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诗歌阅读专练-----送别诗(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考语文诗歌阅读专练-----送别诗(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考语文诗歌阅读专练-----送别诗
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送友人游蜀
【唐】姚合
送君一壶酒,相别野庭边。
马上过秋色,舟中到锦川。
峡猿啼夜雨,蜀鸟噪晨烟。
莫便不回首,风光促几年。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一壶酒”“野庭边”描绘送别友人的场景,流露出不舍之情。
B.颔联通过“马上"舟中”的场景转换,描写了友人辗转入蜀的情景。
C.颈联中诗人对友人入蜀途中自然环境的想象,暗含着对友人的牵挂。
D.尾联中诗人希望友人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早日功成名就,风光归乡。
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秋日送客至潜水驿
刘禹锡
候吏①立沙际,田家连竹溪。
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
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
驿楼宫树②近,疲马再三嘶。
【注】①候吏:管理驿站的官吏。②宫树:屋旁之树,复指驿楼。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介绍了送别之地的环境:竹溪环绕田舍,清新的田园景色。
B.颔联中“社日鼓”“午时鸡”描绘了静谧安详的农村安居景象。
C.颈联围绕题目中“秋日”选择意象,营造了送客将别的环境。
D.尾联点明送别地点,借驿马再三嘶鸣,烘托了依依惜别之情。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送魏二①
【唐】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注】诗歌作于王昌龄贬龙标尉时。
3.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点明送别魏二的饯宴设在靠江的高楼上,空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醉”字可见诗人与魏二之情深。
B.第二句写风雨入舟,其实也是暗示行人入舟。作者直抒送友人之情,“凉”,既是身体的感觉,更是诗人心中对友人的不舍和离别的伤怀。
C.“忆”字将眼前景推开,遥想了友人在不久的将来,泊在潇湘之上的场景。
D.尾句描写“猿声”与课文《三峡》中“时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描写有相近之境,都给人“猿声清冷,余韵不绝”之感。
4.诗歌后两句属于虚写,虚构了友人潇湘月夜的场景和心境,正如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结合本诗后两句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送王四十五归东都①
徐铉〔宋代〕
海内兵方起,离筵泪易垂。
怜君负米②去,惜此落花时。
想忆看来信,相宽指后期。
殷勤手中柳,此是向南枝。
【注】①东都:江都府,即今江苏扬州。②负米:源自子路的孝行。子路为了让父母尝到米饭的“甘旨”,不顾百里之遥背米回家。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看来信”“指后期”一实一虚,丰富了诗歌内容,拓展了诗歌叙事的时空。
B.颔联中的“落花时”营造出“落花时节又逢君”一样的飘零萧索的意境。
C.诗的首联说四处遍布战尘,送别的筵席很容易让人流泪,写出一种悲戚之情。
D.古人折柳相送,以表挽留之意,尾联塑造了一位不舍友人离去的诗人形象。
6.本诗虽为送别诗,却于“惜别”之外,抒发了对朋友的其他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送李端
[唐]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①为客②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③何处期。
【注释】①少孤:指自己早年丧父。②客:在外漂泊。③风尘:指社会动乱。
7.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送别主题,一个“遍”字写出了衰草之盛、绵延不绝,一片凄凉的景象。
B.颔联写送别之景,“寒云”“暮雪”既点明是深冬时节,又营造了苍凉萧瑟的气氛。
C.颈联回忆往事,感叹身世,还从侧面反映出时代动乱中人们背井离乡的艰难生活。
D.尾联中的“空”字有“徒然”之意,诗人劝勉李端不要伤悲,因为很快就会再见。
8.结合诗文,赏析尾联中的“泪”包含了哪些情感。
9.同学们找到一首诗,请你阅读后完成后面的题目。
别老母
[清]黄景仁
搴帷①别母河梁②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注释】①搴帷:掀起门帘。②河梁:河上的桥。李陵《与苏武诗》有“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之句,后因以“河梁”泛指送别之地。
(1)“白发愁看泪眼枯”一句中最为传神的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2)诗歌以“此时有子不如无”作结,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送丰城王少府①
杨炯
愁结乱如麻,长天照落霞。离亭隐乔树,沟水浸平沙。
左尉才何屈,东关望渐赊。行看转牛斗,持此报张华。②
【注释】①少府:官名,唐代为县尉的通称。诗歌中的“左尉”即指王少府。②“行看”二句:据《晋书·张华传》,晋初,牛、斗二宿之间常有紫气照射,据说是宝剑之气,上彻于天。尚书张华派人寻找,果然在丰城掘出龙泉、太阿二剑。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的作者杨炯是“初唐四杰”之一,这是一首送别诗,融入了复杂的情感及思想。
B.首联“愁”字点明诗人送别王少府时的愁苦心绪,“如麻”的比喻生动形象,表现力强。
C.颔联展现树掩离亭、水浸沙滩两幅画面,渲染凄清萧索的意境,烘托送别时的愁绪满怀。
D.诗人由“送王少府”一事,联想到了张华的典故,含蓄地抒发了作者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情感。
11.本首诗蕴含着诗人丰富多元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客之江西
[唐]郑锡
乘轺①奉紫泥②,泽国渺天涯。
九派③春潮满,孤帆暮雨低。
草深莺断续,花落水东西。
更有高堂④处,知君路不迷。
【注】①轺(yáo):使者乘坐的车辆。②紫泥:这里指诏书。③九派:长江流至湖北、江西九江一带,分成九条支流。④高堂:指父母。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记叙友人此行的使命是“泽国渺天涯”,去向是“乘轺奉紫泥”。
B.中间两联描写各有侧重,颔联主要侧重于行程,颈联主要侧重于玩赏。
C.颈联通过“草深”“莺断续”“花落”等景物描写,突出江南春光的美丽。
D.本诗是送别诗,但并没有送别诗中常见的那种沉郁、缠绵的情调。
13.本诗颔联“对仗工整,状物入微”,饱含诗人的深情。请品读诗句,完成表格。
原文 手法 画面 情感
九派春潮满 ① 春潮涌动,江南春意正浓的壮美开阔 ③
孤帆暮雨低 ②
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小题。
送邢桂州①
〔唐〕王维
铙②吹喧京口,风波下洞庭。
赭圻将赤岸③,击汰④复扬舲⑤。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明珠归合浦⑥,应逐使臣星⑦。
【注】①邢桂州:邢,指邢济,作者友人。桂州,唐州名,在今广西桂林。此诗是王维在京口送友人邢济赴桂州刺史任时所作。②铙:即铙歌,军中乐歌,为鼓吹乐的一种。③赭圻、赤岸:均为地名。④击汰:击水。⑤扬舲:即开船。⑥明珠归合浦:东汉时期,合浦郡盛产珍珠,闻名海外,当地老百姓以采珠为生。贪官污吏趁机盘剥,使得珠民大肆捕捞,珠蚌产量越来越低,饿死不少人。汉顺帝刘保派孟尝当合浦太守,孟尝革除弊端,不准滥捕。不到一年,合浦又盛产珍珠了。⑦使臣星:古人认为使臣上应星辰。东汉人李邰善观天文,据说他看到使星移动,便判断有使臣出行。
14.下面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中“京口”和“洞庭”都是具体的地名,通过运用这两个地名,诗人巧妙地将友人的离别之情与地理环境相融合,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深沉。
B.颔联写诗人想象友人的船只经过赭圻、赤岸,一路击水扬帆、渐行渐远,最终消失在视野的尽头,心中惆怅不舍。
C.颈联中“白”“青”二字以水墨写五彩,以简淡含灿烂,通过变幻的色彩表现出江湖的浩渺和潮水的汹涌,衬托出一幅宏阔壮美的自然景色。
D.全诗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通过描绘友人从京口到桂州的所见风光,来抒发内心的情感,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蕴深远。
15.比赛过程中,小珺发现本诗尾联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中的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同为送别诗中的传世佳句,他想对这两句诗进行深入赏读,请你协助他完成下列表格。
诗句 主要修辞手法 情感
明珠归合浦,应逐使臣星。 ① ③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② ④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青玉案 送山谷①弟贬宜州
黄大临②
千峰百嶂宜州路,天黯淡、知人去。晓别吾家黄叔度③。弟兄华发,远山修水,异日同归处。
樽罍④饮散长亭暮,别语缠绵不成句。已断离肠能几许?水村山馆,夜阑无寐,听尽空阶雨。
【注释】①山谷: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②黄大临:黄庭坚之兄。③黄叔度:黄宪,字叔度,东汉慎阳人,学识品行俱佳。在这里,词人赞黄庭坚就如当年的黄叔度。④罍:léi,古代的一种酒器。
1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峰百嶂”一方面形容到宜州路途艰险,另一面也表明黄庭坚此行前途未卜。
B.“别语”句表明了词人心里格外悲伤,喉咙哽咽已经说不成句。
C.“已断离肠能几许”和“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所抒发的情感是一致的。
D.这首词语言虽朴素、平淡,但感情却深厚、强烈,有一种真切动人的艺术效果。
17.这是一首送别词,诗歌不仅抒发了离别的悲伤与不舍,还抒发了诗人 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送杨子
[唐代]李白
斗酒渭城边,垆头①耐醉眠。
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惜别添壶酒,临岐②赠马鞭。
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家圆。
【注释】①垆头:酒坊,酒家。②岐:岔路。
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融情于酒,又寓理于景。
B.首联交代了送别的地点,也暗示了送别酒宴时觥筹交错的情景。
C.颔联联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使得颔联具有语言美、形式美、音韵美。
D.颈联是全诗的点题之句,突出了举行酒宴的目的——送别友人。
19.简要说说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0.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送柴侍御①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②,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注】①本诗是诗人贬谪龙标时的送别之作。②武冈:即今湖南武冈县。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中“接”字化远为近,百余里的距离一水相接,如近在咫尺。
B.第二句中“不觉”一词表达诗人为宽慰友人,强压心底的“离伤”
C.第三句诗人用“同云雨”安慰友人,“青山”也无法阻隔两人情意。
D.第四句借“明月”劝慰友人无论身在何处都与家乡同在,不必感伤。
答案
1.D
【导语】《送友人游蜀》是唐代姚合的一首送别诗。首联以“一壶酒”的质朴赠别,奠定深情基调;颔联以“马上”“舟中”的时空转换,勾勒友人入蜀的迢递旅程;颈联“峡猿啼夜”“蜀鸟噪晨”的意象组合,既写蜀道艰险,又暗含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尾联“莫便不回首”的劝慰,流露出对光阴易逝的感慨。全诗通过简练的意象和深情的嘱托,展现了真挚的友情和对人生聚散的感怀。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
D.“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早日功成名就,风光归乡”的理解不正确。尾联“莫便不回首,风光促几年”的意思是不要就这样不回头(匆匆离去),(蜀地的)美好风光(或人生际遇)能有多少年呢?诗人劝友人珍惜当下,勿因奔波而忽略沿途风景或人生短暂的美好。尾联延续全诗的送别主题,既有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也有对其旅途的关切;“促几年”暗含时光易逝的感慨,提醒友人勿负光阴,亦隐含对彼此相聚难再的惆怅。并无“功成名就”的功利色彩,而是侧重对自然与时光的珍视;
故选D。
2.B
【导语】刘禹锡此诗以白描手法勾勒秋日送别图景,前六句通过“竹溪”“社鼓”“午鸡”“鹊噪”“蝶飞”等意象,铺陈出恬淡自然的田园秋色;尾联“疲马嘶鸣”陡转,以马衬人,将离愁凝于驿楼树影之间。全诗明写景而暗含情,在闲适画面中渗透着淡淡的羁旅惆怅。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鉴赏诗句内容及情感。
B.颔联“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意为:枫林里传来社日祭祀时的阵阵鼓声,中午时分,茅屋里传出鸡叫声。“社日鼓”指社日祭祀时的鼓声,“午时鸡”是正午时分的鸡鸣。社日是古代祭祀土地神的节日,鼓声热闹,鸡鸣响亮,二者共同营造的是热闹、充满生机的农村场景,而非选项所述“静谧安详”。
故选B。
3.B 4.诗歌后两句,诗人借助想象,以友人的视角,从视觉和听觉,表达出旅夜孤寂、愁苦难眠的心境,似乎诗人亲自体验了友人的心境,这就是“代为之思”,这样写更能表达出诗人对友人的牵挂。
【导语】此诗以醉别起笔,橘柚香、江风雨营造出凄清别境。“凉”字双关体感与心境,转虚写尤为精妙:遥想潇湘月色,以清猿声入梦,将羁旅愁思延展至时空之外。后两句化实为虚,以对面着笔法,使离情更显深婉绵长。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有误,“江风引雨入舟凉”是借景抒情,通过风雨入舟的凉意暗示离愁,属于间接抒情而非“直抒送友人之情”。
故选B。
4.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诗歌后两句“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运用虚写手法,以“忆”字想象友人旅途中的情景,展现“代为之思”的艺术效果。“潇湘月”勾勒友人孤舟夜泊的清冷画面,“愁听清猿”以猿声的凄厉渲染愁绪。月色清冷烘托孤寂氛围,猿声凄厉更添羁旅愁思。诗人不直抒己意,而是化身友人,摹写其月下难眠、猿声入梦的孤寂,从视觉和听觉,使牵挂之情跨越时空。这种“设身处地”的写法,比直接倾诉更显情深,这就是“代为之思”,这样写更能表达出诗人对友人的牵挂。离别的忧思因想象而绵长隽永,正如陆时雍所言“其情更远”。虚实相生中,双方的离愁形成情感共振。
5.B 6.“怜君负米去”,诗人用子路负米的典故,表达对朋友孝顺父母的赞许;“想忆看来信,相宽指后期”,通过想象朋友来信和约定相见日期,表达对朋友的思念与安慰。
【导语】这首送别诗以战乱为背景,通过“负米”典故与“落花”意象的双重映照,既抒发了乱世离别的悲怆,又暗含对友人孝行的赞许。尾联“向南枝”的细节描写,将地理方位与情感指向巧妙融合,使寻常折柳之举升华为对友人南归的深情祝福,在离愁中透露出温暖的期许。
5.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
B.“落花时节又逢君”既有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也有对与友人重逢的复杂情感。而本诗中“落花时”描绘了送别时的自然景象,主要营造的是惜别、伤春的氛围,没有“落花时节又逢君”那种复杂的时代和人生感慨,该选项理解错误。
故选B。
6.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
“怜君负米去”一句运用了子路负米的典故。子路为了让父母能吃到米饭,不惜远途背米,体现了极高的孝道。诗人在此用典,表明友人此次归东都也是为了尽孝,“怜”字饱含着诗人对友人这一孝行的理解、怜惜与赞赏。在当时海内兵起的动荡局势下,友人仍坚守孝道,这种行为更显可贵,诗人借这一典故表达了对其品德的敬重。
“想忆看来信,相宽指后期”,诗人设想分别之后,盼望着能收到友人的来信。“想忆”直白地体现出诗人对友人离去后的思念与牵挂。而“相宽指后期”,诗人与友人约定日后相见的日期,一方面是希望以此来宽慰彼此因离别而产生的伤感,另一方面也体现出诗人对未来与友人重逢的期待。在这战乱和落花飘零的时节分别,未来充满未知,这种对重逢的期待,体现出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殷勤手中柳,此是向南枝”,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柳谐音“留”,有挽留之意。诗人在这里殷勤地将柳枝送给友人,还特意点明这是向南的柳枝。友人归往东都(在南方),“向南枝”暗示着诗人希望这柳枝能伴随友人一路向南,平安抵达故乡,含蓄地传达出对友人一路平安的美好祝福,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安慰之情。
7.D 8.示例: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对自己早年丧父、远客他乡这些坎坷经历的感叹;对饱经困厄、绝少知音的伤感;对社会动乱、后会无期的凄凉之叹。
【导语】此诗抒写乱离中送别友人的惜别之情,抒发对身世飘零、时局动荡的感伤。前两联写作者在故乡衰草遍地的严冬送别友人,友人沿高山寒云的小路离去,自己在日暮飞雪时归来;后两联记叙与友人离别之后,作者在孤独寂寞中感叹自己少年孤苦飘零,深感与友人相识太晚,担心在时世纷乱中与友人后会无期。全诗辞情并茂,顿挫有致,哀婉感人。
7.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
D.尾联的意思是:向着你去的方向空自流泪,世事纷繁哪还有见面之期?“空”字有“徒然”之意,但这里并没有劝勉李端不要伤悲以及很快就会再见的意思,而是表达出诗人在经历送别、回忆往事之后,对友人的不舍,他朝着友人离去的方向掩面哭泣是徒然的,在这社会动乱(风尘)的年代,不知道何时才能再次相见,充满了离别的悲伤和对未来相见的迷茫与无奈。
故选D。
8.本题考查情感主旨。
《送李端》是唐代诗人卢纶创作的一首送别诗,诗中充满了深沉的情感和复杂的思绪。
首联“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直接点明了离别的主题。诗人面对故关的衰败景象,心中自然涌起离别的悲伤。这里的“衰草遍”不仅描绘了环境的萧瑟,也象征着离别的凄凉。颔联“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进一步渲染了离别的氛围,通过“寒云”和“暮雪”这些寒冷、孤寂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去后的孤独和不舍。
颈联“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是诗人对自己身世的感慨。诗人早年丧父,从小就不得不离家远行,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这种早年的坎坷经历让他倍感艰辛。而“多难识君迟”则表达了诗人虽然经历了许多磨难,但直到很晚才遇到知己李端的遗憾。这两句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个人遭遇,也透露出他对友情的珍视和感激。
颈联中的“少孤为客早”和“多难识君迟”还隐含了诗人饱经困厄、绝少知音的伤感。诗人早年丧父,无依无靠,只能在外漂泊。在漂泊的过程中,他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挫折,但很少有人能够理解他的痛苦和孤独。直到很晚才遇到李端这样的知己,这让他更加珍惜这份难得的友谊。然而,现在又要面临离别,这种失去知音的痛苦让他更加伤感。
尾联“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动乱、后会无期的凄凉之叹。这里的“风尘”不仅指自然界的风尘,更象征着社会的动荡和不安。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诗人与友人的离别可能意味着永别。他只能掩泪相向,却不知何时何地才能再次相见。这种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对离别的无奈让诗人感到无比的凄凉和悲伤。
综上所述,《送李端》这首诗通过描绘离别时的凄凉景象、回忆个人的坎坷经历、表达对知音的珍视和感激以及对社会动乱的无奈和悲伤,深刻地展示了诗人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对自己坎坷经历的感叹、对饱经困厄、绝少知音的伤感以及对社会动乱、后会无期的凄凉之叹。
9.(1)示例:“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母亲哭干了泪水的眼睛正忧心忡忡地注视着作者的情态。
(2)愧疚、自责、痛苦。
【详解】(1)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在“白发愁看泪眼枯”这句诗中,最为传神的字是“枯”。“枯”意味着干涸、枯竭,形象地描绘出母亲因极度悲伤和不舍,泪水流尽,双眼已无泪可流的凄惨状态。这展现出母亲长时间的哭泣和内心无法抑制的痛苦,让我们能深切感受到她的哀愁之深。结合整个句子来看,“白发愁看”描绘了母亲忧愁的神态和花白的头发,而“泪眼枯”则将这种忧愁和悲伤推向了极致。母亲那满是愁绪的白发与干枯的泪眼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令人心碎的画面,生动地刻画出一位因儿子即将远行而悲痛欲绝的母亲形象。“枯”字还蕴含着一种绝望和无奈的情感。母亲的泪水枯竭,不仅是身体上的疲惫,更是心灵上的绝望,仿佛她的悲伤已经到了无法用泪水来表达的程度。这让读者更能体会到母子分别时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和无奈,深刻地传达出诗人对母亲的愧疚和不舍之情。
(2)本题考查情感主旨。
诗歌以“此时有子不如无”作结,蕴含着作者深深的愧疚、自责和痛苦之情,作者直接表达了自己在这样一个惨惨的柴门风雪夜与老母分别时的内心感受。在这寒冷、艰难的时刻,自己无法在母亲身边尽孝,反而要离她而去,让母亲承受离别之苦,作者感到无比的愧疚。他自责自己不能给予母亲陪伴和照顾,让母亲在年老之时还要经历这样的悲伤。这种自责反映出作者对自己无法尽到子女责任的深深悔恨。同时,诗句中也透露出作者内心的痛苦。他深知母亲的痛苦和不舍,自己却无能为力,这种无奈和痛苦交织在一起,使他的心情沉重到了极点。结合前文“白发愁看泪眼枯”,母亲的愁苦形象更加深了作者的这种愧疚、自责与痛苦,让他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离开给母亲带来的巨大伤害,也更加凸显了他复杂而深沉的情感。
10.D 11.离亭隐藏在高大的树木中,水漫上沙滩,凄清、萧索的环境烘托了诗人对王少府依依不舍的情感;诗人想象左尉遥望东关渐行渐远的身影,表达诗人的担忧和不舍;同时“才何屈”一词也隐含对王少府才能的肯定和对他坎坷境遇的不平;最后一句用典,运用张华在丰城掘出宝剑的故事,表达对王少府一展才华获得重用的祝愿。
【解析】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D.有误。根据“行看转牛斗,持此报张华”可知,诗人以张华识剑、用剑的典故,表达了对友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以及对其未来成就的热切期许;
故选D。
1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情感主旨分析。
根据“离亭隐乔树,沟水浸平沙”可知,诗人以离亭被高大的树木遮掩和沟水浸过平沙的景象,描绘出一种凄清、萧索的环境,从而烘托出诗人对王少府即将离去的依依不舍之情。
根据“左尉才何屈,东关望渐赊”可知,诗人通过想象王少府离去后,站在东关遥望的背影渐行渐远,传达出他对友人的深深担忧和无尽的不舍。同时,“才何屈”一句,既隐含了诗人对王少府才能的充分肯定,也流露出对他遭遇坎坷的不平之情。
根据“行看转牛斗,持此报张华”和注释②可知,诗人运用了张华在丰城掘出宝剑的典故,这既体现了他的博学多才,也以此典故来表达对王少府未来能够一展才华,并获得重用的美好祝愿。这既是一种鼓励,也是对友人深深的期许。
12.A 13. 衬托/想象/借景抒情 暮雨纷纷,小舟缓缓漂浮的孤寂凄凉 对友人的担忧与不舍之情
【解析】1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辨析。
A.有误,首联意思是:乘着使者乘的车辆,捧着诏书去遥远的江西。写被送行之人奉朝廷之命去出使,去的地方是那遥远的水乡泽国。本项混淆了使命与去向;
故选A。
13.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情感把握。
第一空,“九派春潮满,孤帆暮雨低”,三、四句设想他在大江中行船的情景。九派,长江流至九江,分成九道支流,所谓“江到浔阳九派分”。春天桃花水发,长江水位很高,看上去好象置身于水的世界一样。“九派春潮满”,虽然不加夸张,但春潮涌动,江水浩渺的景象历历在目。而在这浩瀚无边的水的世界里,一叶孤舟正在暮雨中缓缓飘浮。江面的阔大正衬托出行人的孤单。诗人没有正面抒写自己的别情,而别情已在景中。据此可知,运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
第二空,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地描绘,使之能呈现出“画面”效果。本题作答要抓住诗句中的“孤帆”“暮雨”几个意象,辅以合理的想象,描绘出在湖北、江西九江一带的春潮涌动、浩瀚无边大江之上,客人乘坐一叶孤舟在暮雨中缓缓漂浮的景象作答。答案是多元的,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示例:一叶孤舟正在暮雨中缓缓漂浮的凄凉孤寂。
第三空,颔联“九派春潮满,孤帆暮雨低”通过寓情于景的手法,借助春潮涌动、江水浩渺、孤舟在暮雨中缓缓飘浮的意象,生动地描绘出友人旅途的孤单和艰难,同时也传达出作者对友人旅途平安的期望和不舍之情。
14.B 15.①用典 ②夸张 ③流露出诗人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和深切期盼,希望友人能够为官清廉,造福百姓。④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旷达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
【解析】14.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
B. 颔联“赭圻将赤岸,击汰复扬舲”意思是:经过赭圻城和赤岸山,又要击水开船奔向远方。写诗人想象友人经过赭圻、赤岸,一路击水扬帆的画面,体现出昂扬奋发的愉悦心情,本项中的“心中惆怅不舍”理解有误;
故选B。
15.本题考查比较阅读和诗句赏析。
“明珠归合浦,应逐使臣星”意思是:明珠又回到合浦海域,定是追随着使臣之星。结合注释分析,这一联化用两个典故,因此第一空填“用典”。
“珠归合浦”化用后汉孟尝革除弊端、维护百姓利益的故事,又借“使臣星”咏官员出使的典故,表达了邢济的赴任,将会使桂州出现安居乐业的局面。连用两个典故,饱含对朋友的美好祝愿和殷切期望,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劝勉友人为官清廉、造福百姓的良好愿望。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思是: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比邻”,并邻,近邻。极言心意相通心灵相距之近。这两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
16.C 17.示例:对弟弟的担忧与挂念(意思表述相同即可)
【解析】1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有误,前者抒发的是兄弟之间的别离之情,后者抒发的是天涯游子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情感,二者不同;
故选C。
17.本题考查情感主旨。
“已断离肠能几许。水村山馆,夜阑无寐,听尽空阶雨”意为:别后的哀愁还有几许?在简陋冷清的驿舍里,辗转反侧,难以入睡,整夜倾听空阶上的落雨。“听尽空阶雨”是词人想象与弟弟离别之后的情景,句中着一“尽”字,淋漓尽致地道出了词人因离别时的心境而设想的别后状态与心绪。“尽”字有完结、达到极限之意,别后的词人夜尽无眠,思绪难排,只得以不停歇地听那滴到空阶上的雨声、直至把那雨声听尽来苦挨时光,想到弟弟被贬的遭遇,心中充满悲愤之情,想到弟弟远在宜州,心中充满担忧、挂念之情。雨声听尽情难已,长夜熬尽意难平,“尽”字确实可谓一字传情,用语精妙。
18.A 19.伤感(惜别)、豁达(对朋友的美好祝愿)。
【解析】18.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A.本诗是一首送别诗,诗人溶情于酒,又寄情于景。雪、杨叶、马鞭、壶醑和新月,这些都是送别的意像。雪花是寒冷的,冬天才有;梨花是温暖的,春天才有。作者用雪来比喻梨花,希望自己的浓浓深情能像春天的梨花一样。作者对朋友的依依不舍惜别之情,体现对友人豪迈豁达的祝愿。故选A。
19.本题考查赏析作者情感。
首联“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描写的是送别的地点以及送别酒宴的热闹场景。诗人以被送行人的目的地起兴,宕开一笔,铺陈叙述。李白在送别友人的宴席上喝得是酩酊大醉,这是李白对朋友的不舍,也是李白个性的写照。  
颔联“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此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梨花喻雪。千树梨花竞相开放,柳叶新芽迎风摇曳。然而这美好的春景中却蕴藏着对友人即将远行的不舍之情,“以乐景衬哀情”,美好的春日风光却无人陪伴自己欣赏。
颈联“惜别倾壶醑,临分增马鞭”这句是全诗的点题之句,诗文明确地交代了举行酒宴的目的——送别友人。在送别友人的宴席上,作者喝得酩酊大醉,又“马上赠鞭”以示纪念,表达了豪迈豁达之情; 
尾联“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写诗人想象着友人的路途,等到友人到达目的地应该是在月圆之日,从缺到圆的明月都是诗人依依惜别之情以及美好祝愿的感情寄托。
20.D
【详解】此题考查内容理解。
D.“明月何曾是两乡”意思是: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蕴含着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此项“无论身在何处都与家乡同在”理解有误。
故选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