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湖南省郴州市资兴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湖南省郴州市资兴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资源简介

湖南省郴州市资兴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2025八下·资兴期末)阅读下段文字,完成各题。
几枝松,几个观松人,溶入溶出;一幅幅,有似古山水,笔意简洁。而大风呼啸,____(摇撼/震撼)松树,如龙如凤,显出它们矫健多姿。它们的根盘入岩缝,和花岗石一般颜色,一般坚贞。它们有风修剪的波浪形的华盖;它们因风展开了似飞翔之翼翅。从峰顶____(仰视/俯视),它们如苔藓,披覆住岩石;从山腰____(仰视/俯视),它们如天女,亭亭而玉立。沿着岩壁折缝,一个个地走将出来,薄纱轻绸,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而这舞松之风更把云雾吹得____(风云变幻/千姿万态),令人眼花liáo乱。这云雾或散或聚;群峰则忽隐忽现。刚才还是倾盆雨,迷天雾,而千分之一秒还不到,它们全部停住、散去了。
(节选自徐迟《黄山记》)
1.请给选段中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翩然    眼花liáo   乱
2.请根据语境,在选段括号内分别选出恰当的词语依次填入对应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摇撼 仰视 俯视 风云变幻
B.震撼 俯视 仰视 风云变幻
C.摇撼 俯视 仰视 千姿万态
D.震撼 仰视 俯视 千姿万态
【答案】1.piān;缭
2.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这类问题时,关键在于平时要做好字词的积累,答题时联系前后文认真辨析,规范书写。
(2)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与运用。了解各个词语的意思,根据句子的语境做出判断。近义词(成语)的辨析常见的技巧有:坚持“存同析异”的原则,分析相异的语素;根据语境正确的使用词语;从感彩方面辨析等几种方法。做题时灵活使用。
1.“翩” 的读音为 piān,常见于 “翩翩起舞” 等词;“眼花 liáo 乱” 的正确写法是 “缭”,注意与 “瞭”“潦” 等形近字区分。
故答案为:piān;缭
2.“震撼” 强调强烈的震动,符合 “大风呼啸” 对松树的冲击; “捆撼” 为生造词,无此搭配。“从峰顶” 应选 “俯视”(向下看),“从山腰” 应选 “仰视”(向上看),符合观察角度逻辑。
故答案为:C
3.(2025八下·资兴期末)下面是华华摘抄的纪录片《话说长江》第1集《源远流长》解说词片段。
长江已经奔腾呼啸了几千万年,几千万年是何等漫长而悠久的历史啊!正是这有着悠久而漫长历史的长江,与古老的黄河一起,共同孕育了我们文明的祖国。
A.长江,从青藏高原的涓涓细流,出千峡、纳万川,汇集成波涛滚滚,横贯中华大地,万千姿态、雄伟壮观。
B.您滔滔东去的江水,浇灌着神州华夏;甘甜纯美的乳汁,养育着炎黄子孙。赫赫功绩,无比辉煌!
C.在您的两岸,有着数不尽的绮丽风光,江山如画!在您的两岸,有讲不完的历史陈迹,传说神话!古往今来,有多少著名的诗人,为您的魅力,巡游名胜、昂首歌唱啊!
D.数千年间,有多少杰出的文豪,为您的风姿,写出了优美的篇章!
长江,您硕大无比,即使是在遥远的太空,也能清晰地见到您雄伟矫健、跳跃奔腾、永往直前的身影。
啊!长江,您是东方的巨龙,您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您是中华民族的自豪,您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华华因一时大意,在ABCD四处画线语句中某处漏掉了一个词语,导致其所在语句成分残缺。他漏掉的词语是在(  )句。
【答案】A
【知识点】成分残缺
【解析】【分析】A.原句为 “长江,从青藏高原的涓涓细流,出千峡、纳万川,汇集成波涛滚滚,横贯中华大地,万千姿态、雄伟壮观。”
分析语法结构:“汇集成” 后需接宾语中心语,才能构成完整的动宾结构。“波涛滚滚” 是主谓短语,可作定语(如 “波涛滚滚的江河”),但不能直接作 “汇集成” 的宾语。缺少宾语中心语 “江河”(或 “巨流” 等),完整表述应为 “汇集成波涛滚滚的江河”。因漏掉 “的江河”(或同类词语),导致 “汇集成” 后无明确宾语,句子成分残缺。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2025八下·资兴期末)班级开展“书香,伴我成长”的演讲竞赛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下面是玲玲设计的演讲稿评价量表:
评价角度 评价细则
演讲对象 有针对性,做到“心中有听众”,充分考虑听众的年龄、身份、文化程度、心理需求等。
演讲思路 明确表达观点,把思路展现出来,尤其要注意用提示性词语、关联词语和过渡性语句来提示自己的思路,将其更直接、更清晰地呈现出来。
演讲语言 着力锤炼语言,增强演讲的感染力。应尽可能体现口语化、大众化;多用短句,少用结构复杂的长句;精心选用词语和比喻、拟人、排比、对偶、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增强语言表达效果;有意识锤炼金句,给听众以深刻的印象。
开头结语 注意写好开头,吸引听众的关注。可以从问候或感谢语开始,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可以由演讲的缘起、现场的氛围等引入正题;可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还可以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精心设计结语,提升演讲的效果。可以重申观点,加深印象;也可以提出号召,鼓舞人心;还可以幽默调侃,逗大家一笑。
材料二
以下是芳芳的演讲稿《书香伴我成长》节选文字: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学习和生活中,书是我的精神食粮,我经常吮吸着它那知识的甘霖,用它来充实我的闲暇时光。伴随着书香,我在这片天地中成长。
在书中,我和唐僧师徒四人一路斩妖除魔,取得真经;我被刘备的求贤若渴所感动;被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所折服;被关羽的忠义所感动。在书中,我见证了霍金的身残志坚,不屈不挠;见证了爱迪生的坚持不懈;见证了钱学森的赤子之心。在书中,我领略了泰山的巍峨雄壮;领略了黄河的波涛汹涌;我又欣赏到了漓江的风景如画;欣赏到了黄山的奇异秀美。在书中,我体会了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凄悲;体会了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情怀……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书,是我们在人生彷徨时的一盏明灯,他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书,是我们在遇到困难时与我们并肩作战的良师益友,他与我们同甘共苦;书,是我们在苦闷、烦躁时的一缕清风,他为我们抚平伤疤、洗尽躁动、扫除阴霾。
亲爱的同学们,让阅读丰盈我们的生活,让书香伴我们成长!
4.以下是结合材料一四个角度对材料二中文字的理解和分析。请你选出其中不正确的一项(  )
A.演讲稿的主题、内容及语言风格主要是针对同学们的,做到了“心中有观众”。
B.演讲稿观点明确,列举了读书收获的事例,具体阐明了“书香伴我成长”的主题。
C.演讲稿从演讲现场氛围的描述引入正题,又以提出号召设计结语,结构完整。
D.演讲稿运用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使之语言生动形象,内容充实。
5.在演讲竞赛活动过程中的互动环节,主持人请你即席讲话,说说感受。你会说:“   。”
【答案】4.C
5.同学们,大家好。我很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互动交流。刚才同学们演讲得很好,让我越来越明白读书的重要性。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阅读,让我们浸染着书香快乐成长!
【知识点】新闻、材料类文本;启示、感悟、建议类;筛选新闻材料关键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将选项和文章内容进行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一定要忠实于原文。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解答语言表达类的题目,要做到“准确、简明、连贯、得体”四个方面,同时还应掌握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实用类文体的基本写作方法和技巧。
4.ABD.正确;
C.材料一指出,开头可 “由演讲的缘起、现场氛围等引入正题”,但材料二的开头直接引用高尔基名言,属于 “开门见山” 式引入,并未描述 “演讲现场氛围”;结语 “让阅读丰盈我们的生活,让书香伴我们成长” 确实是提出号召,结构完整,但开头分析错误,故该选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C
5.即席讲话需符合互动环节的场景,结合 “书香伴我成长” 的主题,应包含以下要素:问候与礼貌:以 “同学们,大家好” 开场,体现尊重;呼应活动:肯定现场演讲的效果(如 “刚才同学们演讲得很好”),衔接活动氛围;表达感受:结合主题谈自身感悟(如 “让我越来越明白读书的重要性”);发出倡议:呼应演讲主题,号召共同行动(如 “让我们一起阅读,浸染书香快乐成长”)。这样的表达既贴合互动场景,又紧扣活动主题,语言简洁口语化,符合演讲的交流性要求。
故答案为: 同学们,大家好。我很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互动交流。刚才同学们演讲得很好,让我越来越明白读书的重要性。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阅读,让我们浸染着书香快乐成长!
(2025八下·资兴期末)诗句整理。请在下列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内容。
6.苏轼在《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借“孤鸿”抒写了自己高洁志趣的语句是“   ,   ”。
7.《虽有嘉肴》中“   ,   ”揭示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发现问题、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道理。
8.人生虽然常有“   ,道阻且长”(《诗经·蒹葭》)的困境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幻境,但习近平总书记也说“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
【答案】6.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7.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8.溯洄从之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点评】(1)(2)(3)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6.苏轼的《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创作于他被贬黄州时期。当时苏轼因 “乌台诗案”,事业遭受重大挫折,处于人生的低谷。词中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两句尤为关键,表面写孤鸿在寒冷的树枝间飞来飞去,挑拣尽了寒枝也不肯栖息,最终只能在寂寞的沙洲忍受清冷。实则是苏轼以孤鸿自比,他就像这只孤鸿,即使身处困境,面对诸多选择,也绝不随波逐流,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宁可在寂寞中坚守自己高洁的志趣,所以该句借 “孤鸿” 抒写了苏轼自己高洁志趣。
故答案为: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7.《虽有嘉肴》出自《礼记 学记》。文章开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以 “嘉肴” 与 “至道” 做类比,引出学习的重要性。而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则进一步阐述了学习与实践的关系。当我们学习之后,会发现自身知识储备的不足,这促使我们不断追求知识的完善;当我们去教授他人知识时,又会遇到各种困惑,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思考、钻研,从而提升自己。只有通过不断地 “学” 与 “教” 这些实践活动,我们才能在知识的获取与传授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进而完善自己、提升自己。所以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揭示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发现问题、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道理。
故答案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8.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溯,洄。
故答案为: 溯洄从之
(2025八下·资兴期末)现代文阅读Ⅰ
不容忽视的笔石
李丙霞
笔石,乍看这个名字,也许有人会想,是不是与笔有关系呢?实际上,笔石的命名确实与笔有关。
笔石指笔石动物的化石。①在漫长的地质变化中,笔石动物被压扁成了薄膜,很像铅笔在岩石层面上书写或者涂鸦的痕迹,而且笔石的形状也类似西方的羽毛笔,因此得名。
笔石动物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呢?笔石动物是地质历史时期生活在海洋中的一类群体动物,始于五亿年前的中寒武世,在奥陶纪及志留纪最繁盛,泥盆纪晚期开始衰退,到了三亿年前的早石炭世,笔石动物就销声匿迹了。很遗憾,今天的人们无法见到它们鲜活的身影了。但是,它们以另一种方式告诉人们,它们曾经来过这个世界,并留下了各种记录,那就是化石,它们用化石来展现它们曾经的存在,给人们一种神秘感。
笔石动物长什么样呢?笔石动物的身体由胎管和胞管组成,胎管是一个圆锥体,为笔石虫从卵孵出时的原始房室,然后从胎管芽生出胞管,作为笔石虫的住室,并发育成群体,保存成化石的—般是胞管的几丁质外壳。我们所看到的笔石是笔石虫体所分泌的骨骼,被称为笔石体。笔石体一般长几厘米或几十厘米,已知最大的笔石体长达1.45米。
其实,笔石动物本身是立体的,它们有着有机质组成的软体和硬体。由于笔石动物早已灭绝,其软体部分已经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分解殆尽,而硬体部分得以保存下来。笔石动物死亡以后,在特定的条件下,被埋藏在沉积物里,压扁后留下的痕迹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笔石的样貌。
古生物学家通过深入研究发现,除了被压扁成薄膜保存,笔石可能还有其他两种常见的保存方式——黄铁矿化半立体保存和三维立体孤立保存,这两种方式能够将笔石的结构更为完整地保存下来,让古生物学家对笔石动物进行更准确的研究。
笔石动物是怎么生活的呢?根据化石保存的状态、共生动物的类别以及笔石动物自身的骨骼构造,科学家推测笔石动物有两种生活方式,一部分笔石动物在海底底栖固着生活,固着种类由一根细长的茎连接到海藻或者礁岩上,茎末端有根状结构,可以抓牢这些附着物;另一部分笔石动物漂浮生活,漂浮种类会聚生在充满气体的浮胞上,像现存的僧帽水母一样,浮在海面。漂浮生活的笔石动物仅与极少的浮游生物伴生,在一些特定的环境里只有漂浮的笔石动物而没有其他生物。
笔石动物的家族成员多吗?笔石动物种类多样,最早登场的是树形笔石目,之后管形笔石目、腔笔石目、茎笔石目、甲壳笔石目、正笔石目相继出现。笔石动物群在我国的分布很广,种类也很多。笔石动物从寒武纪就出现了,经历了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一直到石炭纪灭绝。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时代都会有很多笔石动物群的记录,特别是奥陶纪和志留纪,数量尤为庞大,在我国华南地区至少有十几个笔石动物群,如贵州遵义、乌当等地区的中奥陶系湄潭组笔石动物群,不但种类特别多,而且很有特点。
笔石有什么作用呢?不要小瞧了这小小的笔石,在穿越几亿年后,它们已经成了人类的好帮手。
首先,笔石是判断地层年代的黄金卡尺。在古生物学家对笔石动物的研究中,一个很重要的研究方向就是笔石动物的演化过程。古生物学家发现,笔石动物的演化速度很快,这是非常少见的。②我们现在看到的有些细菌,几亿年来都没有什么变化,笔石动物却相反,它的演化速度特别快。尤其是在奥陶纪和志留纪,每隔几十万年就会产生一大批新种。也正因如此,笔石可以被当作判断地层年代的依据。用笔石来判定地层年代是非常精确的,尤其是对于奥陶纪和志留纪的地层,其精确度远远高于同位素定年。目前国际上奥陶纪和志留纪的地层划分,主要就是靠笔石。
其次,笔石可以用来判断其所在年代的地质环境。前文中提到,笔石动物有两种生活方式,一种是固着在海底,一种是漂浮在海面。固着在海底的底栖笔石动物一般会生活在浅水环境里,因为它多少需要一些氧气,水太深就无法生存。而在海面浮游的笔石动物可以在更加开阔的海水里生活,甚至可以在深水环境中生存。借助笔石动物的这种生存特性,古生物学家就可以判断其所在年代的古环境。如今,这种鉴定可以做到非常精细,可以依据笔石动物的类型将海水划分成五六个深度带,每个深度带中都有笔石动物的特定组合。
再次,笔石在能源资源勘探上也可以一展身手。目前,我国页岩气勘探与开发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开采页岩气不但需要高端的钻井技术,而且需要精准的黑色页岩地层层位标定,其中生物地层标定是钻井现场最快速和精准的方法,可以直接指导打钻至精准的页岩气层位。笔石通常保存于黑色页岩中,在砂岩、灰岩中偶尔也有保存。我国最主要的页岩气资源正好处在含笔石的地层中,这是我国页岩气资源的一大特点。在我国的涪陵页岩气示范区,页岩气所在的层位就是奥陶纪晚期到志留纪早期,这一段时期的黑色页岩里含有大量的笔石。
小小笔石在判断地层年代、地质环境和国家能源资源勘探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不容我们忽视。然而,历经两亿多年,笔石动物最终还是灭绝了,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灭绝事件对生物的影响是巨大的,生物的演化是不可逆的,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刻不容缓。
9.下面是本文结构思维导图,请将其补充完整。
笔石的得名→笔石的生活年代→笔 石①(③的说明顺序)→笔石的生活方式→判断地层年代→笔石的种类→判断地质环境→笔石的作用→②
10.下面对原文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今天看到的笔石样貌就是笔石动物有机质组成软体和硬体压扁后留下的痕迹。
B.为了说明语言的简洁,“笔石体一般长几厘米或几十厘米”中的“一般”可以去掉。
C.本文对笔石三个方面作用的说明运用了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
D.本文除了说明笔石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外,还警示人们保护生物多样性刻不容缓。
11.下面①②两小题,请任选一个小题作答。依据提示分析文中画线语句的表达效果。
①在漫长的地质变化中,笔石动物被压扁成了薄膜,很像铅笔在岩石层面上书写或者涂鸦的痕迹,而且笔石的形状也类似西方的羽毛笔,因此得名。(请从说明文语言角度分析该语句表达效果。)
②我们现在看到的有些细菌,几亿年来都没有什么变化,笔石动物却相反,它的演化速度特别快。尤其是在奥陶纪和志留纪,每隔几十万年就会产生一大批新种。(请从说明方法角度分析该语句表达效果。)
【答案】9.笔石的形体(样貌);勘探能源资源;逻辑说明
10.C
11.参考示例:①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或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笔石动物被压扁所变成的薄膜比喻成“铅笔在岩石层面上书写或者涂鸦的痕迹”,将笔石比喻成“西方的羽毛笔”,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笔石的形状及得名,也增强了文章说明语言的生动性。②本句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笔石动物与一些几亿年来都没有什么变化的细菌进行比较,突出了笔石动物演化速度特别快。或者: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奥陶纪和志留纪,每隔几十万年就会产生一大批新种,来说明笔石动物演化速度特别快。
【知识点】平实性说明文;概括说明内容;说明文语言分析;定位筛选、分析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涉及的内容,在文中找到对应的语句将信息进行比较,判断正误。
(3)本题考查说明的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类题目需要从寻找关键词入手,看是平实说明还是生动说明来判断说明的方法。同时切记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对象服务的,因此说明方法的作用必须和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联系起来。
9.①文章在 “笔石的生活年代” 之后,依次介绍了 “笔石动物长什么样呢?”“笔石动物本身是立体的……”“笔石可能还有其他两种常见的保存方式”,这些内容均围绕笔石的形态、结构及保存状态展开,因此①处应填 “形体(样貌)”。②文章 “笔石的作用” 部分,依次阐述了 “判断地层年代”“判断地质环境”“在能源资源勘探上也可以一展身手”,结合题干中已列出的 “判断地层年代”“判断地质环境”,②处应对应 “勘探能源资源”。③文章从笔石的得名、生活年代、形态、生活方式、种类,到笔石的作用,再到结尾的警示,按照 “是什么 — 怎么样 — 有何作用” 的逻辑关系展开,属于逻辑顺序,因此③处填 “逻辑说明”。
故答案为: 笔石的形体(样貌);勘探能源资源;逻辑说明
10.A.原文明确提到 “笔石动物本身是立体的,它们有着有机质组成的软体和硬体…… 软体部分已经…… 分解殆尽,而硬体部分得以保存下来…… 压扁后留下的痕迹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笔石的样貌”,可见今天看到的笔石仅为硬体部分的痕迹,而非 “软体和硬体”,错误。
B.“一般” 表示通常情况,说明笔石体 “长几厘米或几十厘米” 是普遍现象,不排除特殊情况(如文中提到 “已知最大的笔石体长达 1.45 米”)。去掉 “一般” 会使表述绝对化,不符合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错误。
C.正确。
D.原文结尾提到 “保护生物多样性刻不容缓”,但这是笔石灭绝带来的警示,并非文章的主要说明内容,文章核心是阐述笔石的重要作用。
故答案为:C
11.①句子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比喻修辞),将 “笔石动物被压扁成的薄膜” 比作 “铅笔在岩石上书写或涂鸦的痕迹”,将 “笔石的形状” 比作 “西方的羽毛笔”。通过熟悉的事物(铅笔痕迹、羽毛笔)形象地解释了笔石的形态特征,既清晰说明了 “笔石” 名称的由来,又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使抽象的科学概念更易理解。
②将 “笔石动物” 与 “几亿年来都没有什么变化的细菌” 对比,突出笔石 “演化速度特别快” 的特点;列举 “奥陶纪和志留纪,每隔几十万年就会产生一大批新种” 的实例,具体印证了笔石演化速度快的特征。两种方法结合,使说明更具说服力,让读者对笔石的演化特点有了直观且深刻的认识。
故答案为:参考示例:①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或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笔石动物被压扁所变成的薄膜比喻成“铅笔在岩石层面上书写或者涂鸦的痕迹”,将笔石比喻成“西方的羽毛笔”,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笔石的形状及得名,也增强了文章说明语言的生动性。②本句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笔石动物与一些几亿年来都没有什么变化的细菌进行比较,突出了笔石动物演化速度特别快。或者: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奥陶纪和志留纪,每隔几十万年就会产生一大批新种,来说明笔石动物演化速度特别快。
(2025八下·资兴期末)现代文阅读Ⅱ
故乡的元宵
汪曾祺
故乡的元宵是并不热闹的。
没有狮子、龙灯,没有高跷,没有跑旱船,没有“大头和尚戏柳翠”,没有花担子、茶担子。这些都在七月十五“迎会”——赛城隍时才有,元宵是没有的。很多地方兴“闹元宵”,我们那里的元宵却是静静的。
有几年,有送麒麟的。上午,三个乡下的汉子,一个举着麒麟,——一张长板凳,外面糊纸扎的麒麟,一个敲小锣,一个打镲,咚咚当当敲一气,齐声唱一些吉利的歌。每一段开头都是“格炸炸”:
格炸炸,格炸炸,
麒麟送子到你家……
我对这“格炸炸”印象很深。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状声词?状的什么声呢?送麒麟的没有表演,没有动作,曲调也很简单。送麒麟的来了,一点也不叫人兴奋,只听得一连串的“格炸炸”。“格炸炸”完了,祖母就给他们一点钱。
草巷口有个吹糖人的。孙猴子舞大刀、老鼠偷油。
北市口有捏面人的。青蛇、白蛇、老渔翁。老渔翁的蓑衣是从药店里买来的夏枯草做的。
①到天地坛看人拉“天嗡子”——即抖空竹,拉得很响,天嗡子蛮牛似的叫。
到泰山庙看老妈妈烧香。一个老妈妈鞋底有牛屎,干了。
②一天快过去了。
不过元宵要等到晚上,上了灯,才算。元宵元宵嘛。我们那里一般不叫元宵,叫灯节。灯节要过几天,十三上灯,十七落灯。“正日子”是十五。
各屋里的灯都点起来了。大妈(大伯母)屋里是四盏玻璃方灯。二妈屋里是画了红寿字的白明角琉璃灯,还有一张珠子灯。我的继母屋里点的是红琉璃泡子。一屋子灯光,明亮而温柔,显得很吉祥。
上街去看走马灯。连万顺家的走马灯很大。“乡下人不识走马灯,——又来了。”走马灯不过是来回转动的车、马、人(兵)的影子,但也能看它转几圈。后来我自己也动手做了一个,点了蜡烛,看着里面的纸轮一样转了起来,外面的纸屏上一样映出了影子,很欣喜。乾隆和的走马灯并不“走”,只是一个长方的纸箱子,正面白纸上有一些彩色的小人,小人连着一根头发丝,烛火烘热了发丝,小人的手脚会上下动。它虽然不“走”,我们还是叫它走马灯。要不,叫它什么灯呢?这外面的小人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整个画面表现的是《西游记》唐僧取经。
孩子有自己的灯。兔子灯、绣球灯、马灯……兔子灯大都是自己动手做的。下面安四个轱辘,可以拉着走。兔子灯其实不大像兔子,脸是圆的,眼睛是弯弯的,像人的眼睛,还有两道弯弯的眉毛!绣球灯、马灯都是买的。绣球灯是一个多面的纸扎的球,有一个篾制的架子,架子上有一根竹竿,架子下有两个轱辘,手执竹竿,向前推移,球即不停滚动。马灯是两段,一个马头,一个马屁股,用带子系在身上。西瓜灯、虾蟆灯、鱼灯,这些手提的灯,是小孩玩的。
有一个习俗可能是外地所没有的:看围屏。硬木长方框,约三尺高,尺半宽,镶绢,上画一笔演义小说人物故事,灯节前装好,一堂围屏约三十幅,屏后点蜡烛。这实际上是照得透亮的连环画。看围屏有两处,一处在炼阳观的偏殿,一处在附设在城隍庙里的火神庙。炼阳观画的是《封神榜》,火神庙画的是《三国》。围屏看了多少年,但还是年年看。好像不看围屏就不算过灯节似的。
街上有人放花。
有人放高升(起火),不多的几支,起火升到天上,嗤——灭了。
天上有一盏红灯笼。竹篾为骨,外糊红纸,一个长方的筒,里面点了蜡烛,放到天上,灯笼是很好放的,连脑线都不用,在一个角上系上线,就能飞上去。灯笼在天上微微飘动,不知道为什么,看了使人有一点薄薄的凄凉。
年过完了,明天十六,所有店铺就“大开门”了。我们那里,初一到初五,店铺都不开门。初六打开两扇排门,卖一点市民必需的东西,叫做“小开门”。十六把全部排门卸掉,放一挂鞭,几个炮仗,叫做“大开门”,开始正常营业。年,就这样过去了。
一九九三年二月十二日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故乡的元宵晚上各家屋里的灯都会点起来,营造出明亮温柔的氛围,以示吉祥。
B.文中对走马灯、兔子灯的描述及“起火升到天上,嗤——灭了”的细节描写让人有如见此物、如临其境的感觉。
C.文章开头“故乡的元宵节是并不热闹的”对后文描述看走马灯、围屏及放花等内容起了欲扬先抑的作用。
D.文章末尾语句“年,就这样过去了”既有总结全文的作用,也隐含着作者薄薄的凄凉。
13.自选角度,赏析文中第①处画线语句。
语句:到天地坛看人拉“天嗡子”——即抖空竹,拉得很响,天嗡子蛮牛似的叫。
14.有人说:文中第②处画横线语句“一天快过去了”可以去掉。请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
15.下面两段文字都有对声音的描述,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甲】三个乡下的汉子,一个举着麒麟,——一张长板凳,外面糊纸扎的麒麟,一个敲小锣,一个打镲,咚咚当当敲一气,齐声唱一些吉利的歌。每一段开头都是“格炸炸”。
【乙】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节选自鲁迅《社戏》)
【答案】12.D
13.示例1:本句运用了比喻修辞,将拉“天嗡子”的响声比喻成“蛮牛似的”叫声,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抖空竹声音的雄浑响亮,也间接写出了拉“天嗡子”的技术之高。
示例2:本句语言简单自然,“蛮牛似的叫”又口语化,体现了地方语言特色及作者语言风格。
14.不能去掉。承上启下:照应前文所叙述的故乡元宵节白天的所见所闻,听送麒麟,看吹糖人、捏面人、拉“天嗡子”、老妈妈烧香,也引出了元宵节晚上的活动,各屋点灯、上街看走马灯、孩子们玩灯、看围屏、放花等。抒发情感:表达了作者对白天所所看到的故乡元宵节景象的留恋,也表达了对元宵节晚上活动的期待。
15.参考示例:甲段文字描述了元宵节送麒麟的民俗,语言简洁,“咚咚当当敲一气”也写出了声音的繁杂、不好听,这充分反映了该民俗只在于它的实际意义“吉利”,从而突出了故乡民俗的朴实自然。乙段文字运用直接描写及通过对“我”的感觉间接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声音的宛转悠扬,从而突出了“我”对江南水乡自然美景及美好生活的喜爱与向往。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语言特点;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4)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3)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12.ABC.正确;
D.文末 “年,就这样过去了” 确实总结了全文,但 “薄薄的凄凉” 源于前文 “天上有一盏红灯笼…… 看了使人有一点薄薄的凄凉”,而非该句本身隐含。此句更多传递出年节结束的平淡与怅然,而非直接的 “凄凉”。
故答案为:D
13.句中 “天嗡子蛮牛似的叫” 运用比喻,将空竹的响声比作蛮牛的叫声。蛮牛的叫声具有雄浑、响亮的特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天嗡子” 被拉得响亮的程度,间接体现了拉空竹者的技艺高超,使读者能通过熟悉的事物想象声音的特点。 “蛮牛似的叫” 采用口语化表达,简洁直白,带有地方生活气息,符合汪曾祺散文自然质朴、贴近生活的语言风格,让文字更具亲切感。
故答案为:示例1:本句运用了比喻修辞,将拉“天嗡子”的响声比喻成“蛮牛似的”叫声,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抖空竹声音的雄浑响亮,也间接写出了拉“天嗡子”的技术之高。示例2:本句语言简单自然,“蛮牛似的叫”又口语化,体现了地方语言特色及作者语言风格。
14.结构上:“一天快过去了” 是过渡句。前文详细描述了元宵节白天的活动(送麒麟、吹糖人、捏面人、拉 “天嗡子”、老妈妈烧香),此句收束白天的内容;同时引出后文 “元宵要等到晚上,上了灯,才算”,开启对夜晚灯节活动的描写,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内容上:语句中隐含着时间流逝的平淡感,既包含对白天宁静民俗景象的留恋,也暗含对夜晚灯节的期待,使文章节奏张弛有度,情感过渡自然。若去掉,会导致白天与夜晚的内容衔接生硬,情感链条断裂。
故答案为:不能去掉。承上启下:照应前文所叙述的故乡元宵节白天的所见所闻,听送麒麟,看吹糖人、捏面人、拉“天嗡子”、老妈妈烧香,也引出了元宵节晚上的活动,各屋点灯、上街看走马灯、孩子们玩灯、看围屏、放花等。抒发情感:表达了作者对白天所所看到的故乡元宵节景象的留恋,也表达了对元宵节晚上活动的期待。
15.甲段声音描写聚焦于送麒麟时的 “咚咚当当”(小锣、镲声)和 “格炸炸” 的唱腔。这些声音被描述为 “一连串”“不叫人兴奋”,语言简洁直白,未加美化。其作用是真实还原故乡元宵民俗的朴素 —— 送麒麟的意义在于 “吉利” 的祝福,而非表演的精彩,突出了故乡民俗的平实、自然,不带刻意的热闹感。 乙段声音描写为 “横笛,宛转,悠扬”,并通过 “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 的心理感受侧面烘托。这里的声音被赋予诗意,既写出了笛声的优美,也传递出 “我” 在江南水乡夜航中,被自然与人文之美感染的沉醉感,突出了对水乡美景和淳朴生活的喜爱与向往。 两者通过不同的声音刻画,分别展现了北方故乡元宵的质朴宁静与江南水乡社戏的诗意美好,表达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故答案为:参考示例:甲段文字描述了元宵节送麒麟的民俗,语言简洁,“咚咚当当敲一气”也写出了声音的繁杂、不好听,这充分反映了该民俗只在于它的实际意义“吉利”,从而突出了故乡民俗的朴实自然。乙段文字运用直接描写及通过对“我”的感觉间接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声音的宛转悠扬,从而突出了“我”对江南水乡自然美景及美好生活的喜爱与向往。
16.(2025八下·资兴期末)阅读下面古诗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清·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注释】些小:很小,这里指官职卑微。吾曹:我们。
同样写对民生疾苦的关怀,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先描述个人遭际,结尾处借助议论和抒情升华,那么本首诗又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呢?
【答案】诗人由萧萧竹叶声联想到民间疾苦之声,再“一枝一叶总关情”一语双关,由景到人到情,由咏竹到抒发事无巨细,永远恪尽职守关怀百姓的思想情感,并且将这种情感由个人上升到“吾曹”普遍的高度。
【知识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生活杂感
【解析】【分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先描写自家茅屋被秋风吹破的困境,再通过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的议论与抒情升华主题。由个人遭遇引申到对百姓疾苦的关怀,情感递进明显。 郑燮《墨竹图题诗》以 “萧萧竹” 为载体,通过 “疑是民间疾苦声” 的联想,将自然之景与百姓疾苦相联系。末句 “一枝一叶总关情” 直接点明主旨,托物言志,强调官吏对民生的关切。“衙斋卧听萧萧竹”:通过竹声引发联想,暗示官吏应倾听百姓声音。
故答案为:诗人由萧萧竹叶声联想到民间疾苦之声,再“一枝一叶总关情”一语双关,由景到人到情,由咏竹到抒发事无巨细,永远恪尽职守关怀百姓的思想情感,并且将这种情感由个人上升到“吾曹”普遍的高度。
【点评】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鉴赏诗歌,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象征、用典、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鉴赏
(2025八下·资兴期末)阅读下面两则文言短文,完成各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江上望渌罗山,如削成,颓岚峭绿,疑将压焉。从此一带山皆飞舞生动,映江而出,水缥绿见底。至白马江,山益夹,水益束,云奔石怒,一江皆飞沫,是为浪光之天。山南即避秦处。上桃花溪百步,从间道出后岭,玄武宫其巅。……趋而出,见道傍古松,偃蹇①有异态,为了却行②。又数折,得桃花观,从左腋道入,竹路幽绝。……观周遭,皆层峰,淡冶入绘。观前为驰道③,车尘马足,略无歇时。截驰道而南,入桃花洞,无所有,惟石磴④百级,苍寒高古,若有人焉,而不可即。
(节选自袁宏道《游桃花源记》)
【注释】①偃蹇(yǎn jiǎn):形容树木繁盛、曲展、高耸的样子。②却行:倒退而行。③驰道:指供车辆通行的大道。④石磴:石级,石台阶。
17.结合卡片资料包,依次选出下面三个文言语句中加点“绝”的意思,最恰当的一项是(  )
【资料包】“绝”字义项:①断,断绝;②停止,消失;③隔绝的;④到极点的;⑤很,极
语句: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竹路幽绝
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
A.①④⑤ B.③①④ C.③④⑤ D.②①④
18.请将乙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苍寒高古,若有人焉,而不可即。
19.假如你准备到甲文所描述的桃花源去旅游,那你最想去感受的是什么呢?并请结合甲文内容说明理由。
20.乙文作者简单地描述了人们游桃花源的情景“观前为驰道,车尘马足,略无歇时”。请你结合甲乙两文,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目的。
【答案】17.C
18.苍茫而寒冷,古老而神秘,好像有人居住在那里,却又无法接近。
19.参考示例1:感受桃花源优美的自然风光。那儿有平旷的土地,排列整齐的屋舍,有肥沃的田地、碧波粼粼的水池和茂盛的桑林、翠竹。示例2:感受桃花源和平安宁的田园生活。那儿男耕女织,老少娱乐,炊烟袅袅,鸡犬相闻,人们过着和谐安乐的生活。示例3:感受桃花源中的人的热情好客。桃源人朴实好客,客人至则设酒杀鸡制作美食招待,其余人家相继邀请出酒食以待。
20.乙文作者简单描述了桃花观前的繁华与喧嚣,但生动具体地描写了群山的陡峭翠绿、飞舞生动,江水的青绿、清澈见底,道旁古松的茂盛高耸,竹路的幽深,桃花洞内的苍寒高古,两者形成鲜明对比,也与甲文中所描述的桃花源中美丽安静的环境、和平安宁的生活形成对比,从而表达了他对美丽自然景观的喜爱和赞美,更表达了出他对自由安宁的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3)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文言文要点的分析概括,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参考译文】
  【甲】桃花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源头,渔人便看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可以互相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都跟桃花源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作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嘱咐他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乙】在江面上远望渌罗山,(那山)像被刀削过一样陡峭,倾斜的山岚和陡峭的绿意,让人怀疑(山)将要压下来似的。从这里开始,一带的山都显得飞舞灵动,映照在江面上显现出来,江水碧绿清澈,可以看到水底。到了白马江,山势更加狭窄,江水更加收束,云气奔涌,山石好像在怒吼,整个江面都飞溅着浪花,这就是浪光之天。山的南面就是躲避秦朝战乱的地方。沿着桃花溪向上走一百步,从小路走出后岭,玄武宫就在那山顶上。…… 快步走出来,看见路边的古松,(枝干)屈曲高耸,形态奇特,(我)为了观赏它而倒退着走。又转了几个弯,看到桃花观,从左边的小道进去,竹林间的小路极其幽深。…… 桃花观周围,都是层层叠叠的山峰,淡雅秀丽得就像画出来的一样。观前是供车马通行的大道,车马往来不断,几乎没有停歇的时候。横穿大道向南走,进入桃花洞,里面没什么东西,只有一百级石台阶,(环境)苍茫寒冷,古老高远,好像有人在那里,却难以接近。
17.“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句中 “绝境” 指与外界隔绝的地方。“绝” 在此处意为 “隔绝的”,对应资料包③。“竹路幽绝”:句中描述竹路幽深到了极点。“绝” 在此处强调程度,意为 “到极点的”,对应资料包④。“佛印绝类弥勒”:句中 “绝类” 指非常像。“绝” 在此处作副词,意为 “很,极”,对应资料包⑤。综上,三个语句中 “绝” 的意思依次为③④⑤。
故答案为:C
18.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关键词:“苍寒” 指苍茫寒冷;“高古” 指古老高远;“若” 意为 “好像”;“焉” 为兼词,相当于 “于之”(在那里);“即” 意为 “接近”。句式:“若有人焉” 为省略句,完整表达为 “若有人于焉”。
故答案为: 苍茫而寒冷,古老而神秘,好像有人居住在那里,却又无法接近。
19.甲文对桃花源的描写集中在自然环境、生活状态和人情往来三个方面:自然风光:“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展现出宁静优美的田园景致,可作为感受对象。生活氛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体现出和平安宁的生活状态,是核心感受点之一。人情往来:“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凸显桃源人的热情好客,也值得感受。
故答案为: 参考示例1:感受桃花源优美的自然风光。那儿有平旷的土地,排列整齐的屋舍,有肥沃的田地、碧波粼粼的水池和茂盛的桑林、翠竹。示例2:感受桃花源和平安宁的田园生活。那儿男耕女织,老少娱乐,炊烟袅袅,鸡犬相闻,人们过着和谐安乐的生活。示例3:感受桃花源中的人的热情好客。桃源人朴实好客,客人至则设酒杀鸡制作美食招待,其余人家相继邀请出酒食以待。
20.乙文先写 “观前为驰道,车尘马足,略无歇时”,描绘桃花观前的喧嚣热闹;再细致刻画 “颓岚峭绿”“水缥绿见底”“竹路幽绝” 等自然景观的宁静清幽。两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自然之美与世俗喧嚣的差异。甲文中的桃花源 “土地平旷…… 鸡犬相闻”,是与世隔绝的安宁乐土;乙文的喧嚣场景与甲文的宁静形成对比,暗含对甲文桃花源式理想生活的向往。作者通过对比,既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更传递出对远离尘嚣、自由安宁生活的向往,这正是 “车尘马足” 描写的深层目的。
故答案为: 乙文作者简单描述了桃花观前的繁华与喧嚣,但生动具体地描写了群山的陡峭翠绿、飞舞生动,江水的青绿、清澈见底,道旁古松的茂盛高耸,竹路的幽深,桃花洞内的苍寒高古,两者形成鲜明对比,也与甲文中所描述的桃花源中美丽安静的环境、和平安宁的生活形成对比,从而表达了他对美丽自然景观的喜爱和赞美,更表达了出他对自由安宁的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2025八下·资兴期末)名著阅读
21.晶晶学习完《<诗经>二首》后,想进一步了解《诗经》的语言特点,于是阅读了朱自清的《经典常谈》。下面是他的阅读任务单,请你帮他根据阅读目的与内容完成阅读批注。
教材篇目 《诗经·关雎》
阅读《经典常谈》篇目 《<诗经>第四》
篇目所属类别 汉字(  )经(√) 史(  ) 子(  ) 集(  )
阅读目的 初步了解《诗经》的语言特点
阅读内容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汉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 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
阅读批注  
22.请你认真阅读下段文字,结合名著内容,说说该段文字描述保尔琴声变化的目的是什么。
保尔非常喜欢他的手风琴。多年前一个夏天的夜晚,一群年轻人聚集在保尔家旁边的木料堆上说笑弹唱。那一次,保尔为他们献上了精彩的演奏。他那灵活的手指刚触着键盘,便自上而下地迅速飞舞起来。低音一声鸣响,随即奏出欢快的旋律。但现在他的演奏跟以前不同了。没有浮躁而飘忽的曲调,没有狂放不羁的音调,也没有曾经使他闻名全城的那种令人如醉如狂的奔放旋律。如今,他的琴声沉稳流畅,它依然有力量,但是比过去深沉多了。这新鲜的音调使母亲感到十分惊讶。
(节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二部第三章)
【答案】21.《诗经》的语言特点体现在:①一唱三叹;②有节奏,且规律化;③重叠或复沓;④字数均齐;⑤韵脚调协。
22.此处借保尔琴声由年少时的浮躁飘忽、狂放不羁到如今的沉稳流畅、深沉有力,前后对比,暗示了保尔在经历了四次生与死的考验以及历经战争、工作、生活的磨炼之后,由年少时的轻狂成长为成熟稳重、有奋斗目标、有钢铁般意志的革命战士。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艺术特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经典常谈》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2)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重要情节及人物的掌握程度。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注意人物在作品中重要的故事情节。
21.“一唱三叹”:文中提到 “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直接点明歌谣(《诗经》源头)具有 “一唱三叹” 的特点,通过反复咏唱强化情感表达。 “有节奏,且规律化”:文中指出 “徒歌也有节奏…… 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说明《诗经》作为乐歌,节奏不仅存在,还经过规范变得更有规律。 “重叠或复沓”:明确提到 “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 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这是《诗经》语言的核心特点,通过重复增强节奏感和情感浓度。 “字数均齐,韵脚调协”:文中说 “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表明这也是《诗经》语言在发展中形成的特点,使诗歌形式更规整。
故答案为: 《诗经》的语言特点体现在:①一唱三叹;②有节奏,且规律化;③重叠或复沓;④字数均齐;⑤韵脚调协。
22.年少时的琴声 “浮躁而飘忽”“狂放不羁”“令人如醉如狂”,体现了保尔年轻时的热烈、冲动,带有少年人的青涩与活力; 后来的琴声 “沉稳流畅”“有力量”“深沉多了”,则反映出他经历了一系列磨砺后的变化。 保尔在这期间经历了四次生死考验(战场负伤、伤寒重病、全身瘫痪等),参与了艰苦的战争、工厂工作和革命斗争。这些经历让他从一个冲动的少年成长为意志坚定、目标明确的革命战士。 作者通过琴声的变化,以艺术化的方式暗喻保尔精神世界的成熟,展现他在磨难中褪去浮躁、沉淀出钢铁般意志的过程,使人物形象的成长更具感染力。
故答案为: 此处借保尔琴声由年少时的浮躁飘忽、狂放不羁到如今的沉稳流畅、深沉有力,前后对比,暗示了保尔在经历了四次生与死的考验以及历经战争、工作、生活的磨炼之后,由年少时的轻狂成长为成熟稳重、有奋斗目标、有钢铁般意志的革命战士。
23.(2025八下·资兴期末)以下是《故事里的事》歌词一部分,请你认真品读,按要求作文。
故事里的事是那昨天的事 / 故事里有好人也有坏人 / 故事里有好事也有坏事 /……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 / 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
(源自电视剧《宰相刘罗锅》片尾曲)
根据歌词,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要求:题目自拟,书写规范、卷面整洁,不得抄袭套作,不得出现真实人名、地名等。
【答案】例文:
                        老槐树下的暖光
  小区门口的老槐树下,修鞋摊的铁皮箱子总在晨光里泛着冷光。摊主老周总穿件洗褪色的蓝布衫,左手拇指缺半截,据说是年轻时在鞋厂被机器轧的。街坊们提起他,总撇着嘴说:“那老头,黑心着呢,专坑老人钱。”
  我也见过一回。那天放学,三楼的张奶奶颤巍巍递过一双布鞋,鞋底磨穿了个洞。老周眯着眼瞅半天,粗哑着嗓子说:“换牛筋底,十五。” 张奶奶嘟囔:“前阵子才十块……” 他头也不抬地穿线:“料子涨了。” 等张奶奶拄着拐杖走远,我瞥见他往鞋里塞了双新鞋垫,又从铁皮箱底下摸出个小铁盒,把五块钱硬币放进去,叮当一声。
  真正让我改观,是那个落雪的傍晚。我帮妈妈去买酱油,看见老周正和收废品的老李争执。“这双棉鞋你给五十?” 老周把手里的棉鞋往三轮车上拍,“鞋底是新换的,鞋面也缝过,至少再加二十!” 老李急得脸红:“我收回去也就卖六十……”“那我不管,” 老周梗着脖子,“这是赵大爷的鞋,他儿子三个月没寄钱了,这双鞋得够他买袋米。”
  后来才知道,老周的小铁盒里藏着本账。谁家老人子女不在身边,谁家看病花光了积蓄,他都记着。多收的钱,要么换成鞋垫、鞋油悄悄塞进鞋里,要么攒到一定数目,就借着 “以旧换新” 的由头塞回老人手里。上次张奶奶的布鞋,他收了十五,其实换底成本就十八。
  那天我又经过老槐树下,看见老周正给一双童鞋钉鞋跟。小孩妈妈要多给钱,他摆摆手:“不用,下次补鞋一起算。” 夕阳穿过槐树叶,在他缺了半截拇指的手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像撒了把温暖的金子。
  原来故事里的 “坏人”,未必是真的坏。就像老周,那些被念叨的 “贪心” 里,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柔软,谁又说得清呢?
【知识点】记叙文;自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为电视剧《宰相刘罗锅》片尾曲的部分歌词,核心围绕 “故事里的事” 展开,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故事包含过往的人与事(有好人坏人、好事坏事);二是故事的真假、意义具有相对性(“说是就是不是也是”“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体裁为抒情性歌词,语言通俗却富含哲理,引导考生思考 “故事” 的本质 —— 故事是对过往的记录,且其解读具有主观性,可从 “故事中的人与事”“故事的多面解读” 等角度切入写作。
【题干分析】① 材料意义:歌词中 “昨天的事” 点明故事的时间属性(过往经历);“有好人也有坏人,有好事也有坏事” 强调故事内容的复杂性(非绝对的善恶、好坏);而 “说是就是…… 是也不是” 则揭示故事的解读具有主观性 —— 同一件事,因立场、视角不同,可能有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为写作提供了核心方向:通过具体故事展现其多面性,或体现 “不同视角下对同一事件的不同理解”。② 写作思路:需选取一个具体的 “故事”(个人经历、听闻的事件等),聚焦 “事” 中的人物与情节,体现其复杂性(如一个看似 “坏” 的行为背后有隐情,一件 “好” 事带来了意外的负面影响)。重点刻画 “解读的相对性”:通过不同人物对同一事件的不同看法,或 “我” 对事件的认知随时间 / 视角变化而改变,展现 “说是就是,说不是就不是” 的哲理。例如,小时候觉得邻居张叔严格是 “坏事”,长大后才明白那是对自己的保护。结构建议:开头可由歌词引入,引出要讲述的故事;中间详写事件的经过(突出矛盾或争议点),穿插不同视角的评价(如他人的议论、自己当时与现在的想法);结尾点明对 “故事里的事” 的感悟 —— 理解事物的多面性,学会辩证看待过往。误区提示:避免将故事写得过于简单(如纯粹的好人好事),忽略 “多面性”;不可脱离 “故事” 谈哲理,需用具体事件承载观点;注意 “记叙文” 体裁要求,以叙事为主,感悟需自然融入,避免空发议论。
【立意提取】
1.那碗被打翻的热汤
2.老槐树下的 “骗局”
【点评】这篇例文紧扣歌词中 “故事里的事有好有坏、真假难辨” 的内涵。选材贴近生活,以修鞋匠老周 “多收钱” 的争议为线索,通过具体场景展现不同人对他的看法,情节有反转,从 “黑心” 到揭示善意,自然体现故事的多面性。细节描写生动,如老周的外貌、动作及小铁盒的细节,让人物形象立体。结尾点明感悟,呼应歌词哲理,符合记叙文要求。
1 / 1湖南省郴州市资兴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2025八下·资兴期末)阅读下段文字,完成各题。
几枝松,几个观松人,溶入溶出;一幅幅,有似古山水,笔意简洁。而大风呼啸,____(摇撼/震撼)松树,如龙如凤,显出它们矫健多姿。它们的根盘入岩缝,和花岗石一般颜色,一般坚贞。它们有风修剪的波浪形的华盖;它们因风展开了似飞翔之翼翅。从峰顶____(仰视/俯视),它们如苔藓,披覆住岩石;从山腰____(仰视/俯视),它们如天女,亭亭而玉立。沿着岩壁折缝,一个个地走将出来,薄纱轻绸,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而这舞松之风更把云雾吹得____(风云变幻/千姿万态),令人眼花liáo乱。这云雾或散或聚;群峰则忽隐忽现。刚才还是倾盆雨,迷天雾,而千分之一秒还不到,它们全部停住、散去了。
(节选自徐迟《黄山记》)
1.请给选段中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翩然    眼花liáo   乱
2.请根据语境,在选段括号内分别选出恰当的词语依次填入对应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摇撼 仰视 俯视 风云变幻
B.震撼 俯视 仰视 风云变幻
C.摇撼 俯视 仰视 千姿万态
D.震撼 仰视 俯视 千姿万态
3.(2025八下·资兴期末)下面是华华摘抄的纪录片《话说长江》第1集《源远流长》解说词片段。
长江已经奔腾呼啸了几千万年,几千万年是何等漫长而悠久的历史啊!正是这有着悠久而漫长历史的长江,与古老的黄河一起,共同孕育了我们文明的祖国。
A.长江,从青藏高原的涓涓细流,出千峡、纳万川,汇集成波涛滚滚,横贯中华大地,万千姿态、雄伟壮观。
B.您滔滔东去的江水,浇灌着神州华夏;甘甜纯美的乳汁,养育着炎黄子孙。赫赫功绩,无比辉煌!
C.在您的两岸,有着数不尽的绮丽风光,江山如画!在您的两岸,有讲不完的历史陈迹,传说神话!古往今来,有多少著名的诗人,为您的魅力,巡游名胜、昂首歌唱啊!
D.数千年间,有多少杰出的文豪,为您的风姿,写出了优美的篇章!
长江,您硕大无比,即使是在遥远的太空,也能清晰地见到您雄伟矫健、跳跃奔腾、永往直前的身影。
啊!长江,您是东方的巨龙,您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您是中华民族的自豪,您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华华因一时大意,在ABCD四处画线语句中某处漏掉了一个词语,导致其所在语句成分残缺。他漏掉的词语是在(  )句。
(2025八下·资兴期末)班级开展“书香,伴我成长”的演讲竞赛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下面是玲玲设计的演讲稿评价量表:
评价角度 评价细则
演讲对象 有针对性,做到“心中有听众”,充分考虑听众的年龄、身份、文化程度、心理需求等。
演讲思路 明确表达观点,把思路展现出来,尤其要注意用提示性词语、关联词语和过渡性语句来提示自己的思路,将其更直接、更清晰地呈现出来。
演讲语言 着力锤炼语言,增强演讲的感染力。应尽可能体现口语化、大众化;多用短句,少用结构复杂的长句;精心选用词语和比喻、拟人、排比、对偶、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增强语言表达效果;有意识锤炼金句,给听众以深刻的印象。
开头结语 注意写好开头,吸引听众的关注。可以从问候或感谢语开始,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可以由演讲的缘起、现场的氛围等引入正题;可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还可以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精心设计结语,提升演讲的效果。可以重申观点,加深印象;也可以提出号召,鼓舞人心;还可以幽默调侃,逗大家一笑。
材料二
以下是芳芳的演讲稿《书香伴我成长》节选文字: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学习和生活中,书是我的精神食粮,我经常吮吸着它那知识的甘霖,用它来充实我的闲暇时光。伴随着书香,我在这片天地中成长。
在书中,我和唐僧师徒四人一路斩妖除魔,取得真经;我被刘备的求贤若渴所感动;被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所折服;被关羽的忠义所感动。在书中,我见证了霍金的身残志坚,不屈不挠;见证了爱迪生的坚持不懈;见证了钱学森的赤子之心。在书中,我领略了泰山的巍峨雄壮;领略了黄河的波涛汹涌;我又欣赏到了漓江的风景如画;欣赏到了黄山的奇异秀美。在书中,我体会了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凄悲;体会了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情怀……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书,是我们在人生彷徨时的一盏明灯,他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书,是我们在遇到困难时与我们并肩作战的良师益友,他与我们同甘共苦;书,是我们在苦闷、烦躁时的一缕清风,他为我们抚平伤疤、洗尽躁动、扫除阴霾。
亲爱的同学们,让阅读丰盈我们的生活,让书香伴我们成长!
4.以下是结合材料一四个角度对材料二中文字的理解和分析。请你选出其中不正确的一项(  )
A.演讲稿的主题、内容及语言风格主要是针对同学们的,做到了“心中有观众”。
B.演讲稿观点明确,列举了读书收获的事例,具体阐明了“书香伴我成长”的主题。
C.演讲稿从演讲现场氛围的描述引入正题,又以提出号召设计结语,结构完整。
D.演讲稿运用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使之语言生动形象,内容充实。
5.在演讲竞赛活动过程中的互动环节,主持人请你即席讲话,说说感受。你会说:“   。”
(2025八下·资兴期末)诗句整理。请在下列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内容。
6.苏轼在《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借“孤鸿”抒写了自己高洁志趣的语句是“   ,   ”。
7.《虽有嘉肴》中“   ,   ”揭示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发现问题、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道理。
8.人生虽然常有“   ,道阻且长”(《诗经·蒹葭》)的困境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幻境,但习近平总书记也说“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
(2025八下·资兴期末)现代文阅读Ⅰ
不容忽视的笔石
李丙霞
笔石,乍看这个名字,也许有人会想,是不是与笔有关系呢?实际上,笔石的命名确实与笔有关。
笔石指笔石动物的化石。①在漫长的地质变化中,笔石动物被压扁成了薄膜,很像铅笔在岩石层面上书写或者涂鸦的痕迹,而且笔石的形状也类似西方的羽毛笔,因此得名。
笔石动物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呢?笔石动物是地质历史时期生活在海洋中的一类群体动物,始于五亿年前的中寒武世,在奥陶纪及志留纪最繁盛,泥盆纪晚期开始衰退,到了三亿年前的早石炭世,笔石动物就销声匿迹了。很遗憾,今天的人们无法见到它们鲜活的身影了。但是,它们以另一种方式告诉人们,它们曾经来过这个世界,并留下了各种记录,那就是化石,它们用化石来展现它们曾经的存在,给人们一种神秘感。
笔石动物长什么样呢?笔石动物的身体由胎管和胞管组成,胎管是一个圆锥体,为笔石虫从卵孵出时的原始房室,然后从胎管芽生出胞管,作为笔石虫的住室,并发育成群体,保存成化石的—般是胞管的几丁质外壳。我们所看到的笔石是笔石虫体所分泌的骨骼,被称为笔石体。笔石体一般长几厘米或几十厘米,已知最大的笔石体长达1.45米。
其实,笔石动物本身是立体的,它们有着有机质组成的软体和硬体。由于笔石动物早已灭绝,其软体部分已经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分解殆尽,而硬体部分得以保存下来。笔石动物死亡以后,在特定的条件下,被埋藏在沉积物里,压扁后留下的痕迹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笔石的样貌。
古生物学家通过深入研究发现,除了被压扁成薄膜保存,笔石可能还有其他两种常见的保存方式——黄铁矿化半立体保存和三维立体孤立保存,这两种方式能够将笔石的结构更为完整地保存下来,让古生物学家对笔石动物进行更准确的研究。
笔石动物是怎么生活的呢?根据化石保存的状态、共生动物的类别以及笔石动物自身的骨骼构造,科学家推测笔石动物有两种生活方式,一部分笔石动物在海底底栖固着生活,固着种类由一根细长的茎连接到海藻或者礁岩上,茎末端有根状结构,可以抓牢这些附着物;另一部分笔石动物漂浮生活,漂浮种类会聚生在充满气体的浮胞上,像现存的僧帽水母一样,浮在海面。漂浮生活的笔石动物仅与极少的浮游生物伴生,在一些特定的环境里只有漂浮的笔石动物而没有其他生物。
笔石动物的家族成员多吗?笔石动物种类多样,最早登场的是树形笔石目,之后管形笔石目、腔笔石目、茎笔石目、甲壳笔石目、正笔石目相继出现。笔石动物群在我国的分布很广,种类也很多。笔石动物从寒武纪就出现了,经历了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一直到石炭纪灭绝。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时代都会有很多笔石动物群的记录,特别是奥陶纪和志留纪,数量尤为庞大,在我国华南地区至少有十几个笔石动物群,如贵州遵义、乌当等地区的中奥陶系湄潭组笔石动物群,不但种类特别多,而且很有特点。
笔石有什么作用呢?不要小瞧了这小小的笔石,在穿越几亿年后,它们已经成了人类的好帮手。
首先,笔石是判断地层年代的黄金卡尺。在古生物学家对笔石动物的研究中,一个很重要的研究方向就是笔石动物的演化过程。古生物学家发现,笔石动物的演化速度很快,这是非常少见的。②我们现在看到的有些细菌,几亿年来都没有什么变化,笔石动物却相反,它的演化速度特别快。尤其是在奥陶纪和志留纪,每隔几十万年就会产生一大批新种。也正因如此,笔石可以被当作判断地层年代的依据。用笔石来判定地层年代是非常精确的,尤其是对于奥陶纪和志留纪的地层,其精确度远远高于同位素定年。目前国际上奥陶纪和志留纪的地层划分,主要就是靠笔石。
其次,笔石可以用来判断其所在年代的地质环境。前文中提到,笔石动物有两种生活方式,一种是固着在海底,一种是漂浮在海面。固着在海底的底栖笔石动物一般会生活在浅水环境里,因为它多少需要一些氧气,水太深就无法生存。而在海面浮游的笔石动物可以在更加开阔的海水里生活,甚至可以在深水环境中生存。借助笔石动物的这种生存特性,古生物学家就可以判断其所在年代的古环境。如今,这种鉴定可以做到非常精细,可以依据笔石动物的类型将海水划分成五六个深度带,每个深度带中都有笔石动物的特定组合。
再次,笔石在能源资源勘探上也可以一展身手。目前,我国页岩气勘探与开发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开采页岩气不但需要高端的钻井技术,而且需要精准的黑色页岩地层层位标定,其中生物地层标定是钻井现场最快速和精准的方法,可以直接指导打钻至精准的页岩气层位。笔石通常保存于黑色页岩中,在砂岩、灰岩中偶尔也有保存。我国最主要的页岩气资源正好处在含笔石的地层中,这是我国页岩气资源的一大特点。在我国的涪陵页岩气示范区,页岩气所在的层位就是奥陶纪晚期到志留纪早期,这一段时期的黑色页岩里含有大量的笔石。
小小笔石在判断地层年代、地质环境和国家能源资源勘探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不容我们忽视。然而,历经两亿多年,笔石动物最终还是灭绝了,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灭绝事件对生物的影响是巨大的,生物的演化是不可逆的,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刻不容缓。
9.下面是本文结构思维导图,请将其补充完整。
笔石的得名→笔石的生活年代→笔 石①(③的说明顺序)→笔石的生活方式→判断地层年代→笔石的种类→判断地质环境→笔石的作用→②
10.下面对原文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今天看到的笔石样貌就是笔石动物有机质组成软体和硬体压扁后留下的痕迹。
B.为了说明语言的简洁,“笔石体一般长几厘米或几十厘米”中的“一般”可以去掉。
C.本文对笔石三个方面作用的说明运用了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
D.本文除了说明笔石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外,还警示人们保护生物多样性刻不容缓。
11.下面①②两小题,请任选一个小题作答。依据提示分析文中画线语句的表达效果。
①在漫长的地质变化中,笔石动物被压扁成了薄膜,很像铅笔在岩石层面上书写或者涂鸦的痕迹,而且笔石的形状也类似西方的羽毛笔,因此得名。(请从说明文语言角度分析该语句表达效果。)
②我们现在看到的有些细菌,几亿年来都没有什么变化,笔石动物却相反,它的演化速度特别快。尤其是在奥陶纪和志留纪,每隔几十万年就会产生一大批新种。(请从说明方法角度分析该语句表达效果。)
(2025八下·资兴期末)现代文阅读Ⅱ
故乡的元宵
汪曾祺
故乡的元宵是并不热闹的。
没有狮子、龙灯,没有高跷,没有跑旱船,没有“大头和尚戏柳翠”,没有花担子、茶担子。这些都在七月十五“迎会”——赛城隍时才有,元宵是没有的。很多地方兴“闹元宵”,我们那里的元宵却是静静的。
有几年,有送麒麟的。上午,三个乡下的汉子,一个举着麒麟,——一张长板凳,外面糊纸扎的麒麟,一个敲小锣,一个打镲,咚咚当当敲一气,齐声唱一些吉利的歌。每一段开头都是“格炸炸”:
格炸炸,格炸炸,
麒麟送子到你家……
我对这“格炸炸”印象很深。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状声词?状的什么声呢?送麒麟的没有表演,没有动作,曲调也很简单。送麒麟的来了,一点也不叫人兴奋,只听得一连串的“格炸炸”。“格炸炸”完了,祖母就给他们一点钱。
草巷口有个吹糖人的。孙猴子舞大刀、老鼠偷油。
北市口有捏面人的。青蛇、白蛇、老渔翁。老渔翁的蓑衣是从药店里买来的夏枯草做的。
①到天地坛看人拉“天嗡子”——即抖空竹,拉得很响,天嗡子蛮牛似的叫。
到泰山庙看老妈妈烧香。一个老妈妈鞋底有牛屎,干了。
②一天快过去了。
不过元宵要等到晚上,上了灯,才算。元宵元宵嘛。我们那里一般不叫元宵,叫灯节。灯节要过几天,十三上灯,十七落灯。“正日子”是十五。
各屋里的灯都点起来了。大妈(大伯母)屋里是四盏玻璃方灯。二妈屋里是画了红寿字的白明角琉璃灯,还有一张珠子灯。我的继母屋里点的是红琉璃泡子。一屋子灯光,明亮而温柔,显得很吉祥。
上街去看走马灯。连万顺家的走马灯很大。“乡下人不识走马灯,——又来了。”走马灯不过是来回转动的车、马、人(兵)的影子,但也能看它转几圈。后来我自己也动手做了一个,点了蜡烛,看着里面的纸轮一样转了起来,外面的纸屏上一样映出了影子,很欣喜。乾隆和的走马灯并不“走”,只是一个长方的纸箱子,正面白纸上有一些彩色的小人,小人连着一根头发丝,烛火烘热了发丝,小人的手脚会上下动。它虽然不“走”,我们还是叫它走马灯。要不,叫它什么灯呢?这外面的小人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整个画面表现的是《西游记》唐僧取经。
孩子有自己的灯。兔子灯、绣球灯、马灯……兔子灯大都是自己动手做的。下面安四个轱辘,可以拉着走。兔子灯其实不大像兔子,脸是圆的,眼睛是弯弯的,像人的眼睛,还有两道弯弯的眉毛!绣球灯、马灯都是买的。绣球灯是一个多面的纸扎的球,有一个篾制的架子,架子上有一根竹竿,架子下有两个轱辘,手执竹竿,向前推移,球即不停滚动。马灯是两段,一个马头,一个马屁股,用带子系在身上。西瓜灯、虾蟆灯、鱼灯,这些手提的灯,是小孩玩的。
有一个习俗可能是外地所没有的:看围屏。硬木长方框,约三尺高,尺半宽,镶绢,上画一笔演义小说人物故事,灯节前装好,一堂围屏约三十幅,屏后点蜡烛。这实际上是照得透亮的连环画。看围屏有两处,一处在炼阳观的偏殿,一处在附设在城隍庙里的火神庙。炼阳观画的是《封神榜》,火神庙画的是《三国》。围屏看了多少年,但还是年年看。好像不看围屏就不算过灯节似的。
街上有人放花。
有人放高升(起火),不多的几支,起火升到天上,嗤——灭了。
天上有一盏红灯笼。竹篾为骨,外糊红纸,一个长方的筒,里面点了蜡烛,放到天上,灯笼是很好放的,连脑线都不用,在一个角上系上线,就能飞上去。灯笼在天上微微飘动,不知道为什么,看了使人有一点薄薄的凄凉。
年过完了,明天十六,所有店铺就“大开门”了。我们那里,初一到初五,店铺都不开门。初六打开两扇排门,卖一点市民必需的东西,叫做“小开门”。十六把全部排门卸掉,放一挂鞭,几个炮仗,叫做“大开门”,开始正常营业。年,就这样过去了。
一九九三年二月十二日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故乡的元宵晚上各家屋里的灯都会点起来,营造出明亮温柔的氛围,以示吉祥。
B.文中对走马灯、兔子灯的描述及“起火升到天上,嗤——灭了”的细节描写让人有如见此物、如临其境的感觉。
C.文章开头“故乡的元宵节是并不热闹的”对后文描述看走马灯、围屏及放花等内容起了欲扬先抑的作用。
D.文章末尾语句“年,就这样过去了”既有总结全文的作用,也隐含着作者薄薄的凄凉。
13.自选角度,赏析文中第①处画线语句。
语句:到天地坛看人拉“天嗡子”——即抖空竹,拉得很响,天嗡子蛮牛似的叫。
14.有人说:文中第②处画横线语句“一天快过去了”可以去掉。请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
15.下面两段文字都有对声音的描述,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甲】三个乡下的汉子,一个举着麒麟,——一张长板凳,外面糊纸扎的麒麟,一个敲小锣,一个打镲,咚咚当当敲一气,齐声唱一些吉利的歌。每一段开头都是“格炸炸”。
【乙】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节选自鲁迅《社戏》)
16.(2025八下·资兴期末)阅读下面古诗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清·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注释】些小:很小,这里指官职卑微。吾曹:我们。
同样写对民生疾苦的关怀,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先描述个人遭际,结尾处借助议论和抒情升华,那么本首诗又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呢?
(2025八下·资兴期末)阅读下面两则文言短文,完成各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江上望渌罗山,如削成,颓岚峭绿,疑将压焉。从此一带山皆飞舞生动,映江而出,水缥绿见底。至白马江,山益夹,水益束,云奔石怒,一江皆飞沫,是为浪光之天。山南即避秦处。上桃花溪百步,从间道出后岭,玄武宫其巅。……趋而出,见道傍古松,偃蹇①有异态,为了却行②。又数折,得桃花观,从左腋道入,竹路幽绝。……观周遭,皆层峰,淡冶入绘。观前为驰道③,车尘马足,略无歇时。截驰道而南,入桃花洞,无所有,惟石磴④百级,苍寒高古,若有人焉,而不可即。
(节选自袁宏道《游桃花源记》)
【注释】①偃蹇(yǎn jiǎn):形容树木繁盛、曲展、高耸的样子。②却行:倒退而行。③驰道:指供车辆通行的大道。④石磴:石级,石台阶。
17.结合卡片资料包,依次选出下面三个文言语句中加点“绝”的意思,最恰当的一项是(  )
【资料包】“绝”字义项:①断,断绝;②停止,消失;③隔绝的;④到极点的;⑤很,极
语句: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竹路幽绝
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
A.①④⑤ B.③①④ C.③④⑤ D.②①④
18.请将乙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苍寒高古,若有人焉,而不可即。
19.假如你准备到甲文所描述的桃花源去旅游,那你最想去感受的是什么呢?并请结合甲文内容说明理由。
20.乙文作者简单地描述了人们游桃花源的情景“观前为驰道,车尘马足,略无歇时”。请你结合甲乙两文,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目的。
(2025八下·资兴期末)名著阅读
21.晶晶学习完《<诗经>二首》后,想进一步了解《诗经》的语言特点,于是阅读了朱自清的《经典常谈》。下面是他的阅读任务单,请你帮他根据阅读目的与内容完成阅读批注。
教材篇目 《诗经·关雎》
阅读《经典常谈》篇目 《<诗经>第四》
篇目所属类别 汉字(  )经(√) 史(  ) 子(  ) 集(  )
阅读目的 初步了解《诗经》的语言特点
阅读内容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汉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 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
阅读批注  
22.请你认真阅读下段文字,结合名著内容,说说该段文字描述保尔琴声变化的目的是什么。
保尔非常喜欢他的手风琴。多年前一个夏天的夜晚,一群年轻人聚集在保尔家旁边的木料堆上说笑弹唱。那一次,保尔为他们献上了精彩的演奏。他那灵活的手指刚触着键盘,便自上而下地迅速飞舞起来。低音一声鸣响,随即奏出欢快的旋律。但现在他的演奏跟以前不同了。没有浮躁而飘忽的曲调,没有狂放不羁的音调,也没有曾经使他闻名全城的那种令人如醉如狂的奔放旋律。如今,他的琴声沉稳流畅,它依然有力量,但是比过去深沉多了。这新鲜的音调使母亲感到十分惊讶。
(节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二部第三章)
23.(2025八下·资兴期末)以下是《故事里的事》歌词一部分,请你认真品读,按要求作文。
故事里的事是那昨天的事 / 故事里有好人也有坏人 / 故事里有好事也有坏事 /……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 / 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
(源自电视剧《宰相刘罗锅》片尾曲)
根据歌词,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要求:题目自拟,书写规范、卷面整洁,不得抄袭套作,不得出现真实人名、地名等。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piān;缭
2.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这类问题时,关键在于平时要做好字词的积累,答题时联系前后文认真辨析,规范书写。
(2)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与运用。了解各个词语的意思,根据句子的语境做出判断。近义词(成语)的辨析常见的技巧有:坚持“存同析异”的原则,分析相异的语素;根据语境正确的使用词语;从感彩方面辨析等几种方法。做题时灵活使用。
1.“翩” 的读音为 piān,常见于 “翩翩起舞” 等词;“眼花 liáo 乱” 的正确写法是 “缭”,注意与 “瞭”“潦” 等形近字区分。
故答案为:piān;缭
2.“震撼” 强调强烈的震动,符合 “大风呼啸” 对松树的冲击; “捆撼” 为生造词,无此搭配。“从峰顶” 应选 “俯视”(向下看),“从山腰” 应选 “仰视”(向上看),符合观察角度逻辑。
故答案为:C
3.【答案】A
【知识点】成分残缺
【解析】【分析】A.原句为 “长江,从青藏高原的涓涓细流,出千峡、纳万川,汇集成波涛滚滚,横贯中华大地,万千姿态、雄伟壮观。”
分析语法结构:“汇集成” 后需接宾语中心语,才能构成完整的动宾结构。“波涛滚滚” 是主谓短语,可作定语(如 “波涛滚滚的江河”),但不能直接作 “汇集成” 的宾语。缺少宾语中心语 “江河”(或 “巨流” 等),完整表述应为 “汇集成波涛滚滚的江河”。因漏掉 “的江河”(或同类词语),导致 “汇集成” 后无明确宾语,句子成分残缺。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答案】4.C
5.同学们,大家好。我很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互动交流。刚才同学们演讲得很好,让我越来越明白读书的重要性。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阅读,让我们浸染着书香快乐成长!
【知识点】新闻、材料类文本;启示、感悟、建议类;筛选新闻材料关键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将选项和文章内容进行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一定要忠实于原文。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解答语言表达类的题目,要做到“准确、简明、连贯、得体”四个方面,同时还应掌握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实用类文体的基本写作方法和技巧。
4.ABD.正确;
C.材料一指出,开头可 “由演讲的缘起、现场氛围等引入正题”,但材料二的开头直接引用高尔基名言,属于 “开门见山” 式引入,并未描述 “演讲现场氛围”;结语 “让阅读丰盈我们的生活,让书香伴我们成长” 确实是提出号召,结构完整,但开头分析错误,故该选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C
5.即席讲话需符合互动环节的场景,结合 “书香伴我成长” 的主题,应包含以下要素:问候与礼貌:以 “同学们,大家好” 开场,体现尊重;呼应活动:肯定现场演讲的效果(如 “刚才同学们演讲得很好”),衔接活动氛围;表达感受:结合主题谈自身感悟(如 “让我越来越明白读书的重要性”);发出倡议:呼应演讲主题,号召共同行动(如 “让我们一起阅读,浸染书香快乐成长”)。这样的表达既贴合互动场景,又紧扣活动主题,语言简洁口语化,符合演讲的交流性要求。
故答案为: 同学们,大家好。我很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互动交流。刚才同学们演讲得很好,让我越来越明白读书的重要性。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阅读,让我们浸染着书香快乐成长!
【答案】6.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7.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8.溯洄从之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点评】(1)(2)(3)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6.苏轼的《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创作于他被贬黄州时期。当时苏轼因 “乌台诗案”,事业遭受重大挫折,处于人生的低谷。词中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两句尤为关键,表面写孤鸿在寒冷的树枝间飞来飞去,挑拣尽了寒枝也不肯栖息,最终只能在寂寞的沙洲忍受清冷。实则是苏轼以孤鸿自比,他就像这只孤鸿,即使身处困境,面对诸多选择,也绝不随波逐流,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宁可在寂寞中坚守自己高洁的志趣,所以该句借 “孤鸿” 抒写了苏轼自己高洁志趣。
故答案为: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7.《虽有嘉肴》出自《礼记 学记》。文章开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以 “嘉肴” 与 “至道” 做类比,引出学习的重要性。而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则进一步阐述了学习与实践的关系。当我们学习之后,会发现自身知识储备的不足,这促使我们不断追求知识的完善;当我们去教授他人知识时,又会遇到各种困惑,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思考、钻研,从而提升自己。只有通过不断地 “学” 与 “教” 这些实践活动,我们才能在知识的获取与传授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进而完善自己、提升自己。所以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揭示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发现问题、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道理。
故答案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8.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溯,洄。
故答案为: 溯洄从之
【答案】9.笔石的形体(样貌);勘探能源资源;逻辑说明
10.C
11.参考示例:①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或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笔石动物被压扁所变成的薄膜比喻成“铅笔在岩石层面上书写或者涂鸦的痕迹”,将笔石比喻成“西方的羽毛笔”,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笔石的形状及得名,也增强了文章说明语言的生动性。②本句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笔石动物与一些几亿年来都没有什么变化的细菌进行比较,突出了笔石动物演化速度特别快。或者: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奥陶纪和志留纪,每隔几十万年就会产生一大批新种,来说明笔石动物演化速度特别快。
【知识点】平实性说明文;概括说明内容;说明文语言分析;定位筛选、分析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涉及的内容,在文中找到对应的语句将信息进行比较,判断正误。
(3)本题考查说明的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类题目需要从寻找关键词入手,看是平实说明还是生动说明来判断说明的方法。同时切记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对象服务的,因此说明方法的作用必须和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联系起来。
9.①文章在 “笔石的生活年代” 之后,依次介绍了 “笔石动物长什么样呢?”“笔石动物本身是立体的……”“笔石可能还有其他两种常见的保存方式”,这些内容均围绕笔石的形态、结构及保存状态展开,因此①处应填 “形体(样貌)”。②文章 “笔石的作用” 部分,依次阐述了 “判断地层年代”“判断地质环境”“在能源资源勘探上也可以一展身手”,结合题干中已列出的 “判断地层年代”“判断地质环境”,②处应对应 “勘探能源资源”。③文章从笔石的得名、生活年代、形态、生活方式、种类,到笔石的作用,再到结尾的警示,按照 “是什么 — 怎么样 — 有何作用” 的逻辑关系展开,属于逻辑顺序,因此③处填 “逻辑说明”。
故答案为: 笔石的形体(样貌);勘探能源资源;逻辑说明
10.A.原文明确提到 “笔石动物本身是立体的,它们有着有机质组成的软体和硬体…… 软体部分已经…… 分解殆尽,而硬体部分得以保存下来…… 压扁后留下的痕迹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笔石的样貌”,可见今天看到的笔石仅为硬体部分的痕迹,而非 “软体和硬体”,错误。
B.“一般” 表示通常情况,说明笔石体 “长几厘米或几十厘米” 是普遍现象,不排除特殊情况(如文中提到 “已知最大的笔石体长达 1.45 米”)。去掉 “一般” 会使表述绝对化,不符合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错误。
C.正确。
D.原文结尾提到 “保护生物多样性刻不容缓”,但这是笔石灭绝带来的警示,并非文章的主要说明内容,文章核心是阐述笔石的重要作用。
故答案为:C
11.①句子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比喻修辞),将 “笔石动物被压扁成的薄膜” 比作 “铅笔在岩石上书写或涂鸦的痕迹”,将 “笔石的形状” 比作 “西方的羽毛笔”。通过熟悉的事物(铅笔痕迹、羽毛笔)形象地解释了笔石的形态特征,既清晰说明了 “笔石” 名称的由来,又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使抽象的科学概念更易理解。
②将 “笔石动物” 与 “几亿年来都没有什么变化的细菌” 对比,突出笔石 “演化速度特别快” 的特点;列举 “奥陶纪和志留纪,每隔几十万年就会产生一大批新种” 的实例,具体印证了笔石演化速度快的特征。两种方法结合,使说明更具说服力,让读者对笔石的演化特点有了直观且深刻的认识。
故答案为:参考示例:①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或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笔石动物被压扁所变成的薄膜比喻成“铅笔在岩石层面上书写或者涂鸦的痕迹”,将笔石比喻成“西方的羽毛笔”,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笔石的形状及得名,也增强了文章说明语言的生动性。②本句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笔石动物与一些几亿年来都没有什么变化的细菌进行比较,突出了笔石动物演化速度特别快。或者: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奥陶纪和志留纪,每隔几十万年就会产生一大批新种,来说明笔石动物演化速度特别快。
【答案】12.D
13.示例1:本句运用了比喻修辞,将拉“天嗡子”的响声比喻成“蛮牛似的”叫声,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抖空竹声音的雄浑响亮,也间接写出了拉“天嗡子”的技术之高。
示例2:本句语言简单自然,“蛮牛似的叫”又口语化,体现了地方语言特色及作者语言风格。
14.不能去掉。承上启下:照应前文所叙述的故乡元宵节白天的所见所闻,听送麒麟,看吹糖人、捏面人、拉“天嗡子”、老妈妈烧香,也引出了元宵节晚上的活动,各屋点灯、上街看走马灯、孩子们玩灯、看围屏、放花等。抒发情感:表达了作者对白天所所看到的故乡元宵节景象的留恋,也表达了对元宵节晚上活动的期待。
15.参考示例:甲段文字描述了元宵节送麒麟的民俗,语言简洁,“咚咚当当敲一气”也写出了声音的繁杂、不好听,这充分反映了该民俗只在于它的实际意义“吉利”,从而突出了故乡民俗的朴实自然。乙段文字运用直接描写及通过对“我”的感觉间接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声音的宛转悠扬,从而突出了“我”对江南水乡自然美景及美好生活的喜爱与向往。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语言特点;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4)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3)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12.ABC.正确;
D.文末 “年,就这样过去了” 确实总结了全文,但 “薄薄的凄凉” 源于前文 “天上有一盏红灯笼…… 看了使人有一点薄薄的凄凉”,而非该句本身隐含。此句更多传递出年节结束的平淡与怅然,而非直接的 “凄凉”。
故答案为:D
13.句中 “天嗡子蛮牛似的叫” 运用比喻,将空竹的响声比作蛮牛的叫声。蛮牛的叫声具有雄浑、响亮的特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天嗡子” 被拉得响亮的程度,间接体现了拉空竹者的技艺高超,使读者能通过熟悉的事物想象声音的特点。 “蛮牛似的叫” 采用口语化表达,简洁直白,带有地方生活气息,符合汪曾祺散文自然质朴、贴近生活的语言风格,让文字更具亲切感。
故答案为:示例1:本句运用了比喻修辞,将拉“天嗡子”的响声比喻成“蛮牛似的”叫声,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抖空竹声音的雄浑响亮,也间接写出了拉“天嗡子”的技术之高。示例2:本句语言简单自然,“蛮牛似的叫”又口语化,体现了地方语言特色及作者语言风格。
14.结构上:“一天快过去了” 是过渡句。前文详细描述了元宵节白天的活动(送麒麟、吹糖人、捏面人、拉 “天嗡子”、老妈妈烧香),此句收束白天的内容;同时引出后文 “元宵要等到晚上,上了灯,才算”,开启对夜晚灯节活动的描写,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内容上:语句中隐含着时间流逝的平淡感,既包含对白天宁静民俗景象的留恋,也暗含对夜晚灯节的期待,使文章节奏张弛有度,情感过渡自然。若去掉,会导致白天与夜晚的内容衔接生硬,情感链条断裂。
故答案为:不能去掉。承上启下:照应前文所叙述的故乡元宵节白天的所见所闻,听送麒麟,看吹糖人、捏面人、拉“天嗡子”、老妈妈烧香,也引出了元宵节晚上的活动,各屋点灯、上街看走马灯、孩子们玩灯、看围屏、放花等。抒发情感:表达了作者对白天所所看到的故乡元宵节景象的留恋,也表达了对元宵节晚上活动的期待。
15.甲段声音描写聚焦于送麒麟时的 “咚咚当当”(小锣、镲声)和 “格炸炸” 的唱腔。这些声音被描述为 “一连串”“不叫人兴奋”,语言简洁直白,未加美化。其作用是真实还原故乡元宵民俗的朴素 —— 送麒麟的意义在于 “吉利” 的祝福,而非表演的精彩,突出了故乡民俗的平实、自然,不带刻意的热闹感。 乙段声音描写为 “横笛,宛转,悠扬”,并通过 “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 的心理感受侧面烘托。这里的声音被赋予诗意,既写出了笛声的优美,也传递出 “我” 在江南水乡夜航中,被自然与人文之美感染的沉醉感,突出了对水乡美景和淳朴生活的喜爱与向往。 两者通过不同的声音刻画,分别展现了北方故乡元宵的质朴宁静与江南水乡社戏的诗意美好,表达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故答案为:参考示例:甲段文字描述了元宵节送麒麟的民俗,语言简洁,“咚咚当当敲一气”也写出了声音的繁杂、不好听,这充分反映了该民俗只在于它的实际意义“吉利”,从而突出了故乡民俗的朴实自然。乙段文字运用直接描写及通过对“我”的感觉间接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声音的宛转悠扬,从而突出了“我”对江南水乡自然美景及美好生活的喜爱与向往。
16.【答案】诗人由萧萧竹叶声联想到民间疾苦之声,再“一枝一叶总关情”一语双关,由景到人到情,由咏竹到抒发事无巨细,永远恪尽职守关怀百姓的思想情感,并且将这种情感由个人上升到“吾曹”普遍的高度。
【知识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生活杂感
【解析】【分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先描写自家茅屋被秋风吹破的困境,再通过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的议论与抒情升华主题。由个人遭遇引申到对百姓疾苦的关怀,情感递进明显。 郑燮《墨竹图题诗》以 “萧萧竹” 为载体,通过 “疑是民间疾苦声” 的联想,将自然之景与百姓疾苦相联系。末句 “一枝一叶总关情” 直接点明主旨,托物言志,强调官吏对民生的关切。“衙斋卧听萧萧竹”:通过竹声引发联想,暗示官吏应倾听百姓声音。
故答案为:诗人由萧萧竹叶声联想到民间疾苦之声,再“一枝一叶总关情”一语双关,由景到人到情,由咏竹到抒发事无巨细,永远恪尽职守关怀百姓的思想情感,并且将这种情感由个人上升到“吾曹”普遍的高度。
【点评】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鉴赏诗歌,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象征、用典、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鉴赏
【答案】17.C
18.苍茫而寒冷,古老而神秘,好像有人居住在那里,却又无法接近。
19.参考示例1:感受桃花源优美的自然风光。那儿有平旷的土地,排列整齐的屋舍,有肥沃的田地、碧波粼粼的水池和茂盛的桑林、翠竹。示例2:感受桃花源和平安宁的田园生活。那儿男耕女织,老少娱乐,炊烟袅袅,鸡犬相闻,人们过着和谐安乐的生活。示例3:感受桃花源中的人的热情好客。桃源人朴实好客,客人至则设酒杀鸡制作美食招待,其余人家相继邀请出酒食以待。
20.乙文作者简单描述了桃花观前的繁华与喧嚣,但生动具体地描写了群山的陡峭翠绿、飞舞生动,江水的青绿、清澈见底,道旁古松的茂盛高耸,竹路的幽深,桃花洞内的苍寒高古,两者形成鲜明对比,也与甲文中所描述的桃花源中美丽安静的环境、和平安宁的生活形成对比,从而表达了他对美丽自然景观的喜爱和赞美,更表达了出他对自由安宁的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3)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文言文要点的分析概括,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参考译文】
  【甲】桃花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源头,渔人便看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可以互相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都跟桃花源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作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嘱咐他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乙】在江面上远望渌罗山,(那山)像被刀削过一样陡峭,倾斜的山岚和陡峭的绿意,让人怀疑(山)将要压下来似的。从这里开始,一带的山都显得飞舞灵动,映照在江面上显现出来,江水碧绿清澈,可以看到水底。到了白马江,山势更加狭窄,江水更加收束,云气奔涌,山石好像在怒吼,整个江面都飞溅着浪花,这就是浪光之天。山的南面就是躲避秦朝战乱的地方。沿着桃花溪向上走一百步,从小路走出后岭,玄武宫就在那山顶上。…… 快步走出来,看见路边的古松,(枝干)屈曲高耸,形态奇特,(我)为了观赏它而倒退着走。又转了几个弯,看到桃花观,从左边的小道进去,竹林间的小路极其幽深。…… 桃花观周围,都是层层叠叠的山峰,淡雅秀丽得就像画出来的一样。观前是供车马通行的大道,车马往来不断,几乎没有停歇的时候。横穿大道向南走,进入桃花洞,里面没什么东西,只有一百级石台阶,(环境)苍茫寒冷,古老高远,好像有人在那里,却难以接近。
17.“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句中 “绝境” 指与外界隔绝的地方。“绝” 在此处意为 “隔绝的”,对应资料包③。“竹路幽绝”:句中描述竹路幽深到了极点。“绝” 在此处强调程度,意为 “到极点的”,对应资料包④。“佛印绝类弥勒”:句中 “绝类” 指非常像。“绝” 在此处作副词,意为 “很,极”,对应资料包⑤。综上,三个语句中 “绝” 的意思依次为③④⑤。
故答案为:C
18.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关键词:“苍寒” 指苍茫寒冷;“高古” 指古老高远;“若” 意为 “好像”;“焉” 为兼词,相当于 “于之”(在那里);“即” 意为 “接近”。句式:“若有人焉” 为省略句,完整表达为 “若有人于焉”。
故答案为: 苍茫而寒冷,古老而神秘,好像有人居住在那里,却又无法接近。
19.甲文对桃花源的描写集中在自然环境、生活状态和人情往来三个方面:自然风光:“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展现出宁静优美的田园景致,可作为感受对象。生活氛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体现出和平安宁的生活状态,是核心感受点之一。人情往来:“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凸显桃源人的热情好客,也值得感受。
故答案为: 参考示例1:感受桃花源优美的自然风光。那儿有平旷的土地,排列整齐的屋舍,有肥沃的田地、碧波粼粼的水池和茂盛的桑林、翠竹。示例2:感受桃花源和平安宁的田园生活。那儿男耕女织,老少娱乐,炊烟袅袅,鸡犬相闻,人们过着和谐安乐的生活。示例3:感受桃花源中的人的热情好客。桃源人朴实好客,客人至则设酒杀鸡制作美食招待,其余人家相继邀请出酒食以待。
20.乙文先写 “观前为驰道,车尘马足,略无歇时”,描绘桃花观前的喧嚣热闹;再细致刻画 “颓岚峭绿”“水缥绿见底”“竹路幽绝” 等自然景观的宁静清幽。两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自然之美与世俗喧嚣的差异。甲文中的桃花源 “土地平旷…… 鸡犬相闻”,是与世隔绝的安宁乐土;乙文的喧嚣场景与甲文的宁静形成对比,暗含对甲文桃花源式理想生活的向往。作者通过对比,既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更传递出对远离尘嚣、自由安宁生活的向往,这正是 “车尘马足” 描写的深层目的。
故答案为: 乙文作者简单描述了桃花观前的繁华与喧嚣,但生动具体地描写了群山的陡峭翠绿、飞舞生动,江水的青绿、清澈见底,道旁古松的茂盛高耸,竹路的幽深,桃花洞内的苍寒高古,两者形成鲜明对比,也与甲文中所描述的桃花源中美丽安静的环境、和平安宁的生活形成对比,从而表达了他对美丽自然景观的喜爱和赞美,更表达了出他对自由安宁的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答案】21.《诗经》的语言特点体现在:①一唱三叹;②有节奏,且规律化;③重叠或复沓;④字数均齐;⑤韵脚调协。
22.此处借保尔琴声由年少时的浮躁飘忽、狂放不羁到如今的沉稳流畅、深沉有力,前后对比,暗示了保尔在经历了四次生与死的考验以及历经战争、工作、生活的磨炼之后,由年少时的轻狂成长为成熟稳重、有奋斗目标、有钢铁般意志的革命战士。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艺术特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经典常谈》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2)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重要情节及人物的掌握程度。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注意人物在作品中重要的故事情节。
21.“一唱三叹”:文中提到 “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直接点明歌谣(《诗经》源头)具有 “一唱三叹” 的特点,通过反复咏唱强化情感表达。 “有节奏,且规律化”:文中指出 “徒歌也有节奏…… 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说明《诗经》作为乐歌,节奏不仅存在,还经过规范变得更有规律。 “重叠或复沓”:明确提到 “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 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这是《诗经》语言的核心特点,通过重复增强节奏感和情感浓度。 “字数均齐,韵脚调协”:文中说 “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表明这也是《诗经》语言在发展中形成的特点,使诗歌形式更规整。
故答案为: 《诗经》的语言特点体现在:①一唱三叹;②有节奏,且规律化;③重叠或复沓;④字数均齐;⑤韵脚调协。
22.年少时的琴声 “浮躁而飘忽”“狂放不羁”“令人如醉如狂”,体现了保尔年轻时的热烈、冲动,带有少年人的青涩与活力; 后来的琴声 “沉稳流畅”“有力量”“深沉多了”,则反映出他经历了一系列磨砺后的变化。 保尔在这期间经历了四次生死考验(战场负伤、伤寒重病、全身瘫痪等),参与了艰苦的战争、工厂工作和革命斗争。这些经历让他从一个冲动的少年成长为意志坚定、目标明确的革命战士。 作者通过琴声的变化,以艺术化的方式暗喻保尔精神世界的成熟,展现他在磨难中褪去浮躁、沉淀出钢铁般意志的过程,使人物形象的成长更具感染力。
故答案为: 此处借保尔琴声由年少时的浮躁飘忽、狂放不羁到如今的沉稳流畅、深沉有力,前后对比,暗示了保尔在经历了四次生与死的考验以及历经战争、工作、生活的磨炼之后,由年少时的轻狂成长为成熟稳重、有奋斗目标、有钢铁般意志的革命战士。
23.【答案】例文:
                        老槐树下的暖光
  小区门口的老槐树下,修鞋摊的铁皮箱子总在晨光里泛着冷光。摊主老周总穿件洗褪色的蓝布衫,左手拇指缺半截,据说是年轻时在鞋厂被机器轧的。街坊们提起他,总撇着嘴说:“那老头,黑心着呢,专坑老人钱。”
  我也见过一回。那天放学,三楼的张奶奶颤巍巍递过一双布鞋,鞋底磨穿了个洞。老周眯着眼瞅半天,粗哑着嗓子说:“换牛筋底,十五。” 张奶奶嘟囔:“前阵子才十块……” 他头也不抬地穿线:“料子涨了。” 等张奶奶拄着拐杖走远,我瞥见他往鞋里塞了双新鞋垫,又从铁皮箱底下摸出个小铁盒,把五块钱硬币放进去,叮当一声。
  真正让我改观,是那个落雪的傍晚。我帮妈妈去买酱油,看见老周正和收废品的老李争执。“这双棉鞋你给五十?” 老周把手里的棉鞋往三轮车上拍,“鞋底是新换的,鞋面也缝过,至少再加二十!” 老李急得脸红:“我收回去也就卖六十……”“那我不管,” 老周梗着脖子,“这是赵大爷的鞋,他儿子三个月没寄钱了,这双鞋得够他买袋米。”
  后来才知道,老周的小铁盒里藏着本账。谁家老人子女不在身边,谁家看病花光了积蓄,他都记着。多收的钱,要么换成鞋垫、鞋油悄悄塞进鞋里,要么攒到一定数目,就借着 “以旧换新” 的由头塞回老人手里。上次张奶奶的布鞋,他收了十五,其实换底成本就十八。
  那天我又经过老槐树下,看见老周正给一双童鞋钉鞋跟。小孩妈妈要多给钱,他摆摆手:“不用,下次补鞋一起算。” 夕阳穿过槐树叶,在他缺了半截拇指的手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像撒了把温暖的金子。
  原来故事里的 “坏人”,未必是真的坏。就像老周,那些被念叨的 “贪心” 里,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柔软,谁又说得清呢?
【知识点】记叙文;自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为电视剧《宰相刘罗锅》片尾曲的部分歌词,核心围绕 “故事里的事” 展开,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故事包含过往的人与事(有好人坏人、好事坏事);二是故事的真假、意义具有相对性(“说是就是不是也是”“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体裁为抒情性歌词,语言通俗却富含哲理,引导考生思考 “故事” 的本质 —— 故事是对过往的记录,且其解读具有主观性,可从 “故事中的人与事”“故事的多面解读” 等角度切入写作。
【题干分析】① 材料意义:歌词中 “昨天的事” 点明故事的时间属性(过往经历);“有好人也有坏人,有好事也有坏事” 强调故事内容的复杂性(非绝对的善恶、好坏);而 “说是就是…… 是也不是” 则揭示故事的解读具有主观性 —— 同一件事,因立场、视角不同,可能有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为写作提供了核心方向:通过具体故事展现其多面性,或体现 “不同视角下对同一事件的不同理解”。② 写作思路:需选取一个具体的 “故事”(个人经历、听闻的事件等),聚焦 “事” 中的人物与情节,体现其复杂性(如一个看似 “坏” 的行为背后有隐情,一件 “好” 事带来了意外的负面影响)。重点刻画 “解读的相对性”:通过不同人物对同一事件的不同看法,或 “我” 对事件的认知随时间 / 视角变化而改变,展现 “说是就是,说不是就不是” 的哲理。例如,小时候觉得邻居张叔严格是 “坏事”,长大后才明白那是对自己的保护。结构建议:开头可由歌词引入,引出要讲述的故事;中间详写事件的经过(突出矛盾或争议点),穿插不同视角的评价(如他人的议论、自己当时与现在的想法);结尾点明对 “故事里的事” 的感悟 —— 理解事物的多面性,学会辩证看待过往。误区提示:避免将故事写得过于简单(如纯粹的好人好事),忽略 “多面性”;不可脱离 “故事” 谈哲理,需用具体事件承载观点;注意 “记叙文” 体裁要求,以叙事为主,感悟需自然融入,避免空发议论。
【立意提取】
1.那碗被打翻的热汤
2.老槐树下的 “骗局”
【点评】这篇例文紧扣歌词中 “故事里的事有好有坏、真假难辨” 的内涵。选材贴近生活,以修鞋匠老周 “多收钱” 的争议为线索,通过具体场景展现不同人对他的看法,情节有反转,从 “黑心” 到揭示善意,自然体现故事的多面性。细节描写生动,如老周的外貌、动作及小铁盒的细节,让人物形象立体。结尾点明感悟,呼应歌词哲理,符合记叙文要求。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