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农业》 教案(表格式) 2025-2026学年度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农业》 教案(表格式) 2025-2026学年度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教学课题 第四章 第一节 《农业》
教学内容 因地制宜的农业分布、科技助力农业发展
教学 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农业与我们生活的联系。(人地协调观) 2.借助地图和相关资料,举例描述中国农业生产活动的分布差异。(区域认知) 3.综合分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逐步形成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观念。(综合思维) 4.用实例说明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地理实践力)
教学重 难点 教学重点 1.中国农业生产活动的分布差异。 2.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辅助 材料与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读图分析法、合作学习法、综合分析、归纳总结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2024年是中国农民丰收节设立的第七个年头,这一节日是为了庆祝农民的辛勤劳动和农业的丰收成果,同时也是为了弘扬中华农耕文化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说一说你所在的地区是如何庆祝丰收节的。
教学过程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我国14亿多人的吃饭问题,主要靠发展农业解决。 探究一:因地制宜的农业分布 1.主要农业部门 播放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你能说说歌词中提到了哪几种农业生产部门吗? 2.区域差异 (1)东西差异 阅读课文内容,填写表格。 总结:东耕西牧 (2)南北差异 阅读课文内容,填写表格。 总结:南稻北麦 涨知识:了解农作物分类 (3)作物差异 我国超过3/4的耕地用来种植粮食作物,其中东部农区的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90%以上。 水稻、小麦、玉米是我国三大主粮,播种面积大,产地相对集中。 重磅消息:2024年全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 主要经济作物的分布差异: 思与学:哪些农产品能成为地理标志产品 查询资料,说一说当地的地理标志性产品,并分析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活动:认识我国高标准农田的分布 (1)结合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高标准农田分布的主要地形类型。 (2)结合下图,描述高标准农田分布与400毫米年降水量线的关系。 (3)结合下图,概括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5%以上的省级行政区与高标准农田分布的对应关系。 (4)查找资料,了解你家乡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 探究二:科技助力农业发展 1.农业成就 人均粮食占有量显著增加,饮食结构明显改善。 2.科技助力 说出农业科技对农业发展的作用。 认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3.问题凸显 我国人均耕地少,还面临着耕地退化、水资源短缺,以及化肥、农药使用量大等问题。 活动:了解设施农业的作用 (1)从自然环境的角度,讨论我国不同气候类型区发展设施农业需要调控的主要气候条件。 。 (2)从土地资源利用的角度,讨论我国发展设施农业的意义。 (3)调查你家乡设施农业的使用情况,和同学分享你知道的案例。 我们穿的棉、麻、毛、丝服装,使 用的纸张、木质家具等,也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农业。 农业主要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部门。 抢答:种植业、渔业、林果业 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 分组总结: 水稻主要产自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东北平原;小麦在华北平原产量最大;玉米主要产自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 我国超过80%的棉花产自新疆;约90%的油菜籽分布在长江流域;超过85%的糖料来自广西、云南、广东。 发展地理标志产品,既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又可提升当地的知名度。 (1) 我国高标准农田分布的主要地形类型包括平原、盆地(四川盆地)、低缓丘陵地区。 (2)我国高标准农田大部分分布在400毫米年降水量线以东地区。 (3)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5%以上的省级行政区与高标准农田分布区大致相吻合。 读图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稳步提升。 分析总结: 培育和推广优良品种;喷洒农药和化肥;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提高农业机械、自动化水平;提升病虫害防御措施等。 因此,我国需要进一步依靠科学技术,走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发展路径,确保“中国碗主要装中国粮”。 小组合作: (1) 温带季风气候区调控重点:冬季保温与夏季降温除湿;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调控重点:高温抑制与强降水防御;热带季风气候区调控核心:抗台风与降温除湿;温带大陆性气候区调控重点:强光防护与水分高效利用;高原气候区调控重点:低温补热与紫外线防护。 (2) 提高土地产出率;突破自然条件限制,扩大土地利用范围;缓解农业用地矛盾;提升土地利用的精准性和高效性等。 结论: 强科技端牢中国饭碗,确保粮食安全!
课堂小结 总结归纳,本节课的主要知识框架。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教材课后作业及教辅资料作业
教学反思 1. 学生对于我国各地在自然地理环境基础上形成的农业类型了解不多,在举例说明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时存在困难,需教师适当引导才能理解相关内容。 2.以实际问题为情境导入科技兴农教学,如我国新中国成立后农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切入,引发学生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使学生更能理解科技强农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