钩码时,b物体所在的绳端增大的拉力为钩码的重力,动滑轮上2股绳子增大的拉力为钩码的重力的一半,所以绳端的拉力大于动滑轮上2股绳子的拉力,所以a上升,b下降,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5.C【详解】AD.动滑轮实质是一个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使用动滑轮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故AD错误;BC.定滑轮的本质是等臂杠杆,使用时既不省力也不费力,优点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故B错误,C正确。故选C。6.C【详解】A.由图可知,A处于静止状态,则绳对A的拉力和A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则绳对A的拉力大小为FA=GA=6N故A错误;B.使用定滑轮不能改变力的大小,且同一根绳子的拉力相等,所以绳对B的拉力为6N,故B错误;C.B受到三个力的作用:竖直向下的重力、竖直向上的支持力和竖直向上的拉力,则地面对B的支持力大小为FB支=GB-FB=9N-6N=3NB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B的支持力是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B对地面的压力FB=FB支=3NB对地面的压强为故C正确;D.定滑轮受到向下的拉力为2×6N=12N不计滑轮和绳的重力及摩擦,则天花板所受拉力大小等于12N,故D错误。故选C。7.D【详解】A.由题意可知,本题中的垃圾投放装置只需为了方便而改变力的方向即可,所以该装置中左、右两边均为定滑轮,故A错误;B.因为本题中的装置只有定滑轮,根据定滑轮的特点可知,本装置不能省力,故B错误;C.由题意可知,该装置中的两个滑轮都属于定滑轮,故C错误;D.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本装置中的滑轮均为定滑轮,所以可以根据需要来改变力的方向,故D正确。故选D。8.D【详解】由图可知,滑轮组甲中绳子承重段数,滑轮组乙中绳子承重段数,不考虑滑轮本身受到的重力和摩擦力,左图中滑轮组绳子自由端拉力为右图中滑轮组绳子自由端拉力为故ABC错误;D正确。故选D。9.D【详解】AB.把绳子的一端系在乙树上,然后绕过甲树用力拉绳子时,甲的树干要移动,而乙树不动,乙树并非动滑轮,则甲的树干相当于动滑轮,故AB不符合题意;C.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但费距离,故C不符合题意;D.拉甲树干的绳子段数是2,不计绳重和摩擦,拉甲树的力由小欣和乙树的拉力共同平均分担,如果乙树受到的拉力大小为200N,等于1段绳子的拉力,则小欣对绳子的拉力F=F乙=200 N则甲树受到的拉力为F甲=nF=2×200N=400N故D符合题意。故选D。10.B【详解】A.由图知,动滑轮上有2段绳子承担物重,所以由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规律可知,物体A受到的拉力为FA'=FA=15N此时物体A在水平面上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则物体A受到的摩擦力为f=FA'=15N故A错误;B.由v绳=2v动可知,B物体下落速度为故B正确;CD.当物体A向左运动时,由于物体A对水平面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均不变,则物体A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不变,方向水平向右。若要使物体A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则向左拉物体A的力F=f+FA'=15N+15N=30N则要使物体A向左做加速直线运动,由二力平衡的知识可知,向左拉物体A的力F拉>30N,故CD错误。故选B。11. 改变力的方向 轮轴 丙【详解】[1]图甲中国旗杆顶部的机械是定滑轮,定滑轮的实质是等臂杠杆,其作用是改变力的方向,在升旗时,向下拉绳子,国旗就会向上运动。[2]图乙用于松紧内六角螺丝的扳手,在使用时,以螺丝的中心为轴转动,符合轮轴的特征(轮轴由轮和轴组成,能绕共同轴线旋转的机械),所以该工具使用时是一个轮轴。[3]轮轴的实质是可以连续转动的杠杆,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为动力和阻力,、为动力臂和阻力臂),在阻力和阻力臂一定时,动力臂越大,动力越小。由图可知,图丙中动力作用在点,动力臂为AB;图丁中动力作用在点,动力臂为BC,所以图丙中的动力臂更大,使用图丙中的方法可以更轻松的拧动螺丝。12. 500 300【详解】[1]由题知,绳重和摩擦均忽略不计,左图使用的是定滑轮,定滑轮不省力,所以拉力为F1=G=500N[2]右图使用的是动滑轮,动滑轮拉力是下面总重力的一半13. 静止 1 5【详解】[1]如图所示物体相对于滑轮的位置保持不变,所以以滑轮为参照物,物体是静止的。[2][3]如图所示该滑轮为动滑轮,根据动滑轮的特点知s=2h,所以物体提升的高度若不计摩擦和滑轮重力,则拉力F1大小为14. 30 2 15 4【详解】[1][2]A滑轮为定滑轮,定滑轮不省力也不费距离,不考虑绳重和滑轮摩擦时,拉力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3][4]B滑轮为动滑轮,不考虑绳重和滑轮摩擦时,拉力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为15. 甲 不变【详解】[1]由图可知,甲木棍上有5段绳子相连,乙木棍上有4段绳子相连,且每段绳子上的拉力大小相等,所以甲受到的拉力大于乙受到的拉力。[2]木棍受到绳子的拉力与木棍的长度无关,故将甲、乙木棍长度增长,木棍受到绳子的拉力不变。16.【详解】滑轮组的省力情况与承担物重的绳子的股数(连在动滑轮上绳子的段数)有关,当承担物重的绳子的股数为n时,拉力F和总重力G的关系为答案如图所示:17. 可省力 要多移动距离 (d)【详解】(1)[1]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图(a)中,测力计示数为0.98N,即钩码的重力为0.98N,图(b)中测力计示数为1.02N,在图(c)中,测力计示数为0.55N,因拉力F=0.55N故使用动滑轮的好处是可省力。(2)[2]由表中数据,把钩码升高的高度均为0.2m,(b)和(c)中测力计移动的距离分别为0.2m和0.4m,因把钩码升高的高度0.2m小于0.4m,可知:使用动滑轮要多移动离。[3]所以在提升重物的过程中,如果要同时兼顾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既省力也要改变力的方向,则应选择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d)。(3)[4]由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绳子的有效段数可为2或3,要求画出最省力的绕线方式,故绳子的有效段数为3,绳子的一端先从动滑轮的挂钩上连起,如下所示:18.(1)变小(2) 匀速竖直 匀速 为了得到普遍的规律【详解】(1)测力计倒过来使用时,弹簧测力计受力情况是:受到向上绳子的拉力(大小等于钩码重),受到向下的重力和手的向下拉力。这时测力计测量的是手向下的拉力,大小等于绳子自由端的拉力与测力计的重力之差。所以在匀速拉动时,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知实验会造成测量值会小于向上绳子的拉力即钩码重。所以,测力计的示数变小。(2)[1][2]在探究动滑轮工作的特点时,由于绳子拉起动滑轮和物体,故先测出物体的总重力,然后按照图丙组装动滑轮,实验时,应匀速竖直向上拉弹簧测力计,使钩码匀速上升,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3]实验至少要测量三组数据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普遍的规律,防止偶然性的发生。19.(1)4m(2)100N(3)500N【详解】(1)由图可知,承担物重的绳子股数n为2,则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2)由可知,动滑轮的重(3)由可知,若用此滑轮组将重为900N的物体竖直向上匀速提升,拉力应为20.(1)120N;(2)0.3m/s;(3)250N【详解】解:(1)由图可知,承担重物的绳子股数n=3,所以绳端的拉力为变形可得,动滑轮的重力为G动=3F-G=3×200N-480N=120N(2)物体移动的速度为自由端移动的速度为;(3)若重物再增加150N,要使重物匀速上升,作用在绳自由端的拉力答:(1)动滑轮重为120N;(2)绳自由端的移动速度为;(3)若重物再增加150N,要使重物匀速上升,作用在绳自由端的拉力至少为250N。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