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15.1.2 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导学案)能准确描述吸入气体与呼出气体的成分差异,并解释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说明气体交换的原理是扩散作用,能清晰阐述肺泡与血液、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列举鼻炎、气管炎、哮喘、肺炎等常见呼吸系统疾病,描述其典型症状及影响的部位,掌握戴口罩、通风等呼吸系统保健措施。通过探究气体交换过程,培养观察、分析和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了解呼吸系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生活的意识,主动养成保护呼吸系统的良好习惯。【学习重点】气体交换的原理(扩散作用)。肺泡与血液、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及呼吸系统保健措施。【学习难点】理解扩散作用在气体交换中的具体应用,即气体如何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将气体交换的理论知识与生活中的呼吸系统保健实践相结合。请思考:人在呼吸时,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可能在成分上存在差异吗?如果有,可能是什么差异?你知道哪些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请列举 1-2 种。活动一:分析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的成分变化提出问题: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的成分有什么不同?实验分析:参考教材中的实验装置图(图 15-10),该实验利用了澄清石灰水遇二氧化碳会变浑浊的特性。实验操作:吸气时,夹紧 B 试管的橡皮管,使吸入的空气经过 A 试管;呼气时,夹紧 A 试管的橡皮管,使呼出的气体经过 B 试管。观察现象:A 试管中澄清石灰水_______,B 试管中澄清石灰水_______。得出结论:呼出气体中_______的含量比吸入气体中的多。数据对比:分析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成分对比表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_______,二氧化碳的含量_______。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人体细胞进行_______作用时,消耗了氧气,产生了二氧化碳。活动 2:理解气体交换原理(扩散作用)体验活动:香水味从_______浓度向_______浓度扩散。原理:气体总是从_______浓度向_______浓度扩散。活动 3: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交换过程:肺泡内氧气_______血液,血液中二氧化碳_______肺泡。活动 4:血液与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细胞呼吸消耗_______,产生_______。交换过程:血液中氧气_______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中二氧化碳_______血液。活动五:了解呼吸系统保健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填写表格哮喘发病机制:结合图 15-12,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支气管管道与正常情况相比,变得_______且有_______,这会导致气体进出肺时阻力_______,从而引发喘息、咳嗽等症状。呼吸系统保健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和生活实际,列举至少 3 条保护呼吸系统的措施:一、选择题1.与吸入的空气相比,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量增多的是( )A.二氧化碳 B.氧气C.氮气 D.一氧化碳2.分析人体从鼻孔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成分比较图,得出一些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A.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B.吸入的空气中的氧气只有部分进入血液C.人体能产生稀有气体D.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所占的比例比水汽大3.如图是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①、②代表的气体分别是( )A.①氧气,②二氧化碳 B.①二氧化碳,②氧气C.①二氧化碳,②二氧化碳 D.①氧气,②氧气面罩式雾化经常用于治疗支气管炎或肺炎,雾化器将药液分散为小颗粒,小颗粒药物可通过口和鼻到达病变部位,据此完成下列小题。4.雾化药物经过口、鼻吸入,到达肺泡前依次经过的位置是( )A.咽、喉、气管、支气管 B.喉、咽、气管、支气管C.喉、食道、气管、支气管 D.咽、食道、气管、支气管5.雾化吸入药物时,膈肌的状态和位置是( )A.收缩、下降 B.收缩、上升C.舒张、下降 D.舒张、上升6.有些肺炎重症患者,肺泡内会形成一层透明的膜,就像在肺泡内表面刷了一层浆糊,主要阻碍了呼吸过程中的( )A.A B.B C.C D.D7.俯卧位通气是一种简单、经济、有效的呼吸治疗方式,可以帮助排出痰液,有效改善患者血氧饱和度,延缓肺部病情,从而改善全身症状。下列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A.俯卧位时,有利于排出口腔部位产生的痰液B.俯卧位时,有利于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C.俯卧位时,气体经口→喉→咽→气管→支气管进入肺D.患者肺部感染说明呼吸道对空气没有处理能力8.如图为人体呼吸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过程③中二氧化碳的运输主要靠血浆B.过程②后,血液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C.过程①表示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通过呼吸运动实现D.过程②④都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9.与吸入的气体相比,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这些二氧化碳来自( )A.肺泡 B.心脏 C.血液 D.组织细胞10.人体呼吸时,吸入气体与呼出气体相比,含量增多的是( )A.二氧化碳 B.水蒸气 C.氮气 D.氧气二、综合题11.图1是人体呼吸系统结构示意图,图2是利用海姆立克急救法的图示,图3是某健康人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1)食物和气体的共同通道是[ ] 。(2)图1中⑥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3)人体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气体相比,其成分变化是 。(4)若呼吸道被异物阻塞,危急情况下可采用图2中海姆立克急救法实施救助。据图分析,对儿童和成年人进行急救时,应快速向后上方挤压其上腹部,挤压会导致被救者膈顶上升,胸腔容积变小,气体推动阻塞物向外移动,此过程对应图3曲线 段。12.呼吸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首要条件。图甲是人体呼吸系统组成示意图,图乙是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全过程示意图。图丙模拟的是人体内某一结构与呼吸运动的关系模型,图丁是某人在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请回答:(1)图甲中⑦是 ,它可以保证气流的畅通。(2)图乙中的一为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是通过 实现的。(3)人体吸入的氧气最终要进入图乙中的[②] ,参与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4)图丙中D模拟的结构是 ,胸廓容积的扩大和缩小与它的运动有关。(5)图丁中OB段人体的肋间肌处于 状态。观察身边家人或同学的呼吸习惯,看看是否存在不利于呼吸系统健康的行为,若有,请给予合理的改进建议。查阅资料,了解 PM2.5 对呼吸系统的危害以及如何有效预防 PM2.5 对人体的伤害。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15.1.2 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导学案)能准确描述吸入气体与呼出气体的成分差异,并解释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说明气体交换的原理是扩散作用,能清晰阐述肺泡与血液、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列举鼻炎、气管炎、哮喘、肺炎等常见呼吸系统疾病,描述其典型症状及影响的部位,掌握戴口罩、通风等呼吸系统保健措施。通过探究气体交换过程,培养观察、分析和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了解呼吸系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生活的意识,主动养成保护呼吸系统的良好习惯。【学习重点】气体交换的原理(扩散作用)。肺泡与血液、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及呼吸系统保健措施。【学习难点】理解扩散作用在气体交换中的具体应用,即气体如何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将气体交换的理论知识与生活中的呼吸系统保健实践相结合。请思考:人在呼吸时,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可能在成分上存在差异吗?有如果有,可能是什么差异?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_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你知道哪些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请列举 1-2 种。略活动一:分析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的成分变化提出问题: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的成分有什么不同?实验分析:参考教材中的实验装置图(图 15-10),该实验利用了澄清石灰水遇二氧化碳会变浑浊的特性。实验操作:吸气时,夹紧 B 试管的橡皮管,使吸入的空气经过 A 试管;呼气时,夹紧 A 试管的橡皮管,使呼出的气体经过 B 试管。观察现象:A 试管中澄清石灰水无明显浑浊,B 试管中澄清石灰水浑浊。得出结论: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吸入气体中的多。数据对比:分析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成分对比表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_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人体细胞进行二氧化碳作用时,消耗了氧气,产生了二氧化碳。活动 2:理解气体交换原理(扩散作用)体验活动:香水味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原理:气体总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活动 3: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交换过程:肺泡内氧气进入血液,血液中二氧化碳进入肺泡。活动 4:血液与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细胞呼吸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交换过程:血液中氧气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中二氧化碳进入血液。活动五:了解呼吸系统保健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填写表格哮喘发病机制:结合图 15-12,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支气管管道与正常情况相比,变得狭窄且有炎症,这会导致气体进出肺时阻力增大,从而引发喘息、咳嗽等症状。呼吸系统保健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和生活实际,列举至少 3 条保护呼吸系统的措施:外出戴口罩、经常开窗通风、不随地吐痰等。一、选择题1.与吸入的空气相比,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量增多的是( )A.二氧化碳 B.氧气C.氮气 D.一氧化碳【答案】A【分析】人体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呼出气体与吸入的空气相比,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增多,氮气含量基本不变。【详解】人吸入的气体是空气,氧的含量比较丰富;通过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里的运输、组织里的气体还换等过程,氧进入组织细胞的线粒体中,分解其中的有机物,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并释放出能量。这样人呼出的气体中氧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含量增多,氮气的含量不变,因此,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2.分析人体从鼻孔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成分比较图,得出一些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A.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B.吸入的空气中的氧气只有部分进入血液C.人体能产生稀有气体D.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所占的比例比水汽大【答案】C【分析】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详解】A.在呼吸过程中,组织细胞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并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肺部,随呼气排出体外。因此,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相比吸入的空气会有所增加,A正确。B.虽然吸入的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氧气,但并不是所有的氧气都能进入血液。一部分氧气通过气体扩散进入血液,而剩余的氧气则会随着呼气排出体外,B正确。C.稀有气体是指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为氦、氖、氩、氪、氙和氡的元素,这些元素在自然界中含量很少,且人体无法自行产生。人体呼吸过程中涉及的气体主要是氧气、二氧化碳、氮气和水蒸气,并不包括稀有气体,C错误。D.在呼出的气体中,氮气占最大比例,其次是氧气,然后是二氧化碳。虽然水蒸气的含量也会有所增加,但通常不会超过二氧化碳的含量,D正确。故选C。3.如图是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①、②代表的气体分别是( )A.①氧气,②二氧化碳 B.①二氧化碳,②氧气C.①二氧化碳,②二氧化碳 D.①氧气,②氧气【答案】A【分析】肺泡里的气体交换是指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肺泡里的氧气扩散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交换的结果是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所以,①是氧气,②是二氧化碳。【详解】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进行了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由于血液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肺泡中的高、氧气的含量比肺泡中的低,因此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扩散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扩散到血液,与血液里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这样血液由静脉血变成了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动脉血。根据图中箭头方向,可以判断①是氧气,②是二氧化碳,A正确,BCD错误。故选A。面罩式雾化经常用于治疗支气管炎或肺炎,雾化器将药液分散为小颗粒,小颗粒药物可通过口和鼻到达病变部位,据此完成下列小题。4.雾化药物经过口、鼻吸入,到达肺泡前依次经过的位置是( )A.咽、喉、气管、支气管 B.喉、咽、气管、支气管C.喉、食道、气管、支气管 D.咽、食道、气管、支气管5.雾化吸入药物时,膈肌的状态和位置是( )A.收缩、下降 B.收缩、上升C.舒张、下降 D.舒张、上升6.有些肺炎重症患者,肺泡内会形成一层透明的膜,就像在肺泡内表面刷了一层浆糊,主要阻碍了呼吸过程中的( )A.A B.B C.C D.D【答案】4.A 5.A 6.B【分析】(1)呼吸系统是由呼吸道和肺组成的,其中呼吸道从上到下包括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它们都以骨或软骨作为支架,保证了气体的畅通,并且能够对吸入的空气起到温暖、湿润和清洁作用;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也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2)胸廓有节律地扩大和缩小,从而完成吸气和呼气,这就是呼吸运动;呼吸运动的结果实现了肺(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参与呼吸运动的肌肉叫作呼吸肌,包括肋间肌和膈肌。(3)3题图中的A是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的通气),B是肺泡内的气体交换,C是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D是组织里的气体交换。4.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也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肺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肺泡。人体的呼吸道从上到下包括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其中支气管与肺(肺泡)相连;人体的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咽是呼吸道和消化道共有的器官,因此雾化药物经过口、鼻吸入,到达肺泡前依次经过的位置是:咽、喉、气管、支气管,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5.人在吸气时,肋间肌收缩,肋骨和胸骨向上、向外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这时,胸郭扩大,胸腔容积增大,肺扩张,肺的容积增大,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外界空气就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动作。人在呼气时,肋间肌舒张,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而回位,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缩小;同时,膈肌舒张,膈顶部回升,使胸廓的上下径缩小。这时,胸廓缩小,胸腔容积减小,肺收缩,肺的容积缩小,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肺内的部分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到体外,完成呼气动作。雾化吸入药物时,相当于吸气,膈肌的状态和位置分别是收缩、下降,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6.A.A是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透明膜位于肺泡内部,一般不直接影响呼吸运动,因此肺泡内的透明膜不是主要阻碍了呼吸过程中的A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故A不符合题意。B.B是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即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扩散作用实现的。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透明膜会增厚肺泡壁,增加气体扩散距离,从而阻碍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因此肺泡内的透明膜主要阻碍了呼吸过程中的B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故B符合题意。C.C是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是通过血液循环实现的,与肺泡结构无关,肺泡内的透明膜不会直接影响这一过程,因此肺泡内的透明膜不是主要阻碍了呼吸过程中的C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故C不符合题意。D.D是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即组织细胞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扩散作用实现的,与肺泡内的透明膜无直接关联,因此肺泡内的透明膜不是主要阻碍了呼吸过程中的D组织里的气体交换,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7.俯卧位通气是一种简单、经济、有效的呼吸治疗方式,可以帮助排出痰液,有效改善患者血氧饱和度,延缓肺部病情,从而改善全身症状。下列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A.俯卧位时,有利于排出口腔部位产生的痰液B.俯卧位时,有利于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C.俯卧位时,气体经口→喉→咽→气管→支气管进入肺D.患者肺部感染说明呼吸道对空气没有处理能力【答案】B【分析】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人体的鼻腔的前部生有鼻毛,可以阻挡空气中的灰尘;鼻腔的内表面的鼻黏膜上的腺细胞能够分泌黏液,能使吸入的空气清洁并变得湿润;黏膜中还分布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对进入的空气有温暖作用。【详解】A.气管和支气管的表面的黏膜上有腺细胞和纤毛,腺细胞分泌黏液,使气管内湿润,黏液中含有能抵抗细菌和病毒的物质。纤毛的摆动可将外来的灰尘、细菌等和黏液一起送到咽部,通过咳嗽排出体外形成痰。可见痰的形成场所是气管和支气管,故A错误。B.俯卧位时,背部肺泡重新开放,通气量增加,有利于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故B正确。C.气体进入肺的路径是: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进入肺,口不是呼吸系统的组成部分,故C错误。D.呼吸道能在一定程度上清洁、湿润、温暖吸入的空气,肺部感染是由于呼吸道没有完全清洁吸入的空气,致使病菌进入肺内,说明呼吸道对气体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故D错误。故选B。8.如图为人体呼吸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过程③中二氧化碳的运输主要靠血浆B.过程②后,血液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C.过程①表示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通过呼吸运动实现D.过程②④都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答案】B【分析】(1)呼吸的全过程:人体呼吸全过程包括:①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②肺泡内的气体交换、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④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这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2)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通过呼吸运动实现,呼吸运动是指胸廓有节律地扩大和缩小,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它使得肺内气压与外界大气压产生差值,从而实现气体进出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都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主要依靠血浆运输二氧化碳,红细胞运输氧气。(3)气体交换后血液性质的变化:肺泡内的气体交换使血液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因为肺泡内氧气浓度高,二氧化碳浓度低,氧气扩散进入血液,二氧化碳扩散出血液;组织里的气体交换使血液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因为组织细胞内氧气浓度低,二氧化碳浓度高,氧气扩散出血液进入组织细胞,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血液。【详解】A.在过程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中,二氧化碳主要靠血浆运输,氧气主要靠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运输,A正确。B.过程②是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肺泡内氧气含量高于血液,二氧化碳含量低于血液,氧气扩散进入血液,二氧化碳扩散出血液,血液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而不是“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B错误。C.过程①表示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通过呼吸运动实现,呼吸运动引起胸廓容积的变化,进而改变肺内气压,实现气体进出肺,C正确。D.气体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即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②肺泡与血液之间和④血液和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都是通过这种气体扩散作用实现的,D正确。故选B。9.与吸入的气体相比,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这些二氧化碳来自( )A.肺泡 B.心脏 C.血液 D.组织细胞【答案】D【分析】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来源于细胞呼吸作用,细胞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详解】A.肺泡是气体交换的场所,二氧化碳从血液扩散到肺泡,但并非产生二氧化碳的源头,故A不符合题意。B.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不参与气体产生,故B不符合题意。C.血液负责运输二氧化碳,但二氧化碳并非由血液产生,故C不符合题意。D.组织细胞通过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是二氧化碳的直接来源,故D符合题意。故选D。10.人体呼吸时,吸入气体与呼出气体相比,含量增多的是( )A.二氧化碳 B.水蒸气 C.氮气 D.氧气【答案】D【分析】人体呼吸时,吸入的气体主要是空气中的氧气、氮气等,呼出的气体成分会发生变化。氧气因参与细胞呼吸被消耗而减少,二氧化碳作为代谢产物增加,水蒸气因呼吸道湿润作用而增多,氮气不参与代谢,含量基本不变。【详解】人体呼吸时,从外界吸入空气,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气体相比较,二氧化碳增多了,氧减少了,其根本原因就是吸入的氧气提供给组织细胞进行呼吸作用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需要,有机物通过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且释放出能量。此过程可以用表达式表示为:,这个过程是在细胞中的线粒体内完成的。所以这个过程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又经过一系列的途径被运输到肺,由人体呼出,导致呼出的气体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因此,人体呼吸时,吸入气体与呼出气体相比,含量增多的是氧气,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二、综合题11.图1是人体呼吸系统结构示意图,图2是利用海姆立克急救法的图示,图3是某健康人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1)食物和气体的共同通道是[ ] 。(2)图1中⑥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3)人体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气体相比,其成分变化是 。(4)若呼吸道被异物阻塞,危急情况下可采用图2中海姆立克急救法实施救助。据图分析,对儿童和成年人进行急救时,应快速向后上方挤压其上腹部,挤压会导致被救者膈顶上升,胸腔容积变小,气体推动阻塞物向外移动,此过程对应图3曲线 段。【答案】(1)②咽(2)肺泡(3)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加(4)BC【分析】图1表示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⑥肺两部分;呼吸道包括①鼻、②咽、③喉、④气管、⑤支气管,是呼吸的通道。图3中:AB段表示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是吸气过程;BC段表示肺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是呼气过程。【详解】(1)②咽是食物和气体的共同通道,既是消化器官,又是呼吸器官。(2)肺位于人体胸腔内,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由大量的肺泡组成。因此图1中⑥肺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肺泡。(3)人体吸入的气体中氧气最终进入组织细胞,参与有机物的分解,在分解有机物的过程中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通过呼气排出体外。也就是说人体组织细胞的呼吸作用要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因此人体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气体相比,其成分变化是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加。(4)若呼吸道被异物阻塞,应使用外力的作用促使肺内气体冲出阻塞物。人体呼气时,膈肌舒张,膈顶部回升,使胸廓的上下径缩小,这时胸廓缩小,肺跟着回缩,肺的容积缩小,肺内气压升高,迫使肺泡内的部分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到体外。图3中,BC段的肺内气压大于大气压,气体会从肺内流向外界,因此表示的是呼气。据图分析可知,采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实施救助时,应快速向后上方挤压其上腹部,挤压会导致被救者膈顶快速上升,胸腔容积缩小,肺内气压升高,肺内气体推动阻塞物向外移动。可见此过程对应图3曲线BC段。12.呼吸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首要条件。图甲是人体呼吸系统组成示意图,图乙是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全过程示意图。图丙模拟的是人体内某一结构与呼吸运动的关系模型,图丁是某人在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请回答:(1)图甲中⑦是 ,它可以保证气流的畅通。(2)图乙中的一为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是通过 实现的。(3)人体吸入的氧气最终要进入图乙中的[②] ,参与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4)图丙中D模拟的结构是 ,胸廓容积的扩大和缩小与它的运动有关。(5)图丁中OB段人体的肋间肌处于 状态。【答案】(1)呼吸道(2)呼吸运动(3)组织细胞(4)膈肌(5)收缩【分析】图甲中,①鼻,②咽,③喉,④气管,⑤支气管,⑥肺,⑦呼吸道。图乙中,一表示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二表示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三表示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四表示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①表示肺泡外毛细血管,②表示组织细胞。图丙中A模拟气管,B模拟肺,C模拟胸廓,D模拟膈肌。【详解】(1)图甲中⑦是呼吸道,由鼻、咽、喉、气管、支气管构成,它可以保证气体的畅通,还能使到达肺的气体湿润、温暖和清洁。(2)由图可知,图乙中的一为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通过呼吸肌(肋间肌和膈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胸廓容积的扩大和缩小,从而使肺内气压与外界气压产生差值,实现气体的进出。(3)人体吸入的氧气最终要进入图乙中的②组织细胞。在组织细胞内,氧气参与分解有机物的过程,释放能量供人体各项生命活动使用。(4)图丙中D模拟的结构是膈肌。膈肌是呼吸肌的一种,它的收缩和舒张与胸廓容积的扩大和缩小密切相关。当膈肌收缩时,胸廓容积扩大,肺内气压降低,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当膈肌舒张时,胸廓容积缩小,肺内气压升高,肺内气体排出体外。(5)图丁中OB段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人体的肋间肌处于收缩状态,此时为吸气;在这个过程中,人体的肋间肌处于收缩状态。肋间肌的收缩使得胸廓扩大,进而使得肺内气压降低,外界气体得以进入肺内。观察身边家人或同学的呼吸习惯,看看是否存在不利于呼吸系统健康的行为,若有,请给予合理的改进建议。查阅资料,了解 PM2.5 对呼吸系统的危害以及如何有效预防 PM2.5 对人体的伤害。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5.1 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第2课时(导学案)(原卷版).docx 15.1 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第2课时(导学案)(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