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初中语文·八上六单元第18课时学历案课时课题 周亚夫军细柳 课时 第2课时班级 姓名 课型 新授课一、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语感,把握文章大意。 2.学习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以对比和衬托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 3.理解人物形象,承君子之风。二、学习过程 (一)温故知新 任务一:朗读课文,进入情境,回顾故事,感知人物。 (二)学圣贤智慧 悟君子之风 任务一:精读·领悟 1.周亚夫是一位怎样的将军?作者是如何刻画他的形象的? 【资料链接】 《史记》写人时常用“两种突出的性格或两种不同的情势,抑或两种不同的结果,作为对照。 ——李长之 (1)精读课文,勾画出文章哪些地方使用了对比、衬托,以此刻画了周亚夫怎样的特点? 第一处:A. B. 对比点/衬托: 人物形象: 第二处:A. B. 对比点/衬托: 人物形象: 第三处:A. B. 对比点/衬托: 人物形象: 第四处:A. B. 对比点/衬托: 人物形象: (2)在文中找出正面描写周亚夫的词句,抄写在下面。思考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句子: 人物形象: 任务二:梳理·总结 结合以上分析,周亚夫“真将军”之“真”在何处?梳理人物形象和文章写作特色,并写在下面。 【知识链接】 一字立骨法,也称一字经纬法,或称安设文眼法。是指以一个字、一个词或一个炼语(经过提炼而含义深长的语句,如谚语、俗语、格言、警句等)作为艺术构思的焦点,并以之贯通全文的方法。 (三)学圣贤智慧 承君子之风 【后续故事】 月馀,匈奴退兵,三军皆罢。 文帝且崩时,戒太子曰:“极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 孝景三年,吴楚七国反。亚夫东击吴楚。 攻守三月,而吴楚破平。 【知人论世】 司马迁创作《史记》: 司马迁元封三年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因直言为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而遭受宫刑,他忍受着这种巨大的屈辱,始终坚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学责任和追求,创作出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鲁迅高度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嗟乎,此 矣! 嗟乎,此 矣! 嗟乎,此 矣! 他们都有 、 、 。我们新时代的少年,当学圣贤智慧 承君子之风,做 ___________少年。 (四)当堂检测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周亚夫军细柳 军营 B.军士吏被甲 同“披”,穿着 C.居无何 经过 D.持兵揖 拱手行礼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请以军礼见 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 B.已而之细柳军 往送之门 C. 成礼而去 环而攻之而不胜 D.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节选自《史记》,记叙了汉文帝细柳营劳军的故事。 B.文章塑造了周亚夫治军严明、恪尽职守、刚正不阿、凛然不可犯“真将军”的形象。 C.本文在写作上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凸显人物特点。 D.在细柳军营,文帝处处被要求遵循军令,文帝出营门后批评了周亚夫的做法。 (五)课后作业 1.基础性作业 复习并回顾:周亚夫是一位怎样的将军?作者是如何刻画他的形象的? 2.发展性作业 (1)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日:“诺。”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 A.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4分) ①明日早,令人求故人( ) ②故人来,方与之食 ( ) ③恐其自食其言也 ( ) ④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 B.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C.我们可以从吴起身上学到什么?(3分) (2)阅读《项羽本纪》,深化对《史记》“两种突出性格或两种不同情势,抑或两种不同的结果作为对照”的创作艺术,并领略人物风采。 3.拓展性作业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的城市以“学圣贤智慧·承君子之风”为主题,准备征集一批文化墙海报。请你以周亚夫为主人公,绘制一幅海报。图文并茂,文案精当。使用A3纸。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