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小说阅读赏练-----刘帆小说(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考语文小说阅读赏练-----刘帆小说(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考语文小说阅读赏练-----刘帆小说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小题。
山上有棵玉米树
刘帆
①包裹到了我的雅居。收到包裹的那一刻我有一种久违的亲近感。上面的寄件地址我知道。——老游来信了。看到邮路把我和老游的距离缩短,情感不自觉地又回到如歌岁月。
②老游给我寄了什么东西?我竟然忘了第一时间拆开。我点支烟,踱步到阳台上,望着西南方出神:这个时候的乌蒙山会是什么样子?
③是啊,如果没有去过那里,怎么会知道玉米种在山上?如果没有去过那里,怎么会知道抬头就是山,刀耕火种的山区生活是何等的艰难?
④5年前,老游第一个报名参加了对口扶贫,而且态度坚决。领导禁不住他软磨硬泡,又看他思想正,肯干工作,就同意他了。
⑤老游到山区后来信一再说山区孩子缺书,缺好书,他说第一件事要文化扶贫。于是,我和单位同事,带着一批书、写字本和文具,到了老游所在的扶贫点——乌蒙山区一个叫“乌峰山”的地方。别看此地不咋的,却有一个叫“柳林春雨”的景胜处。满天的乌云,细密的雨丝,穹宇之下,潺潺流水滋润心灵。当然,这些优美的描述是老游在主持赠书仪式后,一些学生写给我们的话。
⑥老游说他所在的扶贫村子有两个为红军做好事的乡亲的后代,因为住的偏僻,太贫困没有读什么书。老游觉得自己无论如何应该多帮助他们。当老游把我们捐赠的书、课本和纸笔送给两个孩子后,我们看到孩子们脸上洋溢着笑脸。
⑦尽管在乌峰山里穿行攀爬了几十里山路,那一刻忽然觉得很值得。
⑧我们走时,孩子们依依不舍。从老游那里回到单位后,一忙,时间一眨眼就溜过去一年了。
⑨当我差点忘了老游的时候,没想到老游来包裹了。我忽然想,是不是老游扶贫报喜来了?一想到这,就觉得快看看包裹吧,包裹有点大,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呢?
⑩我打开封口,剪掉外包装,挺沉的一袋东西,真让我好奇。上次带回来的玉米棒子、甜高粱、马铃薯,大家都说好吃。我说,那是,那里空气好,没有污染,绝对的健康食品。
在乌蒙山工作之余,他曾带我们去过一个地方,他说跟当地学会了用土法酿酒,他的土酒绵软不上头,我们喝过,比茅台酒不差。他自己掏的钱,喝了确实舒坦。
想到这,我的眼前似乎出现了幻影,看见老游在穿过一片玉米地,慢慢地,影儿不见了,阳光下,一棵挺拔的玉米秆在眼里晃动。老游就那样站在地里,朝我微笑。
今年是第六个年头了!老游应该要回来了!难道他要给我一个归乡的惊喜?在我还没有正式打开里面的包装之前,我想老游的秘密或许是一个调动的报告,几年没有回来原单位,大伙儿都有点想他了。
包裹里面有包裹,而且包得有点严实。我小心翼翼打开,不觉大吃一惊。打开前左猜右猜,竟然没猜准。
老游寄的压根不是土特产之类的,而是一堆作业本。在作业本上面他写了一段话,他说记得我是语文老师出身,水平高,帮孩子们改改作业吧,看看这几年孩子们进步没有?
我的鼻子一酸,老游还记得我是个语文老师,可是我每天在单位里面不是报告啊就是文件,都快忘记自己是“语文老师”了。
老游心细,作业本码得工工整整,有十多本,看得出,这是课外作业,不像是课堂作业。老游搞什么鬼?批改作业也轮不到我啊!老游的信,还得继续往下看,看着看着,玉米秆子又在眼前晃动了。那是老游!
老游说,孩子们想着你,念着你,每个孩子不约而同地做了这些作业,是向你汇报呢。
我翻开一本本子,第一页就说,刘老师……
多好的孩子啊!我扪心自问:老游你都扎根成山上挺拔的玉米树了,面对你,我还是老师吗?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22.05,有删改)
通读全文,填写下表。
小说情节 “我”的感情 原因
收到包裹 亲近感 回到如歌岁月
打开封口 有点好奇 ③
① 吃惊 看到一堆作业本
翻开本子 ② 孩子们向“我”汇报
品味语言。
潇潇说:“朗读时重音在表情达意上起重要作用。”
波波说:“你说的很对,比如,最后一段画线句中的‘挺拔’‘还是’应重读,你能说说原因吗?”
潇潇说:
文章第④段至第⑧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何作用?
班级开展戏剧创编与表演活动,潇潇想把这篇小说改成短剧,你帮他完成以下任务。
(1)给在向山区的孩子们赠书仪式上的老游配一段内心独白。
(2)为上面的内心独白选配背景音乐时,你向潇潇推荐了歌曲《最美的约定》(部分歌词见下),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理由。
“一颗心念着贫穷的百姓,日出东方,让阳光照亮渴望的眼睛,攻坚克难,砥砺前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柳林春雨
刘帆
①老游在乌蒙山区扶贫。
②乌蒙山位于滇东高原北部和贵州高原西北部,这里的山连着山,一眼望不到头。
③老游说山区孩子们缺书,缺好书,他说第一件事要文化扶贫。收到他的想法和请求后,我决定去那里看看。单位的小谢和小莫,跟着我,我们几个人带着一大批书、写字本和文具,前往老游所在的扶贫点。
④老游的扶贫点在乌蒙山区一个叫乌峰山的地方,此处有一个叫“柳林春雨”的景胜之地。满天的乌云,细密的雨丝,穹宇之下,雨滴声滋润心灵。这些优美的描述是一群孩子你一言我一语说的。
⑤我们到达之后,老游安排了一场赠书仪式和一堂课。赠书仪式后,老游跟学校联系请我讲一堂课。面对一双双渴望的眼睛,多年没上讲台的我,那天居然滔滔不绝,讲得十分出色,孩子们听得也很兴奋。
⑥那天,老游还给我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红军在扎西会议后不久,有一支长征小分队经过“柳林春雨”,一个不愿意说出自己真实姓名的女子给红军带路。红军走后,女子被恶人告发,当地的头人勾结民团抓她,女子只好连夜出逃,跑到一个人烟稀少的地方,跟一个只知道种玉米疙瘩的老实男人成亲,后来生下一个儿子,女子给孩子取名叫“望红”。岁月如风,很快望红长大,结婚后生了一个女儿,女儿长大后嫁到邻村,但隔一座山和一条河。望红跟女儿虽然隔山隔河,但行政上却同属于一个自然村,这个村就是老游蹲点所在的扶贫村。望红给女儿讲过奶奶的故事,望红的女儿生了一对儿女,她又给儿女们讲红军和祖外婆的故事。
⑦扶贫工作组进驻这个村,村民们非常欢迎。由于自然条件限制,包括望红在内,他们都没有读什么书。老游走访中听说“望红”的故事,觉得自己无论如何都要多帮助他们。老游东奔西走,联系单位,因此就有了我们的乌蒙山之行。老游特意带着我们将书、课本和文具送给望红女儿的两个孩子,孩子们像过节一样高兴,脸上阳光灿烂。
⑧我们在乌蒙山里穿行攀爬几十里山路,那一刻我忽然觉得很值。
⑨当我们告别时,孩子们依依不舍。回来后老游给我打过几次电话,他说你们走后,几个散落的村不再是一个个孤岛,已经联合起来了,这个联合村取名叫望红村。
⑩眨眼过去一年多。这天老游又寄来了包裹。我打开封口,剪掉外包装,挺沉的一袋东西。说老实话,我是有点儿好奇,难道寄的是土特产?上次带回来的玉米棒子、甜高粱、马铃薯,大家都说好吃。我说,那里空气好,没有污染,绝对的健康食品。
想到这儿,我的眼前似乎出现了幻影,看见老游穿过一片玉米地,慢慢地,影儿不见了,阳光下,一棵挺拔的玉米秆在眼里晃动。老游就那样站在地里,朝我微笑。
我一边想一边打开包裹。包裹里面有包裹,包得很严实,我小心翼翼一层层剪开,竟然没猜准。老游寄的不是土特产,而是一堆作业本。在作业本上面他写了一段话,他说记得我是语文老师出身,水平高,帮孩子们改改作业吧,看看孩子们进步没有?
我的鼻子猛地一酸。
老游说,你给孩子们上课,还带给孩子们书、笔、写字本,孩子们想着你,念着你,每个孩子不约而同地做了这些作业,是在向你汇报呢。
我翻开一个本子,第一页就说:刘老师,您好……
多好的孩子啊!很多年没有人这样亲切地称呼我了。都说距离远了人容易生分,但我怎么不觉得呢?“柳林春雨”那个地方,总是时不时让我想起。
我提笔给老游写回信,我说我忘不了“柳林春雨”那位好妈妈,忘不了望红村,我希望我们和望红村结成对子,世世代代走动下去。而他们后人的作业,我要永远地看下去。
(选于《北方文学》2022年第4期 有删改)
请以“我”为叙述对象,结合文章内容,梳理故事情节。
“我”前往老游的扶贫点,准备文化扶贫——“我”在老游的安排下,讲了一堂课——A ——B ——C ——“我”收到老游寄来的学生作业,给老游回信。
有人说第⑥段与本文无关,你认为可以删除吗?说说你的理解。
第 段是孩子们不约而同地做了作业,在向“我”汇报,请发挥想象,试着补充孩子们会跟我说些什么。
文章以“柳林春雨”为题有什么妙处?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十七棵树
刘帆
①再过两天就要去当兵了,我约了邻村的“战友”古力一起去十七棵树那里栽树。
②古力在我们约好的时间准时来到了会合地点:栽着十七棵松树的松树岭。松树岭在八十多年前被一场无情的大火焚烧过。村里上年纪的人说,那年山上的树木被炮火蹂躏,漫天硝烟,风催火势,熊火映红了天空。偏偏敌人的飞机不停地呼啸着往下扔炸弹,像铁桶一样包围过来的敌军,朝原本葱郁的山岭不知打了多少发炮弹。当山岭再也不见生机盎然的树木后,一切才归于死寂。
③松树岭战斗!据说,松树岭原本生长的不是松树,而是挺拔的古柏。在我很小的时候,这片山岭依然没有什么大树,只有十七棵形态各异的松树耸立在那里。
④为什么是十七棵松树?在我幼小的心灵里一直是个谜。
⑤奶奶以前带我到过松树岭。奶奶到松树岭,主要是祭奠。但是,我感到奶奶对这些树很看重,以致我连折断一根树枝都不敢。奶奶到十七棵松树下,摆上祭品,上香,祭拜,年少的我不懂:难道树底下埋葬有先人?但是十七棵松树下,没有一处墓地,而奶奶和另外十六位邻村的大人依然祭奠。
⑥奶奶在摆放祭品的时候,叫我数数,数有多少棵松树。我不知道奶奶为什么要我数松树。而且,说是十七棵松树,其实奶奶每年带我来松树岭,我发现松树的数量,也就是棵数在增多。但是奶奶似乎没有想告诉我的想法,于是我忍住心里的冲动,我也不强问。
⑦奶奶一天天变老了,奶奶后来也不让我数数了,因为我考上了县里的重点中学。奶奶不知是看我有出息了,还是咋的,在我上县城中学的前一天,竟然给我讲了十七棵松树的故事。
⑧每一棵都有人名的松树,一共十七棵。十七棵松树好像活着的人一样,都有名有姓。不过,奶奶除了说树是十七个红军战士栽的,就再也没有透露更多细节了。
⑨上了中学,松树岭松树增多,那些树也有姓名,我不知道详情。直到省政府公布一项烈士褒奖令,母亲把政府褒奖十七位烈士的故事讲给我听,十七棵松树的故事才一清二楚。
⑩原来,1934年10月16日前一天,太姥爷和村里十六位红军战士在远征前回家来辞别亲人。想到一走不知何时才能回来,大家就一起商议,决定在被炮火摧毁的松树岭每人栽种一棵松树,然后写上各自的名字,告知亲人见树如见人,等革命胜利了就一定回来,如果不能回来,那么这些树就代表自己与亲人相聚。战士们一个个跟着部队踏上了漫漫长征路。
十七户人家守护着十七棵松树,树一天天长大,然而,望眼欲穿的亲人们,始终不见儿郎回来。太姥爷是十七人中年龄最大的,辞别那年,奶奶已有六岁,奶奶清楚地记得自己的父亲穿着灰布军装,头戴红军帽,依依不舍地赶回部队。
十七个儿郎是生是死,很多年没有查清。不过,后来村里有人去当兵,他们在入伍前必到松树岭栽下写有自己名字的松树。
我和古力在拿到入伍通知书后,就约好到松树岭栽树。松树岭,一棵棵松树,树干挺直,直插云天。枝头上的小鸟在欢快地歌唱,美妙的歌声在风和日丽的松树岭回荡。我们心潮澎湃,浮想翩翩。
“十七棵树后面应该有后来者栽下的树!”站在岭上,眼望漫江碧透的于都河奔向远方,我们不约而同地说。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下列句子在朗读重音处理上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要读出山岭的悲壮历史,我这样读:“松树岭在八十多年前被一场无情的大火焚烧过。”
B.要强调环境的残酷,我这样读:“大家就一起商议,决定在被炮火摧毁的松树岭每人栽种一棵松树。”
C.要表现传承的决心,我这样读:“十七棵树后面应该有后来者栽下的树!”
D.要突出离别的沉重,我这样读:“奶奶清楚地记得自己的父亲依依不舍地赶回部队。”
文中第⑦段“奶奶不知是看我有出息了,还是咋的,在我上县城中学的前一天,竟然给我讲了十七棵松树的故事”,奶奶为什么在这个时候给“我”讲这个故事?
请分析文章第 段画线部分环境描写的作用。
文中提到1934年10月红军战士踏上长征路,结合你所学的历史知识,简要描述太姥爷等十七位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可能遇到的艰难险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渡船
刘帆
①马老四独自坐在船头发呆。
②渡口的小卖部门前,大半个树荫下,坐着一群人,这是一伙要过江的人,也是马老四的渡客。过渡的人,不管知道不知道,大家都习惯喊他“老四”。
③马老四有个规矩,不到点不开船。因此,买了票的这伙人,就在岸上树底下拖条板凳歇着。三三两两,也没个队形,惯了,这些渡客,马老四有的闭着眼睛,听声音也能听出来谁是谁。
④渡客们肆无忌惮地谈论一个话题,在马老四看来,可能是一种痛。马老四的儿子指着岸上的一帮人说:“爹,他们在谈论架桥的事,吴乡长上次过江也说过,这么宽的江,得有一座桥。”
⑤如果是不知好歹的人,跟马老四说“架桥”的事,或许,马老四会生气。然而,现在说话的是儿子,还有儿媳妇也在船上,马老四心头的气,堵得慌,他看了一眼儿子:“是啊,架桥,做不了水上人家,你就上岸,老马家还有几亩薄田,饿不着。”
⑥或许,是担心儿子听不懂,马老四故意抬高了八度声音,冲着青衣江吼道。然后背转身,朝岸上一声吆喝:
⑦“开船喽——”
⑧这马老四,今儿个怎么回事?离开船时间还有半个钟呢!
⑨众人不情不愿的,一个个从树荫底下钻出来,拎着包,挑着担,牵着小孩,乖乖上船。
⑩马老四如今的汽船,虽然比不得电视上海洋里漂浮的豪华游轮,但就在这青衣江,却也是十分地显摆了。比起马老四之前的木帆船,起码,在这往来两岸的渡客眼里的船,在这青衣江,上下游几十里远近,也就他的船最好了。所以,众渡客都喜欢往他的船扎堆。马老四脸上的笑容,据说从新船抵达青衣江那天起,就明显地挂在脸上。
过江从之前的五角到一元,再到今天的五元,说老实话,也没见到几个渡客感到不满。
马老四的腰包日渐鼓起来。这条船能够载多少人,往返摆渡多少趟,整条航线全由他说了算。按理说,赚得也差不多了,停渡也可以,毕竟年纪摆在那里,脸上被江风吹、日头晒,人黝黑,更显老些。渡船的航线,是马老四开辟的。不对,航线是马老四家族很久很久以前,在这青衣江上用一条船劈波斩浪开出来的,就是通俗讲的,水上通道。
马老四家族选择青衣江这一段宽阔江面摆渡,是有考量的。青衣江蜿蜒流长,多狭窄江段,这样的地方,往往波涛汹涌,只有这宽阔水面,水路虽然远了点,但是水流平缓,摆渡才比较安全。特别是之前的渡船是木船,为避免狂风骇浪,降低风险,保证人和船的安全,自然是平缓江段适宜。
一年三百多天,马老四的船几乎没有看到停渡的。或许,这也由不得马老四,毕竟,青衣江两岸,走亲、采买的渡客们三三两两地过江,特别是往返的学生伢子,上学没少渡过,哪天停歇过?这使得马老四一家,上岸的机会就很少。采买油盐酱醋茶和肉蛋蔬菜等,小贩们会送到江边来,不甚宽阔的码头,不晓得何时开始繁盛,开圩建市,两岸同出一辙。不同的是,马老四陆上安家的这一头,圩市是农历三、六、九,对岸是二、五、八,两岸物资集散,有所差别,往来互市,才有流通,或许就是这个理。
马老四,心中的烦恼,又显然不在两岸的圩日不同。刚才,儿子的话,勾起马老四心中的不快,是因为传言有板有眼。原来计划架桥,桥址是选择在狭窄江段,为的是缩短里程,减少不必要的投资。但是,上个月,乡长从这里过河,在船上说可能在马老四这一处航道建桥,马老四听说后,对桥址就特别敏感。
“架桥”是这么说,却眼见一直没动工。马老四曾质疑这是要断自己的活路。如此有针对性的设想,马老四不是傻子,随时在盘算上岸过日子的时间,那一天真的来临,马老四的劲道也就没有了。
马老四正准备开船,岸上,突然传来呼声:“等一等!”马老四停下来,朝岸上摆手。
岸上的人终于在起航前上了船。
马老四喊儿子开船,自己跑到船尾。“乡长!”马老四喊道。
“老四啊,我还是喜欢坐这渡船。”
“嗯……乡长啊,我想通了,架桥好,桥通路宽,汽车一溜就过去了……”
乡长好像没听到,径直走到船头,“那年我上学,就是坐着它走上岸的!渡船怎么啦?渡人上岸,好啊!听说你儿子将来要去‘渡人’,做教书先生,那更好啊……”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兴奋地议论着江面将要架桥,这让祖辈以渡船为生的马老四的内心再次生起了波澜。
B.马老四告诉儿子家里还有几亩薄田,主要是怕儿子担忧以后的生计问题,以此安慰儿子。
C.“用一条船劈波斩浪开出来的”中的“劈波斩浪”写出了马老四的祖辈开辟航线的艰难。
D.文章运用插叙的手法,插写“漂亮的新船”“航线的开辟”等情节,有利于表现主旨。
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马老四脸上的笑容,据说从新船抵达青衣江那天起,就明显地挂在脸上。
面对儿子说架桥的事,马老四心里为什么会“堵得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文章以乡长和马老四的话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小题。
城里的麦子
刘帆
①麦子本来住在高麦庄乡下,但少小便离家创业,又在城里娶妻生子,渐渐地,麦子就把年带到了城里。
②小时候,父亲和母亲一年到头最为看重的节日就是过年。拜神祭祖、祈福辟邪、亲朋团圆、欢庆娱乐,哪一样都值得回味。
③但麦子住进城里后,就很久很久没有回去了。
④跟着来的年埋怨麦子:“老家多好,你居然不回去。你知道你为什么叫麦子吗?你出生的时候,你老父亲看到丰收季节的麦浪,开心得不得了,嘴里念叨了十遍‘麦子’,因此,你生下来就叫‘麦子’。现在你倒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乐不思蜀,弄得我也跟着你,日日与车水马龙打交道。你整天早出晚归,哪一天才回去安逸的乡村呢?”
⑤年真的住够了,真的很想回去了。
⑥“乡下很差吗?”夜深人静时,年忍不住问麦子。
⑦“不是,不是。”
⑧“那是为什么?”
⑨“真的,你别问了!我是回不去的麦子。”麦子忍不住鼻子发酸,竟然哭了起来。
⑩年手足无措,不知道怎样才能劝麦子不要伤心。年也知道麦子年年说赚钱,却年年都没赚到几个钱。时运不济,创业有风险,一家子吃喝拉撒,也够麦子烦的。
但这是理由吗?
有人说年:“你是藏得很深的怪兽,管得宽。你一生没见过大世面,无权苛责麦子。”
年不乐意了:“谁说我是怪兽不讲人情?我本是神童,法力高强,是‘夕’这个怪兽总在每年年关出来伤人,让老百姓不得安生,年我怎能不出来?人们为了感谢和纪念我除掉了‘夕’,就把农历每年的最后一天唤作‘除夕’。”
“年的本事高强,真了不起!”
“本事大又怎样?还不是没有把麦子带回去?”
“不怪年,是我麦子辜负了年。”麦子有一刻似乎想抓住年,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麦子想说:“其实我也知道,城里哪有我喜欢的月光?城里的月光是谁的我不知道,反正不是我的。我的月光在高麦庄,那里有一片高低起伏的麦浪,高高的月亮悬挂在天上。”
“地上就是人间的高麦庄。”年听到麦子的心声,也跟着抒情起来。
是啊,美丽的高麦庄!那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是金贵的,蔬菜、庄稼、果树,哪一样都让人心潮起伏。麦子走到街心花园,忍不住浮想联翩。
刚下过雨的花园,叶子泛着光,泥土湿湿的,走过路过的人,没注意麦子的表情。不过,就算有人回头望一眼麦子,也不知道麦子对着泥土在看什么。
年不露声色,紧紧跟着麦子。
城里的天气越来越湿润,麦子的心情一天天不见好。妻子对麦子说:“你不会丢了魂吧?看把你神情恍惚的。是工作压力太大了吗?”
“不是。”
“那是什么?”
“今儿都腊月十八了,年越来越近了。”
年听到麦子念叨腊月、过年,心里总算宽慰了些:“麦子没有忘记过年,还有点儿良心。”
麦子没有再说话,转头走出了自家的屋子,屋子被麦子称为“悬在空中的笼子”。
麦子漫无目的地行走在街心花园。一个围着围脖的老人,手里牵着一个孩子,孩子是上幼儿园的年龄。两人打着招呼问好。
老人对孩子说:“这是麦子叔叔。”
孩子瞪大眼睛看向爷爷,又看向麦子,停顿了一下说:“我们老师说麦子是种在地里的,这位叔叔为什么叫麦子?城里怎么会有麦子呢?”
“这孩子!胡说什么?”老人不好意思地对麦子说。
麦子摆摆手,老人就带着孩子走开了。
“我真不该住在城里!”麦子一个劲儿地说。
“再过几天,就是小年了。”腊月二十,麦子睡在床上,窝在被窝里说。麦子的妻子外出买菜了,麦子就一个人躺在床上想着即将到来的春节。
年附在麦子的耳边说:“春天就要来了。”麦子猛然一个激灵,就听到门房锁扭动的声音。麦子跳下床,麻利地穿好衣服。
这时,妻子进了厨房,把新鲜的蔬菜放在地上。妻子走到麦子身边说:“街心花园要铲除了,挖掘机正在作业。听说这几天要另外种上草坪,添置儿童玩耍的滑滑梯、卡通树屋、旋转木马什么的。对了,还有彩虹地毯……”
麦子脱口而出:“那是假草皮……”
年听到开心一笑——麦子还没有忘本,还知道真假。年正要再耳语几句,没想到麦子的妻子突然开心地笑起来,对麦子说:“今年回家过年吧?”
麦子回过神,看着妻子:“回家过年!”
年对麦子点了点头。麦子一股热泪涌了出来。
(选自《百花园》2023年第9期,有删改)
阅读全文,梳理“年”的言行和情感变化,完成思维导图。
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完成括号里的任务。
(1)麦子没有再说话,转头走出了自家的屋子,屋子被麦子称为“悬在空中的笼子”。(体会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2)麦子脱口而出:“那是假草皮……”(作朗读设计,并阐明理由)
这篇小说具有寓言色彩,请结合小贴士分析“年”在文中的作用。
小贴士
寓言:用假托的故事或者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有讽刺或劝诫的作用。
阅读全文,探究麦子决定回家过年的原因。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包裹
刘帆
①老游是个背包客。
②之所以背个包行走江湖,走村穿巷,不是他有很多闲钱,而是因为他在乌蒙山区扶贫。按照老游自己的解释,平日里背个包下去,也是为了工作方便。
③虽然老游远在云贵高原,但是我跟老游的联系,还算畅通。
④老游曾用“芒盒”的名字给我寄过东西,我怀疑他肯定知道我的“盲盒”。
⑤一天,一个来自赤水之源的快件包裹寄到我的雅居。说真的,那天比较奇怪,平素快递员捶门的声音没有了,代之以事先给了我一条信息,告知我有包裹9点45分即将到达,请注意收件。
⑥收个件还要告知如此详细,网络上的物流信息不是很清楚了吗?
⑦老游又给我寄什么东西过来?我去过他蹲点的地方,印象深刻的是那里的玉米棒子长在山上,高低起伏的玉米林,在山的每一处坡地,弧形或扇形生长,有一点空地,就种一点玉米。
⑧那地方压根不生产水稻,没什么平地,而且还难以蓄水,不好种东西。老人们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地理促狭,刀耕火种。因此,这里的人不富。
⑨我知道老游在乌蒙山。他说过要把穷根挪一下。
⑩且看看包裹,里面装的到底是什么东西?我小心翼翼打开封口,剪掉外包装,沉沉的一袋东西。说老实话,我早就好奇了,别不是什么玉米棒子甜高粱、马铃薯吧,特产虽然是特产,如果寄这样的物产,运费那么贵,有点糟蹋人民币,不划算。
谜底终究解开。袋子、气泡棉,包装蛮好的,老游这人啊,重感情。去年去那里看他,我只是带了两瓶二锅头过去。土是土了点,但好歹是他爱喝的。他蹲点那个地方,古代属于芒部,他用了刺梨酒招待我。我翻起了芒部历史,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芒部、水西一带的《竹枝词》说“尖头鞋子细花装,偏向邻家约女郎。半里如云伞如盖,担笼携酒送新娘”。哎耶耶,明清时芒部、水西的苗族,打着遮阳伞,担着刺梨酒,陪送新嫁娘。这种极富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民俗场景,至今仍可见到。老游啊,怪不得你变了,入乡随俗了。不光是他,连我也是,回来时,还不是拎着两瓶!《本草纲目》记载,称刺梨酒可解闷、消积滞,这个不得不信。总之,不虚行程。
上次在老游那里,东游西荡,倒忘了问他“芒盒”是啥意思?后来一琢磨,或许是他在芒部遇到什么宝贝,就词不离口跟我吹起“芒盒”吧?
我还真得搞清楚这是个什么宝贝。
袋子终于打开。首先是一封信。信当然是写给我的。开头就说“盲盒”,我以为眼花了,“芒盒”变成了“盲盒”。
看完后,确信他没有写错。之所以没有写错,是因为信的下面说到一些类似“陨石”的石头,老游说是在赤水之源的瀑布下寻到的。他说我懂音乐,收藏着超薄切片的陨石。这家伙,居然知道这块切片,不错,我爱屋及乌,将此石起名“盲盒”,好像我是南极归来的科考人员捡到的宝一样,特别珍爱它。
但是不是真的陨石,我难以考究清楚,这是一个做石料磨片的同乡师傅切割给我的,他跟老游一样,说我懂音乐。
老游信上说,你鉴定鉴定,或许亿万年前,这里落了场陨石雨,山高林密,水至清,石头怕是有灵气的。老游的话,不像个扶贫的人,倒像个地理游历家。
他的石头勾起我的好奇。我也学着师傅的方法切割研磨,然后,我把它置于专用显微镜下,果然看到神奇的一幕:花纹彩色小球一样,在显微镜下光怪陆离。
我蓦然惊呼,老游啊,老游,你寻到宝了。
小说讲述“我”收到老游寄来的包裹的故事。请按照事件的先后顺序,补全故事情节。
老游在云贵高原扶贫,用“芒盒”之名给“我”寄东西→① →② →“我”切割老游寄来的石头,惊呼老游寻到宝。
分析第⑦段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从记叙顺序的角度看,第 段主要运用了 ,作用是什么?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老游是个怎样的人?
怎样理解“我蓦然惊呼,老游啊,老游,你寻到宝了”这句话的含义?
答案
1. 打开包裹。 惭愧(感动、自责)。 东西挺沉。 2.“挺拔”写出了老游扎根贫困山区扶贫的光辉形象,表现了我对老游的敬佩之情;“还是”表达了自己听闻山区孩子们“想着你”“念着你”时的自责和面对老游的精神深感惭愧的心理。 3.插叙,回忆了5年前老游扎根贫困山区,热心帮助孩子们的过程,刻画了老游甘于奉献的形象特征,使人物形象生动完整,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4.(1)示例:孩子们,虽然你们身在贫困山区,但这不是你们的错,你们渴望读书,热爱生活。希望这些书、课本和纸笔能给你们带来知识,带来梦想,长大后运用知识改变家乡,你们的笑脸就是我扎根在此的动力。
(2)因为歌词中“一颗心念着贫穷的百姓”正是老游扎根贫困山区甘于奉献的生动写照,他的奉献精神如一缕阳光,照亮了贫困山区的孩子们的心。希望更多的人都为扶贫工作发光发热。
【解析】1.本题考查情节和感情的梳理与概括。
(1)根据题干“‘我’的感情”是“吃惊”和“原因”是“看到一堆作业本”的提示,找到 段“包裹里面有包裹,而且包得有点严实。我小心翼翼打开”,可提炼为:打开包裹;
(2)根据题干“小说情节”是“翻开本子”和“原因”是“孩子们向‘我’汇报”的提示,找到 段“我扪心自问:老游你都扎根成山上挺拔的玉米树了,面对你,我还是老师吗”,可提炼为:惭愧(感动、自责);
(3)根据题干“小说情节”是“打开封口”和“我”的感情”是“有点好奇”的提示,找到⑩段“剪掉外包装,挺沉的一袋东西”,可提炼为:东西挺沉。
2.本题考查品味语言。
“挺拔”本意是直立而高耸,结合“老游你都扎根成山上挺拔的玉米树了”语境可知,这里刻画了老游扎根贫困山区扶贫的高大形象,蕴含着我的敬佩之情,因此,应重读;
“还是”用在问句里,表示追究;和“究竟”相当。结合“面对你”的语境和 段“孩子们想着你,念着你”可知,这里写出了自己对山区孩子们和老游的自责和愧疚之情,从而表达了对老游的敬佩,因而应重读。
3.本题考查插叙及作用。
根据④段“5年前,老游第一个报名参加了对口扶贫”可知,这里是回忆五年前的事情,属于插叙。
根据⑤段“老游到山区后来信一再说山区孩子缺书,缺好书,他说第一件事要文化扶贫。于是,我和单位同事,带着一批书、写字本和文具,到了老游所在的扶贫点”到⑧段“我们走时,孩子们依依不舍。从老游那里回到单位后,一忙,时间一眨眼就溜过去一年了”可知,内容上写出了老游扎根贫困山区文化扶贫,帮孩子募集图书和我们送书进山的事,刻画了老游扎根山区甘愿奉献的形象,丰富了文章的内容;结合 “老游说,孩子们想着你,念着你,每个孩子不约而同地做了这些作业,是向你汇报呢”和 段“我扪心自问:老游你都扎根成山上挺拔的玉米树了,面对你,我还是老师吗?”可知,形式上,我下文情节和我深受感动做好了铺垫。
4.本题考查拓展延伸。
(1)根据⑤段“老游到山区后来信一再说山区孩子缺书,缺好书,他说第一件事要文化扶贫”和⑥“老游说他所在的扶贫村子有两个为红军做好事的乡亲的后代,因为住的偏僻,太贫困没有读什么书。老游觉得自己无论如何应该多帮助他们”,此时老游应该为孩子们有书可读感到欣慰并对孩子们的未来寄予厚望。
示例:孩子们,看到了吧,你们终于有书读了。希望这些书能开阔你们的视野,让你们能立大志,长本事,走出大山,将来把大山建设得更加美好。
(2)根据歌词内容“一颗心念着贫穷的百姓,日出东方,让阳光照亮渴望的眼睛,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结合选文相关情节和 段“游你都扎根成山上挺拔的玉米树了”可知,“一颗心念着贫穷的百姓”能表现老游扎根贫困山区的信念,“攻坚克难,砥砺前行”能表现老游脚踏实地做实事和甘愿奉献的精神,“让阳光照亮渴望的眼睛”能表现在老游的帮助下孩子们的成长和进步,不仅表现了老游扶贫工作的卓有成效,也激励更对的人为山区扶贫事业做贡献,能很好地表现文章主旨。
5. “我”在老游的讲述中,了解了望红的故事 “我”在老游的陪同下,赠送学习用品给望红的两个孩子 “我”收到老游的电话,得知散村联合取名“望红村” 6.不能删除。本段属于插叙,介绍了望红名字的由来以及望红一家传颂望红妈妈给红军带路的故事,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文章情节更完整,为后文联合村改名望红村作铺垫,深化了文章中心。 7.示例:刘老师,您好!我是上次您给我上课的孩子,我叫小明。您上次给我们讲了“希望”,希望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大山,可以到外面上大学,然后学成归来回报我们的家乡,带领我们大山的百姓都走上致富道路,刘老师,您知道么,我感触很深,我现在语文都可以拿满分呢,谢谢您!刘老师,我一定记着您的嘱托,好好学习,将来可以像您一样! 8.(1)“柳林春雨”指的是乌峰山上的一处胜景之地;(2)同时“春雨”是春天的雨滴,雨滴声滋润心灵,指的是扶贫工作给乌蒙山区带来了希望;(3)扶贫是文化扶贫,而文化扶贫的主要对象是小孩子,小孩子同样也是希望,“我”和老游这样的扶贫人员对山区百姓以及孩子们无私的帮助,让山区孩子们如沐春雨,茁壮成长。
【解析】5.本题考查梳理概括文章内容。
根据第⑥段“那天,老游还给我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可概括出A空的内容:“我”在老游的讲述中,了解了望红的故事;
根据第⑦段“老游特意带着我们将书、课本和文具送给望红女儿的两个孩子,孩子们像过节一样高兴,脸上阳光灿烂”可概括出B空的内容:我”在老游的陪同下,赠送学习用品给望红的两个孩子;
根据第⑨段“回来后老游给我打过几次电话,他说你们走后,几个散落的村不再是一个个孤岛,已经联合起来了,这个联合村取名叫望红村”可概括出C空的内容:“我”收到老游的电话,得知散村联合取名“望红村”。
6.本题考查分析句段的作用。
根据第⑥段“那天,老游还给我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可知,该段写的是老游给“我”讲述望红的故事,属于插叙。根据“红军走后,女子被恶人告发……女子给孩子取名叫‘望红’”可知,介绍了望红名字的由来,根据“望红给女儿讲过奶奶的故事,望红的女儿生了一对儿女,她又给儿女们讲红军和祖外婆的故事”可知,望红一家传颂望红妈妈给红军带路的故事。该段通过老游的话像“我”和读者介绍了望红故事,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文章情节更完整,为下文第⑨段“第⑨段“回来后老游给我打过几次电话,他说你们走后,几个散落的村不再是一个个孤岛,已经联合起来了,这个联合村取名叫望红村”,联合村改名望红村的情节作了铺垫,深化了文章中心,体现出人性善良及甘于奉献的精神。
据此作答即可。
7.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根据第 段“孩子们想着你,念着你,每个孩子不约而同地做了这些作业,是在向你汇报呢”可知第 段孩子们所写信的内容应该是表示对“我”的想念,表达对“我”送他们学习用品及教授他们知识的感谢,也许还有对未来的期许等,据此展开合理想象,写出信的内容即可。
示例:刘老师,您好。还记得我吗,我是小红,上次您来的时候送了我一个可漂亮的笔记本,我现在还用着呢!每次在上面写字的时候,我就又能想起您,想起您教授给我们的知识。您最近还好吗,山外面的景色不知道是不是也像乌峰山那样美呢。我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去外面看一看!祝您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8.本题考查分析题目的作用。
根据第④段“老游的扶贫点在乌蒙山区一个叫乌峰山的地方,此处有一个叫“柳林春雨”的景胜之地。满天的乌云,细密的雨丝,穹宇之下,雨滴声滋润心灵”可知,“柳林春雨”指的是乌峰山上的一处胜景之地,因为经常下着小雨,故得此名;再根据第“雨滴声滋润心灵”可知,这里“春雨”除了指春天的雨滴之外,还指的是扶贫工作给乌蒙山区带来了希望;
文章通过回忆“我”和单位同事,带着一批书、写字本和文具,到了老游所在的扶贫点的事,叙述了在老游的帮助下孩子们的成长和进步,刻画了老游甘于奉献的形象特征,希望更多的人能为扶贫工作发光发热。根据第③段“老游说山区孩子们缺书,缺好书,他说第一件事要文化扶贫”可知,扶贫是文化扶贫,而文化扶贫的主要对象是小孩子,小孩子同样也是社会的、国家的希望。根据第 段“我希望我们和望红村结成对子,世世代代走动下去。而他们后人的作业,我要永远地看下去”可知,“我”和老游这样的扶贫人员对山区百姓以及孩子们无私的帮助,让山区孩子们如沐春雨,茁壮成长,同时也激励更多的人为山区扶贫事业做贡献,能很好地表现文章主旨。
据此作答即可。
9.C 10.①奶奶希望“我”理解和铭记这段历史。②奶奶希望“我”将先辈们的革命精神传承下去,同时也寄托了对 “我”未来成长的期望。 11.①渲染了宁静美好的氛围,烘托了“我”愉悦的心情。②与前文战火纷飞的环境形成对比,突出了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值得珍惜。③象征着战士们坚韧不拔、正直向上的精神品质,暗示着新一代军人将如这些松树般茁壮成长,延续先辈们的精神。 12.示例一:深陷恶劣的自然环境。红军战士身着单薄破旧的衣服,脚穿简陋草鞋,顶风冒雪,相互扶持,沿着崎岖陡峭的山路艰难前行。沼泽遍布,行军时不少战士深陷泥潭,挣扎着行进。
示例二:遭受饥饿的折磨。粮食短缺,红军战士面临饥饿的折磨,只能以野菜、树皮充饥,腹中的饥饿感如同一头凶猛的野兽不断啃噬着他们的身体。
示例三:遭遇敌人的围追堵截。敌人的围追堵截如影随形,枪林弹雨随时袭来,红军战士时刻保持警惕,在炮火硝烟中顽强地穿梭,坚定地朝着胜利的方向迈进。
【导语】文章以“十七棵树”为线索,串联起红军长征、亲人守望与后辈传承。通过祖孙对话、历史补叙,将战争创伤、革命信念与家国情怀层层递进。松树既是烈士化身,也是精神传承的象征,结尾“后来者”呼应前文,凸显红色基因的延续。语言质朴中见深情,细节如“数数”“写名字”增强感染力,结构紧凑,主题鲜明。
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朗读重音处理。
C.要表现传承的决心,重读“后来者栽下的树”更合适,突出这种后续行动的主体以及决心,而原选项中重读“十七棵树”不能很好地体现传承决心,处理不恰当。
故选C。
10.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根据第⑦段“奶奶不知是看我有出息了,还是咋的,在我上县城中学的前一天,竟然给我讲了十七棵松树的故事”可知,“我”考上县里重点中学,在奶奶看来这是有出息的表现,此时给“我”讲十七棵松树的故事,是觉得“我”已经有了定的成长和认知能力,能够理解和铭记这段历史。
根据第 段“后来村里有人去当兵,他们在入伍前必到松树岭栽下写有自己名字的松树”以及第 段“十七棵树后面应该有后来者栽下的树”可知,十七棵松树背后是红军战士的革命精神以及亲人们的守望,奶奶在“我”上县城中学这个节点讲这个故事,是希望“我”能将先辈们的革命精神传承下去。同时,“我”离开家乡去县城中学读书,奶奶此举也寄托了对“我”未来成长的期望,希望“我”带着先辈的精神好好发展。
11.本题考查赏析重要语句。
根据第 段“松树岭,一棵棵松树,树干挺直,直插云天。枝头上的小鸟在欢快地歌唱,美妙的歌声在风和日丽的松树岭回荡。我们心潮澎湃,浮想翩翩”可知,描绘出松树岭树木挺拔、鸟儿欢唱、风和日丽的景象,这样美好的环境描写,渲染出宁静美好的氛围,同时也烘托出“我”来到松树岭时内心愉悦、激动,且满是遐想的心情。
根据第②段“村里上年纪的人说,那年山上的树木被炮火蹂躏,漫天硝烟,风催火势,熊火映红了天空。偏偏敌人的飞机不停地呼啸着往下扔炸弹,像铁桶一样包围过来的敌军,朝原本葱郁的山岭不知打了多少发炮弹”可知,曾经的松树岭遭受战火摧残,一片死寂;而如今第 段中描写的松树岭是树木挺拔、充满生机的景象。二者形成鲜明对比,由此突出了如今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提醒人们要珍惜。
根据第 段“松树岭,一棵棵松树,树干挺直,直插云天”可知,松树树干挺直、向上生长的姿态,象征着战士们坚韧不拔、正直向上的精神品质。再结合第 段“十七棵树后面应该有后来者栽下的树”以及文中第 段“我”和古力拿到入伍通知书后来栽树等内容可知,暗示着新一代军人将如这些松树般茁壮成长,会继承先辈们的精神,不断延续下去。
12.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拓展运用。
从自然环境角度:根据第②段“村里上年纪的人说,那年山上的树木被炮火蹂躏,漫天硝烟,风催火势,熊火映红了天空。偏偏敌人的飞机不停地呼啸着往下扔炸弹,像铁桶一样包围过来的敌军,朝原本葱郁的山岭不知打了多少发炮弹”可知,当时环境被严重破坏,十分恶劣。联系长征史实,红军战士在途中会遭遇恶劣自然环境,像雪山(如夹金山,海拔高、气候寒冷,空气稀薄 )、草地(如松潘草地,沼泽遍布、气候多变)等,这些都可能是太姥爷等战士要面临的。
从战斗角度:根据第②段“偏偏敌人的飞机不停地呼啸着往下扔炸弹,像铁桶一样包围过来的敌军”可知,敌军的围剿态势凶猛。长征途中红军面临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如湘江战役,敌人重兵布防,红军损失惨重,太姥爷他们可能也会经历类似激烈战斗。
从物资供应角度:从文中第①至③段、⑩段对当时恶劣环境以及战斗的描述可推测当时物资匮乏。长征中红军长途跋涉,缺衣少食,弹药补给困难,这也是他们要克服的艰难险阻。
示例:太姥爷等十七位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可能遇到诸多艰难险阻。自然环境上,他们要翻越终年积雪、空气稀薄的雪山,如夹金山,寒冷和缺氧时刻威胁着生命;还要穿越广袤无垠、沼泽密布的草地,像松潘草地,稍不留意就会陷入泥潭,且天气变幻莫测,时而暴雨倾盆,时而风雪交加。战斗方面,他们需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在湘江战役中,国民党军队设置多道封锁线,红军为突破防线,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伤亡惨重,太姥爷他们或许也经历过这样激烈残酷的战斗。物资供应上,战士们缺衣少食,常常饿着肚子长途行军,弹药也难以得到充足补给,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仍要坚持战斗、前行。
13.B 14.运用了神态描写的手法,“脸上的笑容”“挂在脸上”等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马老四用新船在青衣江渡人的自豪和喜悦的心情。 15.①架桥是众人口中不经意的谈资,却是马老四心中难言的痛。架了桥,他就无法摆渡了,经济上有损失;架了桥,祖上开辟的水上通道就没用了,家族传承的渡船事业会在他手上丢掉,从此他也没了劲道。②儿子提及架桥的事,碍于儿媳情面的马老四,忍而不发,因而堵得慌,也为下文马老四打破定时开船的常规做铺垫。 16.①通过乡长的话可以看出渡船曾经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是人们心目中不可磨灭的记忆符号。前面写 “架桥”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这里话锋一转,写渡船好,那么究竟是否架桥并不确定,从而留下了悬念,给人以想象空间。②乡长与马老四的对话,具有重要意义,由“渡船”延伸到“渡人”,使主题有了拓展与延伸。揭示了两人各自的觉悟、觉醒。马老四对需要快节奏与高效率的现代文明释怀、理解。乡长对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古老文明,依恋、不舍,给予人们启示,呼唤实现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相融合、共发展。
【分析】1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
选项B“主要是怕儿子担忧以后的生计问题,以此安慰儿子” 表述有误,结合第 段“马老四的腰包日渐鼓起来。这条船能够载多少人,往返摆渡多少趟,整条航线全由他说了算”可知,马家家境颇丰,不会担心生计问题,而是为了发泄对儿子提及架桥一事的郁闷。
故选B。
14.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解答时,要自选角度对语句的表达效果、表现的内容、表达的情感等进行分析。
结合“马老四脸上的笑容”“挂在脸上”可知运用了神态描写的手法,再结合第⑩段“马老四如今的汽船……在这青衣江,却也是十分地显摆了……也就他的船最好了”以及笑容明显地挂在脸上等描写可知,马老四因为用全青衣江最好的船来渡人而非常的自豪以及喜悦。
15.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的分析。
结合第④段“渡客们肆无忌惮地谈论一个话题,在马老四看来,可能是一种痛”可知,架桥一事是马老四心中的痛;结合第⑤段“他看了一眼儿子:‘是啊,架桥,做不了水上人家,你就上岸,老马家还有几亩薄田,饿不着’”以及第 段“‘架桥’是这么说,却眼见一直没动工。马老四曾质疑这是要断自己的活路”可知,马老四担心架桥影响经济问题;再结合第 段“渡船的航线,是马老四开辟的。不对,航线是马老四家族很久很久以前,在这青衣江上用一条船劈波斩浪开出来的,就是通俗讲的,水上通道”可知,这条水上通道由祖上开辟,并世代传下来的事业可能要断在自己手上,没法再继续传给自己儿子了,对儿子有愧,再结合第⑤段“还有儿媳也在船上”可知,碍于情面不好生气,心里的郁闷只能引而不发,为了发泄从而提前开船,为下文做了铺垫。
16.本题考查结尾的作用。
结合第 段马老四的话“嗯……乡长啊,我想通了,架桥好,桥通路宽,汽车一溜就过去了……”可知,马老四知道架桥更有用,更符合时代需求,“桥通路宽,汽车一溜就过去了”表现了马老四对需要快节奏与高效率的现代文明释怀、理解。
结合第 段乡长的话“那年我上学,就是坐着它走上岸的!渡船怎么啦?渡人上岸,好啊”可知,渡船曾经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是人们心目中不可磨灭的记忆符号。由马老四的“渡人上岸”到他儿子的“教书渡人”使主题有了拓展与延伸,因而乡长的话表现了乡长对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古老文明的依恋、不舍,给予人们启示,呼唤实现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相融合、共发展。
小说关于架桥还是不架桥没有给出明确答案,马老四和乡长的话都以省略号结尾,关于架桥与否给读者留下悬念,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17.(1)回忆着麦子名字的由来,数落着城里生活的忙碌(2)疑惑不解(3)讲述自己除“夕”的过程,却劝不回麦子(4)满足思念(5)听到麦子念叨过年 18.(1)运用比喻,将“城里的屋子”比作“悬在空中的笼子”,形象地写出了麦子漂泊在城市的状态,没有安全感,没有自由,只有束缚与无奈。与“地上的高麦庄”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出麦子对家乡的思念。
(2)这句话,麦子脱口而出,可以用着急的语气朗读,“假”字要重读,突出街心花园设施再华丽,也比不上纯天然的乡村之美,“草皮”可以声音延长,表达麦子的不屑,足见麦子此刻已经顿惨。对故土有一份深深的眷恋。 19.文章将“年”拟人化,成为麦子的小跃班,也是劝说麦子回家过年的劝导者,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丰富了小说内容,吸引读者;虚构的故事情节让小说有了寓言色彩,有了委婉说明的艺术形式,年的一言一行,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对城里的麦子发现自己的内心有引导劝诫作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0.分层赋分:
第一层级:年的劝说,妻子的建议。示例:年成为麦子的小跟班,一直在提醒并劝导麦子回家过年,麦子犹豫不决,最后妻子的建议,让妻子终于决定回家过年。
第二层级:街心花园的改造加剧麦子对高爱庄教育小意象?示例:年成为麦子的小跟班,一直在提醒并劝导麦子回家过年,麦子虽然想念高麦庄的月光,想念家乡,但还是犹豫不决,直到街心花园的改造,触发了他对家乡的深深怀念,认识到人不能忘本,让麦子终于决定回家过年。
第三层级:年就是另一个自己,麦子终于在激烈的思想斗争中找回了自己。示例:作者虚构一个年,跟在麦子身后,时时提醒麦子无论在外漂泊多么艰难,都要回家过年。年的每一次提醒劝说,其实都是麦子自己内心的痛苦抒心的理解无助自由等心理也是麦子的真实写照。麦子的根在乡下,迫于一家人的生计,在城里奔波,生活艰难,回家过年既有经济上的困难,又有自尊心在作祟,在激烈的思想斗争中找回了自己。人不能忘本,无论身在何处,家乡永远是内心牵挂,永远是精神港湾。小说借此反映社会现实,又给人以警醒。
【解析】1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一空,结合④段“跟着来的年埋怨麦子:‘老家多好,你居然不回去。你知道你为什么叫麦子吗?你出生的时候,你老父亲看到丰收季节的麦浪,开心得不得了,嘴里念叨了十遍‘麦子’,因此,你生下来就叫‘麦子’。现在你倒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乐不思蜀,弄得我也跟着你,日日与车水马龙打交道。你整天早出晚归,哪一天才回去安逸的乡村呢?’”等内容概括可得:回忆着麦子名字的由来,数落着城里生活的忙碌;
二空,结合第⑩段“年手足无措,不知道怎样才能劝麦子不要伤心。年也知道麦子年年说赚钱,却年年都没赚到几个钱。时运不济,创业有风险,一家子吃喝拉撒,也够麦子烦的”、 段“但这是理由吗?”概括可得:疑惑不解;
三空,结合第 段“年不乐意了:‘谁说我是怪兽不讲人情?我本是神童,法力高强,是‘夕’这个怪兽总在每年年关出来伤人,让老百姓不得安生,年我怎能不出来?人们为了感谢和纪念我除掉了‘夕’,就把农历每年的最后一天唤作‘除夕’”、 段“本事大又怎样?还不是没有把麦子带回去?”概括可得:讲述自己除“夕”的过程,却劝不回麦子。
四空,结合第 段“‘不怪年,是我麦子辜负了年。’麦子有一刻似乎想抓住年,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麦子想说:‘其实我也知道,城里哪有我喜欢的月光?城里的月光是谁的我不知道,反正不是我的。我的月光在高麦庄,那里有一片高低起伏的麦浪,高高的月亮悬挂在天上。’”概括可得:满足思念;
五空,结合第 段“年听到麦子念叨腊月、过年,心里总算宽慰了些:‘麦子没有忘记过年,还有点儿良心’”概括可得:听到麦子念叨过年。
18.本题考查词句理解赏析。
(1)结合第 段“麦子没有再说话,转头走出了自家的屋子,屋子被麦子称为‘悬在空中的笼子’”可知,这句话将城里的房子比作“悬在空中的笼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写出麦子漂泊在外,内心毫无依靠的孤寂之情,与“地上的高麦庄”鲜明对比,突出表达麦子和妻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结合 段“妻子走到麦子身边说:‘街心花园要铲除了,挖掘机正在作业。听说这几天要另外种上草坪,添置儿童玩耍的滑滑梯、卡通树屋、旋转木马什么的。对了,还有彩虹地毯’”、 段“麦子脱口而出:‘那是假草皮……’”等内容可知,麦子听到妻子说街心公园种上草坪后迅速回复,“那是假草皮”一句要用急促的语气朗读,“假”字要重读,突出麦子对街心公园假草坪的不屑,“草皮”一词可适当延长声调,进而表达麦子对家乡花草树木的怀念之情。
19.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分析。
结合①段“渐渐地,麦子就把年带到了城里”、④段“跟着来的年埋怨麦子”、⑤段“年真的住够了,真的很想回去了”、⑩段“年手足无措,不知道怎样才能劝麦子不要伤心。年也知道麦子年年说赚钱,却年年都没赚到几个钱。时运不济,创业有风险,一家子吃喝拉撒,也够麦子烦的”、 段“年不乐意了”、 段“年听到麦子念叨腊月、过年,心里总算宽慰了些”、 段“年附在麦子的耳边说:‘春天就要来了’”、 段“年听到开心一笑——麦子还没有忘本,还知道真假”、 段“年对麦子点了点头”等内容可知,作者将文中的“年”赋予人的情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与麦子沟通交流,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同时吸引了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此外,“年”的一言一行对麦子起到引导劝解作用,具有很强的寓言特色,给人以启示。可据此作答。
2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探究。
结合⑨段“‘真的,你别问了!我是回不去的麦子。’麦子忍不住鼻子发酸,竟然哭了起来”、 段“‘不怪年,是我麦子辜负了年。’麦子有一刻似乎想抓住年,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麦子想说:‘其实我也知道,城里哪有我喜欢的月光?城里的月光是谁的我不知道,反正不是我的。我的月光在高麦庄,那里有一片高低起伏的麦浪,高高的月亮悬挂在天上’”、 段“‘我真不该住在城里!’麦子一个劲儿地说”、 段“麦子回过神,看着妻子:‘回家过年!’”等内容可知,文中的“年”实际指麦子对家乡思念的情怀,作者虚构“年”这一形象,“年”时刻提醒麦子,无论漂泊在外多久,无论多么艰难也要记得回家过年。“年”的每一次提醒都是麦子内心所做的挣扎。选文最后,麦子经过激烈思想斗争,终于找回了自己,深刻意识到家乡是每一个漂泊在外游子的避风港和心灵港湾,因此决定回家过年。小说借此反映在外打工者过年无法回家乡与亲人团聚这一现实,发人深省。可据此作答。
21. “我”带酒去看老游,老游用刺梨酒招待“我” “我”收到老游给“我”寄来的“盲盒” 22.环境描写。“长在山上”“高低起伏”“弧形或扇形”的玉米地写出云贵高原恶劣、不利于种植的地理环境,暗示云贵高原的贫穷。但老游却不离不弃地扎根此处,体现了老游扶贫的决心和敢于奉献的品质。 23.插叙。表现了老游的热情好客,体现了芒部历史悠久、风俗淳朴,为下文解开谜底做铺垫。 24.老游扎根云贵高原扶贫,是一个甘于奉献的人;老游常与“我”往来,寄来物品,是一个重情谊的人;老游在扶贫过程中寻找“陨石”,是一个善于发现、不断探索的人。 25.这是“我”在发现这是陨石之后的惊呼,正如老游所料,云贵高原的石头有灵气。老游发现的陨石像珍宝一样,有可能会改变这里的贫穷状态。
【导语】文章通过“我”收到朋友老游寄来一块包裹的情节,巧妙地展现了老游在乌蒙山区扶贫的故事以及两人之间深厚的友情。故事设置了悬念,让读者随着“我”的好奇心一起探索包裹中的秘密。老游作为一名扶贫工作者,不仅有着扶贫的责任感,还有着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探索精神,同时保持着对友谊的珍视。故事结尾的发现为整篇增添了一丝奇幻色彩,令人深思。
21.本题考查小说情节梳理与概括。
“老游在云贵高原扶贫,用‘芒盒’之名给‘我’寄东西对应开开头至第④段。
第一空:按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应为第 段插叙的“我”回忆的“去年”的事件,结合“去年去那里看他,我只是带了两瓶二锅头过去。土是土了点,但好歹是他爱喝的。他蹲点那个地方,古代属于芒部,他用了刺梨酒招待我”可知,我去老游蹲点的地方去看他,他用当地的酒招待我,可概括为:“我”带酒去看老游,老游用刺梨酒招待“我”。
第二空:是文章叙述的正在发生的“包裹”事件,结合第⑤段“一天,一个来自赤水之源的快件包裹寄到我的雅居”、第 段“袋子终于打开。首先是一封信。信当然是写给我的。开头就说‘盲盒’,我以为眼花了,‘芒盒’变成了‘盲盒’”可知,老游给“我”寄的东西被他称为“盲盒”,可概括为:“我”收到老游给“我”寄来的“盲盒”。
“‘我’切割老游寄来的石头,惊呼老游寻到宝”对应第 段至结尾。
22.本题考查分析句子表达作用。
第⑦段“我去过他蹲点的地方,印象深刻的是那里的玉米棒子长在山上,高低起伏的玉米林,在山的每一处坡地,弧形或扇形生长,有一点空地,就种一点玉米”,这个句子描写了老游蹲点的地方的玉米生长的地理环境,属于环境描写。
“高低起伏的玉米林,在山的每一处坡地,弧形或扇形生长”,通过对高低起伏的玉米林和弧形或扇形生长在山间的空地这一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乌蒙山区地形崎岖,地面起伏不平,地形促狭多样的特点,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收获,反映出云贵高原乌蒙山区自然条件的恶劣严酷。这些描写为老游扶贫工作的必要性和艰巨性提供了背景信息,即为什么老游会在这里进行扶贫工作,并体现了他所面临的挑战。结合第⑨段“我知道老游在乌蒙山。他说过要把穷根挪一下”可知,老游不离不弃地扎根此处,是为了当地人民的脱贫事业,体现了老游扶贫的决心和甘于奉献的品质。
23.本题考查段落作用。
第 段“去年去那里看他,我只是带了两瓶二锅头过去。土是土了点,但好歹是他爱喝的。他蹲点那个地方,古代属于芒部,他用了刺梨酒招待我……总之,不虚行程”可知,此段中断了正常的叙述顺序,插入了回忆去年拜访老游的经历,因此是插叙。
第 段“他蹲点那个地方,古代属于芒部,他用了刺梨酒招待我。我翻起了芒部历史,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表现了老游的热情好客,引出“我”对芒部历史的了解以及与老游的情感交流。
第 段“明清时芒部、水西的苗族,打着遮阳伞,担着刺梨酒,陪送新嫁娘。这种极富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民俗场景,至今仍可见到。老游啊,怪不得你变了,入乡随俗了”表现了芒部的悠久历史和淳朴的民风。
结合第 段“谜底终究解开。袋子、气泡棉,包装蛮好的,老游这人啊,重感情”,第 段“上次在老游那里,东游西荡,倒忘了问他‘芒盒’是啥意思?后来一琢磨,或许是他在芒部遇到什么宝贝,就词不离口跟我吹起‘芒盒’吧”,第 段“我还真得搞清楚这是个什么宝贝”可知,第 段的解谜底还为下文作者怀着巨大好奇心来解开“盲盒”的谜底作了情节上的铺垫。
2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第②段“因为他在乌蒙山区扶贫。按照老游自己的解释,平日里背个包下去,也是为了工作方便”、第⑨段“我知道老游在乌蒙山。他说过要把穷根挪一下”可知,老游在遥远的云贵高原上的乌蒙山区扶贫,要为乡亲们挪穷根,可见他是一个心系群众、甘于奉献的人;
结合第④段“老游曾用‘芒盒’的名字给我寄过东西”、第 段“老游这人啊,重感情。去年去那里看他,我只是带了两瓶二锅头过去。土是土了点,但好歹是他爱喝的。他蹲点那个地方,古代属于芒部,他用了刺梨酒招待我”可知,老游常与“我”往来,给“我”寄物品,用当地的刺梨酒招待我,可见他是一个重情谊的人;
结合第②段“之所以背个包行走江湖,走村穿巷,不是他有很多闲钱,而是因为他在乌蒙山区扶贫。按照老游自己的解释,平日里背个包下去,也是为了工作方便”、第 段“信的下面说到一些类似‘陨石’的石头,老游说是在赤水之源的瀑布下寻到的”可知,老游扶贫时四处考察,竟然发现了“陨石”,可见他是一个善于发现、不断探索的人。
25.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
“我蓦然惊呼,老游啊,老游,你寻到宝了”在文章的结尾。结合第 段“他的石头勾起我的好奇。我也学着师傅的方法切割研磨,然后,我把它置于专用显微镜下,果然看到神奇的一幕:花纹彩色小球一样,在显微镜下光怪陆离”可知,“我”发现老游寄来的石头在显微镜下展示出奇异的花纹和色彩,意识到其价值不凡,继而相信它是一块有价值的宝贝。这个发现引起了“我”的惊讶和兴奋。
结合第⑨段“我知道老游在乌蒙山。他说过要把穷根挪一下”、第 段“老游信上说,你鉴定鉴定,或许亿万年前,这里落了场陨石雨,山高林密,水至清,石头怕是有灵气的”可知,老游在云贵高原扶贫,目的是挪挪穷根,改变这里的贫穷面貌,让乡亲们过上富足的生活。老游发现的陨石,富有灵气,极有可能改变贫困山区的贫穷状态,是不容忽视的“宝物”,因此“我蓦然惊呼,老游啊,老游,你寻到宝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