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交通运输》 教案(表格式)2025-2026学年度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3《交通运输》 教案(表格式)2025-2026学年度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教学课题 第四章 第三节 《交通运输》
教学内容 覆盖全国、东密西疏的交通网络、内畅外通的交通联系
教学 目标 1.运用资料认识五种现代交通运输方式。(区域认知) 2.运用资料了解我国交通发展的现状,了解我国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变化。(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3.运用中国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分布图,分析归纳我国交通运输线地区分布差异及形成原因。(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 4.运用地图了解我国内通外畅的交通运输布局及发展前景。(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教学重 难点 教学重点 1.我国交通运输线地区分布差异及形成原因。 2.我国内通外畅的交通运输布局及发展前景。
教学难点 分析归纳我国交通运输线地区分布差异及形成原因。
教学辅助 材料与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读图分析法、合作学习法、综合分析、归纳总结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2025年7月8日,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现代化铁路技术装备展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开展。在速度指标提升的同时,列车刹车的距离、行车时的噪声、能耗等指标都保持了时速350公里的标准,这代表了中国高铁技术标准的又一次跃升。 说一说你所知道的交通运输
教学过程 探究一:覆盖全国、东密西疏的交通网络 1.说出主要我国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 2.覆盖全国的网络 读中国交通运输的发展图 我国拥有世界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和世界级港口群、机场群。 了解我国的交通运输网络 高速公路: 高速铁路: 3.东密西疏的布局 受自然环境、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等影响,我国交通线呈东密西疏的分布格局。 4.科技助力交通 我国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和装备制造技术的巨大进步。 思与学:修建墨脱公路为什么这么难 地质条件复杂、地形起伏大、降水多,地震、泥石流、滑坡、塌方频繁。 活动:通过陇海—兰新铁路认识我国铁路交通的发展 (1) 根据图中信息,按照1953年以前、1953—1990年两个时间段,统计该线路普速铁路累计开通的里程。 (2)查询列车运行时刻表,比较普通列车和高速列车从连云港到兰州所需时间。 (3)访问身边的长辈,请他们谈谈自己所经历的铁路交通的发展。 探究二:内畅外通的交通联系 我国海陆空交通线相互衔接,基本实现连接城乡、畅行全国、通达世界,为“人享其行、物畅其流”提供保障。 1.内部通畅 高速铁路与高速公路、民用航空等相结合,快速、紧密连接全国主要城市。普速铁路、普通国道、省道、农村公路等,进一步衔接了一般城市、乡村和偏远地区。 2.外部顺通 我国通过公路、铁路连通陆上相邻的国家,通过航空运输直接通往6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海洋运输往来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3.发展目标 预计到2035年实现“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发展目标。 活动:体会我国高效便捷的区域联系 联系生活: 公路、铁路、航空、内河航运等。 读图:我国客货运输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前列。 读图分析: 我国的高速公路采用首都放射线、南北纵向线和东西横向线相结合的布局方案。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成渝地区等已形成较发达的高速公路网。 我国的高速铁路纵横交错“四纵四横”的高速铁路,连接直辖市、省会城市及大中城市。未来几年,我国将扩增建成以“八纵八横”线路为主干、城际铁路为补充的高速铁路网。 总结:在地形平坦、人口密集的地区,交通线较为稠密;在山区和人口稀疏的偏远地区,交通线较为稀疏。 世界第一高桥——北盘江第一桥;桥隧结合的港珠澳大桥,是全球最长的跨海大桥,创下多项世界之最;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青藏铁路。 (1) 1953年以前普速铁路开通里程:1083千米+676千米=1759千米。1953—1990年普速铁路开通里程:1892千米+531千米=2423千米。普速铁路累计开通里程: 1759千米+2423千米=4182千米。 我国的高速铁路基本实现相邻大中城市间1—4小时、城市群内0.5—2小时到达。 构筑“村村通公路、村村通公交”的城乡全覆盖交通网,解决农村尤其是偏远山区人们出行难问题。 举例: 中越边境的广西凭祥友谊关口岸,连接我国和越南的公路交通,促进了两国之间的贸易。 中欧班列通达欧洲20多个国家,物流服务网络覆盖亚洲大陆全境。 我国国际海运量已经占到全球海运量的1/3。
课堂小结 总结归纳,本节课的主要知识框架。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教材课后作业及教辅资料作业
教学反思 1.要紧跟行业动态和技术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确保其前沿性和时代性。结合实际案例深入分析影响道路运输效率的因素,如地形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等。 2. 在讲解“内畅外通的交通联系”时,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然后进行讨论和总结,加强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通过多样化的练习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