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核心素养】6.14.1《血液》第1课时 教学课件(共27张PPT)+教学设计-新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教材核心素养】6.14.1《血液》第1课时 教学课件(共27张PPT)+教学设计-新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第14章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
第1节 血液(第1课时)
年级 八年级 授课时间 1课时
课题 第1节 血液(第1课时)
教材分析 《血液》位于教材第 14 章第 1 节第 1 课时,在知识体系中衔接循环系统知识,起着承上启下作用。教材先通过生活中抽血化验引入,激发学生兴趣,随后呈现血液分层实验,直观展示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降低理解难度。详细阐述血浆成分及运输功能,以及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形态、结构和功能,结合生活中贫血、伤口愈合等现象,强化知识与生活联系,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知识框架,培养其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为后续学习血型、输血及血液循环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组成,能说出各成分的形态特点;了解血浆的主要成分和功能,以及三种血细胞的功能。 2.通过观察血液分层现象和血细胞涂片,提高观察与分析能力;能结合实验现象区分血浆与血清的差异。 3.认识血液对人体的重要性,初步形成珍爱生命、关注健康的意识,为后续学习血型与输血知识奠定基础。 【素养目标】 生命观念:通过分析血液各成分的结构与功能,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理解血液对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 科学思维:基于对血液分层实验、血细胞涂片观察结果,进行归纳与概括,提升逻辑思维能力,能运用所学解释贫血、炎症等生活现象。 科学探究:积极参与实验观察,学会记录、分析实验数据,尝试探究血液成分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培养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能力。 社会责任:认识到血液健康的重要性,形成关注自身及他人健康的意识,了解献血等公益行为对社会的意义 。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组成,熟知各成分的形态特点。理解血浆的主要成分及功能,明确三种血细胞各自的功能。 【教学难点】 学会通过观察血液分层现象和血细胞涂片获取关键信息。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 展示生活中人们去医院抽血化验的图片或小视频,提问引导:“同学们,大家看,很多人去医院看病时,医生经常会让他们先抽血化验。那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抽血能帮助医生判断我们的身体状况呢?血液里面到底有什么奥秘呢?” 学生们思考问题,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可能会回答血液里有营养物质,或者觉得血液能反映身体是否健康等,小组内进行简单交流讨论,分享自己的想法。
新知探究 活动1:血液的组成 1.拿出准备好的加了抗凝剂后已分层的血液标本(或展示清晰的分层血液图片、视频),介绍实验过程:“同学们,这是加入抗凝剂的血液,经过一段时间静置后,出现了分层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血液分层情况,提问:“大家仔细观察,看看血液分成了几层?每层的颜色和状态是怎样的?” 2.结合教材讲解,总结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指出上层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是血浆,约占血液总量的 55%;下层呈红色、不透明的部分是红细胞,占血液总量的约 45%;中间很薄的一层白色物质是白细胞和血小板。并利用 PPT 展示血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示意图,帮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各成分。 3.讲解血浆的成分,通过图表展示血浆中,水约占 91.5%,其余约 7% 为蛋白质,约 1.5% 为氨基酸、葡萄糖、无机盐等。介绍血浆的主要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营养物质、代谢废物等,联系生活举例说明,如我们吃进去的营养物质通过血浆运输到身体各处细胞,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也通过血浆运输到排泄器官排出体外。 1.认真观察血液分层现象,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描述各层血液的特征。 2.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对照 PPT 上的图表,理解血浆成分及功能,思考老师所举例子,加深对血浆功能的认识,在笔记本上记录血液组成及血浆相关知识要点。
活动2:血细胞 红细胞 展示红细胞的电镜图片和血涂片上红细胞的图像,介绍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无细胞核,让学生观察其形态特点。 讲解红细胞呈现红色是因为含有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通过动画演示或简单比喻说明血红蛋白的特性:在氧气浓度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气浓度低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 引导学生根据血红蛋白的特性,思考并总结红细胞的功能,提问:“红细胞具有这样的特性,那它在我们身体里有什么作用呢?” 随后明确指出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和部分二氧化碳,联系生活中高原地区人们红细胞数量增多,帮助学生理解红细胞运输氧功能的重要性。 2.白细胞: 展示白细胞的多种形态图片,强调白细胞有细胞核,体积比红细胞大。介绍白细胞的分类(有粒白细胞和无粒白细胞,有粒白细胞又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无粒白细胞有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两种),但不做过深讲解,仅让学生对白细胞的多样性有初步认识。 讲述白细胞的功能时,结合生活实例,如当身体某部位被细菌感染时,白细胞会穿过毛细血管壁,聚集到感染处吞噬病菌,所以伤口化脓时流出的脓液中含有病菌及死亡的白细胞。由此引导学生总结白细胞的功能是防御和保护,对人体有免疫作用。 说明白细胞计数是临床化验的重要项目,人体受病菌感染时,血中的白细胞总数会高于正常,感染处也会聚集大量白细胞。 3.血小板: 展示血小板的图片,介绍血小板形状不规则,无细胞核,是骨髓巨核细胞胞质部分脱落的胞质小块。 结合生活中皮肤划破后不久会自然止血的现象,提问:“为什么皮肤出血后会自然止血呢?” 引导学生思考血小板的作用。讲解血小板在出血的伤口处聚集成团,并破裂释放出一种物质凝集素,使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纤维蛋白交织成网,把血细胞网罗在内,形成血块而凝固,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由此得出血小板有止血和促进凝血的作用。 提及有一种遗传病叫血友病,患者的血小板很难破裂,不能释放出促血液凝固的物质凝集素,因此血管遇上大的损伤,无法止血而危及生命,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血小板功能的重要性。 1.红细胞:观察红细胞的形态图片,理解其形态与功能的适应性,思考血红蛋白特性与红细胞运输氧功能的关系,积极回答老师提问,总结红细胞功能,记录相关知识。 2.白细胞:观察白细胞图片,听老师讲述白细胞相关知识,联系生活中身体发炎的经历,理解白细胞防御保护功能,了解白细胞计数在医学检测中的意义。 3.血小板:思考皮肤出血自然止血的原因,在老师引导下理解血小板止血和凝血的过程及作用,对血友病等特殊情况表示好奇,加深对血小板功能重要性的认识,做好笔记。
【习题巩固】 1.如图为血液分层示意图,其中③的作用是(  ) A.运输氧 B.将病菌包围、吞噬 C.促进止血,加速凝血 D.运载血细胞,运输营养物质和废物 【答案】A 【分析】图中,血液出现分层现象时,会分为三层:①上面是淡黄色半透明的血浆,②中间有一层白的是白细胞和血小板,③最下面一层是暗红色的红细胞。 【详解】A.③红细胞是数量最多的血细胞,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呈两面凹圆饼状,富含血红蛋白,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A正确。 B.白细胞是数量最少的血细胞,有细胞核,但比红细胞大,能吞噬病菌,有防御保护功能,白细胞在②位置,B错误。 C.血小板是体积最小的血细胞,在显微镜下基本上看不到,无细胞核,形状不规则,有止血和凝血的作用,能释放与血液凝固有关的物质,血小板在②位置,C错误。 D.①血浆呈现淡黄色、半透明,约占血液总量的55%,主要成分为水(90%),还有血浆蛋白(7%),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等(3%)。血浆有运载血细胞,运输营养物质和废物的功能,D错误。 故选A。 2.人造“塑料血”是一种由可携带铁原子的塑料分子构成的短时血液替代品,它能像血红蛋白一样将氧气输送至全身。人造“塑料血”的功能主要相当于人体血液中的( ) A.血浆 B.红细胞 C.白细胞 D.血小板 【答案】B 【分析】血液中,血浆运载血细胞、运输营养与废物;红细胞含血红蛋白,能结合、分离氧以运输;白细胞司职免疫防御,吞噬病菌;血小板用于止血凝血。人造 “塑料血” 可像血红蛋白般输送氧气,与红细胞运输氧的功能契合。 【详解】A.血浆主要成分是水、蛋白质等,它为血细胞运输提供载体环境,负责运输葡萄糖、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和尿素等废物,但不能像血红蛋白一样运输氧,故A不符合题意。 B.人造“塑料血”能像血红蛋白一样将氧气输送至全身,而红细胞的核心功能就是依靠血红蛋白运输氧,所以人造“塑料血”功能相当于红细胞,故B符合题意。 C.白细胞能识别并吞噬侵入人体的病菌,参与免疫反应,不承担运输氧的任务,故C不符合题意。 D.血小板在血管破损时聚集形成血栓,释放促进凝血物质,不参与氧气运输,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下图是小林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人血涂片,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①是红细胞 B.②是白细胞 C.③是血小板 D.④是细胞质 【答案】A 【分析】血液由④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由①红细胞、②血小板和③白细胞组成。血液的功能:运输功能;防御和保护功能。 【详解】血液由④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浆的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代谢废物;血细胞包括①红细胞、②血小板和③白细胞。红细胞是数量最多的血细胞,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富含血红蛋白,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也运输一部分二氧化碳。血小板是体积最小的血细胞,无细胞核,形状不规则,有止血和凝血的作用。白细胞是数量最少的血细胞,有细胞核,但比红细胞大,能吞噬病菌,有防御保护功能,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在观察人血涂片时,视野中看到数目最多的血细胞是(  ) A.红细胞 B.白细胞 C.血小板 D.红细胞和血小板 【答案】A 【分析】人血涂片中,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其中红细胞数量最多,白细胞体积最大但数量最少,血小板体积最小但数量介于红细胞和白细胞之间。 【详解】A.红细胞是数量最多的血细胞,负责运输氧气,故A符合题意。 B.白细胞数量最少,主要起免疫作用,故B不符合题意。 C.血小板数量虽多于白细胞,但远少于红细胞,故C不符合题意。 D.红细胞数量显著多于血小板,因此两者并列最多的说法错误,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人受伤流血时,具有止血功效的血细胞是(  ) A.红细胞 B.白细胞 C.血小板 D.造血干细胞 【答案】C 【分析】血液中的三种血细胞是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详解】红细胞的功能主要是运输氧气;白细胞具有防御疾病的作用;血小板具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造血干细胞能通过细胞分化形成其他类型的血细胞,所以当人体受伤流血时,具有止血和凝血作用的血液成分是血小板,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在习题巩固环节,学生将完成以下活动: 独立完成5道选择题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第14章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1节 血液(第1课时)
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 本次课时教学基本达成目标,但存在不足。实验观察环节,部分学生对血液分层现象理解不深,需加强引导对比加与不加抗凝剂的差异。血细胞功能讲解时,学生对红细胞运输氧的原理及白细胞吞噬病菌的过程理解模糊,可结合动画增强直观性。课堂互动中,学生对化验单数据的分析能力较弱,后续应增加案例讨论。此外,时间分配稍显紧张,需优化实验操作指导,确保学生充分参与,提升对血液重要性的认知。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7张PPT)
第14章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
第1节 血液(第1课时)
第六单元 人体的生理活动
苏科版(新教材)生物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掌握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组成,熟知各成分的形态特点。
理解血浆的主要成分及功能,明确三种血细胞各自的功能。
学会通过观察血液分层现象和血细胞涂片获取关键信息。
1.知道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组成,能说出各成分的形态特点;了解血浆的主要成分和功能,以及三种血细胞的功能。
2.通过观察血液分层现象和血细胞涂片,提高观察与分析能力;能结合实验现象区分血浆与血清的差异。
3.认识血液对人体的重要性,初步形成珍爱生命、关注健康的意识,为后续学习血型与输血知识奠定基础。
课前须知
课堂导入
小调查:从 “受伤流血” 谈血液。。。
同学们有没有过不小心擦伤、磕碰流血的经历?看到流血时你第一反应是什么?
为什么伤口会止血?血液在我们身体里到底扮演着什么角色?如果有人失血过多,医生会怎么做?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揭开血液的神秘面纱,探究它的组成和功能 ——《血液》。
新知讲授
活动1:血液的成分
观察血液的分层现象
自主学习(4 分钟)
阅读课本P34-35“观察血液的分层现象”的相关内容,思考:
1.含有抗凝剂的血液,静置一段时间后,分为几层?
各层什么颜色?
它们分别为血液的什么成分
2.不加抗凝剂的血液,静置一段时间后,分为几层?
分别是什么成分?
新知讲授
活动1:血液的成分
观察血液的分层现象
加抗凝剂
不加抗凝剂
上层:血浆,淡黄色,半透明液体
中层:白细胞、血小板,很薄的一层白色物质
下层:红细胞,暗红色,不透明
血清
上方:淡黄色透明液体
血块
下方:红色固体
新知讲授
活动1:血液的成分
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
血浆
血细胞
淡黄色
半透明
白色
暗红色
不透明
(约50%)
血液
(约50%)
2.血浆的主要功能
水(约占91%~92%)
蛋白质(约占7%)
葡萄糖(约占0.1%)
无机盐(约占0.9%)
废物如二氧化碳
尿素(少量)
1.血浆的主要成分
a.运载血细胞;
b.运输养料和废物.
新知讲授
活动1:血液的成分
深度学习:比较血液、血浆、血清、血块成分的差异
名称 成分
血液 血浆+血细胞
血浆 含纤维蛋白原
血清 不含纤维蛋白原的血浆
血块 固体纤维蛋白+血细胞
纤维蛋白原不发生变化,仍然是可溶性的
纤维蛋白原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块
新知讲授
活动1:血液的成分
1.加抗凝剂的试管和不加抗凝剂的试管中出现的血液分层现象有什么不同?血液的成分包括哪几部分?
2.护士为患者抽血化验时,使用的一些试管中会加抗凝剂,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新知讲授
小组讨论
2.护士为患者抽血化验时,使用的一些试管中会加抗凝剂,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新知讲授
小组讨论
血液离开身体后会自己 “凝固”。加抗凝剂就是为了让血液 “不凝固”,这样才能顺利完成化验,帮助医生判断我们的身体状况。
新知讲授
活动1:血液的成分
用显微镜观察人的血细胞涂片
自主学习(3 分钟)
请阅读课本P36-37关于三种血细胞的介绍,完成表格内容。
血细胞 形态结构 大小 数量 功能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新知讲授
活动1:血液的成分
1
2
3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1. 形态结构:
人和大多数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 ,呈两面中央 。
3.功能 :运输 和部分 。
细胞核
凹陷的圆饼状


血红蛋白



二氧化碳
2. 红细胞里含有一种___色含___的蛋白质叫__________ ,使红细胞呈现____色,血液也呈现___色。
在氧浓度 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 在氧浓度 的地方又容易与氧分离。


我是人体
搬运工
新知讲授
活动1:血液的成分
红细胞
血液都是红色的吗?
蚯蚓
玫瑰色血
蜘蛛
青绿色血
虾、蜗牛、河蚌
淡蓝色血
扁螅虫
一会红色
一会绿色
田螺
奶白血
在动物界不止血红蛋白一种,还有血绿蛋白、血青蛋白、血蓝蛋白、血褐蛋白等。血液的颜色是由存在于血浆或血细胞中的血色蛋白决定的。
新知讲授
活动1:血液的成分
红细胞
2. 功能 :
1. 形态结构:
有多种, 都有 ,比红细胞 ,
数量 。
细胞核


防御
保护
能吞噬侵入人体内的病菌,具有 和 作用。
我是
人体卫士
新知讲授
活动1:血液的成分
白细胞
白细胞吞噬细菌3D演示
新知讲授
活动1:血液的成分
白细胞
1. 形态结构:形状 ,没有 ,是
最 的血细胞,在光学显微镜下一般不易观察到。
2. 功能 :血小板具有 和 的功能。
不规则
细胞核

止血
凝血
我是
修理工
血小板凝血演示
新知讲授
活动1:血液的成分
血小板
血液中含有大量的血细胞,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与血浆共同构成血液,共同完成物质运输等功能。因此,血液是一种组织,属于结缔组织。
因血液可以流动,故称流动的组织。
新知讲授
思维探索:为什么称血液为流动的组织?
(1)红细胞呈现红色的原因是什么?其形态与功能有何适应性?
(2)当身体某部位被细菌感染时,哪种血细胞的数量会增多?为什么?
(3)皮肤划破后会自然止血,这与哪种血细胞有关?
新知讲授
小组讨论
白细胞的数量会增多。因为白细胞具有防御和保护作用,能穿过毛细血管壁聚集到感染部位,吞噬病菌,从而消灭病原体,所以感染时其数量会增加以增强防御能力。
(2)当身体某部位被细菌感染时,哪种血细胞的数量会增多?为什么?
(3)皮肤划破后会自然止血,这与哪种血细胞有关?
新知讲授
小组讨论
红细胞呈现红色是因为含有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两面凹的圆饼状形态增大了细胞的表面积,有利于血红蛋白与氧充分接触,提高气体交换效率,适应其运输氧和部分二氧化碳的功能。
(3)皮肤划破后会自然止血,这与哪种血细胞有关?
新知讲授
小组讨论
与血小板有关。血小板会在伤口处迅速聚集成团,堵塞伤口,同时释放一些促进血液凝固的物质,加速血液凝固,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
为什么高原地区的人们红细胞数量会增多?
新知讲授
拓展思考
高原地区空气稀薄,氧含量低。为了满足身体对氧的需求,人体会通过增加红细胞的数量来提高血液运输氧的能力,这是身体对高原环境的一种适应性调节。
课堂小结
1.如图为血液分层示意图,其中③的作用是(  )
A.运输氧
B.将病菌包围、吞噬
C.促进止血,加速凝血
D.运载血细胞,运输营养物质和废物
A
课堂练习
2.下图是小林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人血涂片,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①是红细胞 B.②是白细胞 C.③是血小板 D.④是细胞质
课堂练习
A
3.人造“塑料血”是一种由可携带铁原子的塑料分子构成的短时血液替代品,它能像血红蛋白一样将氧气输送至全身。人造“塑料血”的功能主要相当于人体血液中的( )
A.血浆 B.红细胞 C.白细胞 D.血小板
4.在观察人血涂片时,视野中看到数目最多的血细胞是(  )
A.红细胞 B.白细胞
C.血小板 D.红细胞和血小板
5.人受伤流血时,具有止血功效的血细胞是(  )
A.红细胞 B.白细胞
C.血小板 D.造血干细胞
A
B
课堂练习
C
第6单元 人体的生理活动
第14章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新教材
THANKS
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