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认识民法典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1 认识民法典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课题:认识民法典
教学目标:
(1)法治观念:通过课堂活动和教学情境,学生能够理解民法典的保障范围及其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树立法治意识。
(2)法治观念:通过探究民法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学生能够归纳出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增强法治认同。
(3)法治精神:通过案例分析,学生能够逐步认识并掌握从事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培养依法行事的法治思维。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民法典的基本内容和核心理念,特别是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树立法治观念。
(2)掌握从事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如平等、自愿、公平、诚信等,并通过案例分析深化学生对法律条文的理解和应用。
(3)引导学生将民法典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增强法治意识,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民法典相关的视频资料,展示 PPT 以及教材中的 “生活观察”、“探究与分享” 等内容,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理解。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提供给学生,以便他们在课堂上能够直接查阅相关的法律条款,加深对民法典内容的理解。
(3)案例分析材料:收集并整理一些与民法典相关的实际案例,用于课堂上的案例分析环节,帮助学生理解从事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视频:民法典宣传月:与生活息息相关 教师引导:同学们,请大家观看这段关于民法典的宣传视频,并思考以下问题:视频中提到的民法典对你有什么影响?你对民法典有哪些初步的认识? (学生观看视频,思考并发表观后感) 生 1:我觉得民法典好像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它保护了我们的很多权利。 生 2:视频中提到的一些条款让我意识到,民法典涉及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财产、家庭等。 教师总结:非常棒!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 “法典” 命名的法律,被称为 “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它涵盖了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与我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的规范和保护。那么,我们从事民事活动需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呢?这些原则在社会生活中又起着怎样的作用?民法典又保护我们的哪些权利?我们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深入了解这些问题。 二、师生互动 探究新知 探究一 民法典与我们的一生密切相关 多媒体出示教材 P83 “生活观察” 教师提问: (1) 结合以上材料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民法典是一部什么样的法律? (2) 实施民法典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生 1:民法典好像是一部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它保护了我们的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等各方面的权利。 生 2:实施民法典可以更好地保障我们的合法权益,营造一个稳定、公平、透明的法治环境,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 教师总结:非常好!民法典不仅是一部法律,更是保障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基础。它涵盖了我们从出生到死亡的各个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全面的法律保护。 探究二 民法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多媒体出示教材 P84 “探究与分享”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节选) 第七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 第九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第一百八十四条 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第一百八十五条 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第一千零四十三条 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互相关爱;家庭成员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分成小组讨论,找出上述规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 (学生分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回答) 小组 1 代表:第七条和第九条体现了诚信原则和环境保护的价值观,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和环保理念是一致的。 小组 2 代表:第一百八十四条和第一百八十五条体现了社会责任和道德规范,这与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等精神相契合。 小组 3 代表:第一千零四十三条则强调了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和谐理念紧密相关。 教师总结: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到位!民法典注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体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这种融合不仅加强了法律的权威性,也增强了公民的道德意识。 探究三 我们从事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 多媒体出示教材 P85 “探究与分享” 案例:方某遗失了装有重要文件的公文包。他随即通过媒体悬赏一千元寻找。当捡到公文包的赵某找到方某归还公文包时,方某却拒绝支付悬赏费用。因沟通未果,赵某遂将方某诉至人民法院。人民法院依据民法典,判决方某向赵某支付一千元酬金。 教师提问:根据这个案例,查找民法典的相关条款,说明人民法院作出上述判决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 生 1:根据民法典第四百九十九条的规定,悬赏人以公开方式声明对完成特定行为的人支付报酬的,完成该行为的人可以请求其支付。 教师小结:很好!悬赏广告是一种向社会不特定的人发出的邀约,只要行为人完成指定的行为,悬赏人即要履行给付报酬的义务。根据民法典第四百九十九条的规定,悬赏人以公开方式声明对完成特定行为的人支付报酬的,完成该行为的人可以请求其支付。 教师引导:民法典规定了人们从事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是确保各成员合理合法地行使权利,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的重要基础。下面我们一起来详细了解这些基本原则: (1) 平等原则:所有民事主体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2) 自愿原则: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时,应当按照自己的意愿设立、变更或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3) 公平原则:各方在民事活动中应公平合理地确定各自的权益和义务,避免显失公平的情况发生。 (4) 诚信原则: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时应始终保持诚实守信的态度,严格履行合同义务。 (5) 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则:无论进行何种民事活动,不得违反现行法律法规,也不得违背社会公认的道德标准。 (6) 绿色原则: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时,应当积极采取措施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些原则,我们来看几个具体的情境: 情境 1:两家公司签订了一份供货合同,但在履行过程中发生了纠纷。一家公司认为对方未能按时交货,而另一家公司则声称延迟交货是因为不可抗力的原因。请问这种情况应如何处理? 学生讨论后回答:这种情况应该依照诚信原则,双方应协商解决,查明事实真相。如果确实是因为不可抗力导致的延迟,那么对方可以免除部分责任。 情境 2:某小区业主委员会决定改建小区内的绿化带,但部分业主对此表示反对。请问业主委员会的做法是否符合民法典的规定? 学生讨论后回答:这种情况需遵循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则,改建绿化带应征求全体业主的意见,不能单方面决定。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情境,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基本原则在实际操作中非常重要。只有遵循这些原则,才能确保民事活动的公平、公正和高效。 三、畅所欲言 归纳总结 教师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学生举手回答) 生 1:我了解了民法典的重要性和基本内容,知道了民法典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生 2:我明白了民法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法治与德治要相结合。 生 3:我掌握了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指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正确处理民事关系。 教师总结:大家总结得非常到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民法典的内容、地位和基本原则,认识到民法典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民法典不仅保障了我们的权益,还倡导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正确行事。希望大家能够主动学习法律知识,积极思考,联系生活,广泛参与,培养法治思维。
布置作业:
(1)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民法典在生活中是如何保护我们的权利的,并阐述这种保护的意义。
(2)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找出并解释其中体现的六个基本原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