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河流与湖泊 教案(表格式) 2025-2026学年度人教版(2024)地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3 河流与湖泊 教案(表格式) 2025-2026学年度人教版(2024)地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教学课题 第二章 第三节 《河流与湖泊》 第3课时 我国第二长河——黄河
教学内容 探知概况、黄河之危、灾害治理
教学 目标 1.运用地图和资料,了解黄河的发源地、注人的海洋、主要支流等。(区域认知) 2.说出黄河含沙量、地上河等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综合治理的基本措施。(综合思维) 3.通过图表等资料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培养读图、用图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地理实践力) 4.通过评价认识河流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人地协调观)
教学重 难点 教学重点 1.分析黄河沙多水少、地上河的成因。 2.理解黄河不同河段的治理措施。
教学难点 分析黄河沙多水少、地上河的成因。
教学辅助 材料与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读图分析法、合作学习法、综合分析、归纳总结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诗词导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截流到海不复回。 说出诗句中的地理元素
教学过程 探究一:探知概况 漫画:黄河的形状 1.水系概况 找出黄河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最长支流渭河,以及划分长江上、中、下游的河口、桃花峪。 2.长度第二 出示表格中国主要河流,全球10大河流排行榜 3.塑造平原 展示华北平原、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景观图 探究二:黄河之危 1.水少沙多 结合表格中国主要河流,对比长江和黄河的长度,结合我国主要干湿地区图,分析黄河的径流量特点。 分析黄河含沙量多的原因 漫画欣赏:黄河真“黄” 2.“地上河” 黄河下游流经地势平缓的华北平原,河水流速减小,泥沙淤积,以“善淤、善决、善徙”闻名。 人们为防洪水,在两岸修筑堤坝,使泥沙在河堤内大量淤积,河床不断抬高。黄河下游由此成为高洪灾风险的“地上河”。 漫画欣赏:“地上河” 历史上,黄河下游曾经频繁决口、改道,泛滥成灾,形成大面积的泛滥区。 思与学: 黄河水少,为什么还会经常发洪水 探究三:灾害治理 1.治“水少” 由于黄河水少,流域的发展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 2.治“沙多” 活动:认识黄河沿途含沙量的变化 1.概括黄河不同河段含沙量的差异。 2.分析黄河从上游到中下游含沙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3.查阅相关资料,分享我国治理黄河泥沙取得的成就。 为了保障黄河长期安澜,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黄河全流域要坚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 黄河的形状像个“几”形 读图: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脉,向东注入渤海;渭河是黄河最长支流;内蒙古河口是上中游分界点,河南桃花峪是中下游分界点。 总结:全长超过5 400千米,是我国第二、世界第六长的大河 认识:黄河塑造了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是华北平原的主要塑造者之一。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对比分析: 黄河流域位于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区,年降水量较少,年径流量小——水少。 小组合作: 景观欣赏 提取信息:黄河水患在下游,根源在上中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年降水量虽然总体偏少,但夏季多暴雨,容易形成洪水;来自黄河中游的泥沙在下游大量淤积,形成“地上河”。两者共同作用,极易造成下游河流决堤、洪水泛滥。 找措施:在上中游地区修建水库,调蓄水量;全流域要合理分配和使用水资源;严格限制高耗水产业等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找措施:由于黄河沙多,在中游地区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利用小 浪底等水利枢纽联合调水调沙;在下游加固黄河大堤,提高防洪抗 洪能力。 小组合作: 1.上游河段含沙量较小,中游河段含沙量最大,下游次之。 2.上游植被覆盖率较高,降水少;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支流多,土质疏松,汛期多暴雨;下游流速减缓,水库拦截,植被恢复。
课堂小结 总结归纳,本节课的主要知识框架。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教材课后作业及教辅资料作业
教学反思 1.学生对黄河知识和专业术语了解不足,可以通过图片、表格等展示黄河的景象,帮助学生直观感受黄河的气势;专业术语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如结合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流域”“悬河”等概念。 2. 应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改变学生单一的地理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学习方式灵活多样。例如在黄河的发源地、注入海洋、上中下游的划分的知识教学中,采用学生读图获取信息的方法,由抽象变具体,使学生一目了然。教学课题 第二章 第三节《河流与湖泊》 第2课时 我国第一大河——长江
教学内容 探知概况、绿色开发、灾害治理
教学 目标 1.运用地图和资料,了解长江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最长支流汉江,以及划分长江上、中、下游的宜昌、湖口。(区域认知) 2.说出长江水能资源丰富、航运、洪涝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综合思维) 3.通过图表等资料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培养读图、用图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地理实践力) 4.通过评价认识河流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人地协调观)
教学重 难点 教学重点 1.分析长江水能资源丰富、航运价值大的原因。 2.理解长江洪涝灾害产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教学难点 理解长江洪涝灾害产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教学辅助 材料与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读图分析法、合作学习法、综合分析、归纳总结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地理漫画:我是老大,我说了算 说一说漫画的含义
教学过程 探究一:探知概况 《长江之歌》歌词 1.水系概况 找出长江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最长支流汉江,以及划分长江上、中、下游的宜昌、湖口。 2.全国第一 出示“中国主要河流”表格和“全球10大河流排行榜” 资料:长江是我国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两岸支流众多,流域面积约180万平方千米,接近我国陆地面积的1/5。 资料:长江是我国水量最大、水能最丰富的河流。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超过800毫米,平均年径流量近1万亿立方米,占全国河川径流总量的1/3以上。 探究二:绿色开发 1.“清洁能源走廊” 读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说出长江流经了我国地势的几级阶梯。 读长江干流地形剖面示意图,分析长江的落差特点。 读中国主要大型水电站分布示意图,分析长江水能资源的开发。 方法指导: 如何分析一条河流的水能资源 2.“黄金水道” 读长江航运河段及沿岸主要城市,分析长江的水文特征 对比长江干流航线与我国高铁、高速公路、京杭运河分布图,分析水陆互济的特点。 方法指导: 如何分析一条河流的航运价值 探究三:灾害治理 1.洪涝灾害 长江中下游沿岸的平原地区汛期常受洪水威胁。 分析原因 2.治理措施 (1)措施一:在中上游修建的一系列水电站和水利枢纽,具有很强的洪水调蓄功能。 (2)措施二:在平原地区建设的沿江堤防和河道综合治理工程,有效地提高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能力。 活动:为长江的保护与开发建言献策 结合已学习的知识,分组开展关于长江保护与开发的主题讨论。 (1)长江水污染物的来源主要有: (2)长江中下游地区围湖造田的危害有: (3)长江上游水土流失对沿江水利枢纽的影响主要有: (4)针对长江流域天然渔业资源过度捕捞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 (5)为了保护长江流域珍稀水生生物,我们应该: (6)关于长江保护与开发还需要注意的问题有: 说出“雪山”和“东海”的含义。 读图找出 干流全长超过6 300千米,是我国第一、世界第三长的大河。 流域面积最大 水量最大、水能最丰富 总结:长江是我国长度最长、流域面积最大、水量最大、水能最丰富的河流,是我国的第一大河 读图观察: 长江穿越我国地势三级阶梯 上中游干支流的许多河段水位落差很大,蕴藏丰富的水能资源,约占全国水能蕴藏总量的2/5。 我国在这些水位落差大的河段进行水能梯级开发,修建了一系列大型水电站,建成世界最大的“清洁能源走廊”。 分析归纳: 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江阔水深,汛期较长,大多数河段可全年通航,形成纵横广阔的水运网。 长江干流航线还与多条铁路、高速公路及京杭运河相交,既沟通内陆和沿海,又联系南北广大地区。 总结:长江被誉为“黄金水道”,连续多年都是全球最繁忙、运量最大的内河航道。 小组合作分析: 了解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多种功能 了解荆江综合治理工程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总结: 长江干支流的清洁能源、航运能力及沿岸地区工农业生产等方面的优势,为流域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了实现长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应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课堂小结 总结归纳,本节课的主要知识框架。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教材课后作业及教辅资料作业
教学反思 1.引导学生结合已掌握的地形、气候知识分析长江水能丰富的原因;分析长江洪灾形成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提出治理措施,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树立了防灾减灾、人地协调等价值观念。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困惑,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课题 第二章第三节《河流与湖泊》 第1课时 河湖众多,区域差异显著
教学内容 外流区与内流区 主要湖泊
教学 目标 1.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和湖泊。知道外流河、内流河、外流区、内流区等概念。(区域认知) 2.归纳内、外流河分布特征,分析与地形、气候等的关系。(综合思维) 3.通过图表等资料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培养读图、用图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地理实践力) 4.通过评价认识河流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人地协调观)
教学重 难点 教学重点 1.外流河与内流河水源补给。 2.东部季风区秦岭-淮河南北河流水文特征差异。
教学难点 外流河与内流河水源补给差异
教学辅助 材料与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读图分析法、合作学习法、综合分析、归纳总结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河流犹如大地的动脉,湖泊被誉为大地的明珠。河湖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我国是世界上河湖众多的国家之一。 说出河流与生活的关系:塑造富饶的平原、滋润广袤的沃地、蕴藏着丰富的水能、提供便利的航运、给动物提供栖息地。
教学过程 探究一:外流区与内流区 漫画:内流河与外流河的对话 慧眼识图: (1)在图中找出黑龙江、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怒江、雅鲁藏布江、额尔齐斯河、塔里木河、青海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并说出它们分别位于外流区还是内流区? (2)指出外流区的主要河流分别注入哪些海洋? 1.外流河与外流区 定义:外流河与外流区。 读图对比: 教师点拨:如何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 读图: 说出我国东部地区外流的水文特征。 合作探究: (1)分析秦岭-淮河以北和以南河流水文特征的差异,完成表格内容。 (2) 读图,分析我国东部河流的汛期特点。 2.内流河与内流区 定义:内流河与内流区。 读图对比: 阅读:塔里木河 漫画解读: 西北内陆地区都是内流河吗? 阅读: 额尔齐斯河 活动:了解流经我国的主要国际河流 1. 以黑龙江为例,了解流经我国的国际河流。 (1)黑龙江从哪个国家流入我国?又从我国流到哪个国家? (2)黑龙江是我国与哪个国家的领土分界线? 2. 沿着我国陆上国界线再找出一条国际河流。 3. 查找资料,讨论国际河流在开发与保护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小组讨论: (1)外流河和内流河的水源补给的异同? (2)根据河流特点,说出我国以下河流的名称。 (3) 完成下表,在正确表述家乡河流水文特征选项后画“√”。 (4)运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家乡河流的水文特征。 探究二:湖泊众多 1.不同的类型 找出我国湖泊的不同类型 2.主要淡水湖 3.主要咸水湖 思与学:湖泊为什么有些是咸水湖,有些是淡水湖 读图识记 成果展示: 我国大多数河流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西南地区有些河流向南注入印度洋,新疆北部的额尔齐斯河向北注入北冰洋。我国还有一些河流最终消失在荒漠中,或者注入内陆洼地,积水成湖。 这些最终注入海洋的河流称为外流河,它们的汇水区域为外流区。 我国外流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主要分布在东部湿润、半湿润区,河网密度大,水量超过全国河流总水量的95%。 归纳:一个河流的水文特征可以从水量、水位、流量、流速、汛期、枯水期、含沙量、结冰期等方面描述。 读图分析: 受季风气候影响,我国东部地区的外流河夏季水位高、流量大,形成明显的汛期;冬季水位低、流量小,成为枯水期。 小组合作,并展示成果: (1) (2)汛期多集中在夏季,东北地区的河流冬季降雪较多的地区河流有春汛。 我国还有一些河流最终消失在荒漠中,或者注入内陆洼地,积水成湖。这些与海洋不连通的河流称为内流河,它们的汇水区域为内流区。 我国内流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主要分布在西部干旱、半干旱区,河网稀疏,水量不足全国河流总水量的5%。 解读: 额尔齐斯河虽位于西北内陆地区,但却是外流河。 小组合作: 1.(1) 黑龙江从蒙古流入我国,又从我国流到俄罗斯。 (2) 黑龙江是我国与俄罗斯的领土分界线 2. 澜沧江也是发源于我国的一条国际性河流。 3. 遵循国际相关规定;防止污染与破坏,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完善协调机制,平衡各国利益;加强治理能力建设。 展示成果: (1) 内流河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水量受气温影响较大。外流河以降水补给为主,水量受降水量影响较大。内流河和外流河的汛期都出现在夏季 (2)黑龙江:结冰期最长;黄河:含沙量最大;长江:长度最长;珠江:汛期最长;雅鲁藏布江:海拔最高,落差最大。 (3)完成表格内容。 (4)说出自己家乡河流的水文特征 阅读分析: 我国湖泊数量众多,分布广泛但相对集中。外流区的湖泊以淡水湖为主,内流区的湖泊以咸水湖为主。 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群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群,湖泊面积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1/3。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 青藏高原湖泊群是世界最大的高原湖泊群,湖泊面积超过全国湖泊总面积的一半,多为咸水湖,其中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湖泊。 阅读理解咸水湖和淡水湖的成因
课堂小结 总结归纳,本节课的主要知识框架。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教材课后作业及教辅资料作业
教学反思 1.本节课重点是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和探究学习能力培养,难点是外流河的水文特征。但在实际教学中,对重点内容的强调和难点的突破方法还需改进。如对中考相关知识点的引导不够,可结合练习题和知识点帮助学生分析理解。 2.在河流分类教学中,通过师生对话读图了解内流河、外流河分类原因后,对其他河流分类采取先展示结果后让学生解释原因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分析类比思维能力,使学生不仅获得知识,还得到思维方法的训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