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四川省广元市剑阁中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四川省广元市剑阁中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资源简介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中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一、积累 运用(18分)
(2024八上·剑阁期中)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新的学期,我们重温了如同一幅画卷的祖国历史:1949年的长江前线,英勇善战的人民解放军以cuī_____枯拉朽、锐不可dāng_____的气势,控制了江阴要塞;1982年的新德里亚运赛场上,中国姑娘吕伟鹤立鸡群,上一秒凌空一跳的动作让观众屏息liǎn声,下一秒就以悄然不惊的水花博得观众由zhōng____的赞赏;为了那惊天一着,中国科研人员殚精竭虑,多少人黑发变白发……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藤野先生讲课时那抑扬顿挫的神态,母亲那不辍劳作的品质,列夫 托尔斯泰那器宇轩昂的气度,居里夫人和颜悦色的神情……他们的历史功绩必将juān刻在人类史册上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cuī)    枯拉朽
②锐不可(dāng)   
③击(kuì)   
④由(zhōng)   
⑤屏息(liǎn)声   
⑥juān    刻
2.给语段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只填序号。
①塞   
A.sài B.sè
②凌   
A.líng B.lín
③悄   
A.qiāo B.qiǎo
④着   
A.zhuó B.zháo
⑤殚   
A.dān B.dàn
⑥辍   
A.chuò B.zhuì
3.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4.(2024八上·剑阁期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飞天”凌空》与《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是新闻特写体裁。
B.《回忆我的母亲》是一篇小说,叙述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表达了“我”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与感激之情。
C.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个部分,缺一不可。
D.语段中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5.(2024八上·剑阁期中)下面是小语为“探索丝路文化”准备的导语,但他不小心将导语中的部分语句顺序打乱了,请你帮他选帮出排列正确的一项(  )
丝绸之路是文化交流之路,在各种物资交易的过程中,包括哲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风俗习惯等文化的传播也随之产生, 。 , , , ,还为不同国家间的文化交流打开了便捷之门,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研究丝路文化,有助于在交流互鉴中推动新时代丝路文化的完善、发展,让丝路精神照亮一个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美好世界。
①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开放包容的文化胸怀,中华文明历来赞赏不同文明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②丝绸之路充满着厚重的历史故事,带着传奇色彩的丝路文化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
③还要积极探索如何将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有效传承下去
④因此,在系统性保护丝路文化的基础上,我们不仅要积极发现和保存宝贵的丝路文化资源
⑤文明因交流而多彩,丝绸之路不仅沟通了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政治合作、经贸往来
A.①②④③⑤ B.②④③①⑤ C.①⑤②④③ D.②④①⑤③
6.(2024八上·剑阁期中)校团委老师准备用一副对联对丝路复兴进行总结升华并给出了上联。请同学拟写下联。下面是几位同学拟写的下联,其中最合适的一项是(  )
结语:“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古丝绸之路上,清脆的驼铃声,勾勒出了一条商贸往来和文明交流之路。如今,有着“钢铁驼队”之称的中欧班列,为沿线国家带来新的商机,为当地人民带去更多工作机遇,丝路“驼铃”绵延不息,越发紧密地联结着沿线国家,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新贡献。
上联:古道悠悠,驿站相揖驼影去
下联:_______
A.班列长鸣,万里亚欧奏新声 B.中西合璧,互利双赢丝路起
C.漠路迢迢,连通邻邦扬汉唐 D.雄关漫漫,亚欧合纵铁龙吟
二、阅读 鉴赏(72分)
(2024八上·剑阁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工智能会发生自我意识觉醒吗?
杨馥溪
①人工智能是否会拥有意识,是一个热门话题。一旦机器智能有记忆和自我意识,按照自己的意念而非设定程序行事,这是否就到达了人工智能的最高阶段?它真的可以通过硅与金属这样的硬件来实现吗?
②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人工智能专家阿伦德·欣茨,曾将机器智能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反应机器,即只能进行反应,但没有记忆能力,也无法利用过去的经验来制定现在的决策;第二阶段是有限记忆机器,它会存储一些过去的交互,并使用这些内容来修改未来的行为;第三阶段是基于心智理论的机器,到达这个层面,意味着机器不仅能够理解特定任务,而且有能力更全面地理解周围的世界;第四阶段可能是人工智能发展的最后一步,那就是构建一套能够形成自我意识的机器。
③阿伦德认为,心智理论更强调对外部思维体的感知,而自我意识则是向内的感知,即生命能够意识到自我,知道自己的内部状态,而且可以预测他人的感受。电影《失控玩家》所描述的男主角盖伊所经历的自我意识觉酸的过程,就是从第一阶段逐步进化到了第四阶段。
④然而,人工智能会不会产生意识,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
⑤我国人工智能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在《智能技术学报》发表论文认为,知觉意识是最初级的意识。只有有了知觉意识,我们才能清晰地感受到“我”这个本体的存在。然而,智能和意识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相关性。自然界就存在着大量无(弱)智能却具有弱意识的生物。在他看来,当前的机器人都是无意识的,却可以表现出一定的智能。到目前为止,任何机器或者机器人都还没有知觉意识,更不必说不断成长发展甚至脱离物理束缚的更高级别的自我意识以及群体意识了。
⑥不过,图灵奖获得者曼努埃尔·布鲁姆教授却对“机器产生意识”有着不同看法。他提出意识是任何经过合理组织的计算系统所拥有的一种性质,无论这种系统由血肉还是由金属和硅组成。意识包括全局工作空间架构,还有一些关键的处理器——它们能用一种丰富的内在语言相互沟通想法、计划、图像、感知,并且存在一个由预测、反馈和学习组成的循环动力学机制——这就使得机器具有意识,甚至还具备动机、欲望、最基础的认知能力等。从他们的实验来看,当一种机器具有意识时,它就会不断“成长”。随着各处理器之间的连接不断增强,它会从各处理器相对独立的“婴儿期”走向“成熟期”。
⑦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发展非常迅猛。在对待人工智能的态度上,人类显得犹豫不决。我们既希望有更强大的智能工具出现,又担忧它们会对人类不利。
⑧其实无论持怎样的观点,人类都要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进行更加审慎的思考,并做出道德决策——因为它关乎我们人类自身将会创造的未来世界。
(节选自2022年3月19日《文汇报》,有删改)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的最高阶段是机器智能有记忆和自我意识,能按自己的意念而非设定程序办事。
B.人工智能专家阿伦德将机器智能划分为反应机器、基于心智理论的机器等四个发展阶段。
C.在阿伦德看来,对于外部思维体的感知与自我意识这两个方面,心智理论更为强调前者。
D.人工智能专家李德毅认为知觉意识是最初级的意识,有了它才能清晰感受“我”的存在。
8.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专家阿伦德认为,基于心智理论的机器能更全面地理解特定任务和周围世界。
B.因智能和意识之间并无明确相关性,所以自然界有大量无(弱)智能却有弱意识的生物。
C.曼努埃尔 布鲁姆教授提出,意识是一些经过合理组织的计算系统所拥有的一种性质。
D.当一种机器具有意识时,随着各处理器之间的连接不断增强,机器的意识会不断发展。
(2024八上·剑阁期中)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宜为仙真所托。祝史云:“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时,有丝竹之音,往来峰顶,山猿皆鸣,达旦方渐止。”庙后,山半有石坛,平旷。传云:“夏禹见神女,授符书于此。”坛上观十二峰,宛如屏障。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祠旧有乌数百,送客迎舟。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③翳:遮盖,这里指云。
9.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沿溯阻绝(顺流而下) B.亦可异也(奇异)
C.属引凄异(延长) D.是日(白天,白昼)
10.下列各项中加点字“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有丝竹之音
A.又数刀毙之 B.何陋之有 C.春冬之时 D.久之不散
1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自三峡/七百里中 B.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C.夏禹/见神女 D.良多/趣味
12.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甲文行文富于变化,句式骈散结合,多采用四字句,节奏鲜明,极具节奏感。
B.甲文文章不长,按照总——分的思路,先总体描写三峡的地势绵长,然后分别写了夏天、秋天和春冬之时各个不同季节的自然景象。
C.乙文作者把景物描写与诗文引证熔于一炉,使读者获得了美的享受。
D.甲乙两文都抒发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13.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文中划横线句子的意思。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2024八上·剑阁期中)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4.首联化用了哪位诗人的什么诗句?有何作用?
15.结合全诗内容,简析“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16.(2024八上·剑阁期中)徜徉于古诗文中,我们可以和古代圣贤交朋友,领略他们的智慧与人生。下面是三位同学的阅读感悟。
小语:阅读古诗文,让我看世界。“(1)   ,谁家新燕啄春泥”(《钱塘湖春行》),跟着白居易,我感受到了西湖早春的生机勃勃;“急湍甚箭,(2)   ”(《与朱元思书》)乘着吴均的小舟,我领略到了富阳到桐庐一带的水势极大、迅猛且急的水流;跟随王维出使边塞,领略了“大漠孤烟直,(3)   ”(《使至塞上》)异域的壮阔景象。
小文:阅读古诗文,让我品情思。晏殊的“(4)   ,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让我品味到繁华易尽的感伤和旧燕重来的欣喜;崔颢“日暮乡关何处是?(5)   ”(《黄鹤楼》)让我感受到了身在他乡浓浓的缠绵乡愁;
小青:阅读古诗文,让我悟人生。人生,要有陶渊明“问君何能尔?(6)   ”[《饮酒(其五)》]的超然胸襟;人生,会有朱敦颐的“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7)   ”的痛切与悲慨。(《相见欢》)。人生,也会有曹操的“(8)   ,志在千里”(《龟虽寿》)的雄心壮志。
(2024八上·剑阁期中)阅读《红星照耀中国》和《昆虫记》,完成小题。
少年先锋队队员在红军里当传令兵、伙夫、号兵、侦探、无线电收发员、挑水夫、宣传员、演员、马夫、看护、书记,甚至教员!我有一次看见一个这样的少年在一幅大地图跟前向一班新兵讲解世界地理。红一军团的剧社里两个少年先锋队队员,是我生平所看见的最优雅的舞童……他们永远是愉快的,他们不管行军的倦怠,一碰到人就向他问候:“好呀!”他们有坚忍、苦干、活泼的精神,你一看见他们就会感觉到中国不是没有希望的,会感觉到任何民族最有希望的都是少年人。如果这一类孩子都能被解放,使他们觉醒过来,使他们有机会参加建造新世界的工程。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2023年版有删改)
17.结合上面选文说说你对“任何民族最有希望的都是少年人”的理解。
18.下列关于《昆虫记》的说法有误的一项(  )
A.《昆虫记》是一篇科普作品,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处处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无愧于“昆虫的史诗”之美誉。
B.法布尔足足花了三十年时间写成这本巨著,罗曼 罗兰称他为“掌握田野无数小虫子秘密的语言大师”。
C.作者笔下,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为儿女操碎了心”,读来情趣盎然。
D.《昆虫记》之所以引人入胜,与作者的独特研究方法有关:他把昆虫装在木盒里,浸在酒精里,努力思考这些器官的功能。
(2024八上·剑阁期中)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母亲是人生所有问题的答案
①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每一个孩子身上都会打上母亲给予的烙印。母亲是人生所有问题的答案。
②东晋名将陶侃出身贫寒,少年丧父,与寡母相依为命。后来陶侃做了一个管理鱼梁(在水中筑堰用于捕鱼的装置),他把鱼品腌制坊的一罐鱼干托人送给母亲。陶母经年累月吃着粗茶淡饭,面对如此美味的食物和儿子的拳拳孝心,相反忧心忡忡。她把鱼干重新封好,让来人带了回去,以官物见饷,非唯无益,你用官家的东西来孝敬我,对我来说非但无益,从此清白做人,廉洁为官。
③陶母真不愧是一位贤德的母亲。她终日以粗糙的饭菜果腹,面对从天而降的美味佳肴,却没有喜出望外,她保持了足够的冷静,她清醒地认识到人的贪欲一旦打开缺口,一发而不可收拾,所以她流露出对儿子深深的忧虑。她的信如当头棒喝,从此时刻保持警惕,严于律己。
④苏轼的母亲程夫人也是一位见识不凡的母亲。苏轼幼年时,程夫人曾以古代志士的事迹勉励儿子砥砺名节。一天,程夫人给苏轼兄弟讲《范滂传》。范滂为官忠贞不阿,临行前母子诀别。范滂说:“我今天离您而去,请您不要太过悲伤。”母亲含泪说:“你今日有了这样好的名声,我还有什么好悲伤的呢?”
⑤故事讲完后,苏轼说:“母亲,我长大了要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做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
⑥正是因为少年时经常得到母亲的勉励,苏轼不仅从小立下远大志向,而且养成了坚毅豁达的性格,饱尝贬谪之苦,但总能苦中作乐。
⑦作家梁晓声的母亲亦是如此。梁晓声在长篇小说《母亲》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小时候,家里缺粮,饥饿困扰着他们。一天,他拿着布袋到母亲工作的厂子里摘了满满一袋榆钱儿。心想,终于可以填饱肚子了。回家的路上,遇到几个同样饥肠辘辘的孩子。其中一个孩子央求说:“给我一点儿吧。”梁晓声紧紧捂着袋子,坚决地说:“不给。”另一个孩子也苦巴巴地请求道:“给我一点儿。”他还是说不给。后来,一个孩子喊道:“抢!”瞬间,五六个小孩围了过来,梁晓声拔足狂奔。他跑得快,后边的人追得更快。最后,榆钱儿被抢光了,连袋子也被抢走了。回到家里,他哭着告诉了母亲。母亲说:“孩子,这事怪你,好东西哪里能独自享用呢?你只要分给每个人一点儿,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
⑧我们不得不佩服梁母对人情的练达。梁母的教导影响了儿子,梁晓声后来为人处世总是关怀别人,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
⑨名人的母亲能给孩子以人生的指引,作为普通人的母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每个人的性格和命运,都能从母亲身上找到遗传密码。民间有一种说法:好女人福泽三代。可见母亲在家庭中所起的作用是多么重要。
⑩母亲是人生所有问题的答案。
19.梳理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将对应内容补充完整。
人物 教子事件 产生影响 感悟主题
陶母 ① 陶侃从此清白做人,廉洁为官 ③
苏母 讲范滂的故事 苏轼从小立志,养成坚毅豁达的性格,饱受贬谪之苦也能从容面对人生风雨
梁母 教导孩子学会分享 ②
20.请从修辞手法或描写方法角度赏析下面的语句。
①她清醒地认识到人的贪欲一旦打开缺口、必将如洪水泛滥,一发而不可收拾。
②母亲说:“孩子,这事怪你,好东西哪里能独自享用呢?你只要分给每个人一点儿,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
21.母亲在苏轼幼年时的教育,对他的人生态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请结合下列苏轼作品简要分析。(任意联系一句题可)
链接材料:
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②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③何夜元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22.读完本文,相信你也会想起自己的母亲,请联系生活实际举一例,说说母亲给了你哪方面人生的答案。
(2024八上·剑阁期中)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在技术创新、产业生态、融合应用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已进入全球第一梯队。中国信通院测算,同比增长18%。
②目前,我国已有超过400所学校开办人工智能专业,高端人才居全球第二。截至2022年底,其中我国企业数量4227家,约占全球企业总数的16%。
③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已形成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三大集聚发展区。百度、阿里、华为、腾讯、科大讯飞、云从科技、京东等一批AI开放平台初步具备支撑产业快速发展的能力。
【材料二】
①心脏病是全球最主要的致死原因之一。据统计,在英国,心血管疾病与1/4的死亡病例有关——大约每年16万人。
②心脏病的高危群体通常靠服用他汀类药物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保护动脉血管。但是人们很难及时发现心脏病的征兆,这也意味着他们没有从他汀类药物中受益。
③为了改变这一状况,美国科学家开发出了一个基于深度学习的AI模型,可以通过单张X光胸片,可靠地预测患者在10年内死于心脏病或中风的风险。
④为了训练这个模型,研究团队使用了15万张X光片,它们均来自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研究团队又收集了11000多名平均年龄为60岁的患者的数据,对AI模型进行测试。
⑤研究人员发现,近10%的患者在第一次拍摄胸片后的10年内出现过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症状,比如心脏病发作、中风等。
【材料三】
①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智能化的时代。很多看上去专属于人类的领域,正在经受智能化大潮不间断地冲刷、侵蚀和淘洗,绘画也不例外。
②2019年夏天,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展上,展出了一套系列组画《历史的焦虑》,格调不俗。当观众知道作者的身份后,纷纷驻足欣赏。原来,而这组作品则是“她”通过三年的深度学习后自动生成的画作。
③面对人工智能绘画创作能力日新月异的进展,有人感叹:“我们正在目睹艺术的死亡。如果创造性工作也会被机器淘汰,人类还拥有什么?”
④人工智能绘画工具不是近几年突然出现的,它已经有几十年的发展了。近年来,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的发展,通过算法对其进行分类和识别,然后生成新图像。其本质是计算。
⑤然而我们的审美体系中的审美主体还是人,艺术价值的评判体系,还在由人所主导。对于绘画创作而言,仍是绘画作品的最大生命气韵和价值所在。
23.下列为材料一拟写的新闻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发展。
B.2022年核心产业规模达5080亿元。
C.人工智能专业越来越吃香。
D.人工智能企业迎来新机遇。
24.下列关于材料二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心脏病是最主要的致死原因,英国每年有16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
B.心脏病患者一般无法发现心脏病的征兆,所以不会服用他汀类药物来保护动脉血管。
C.AI模型通过深度学习,利用单张X光胸片,可靠地预测患者在10年内死于心脏病或中风的风险。
D.在研究过程中,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对AI模型进行了大量的训练和测试。
25.根据材料三的观点,人工智能快速发展会不会代替人类画家呢,理由是什么?
三、应用 写作(60分)
26.(2024八上·剑阁期中)为了贯彻“全面教育,整全育人”的教育思想,践行“立德立心,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学校的管理,促进家校沟通,我校在11月10日召开了2024年秋季“兼山家长学校”活动。请为此次活动写则消息。
要求:(1)交代清楚消息的要素;
(2)运用叙议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150字左右。
27.(2024八上·剑阁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写作。
蜗牛不因为缓慢而自卑,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爬行,终于到达了自己的目的地,日复一日地撞击着石块,终于造就了水滴石穿的奇迹,坚持不懈地撞击着外壳,终于获得了破茧重生的光明……在生活中,但只要一步一个脚印,每天努力一点,终会获得成功。
请你以“坚持,让成功之花灿烂绽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内容具体充实,情感真实;(2),不得抄袭;(3)不要扩写材料;(4)(5)不少于6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摧;当;溃;衷;敛;镌
2.A;A;B;A;A;A
3.我们也感受到了藤野先生讲课时那抑扬顿挫的声调。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搭配不当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这类问题时,关键在于平时要做好字词的积累,答题时联系前后文认真辨析,规范书写。
(2)本题考查多音字的识记与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不仅要掌握多音字的读音,还要具备在不同的词语或语境中辨析不同读音的能力。
(3)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需结合语境和词语含义准确书写:①“cuī枯拉朽” 对应 “摧”,意为摧毁,注意右边是 “隹”,不要误写为 “崔”。②“锐不可 dāng” 对应 “当”,形容气势不可阻挡,不要误写为 “挡”。③“击 kuì” 对应 “溃”,指打垮、打散,注意右边是 “贵”。④“由 zhōng” 对应 “衷”,意为发自内心,“衷” 为 “衣” 字底,区别于 “哀”。⑤“屏息 liǎn 声” 对应 “敛”,指抑制呼吸和声音,不要误写为 “脸”。⑥“juān 刻” 对应 “镌”,意为雕刻,左边为 “钅”,区别于 “隽”。
故答案为:摧;当;溃;衷;敛;镌
2.本题考查多音字及易错字读音,需结合词语含义判断:①“要塞” 的 “塞” 读 “sài”(指军事据点),选 A。②“凌空” 的 “凌” 读 “líng”(第二声,注意不要误读为前鼻音),选 A。③“悄然” 的 “悄” 读 “qiǎo”(形容寂静,区别于 “qiāo” 表示声音轻),选 B。④“惊天一着” 的 “着” 读 “zhuó”(指计策、手段),选 A。⑤“殚精竭虑” 的 “殚” 读 “dān”(第一声,不要误读为第四声),选 A。⑥“不辍劳作” 的 “辍” 读 “chuò”(翘舌音,区别于 “zhuì”),选 A。
故答案为:A;A;B;A;A;A
3.画线句 “感受到了藤野先生讲课时那抑扬顿挫的神态” 存在搭配不当的问题。“抑扬顿挫” 形容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只能修饰 “声调”“语气” 等与声音相关的词语,不能修饰 “神态”(神态指面部表情)。修改方法:将 “神态” 改为 “声调”,即 “我们也感受到了藤野先生讲课时那抑扬顿挫的声调”。
故答案为:我们也感受到了藤野先生讲课时那抑扬顿挫的声调。
4.【答案】D
【知识点】比喻
【解析】【分析】A 项:错误。《“飞天” 凌空》是新闻特写(聚焦吕伟跳水瞬间的细节描写);《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是新闻评论(针对事件发表观点,阐明意义),二者体裁不同。
B 项:错误。《回忆我的母亲》是回忆性散文,而非小说。文章以真实经历为基础,叙述母亲的一生,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与感激,具有纪实性。
C 项:错误。新闻结构的五部分中,标题、导语、主体是必不可少的核心部分;背景和结语可根据内容省略,或暗含在主体中,并非 “缺一不可”。
D 项:正确。若语段中存在 “结构相似、句式并列” 的句子(排比),以及 “用一种事物比喻另一种事物” 的表述(比喻),则该选项成立。题干未给出具体语段,但根据选项设置及文学常识,此表述符合修辞手法判断逻辑。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辨析能力。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和对比等,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即可。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5.【答案】C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确定首句:①句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开放包容的文化胸怀” 从民族文化特质切入,为后文论述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意义铺垫,适合作为开篇;②句侧重 “丝路文化的吸引力”,需在引出丝路意义之后,故①为首句,排除 B、D。衔接①句:⑤句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 不仅沟通了……” 紧承①句的 “开放包容”,具体阐述丝绸之路在 “政治合作、经贸往来” 及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与①句形成逻辑递进,故①后接⑤,排除 A。后续衔接:②句 “丝绸之路充满着厚重的历史故事…… 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 进一步补充丝路文化的魅力,承接⑤句对丝路作用的阐述;④句 “因此…… 不仅要……” 由前文对丝路文化的描述,自然过渡到 “保护与利用” 的对策;③句 “还要……” 与④句 “不仅要……” 构成递进关系,收尾合理。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
6.【答案】D
【知识点】对联
【解析】【分析】上联 “古道悠悠,驿站相揖驼影去” 中,“古道”(名词)对 “悠悠”(形容词叠词);“驿站”(名词)“相揖”(动词)“驼影”(名词)“去”(动词),整体为 “名词 + 形容词叠词,名词 + 动词 + 名词 + 动词” 的结构。
A 项 “班列长鸣,万里亚欧奏新声”:“班列”(名词)“长鸣”(动词),与上联 “名词 + 形容词叠词” 结构不符;“万里”(数量词)与 “驿站”(名词)不匹配,排除。
B 项 “中西合璧,互利双赢丝路起”:“中西”(名词)“合璧”(动词),结构与上联首句不符;“互利”“双赢” 均为动词性短语,与 “驿站”(名词)不匹配,排除。
C 项 “漠路迢迢,连通邻邦扬汉唐”:“漠路”(名词)“迢迢”(形容词叠词)符合首句结构,但 “连通”(动词)与 “驿站”(名词)不匹配,结构不一致,排除。
D 项 “雄关漫漫,亚欧合纵铁龙吟”:“雄关”(名词)“漫漫”(形容词叠词)对应上联首句;“亚欧”(名词)“合纵”(动词)“铁龙”(名词,喻指中欧班列)“吟”(动词),与上联 “名词 + 动词 + 名词 + 动词” 结构完全一致,且内容紧扣 “丝路复兴”“中欧班列”,与上联 “古道驼影” 形成古今呼应。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联的补写。解答对联题,一般可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先整体把握所给出的上联或下联的意思大致确定与之意思连贯、相对的内容;再认真推敲每个字词的含义、词性和词语的结构特征;最后从整体把握,进行微观的调整和修改。
【答案】7.A
8.D
【知识点】事理性说明文;定位筛选、分析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7.A 项:错误。原文第①段明确提出 “一旦机器智能有记忆和自我意识…… 这是否就到达了人工智能的最高阶段?”,使用疑问语气表示 “尚未确定”,而非肯定 “这是最高阶段”,选项将推测变为定论,与原文不符。
B 项:正确。第②段提到阿伦德将机器智能分为 “反应机器、有限记忆机器、基于心智理论的机器、自我意识机器” 四个阶段,表述与原文一致。
C 项:正确。第③段指出 “心智理论更强调对外部思维体的感知,而自我意识则是向内的感知”,选项符合原文。
D 项:正确。第⑤段明确 “李德毅认为,知觉意识是最初级的意识。只有有了知觉意识,我们才能清晰地感受到‘我’这个本体的存在”,选项与原文一致。
故答案为:A
8.A 项:错误。第②段说明基于心智理论的机器 “不仅能够理解特定任务,而且有能力更全面地理解周围的世界”,“更全面地理解” 仅针对 “周围世界”,而非 “特定任务”,选项扩大范围。
B 项:错误。第⑤段 “智能和意识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相关性” 与 “自然界存在无(弱)智能却有弱意识的生物” 是并列陈述,并非因果关系,选项强加因果。
C 项:错误。第⑥段曼努埃尔 布鲁姆提出 “意识是任何经过合理组织的计算系统所拥有的一种性质”,选项中 “一些” 缩小了范围,与原文不符。
D 项:正确。第⑥段明确 “当一种机器具有意识时,它就会不断‘成长’。随着各处理器之间的连接不断增强,它会从……‘婴儿期’走向‘成熟期’”,选项符合原文逻辑。
故答案为:D
【答案】9.A
10.C
11.A
12.B
13.①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
②议论的人都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巫山奇特。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3)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4)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5)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参考译文:
【甲】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在正午或半夜,就看不到太阳或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倘若碰到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有时候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达江陵,这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样快。
在春冬两个季节,白色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里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很多趣味。
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早晨,树林山涧一片清凉寂静,经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悲惨凄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二十三日,经过巫山凝真观时,参拜了妙用真人祠。妙用真人就是世人所说的巫山神女。祠庙正对着巫山,峰峦高耸冲上云霄,山脚径直插入江水中。人们议论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这里奇妙。但是巫山十二峰并不能全部看到,所能见到的八、九座峰,只有神女峰最是纤细峻峭,应是神仙所依托的地方。祠中主持祭祀的人说:“每年八月十五晚上月明的时候,就能听到优美的音乐,在峰顶上往返行走,山上的猿猴也都鸣叫起来,到天亮才渐渐停止。”庙的后边的半山腰中有个石坛,比较平坦开阔。传说:“夏禹碰到神女,神女在这个地方把神符送给夏禹。”在石坛上看巫山十二峰,就像屏障一样。这天,天空晴朗,四周天空无云,只有神女峰的上空有几片白云,就像凤凰、仙鹤在飞舞,徘徊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散去,也是很奇异的景象啊。祠庙中原来有几百只乌鸦,在船来船往时它们会来迎送。
9.A 项:“沿溯阻绝” 中 “溯” 指 “逆流而上”,“沿” 指 “顺流而下”,选项将 “溯” 解释为 “顺流而下”,错误。
B 项:“亦可异也” 中 “异” 意为 “奇异”,形容神女峰上白云不散的景象,正确。
C 项:“属引凄异” 中 “引” 意为 “延长”,形容猿声悠长凄切,正确。
D 项:“是日” 中 “日” 指 “白天,白昼”,指代游览巫山的那一天,正确。
故答案为:A
10.例句 “有丝竹之音” 中 “之” 为结构助词,译为 “的”。
A 项 “又数刀毙之” 中 “之” 为代词,指代狼,用法不同。
B 项 “何陋之有” 中 “之” 为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用法不同。
C 项 “春冬之时” 中 “之” 为结构助词,译为 “的”,与例句用法相同。
D 项 “久之不散” 中 “之” 为音节助词,无实义,用法不同。
故答案为:C
11.A 项 “自三峡七百里中” 意为 “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自” 为介词 “在”,后应断开,正确节奏为 “自 / 三峡 / 七百里中”,选项划分为 “自三峡 / 七百里中”,错误。
B 项 “然 / 十二峰者 / 不可悉见” 中,“然” 表转折,需断开;“十二峰者” 为主语,后需断开,节奏正确。
C 项 “夏禹 / 见神女” 中,“夏禹” 为主语,“见神女” 为谓语,主谓之间断开,节奏正确。
D 项 “良多 / 趣味” 中,“良多” 为状语,“趣味” 为宾语,状中之间断开,节奏正确。
故答案为:A
12. A 项:甲文多用四字句(如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骈散结合,节奏鲜明,分析正确。
B 项:甲文按 “总 — 分” 结构,先总写三峡山势连绵,再分写 “夏季、春冬、秋季” 的景象,选项 “夏天、秋天和春冬之时” 顺序错误(春冬在前,秋天在后),分析错误。
C 项:乙文引用祝史的话(“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时……”)和传说(“夏禹见神女……”),将景物与诗文结合,分析正确。
D 项:甲文赞美三峡四季美景,乙文惊叹巫山奇景,均抒发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分析正确。
故答案为:B
1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需准确把握重点字词: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重点词:“自非”(如果不是)、“亭午”(正午)、“夜分”(半夜)、“曦”(太阳)。翻译: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②“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重点词:“议者”(议论的人)、“谓”(说)、“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奇”(奇特)。翻译:议论的人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巫山这样奇特故答案为:①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②议论的人都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巫山奇特。
【答案】14.“东皋薄暮望”化用陶渊明的“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欲何依”化用曹操“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句。首联用典表达了诗人一种莫可名状的孤寂无依的愁绪,并为中间两联写景作了铺垫。
15.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寄情山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多角度赏析名句。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诗句描写了怎样的内容,然后从修辞手法、内容主旨、哲理等方面对诗句进行赏析。从修辞角度赏析,要答出该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及手法的作用;从内容主旨方面赏析,需要充分理解诗歌的内容,写出该诗句表达出诗人怎样的胸襟;从哲理角度赏析,则需要答出该诗句蕴含的哲理。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14.本题考查对诗歌用典手法的理解,需结合典故来源与作用分析:化用诗句:“东皋薄暮望” 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 “登东皋以舒啸”,“东皋” 为诗人归隐后常游之地,暗含隐逸之意。“徙倚欲何依” 化用曹操《短歌行》中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以 “欲何依” 的设问,强化迷茫无措之感。作用:首联通过用典,开篇即奠定孤寂、彷徨的基调,既点明诗人傍晚登高远望的场景,又含蓄表达其找不到精神归宿的愁绪,为后文描写秋日山野之景及抒发隐逸情怀做铺垫。
故答案为:“东皋薄暮望”化用陶渊明的“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欲何依”化用曹操“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句。首联用典表达了诗人一种莫可名状的孤寂无依的愁绪,并为中间两联写景作了铺垫。
15.本题需结合全诗情感与典故内涵分析:“采薇” 的含义:源自伯夷、叔齐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的典故,代指隐逸生活。原因简析:诗人登高远望,所见 “树树秋色”“山山落晖” 及牧人、猎马归家之景,皆为宁静的田园风光,却反衬出自身的孤独 ——“相顾无相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己与精神寄托。因此,诗人借 “怀采薇” 抒发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希望通过归隐摆脱彷徨苦闷,找到心灵的归宿。
故答案为: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
16.【答案】几处早莺争暖树;猛浪若奔;长河落日圆;无可奈何花落去;烟波江上使人愁;心远地自偏;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老骥伏枥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1)出自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 是西湖早春典型的生机场景,通过禽鸟的动态展现春意盎然,与 “早春的生机勃勃” 描述一致。(2)出自吴均《与朱元思书》,“急湍甚箭” 写出水流比箭还快,“猛浪若奔” 以 “奔马” 比喻浪涛,突出富阳至桐庐一带水流 “迅猛且急” 的特点,符合语境描述。(3)出自王维《使至塞上》,诗句以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 勾勒出边塞雄浑壮阔的异域风光,与 “异域的壮阔景象” 匹配。(4)出自晏殊《浣溪沙》,“花落去” 体现 “繁华易尽的感伤”,“燕归来” 暗含 “旧燕重来的欣喜”,上下句形成对比,契合 “品味感伤与欣喜” 的语境。(5)出自崔颢《黄鹤楼》,“日暮” 点明时间,“烟波江上” 渲染迷茫氛围,末句直抒胸臆,表达 “身在他乡浓浓的缠绵乡愁”,与语境情感一致。(6)出自陶渊明《饮酒(其五)》,诗人以 “心远地自偏” 解释自己能在尘世中保持超然的原因,体现 “超然胸襟”,符合 “悟人生” 中对心境的感悟。(7)出自朱敦颐《相见欢》,“中原乱”“簪缨散” 写国破家亡的惨状,“悲风吹泪” 抒发对故土的痛切悲慨,与 “痛切与悲慨” 的描述契合。(8)出自曹操《龟虽寿》,“老骥伏枥” 以老马自比,“志在千里” 彰显虽年老却仍有远大抱负的雄心,符合 “雄心壮志” 的语境。故答案为:几处早莺争暖树;猛浪若奔;长河落日圆;无可奈何花落去;烟波江上使人愁;心远地自偏;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老骥伏枥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答案】17.少年先锋队队员积极向上、充满活力,有坚忍等精神和求知欲,能在红军中成长并参与建设新世界,代表中国未来,所以任何民族最有希望的都是少年人。
18.D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对作品的体验感受;《红星照耀中国》;《昆虫记》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17.本题需结合选文中少年先锋队队员的表现,解读 “任何民族最有希望的都是少年人” 的内涵:选文中的少年先锋队队员在红军中承担多种角色(传令兵、教员、演员等),展现出极强的适应能力与责任感;他们 “永远愉快”“坚忍、苦干、活泼”,即使行军倦怠也保持积极态度,体现出蓬勃的生命力与精神活力;文中 “向新兵讲解世界地理” 等细节,显示他们有求知欲和成长潜力,能参与 “建造新世界的工程”。 这些特质表明,少年人是民族未来的力量,他们的活力、担当与希望,正是民族发展的根基,因此 “任何民族最有希望的都是少年人”。
故答案为:少年先锋队队员积极向上、充满活力,有坚忍等精神和求知欲,能在红军中成长并参与建设新世界,代表中国未来,所以任何民族最有希望的都是少年人。
18.A 项:正确。《昆虫记》兼具科学性与文学性,被誉为 “昆虫的史诗”,体现对生命的尊重。
B 项:正确。法布尔耗时三十年著成此书,罗曼 罗兰对其评价准确,凸显其在昆虫研究领域的成就。
C 项:正确。作者以拟人化手法描写杨柳天牛,“像吝啬鬼”“缺布料的礼服” 等表述充满趣味,符合原文风格。
D 项:错误。法布尔的研究方法是实地观察(如在野外长时间跟踪昆虫),而非 “把昆虫装在木盒里、浸在酒精里”(这是传统标本研究法),选项与作者独特的观察方式相悖。
故答案为:D
【答案】19.①退回鱼干并写信教育儿子。②梁晓声学会关怀别人,作品充满浓厚的悲悯情怀。③母亲对孩子教育的影响是一生的,母亲的教育至关重要。
20.①示例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贪欲一旦打开缺口比喻成洪水泛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的贪欲一旦形成危害程度之大,表达了陶母对儿子深深的忧虑。
示例二: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把贪欲一旦打开缺口夸大为洪水泛滥,形象地写出了人的贪欲一旦形成危害程度之大。表达了陶母对儿子深深的忧虑。
②运用了语言描写,通过母亲的话,形象地表现了母亲的宽容大度、人情的练达以及梁母对儿子的谆谆教导。
21.示例一:人生的聚散离合,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并非人力所能左右,这是人生无法摆脱的遗憾,不必为此悲伤。这是苏轼对人生的感悟,表现了他的旷达胸襟和乐观精神。
示例二:无论是风吹雨打,还是阳光照耀,都不必在意;不管顺境还是逆境,都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表现了苏轼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示例三:母亲在苏轼幼年时的教育,对他的人生态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比如:月夜常有,竹柏也是寻常景物,只因我们两个“闲人”在欣赏,景也就不同了。政治失意仍有赏月的雅趣,显示了苏轼在逆境中的旷达。
22.示例一:和同学发生矛盾时,母亲告诉我要学会宽容和理解。
示例二:学习中遇到困难,想要放弃学习时,母亲鼓励开导我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要学会战胜困难。
【知识点】散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4)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观点的表达。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出充足的理由就可以。
19.本题需根据文章情节,提炼人物、事件、影响及主题: 陶母:对应第②③段,陶侃送官产鱼干给母亲,陶母退回并写信告诫其不可贪腐,故事件为 “退回鱼干并写信教育儿子廉洁为官”。梁母:对应第⑦⑧段,梁母教导儿子好东西应分享,这一教导使梁晓声 “为人处世总是关怀别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作品充满悲悯情怀”。感悟主题:全文通过三位母亲的教子故事,共同体现 “母亲的教育对孩子的性格、命运影响深远,是人生成长的重要指引”。
故答案为:①退回鱼干并写信教育儿子。②梁晓声学会关怀别人,作品充满浓厚的悲悯情怀。③母亲对孩子教育的影响是一生的,母亲的教育至关重要。
20.本题需从修辞手法或描写方法入手,分析语句含义与情感:“她清醒地认识到人的贪欲一旦打开缺口、必将如洪水泛滥,一发而不可收拾。”手法:运用比喻(将 “贪欲” 比作 “洪水泛滥”),生动形象地写出贪欲一旦滋生便会失控的严重后果。作用:体现陶母的清醒与远见,突出她对儿子可能陷入贪腐的深深忧虑,强化其教子严格的形象。母亲说:“孩子,这事怪你,好东西哪里能独自享用呢?你只要分给每个人一点儿,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手法:语言描写,直接引用母亲的话。作用:展现梁母的宽容与通透,她没有责备孩子,而是以理服人,教导儿子 “分享” 的道理,体现其对人情世故的练达和对儿子的谆谆教诲。
故答案为:①示例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贪欲一旦打开缺口比喻成洪水泛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的贪欲一旦形成危害程度之大,表达了陶母对儿子深深的忧虑。
示例二: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把贪欲一旦打开缺口夸大为洪水泛滥,形象地写出了人的贪欲一旦形成危害程度之大。表达了陶母对儿子深深的忧虑。
②运用了语言描写,通过母亲的话,形象地表现了母亲的宽容大度、人情的练达以及梁母对儿子的谆谆教导。
21.本题需结合苏轼作品,分析母亲教育对其人生态度的影响:示例一(《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体现苏轼的旷达。母亲以范滂的忠义勉励他,使他从小养成正视挫折的心态,即便面对人生起伏,也能坦然接受 “难全” 的现实,保持乐观。示例二(《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展现苏轼的豁达。母亲的教导让他学会在逆境中坚守本心,无论 “风雨”(困境)还是 “晴”(顺境),都能淡然处之,这与母亲培养的坚毅性格一脉相承。故答案为:示例一:人生的聚散离合,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并非人力所能左右,这是人生无法摆脱的遗憾,不必为此悲伤。这是苏轼对人生的感悟,表现了他的旷达胸襟和乐观精神。
示例二:无论是风吹雨打,还是阳光照耀,都不必在意;不管顺境还是逆境,都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表现了苏轼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示例三:母亲在苏轼幼年时的教育,对他的人生态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比如:月夜常有,竹柏也是寻常景物,只因我们两个“闲人”在欣赏,景也就不同了。政治失意仍有赏月的雅趣,显示了苏轼在逆境中的旷达。
22.本题需结合自身经历,体现母亲对自己的人生指引:一次考试失利,我垂头丧气,母亲却说:“跌倒了不可怕,重要的是找到原因再站起来。” 她的话让我明白,挫折是成长的契机。如今面对困难,我总能冷静分析,这正是母亲教会我的 “直面问题、永不放弃” 的人生答案。 通过具体事件(考试失利),描述母亲的教导,点明其对自己的影响(学会直面挫折),紧扣 “母亲是人生答案” 的主题。
故答案为:示例一:和同学发生矛盾时,母亲告诉我要学会宽容和理解。
示例二:学习中遇到困难,想要放弃学习时,母亲鼓励开导我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要学会战胜困难。
【答案】23.A
24.C
25.不会,绘画领域受到人工智能的冲击,人工智能机器人能通过深度学习后自动生成画作,绘画语言娴熟,格调不俗。虽然有人担忧艺术的死亡,但也促使人们重新思考艺术的本质和价值。
【知识点】新闻、材料类文本;拟写新闻材料标题;启示、感悟、建议类;筛选新闻材料关键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新闻标题的拟写。新闻标题拟写的要求:1、标题所提示的事实,要与新闻内容一致。2、标题中的论断在新闻中要有充分依据。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涉及的内容,在文中找到对应的语句将信息进行比较,判断正误。
(3)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3.本题需根据材料一的核心内容选择最恰当的标题: 材料一从三个层面展开:①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进入全球第一梯队,核心产业规模增长;②人才与企业数量领先;③形成三大集聚发展区,头部企业支撑产业发展。核心主题是 “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发展”。
A 项 “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发展” 涵盖了技术、人才、企业、产业布局等多方面,全面概括材料内容;
B 项仅提及 “核心产业规模”,
C 项仅强调 “人工智能专业”,
D 项仅关注 “企业机遇”,均为局部信息,无法涵盖全文。
故答案为:A
24.A 项:错误。材料二①段明确 “心脏病是全球最主要的致死原因之一”(并非 “最主要”),且英国 “每年约 16 万人”(“约” 字不可省略),选项表述绝对化。
B 项:错误。材料二②段指出 “心脏病的高危群体通常靠服用他汀类药物”,只是 “很难及时发现征兆” 导致 “没有从药物中受益”,并非 “不会服用”,选项曲解文意。
C 项:正确。材料二③段明确 “AI 模型可以通过单张 X 光胸片,可靠地预测患者在 10 年内死于心脏病或中风的风险”,与选项一致。
D 项:错误。材料二④段说明 “研究团队” 使用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 X 光片训练模型,并自行收集数据测试,而非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 直接参与训练和测试,选项主体错误。
故答案为:C
25.根据材料三的观点,人工智能不会代替人类画家,理由如下:AI 的能力局限:材料三④段指出,人工智能绘画本质是 “通过算法对图像分类识别后生成新图像”,依赖深度学习,缺乏人类创作中的主观情感与思想。艺术的核心在于人:材料三⑤段强调,审美主体和艺术价值评判体系由人主导,绘画的 “情感、思想” 是作品的生命气韵,这是 AI 无法替代的。冲击与反思并存:尽管 AI 能生成 “格调不俗” 的画作(如《历史的焦虑》),但这种冲击反而促使人们重新思考艺术的本质,凸显人类创作的独特价值。
故答案为:不会,绘画领域受到人工智能的冲击,人工智能机器人能通过深度学习后自动生成画作,绘画语言娴熟,格调不俗。虽然有人担忧艺术的死亡,但也促使人们重新思考艺术的本质和价值。
26.【答案】示例:
我校成功举办“兼山家长学校”活动
11月10日,我校召开了2024年秋季“兼山家长学校”活动。此次活动旨在贯彻“全面教育,整全育人”的教育思想,践行“立德立心”。活动中,学校向家长展示了管理成果,促进了家校沟通。这一活动意义重大,它为家长更好地了解学校提供了平台,有助于形成教育合力。相信在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孩子们定能茁壮成长。
【知识点】拟定标语、宣传语等
【解析】【分析】本题要求撰写一则符合规范的消息,需涵盖要素、表达方式及字数要求:要素完整:时间:11 月 10 日;地点:我校;人物:学校师生与家长;事件:举办 2024 年秋季 “兼山家长学校” 活动;起因:贯彻 “全面教育,整全育人” 思想,促进家校沟通;经过:学校展示管理成果,家长参与互动;结果:加强家校联系,形成教育合力。叙议结合:叙述部分(客观陈述):简洁交代活动时间、目的及主要内容(如 “学校向家长展示管理成果,互动交流教育方法”);议论部分(价值评价):点明活动意义(如 “为家校共育搭建桥梁,助力形成教育合力”)。字数控制:150 字左右,语言简洁凝练,避免冗余。
故答案为:
我校成功举办“兼山家长学校”活动
11月10日,我校召开了2024年秋季“兼山家长学校”活动。此次活动旨在贯彻“全面教育,整全育人”的教育思想,践行“立德立心”。活动中,学校向家长展示了管理成果,促进了家校沟通。这一活动意义重大,它为家长更好地了解学校提供了平台,有助于形成教育合力。相信在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孩子们定能茁壮成长。
【点评】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作答语言表达类题目,一定要认真读题,由题意得出表达的对象是谁,表达的目的是什么,据此确定表达时的语气和表达的主题。语意要合理,不能有语病。
27.【答案】例文:
坚持,让成功之花灿烂绽放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人生路上,难免会遇到荆棘坎坷,但只要我们怀揣着坚持的信念,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就一定能让成功之花在风雨洗礼后灿烂绽放。
记得那是我刚上初中的时候,学校组织了一场绘画比赛。热爱绘画的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满心期待着能在比赛中展现自己的才华。然而,当我真正开始准备参赛作品时,才发现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我选定了一幅以校园风景为主题的绘画,想要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校园的宁静与美好。起初,构图就给了我一个下马威。我反复尝试,却总是无法将脑海中的画面完美地呈现在画纸上,不是主体建筑的位置不协调,就是画面的比例失衡。看着那一张张被揉成团扔进垃圾桶的画纸,我的心情低落到了极点,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绘画能力。
就在我几乎要放弃的时候,偶然间在校园的角落里看到了一只蜗牛。它正沿着墙壁缓缓向上爬行,那缓慢而坚定的身影深深地触动了我。蜗牛都能不因为自己的缓慢而放弃前行,我又有什么理由因为一点小小的困难就退缩呢?
于是,我重新振作起来,静下心来仔细研究绘画教程,向老师和绘画高手请教构图的技巧。经过多次修改,终于完成了一个令自己满意的构图。接下来是上色环节,这同样充满了挑战。为了调配出理想的色彩,我反复尝试不同的颜料比例,常常在调色盘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有时候,因为手抖或者颜料的干湿程度掌握不好,画面会出现一些瑕疵,我不得不重新上色。但我没有丝毫的不耐烦,每一次都认真地对待,努力让每一笔色彩都恰到好处。
日子一天天过去,离比赛的日子越来越近,我每天都利用课余时间全神贯注地投入到绘画创作中。终于,在比赛截止前的最后一天,我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当我看着那幅倾注了自己无数心血的画作时,心中满是成就感。
比赛结果公布的那天,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当听到主持人念到我的名字和奖项时,我激动得差点跳了起来。那一刻,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坚持的力量。
这次绘画比赛的经历,让我明白,成功并非遥不可及,只要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不放弃,一步一个脚印地坚持走下去,就一定能够穿越风雨,迎来成功的曙光,让那朵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花在坚持的浇灌下灿烂绽放,散发出迷人的芬芳。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本次写作题目为命题作文 “坚持,让成功之花灿烂绽放”,核心在于 “坚持” 与 “成功” 的因果关联,需通过具体的叙事展现 “坚持” 这一过程如何推动 “成功” 的实现。“坚持” 强调持续不断的努力、面对挫折时的不放弃;“成功之花灿烂绽放” 则需体现努力后的收获(如技能提升、目标达成、心态成长等),且这种收获应具有 “绽放” 般的突破性与美好感。从写作体裁来看,要求为 “记叙文”,需聚焦一个具体事件,完整呈现 “遇到挑战 — 选择坚持 — 克服困难 — 获得成功” 的过程。需注重细节刻画,如坚持过程中的心理变化(犹豫、挣扎、坚定)、行动细节(重复的努力、微小的进步),以及成功瞬间的感受,让 “坚持” 的价值通过故事自然流露,避免空洞议论。【题干分析】题干通过蜗牛爬行、水滴石穿、破茧重生三个事例,阐释了 “坚持” 的内涵 —— 不因缓慢而退缩,日复一日持续努力;并点明核心观点 “只要一步一个脚印,每天努力一点,终会获得成功”。 明确 “坚持” 的特质:是长期的、渐进的,而非速成的,需在文中体现 “一步一个脚印”“每天努力一点” 的过程;限定 “成功” 的意义:不仅指外在的目标达成,也包括内在的成长(如意志力的提升、自信心的建立),需体现 “成功之花” 的多重价值;提示写作方向:需通过 “我” 的亲身经历或观察到的故事,展现 “坚持” 与 “成功” 的必然联系,突出 “努力带来改变” 的正向导向。
【立意提取】
1.技能习得:坚持让 “笨拙” 变为 “熟练”可写学习某项技能的经历(如游泳、弹琴、书法等)。例如:初学钢琴时手指僵硬,多次想放弃,但每天坚持练习半小时,从磕磕绊绊到流畅弹奏,最终在汇报演出中获得认可。通过 “指尖起茧”“错音减少” 等细节,展现坚持如何让 “不可能” 变为 “可能”。立意:“坚持的意义,在于让每一点微小的进步,最终汇聚成绽放的力量。”
2.克服弱点:坚持让 “短板” 成为 “优势”聚焦自身的弱点(如怯懦、拖延、体能差等)。例如:体育中考 800 米始终不达标,制定计划每天多跑 100 米,从跑到一半就停下,到能完整跑完,最终突破及格线。通过 “气喘吁吁的坚持”“成绩的缓慢提升” 等场景,展现坚持如何战胜自我。立意:“成功的绽放,始于敢于直面弱点,并日复一日地与之较劲。”
【点评】 文章以 “备战绘画比赛” 为叙事主线,从 “初期遇挫(构图困难、自我怀疑)” 到 “受蜗牛启发重拾信心”,再到 “坚持克服上色难题”,最终 “收获奖项”,完整呈现了 “坚持浇灌成功之花” 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紧扣 “坚持” 的动作与 “成功” 的结果,与题目中 “坚持让成功绽放” 的核心高度契合。
1 / 1四川省广元市剑阁中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一、积累 运用(18分)
(2024八上·剑阁期中)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新的学期,我们重温了如同一幅画卷的祖国历史:1949年的长江前线,英勇善战的人民解放军以cuī_____枯拉朽、锐不可dāng_____的气势,控制了江阴要塞;1982年的新德里亚运赛场上,中国姑娘吕伟鹤立鸡群,上一秒凌空一跳的动作让观众屏息liǎn声,下一秒就以悄然不惊的水花博得观众由zhōng____的赞赏;为了那惊天一着,中国科研人员殚精竭虑,多少人黑发变白发……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藤野先生讲课时那抑扬顿挫的神态,母亲那不辍劳作的品质,列夫 托尔斯泰那器宇轩昂的气度,居里夫人和颜悦色的神情……他们的历史功绩必将juān刻在人类史册上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cuī)    枯拉朽
②锐不可(dāng)   
③击(kuì)   
④由(zhōng)   
⑤屏息(liǎn)声   
⑥juān    刻
2.给语段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只填序号。
①塞   
A.sài B.sè
②凌   
A.líng B.lín
③悄   
A.qiāo B.qiǎo
④着   
A.zhuó B.zháo
⑤殚   
A.dān B.dàn
⑥辍   
A.chuò B.zhuì
3.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答案】1.摧;当;溃;衷;敛;镌
2.A;A;B;A;A;A
3.我们也感受到了藤野先生讲课时那抑扬顿挫的声调。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搭配不当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这类问题时,关键在于平时要做好字词的积累,答题时联系前后文认真辨析,规范书写。
(2)本题考查多音字的识记与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不仅要掌握多音字的读音,还要具备在不同的词语或语境中辨析不同读音的能力。
(3)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需结合语境和词语含义准确书写:①“cuī枯拉朽” 对应 “摧”,意为摧毁,注意右边是 “隹”,不要误写为 “崔”。②“锐不可 dāng” 对应 “当”,形容气势不可阻挡,不要误写为 “挡”。③“击 kuì” 对应 “溃”,指打垮、打散,注意右边是 “贵”。④“由 zhōng” 对应 “衷”,意为发自内心,“衷” 为 “衣” 字底,区别于 “哀”。⑤“屏息 liǎn 声” 对应 “敛”,指抑制呼吸和声音,不要误写为 “脸”。⑥“juān 刻” 对应 “镌”,意为雕刻,左边为 “钅”,区别于 “隽”。
故答案为:摧;当;溃;衷;敛;镌
2.本题考查多音字及易错字读音,需结合词语含义判断:①“要塞” 的 “塞” 读 “sài”(指军事据点),选 A。②“凌空” 的 “凌” 读 “líng”(第二声,注意不要误读为前鼻音),选 A。③“悄然” 的 “悄” 读 “qiǎo”(形容寂静,区别于 “qiāo” 表示声音轻),选 B。④“惊天一着” 的 “着” 读 “zhuó”(指计策、手段),选 A。⑤“殚精竭虑” 的 “殚” 读 “dān”(第一声,不要误读为第四声),选 A。⑥“不辍劳作” 的 “辍” 读 “chuò”(翘舌音,区别于 “zhuì”),选 A。
故答案为:A;A;B;A;A;A
3.画线句 “感受到了藤野先生讲课时那抑扬顿挫的神态” 存在搭配不当的问题。“抑扬顿挫” 形容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只能修饰 “声调”“语气” 等与声音相关的词语,不能修饰 “神态”(神态指面部表情)。修改方法:将 “神态” 改为 “声调”,即 “我们也感受到了藤野先生讲课时那抑扬顿挫的声调”。
故答案为:我们也感受到了藤野先生讲课时那抑扬顿挫的声调。
4.(2024八上·剑阁期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飞天”凌空》与《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是新闻特写体裁。
B.《回忆我的母亲》是一篇小说,叙述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表达了“我”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与感激之情。
C.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个部分,缺一不可。
D.语段中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答案】D
【知识点】比喻
【解析】【分析】A 项:错误。《“飞天” 凌空》是新闻特写(聚焦吕伟跳水瞬间的细节描写);《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是新闻评论(针对事件发表观点,阐明意义),二者体裁不同。
B 项:错误。《回忆我的母亲》是回忆性散文,而非小说。文章以真实经历为基础,叙述母亲的一生,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与感激,具有纪实性。
C 项:错误。新闻结构的五部分中,标题、导语、主体是必不可少的核心部分;背景和结语可根据内容省略,或暗含在主体中,并非 “缺一不可”。
D 项:正确。若语段中存在 “结构相似、句式并列” 的句子(排比),以及 “用一种事物比喻另一种事物” 的表述(比喻),则该选项成立。题干未给出具体语段,但根据选项设置及文学常识,此表述符合修辞手法判断逻辑。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辨析能力。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和对比等,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即可。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5.(2024八上·剑阁期中)下面是小语为“探索丝路文化”准备的导语,但他不小心将导语中的部分语句顺序打乱了,请你帮他选帮出排列正确的一项(  )
丝绸之路是文化交流之路,在各种物资交易的过程中,包括哲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风俗习惯等文化的传播也随之产生, 。 , , , ,还为不同国家间的文化交流打开了便捷之门,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研究丝路文化,有助于在交流互鉴中推动新时代丝路文化的完善、发展,让丝路精神照亮一个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美好世界。
①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开放包容的文化胸怀,中华文明历来赞赏不同文明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②丝绸之路充满着厚重的历史故事,带着传奇色彩的丝路文化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
③还要积极探索如何将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有效传承下去
④因此,在系统性保护丝路文化的基础上,我们不仅要积极发现和保存宝贵的丝路文化资源
⑤文明因交流而多彩,丝绸之路不仅沟通了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政治合作、经贸往来
A.①②④③⑤ B.②④③①⑤ C.①⑤②④③ D.②④①⑤③
【答案】C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确定首句:①句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开放包容的文化胸怀” 从民族文化特质切入,为后文论述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意义铺垫,适合作为开篇;②句侧重 “丝路文化的吸引力”,需在引出丝路意义之后,故①为首句,排除 B、D。衔接①句:⑤句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 不仅沟通了……” 紧承①句的 “开放包容”,具体阐述丝绸之路在 “政治合作、经贸往来” 及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与①句形成逻辑递进,故①后接⑤,排除 A。后续衔接:②句 “丝绸之路充满着厚重的历史故事…… 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 进一步补充丝路文化的魅力,承接⑤句对丝路作用的阐述;④句 “因此…… 不仅要……” 由前文对丝路文化的描述,自然过渡到 “保护与利用” 的对策;③句 “还要……” 与④句 “不仅要……” 构成递进关系,收尾合理。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
6.(2024八上·剑阁期中)校团委老师准备用一副对联对丝路复兴进行总结升华并给出了上联。请同学拟写下联。下面是几位同学拟写的下联,其中最合适的一项是(  )
结语:“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古丝绸之路上,清脆的驼铃声,勾勒出了一条商贸往来和文明交流之路。如今,有着“钢铁驼队”之称的中欧班列,为沿线国家带来新的商机,为当地人民带去更多工作机遇,丝路“驼铃”绵延不息,越发紧密地联结着沿线国家,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新贡献。
上联:古道悠悠,驿站相揖驼影去
下联:_______
A.班列长鸣,万里亚欧奏新声 B.中西合璧,互利双赢丝路起
C.漠路迢迢,连通邻邦扬汉唐 D.雄关漫漫,亚欧合纵铁龙吟
【答案】D
【知识点】对联
【解析】【分析】上联 “古道悠悠,驿站相揖驼影去” 中,“古道”(名词)对 “悠悠”(形容词叠词);“驿站”(名词)“相揖”(动词)“驼影”(名词)“去”(动词),整体为 “名词 + 形容词叠词,名词 + 动词 + 名词 + 动词” 的结构。
A 项 “班列长鸣,万里亚欧奏新声”:“班列”(名词)“长鸣”(动词),与上联 “名词 + 形容词叠词” 结构不符;“万里”(数量词)与 “驿站”(名词)不匹配,排除。
B 项 “中西合璧,互利双赢丝路起”:“中西”(名词)“合璧”(动词),结构与上联首句不符;“互利”“双赢” 均为动词性短语,与 “驿站”(名词)不匹配,排除。
C 项 “漠路迢迢,连通邻邦扬汉唐”:“漠路”(名词)“迢迢”(形容词叠词)符合首句结构,但 “连通”(动词)与 “驿站”(名词)不匹配,结构不一致,排除。
D 项 “雄关漫漫,亚欧合纵铁龙吟”:“雄关”(名词)“漫漫”(形容词叠词)对应上联首句;“亚欧”(名词)“合纵”(动词)“铁龙”(名词,喻指中欧班列)“吟”(动词),与上联 “名词 + 动词 + 名词 + 动词” 结构完全一致,且内容紧扣 “丝路复兴”“中欧班列”,与上联 “古道驼影” 形成古今呼应。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联的补写。解答对联题,一般可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先整体把握所给出的上联或下联的意思大致确定与之意思连贯、相对的内容;再认真推敲每个字词的含义、词性和词语的结构特征;最后从整体把握,进行微观的调整和修改。
二、阅读 鉴赏(72分)
(2024八上·剑阁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工智能会发生自我意识觉醒吗?
杨馥溪
①人工智能是否会拥有意识,是一个热门话题。一旦机器智能有记忆和自我意识,按照自己的意念而非设定程序行事,这是否就到达了人工智能的最高阶段?它真的可以通过硅与金属这样的硬件来实现吗?
②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人工智能专家阿伦德·欣茨,曾将机器智能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反应机器,即只能进行反应,但没有记忆能力,也无法利用过去的经验来制定现在的决策;第二阶段是有限记忆机器,它会存储一些过去的交互,并使用这些内容来修改未来的行为;第三阶段是基于心智理论的机器,到达这个层面,意味着机器不仅能够理解特定任务,而且有能力更全面地理解周围的世界;第四阶段可能是人工智能发展的最后一步,那就是构建一套能够形成自我意识的机器。
③阿伦德认为,心智理论更强调对外部思维体的感知,而自我意识则是向内的感知,即生命能够意识到自我,知道自己的内部状态,而且可以预测他人的感受。电影《失控玩家》所描述的男主角盖伊所经历的自我意识觉酸的过程,就是从第一阶段逐步进化到了第四阶段。
④然而,人工智能会不会产生意识,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
⑤我国人工智能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在《智能技术学报》发表论文认为,知觉意识是最初级的意识。只有有了知觉意识,我们才能清晰地感受到“我”这个本体的存在。然而,智能和意识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相关性。自然界就存在着大量无(弱)智能却具有弱意识的生物。在他看来,当前的机器人都是无意识的,却可以表现出一定的智能。到目前为止,任何机器或者机器人都还没有知觉意识,更不必说不断成长发展甚至脱离物理束缚的更高级别的自我意识以及群体意识了。
⑥不过,图灵奖获得者曼努埃尔·布鲁姆教授却对“机器产生意识”有着不同看法。他提出意识是任何经过合理组织的计算系统所拥有的一种性质,无论这种系统由血肉还是由金属和硅组成。意识包括全局工作空间架构,还有一些关键的处理器——它们能用一种丰富的内在语言相互沟通想法、计划、图像、感知,并且存在一个由预测、反馈和学习组成的循环动力学机制——这就使得机器具有意识,甚至还具备动机、欲望、最基础的认知能力等。从他们的实验来看,当一种机器具有意识时,它就会不断“成长”。随着各处理器之间的连接不断增强,它会从各处理器相对独立的“婴儿期”走向“成熟期”。
⑦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发展非常迅猛。在对待人工智能的态度上,人类显得犹豫不决。我们既希望有更强大的智能工具出现,又担忧它们会对人类不利。
⑧其实无论持怎样的观点,人类都要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进行更加审慎的思考,并做出道德决策——因为它关乎我们人类自身将会创造的未来世界。
(节选自2022年3月19日《文汇报》,有删改)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的最高阶段是机器智能有记忆和自我意识,能按自己的意念而非设定程序办事。
B.人工智能专家阿伦德将机器智能划分为反应机器、基于心智理论的机器等四个发展阶段。
C.在阿伦德看来,对于外部思维体的感知与自我意识这两个方面,心智理论更为强调前者。
D.人工智能专家李德毅认为知觉意识是最初级的意识,有了它才能清晰感受“我”的存在。
8.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专家阿伦德认为,基于心智理论的机器能更全面地理解特定任务和周围世界。
B.因智能和意识之间并无明确相关性,所以自然界有大量无(弱)智能却有弱意识的生物。
C.曼努埃尔 布鲁姆教授提出,意识是一些经过合理组织的计算系统所拥有的一种性质。
D.当一种机器具有意识时,随着各处理器之间的连接不断增强,机器的意识会不断发展。
【答案】7.A
8.D
【知识点】事理性说明文;定位筛选、分析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7.A 项:错误。原文第①段明确提出 “一旦机器智能有记忆和自我意识…… 这是否就到达了人工智能的最高阶段?”,使用疑问语气表示 “尚未确定”,而非肯定 “这是最高阶段”,选项将推测变为定论,与原文不符。
B 项:正确。第②段提到阿伦德将机器智能分为 “反应机器、有限记忆机器、基于心智理论的机器、自我意识机器” 四个阶段,表述与原文一致。
C 项:正确。第③段指出 “心智理论更强调对外部思维体的感知,而自我意识则是向内的感知”,选项符合原文。
D 项:正确。第⑤段明确 “李德毅认为,知觉意识是最初级的意识。只有有了知觉意识,我们才能清晰地感受到‘我’这个本体的存在”,选项与原文一致。
故答案为:A
8.A 项:错误。第②段说明基于心智理论的机器 “不仅能够理解特定任务,而且有能力更全面地理解周围的世界”,“更全面地理解” 仅针对 “周围世界”,而非 “特定任务”,选项扩大范围。
B 项:错误。第⑤段 “智能和意识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相关性” 与 “自然界存在无(弱)智能却有弱意识的生物” 是并列陈述,并非因果关系,选项强加因果。
C 项:错误。第⑥段曼努埃尔 布鲁姆提出 “意识是任何经过合理组织的计算系统所拥有的一种性质”,选项中 “一些” 缩小了范围,与原文不符。
D 项:正确。第⑥段明确 “当一种机器具有意识时,它就会不断‘成长’。随着各处理器之间的连接不断增强,它会从……‘婴儿期’走向‘成熟期’”,选项符合原文逻辑。
故答案为:D
(2024八上·剑阁期中)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宜为仙真所托。祝史云:“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时,有丝竹之音,往来峰顶,山猿皆鸣,达旦方渐止。”庙后,山半有石坛,平旷。传云:“夏禹见神女,授符书于此。”坛上观十二峰,宛如屏障。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祠旧有乌数百,送客迎舟。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③翳:遮盖,这里指云。
9.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沿溯阻绝(顺流而下) B.亦可异也(奇异)
C.属引凄异(延长) D.是日(白天,白昼)
10.下列各项中加点字“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有丝竹之音
A.又数刀毙之 B.何陋之有 C.春冬之时 D.久之不散
1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自三峡/七百里中 B.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C.夏禹/见神女 D.良多/趣味
12.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甲文行文富于变化,句式骈散结合,多采用四字句,节奏鲜明,极具节奏感。
B.甲文文章不长,按照总——分的思路,先总体描写三峡的地势绵长,然后分别写了夏天、秋天和春冬之时各个不同季节的自然景象。
C.乙文作者把景物描写与诗文引证熔于一炉,使读者获得了美的享受。
D.甲乙两文都抒发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13.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文中划横线句子的意思。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答案】9.A
10.C
11.A
12.B
13.①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
②议论的人都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巫山奇特。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3)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4)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5)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参考译文:
【甲】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在正午或半夜,就看不到太阳或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倘若碰到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有时候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达江陵,这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样快。
在春冬两个季节,白色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里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很多趣味。
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早晨,树林山涧一片清凉寂静,经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悲惨凄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二十三日,经过巫山凝真观时,参拜了妙用真人祠。妙用真人就是世人所说的巫山神女。祠庙正对着巫山,峰峦高耸冲上云霄,山脚径直插入江水中。人们议论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这里奇妙。但是巫山十二峰并不能全部看到,所能见到的八、九座峰,只有神女峰最是纤细峻峭,应是神仙所依托的地方。祠中主持祭祀的人说:“每年八月十五晚上月明的时候,就能听到优美的音乐,在峰顶上往返行走,山上的猿猴也都鸣叫起来,到天亮才渐渐停止。”庙的后边的半山腰中有个石坛,比较平坦开阔。传说:“夏禹碰到神女,神女在这个地方把神符送给夏禹。”在石坛上看巫山十二峰,就像屏障一样。这天,天空晴朗,四周天空无云,只有神女峰的上空有几片白云,就像凤凰、仙鹤在飞舞,徘徊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散去,也是很奇异的景象啊。祠庙中原来有几百只乌鸦,在船来船往时它们会来迎送。
9.A 项:“沿溯阻绝” 中 “溯” 指 “逆流而上”,“沿” 指 “顺流而下”,选项将 “溯” 解释为 “顺流而下”,错误。
B 项:“亦可异也” 中 “异” 意为 “奇异”,形容神女峰上白云不散的景象,正确。
C 项:“属引凄异” 中 “引” 意为 “延长”,形容猿声悠长凄切,正确。
D 项:“是日” 中 “日” 指 “白天,白昼”,指代游览巫山的那一天,正确。
故答案为:A
10.例句 “有丝竹之音” 中 “之” 为结构助词,译为 “的”。
A 项 “又数刀毙之” 中 “之” 为代词,指代狼,用法不同。
B 项 “何陋之有” 中 “之” 为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用法不同。
C 项 “春冬之时” 中 “之” 为结构助词,译为 “的”,与例句用法相同。
D 项 “久之不散” 中 “之” 为音节助词,无实义,用法不同。
故答案为:C
11.A 项 “自三峡七百里中” 意为 “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自” 为介词 “在”,后应断开,正确节奏为 “自 / 三峡 / 七百里中”,选项划分为 “自三峡 / 七百里中”,错误。
B 项 “然 / 十二峰者 / 不可悉见” 中,“然” 表转折,需断开;“十二峰者” 为主语,后需断开,节奏正确。
C 项 “夏禹 / 见神女” 中,“夏禹” 为主语,“见神女” 为谓语,主谓之间断开,节奏正确。
D 项 “良多 / 趣味” 中,“良多” 为状语,“趣味” 为宾语,状中之间断开,节奏正确。
故答案为:A
12. A 项:甲文多用四字句(如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骈散结合,节奏鲜明,分析正确。
B 项:甲文按 “总 — 分” 结构,先总写三峡山势连绵,再分写 “夏季、春冬、秋季” 的景象,选项 “夏天、秋天和春冬之时” 顺序错误(春冬在前,秋天在后),分析错误。
C 项:乙文引用祝史的话(“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时……”)和传说(“夏禹见神女……”),将景物与诗文结合,分析正确。
D 项:甲文赞美三峡四季美景,乙文惊叹巫山奇景,均抒发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分析正确。
故答案为:B
1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需准确把握重点字词: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重点词:“自非”(如果不是)、“亭午”(正午)、“夜分”(半夜)、“曦”(太阳)。翻译: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②“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重点词:“议者”(议论的人)、“谓”(说)、“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奇”(奇特)。翻译:议论的人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巫山这样奇特故答案为:①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②议论的人都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巫山奇特。
(2024八上·剑阁期中)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4.首联化用了哪位诗人的什么诗句?有何作用?
15.结合全诗内容,简析“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答案】14.“东皋薄暮望”化用陶渊明的“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欲何依”化用曹操“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句。首联用典表达了诗人一种莫可名状的孤寂无依的愁绪,并为中间两联写景作了铺垫。
15.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寄情山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多角度赏析名句。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诗句描写了怎样的内容,然后从修辞手法、内容主旨、哲理等方面对诗句进行赏析。从修辞角度赏析,要答出该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及手法的作用;从内容主旨方面赏析,需要充分理解诗歌的内容,写出该诗句表达出诗人怎样的胸襟;从哲理角度赏析,则需要答出该诗句蕴含的哲理。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14.本题考查对诗歌用典手法的理解,需结合典故来源与作用分析:化用诗句:“东皋薄暮望” 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 “登东皋以舒啸”,“东皋” 为诗人归隐后常游之地,暗含隐逸之意。“徙倚欲何依” 化用曹操《短歌行》中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以 “欲何依” 的设问,强化迷茫无措之感。作用:首联通过用典,开篇即奠定孤寂、彷徨的基调,既点明诗人傍晚登高远望的场景,又含蓄表达其找不到精神归宿的愁绪,为后文描写秋日山野之景及抒发隐逸情怀做铺垫。
故答案为:“东皋薄暮望”化用陶渊明的“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欲何依”化用曹操“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句。首联用典表达了诗人一种莫可名状的孤寂无依的愁绪,并为中间两联写景作了铺垫。
15.本题需结合全诗情感与典故内涵分析:“采薇” 的含义:源自伯夷、叔齐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的典故,代指隐逸生活。原因简析:诗人登高远望,所见 “树树秋色”“山山落晖” 及牧人、猎马归家之景,皆为宁静的田园风光,却反衬出自身的孤独 ——“相顾无相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己与精神寄托。因此,诗人借 “怀采薇” 抒发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希望通过归隐摆脱彷徨苦闷,找到心灵的归宿。
故答案为: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
16.(2024八上·剑阁期中)徜徉于古诗文中,我们可以和古代圣贤交朋友,领略他们的智慧与人生。下面是三位同学的阅读感悟。
小语:阅读古诗文,让我看世界。“(1)   ,谁家新燕啄春泥”(《钱塘湖春行》),跟着白居易,我感受到了西湖早春的生机勃勃;“急湍甚箭,(2)   ”(《与朱元思书》)乘着吴均的小舟,我领略到了富阳到桐庐一带的水势极大、迅猛且急的水流;跟随王维出使边塞,领略了“大漠孤烟直,(3)   ”(《使至塞上》)异域的壮阔景象。
小文:阅读古诗文,让我品情思。晏殊的“(4)   ,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让我品味到繁华易尽的感伤和旧燕重来的欣喜;崔颢“日暮乡关何处是?(5)   ”(《黄鹤楼》)让我感受到了身在他乡浓浓的缠绵乡愁;
小青:阅读古诗文,让我悟人生。人生,要有陶渊明“问君何能尔?(6)   ”[《饮酒(其五)》]的超然胸襟;人生,会有朱敦颐的“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7)   ”的痛切与悲慨。(《相见欢》)。人生,也会有曹操的“(8)   ,志在千里”(《龟虽寿》)的雄心壮志。
【答案】几处早莺争暖树;猛浪若奔;长河落日圆;无可奈何花落去;烟波江上使人愁;心远地自偏;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老骥伏枥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1)出自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 是西湖早春典型的生机场景,通过禽鸟的动态展现春意盎然,与 “早春的生机勃勃” 描述一致。(2)出自吴均《与朱元思书》,“急湍甚箭” 写出水流比箭还快,“猛浪若奔” 以 “奔马” 比喻浪涛,突出富阳至桐庐一带水流 “迅猛且急” 的特点,符合语境描述。(3)出自王维《使至塞上》,诗句以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 勾勒出边塞雄浑壮阔的异域风光,与 “异域的壮阔景象” 匹配。(4)出自晏殊《浣溪沙》,“花落去” 体现 “繁华易尽的感伤”,“燕归来” 暗含 “旧燕重来的欣喜”,上下句形成对比,契合 “品味感伤与欣喜” 的语境。(5)出自崔颢《黄鹤楼》,“日暮” 点明时间,“烟波江上” 渲染迷茫氛围,末句直抒胸臆,表达 “身在他乡浓浓的缠绵乡愁”,与语境情感一致。(6)出自陶渊明《饮酒(其五)》,诗人以 “心远地自偏” 解释自己能在尘世中保持超然的原因,体现 “超然胸襟”,符合 “悟人生” 中对心境的感悟。(7)出自朱敦颐《相见欢》,“中原乱”“簪缨散” 写国破家亡的惨状,“悲风吹泪” 抒发对故土的痛切悲慨,与 “痛切与悲慨” 的描述契合。(8)出自曹操《龟虽寿》,“老骥伏枥” 以老马自比,“志在千里” 彰显虽年老却仍有远大抱负的雄心,符合 “雄心壮志” 的语境。故答案为:几处早莺争暖树;猛浪若奔;长河落日圆;无可奈何花落去;烟波江上使人愁;心远地自偏;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老骥伏枥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2024八上·剑阁期中)阅读《红星照耀中国》和《昆虫记》,完成小题。
少年先锋队队员在红军里当传令兵、伙夫、号兵、侦探、无线电收发员、挑水夫、宣传员、演员、马夫、看护、书记,甚至教员!我有一次看见一个这样的少年在一幅大地图跟前向一班新兵讲解世界地理。红一军团的剧社里两个少年先锋队队员,是我生平所看见的最优雅的舞童……他们永远是愉快的,他们不管行军的倦怠,一碰到人就向他问候:“好呀!”他们有坚忍、苦干、活泼的精神,你一看见他们就会感觉到中国不是没有希望的,会感觉到任何民族最有希望的都是少年人。如果这一类孩子都能被解放,使他们觉醒过来,使他们有机会参加建造新世界的工程。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2023年版有删改)
17.结合上面选文说说你对“任何民族最有希望的都是少年人”的理解。
18.下列关于《昆虫记》的说法有误的一项(  )
A.《昆虫记》是一篇科普作品,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处处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无愧于“昆虫的史诗”之美誉。
B.法布尔足足花了三十年时间写成这本巨著,罗曼 罗兰称他为“掌握田野无数小虫子秘密的语言大师”。
C.作者笔下,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为儿女操碎了心”,读来情趣盎然。
D.《昆虫记》之所以引人入胜,与作者的独特研究方法有关:他把昆虫装在木盒里,浸在酒精里,努力思考这些器官的功能。
【答案】17.少年先锋队队员积极向上、充满活力,有坚忍等精神和求知欲,能在红军中成长并参与建设新世界,代表中国未来,所以任何民族最有希望的都是少年人。
18.D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对作品的体验感受;《红星照耀中国》;《昆虫记》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17.本题需结合选文中少年先锋队队员的表现,解读 “任何民族最有希望的都是少年人” 的内涵:选文中的少年先锋队队员在红军中承担多种角色(传令兵、教员、演员等),展现出极强的适应能力与责任感;他们 “永远愉快”“坚忍、苦干、活泼”,即使行军倦怠也保持积极态度,体现出蓬勃的生命力与精神活力;文中 “向新兵讲解世界地理” 等细节,显示他们有求知欲和成长潜力,能参与 “建造新世界的工程”。 这些特质表明,少年人是民族未来的力量,他们的活力、担当与希望,正是民族发展的根基,因此 “任何民族最有希望的都是少年人”。
故答案为:少年先锋队队员积极向上、充满活力,有坚忍等精神和求知欲,能在红军中成长并参与建设新世界,代表中国未来,所以任何民族最有希望的都是少年人。
18.A 项:正确。《昆虫记》兼具科学性与文学性,被誉为 “昆虫的史诗”,体现对生命的尊重。
B 项:正确。法布尔耗时三十年著成此书,罗曼 罗兰对其评价准确,凸显其在昆虫研究领域的成就。
C 项:正确。作者以拟人化手法描写杨柳天牛,“像吝啬鬼”“缺布料的礼服” 等表述充满趣味,符合原文风格。
D 项:错误。法布尔的研究方法是实地观察(如在野外长时间跟踪昆虫),而非 “把昆虫装在木盒里、浸在酒精里”(这是传统标本研究法),选项与作者独特的观察方式相悖。
故答案为:D
(2024八上·剑阁期中)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母亲是人生所有问题的答案
①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每一个孩子身上都会打上母亲给予的烙印。母亲是人生所有问题的答案。
②东晋名将陶侃出身贫寒,少年丧父,与寡母相依为命。后来陶侃做了一个管理鱼梁(在水中筑堰用于捕鱼的装置),他把鱼品腌制坊的一罐鱼干托人送给母亲。陶母经年累月吃着粗茶淡饭,面对如此美味的食物和儿子的拳拳孝心,相反忧心忡忡。她把鱼干重新封好,让来人带了回去,以官物见饷,非唯无益,你用官家的东西来孝敬我,对我来说非但无益,从此清白做人,廉洁为官。
③陶母真不愧是一位贤德的母亲。她终日以粗糙的饭菜果腹,面对从天而降的美味佳肴,却没有喜出望外,她保持了足够的冷静,她清醒地认识到人的贪欲一旦打开缺口,一发而不可收拾,所以她流露出对儿子深深的忧虑。她的信如当头棒喝,从此时刻保持警惕,严于律己。
④苏轼的母亲程夫人也是一位见识不凡的母亲。苏轼幼年时,程夫人曾以古代志士的事迹勉励儿子砥砺名节。一天,程夫人给苏轼兄弟讲《范滂传》。范滂为官忠贞不阿,临行前母子诀别。范滂说:“我今天离您而去,请您不要太过悲伤。”母亲含泪说:“你今日有了这样好的名声,我还有什么好悲伤的呢?”
⑤故事讲完后,苏轼说:“母亲,我长大了要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做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
⑥正是因为少年时经常得到母亲的勉励,苏轼不仅从小立下远大志向,而且养成了坚毅豁达的性格,饱尝贬谪之苦,但总能苦中作乐。
⑦作家梁晓声的母亲亦是如此。梁晓声在长篇小说《母亲》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小时候,家里缺粮,饥饿困扰着他们。一天,他拿着布袋到母亲工作的厂子里摘了满满一袋榆钱儿。心想,终于可以填饱肚子了。回家的路上,遇到几个同样饥肠辘辘的孩子。其中一个孩子央求说:“给我一点儿吧。”梁晓声紧紧捂着袋子,坚决地说:“不给。”另一个孩子也苦巴巴地请求道:“给我一点儿。”他还是说不给。后来,一个孩子喊道:“抢!”瞬间,五六个小孩围了过来,梁晓声拔足狂奔。他跑得快,后边的人追得更快。最后,榆钱儿被抢光了,连袋子也被抢走了。回到家里,他哭着告诉了母亲。母亲说:“孩子,这事怪你,好东西哪里能独自享用呢?你只要分给每个人一点儿,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
⑧我们不得不佩服梁母对人情的练达。梁母的教导影响了儿子,梁晓声后来为人处世总是关怀别人,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
⑨名人的母亲能给孩子以人生的指引,作为普通人的母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每个人的性格和命运,都能从母亲身上找到遗传密码。民间有一种说法:好女人福泽三代。可见母亲在家庭中所起的作用是多么重要。
⑩母亲是人生所有问题的答案。
19.梳理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将对应内容补充完整。
人物 教子事件 产生影响 感悟主题
陶母 ① 陶侃从此清白做人,廉洁为官 ③
苏母 讲范滂的故事 苏轼从小立志,养成坚毅豁达的性格,饱受贬谪之苦也能从容面对人生风雨
梁母 教导孩子学会分享 ②
20.请从修辞手法或描写方法角度赏析下面的语句。
①她清醒地认识到人的贪欲一旦打开缺口、必将如洪水泛滥,一发而不可收拾。
②母亲说:“孩子,这事怪你,好东西哪里能独自享用呢?你只要分给每个人一点儿,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
21.母亲在苏轼幼年时的教育,对他的人生态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请结合下列苏轼作品简要分析。(任意联系一句题可)
链接材料:
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②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③何夜元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22.读完本文,相信你也会想起自己的母亲,请联系生活实际举一例,说说母亲给了你哪方面人生的答案。
【答案】19.①退回鱼干并写信教育儿子。②梁晓声学会关怀别人,作品充满浓厚的悲悯情怀。③母亲对孩子教育的影响是一生的,母亲的教育至关重要。
20.①示例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贪欲一旦打开缺口比喻成洪水泛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的贪欲一旦形成危害程度之大,表达了陶母对儿子深深的忧虑。
示例二: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把贪欲一旦打开缺口夸大为洪水泛滥,形象地写出了人的贪欲一旦形成危害程度之大。表达了陶母对儿子深深的忧虑。
②运用了语言描写,通过母亲的话,形象地表现了母亲的宽容大度、人情的练达以及梁母对儿子的谆谆教导。
21.示例一:人生的聚散离合,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并非人力所能左右,这是人生无法摆脱的遗憾,不必为此悲伤。这是苏轼对人生的感悟,表现了他的旷达胸襟和乐观精神。
示例二:无论是风吹雨打,还是阳光照耀,都不必在意;不管顺境还是逆境,都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表现了苏轼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示例三:母亲在苏轼幼年时的教育,对他的人生态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比如:月夜常有,竹柏也是寻常景物,只因我们两个“闲人”在欣赏,景也就不同了。政治失意仍有赏月的雅趣,显示了苏轼在逆境中的旷达。
22.示例一:和同学发生矛盾时,母亲告诉我要学会宽容和理解。
示例二:学习中遇到困难,想要放弃学习时,母亲鼓励开导我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要学会战胜困难。
【知识点】散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4)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观点的表达。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出充足的理由就可以。
19.本题需根据文章情节,提炼人物、事件、影响及主题: 陶母:对应第②③段,陶侃送官产鱼干给母亲,陶母退回并写信告诫其不可贪腐,故事件为 “退回鱼干并写信教育儿子廉洁为官”。梁母:对应第⑦⑧段,梁母教导儿子好东西应分享,这一教导使梁晓声 “为人处世总是关怀别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作品充满悲悯情怀”。感悟主题:全文通过三位母亲的教子故事,共同体现 “母亲的教育对孩子的性格、命运影响深远,是人生成长的重要指引”。
故答案为:①退回鱼干并写信教育儿子。②梁晓声学会关怀别人,作品充满浓厚的悲悯情怀。③母亲对孩子教育的影响是一生的,母亲的教育至关重要。
20.本题需从修辞手法或描写方法入手,分析语句含义与情感:“她清醒地认识到人的贪欲一旦打开缺口、必将如洪水泛滥,一发而不可收拾。”手法:运用比喻(将 “贪欲” 比作 “洪水泛滥”),生动形象地写出贪欲一旦滋生便会失控的严重后果。作用:体现陶母的清醒与远见,突出她对儿子可能陷入贪腐的深深忧虑,强化其教子严格的形象。母亲说:“孩子,这事怪你,好东西哪里能独自享用呢?你只要分给每个人一点儿,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手法:语言描写,直接引用母亲的话。作用:展现梁母的宽容与通透,她没有责备孩子,而是以理服人,教导儿子 “分享” 的道理,体现其对人情世故的练达和对儿子的谆谆教诲。
故答案为:①示例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贪欲一旦打开缺口比喻成洪水泛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的贪欲一旦形成危害程度之大,表达了陶母对儿子深深的忧虑。
示例二: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把贪欲一旦打开缺口夸大为洪水泛滥,形象地写出了人的贪欲一旦形成危害程度之大。表达了陶母对儿子深深的忧虑。
②运用了语言描写,通过母亲的话,形象地表现了母亲的宽容大度、人情的练达以及梁母对儿子的谆谆教导。
21.本题需结合苏轼作品,分析母亲教育对其人生态度的影响:示例一(《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体现苏轼的旷达。母亲以范滂的忠义勉励他,使他从小养成正视挫折的心态,即便面对人生起伏,也能坦然接受 “难全” 的现实,保持乐观。示例二(《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展现苏轼的豁达。母亲的教导让他学会在逆境中坚守本心,无论 “风雨”(困境)还是 “晴”(顺境),都能淡然处之,这与母亲培养的坚毅性格一脉相承。故答案为:示例一:人生的聚散离合,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并非人力所能左右,这是人生无法摆脱的遗憾,不必为此悲伤。这是苏轼对人生的感悟,表现了他的旷达胸襟和乐观精神。
示例二:无论是风吹雨打,还是阳光照耀,都不必在意;不管顺境还是逆境,都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表现了苏轼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示例三:母亲在苏轼幼年时的教育,对他的人生态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比如:月夜常有,竹柏也是寻常景物,只因我们两个“闲人”在欣赏,景也就不同了。政治失意仍有赏月的雅趣,显示了苏轼在逆境中的旷达。
22.本题需结合自身经历,体现母亲对自己的人生指引:一次考试失利,我垂头丧气,母亲却说:“跌倒了不可怕,重要的是找到原因再站起来。” 她的话让我明白,挫折是成长的契机。如今面对困难,我总能冷静分析,这正是母亲教会我的 “直面问题、永不放弃” 的人生答案。 通过具体事件(考试失利),描述母亲的教导,点明其对自己的影响(学会直面挫折),紧扣 “母亲是人生答案” 的主题。
故答案为:示例一:和同学发生矛盾时,母亲告诉我要学会宽容和理解。
示例二:学习中遇到困难,想要放弃学习时,母亲鼓励开导我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要学会战胜困难。
(2024八上·剑阁期中)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在技术创新、产业生态、融合应用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已进入全球第一梯队。中国信通院测算,同比增长18%。
②目前,我国已有超过400所学校开办人工智能专业,高端人才居全球第二。截至2022年底,其中我国企业数量4227家,约占全球企业总数的16%。
③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已形成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三大集聚发展区。百度、阿里、华为、腾讯、科大讯飞、云从科技、京东等一批AI开放平台初步具备支撑产业快速发展的能力。
【材料二】
①心脏病是全球最主要的致死原因之一。据统计,在英国,心血管疾病与1/4的死亡病例有关——大约每年16万人。
②心脏病的高危群体通常靠服用他汀类药物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保护动脉血管。但是人们很难及时发现心脏病的征兆,这也意味着他们没有从他汀类药物中受益。
③为了改变这一状况,美国科学家开发出了一个基于深度学习的AI模型,可以通过单张X光胸片,可靠地预测患者在10年内死于心脏病或中风的风险。
④为了训练这个模型,研究团队使用了15万张X光片,它们均来自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研究团队又收集了11000多名平均年龄为60岁的患者的数据,对AI模型进行测试。
⑤研究人员发现,近10%的患者在第一次拍摄胸片后的10年内出现过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症状,比如心脏病发作、中风等。
【材料三】
①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智能化的时代。很多看上去专属于人类的领域,正在经受智能化大潮不间断地冲刷、侵蚀和淘洗,绘画也不例外。
②2019年夏天,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展上,展出了一套系列组画《历史的焦虑》,格调不俗。当观众知道作者的身份后,纷纷驻足欣赏。原来,而这组作品则是“她”通过三年的深度学习后自动生成的画作。
③面对人工智能绘画创作能力日新月异的进展,有人感叹:“我们正在目睹艺术的死亡。如果创造性工作也会被机器淘汰,人类还拥有什么?”
④人工智能绘画工具不是近几年突然出现的,它已经有几十年的发展了。近年来,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的发展,通过算法对其进行分类和识别,然后生成新图像。其本质是计算。
⑤然而我们的审美体系中的审美主体还是人,艺术价值的评判体系,还在由人所主导。对于绘画创作而言,仍是绘画作品的最大生命气韵和价值所在。
23.下列为材料一拟写的新闻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发展。
B.2022年核心产业规模达5080亿元。
C.人工智能专业越来越吃香。
D.人工智能企业迎来新机遇。
24.下列关于材料二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心脏病是最主要的致死原因,英国每年有16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
B.心脏病患者一般无法发现心脏病的征兆,所以不会服用他汀类药物来保护动脉血管。
C.AI模型通过深度学习,利用单张X光胸片,可靠地预测患者在10年内死于心脏病或中风的风险。
D.在研究过程中,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对AI模型进行了大量的训练和测试。
25.根据材料三的观点,人工智能快速发展会不会代替人类画家呢,理由是什么?
【答案】23.A
24.C
25.不会,绘画领域受到人工智能的冲击,人工智能机器人能通过深度学习后自动生成画作,绘画语言娴熟,格调不俗。虽然有人担忧艺术的死亡,但也促使人们重新思考艺术的本质和价值。
【知识点】新闻、材料类文本;拟写新闻材料标题;启示、感悟、建议类;筛选新闻材料关键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新闻标题的拟写。新闻标题拟写的要求:1、标题所提示的事实,要与新闻内容一致。2、标题中的论断在新闻中要有充分依据。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涉及的内容,在文中找到对应的语句将信息进行比较,判断正误。
(3)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3.本题需根据材料一的核心内容选择最恰当的标题: 材料一从三个层面展开:①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进入全球第一梯队,核心产业规模增长;②人才与企业数量领先;③形成三大集聚发展区,头部企业支撑产业发展。核心主题是 “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发展”。
A 项 “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发展” 涵盖了技术、人才、企业、产业布局等多方面,全面概括材料内容;
B 项仅提及 “核心产业规模”,
C 项仅强调 “人工智能专业”,
D 项仅关注 “企业机遇”,均为局部信息,无法涵盖全文。
故答案为:A
24.A 项:错误。材料二①段明确 “心脏病是全球最主要的致死原因之一”(并非 “最主要”),且英国 “每年约 16 万人”(“约” 字不可省略),选项表述绝对化。
B 项:错误。材料二②段指出 “心脏病的高危群体通常靠服用他汀类药物”,只是 “很难及时发现征兆” 导致 “没有从药物中受益”,并非 “不会服用”,选项曲解文意。
C 项:正确。材料二③段明确 “AI 模型可以通过单张 X 光胸片,可靠地预测患者在 10 年内死于心脏病或中风的风险”,与选项一致。
D 项:错误。材料二④段说明 “研究团队” 使用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 X 光片训练模型,并自行收集数据测试,而非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 直接参与训练和测试,选项主体错误。
故答案为:C
25.根据材料三的观点,人工智能不会代替人类画家,理由如下:AI 的能力局限:材料三④段指出,人工智能绘画本质是 “通过算法对图像分类识别后生成新图像”,依赖深度学习,缺乏人类创作中的主观情感与思想。艺术的核心在于人:材料三⑤段强调,审美主体和艺术价值评判体系由人主导,绘画的 “情感、思想” 是作品的生命气韵,这是 AI 无法替代的。冲击与反思并存:尽管 AI 能生成 “格调不俗” 的画作(如《历史的焦虑》),但这种冲击反而促使人们重新思考艺术的本质,凸显人类创作的独特价值。
故答案为:不会,绘画领域受到人工智能的冲击,人工智能机器人能通过深度学习后自动生成画作,绘画语言娴熟,格调不俗。虽然有人担忧艺术的死亡,但也促使人们重新思考艺术的本质和价值。
三、应用 写作(60分)
26.(2024八上·剑阁期中)为了贯彻“全面教育,整全育人”的教育思想,践行“立德立心,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学校的管理,促进家校沟通,我校在11月10日召开了2024年秋季“兼山家长学校”活动。请为此次活动写则消息。
要求:(1)交代清楚消息的要素;
(2)运用叙议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150字左右。
【答案】示例:
我校成功举办“兼山家长学校”活动
11月10日,我校召开了2024年秋季“兼山家长学校”活动。此次活动旨在贯彻“全面教育,整全育人”的教育思想,践行“立德立心”。活动中,学校向家长展示了管理成果,促进了家校沟通。这一活动意义重大,它为家长更好地了解学校提供了平台,有助于形成教育合力。相信在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孩子们定能茁壮成长。
【知识点】拟定标语、宣传语等
【解析】【分析】本题要求撰写一则符合规范的消息,需涵盖要素、表达方式及字数要求:要素完整:时间:11 月 10 日;地点:我校;人物:学校师生与家长;事件:举办 2024 年秋季 “兼山家长学校” 活动;起因:贯彻 “全面教育,整全育人” 思想,促进家校沟通;经过:学校展示管理成果,家长参与互动;结果:加强家校联系,形成教育合力。叙议结合:叙述部分(客观陈述):简洁交代活动时间、目的及主要内容(如 “学校向家长展示管理成果,互动交流教育方法”);议论部分(价值评价):点明活动意义(如 “为家校共育搭建桥梁,助力形成教育合力”)。字数控制:150 字左右,语言简洁凝练,避免冗余。
故答案为:
我校成功举办“兼山家长学校”活动
11月10日,我校召开了2024年秋季“兼山家长学校”活动。此次活动旨在贯彻“全面教育,整全育人”的教育思想,践行“立德立心”。活动中,学校向家长展示了管理成果,促进了家校沟通。这一活动意义重大,它为家长更好地了解学校提供了平台,有助于形成教育合力。相信在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孩子们定能茁壮成长。
【点评】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作答语言表达类题目,一定要认真读题,由题意得出表达的对象是谁,表达的目的是什么,据此确定表达时的语气和表达的主题。语意要合理,不能有语病。
27.(2024八上·剑阁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写作。
蜗牛不因为缓慢而自卑,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爬行,终于到达了自己的目的地,日复一日地撞击着石块,终于造就了水滴石穿的奇迹,坚持不懈地撞击着外壳,终于获得了破茧重生的光明……在生活中,但只要一步一个脚印,每天努力一点,终会获得成功。
请你以“坚持,让成功之花灿烂绽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内容具体充实,情感真实;(2),不得抄袭;(3)不要扩写材料;(4)(5)不少于600字。
【答案】例文:
坚持,让成功之花灿烂绽放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人生路上,难免会遇到荆棘坎坷,但只要我们怀揣着坚持的信念,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就一定能让成功之花在风雨洗礼后灿烂绽放。
记得那是我刚上初中的时候,学校组织了一场绘画比赛。热爱绘画的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满心期待着能在比赛中展现自己的才华。然而,当我真正开始准备参赛作品时,才发现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我选定了一幅以校园风景为主题的绘画,想要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校园的宁静与美好。起初,构图就给了我一个下马威。我反复尝试,却总是无法将脑海中的画面完美地呈现在画纸上,不是主体建筑的位置不协调,就是画面的比例失衡。看着那一张张被揉成团扔进垃圾桶的画纸,我的心情低落到了极点,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绘画能力。
就在我几乎要放弃的时候,偶然间在校园的角落里看到了一只蜗牛。它正沿着墙壁缓缓向上爬行,那缓慢而坚定的身影深深地触动了我。蜗牛都能不因为自己的缓慢而放弃前行,我又有什么理由因为一点小小的困难就退缩呢?
于是,我重新振作起来,静下心来仔细研究绘画教程,向老师和绘画高手请教构图的技巧。经过多次修改,终于完成了一个令自己满意的构图。接下来是上色环节,这同样充满了挑战。为了调配出理想的色彩,我反复尝试不同的颜料比例,常常在调色盘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有时候,因为手抖或者颜料的干湿程度掌握不好,画面会出现一些瑕疵,我不得不重新上色。但我没有丝毫的不耐烦,每一次都认真地对待,努力让每一笔色彩都恰到好处。
日子一天天过去,离比赛的日子越来越近,我每天都利用课余时间全神贯注地投入到绘画创作中。终于,在比赛截止前的最后一天,我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当我看着那幅倾注了自己无数心血的画作时,心中满是成就感。
比赛结果公布的那天,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当听到主持人念到我的名字和奖项时,我激动得差点跳了起来。那一刻,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坚持的力量。
这次绘画比赛的经历,让我明白,成功并非遥不可及,只要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不放弃,一步一个脚印地坚持走下去,就一定能够穿越风雨,迎来成功的曙光,让那朵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花在坚持的浇灌下灿烂绽放,散发出迷人的芬芳。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本次写作题目为命题作文 “坚持,让成功之花灿烂绽放”,核心在于 “坚持” 与 “成功” 的因果关联,需通过具体的叙事展现 “坚持” 这一过程如何推动 “成功” 的实现。“坚持” 强调持续不断的努力、面对挫折时的不放弃;“成功之花灿烂绽放” 则需体现努力后的收获(如技能提升、目标达成、心态成长等),且这种收获应具有 “绽放” 般的突破性与美好感。从写作体裁来看,要求为 “记叙文”,需聚焦一个具体事件,完整呈现 “遇到挑战 — 选择坚持 — 克服困难 — 获得成功” 的过程。需注重细节刻画,如坚持过程中的心理变化(犹豫、挣扎、坚定)、行动细节(重复的努力、微小的进步),以及成功瞬间的感受,让 “坚持” 的价值通过故事自然流露,避免空洞议论。【题干分析】题干通过蜗牛爬行、水滴石穿、破茧重生三个事例,阐释了 “坚持” 的内涵 —— 不因缓慢而退缩,日复一日持续努力;并点明核心观点 “只要一步一个脚印,每天努力一点,终会获得成功”。 明确 “坚持” 的特质:是长期的、渐进的,而非速成的,需在文中体现 “一步一个脚印”“每天努力一点” 的过程;限定 “成功” 的意义:不仅指外在的目标达成,也包括内在的成长(如意志力的提升、自信心的建立),需体现 “成功之花” 的多重价值;提示写作方向:需通过 “我” 的亲身经历或观察到的故事,展现 “坚持” 与 “成功” 的必然联系,突出 “努力带来改变” 的正向导向。
【立意提取】
1.技能习得:坚持让 “笨拙” 变为 “熟练”可写学习某项技能的经历(如游泳、弹琴、书法等)。例如:初学钢琴时手指僵硬,多次想放弃,但每天坚持练习半小时,从磕磕绊绊到流畅弹奏,最终在汇报演出中获得认可。通过 “指尖起茧”“错音减少” 等细节,展现坚持如何让 “不可能” 变为 “可能”。立意:“坚持的意义,在于让每一点微小的进步,最终汇聚成绽放的力量。”
2.克服弱点:坚持让 “短板” 成为 “优势”聚焦自身的弱点(如怯懦、拖延、体能差等)。例如:体育中考 800 米始终不达标,制定计划每天多跑 100 米,从跑到一半就停下,到能完整跑完,最终突破及格线。通过 “气喘吁吁的坚持”“成绩的缓慢提升” 等场景,展现坚持如何战胜自我。立意:“成功的绽放,始于敢于直面弱点,并日复一日地与之较劲。”
【点评】 文章以 “备战绘画比赛” 为叙事主线,从 “初期遇挫(构图困难、自我怀疑)” 到 “受蜗牛启发重拾信心”,再到 “坚持克服上色难题”,最终 “收获奖项”,完整呈现了 “坚持浇灌成功之花” 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紧扣 “坚持” 的动作与 “成功” 的结果,与题目中 “坚持让成功绽放” 的核心高度契合。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