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气候 3课时教案(表格式)2025-2026学年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 气候 3课时教案(表格式)2025-2026学年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教学课题 第二章 第二节 《气候》 第3课时 影响因素复杂
教学内容 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地形因素
教学 目标 1.了解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如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使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区域认知) 2.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等思维活动,深入理解影响我国气候的因素如何对气候产生影响,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综合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的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地理实践力)
教学重 难点 教学重点 1.结合实例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2.理解影响我国气候的因素如何对气候产生影响。
教学难点 理解影响我国气候的因素如何对气候产生影响。
教学辅助 材料与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读图分析法、合作学习法、综合分析、归纳总结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地理漫画:青藏高原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吐鲁番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 说一说原因
教学过程 我国气候的东西差异最为显著,东部以季风气候为主,西北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这主要受海陆位置影响。我国气候的南北差异主要受纬度位置影响。高原山地气候主要受地形影响。 探究一:海陆位置带 漫画:冬季风和夏季风的对话 1.冬季风对我国的主要影响 这是我国东部冬季气温比世界同纬度平均值偏低的主要原因。 欣赏诗歌: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夏季风对我国的主要影响 对比阿拉伯半岛和我国南方景观 分析我国西北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成因 古诗欣赏: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探究二:纬度位置 1.三种季风气候 2.比较特征的异同 (1)不同的特征 (2)不同点 (3)相同点 探究三:地形因素 1.垂直差异 气温和降水量受地形影响,随着海拔升高而变化。我国山地的气候和植被呈现明显的垂直差异。 诗句欣赏: 天涯海角隆冬暖,青藏高原盛夏寒。 六月暑天犹着棉,终年多半是寒天。 活动: 简要分析造成我国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 (1)比较哈尔滨与乌鲁木齐的气温和年降水量,简要分析造成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 (2)比较哈尔滨与武汉的气温和年降水量,简要分析造成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 (3)比较武汉与拉萨的气温和年降水量,简要分析造成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 阅读教材,分析因果关系: 阅读教材,分析因果关系: 在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内部,受纬度位置影响,自北向南,接收的太阳光热逐步增加,气温越来越高,依次形成了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1)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2)温带季风气候最冷月气温在0℃以下,降水量最少;亚热带季风气候最冷月气温在0℃以上,降水居中;热带季风气候最冷月气温在15℃以上,降水量最多。 (3) 雨热同期,降水季节变化大。 分析气候特征: 我国青藏高原和高海拔山地,冬寒漫长,夏凉短促,形成了高原山地气候。 (1) 哈尔滨冬季气温比乌鲁木齐低,温差大,年降水量较多。 主要受地形因素的影响,哈尔滨地处平原,受冬季风影响大,气温低,温差大;受海陆位置的影响,哈尔滨距海近,受夏季风影响明显,降水多。 (2) 哈尔滨比武汉冬季气温低,温差大,年降水量较少。 两地同处于季风气候区,受纬度位置的影响,哈尔滨纬度高,属温带季风气候;武汉纬度低,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3) 武汉比拉萨夏季气温高,温差大,降水量多。 受地形因素的影响,拉萨海拔高,夏季气温低;受夏季风影响小,降水少。
课堂小结 总结归纳,本节课的主要知识框架。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教材课后作业及教辅资料作业
教学反思 1通过实例分析说明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但在实际运用知识分析具体案例时,部分学生显得力不从心,难以将所学理论与实际情况有效结合。 2.提出引导性问题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参与度较高,在讨论过程中,部分小组存在偏离主题,需教师及时有效引导。对学生的讨论结果,应给予针对性的反馈和评价,以进一步激发学生思考和学习积极性。教学课题 第二章 第二节 《气候》 第1课时 季风气候显著
教学内容 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年降水量分布特点
教学 目标 1.读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认识影响我国气温分布的因素。(区域认知) 2.了解影响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特点及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综合思维)。(综合思维) 3.感知季风气候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人地协调观)
教学重 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 2.了解我国降水的空间、季节分配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季风气候的影响。
教学辅助 材料与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读图分析法、合作学习法、综合分析、归纳总结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出示2025年1月23日天气预报图 感悟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
教学过程 探究一:冬夏气温分布特点 1.冬季气温分布特点 读图感知 活动:归纳我国气温季节变化的特点 表2.2 中国东部两个城市与世界纬度相近城市的气温比较 (1)从1月、7月平均气温及气温年较差方面,比较齐齐哈尔与巴黎的气温差异。 (2)从1月、7月平均气温及气温年较差方面,比较北京与纽约的气温差异。 (3)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我国东部地区的气温季节变化有什么特点? (2)说出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 出示:北半球1月平均气温分布,标出我国齐齐哈尔和法国巴黎的位置,分析冬季我国各地气温与同纬度地区相比的特点。 慧眼识图: (1)找出秦岭-淮河,说出该线大致与多少摄氏度线相吻合。 (2)找出漠河和三沙的1月平均气温,计算两地的温差。 感悟差异: 2.夏季气温分布特点 出示:北半球7月平均气温分布,标出我国北京和美国纽约的位置,分析夏季我国各地气温与同纬度地区相比的特点。 读图: 找出漠河和三沙的7月平均气温,计算两地的温差。 探究二:年降水量分布特点 1.空间分布 读图: (1)观察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 (2)找出400毫米年降水量线,说出其延伸方向,并分析两侧差异。 (3)找出800毫米和200这等年降水量线,分析不同地区的降水差异。 欣赏广州和吐鲁番的景观图,感悟两地降水的差异 合作探究: 说一说不同地区降水差异对我国居民生产、生产的影响。 2.季节分配 读中国东部三个城市多年平均各月降水量图,观察三地降水分配特点。 3.年际变化 读中国年降水量变化(1956—2022年)图,找出我国降水最多和最少的年份及降水量,分析年际变化特征。 分析季风气候的影响。 我国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属于典型的季风气候。 (1)齐齐哈尔比巴黎1月平均气温低,年较差大。 (2) 北京和纽约7月平均气温都很高,年较差居中。 (3) 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我国东部地区的气温季节变化大。 冬季,我国各地大多寒凉,气温显著低于世界同纬度地区的平均值。 (1)秦岭-淮河大致与0℃等温线相吻合。 (2)三沙气温23.6℃,漠河-28.5℃; 23.6 ℃ -(-28.5)℃ =52.1℃ 结论:冬季南北气温差别大 秦岭-淮河以北的冬季结冰,秦岭-淮河以南的冬季不结冰。 黑龙江沿岸冰天雪地、银装素裹;南沙群岛天气炎热、树木葱郁。 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普遍暖热,7月平均气温超过20 ℃,高于世界同纬度地区平均值。 漠河18.4℃,三沙29.1℃;两地温差29.1℃ -18.4℃=10.7℃。 结论:夏季南北气温差别小 (1) 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2) 400毫米年降水量线大致呈东北—西南方向延伸。以400毫米年降水量线为界,东南部降水较多。 (3)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年降水量超过800毫米,东南沿海可达1 600毫米以上;西北部降水较少,许多地区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 民居“南尖北平”;传统运输工具“南船北马”;农作物“南稻北麦”;农业部门“东耕西牧”。 读图分析: 我国降水的季节差异明显,大部分地区降水集中在夏季。通常,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 读图可得: 1986年降水量约575毫米,1988年降水量约735毫米。可知我国降水的年际变化也很大。 各抒己见:季风气候使得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季暖热湿润。雨热同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降水集中在夏季而且年际变化大,容易造成旱涝灾害。
课堂小结 总结归纳,本节课的主要知识框架。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教材课后作业及教辅资料作业
教学反思 1.从日常生活体验出发设置问题,能激起学生兴趣。如提问学生如何描述自己所在地的气候,引导学生寻找日常生活小事与本地气候的关系。 2.既要关注学生在知识理解上的难点和误区,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参与度,又要不断反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对教学环节进行细化和优化,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真正掌握相关知识,提升地理素养。教学课题 第二章 第二节 《气候》 第2课时 气候复杂多样
教学内容 温度带、干湿地区、气候类型
教学 目标 1.读图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及分布。(区域认知) 2.读图了解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及分布。(区域认知) 3.读图了解我国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征。(区域认知) 4.认识不同温度带、干湿地区及气候类型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人地和谐)
教学重 难点 教学重点 1.不同温度带、干湿地区和气候类型的划分。 2.不同温度带、干湿地区和气候类型的分布。
教学难点 比较不同气候类型降水的差异。
教学辅助 材料与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读图分析法、合作学习法、综合分析、归纳总结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视频歌曲:气候特征面面观 感悟我国不同地区气候的差异
教学过程 探究一:温度带 1.温度带的划分 我国地域辽阔,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差异显著,组合成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 慧眼识图: (1)读中国温度带的划分图,找出我国所划分的五个温度带。 (2)结合中国地形图,说一说各温度带的分布区。 温馨提示:中国温度带的划分与地球上五带的划分不一样 地球上的五带是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来划分的;我国的温度带是根据各地的活动积温情况,并结合农业生产实际来划分的。 资料链接:竺可桢 思与学:如何正确理解“橘逾淮为枳” 生活与地理:说一说我国气温南北差异对生活的影响。 (1)说一说自己家乡所处的温度带。 (2)不同温度带出产不同的水果。 (3)北方和南方房屋设计的差异 探究二:干湿地区 1.干湿地区的划分 慧眼识图: (1)说一说我国主要的干湿地区。 (2)比一比各干湿地区分界线与哪些年等降水量线分布相似。 (3)说出各干湿地区主要分布区及天然植被。 合作探究: (1)为什么东北地区降水量不足800毫米的地区也有湿润区? (2)观察两地建筑房顶的建筑形式有何不同?这与当地的降水情况有什么关系。 探究三:气候类型 1.主要气候类型 读图: (1)找出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 (2)找出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 小组合作探究: 气候复杂多样的影响。 小结: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活动: 比较我国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特征 说出图中四地的气候类型。 (2)描述四地的年降水量,并分别说出它们的降水季节变化特点。 (3)分别比较北京与吐鲁番、北京与广州、广州与五道梁所代表的气候类型的年降水量和降水季节变化。 读图分析: (1)找出五个温度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 (2)各温度带的分布: (1)热带主要分布在台湾岛南部、云南西双版纳、广东雷州半岛和海南省。 (2)寒温带≠寒带,我国没有寒带 (3)跨温度带最多的省区是甘肃省 感悟秦岭-淮河南北差异 (1)读图找出家乡所处的温度带。 (2)苹果——暖温带;柑橘——亚热带;椰子、香蕉——热带。 根据干湿程度的空间差异,我国可以划分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四类地区。通常,年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半湿润区;年降水量小于蒸发量的地区为干旱、半干旱区。 (1)四类干湿地区 (2)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大致以800毫米年降水量线为界;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大致以400毫米年降水量线为界;半干旱区与干旱区大致以200毫米年降水量线为界。 (3)干湿地区的分布及植被: 小组合作: (1)一个地区的干湿状况取决与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东北地区纬度高,气温低,植被覆盖率高,蒸发量小于降水量。 (2) 降水多的地区屋顶坡度大,有利于排水;降水少的地区屋顶坡度小。 读图分析: (1)按照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空间组合,可以将我国的气候概括为不同的气候类型: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山地气候。 (2)我国湿润、半湿润的东部地区具有世界上典型的季风气候,因气温条件的不同,由北向南分布着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我国干旱、半干旱的西北内陆地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我国的青藏高原及天山等高海拔地区属于高原山地气候。 我国不同地区自然景观异彩纷呈;为各种动植物的生长和发展多种农业生产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小组合作探究: (1)北京——温带季风气候;吐鲁番——温带大陆性气候;广州——亚热带季风气候;五道梁——高原山地气候。 (2)北京的年降水量约480毫米,夏季多雨; 吐鲁番的年降水量约20毫米,全年少雨;广州的年降水量约1900毫米,夏季多雨;五道梁的年降水量约300毫米,夏季多雨。 (3) 温带季风气候的年降水量大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多雨,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少雨;温带季风气候的年降水量小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都是夏季多雨;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年降水量大于高原山地气候,夏季降水偏多。
课堂小结 总结归纳,本节课的主要知识框架。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教材课后作业及教辅资料作业
教学反思 1.引导学生分析我国气温带、干湿地区的划分和分布,总结出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主要特征。这样的教学思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逐步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2.在讲解干湿地区的划分时,要重点强调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通过对比不同地区的降水量和蒸发量数据,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有些地区虽然年降水量不是很高,但仍然属于湿润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